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公司的投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封闭式基金目前这样高的折价是不正常的,将来必定有一天市场价格要向其价值回归,“30%的获利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封闭式基金失宠于投资者已有不短时间了,在封闭式基金逐步走向边缘化市场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发现它的可爱之处,用乐观的眼光来认定:是金子迟早会被人发现,即使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价值没有被发掘出来。李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相信金子迟早都会发光的人。
从2000年开始,封闭式基金一直都在折价交易,并且折价率呈现单边上升趋势,到2004年年底,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普遍都在20%~30%左右。李先生相信,价格始终应该是围绕价值波动,不可能永远背离价值。由于市场供求失衡导致的封闭式基金高折价的现象,正好给了价值投资者以不可多得的投资机会。李先生在2004年12月7日这天把自己持有的股票全部都换成了一个封闭式基金的投资组合,包括基金裕华、基金兴华、基金裕元、基金银丰、基金科翔、基金科汇等折价率较高的品种。李先生做了一个统计,在当时沪深两市共有54只封闭式基金,平均交易价格为0.72元,而它们的平均净值为1.01元。这不就等于1元钱的东西,只卖7毛钱,为啥不买?
从2006年底开始,陆续将会有一些改制新基金存续期满,届时须通过持有人大会来确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基金持有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清算、封闭转开放都是可行选择。尽管封闭式基金期满时必将引起一场各方力量的博弈,但无论结果如何,基金持有人都会有一定利益所得。李先生认为,从中长期看,在如此高的折价率下,部分封闭式基金作为具有到期清算概念的投资品种已经具有明显的绝对投资价值。封闭式基金到期后投资人可以确定以净值进行赎回操作,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知道,理论上持有到期3年以内的封闭式组合年套利率收益率可达13.87%,而这一收益几乎属于无风险收益,投资价值已经毋庸置疑。
除了物有所值之外,李先生还发现很多保险资金都被深度套牢在封闭式基金中。在2004年上半年封闭式基金的持有人结构中,机构持有比例为49.03%,个人的持有比例为50.82%,而这部分机构投资者主要是保险公司。在开放式基金上市以前,保险资金入市主要是购买封闭式基金。从公开披露的资料来看,保险公司对封闭式基金在2003年不断增仓,这一趋势在2004年仍在延续。截止到基金公布2004半年报时,保险公司累计投资封闭式基金达500余亿元,而同期封闭式基金平均下跌10%,保险公司的累计亏损超50亿元。最新的统计数据也表明,2004年下半年以来,保险资金仍在增仓封闭式基金,而同时基金的价格继续下跌,可以预测的是保险公司的亏损面在继续扩大,存在强烈的解套与获利要求,而这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则可视为机会。历史的经验也表明,像保险资金、社保基金这类大型机构投资者,虽然也可能存在买入后被套牢的情况,但最终都却都会取得解套获利的成绩。比如,社保基金在2001年介入的中国石化,在2002年曾经深度套牢,浮动亏损一度接近40%,而到2003年,不仅全线解套,浮动获利一度接近50%。李先生相信,封闭式基金目前这样高的折价是不正常的,将来必定有一天市场价格要向其价值回归,“30%的获利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论文摘要: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市的风险因素包括股票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结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资产管理模式、投资能力和监管水平等方面。在股市长期投资价值不高的情况下,保险资金在股市面临的风险综合表现为股票价格风险。因此,除了识别和化解上述风险因素之外,还应以股票价格与众数的差异结合社会平均利润测定和控制股市的综合价格风险。
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风险识别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测定、评估、预防和控制等方面。保险资金在股市遇到的风险既有保险公司本身体制和投资能力的因素,也有股票市场建设不成熟及政治、经济、企业和国际等诸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从国外的教训来看,风险是巨大的①。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保险公司的大部分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经济泡沫破灭后,保险公司遭受巨大损失,留下了巨额不良资产,日益陷入困境,导致多家保险公司的破产。因此,股市风险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关乎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稳定②。有必要对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市场环境、市场结构及保险公司内控机制和投资管理水平等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识别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市场环境风险因素。从总体来说,我国股票市场上大盘绩优公司数量有限,许多上市公司规模偏小,亏损严重,没有投资价值,保险资金难以获取比较稳定的收益,只能靠股票波动获取差价。但由于我国股市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理念不成熟,市场盛行投机,加上交易费用高,保险资金面临巨大的风险。目前,尚未能从制度、法规、市场秩序和监管等方面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和有效管理。
