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的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对更多的知识点展开理性的思考与分析,进而加深他们对于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生物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师应当让课堂教学氛围更活跃,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在这样的前提下素质教育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生物教学中有很多概念需要理解与记忆,这很容易让教师将课堂带到沉闷的氛围中。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不断革新,对于应试教育遗留的产物要尽量摒弃,课堂中改变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将学生真正视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展开研究性学习,课堂上不再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而应当更多的鼓励学生参与。例如,学习《身边的生物科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课前我特意让学生在课下做一个小调研,然后课堂上就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做一个陈述。很多学生对于这个话题都十分感兴趣,课下通过翻阅相关图书及资料或者借助互联网应用,纷纷就这个问题展开思考。课下研习不仅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也能够很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此外,这个过程也给予学生一个主动思考以及独立发现的机会,这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最重要的是它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的参与,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学生才能够让各类知识点更好的融会贯通,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掌握程度,也能够让他们很好的就所学内容展开运用。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十分有效的一种是在实验过程中展开,借助对于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的观察,学生能够很好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通过实验过程得出的结论学生往往也会记得更牢固。在讲骨的成分时,我将课堂搬到了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学生分别取两条鱼肋骨,一条放在火上烧,另一条浸泡在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然后再来称骨头质量的变化。在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础知识,从鱼骨质量的变化上能够让学生分别算出鱼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之后学生能够很好的归纳与总结出鱼骨头中的各种成分。这个过程并不复杂,然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探究心理,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素质教育是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提倡的,想要让素质教育更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这需要加大对于学生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多的通过自己动手来验证相关的知识点。其次,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对更多的知识点展开理性的思考与分析,进而加深他们对于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识。此外,要更多的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各类知识更好的融会贯通。

本文作者:李成工作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6-026X(2013)04-0000-01

一、素质、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将所学的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指所有外部事物、知识文化等内化于人的心灵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因此,人文素质是指个体把人文知识与思想品格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素养。它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的总体表现。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生活技能修养,即教学生做怎样的人、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致力于用人类历史中的智慧和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真美善的理解,引导学生求真、从善、爱美,使学生洞察人生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制约初中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日益凸显出人才和教育的重要性。科教立国战略已成共识。同时,科技的负面作用、人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等的出现,反思以前的重理轻文的功利主义以及应试教育,提倡素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我国重点。但是,因应试教育仍有存在的空间,升学率和中考的压力,多数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漠视。初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文科理科尚未在理念上的统一。初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由文科教师(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来承担的。因此,理科教师就有一个意识(部分文科教师中也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应由文科教师担当,与理科教师无关,甚至认为只有数理化才是真才实学,人文知识只是虚无的“乌托邦”。为了应试造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脱节。

其次,文科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仍偏少。在初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文科相对于理科承担的任务多一点。但因每周的课时量一定,教学知识点又多,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展开和拓展,因而质量欠佳。

再次,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的主动性和自由性为尺度的教育。提倡主动学习、自我意识、人的主体能力。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轻视学生的精神问题,一般都是“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默默地听”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后也不与学生接触、谈心。学生即便是接受了人文素质教育课但也是“身人而心不入”、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精神并外化为实际行动。

最后,初中师资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是开展初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是“导演”也是“演员”。因此,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1999年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开始增加,受过人文素质教育的进入教师岗位的大学生开始增多,这对提升初中的人文素质素养是有利的。但是在县镇乡村,初中教师仍是应试教育下的60后、70后,这需政府部门对他们的人文素质继续教育的培训。

三、初中语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优势

俄国乌申斯基说过,“民族语言不仅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语言里。”通过语文课本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通古博今。语文作为初中的文化课程,由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方面有优势。

首先,初中语文具有德育功能。初中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剧本、小说、文言文、国外小说等。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把文中的人物、情境等通过绘声绘色的教师语言和直观的多媒体视频或图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与作者共鸣,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在春风化雨中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力量渗透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高尚的人格。

