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基本知识

管理学的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基本知识

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人本主义;学生管理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分水岭,与中学毕业后顺理成章考取理想高中的学子们相比,中职学生是被高中以及再教育拒之门外的群体。他们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进入中职院校后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一、中职院校学生面临困境

中职院校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学生角色定位偏差,校园环境过早地社会化,学习风气普遍差,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浪费了教育投资资源、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二、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1.个体发展的阶段遗留问题

(1)成长背景不同,“三观”的引导不够。中职院校学生成长背景迥异,来自不同的社会圈层,受不同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家庭教育、初中学校教育影响,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塑造定性,对于成长理想、信念教育和向何处去处于迷茫和从众状态,性格上会出现偏见扭曲等心理,这个阶段需要家庭学校给予正确健康的人生规划方向性的引导和信念意识的培养。如攀比心理、依附心理、不平衡心理、拜金心理,破罐子破摔心理等。功利欲望强烈、过分自我等。

(2)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在知识论英雄的学生时代,知识积累的长期欠缺,弱化了他们成长中的自信心,与其他相对优秀的学生存在许多实际的和隐形的差距。在教育的道路上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

2.教师教育引导缺陷。中职院校部分教师思维定势,立足岗位却不尽职尽责,对于学生群体一概贴上后进生标签,没有认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具体个性,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而是从表面现象明显分出优异等级,认为“朽木不可雕者”听之任之,单纯对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培养,伤害了学生自尊心,降低主体的存在感,诱发学生心理不平衡,加重逆反心理,形成两级分化局面,甚至差者心理扭曲以负面影响正能量环境。

另一面,简化了教育的本意,狭隘地认为只是单纯的管理,而非从长远的人的发展角度出发。

3.社会环境监管不力,不良影响因素潜滋暗长。

(1)网络影响:无处不在的网络,网站、网页、微博、微信、人人网等时刻影响着青少年,他们不是通过网络途径拓展视野查询资料发挥其实用性和功能性,而是沉溺于网络的娱乐性和隐蔽性强的信息迷失自我,控制力不强,意志薄弱,和对网络内容辨识度不够导致他们价值观的多元化,道德意识滑坡,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引发青少年违反常规冲动行事甚至步入犯罪深渊。

(2)赢利场所:如赌场、狂欢店等不适合青少年加入的环境,由于中职生群聚盲从的习惯,追求刺激的心理,他们往往会无视学校的制度,擅自外出,抽烟喝酒意气用事,甚至采取过激或违法行为。

三、人本主义的基本内涵

唯物辩证观点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多方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实现。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在满足人需求、理解人心理、尊重人态度、关注人命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来实现管理目的。落实到学生管理上,就是以学生根本利益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以达到“教”与“学”双蠃,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基于此,既把学生视为教育对象,又当作服务主体,重视人性化管理,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自由成长健康成长规律,除了管学习、管纪律外,更要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疏导学生的身心健康、满足学习生活需求,鼓励其发展前途命运等问题。

四、人本主义指导思想融入学生管理的对策

1.教育管理新思想。解放思想,转变意识,将以人为本理念根植于中职学生管理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责绝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递,而应该从社会责任感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人生长远发展命运,切实改观中职学生的萎靡不振的态度、不良的学习风气、扭曲的心理状态等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束人、服务暖人、环境养人,全方位创新引导,一视同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严格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分门别类对学生的档案背景个性等加以理解,充分沟通学生各自的需求,如物质缺乏、精神空虚、心理问题等问题,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便于开展人性化的管理互动。

课堂学习以轻松多元创新互动方式讲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长期制订方案勉励学生读书、认知,社会实践,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部分学生先情理引导借力多方进行劝说直至其回心转意,纠正方向,凝聚人心。对于物质匮乏的部分学生,发动力量捐助,并激发大家自强自立。坚持平等、尊重、合作、发展思想,平等发言和发展机会,深入研究其心理、情绪、态度、意志、观念等,更深入地交流沟通,人性化管理。

2.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考国内外知名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引导学生从盲目迷茫中走出,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综合时代职业分工分析权衡后,确定其职业奋斗目标,避免以后走弯路,规范塑造其价值取向。

3.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民主参与集体事物管理机制,激发个人潜力,人尽其才,同时鼓励为大多数人创造价值的思维方式,培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干部培训,树立模范代表。

4.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国内外经典案例,研究学生心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等陶冶情操。

5.构建和谐校园。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教育内容和现代博爱自由平等信任等思想灌输学生,常规组织活动寓教于乐,树立真善美风气,纯净校风,构建和谐校园。

五、结语

人本主义理念的教育理念模式,需要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占主导,先进有思想有魄力的学生队伍为枢纽,搭建良性互动平台,建立机制和活动载体,改变个体影响风气良华和谐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樊香芝.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中职学生管理[J].河南农业,2010,(14):17.