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缺乏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单一,以封闭的股票市场为主,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期货市场还比较落后,各类金融衍生品种还是空白,这就使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结构性风险。例如,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较小,2002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托管的债券加上凭证式国债,其余额仅为2.8万亿元,而股票市值为4.8万亿元,银行资产16万亿元;同时,中国债券市场品种结构单一,其中国债余额近1.7万多亿元,金融债券1万亿元,公司债券只有600亿元。
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有待于建立和完善,保险资金管理模式处于探索之中,难以实行保险资金的有效增殖。保险公司在专业化运作。是否设立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或专门的基金公司,抑或在内部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按事业部制进行运作,或者以信托或委托的方式将资金交由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例如各类养老金公司、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部门来管理等等,都需要实践检验。
未建立健全规范稳健的保险资金运用体系。目前,由于投资人才和投资经验的缺乏,中国保险公司还远未建立科学、规范的投资管理体系,投资理念不成熟,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如风险资本评估、保险监管信息指标系统和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等未能有效地运用到中国保险投资管理实践中。未能建立起健全的投资决策机制,充分识别和评估各种投资风险,构建与本公司资金相适应的投资组合。例如,2001年,美国寿险公司投资组合中债券的投资占73%,股票投资占5%;在非寿险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中,债券投资占到了71.21%,股票投资占16.61%,而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银行存款占大部分比重③。
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风险。目前,保险监管仍处于由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的过渡与转变。未能运用风险资本评估、保险监管信息指标系统、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等先进的保险监管技术,未能建立健全中国保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选择合理的保险监管模式;殛待培养保险监管专业人才,提高监管水平。
二、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综合价格风险测定
股市风险包括制度风险、政策风险、企业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诸方面,难以测定,但各种风险都集中在股市价格上反映出来。例如,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政策市、消息市的特点,我国股市历次巨幅波动都伴随着政策和消息推波助澜,巨额资金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政策风险总是表现为股市的上涨和下跌,换言之,股市风险综合表现为价格风险。这里针对保险公司面临的股市价格风险的测定进行初步的探讨,使我们能够科学地认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面对的风险特征、提高保险资金管理的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力。
一般的测定方法。要认识股市的价格波动规律,必须从捉摸不定的价格波动中把握其实质,了解个别股价与此基准价格的偏离,进而判断风险程度。传统实物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格由社会平均生产条件来决定。而现在中国股市上的均价和指数正是以此为依据来计算的。中国股票市场的股价指数是以各股票的总股本为权数编制的,即A=∑af/∑f,其中A为股价指数,a为各股票的价格,f为各股票的总股本。在关于股票价格波动的均价分析系统中,广泛采取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方法,即:A=(a1+a2+a3+…+an)/n=∑a
/n;其中a1a2…an是股价,n为日期个数。通过考察各股价与该平均数的偏离来判断风险。该平均数存在如下的缺陷:首先在于它是一个理论数值,由于分母有可能除不尽,在股市上并没有一个真实对应的价格;其次,简均数并未反映股市成交量的影响,从而无法说明决定股市波动的原因;再次,价值理论关于社会平均生产条件决定商品社会价值的论述,是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大多数市场主体的生产条件或存在垄断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占支配地位的主体的生产条件。因此,在股市上,应是特定期间内最大的交易量的性质决定股市运动的方向,而不是未考虑成交量的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由于存在第一种缺陷而不是理想的衡量依据。
一般测定方法的修正。必须选取另一种平均数,即与最大成交量相对应的股票价格亦即众数作为判断股市价格波动方向依据。众数的公式为X=P,P为与最大交易量对应的股票收市价格或股价指数。首先,它是与最大交易量对应的真实价格,其次它代表在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具有支配意义的成交量。在实物价值理论中,社会平均成本的意义在于它对个别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是衡量个别价值是否实现的基准,而在股价波动中,它同样是一个基准,衡量个别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差异。例如,如果你的持股成本小于众数,没有风险或赢利,反之则亏本或有风险。在垄断市场中,众数标志着垄断力量的持股或抛售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心理认同的股价成本;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众数既标志着垄断力量的持股或抛售成本,也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心理认同。同样,它是大多数股票买入时的成本、卖出时的销售金额。
