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辅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范文第1篇

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把问题解决作为其学习的基本策略。它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的,而是学生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实际上,“问题导学法”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精神。是一种巩固所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2、布鲁纳的教与学理论美国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倡导“发现法”。从学生好奇、好学、好问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验、解答问题等手段,引导学生像当初地理学家发现地理知识那样去发现知识,以便培养他们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能力。“问题导学法”是贯彻发现式教学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去发现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原理或知识的学习模式。他要求教师淡化“讲”,强调学生“学”。3、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问题能力”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性文件。(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国把“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做为2003课标评价地理课程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地理课程目标淤。(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们地理教学要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于(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盂。很显然,在我国课程标准指导下数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无一不把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总而言之,我们高中地理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入新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来开展活动,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

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其实质是教师在课堂用问题或者一系列的问题串来引导、指导、辅导、督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以问题为主导”和“学生怎样沿着问题来学习”的关系。传统教学教师总是“讲”,以致于学生得不到思维训练的机会,而“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则更注重“学”,它基本上是全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应当通过课堂,多方面都得到最大效度的发展。美国加州教委顾问大卫•坦西博士说:“当学生横向的影响大于教师的直接影响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会进入最佳状态。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是教师的“宠儿”,大部分学生却是学习的“配角”。因而在同一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中差等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问题导学法”它却能使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而且成员之间通过合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成绩不好的学生。2、问题是主线“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联结的纽带的。是问题驱动导学,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学习,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问题导学有两种形式:导学案的静态导学和教师上课临时生成的问题动态导学两种。教学要想顺利地实施,问题的设置是核心。“再次提问”是升华。3、教师是“主导”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控制课堂,通过“讲”构建“教”为中心的课堂。它重视“是什么”,而往往忽略了“为什么”,所以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学生也得不到发问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时间一长,以至学生对于教师的后续的“讲”越听越糊涂。最后,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导”的功能有引导、指导、辅导、督导等四个方面“引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向导和带领的作用。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指导”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指点,以使学生能够得到准确的认知和规范的结论。“辅导”,是教师针对学生不会解答的问题而进行的必要的辅导,为学生认知活动排除障碍。“督导”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督促、评估。“导”的水平决定堂课上的优劣。“问题导学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教法,它要求课堂由“教为中心”转移到“学为中心”上,教师重心由“教”转移到“导”上,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上。

作者:张春燕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新课改 现状 教学策略

地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地理上的很多知识,对于日常生活极有帮助。当前,我国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地理学科被边缘化的现状依然存在,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和学生都选择提高考试成绩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致使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地理知识,并确保这些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难题。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采取古板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滔滔不绝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在课堂下只能记笔记,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学生还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学效果,源于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没有认真学习一些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创意。地理学科被边缘化,使得部分教师失去积极性,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没有动力,所以课堂教学才会出现草草了事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对教学、对自己、对学生的极为不负责任,而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对地理学习失去应有兴趣,从而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干巴巴地在课堂上讲解,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教师很少提问,学生很少发言,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没有思考,没有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二、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提高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很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充分建立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自己的授课群体没有充分了解,势必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迎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部分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应当抽时间个别辅导,及时了解学生所接受知识的程度,并改进教学手段。

2.师生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互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氛围,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堂结束之后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观点和见解,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在这种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喜欢发言,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多媒体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师无法用语言展示的教学内容。例如:中国的各种地理地貌特征、气流的形成过程等,这些都是静态的图片或者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但通过多媒体,就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的技巧

1.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并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做一个标记,这样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有疑惑的地方,重点听讲,这样,教师的课堂结束以后,学生的疑惑就会得到释然,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认真听讲

听课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大致了解。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听课的环节只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及时明白自己预习中不了解的内容,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共同探讨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夯实知识基础。

3.课后练习巩固

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还需要通过一些课后小作业,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加以练习和巩固。当然,课后练习不是题海战术,学生只需要将一些课本后面的习题做完即可。此外,学生还需要在脑海里对课堂内容做系统回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总之,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认真分析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0).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微课程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2-01

前言:美国最早提出微课程时,将其定义为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现阶段微课程的界定有所改变,将教师在准确、全面掌握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分解并将分解的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开展教学的形式视为微课程,可见微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一方面可以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复习提供依据,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一、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一)推动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模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程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微课程,并通过微课程的编排形成相应的知识构架,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1]。例如在课前自主学气循环内容时,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观看时段以及观看的速度等,对大气环流的知识体系产生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讲述与自身对微课程内容的理解相结合,更加深刻的把握大气循环知识点,明确大气循环知识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高中地理学科。

