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其中,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2.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传递、反馈信息,整体思考,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如flash课件,再配上声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1)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2)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系统思维,教师要着眼整体,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5)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6)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扬长避短,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7)不断反思,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8)注重综合,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在教学常规检查中,时有下列现象:1.教师座谈会上,部分教师自述:没有使用自己写的教案,教案是供检查用的。他们感到自己的教案操作性不强。2.有的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经常是所查的课与所查的教案分离,他们认为教师的课可以反映教师的教案编制水平。3.教研员反映说:“一些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只是抄写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搬家。”4.随机听课检查发现,有的教师整个教学过程采用网上下载的教案或抽取他人设计的教学过程片段进行课堂即时整合教学,课后以记录反思弥补没有编写完整的教案的缺失,将课后的反思行为与课前的教学设计混为一谈。

上述的现象反映出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在思想上有梳理教学过程,但对教学设计的原理、系统要素和表现方法理解不深且编制教案能力不强;二是忽略了有效教学设计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有效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如何适当把握教学内容的分寸;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且给学生独立、完整地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何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机智如何使教学实施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决定着不同的教学过程)等等课堂教学过程要素。三是多年以来省内没有规范教学设计方案的一般格式。多数农村学校对教师备课的常规管理一般停留在县区教育局下发的常规管理文件层面,大多数学校尚未根据省市县(区)教学常规要求,研制出可供学科教师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案格式,教学管理欠规范。四是了解所教的内容但对如何教这些内容未精心设计。一些教龄比较长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比年轻教师熟练,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比较系统流畅,课“讲”得好,但对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欠考虑,教学过程中捕捉问题、确定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到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教学手段及多媒体工具的选择,也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要素;学习评价与教学方法究竟如何统一,施教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并提供反馈,选择哪些主要教学目标学习评估,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设计。

二、用教学设计格式规范教学设计行为。

上述这些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技术水平,有效参考、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文本、图片、音视频、动画、多媒体等),使之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行为;如何在教学设计特别是在难点环节――教学过程设计中,帮助教师真正考虑应用教学策略,把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学得怎么样”可操作地直观地显示出来;如何使教学常规检查发挥规范和指导作用?这些都是当下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难点,为此我们将教学设计格式化成下表形式,形成一般性的规范要求。

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格式

三、用教学设计格式编制教学设计方案

案例:中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片段教学(20分钟)

(一)教学过程设计:

一份规范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应由上述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等10多个要素构成,教案的书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以上格式可以作为一般要求。教学过程设计的难点是编制教学设计方案,上面的案例可供教师使用教学过程设计格式时参考。

另外,在编写教学手段和教具这部分内容时,要体现媒体、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呈现过程,形成表象”等等;在编制教学处理方法时,要体现教师教学活动行为的关键词(如:回忆提问、评价提问等等)和媒体的使用方式(如:讲解――播放――概括、播放――提问――讲解等等),这样,教学过程设计才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使用该教学设计方案格式后,他们感到:一是系统地把握了教学设计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学过程设计格式可以促使教师用概括、精炼的语言描述教学内容并提出教学处理方法、教学问题等,用行为动词表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直观地显示教与学的关系和比重,改变了只关注教师讲的行为,进而从教学设计的源头落实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三是引用了教学流程图设计。教学流程图,是浓缩了的教学过程,简明扼要有层次地表达了教学活动过程各个环节实施的程序,一目了然地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结构、教学实施顺序用关系图表呈现出来,实现了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学活动形成优化运行的机制,发挥了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作用和行动纲领作用,方便教师自行编制和使用。四是教学过程设计发扬了黑板及板书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新背景下的作用。精心设计板书仍然是地理教师必须掌握的课堂教学技能,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也可以作为教师调控教学进程的手段,成为联系师生双边互动的纽带。