与实物生产不同,其一,股票买入后不经过生产过程,而是经过价值回归或泡沫形成过程;其二,在股票上涨初期阶段的最大成交量即具有决定市场方向即上涨的主导力量,而经过上涨后超过社会平均利润以上的最大成交额即标志着下跌的到来,这是因为供需关系已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人们的心理从买入认同转变为卖出认同。一旦最大成交量出现,市场趋势即不可逆转。中国股市历次大的波动无不验证了这一事实。中国股市历来有消息市、政策市之称,但每次都在事先或事后表现在股价上,都有对应的最大成交量作为转市的先兆。其三,价值生产过程中,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异表现在空间上,而股价的波动表现在时间上。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异在某一时点具有确定性,而股价的波动具有时间上不确定性。
三、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风险化解与控制
1.化解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风险因素。(1)从制度、法规、市场秩序和监管等方面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和管理。要适时对金融证券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加强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证券监管机关的自身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严格会计、审计和财务检查制度;培育规范的投资主体,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类型,促进市场竞争,减少和杜绝市场操纵行为,提高股市的长期投资价值。(2)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开发和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大力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允许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发行优质的企业债券或可转换债券,解决目前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不均衡、国债市场与企业债市场不均衡的状况,有效分散保险资金入市后的投资风险。同时,要大力开发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种,要在完善现货市场的基础上,推出国债期货交易、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引入证券市场的做空机制,为保险资金提供可以适当分散风险的对冲工具。(3)通过股改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防范和控制风险,建立适当的保险资金管理模式,实行保险资金的有效增殖。(4)建立健全规范稳健的保险资金运用体系,形成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业务运作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分配激励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5)保监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和举措防范和控制风险。一是事前控制。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行为规范和相关法规,对保险资金入市的规模、投资种类及其投资组合中的比例做出规定,以有效防范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二是事中控制。建立保险资金投资信息的呈报制度和投资情况的动态监测制度等措施;三是事后补救。采取对违反有关投资管理规定的保险公司强行进行仓位调整、对有问题的保险公司实行市场禁入和从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在保险行业层面设立投资风险损失基金等措施。
2.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价格风险控制。除了通过判断政治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进行投资决策,以及采取限制投资比例等风险控制措施之外,要根据最大成交量来判断股市的走向,避免和控制股市下跌的风险。维护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资金投资股市时应采取以下价格风险控制措施:
在确定性的实物生产过程中,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平均偏差可以σ2=∑(x-A)2f/∑f描述,而在股价波动中,则可描述成:σ2=∑(x-p)2f/∑f。但仍可通过个别价格与众数之差同时结合社会平均利润的关系来考察,即采取如下风险衡量和控制方法:在股市上涨阶段,如果股价与众数最大成交量的差异即赢利达到社会平均利润,即可考虑控制风险;股价上涨之后出现股价与众数最大成交量的差异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的两倍以上,即坚决予以回避。同样,在股票下跌的过程中,要以最大成交量为基础,设立止损位,即与最大成交量对应的价格相比,超过1-2倍社会平均利润,将陷入空头陷阱。这种衡量方法有利于控制保险资金在股市持仓比例和运作风险,有利于保险资金的保值增殖和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总之,由于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特征,保险资金入市必须慎重,保险资金的运用必须在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追求较高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05-110.