(二)推动异步式教学的实现

高中生个体在理解能力、生活感悟、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的全面授课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差异,所以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程适当的引入,可以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实现分层授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大气运动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视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实际需要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进而通过理解和消化直观的视频图像和语言对大气运动规律产生较全面的认识,达到异步式教学的效果。

(三)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科细节知识点

微课程虽然实践较短,但其教学重点突出,所以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较准确、全面的讲授与设置重点相关的细节问题,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完善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使模糊的细节问题不断清晰,进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的运用[3]。例如,大气环流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地图册或黑板简图等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大气环流过程,此类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单一的图像想象具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师对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是否准确无法给予评价和引导;而将微课程引入,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视频内容对大气环流的过程、现象等准确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细节可以直观的把握,消除细节问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片段式学习

所谓片段式学习策略,即将高中地理学科中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多个针对性较强片段,通过学生对片段逐个学习全面的掌握整体知识。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微课程分别向学生讲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使学生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个复杂的问题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动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微课程的互动优势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两方面实现,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程设置针对某一地理问题或规律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后者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层次划分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压缩设计,并上传到班级内部沟通平台,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应的微课程进行观看并向教师反馈学习心得等,这两种互动策略均有利于巩固和扩充高中地理教学知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监督式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监督,例如,教师在布置观看微视频不少于两遍等“软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监督学生的完成过程,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加准确的把握,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微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的主次内容把握科学性以及对学生观看微视频效果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将微课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特点、微课程特点和高中生特点对保证微课程辅助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应在不断深化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严巍. 网络课程辅助高中地理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3.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位知识;现状分析

0 前言

地理学科中区位知识的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能够用区位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真心希望本次探究能为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搭建一个平台。

1 区位内涵

区位一词用在地理教学中主要指区位和相关地理现象的联系。高中教材对其解释是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二是该事物他事物空间上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区位、相对区位。简单的说就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与具体分布情况。

2 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的现状

2012年,有笔者就选河南为目的地,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方式对河南部分市、县级的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听课60节,访问20人,问卷100人,收回80份。通过数据显示,存在以下弊端

2.1 教学主要环节—目标设计存在不足

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不足,教师对于区位知识不能很好地贯彻到目标中,具体教学中也就似是而非,蜻蜓点水,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只是迎合考试设计目标,缺少了情感教育,忽略了过程方法,抛弃了三个维度。使目标达成不符合大纲要求。例如: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有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如何根据区位因素选择工业区。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实例,搜集中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观念。

该目标没有很好地将三个维度系统起来,各自分离,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这一最终目标。

2.2 高中教师本身区位知识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目标,教师本身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区位知识进行优化、重组,以期待取得更好地效果,教师只有厚积才可以薄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否则学生没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调查显示,教师并没有备足水源。而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教材体系的表面,对于区位的概念自己都搞不清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3 打破不足现状,不断更新提高。

3.1 设计教学目标要合理:

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顾及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紧密结合。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是重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情感是知识的升华,三者不可分割开来。

如对于区位知识的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为例。要在第一目标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所涉及的区位知识,即哪些区位因素会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第二目标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调查,访问得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结果。第三目标要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以及当地区位因素的现状拟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既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又能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3.2 高中地理教师的区位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要改进

要熟练掌握区位知识,对于教材的设计原则,安排意图,培养目标等要逻辑系统的掌握整合。注意各个知识点的横向纵向地联系,在长期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形成一定的线状知识体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素养的提升,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因为只有具有了高储备的知识量才能把教材驾驭的得心应手,也只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才可教的生动多彩。

3.3 教育理念要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严重束缚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区位知识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生活实践多种形式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仍然以《工业区位选择和区位因素》一节为例,要打破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变牵着学生走为放手学生飞。要让学生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不要单单靠教师画画要点,学生背背内容,这种暂时记忆最容易遗忘。应该让学生先调查访问,参与到活动中,有自己的收获体验之后再融合整理,课堂上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既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又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区位知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瓶颈,对区位知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师本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仍有待改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度不够。因此区位知识教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教师不断更新思想,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 旋晓伟.王林,王晓青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1):125-128.

[2] 陈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4):96.

[3] 王龙泉.新课程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J].四川教育,2011,(7):74-74.