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管理;职业为本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中小企业对人才及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学校是社会劳动力及就业型人才培养的中心,是解决劳动力需求的核心力量。据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校年均可为社会输送667.32万技术

型人才,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56%。

但随着近些年大学生扩招及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职学生就业面临着挑战,教学管理直接影响中职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如何加强中职教学管理值得研究。

1.当前中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教学管理制度,形式主义严重。很多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形成职业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多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只做表面功夫,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起到教学管理的作用。还有一些中职学校,为了展现教学管理成果,组织大量“示范课”,使得教师与学生身心疲累,教学质量却并不理想,教学管理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障。

(2)教学管理者自身思维守旧。中职教学管理者必须明白自身职责和管理目的,正确认识中职教育特点,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保障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核心。教学管理者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中职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教学管理者是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但经过调查发现,一些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者自身思维观念存在问题,思想落后守旧,多以管理者自居,并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缺乏对教学管理的认识,缺少以职业为本的观念,管理中多运用传统的旧模式、老手段,因此教学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3)缺乏执行力,缺少重视。很多中职学校虽开展了教学管理,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缺乏执行力。缺乏执行力的主要表现为:一是高度不够。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很多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执行和计划中,时常自我放低标准,低标准直接降低了中职教学管理质量。二是速度慢。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时常因其他原因,导致教学管理计划延误暂缓,甚至经常出现计划搁置现象,最终教学管理计划不了了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领导层缺乏对教学管理的重视,加强对教学管理的重视迫在眉睫。

2.加强中职教学管理对策

(1)强化教学管理者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想要加强中职教学管理质量,一是必须更新教学管理者自身观念,转变教育理念。二是应加强对教学管理者的培训,进而强化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是提高教学管理者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教学管理者能够学习到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培训也有利于教学管理者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本思维观念的形成。

(2)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保障中职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是强化教学管理执行力,一直以来中职教学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和缺乏执行力密不可分,提升中职教学管理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提高教学管理执行力,可通过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的方式来进行,通过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学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中职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只有在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下,教学管理才能得到落实。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科学集合中职学校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并随着教学要求的改变,随时做出调整。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中职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

(4)强化中职教学管理开放性。现代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因此对教育十分关注,教育是家长间的热门话题,所以很多学生家长对教学管理十分关心。为了提高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质量,满足家长需求,中职学校可适当强化教学管理的开放性,让家长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而提高教学管理有效性和质量。因为家长的参与对教学管理工作能够起到的监督作用。如日本的PTI协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实施 精细化 管理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4-0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我国诸多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和正在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者,面对职业教育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生源紧张、学生素质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压力大、办学经费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1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首先,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和锻炼管理队伍本身的过程。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学习和理解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学习有关学校和相关部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此过程就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还要参与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和办法,这对管理人员来讲,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后,管理人员本身也将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又因本身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起表率作用,所以自己的行为应更加规范,责任感应更强,这也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者,精细化管理也有助于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教师作为学校员工中的主体,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受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的约束,这必将使教师责任心更加增强、更加钻研业务、更加努力的开展教学改革、更加努力做好教学工作,这样,教师的业务素质自然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去管理、教育学生,这又使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得到锻炼,使教师养成“精细”的工作习惯。同时,教师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为人师表,更加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2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首先,教师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必将影响学生管理的效果。如前所述,精细化管理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将使学生管理水平获得显著提升,继而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学生管理的制度更精细、更规范、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这将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教师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促进了教学责任心的增强。这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得到进一步好转。这也将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校内实训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也有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对学生学习的各项考核更加严格和科学。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校声誉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如前所述,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必将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使学校声誉获得全面提升。

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关西TLO;营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日本大学TLO概况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国家、社会、企业还有大学自身职能的实现都对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出要求,相应地日本在科术创造立国战略实施中,颁布实施的各项技术转移法规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转让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自1998年《促进大学等的技术研究成果向民间事业转移法》的颁布,确立了政府从制度与资金方面对大学科技成果转让机构TLO予以支持的法律依据。1998年12月,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承认了已有的东京大学TLO、关西TLO、东北TLO、日本大学产官学联合知识产权中心4家TLO机构,截至2012年4月经日本文部科学省与经济产业省设立的TLO有42家。根据TLO与大学之间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部型、外部型、区域型。TLO的设置与大学自身是否具有法人资格相关,私立大学具有法人资格,设置的TLO多属于校内机构,在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法》颁布以前,国立大学属于国家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设立的TLO多是大学教员组织设立的,2004年以后部分国立大学将校外的TLO机构纳入到大学已有的产学联合本部成为校内机构。关西TLO经过体制改革,2010年在国内TLO业绩排名中从第20位上升至第4位,是区域型TLO中业绩较为突出的机构。