利率与保险的关系休戚相关。2017年以来,保险股的持续上涨跟利率上行趋势密不可分。从业务层面看,利率影响保费增速的高低,同时影响险资投资收益率及保险准备金的计提。
利率对保险公司基本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保险准备金的计提直接影响会计报表的利润起伏;其次,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资产价格的波动,无论固定收益类资产,还是权益类资产;最后,通过“调整后净资产”传导至内含价值的变化,另外,利率的短期变化对有效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无影响,但长期来看将影响精算假设的可信度。
利率变动的影响
保监会在《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6号)指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750个工作日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平均可以作为计算准备金需用到的折现率的基准,可以加上一定限度的溢价。在加息期时,虽有一定程度的滞后,但国债收益率的上升会直接引起贴现率的上升,保险公司准备金相应释放,在会计报表上显示利润增厚。在降息期时,贴现率的下降使得会计准则内准备金计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从而挤压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
2012年上半年,10年期国债750日均线一路上行,并在7月上旬到达高点,此番上行的背后逻辑是险企计提准备金的下降。在中国险企利润仍由利差驱动的背景下,对其利差益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并在6月底和7月初触发了保险行业相对估值的提升。
2016年,四家保险公司因为750日均线下行导致精算假设变动而新增加的保险准备金计提进一步增长,规模为62.45亿-289.09亿元,比2015年的44.89亿-231.75亿元明显提升。新增保险准备金计提增加主要因为前期利率走低导致对应折现率假设下调。
随着利率的不断上行,计提保险责任准备金依据的折现率将触底回升,届时,前期补提的准备金将得到释放,增厚当期会计利润。
除了利率变动与准备金计提的关系外,利率与资产价格的变动也值得关注。在加息期,保险资金在浮动利率债券方面的收益可以得到提高,且当期新增债券利息收入也将有所上升。
关注在2012年发生的两次保险行业取得相对估值提升的时间段,结合保险公司在这一时间段的净投资收益率,可以看出,在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保险公司的净投资收益率都处于上升的阶段,而债券类利息收益的增加,无疑在此阶段投资收益率的上升中扮演了强有力的助推器角色。
在2016年年底加息带来的保险行业相对估值提升的时间里,各家保险公司的净投资率也都站上了相对高点,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在第四季度的净投资收益率相较于第三季度分别上升了10BP和50BP。从债券利息的角度来看,加息期会给所有持有浮动利率债券的公司带来增加的利息收益,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行业资产配置端的特性决定了行业内公司因加息而享受到的利息增加是更加显著的,有利于保险行业在加息期相对估值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加息期债券的利息收益可以上升,但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券价格将出现下降。广发证券基于四家上市保险公司2016年财务数据对利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利率波动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占比越低、债券平均久期越长,资产价格的波动就越大。
不同于利润体现保险公司当期的存量价值,内含价值更加偏向保险公司长期的基本面,正因为如此,在内含价值的评估过程中会计提更高的准备金,也会执行更高的贴现率(四大上市保险公司的贴现率在10.5%-11%之间)。因此,短期利率的上升或下降难以对公司的有效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造成直接的影响,潜在的间接影响途径是通过国债收益率的上升来提高其评估的可信度。
2016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四家保险公司加权承担的风险比例(自有或传统险资金承担比例为1,分红险为0.3,万能险0.5)分别为0.51、0.60、0.55和0.69。
关于加权风险承担比例的计算,根据财报披露的险种占比,按照传统险承担100%风险的比例,分红险承担30%风险的比例,万能险承担50%风险的比例,加权计算得到。
升息有利保险相对估值提升
我们选择了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台湾地区的历史数据,观察利率周期与保险股价的变化。数据显示,保险板块在出现相对大盘的估值提升时,其往往伴随利率提升的背景,反之亦然。
以美国为例,美国2003年5月进入升息周期后,美亚和大都等个股累计回报率强势反弹,2007年8月步入降息周期后,保险个股跑输标普500指数。在日本市场上,利率处于长周期的降息周期,保险板块表现不及日经225指数。而在台湾市场上,国泰、新光、富邦等保险集团在低利率阶段整体上难有相对估值的提升,利率阶段性回升时偶尔有相对估值提升。
不过,英国是一个反例,在高利率阶段,保险股与富时100指数高度重合,低利率阶段总体上跑赢指数。另外,不同地区的保险股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日本、美国保险股对利率升跌的反应速度更快。