高中地理辅导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课前预习;课堂笔记思维导图在我国属于一个新颖的教学理念,普遍应用在各种教育行业中,教学应用中对于思维导图的研究最多。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知识的区域性以及综合性很强,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分散复杂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教师是思维导图的引导者,在进行教研教改时,教师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高效迅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核心。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英国最先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个概念,主要就是为了培养人类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很早以前就有学者认为思维导图是人类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表现了人类的思维在不断的进步。思维导图中能够表现出,人的思维主要专注的是思维导图中央的部分,然后会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向着四周发散,在发散中会产生多个图形分支,分支中都有着一个关键图形或是关键词语来概括,发射的图形之间都保持着互相联系,最后形成一个网状的关系结构。思维导图能够突出重点部分,清晰地展现出思维导图的结构,思维导图的结构与人的大脑思维的功能分布有一定的关联,有助于人们进行发散性思维。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人的大脑结构中,左半部负责的是语言处理和逻辑、次序思维等,右半部则是负责音乐、节奏、图像等内容的处理,从而帮助人进行思维的交流和学习。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指学生对即将要讲授的课程或者是新的知识进行提前的自学过程。学生在进行预习时,能够对新课程或者是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提前了解到什么是课程的难点、重点和疑点。学生在进行高效的课前预习过程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以现在的这个情况来说,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的不重视,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科学的预习方法。

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学生可以提前确定出想要预习的内容,并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及教材内容的难易来安排学生的预习时间以及重点,找到知识内容中的关键词,将其写在预习笔记的中央位置,再依次将关键词写到分支上,并在思维导图上做好标记,用不同颜色来标记自己对于其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我们在讲人口迁移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板书设计提高学生的兴趣,下图为板书设计:

2.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在进行预习时所制作的思维导图,来进行重点听讲,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讲解内容与自己预习的知识进行对比,找出不足并加以改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并记忆新知识,快速地将课程内容消化理解。

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课堂笔记。学生在做课堂笔记的过程中,能够让眼睛、耳朵、脑、手统一进行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记录好课堂上所讲的知识要点和内容结构,以便于课后更好的复习和记忆。但是,现在的情况则是学生在做课堂笔记的时候,没有侧重点,只是一味地记录,不能体现出知识点的联系以及层次性。这些情况的出现就导致学生无法从笔记中顺利的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不方便学生记忆。采用思维导图方式所记录的课堂笔记则具有传统记笔记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采用思维导图方式记录的笔记重点更加突出、明显,将知识重点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记录,用线条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描绘出来,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还将知识的结构更清晰的表现出来。采用思维导图方式记录课堂笔记还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思维导图的形式更为活泼,重点更加明显,节省了学生在记笔记上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在进行复习时,可以根据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内容有结构的记录在脑海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发现关键词之间的不同联系,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运用视觉效果与听到的信息进行相互印证。

3.运用思维导图复习旧的知识

在进行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原有知识的复习以及总结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所要复习的内容都是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太主动,而复习知识内容最注重的就是要对旧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所以,地理老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复习效果。学生所要复习的知识量很大,如何能够将琐碎的知识进行关联就是复习的关键。思维导图则满足了学生的这个需求,让关键词以点连线,再以线连面,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容整理成结构化、系统化更加明显的系统。利用思维导图方式的活泼性和知识可视化的特点,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网,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复习兴趣,让学生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

4.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想要完成高中地理的习题不能仅仅记忆课本上的知识,而是需要将多个层次的知识相结合,学生要记忆的题型种类繁多,所以要能够将知识灵活的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学会从问题的根本出发,使用“问题出现―审题―解题―验证”这个解题模式,采用逆向思维、顺藤摸瓜等方式,综合的使用多层次的知识来解答问题。

在运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解题时要注意,不能盲目的解题,要明确学生了解到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联系方式,要简单精炼,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则要发挥出其引导的作用,应当引导学生对问题正确的分析以及发散其思维,要引导学生挖掘问题中的隐藏信息,做出相应的思维导图,然后按照思维导图的排列对问题进行解答。

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不但能够结合高中地理的特点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都十分的重要。思维导图能够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并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我国目前对于思维导图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的层面,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工作者,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地使用思维导图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并积极地探索、分析出适合我国教育体制的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愉快的获取知识,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出具有独立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来满足这个新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孟祥和.思维导图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5).

[2]伍加旭.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8).

[3]管仪彬.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