二、关西TLO的发展沿革

关西TLO是1998年10月由京东大学教员设立的,注资2950万日元,同年12月根据国家颁布的《大学技术转移法》,被文部科学省认定为承认TLO。关西TLO建设之初实行的是会员制度,企业入会每年交纳10万日元会费,研究人员不需交纳会费,关西TLO的技术转移工作主要是由大学教师和企业会员共同参与形成知识创的造循环系统。在关西TLO设立最初5年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机构业绩平稳上升,2003年开始,根据文部科学省的知识产权本部事业整备法规,很多大学都设置了校内的知识产权本部,大学的研究成果归大学所有,从发明评价到技术转移等一系列活动都由校内知识产权本部承担。TLO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作减少,业绩下滑,并且在2004年以后不再享有政府的资助,机构连续两年处于赤字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关西TLO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营建大学共同经营型TLO。2006年10月关西TLO增加投入资金6000万日元,与大学签订业务委托契约,大学出资给关西TLO,并作为股东共同参与TLO的经营。关西TLO重新构筑与大学知识产权本部的关系,承担技术市场调研、专利申请、技术转移等大学委托的业务内容,相继与京都大学、和歌山大学、Aalto University等国内外的多所大学签订了业务委托的合约。关西TLO重构经营体制,调整人事制度,经营情况开始好转,技术转移的收入情况由2005年的16500千日增长至2011年的74073千日。

三、关西TLO的运营

关西TLO作为大学与企业进行合作交流的桥梁,起到了沟通、协调大学与企业关系的作用,具体的业务包括面向大学和企业两个方面的内容,面向大学主要涉及知识产权的管理,面向企业主要是将大学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步骤:1.发掘大学中新的发明并与研究者洽谈;2.进行技术评估、市场调研、形成评价报告;3.向日本专利厅申请专利;4.实施技术转移,向国内外产业界专利信息,进行专利的营销活动。技术转移的实施主要是面向企业,在将研究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一般通过竞争获得政府研究开发资金以及企业上下匹配等方式来实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向企业介绍发明内容―企业对成果进行考察―签订保密契约―企业获得研究成果的详细资料,具体合作方式有专利转让、合作生产等。

关西TLO在经营过程中确立实施国际化战略,重视日本企业发展的同时,技术转移的主战场将转向欧美国家的众多企业,并积极推进与国外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国内外合作的TLO将共同享有专利,在国际市场中发掘对各类企业最适合的专利产品,介绍给企业。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的合作关系,签订业务委托契约,促进大学对TLO的出资,稳定TLO的经营情况。在人事制度方面,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团队营销的战略意识,使企业年轻的员工得到充分的锻炼,充分发挥个人专长,搭建擅长不同领域的员工相互配合工作的团队,形成一贯的经营理念。实行包含目标管理制度、业绩考核的薪酬制度等在内的人事制度。

四、关西TLO的营建对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的启示

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与其主干学科社会学相一致的,目前在体育社会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因果关系的本质存在于决定论与人的自由意志之中。数理统计是关于体育社会现象之间量的相关分析。而逻辑实证则足根据一定的程序和策略来分析变量关系的逻辑方法,它更能考察到体育社会现象中人的社会属性,帮助我们探索到因果关系的本质。这两种方法在体育社会研究的资料分析中各有其特点,在作用上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因此,探究体育社会现象产生、发展、变化中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的结合是必需的。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社会学是在社会学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体育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为依据,来研究体育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其具体研究领域包括体育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体育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体育和从事体育的主体—人的关系。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它的研究方法论原则是与其主干学科—社会学相一致的。实证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观点和方法,目前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收集人们对体育的态度、行为、观念等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体育社会现象的因果结论。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具有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判断现象的因果关系时应充分认识统计分析与逻辑实证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学中因果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其它科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解释现象。就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它是用社会事实来指出构成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就在其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来解释。