2000年以来,美国经历了两轮利率周期:第一次为2000年1月至2007年7月,其中,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处于降息通道,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处于升息通道;第二次为2007年8月至今,其中,2007年8月至2016年8月为降息通道,2016年9月以来,处于升息通道,美联储已加息三次,至2019年尚有多次加息计划。
剔除其他要素,将利率周期与保险股的走势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第一,在高利率环境下,保险股相对估值提升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股跑不赢指数;第二,在利率周期的降息通道中,降息初期保险股出现相对估值提升,但其后表现趋于平庸,加息通道的初期保险股难有表现,但加息的中后期,保险股相对估值会有明显提升。
而从2008年9月开始,受金融危机降息预期的影响,两家保险公司的累计个股回报率均呈现出明显下跌,尤其是美亚。而在之后,在降息周期下,保险股没有取得相对估值的提升,回报率低于大盘收益。
而日本在降息通道期间,险企大幅跑输指数。从2007年起,日本处于降息通道,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从1.76%跌至最低点-0.25%,2016年下半年受全球利率回升的影,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回升至正数,但仍处于历史低点。
除少数几个时段,保险板块股票因为阶段性反弹明显跑赢大盘外,保险板块股票几乎一直跑输大盘。而且与美国相似,在利率周期的降息通道中,降息初期保险板块可能跑出相对估值的提升,但其后表现趋于平庸,与大盘收益的差距也不断扩大。
台湾地区在利率回升时,保险股有相对估值的提升。2007年以来,10年期政府公债利率整体处于下降通道,但也有阶段性波动。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利率持续下行,由高点时的2.72%降至低点时的1.15%。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处于回升阶段,最高为1.80%。2015年4月再次回落,最低触及0.69%。
我们选取国泰、新光、富邦三家保险公司进行股价分析。总体上,在低利率状态下,保险股很难出现相对估值的提升,但在利率阶段性回升期间(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三家保险公司均获得阶段性相对估值的提升。
而英国则是一个相反的案例。从大周期角度看,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2000年以来就处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1月-2008年6月,英国利率水平整体处于高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4%-6%之间;第二个阶段是2008年6月以来,利率处于下行通道,最低约0.6%,目前回升至1%附近。
英国利率与保险股的走势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反例。在高利率阶段,保险股跑输富时100指数,而降息或低利率阶段,总体表现优于富时100指数。
总体来看,利率波动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结合海外和国内的历史数据,在利率升息周期中,保险板块的表现更容易出现相对估值的提升,其主要逻辑是因为保险准备金计提压力缓解和当期新增预期债券收益率的提升。利率上升对存量交易性债券和可供出售金融债券的资产价值虽有所压制,但整体影响非常有限。综合来看,在利率上升区间或高利率的状况下,保险板块相对受益,相对估值提升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在金融去杠杆等系列政策的作用下,2017年以来,国内利率水平已触底回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6年最低点的2.63%回升至目前3.5%-3.6%附近,并一度突破3.7%。展望未来,如果国内金融去杠杆政策不变、美国继续推进加息及缩表,国内市场利率可能维持在相对高位,既能实现政策的平稳推进,又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过多的冲击。因此,在长端利率保持稳健的情况下,保险板块依旧有非常好的投资价值,如果行业基本面向好的逻辑不断得到验证,则投资价值将更加彰显。
当然,利率并不是决定保险股估值提升的唯一因素,在关注利率因素时,投资者也需要关注其他相关因素,尤其是各种风险条件,如利率波动超预期、行业回归保障不达预期等。利率并非影响保险的唯一因素,影响保险股表现的因素可能是多面的。海外经验仅供参考,不具备国内市场的完全可比性。敏感性分析建立在部分假设基础之上,仅提供示范参考作用,并不保证代表保险公司真实久期与利率波动的影响。
利率高位走平是最大利好
利率上行如期引爆保险个股的行情。前期险企的走势与长端利率水平的变动验证了上述利率变动与保险股走势的基本关系。在10年期国债从3.27%的低点上扬至最高3.84%的过程中,中信保险指数取得了16%的增长,跑赢了上证综指20个百分点。随后利率走平,但中信保险指数仍然不断上扬20个百分点。
一般而言,在利率的不同阶段,其对保险股利好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根据利好影响从高到低排列,利率高位走平>利率抬升>利率下行>利率长期低位。在利率下行的过程中,险企由于前期销售的高预定利率产品导致负债成本与投资收益逐渐拉窄产生利差损的风险,而长期低位则不仅恶化利差损问题,且会产生退保导致险企现金流断裂并最终破产的可能。典型代表是日本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要寿险公司在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下纷纷破产。在利率抬升的过程中,险企摆脱了利差损问题,经营情况逐渐好转。因此,不难理解利率抬升时期好于利率下行阶段。