其次,初中语文具有审美功能。课文中包含了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的美,例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初中语文同样具备这些美。通过生动的形象,情境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优美的文章结构和形式等等,把一个个的人物、自然、社会、情感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例如,李白、杜甫、嫦娥、长江、黄河、地球……,都以它们丰富多彩的意境,给学生意境美、意象美、语言美、情感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愉悦、净化、提升。

最后,初中语文具有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初中语文的各种文学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利的。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经过体验品味,达到对形象的深刻理解。因此,在阅读时,学生的想象力极其活跃,心灵空间特别开阔,可以达到“心游万仞”的境界,从而在锻炼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写作时,更需要创新思维来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外化出来,不受固定模式与规则的制约。

因此,初中语文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它担负着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功能,更利于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初中语文在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举措

在初中课堂上发挥初中语文对初中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发挥主体和客体的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从教材、课外阅读、写作等三个方面人手。

首先,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文中的人文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古文《爱莲说》时,可以启发学生在新时代如何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如何做人等问题,同社会上的种种人性的扭曲等社会问题进行联系。在挖掘语文教材中人文素质时,要注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认识,把零散的想象变成完整的美丽图景。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切入点;德育渗透;辅导学习;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31-1

一、以德育渗透为切入点

1.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是很多的,如《关爱生物》和《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等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再结合生物学发展史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和生物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挖掘德育素材的内涵一定能使学生受到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的熏陶。

2.在思维冲突中激起学生对科学的渴望。农村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头脑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前概念”。如课本中学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在学生头脑中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前概念”根深蒂固,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的这种“顽固思想”,通过把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演示对比,让学生了解植物在制造氧气的同时也需要吸收氧气用于释放储存的有机物,不但清除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前概念,而且使学生领悟到有实验探究生物的方法的魅力。通过类似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较深地品味到生物学的趣味,唤起了对科学的审美情趣,从而激起他们对科学的渴望。

3.抓住德育契机,加速科学态度的形成。学生中抄作业、听课不记笔记、作业拖拉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抓住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并采取措施,使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习惯,针对抄作业凑数据现象,教师可发表言论:团结协作、民主作风、百家争鸣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照搬照抄是不求进取、屈从权威,不利于自己的学习进步。我们的神州系列航天卫星的成功发射,如果照抄美国和前苏联,就没有中国自己独立的航天事业的发展。针对听课不记笔记,教师可从人的记忆规律角度发表言论:世上只有汗水加方法的“天才”,没有天生的过目不忘,一听即会。针对拖拉作业,教师可发表言论:拖拖拉拉是干不出大事的,等等。

二、以辅导学习方法为切入点

1.倡导先学后教。新教材文字简炼生动,插图丰富直观,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而且有配套的学生学习指导用书(初中生物百分百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可在每堂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题,并逐步发展到学生自编预习提纲。

上课时教师应充分展现学生预习的成果,并以此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做到学生已经理解的少讲或不讲,重点知识深入讲,难点知识着重讲,并注重引导和点拨。实践表明,把学生真正放到了主置上,先学后教的效果是好的。

2.指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结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汲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转化,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首先要训练学生勇于提问和善于提问,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其次要增强学生重视生物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意识,逐渐使学生形成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讲解中,注重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应用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并要求学生经常注意领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作眉批,提炼出需要理解的问题。听课时,根据自己的情况作笔记,记对自己理解、掌握知识有价值的关键性内容,逐步形成听课听出要领,听出味道。一章结束后作一章节的知识整理,建立知识结构。

3.疏导学生心理,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上生物学科的特点,学生学习中出现心理障碍是很正常的,正确疏导学生心理,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将直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如教材第35,1517章,由于课文本身的难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还是成绩不理想,表现出自卑和恐惧心理,教师应早点作准备,学习生物一开始就要着手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纠正小学里带来的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不良习惯,同时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难点的突破上。对已经有这种心理表现的学生要安慰,并实际指导方法,使其取得成功,使他们由紧张不安转化为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又如,后进生常表现为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其看到自己的学习潜能,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忱。

三、以实验为切入点

生物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近年来,实验教学有了迅猛发展,然而,如何充分发挥实验的素质教育功能呢?