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课程改革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上述精神,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形成新的地理思维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六大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达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效率,必须寻求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另外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地理教材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增设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板块,教学内容得到了很大充实。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参考模式来进行研究,让课改和课程标准在尝试中得到贯彻。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教育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改革要有实效,如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再好的形式都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都是空谈改革。既然课改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能否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就直接影响课改的深入,直接关系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实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过程中必须把握教学的实效性,在科学和谐的课堂下完成教学目标。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探讨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地理教学观认为"知识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不能被训练或吸收。"因而知识的习得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由学生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设定的,学习同时也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对学生学习起引导帮助作用。"

2.认识发展理论

"教育必须适合于儿童的认知结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的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生的素质分为先天的、习得的、自然发展形成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习得的素质。"学生习得的素质主要指知识(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调节控制其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过程的技能。"其教学相应事项及流程为:

基于对上述教育理论的认识,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

三、不同学段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而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该时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里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这些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对我们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所谓"活动化"是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经验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由"设计方案-展开讨论-尝试成功-回归实际"四个环节构成。

设计方案——即营造"活动舞台",教师帮助学生提出学案。

展开讨论——即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

如初中新教材第一册"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这一节,首先出示不同地区小女孩的着装,让学生为其进行找故乡活动,并说明理由。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发现不同的小女孩着装的细微变化。借此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然后出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柱状图,让学生针对该气候,为该地的人设计一年的服装。学生设计的服装千姿百态,但都要反映该地气候的特征。最后教师富有深情地讲述热带雨林的破坏对该地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请同学结合自身实际制作一幅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宣传画,或说一句心里话。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即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在做中学"。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在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做中学"可以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知道结果,还亲历过程。同时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在活动中得到相互提高。

尝试成功——即让学生通过活动或在活动中自己体验所经历的学习过程的成败,让其享受成功喜悦,或总结失败的经验。如在初中地理第一册,"世界的气候分布"第一节,让学生开展一次环球旅行,当旅行到东南亚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绘制一幅东南亚房屋建筑图。同学们经过讨论绘制出各种各样的房屋样式,大多能考虑这里降水多、气温高,也有同学考虑这里受台风的影响等多种条件,各自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设计理由,并相互给予鼓励,充分尝试成功的喜悦。最后教师通过资料图片,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理解自己思维的闪光点与盲点,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的几点说明

1.模式并不是框框,只是提供一个参考的平台,在以上模式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活动空间是极大的,可以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潜能,因而模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它并没有对教师进行限制。

2.案例化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案例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物,必须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研究后能够解决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梯度与实效性。背景问题的呈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尤其是现代技术应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地位与角色,答案的呈现要迟,答案要具有创造性。问题解决要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学地理 科学探究 活动设计

一、问题提出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及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均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对于广大一线老师来说已不陌生,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出现了一个耀眼的名词:科学探究。《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概念。[1]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召开多次会议,要求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学科中开展科学探究学习。[2]

地理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自然地理科学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体验地理研究过程,尝试解决地理科学问题的学习活动。[3]

“科学探究”在国内还是较为前沿的课题,近年来国内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等从理论视角进行研究,而从理论运用到实践,还鲜有人涉及。[4]本课题以地球科学探究为例,研究内容涉及《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的两个主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七个基本模式。国内外对“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只局限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等或对某一方面(地球仪、地球运动)的研究,如此全面的、系统的探究活动设计,还不曾有人研究。其中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我们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为教学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2012学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学生做实验对比。

(二)实施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设计科学探究方案。

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等开展探究活动。

3.用统计法检验活动效果。

(三)实施计划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通过科普讲座、到大学城“广东科学中心”进行参观等活动,丰富师生的科普知识,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利用每周三第八节课外活动,实施地球科学探究活动、科技节展示活动,宣传和展示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实验班级,开展地球科学探究活动,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引进课堂学习,并通过学校和区级公开课,推广和检验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形成一套适应当地资源和本校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并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施方案。

1.选取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属于自然地理,是青少年了解地球的必备活动,是初中地理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抽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多年教学经验证明光靠老师讲、课件和教具演示,效果不理想。需要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和相关活动设计指导。但是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缺乏相关活动设计指导,只有一个活动“制作地球仪”,过于简单和枯燥。[5]而且目前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