但如何理解利率高位走平好于利率抬升?这是由于在利率抬升阶段,尽管险企摆脱了利差损的风险,但是利率上升会造成债券净值缩水和股票市场下跌及双杀现象,导致险企股东权益和内含价值受损。而在利率高位走平阶段,一方面,利率仍然在高位,险企仍然可以在利率高位时享受较高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利率止升削弱险企持有的债券和权益投资净值带来的负面影响。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利率高位维稳是险企最理想的投资环境。
二季度,虽然保险股的利润受股债双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投资者也无需过度忧虑。二季度,准备金折现率继续下行9BP导致仍需要补提准备金。同时,二季度10年期国债利率上行18.32BP,以及上证综指下行1.74%带来险企持有的股权和债券价值缩水。预计二季度四家险企的利润情况环比一季度下行4%-10%。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负面因素的影响无悖于利率抬升>利率下行的判断。在利率上升阶段,股债双杀现象无须过度忧虑,下半年将迎来最优的投资环境,保险股利润有望快速释放,下半年利率大概率会保持在高位走平的态势,理由是去杠杆持续支撑利率维持在高位,同时,实体经济承受度有限将抑制利率的进一步上升。
如何看待下半年的利率走势对险企的影响?中投证券认为,利率高位走平是险企最适宜的投资环境,在这样一个阶段,一方面,利率仍然在高位,利于险企享受较高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利率止升则会缓解股债双杀的负面影响。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利率高位走稳是险企最理想的投资环境,下半年,险企会迎来整体利润的快速释放。
目前,无论是保险业的内在需求,还是外在的政策要求,均明确向保障转型的重要性,未来险企内含价值高速增长可期。长期而言,保障转型对于险企的利好更加实在,更少争议。所谓险企向保障转型的最终结果是利差的影响逐渐缩小,死差和费差的影响逐渐上升。前者的大小受利率变化的影响大,后两者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确定性更高,保障型保单可以贡献更多死差,提高险企利润稳定性从而带来估值的溢价。此外,保障型保单价值率更大,通过提升保障性保单的比例可以促使内含价值的加速增长。
新《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给中国保险资金的高效运用提供了法律平台,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政策的调整,将给中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但在这方面的细则尚未出台。当前,保险业受制于资金运用范围的狭小,盈利水平难以提高,极大地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中国保险业潜在的风险积聚在加快。因此,加快保险资金运用政策调整的步伐,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
一、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调整应当加快
(一)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是改善保险业经营环境的需要。一方面,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承保利润明显下降,有些财产险业务经营已难以为继。对于人寿险业务,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另一个方面,将保险公司基本排斥在资本市场之外,不利于保险公司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从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无不向着大型化和全能化方向发展,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已成为金融机构互相竞争的法宝。保险公司拥有强大的零售网络和广泛的客户资源,开展投资管理、风险控制等综合性业务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对保险资金开放资本市场可使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对提高保险公司竞争能力极为有利。随着中国入世,保险业的开放度也日益扩大,相对于国外保险公司已拥有的丰富的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国内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不尽快使保险资金同资本市场对接,提升投资管理水平,将使我们一开始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是中国保险业融人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融人国际市场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互动加快了这种融合。“9.11”事件后,国际保险业进入了艰难的调整期,而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为中国保险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国际保险业利用其成熟的管理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面对的是全球资本市场,其投资的领域涉及股票、债券、基金、抵押贷款、房地产、贵金属等。其投资的方式可以是自营,也可以是委托,十分灵活、方便。而中国保险业在资金运用上范围狭小,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保险业发展的能量难以充分释放出来。