1.增加“边学(教)边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品质。目前一般学校实验教学的现状是演示实验居多,学生实验中验证性的实验多,探索性、设计性的实验少。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演示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不能被所有的学生感知到,同时学生实验往往是先讲课,后一节课实验,时间上不连贯,事实上实验的答案已经知道了,这种实验教学法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法,现在一些学校推行的边(教)学边实验,即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主动地通过实验探索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品质。当然教师也应通过改进实验和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实验现象的直观性清晰度,让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感染学生。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1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与观点,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教师的认识角度和教育思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待学生的看法和所采取的教育策略也不尽相同。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进行统一化教学,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优差。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尤其是针对初中学生,教师更应该有正确的学生观。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传统学生观的反思

1.静止的学生观

怀有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学生亦如此。教师把现在的“优生”看做是永远的优生。而对于“差生” 则放任其流,认为他们无法改变。

2.主观臆断的学生观

有些教师由于自己所经历的独特背景或者受世俗社会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片面的“晕轮效应”,对某些学生的看法主观化而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有些教师会认为学生的顽劣是一种必有的天性,而极端强制性的措施则是约束这一特性的最好手段,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单一评价标准的学生观

所谓单一评价标准的学生观是建立在单纯的智力观,即智商理论的基础上。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一切基本技能中存在着共同成分,这一共同成分是形成所有个体能力差异的基础,心理学家称之为“一般智力”。所以大部分教师则把学习成绩看做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好则是好学生,学习差就是所谓的后进生。

而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标准是极其不科学的。为了成为所谓的优生,学生们埋头题海,苦苦奋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能力,也磨灭了自身的创造力,最后只换来了“高分低能”四个大字。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正确学生观的构建

1.改变观念,坚持发展的观点,做到正确认识学生

对待学生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要看到学生的发展变化,切记主观的把学生固定化。对于优等生,也不一定各方面都优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引导其改正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相信他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是能够转变的,更是能够进步的。

2.运用策略,做到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决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终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而教师要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做到正确引导学生同样是关键。

第一,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谓的学困生往往觉得自己学习差就是各个方面都技不如人。觉得无论是班级里评选团员还是评选学生干部,甚至是去参加有评选性的课外活动都与自己无缘。于是便会产生一种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成熟,遇事爱钻牛角尖,情绪波动大,往往对老师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帮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走出阴影。那么教师就要创设教育时机,调控学生的心态,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可以经常与学生谈心,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与惩罚。要关心,理解,平等的对待他们,在教育中给予良好的期望与鼓励。

第二,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中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初中学生正处于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各方面并没有定性,因此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从而培养学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第三,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利用学生的成就动力。任何学生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进步,而且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扬。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上进心。教师应随时看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尝到取得成绩的快乐。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知道自己的成绩在提高,自然而然的就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实践证明,表扬和鼓励远比批评和训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成就动力则能持续地推动学习动机带来的自我强化作用。

3.全面了解,做到正确评价学生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转型 高效教学 师生互动 情感调节 课后交流 满怀信心

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我历经生物教学二十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高效教学

课堂是教师最主要的舞台,是我们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最关键环节,那如何来处理好课堂教学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学生本身和教师都有很大关系,就学生本身而言,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难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而学习态度取决于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是这样做的。

1、培养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培养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

3、培养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的第一老师,那么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上好第一堂课,让学生知道生物是多么奇妙,对人类是多么有用,又有多少问题等待着大家去解决,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

2、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等特点,尽量将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保证。

3、通过实验,实习,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乐趣,这种乐趣可以陪伴学生一生。

4、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些现象,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三、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四、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课后与学生交流

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的精彩教学,还并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充分发展,所以课后的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交流的对象可以是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也可以是优秀的学生。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他们的问题所在,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对于优秀的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便使其他学生得到帮助。只有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要求,不同方法的教学。这样才能使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相对弱的学生也能“吃得好”。

六、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