在自然科学中,一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受自然界其它现象变化的影响,而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客观物质运动所决定的。其运动过程可以通过3种最基本的物理量纲—长度、时间、质量及其派生出来的速度、加速度、力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加以准确的测量。对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利用自然科学专业知识和数学的方法加以分析研究,认识和发现各种自然现象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可以重复出现(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做出准确的预测和预报。这种如马克思所说的学科与数学相结合所达到的完善程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所有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说自然科学所达到的完善程度是由自然现象的客观性,可用标准统一的纲量加以精确测量,以及大量自然现象的可重复性、同质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而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现象是由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着的有意识、有思维、凭激情行动并追求某种目标的人所支配的。由于有人的主观性,由人主观意志所支配的运动过程往往很难用统一标准的来测量。尽管社会学工作者提出并建立了一套社会现象的指标体系,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完善的程度。除此之外,很多社会指标本质上就是无法定量的,如性别的男、女差异就无法用定量来表达。从另一方面看,个人的活动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但由有理性的个人的活动所支配的社会现象也可以呈现统计学的规律性。这就像大量无规则运动的分子运动所形成的热物理现象,可以用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的理论来认识一样。社会现象也可以用对大量个体的观测所获得的信息,来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用社会调查方法来认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运动与发展条件和机制的一个基本思路。

从以上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特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研究比起自然科学研究来说要复杂得多。尤其在解释某一现象与其它现象的关系方面更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自然现象是客观的,是可以精确测量的,并具有重复的规律性。所以我们总能找到有关某一自然现象明确的原因与决定因素。如:植物生长这一自然现象是由于有“光合作用”的原因而引起的,而阳光、养分、水则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植物本身没有意志来控制其行为,吸收或不吸收阳光、养分和水来控制自己的生长。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采用与自然科学同样的决定论模式。但是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有时候因果关系太隐晦了.我们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数理统计寻找出确切的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研究中,社会学家希望发现哪些因素与哪些别的因素有关,哪些因素造成了别的因素发生变化,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受到第三个因素变化的影响等等。一般说来,社会学家总是用发生在后的因索去解释发生在前的因素。例如,在探究造成偏见的原因,就要探讨为什么一些人有偏见,另一些人却没有。可接受的原因包括:经济竞争、宗教意识、政治观点、童年经历、受教育类型和时间。如果我们知道受教育程度可以减少偏见,这种因果关系的解释,就是我们所能接受的社会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这种解释的逻辑,说明是否有偏见并不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他们被一些力量,如童年经历、宗教信仰等无法控制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因素推到了有或没有偏见的其中一条路上。这就是说,造成是否有偏见的原因是人们无法控制的。有时候,人们对这种推理方式会感到不满,认为偏见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偏见是因为他们受过了教育。这就迫使我们对人们上学的原因作进一步的探讨,寻找原因背后的原因。使关于造成偏见的原因的研究进一步深人下去。从这一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本质存在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之中,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引起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背后作深人的研究和解释。

2、体育社会学中数理统计和逻辑实证对资料分析的特点

体育社会学中,数理统计是用来证明体育社会现象与体育社会现象之间,或体育社会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与多个变量的之间的某种关系。通过对按要求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我们可知道两个变量是否相关,但我们要进一步知道两个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关程度,我们还必须进行相关系数统计意义的检验。一般而言,P

体育社会学研究中,我们常需要知道造成某一社会现象一些原因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使我们深人了解体育的社会学本质,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就需要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对体育社会现象的产生或变化的原因进行逻辑实证,既要从决定论的社会视角,又要充分从人的自由意志支配和人的社会属性特点,赋予看似僵化、稳定、划一的数据以新的活力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如:有一关于经济收人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研究,按数理统计的结果,人们的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水平呈相关(r=0.8186,P

3、体育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分析中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的结合

我国的体育社会学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较晚的学科。社会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外来引人到中国化的过程。以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初级阶段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改革的实践为立足点,有鉴别地吸取西方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东西,吸取现代科学发展的相关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这是当代社会学家的使命。这就注定了作为我国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体育社会学,同样也必须努力探求中国化的道路,以求解决中国体育社会的实际问题。从这方面讲,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将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体育社会现象的实际情况。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与人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相关性最高的是缺乏余暇时间。如果我们仅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去解释,就会认为若有余暇时间,人们就会参加体育活动。但这种解释无法令人满意地说明人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因为另一个相应的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并没有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余暇时间。有余暇时间当然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如果我们结合逻辑实证进一步探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就可能作出更深一步的解释。首先,从决定论视角,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并不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人们是被一些力量推动而作出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选择,而所谓的力量可以是受教育的程度、童年的经历、周围其它人的影响等无法控制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因素。这就是说,造成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是人们无法控制的。然而这种解释往往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第二,从个人选择的视角。是否参加体育活动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人们可以在余暇时间里安排固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甚至在紧张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也可以把余暇时间用于其它事情.而不参加体育活动。这就是说我们还应进一步探讨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没有余暇时间。实际上中国的文化背景与欧美国家是不同的.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也可能不如外国人那么强烈。由于中国目前的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水平限制,人们在余暇时间更需要做其它事情,如:做家务、学习进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