(三)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是增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必然要求。过窄的投资渠道限制了新的保险业务的拓展,使产品设计过程中价格确定增加困难,市场需求与保单价值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利于开发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有利于产品销售,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有利于化解寿险利差损,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二、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性困扰
(一)由政策性因素导致的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给保险公司投资带来一定困难。相对于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来说,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很多问题是与国家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相伴而生的,只能在发展中寻求改革与发展的办法。如占上市公司三分之二的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新股配售问题;银行资金人市问题;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问题;A、B股市场统一问题等等。这些政策性因素的变化或不确定性都会对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保险公司目前已投资于证券投资资金,间接进入了股市,因此这些政策性因素影响着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的稳定。
(二)投资工具缺乏既给保险公司投资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保险公司投资带来了风险。目前保险公司只能在商业银行存款、投资于国债、金融债、部分企业债及买卖证券投资基金,没有更多的金融投资工具,使保险公司间接投资股票市场只能在一个上升的市场行情中寻求盈利,一旦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引起行情下跌便只能承受投资损失。即使是国债投资,也是品种少,期限短,不能较好满足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的基本上都是利率性产品,而没有实业投资,一旦利率变化,对保险公司的存量资产及增量资金都有着重要影响。表现在:利率持续走低,保险公司将面临再投资收益风险;而如果利率持续走高,保险公司存量固定收益债券则面临投资风险考验。
(三)由于投资工具的缺乏,使保险公司投资组合困难,完全做到资产与负债相匹配成为不现实。我国的寿险资金绝大部分是长期性的,其中20年期限的资金约占50%左右,而在保险可投资的工具中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品种。如协议存款绝大部分为5年期,国债、金融债以3、5、7、10年居多,20、30年期限的品种太少,而且价格也不能真实反映期限与价格的变化。在目前限制保险公司投资实业、股市及海外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各保险公司要做到投资资产与负债的完全匹配显然是困难的,这也形成了保险公司的巨大经营风险。
(四)现行投资管理体制及资金运用政策限制了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发展。国际上一般保险公司投资管理有三种模式:一种是由保险集团公司或金融集团公司所属的专业投资公司运用与管理保险资金;第二种是资金由保险公司下设一个具体的投资部门来管理和运作;第三种是保险公司把资金委托给专门的投资管理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来运作。从我国的情况看,这方面限制较死,第一种和第三种模式基本上不存在。虽然新的《保险法》已出台,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尚留有余地,但有些条款缺乏权威性解释,亟待有关部门做出详细的说明。可以说,目前投资管理体制及政策上的种种限制和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
(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资源的配置水平,影响着保险公司的资金营运。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筹集与分配资金,另一方面,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资金大量闲置;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惜贷,存贷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又大量认购国债,默默承受着利率风险;一方面企业贷款难、上市筹资难,另一方面,企业发债又多头管理,限制的太死;一方面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保险资金运用却没有更宽的出路。这些状况表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资金及债券的价格失真,也给国民经济资源造成浪费,影响着保险资金的有效增值。
三、如何缓解保险资金运用矛盾,确保保险资金安全增值
(一)允许保险资金直接人市。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是利用股市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可以避免投资于基金的管理费用和托管费用,节省成本;其次,可避免投资于封闭式基金造成的折价损失;第三,可以避免投资于开放式基金的申购和赎回费用。特别重要的是,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在见证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已在人才储备、投资组合、风险控制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能力直接参与股票市场,直接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契机,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水平。
(二)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于更宽范围的公司债券。与美国20万亿美元债券市场的规模及4万亿美元公司债券的规模相比,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小、品种少,公司债的规模只占全部债券市场规模的4%。可见,中国的公司债券,包括可转债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将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更大的市场。
(三)有限度地允许保险公司参与质押贷款及金融租赁业务。主要包括住房、汽车贷款等。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这类投资收益稳定、风险小,特别适合保险资金的安全增值的特点。
(四)项目投资。可投资于市政建设、重大交通设施等风险小、期限长、收益高的项目。
(五)战略投资和国有股、法人股的投资。应该允许保险公司作为新股配售的战略投资者,享受一级市场的高收益;同时,应该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业绩优秀公司的国有股或法人股,获取稳定的红利以及通过所投资公司的净资产的增值,享受以后的流通溢价。
(六)外币境内外投资及人民币境外投资。对现有外币资金除了可以开展结构性存款外,还应允许从事B股交易;应该允许购买中国政府及企业在海外发行的债券;应允许购买美国国债等。目前美国30年期公债收益率在5.04%,10年期公债收益率达4.13%。同时,对现有保险公司人民币资金,国家外汇管理部门也应该在政策上有所松动,可以根据保险的需求和实际投资管理能力,按总资产的规模核定一定比例允许人民币自由转换成外汇资金,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尽管存在一定的汇率和投资风险,但从长远看,这对于保险公司合理匹配投资组合,完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投资收益是大有裨益的。目前北美和香港股市在网络泡沫破灭后,价值回归,已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只要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保险公司在投资时处理好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者的关系,控制好风险,应该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
四、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同时对保险公司自身的管理及保险监管水平提出了挑战
(一)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后,要求保险公司加强自身投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资金运用管理体制,通过资金的专业化运用,以及有效的内控制度建设,使投资决策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新基金发行火爆的情况下,老基金仍出现大比例赎回,显示个人投资者买基金时仍存在一定误区。 股票基金赎回压力减小
据统计,40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当前份额合计为565.69亿份,与前期相比整体仅被赎回9.03亿份基金单位,赎回比例约为1.57%(去年四季度基金被赎回的比例高达21.52%),其中19只基金出现净申购,显示股票型基金已经开始走出赎回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在股票市场向好的情况下,低风险低收益的基金品种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如最早提出保本概念的“南方避险增值”基金被赎回近9亿份,赎回比例达20%.
另外,债券型基金整体被赎回比例高达34.34%,15只债券型基金中仅1只有净申购,申购金额0.73亿份;披露基金组合的三只准货币市场基金整体被赎回了24.5亿份,赎回比例达到16.13%,不过,收益率维持在2%以上的华安现金富利还是出现了20.41%的净申购。 保险公司是申购主力
华宝兴业基金公司的市场副总监宋三江透露,目前公司旗下基金赎回的多为个人投资者,申购的主力则是保险公司。嘉实等多家基金公司的人士也指出,保险资金等机构是开放式基金净申购者,不过他们没有透露具体的数目,而个人投资者却在赎回开放式基金。
多家基金公司表示,在新发行的股票基金受到市场广泛追捧的情况下,老股票基金还出现赎回,显示投资者在买基金时仍存在“喜新厌旧”的误区。
据分析,由于老的开放式基金净值多在面值之上,导致不少个人投资者认为,新基金比老基金更便宜,个人投资者买基金还是像买股票一样讲究“高抛低吸”,赎回老基金,申购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