2.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本课题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为两个主题、四个活动,配备操作简单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研制简易教学用具,设计《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等,见下表。

三、研究的成果

(一)《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

旧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探究活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地球仪,另一个是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

新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在原来基础上有如下创新和改造:

1.改造探究材料。新器材包括自制地球仪、《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长短变化演示盘》、《公转动态示意图》等。

2.删除无关内容。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删掉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活动(应该放在下一节探究地图活动中)。

3.增加探究活动。新的探究活动有两个主题、四个活动,主题一:认识地球仪(活动1―画经纬线,标注经纬度;活动2―制作地球仪);主题二:探究地球运动(活动1―探究地球自转;活动2―探究地球公转)。

4.增加有效指引。原有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只有简单的说明,没有有效的活动指引,增加《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

笔者负责2011年海珠区科普计划项目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于2013年已通过验收和结题。

(二)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并开发相关案例。

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6]

四、结果评析

在2012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利用《活动检测》做前测和后测,结果如下:满分100分,前测平均分为56.9分,后测是87.3分,有明显差异。结果分析:初二、初三学生已在初一地理学过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对于抽象的知识,如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基本遗忘,所以前测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完成地球科学探究过程后,再做《活动检测》,成绩理想,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

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入学学生做实验对比,实验班15、17班,对比班11、13班,这四个班学习能力等基本没差异,在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11、13班按常规教学,15、17班采用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最后进行《活动检测》,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检测结果分析如下:从总分看:实验班15、17班平均分为:84.5分,对比班11、13班平均分为:68.9分,分差15.6分,存在显著差异。从检测内容分析:基础题:一、二、三、四、五、八题差异不大,而较难或抽象的题目:六、七、九、十、十一题分差较大,进一步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是有效的,能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不足与展望

(一)学校硬件和软件的添置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一定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实施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课题组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实践和总结,并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四)学生的成果比较难以体现。除了反映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调查报告外,学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思路已基本清晰,轮廓初显。前面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还需延续,我们一定会克难奋进,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2]顾绍琴.中学地理科学探究活动研究.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夏志芳,张建珍主编.地理案例教学论[M].2011.12,第六章自然地理教学:在探究中弘扬科学精神.

[4]张建珍.科学探究学习视域中的地理主题活动设计研究.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5]张建珍,夏志芳,汤瑷宾.中学地理科学探究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地理教学,2013年第10期8-11页.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要领;综合与实践;计划;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实施“重在实践,重在综合”。本人认为,还应加上“重在参与”这个奥运精神,这“三个重在”就是实施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要领。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计划的制定,数学“综合与实践”能否顺利开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坚持“三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是保证,制定活动计划是关键。计划是否体现自主性、实践性、周密性、可操作性,对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活动目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综合与实践”计划,一般可分三个环节进行。

一、确定活动课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个人活动计划

1、确定活动课题

“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要与数学课本知识相结合,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对于活动题目,一般是先发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进行广泛搜集,然后,数学老师参考学生提供的课题和学生一起商讨确定。

2、划分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的划分这个过程要体现民主性,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由组合,每小组一般为4—10人,并推选出小组长1—2名。低年级因为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较差,每组人数不宜过多。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人数可以稍多一点。自由组合后由各小组长向老师汇报活动小组组成情况。数学老师可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学习情况、组织管理能力等进行合理调整。

3、制定活动计划,填写活动计划书

小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内容、组长及成员、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安排等几项内容。

二、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

下面以福建省平和县安厚镇“人口与土地”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方案为例。

(一)活动方案

【课题确定】

《人口与土地》是让学生自主地调查、统计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进而从调查中分析“人增地减”带给人类的生存危机,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某些社会问题的一项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学生已学会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图表”等知识,具备了统计、分析、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为调查、统计提供了保障。

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调查搜集有关数据信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和人均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行计划生育与集约使用土地资源重要性和紧迫感的深刻认识。

【活动准备】1、先由老师与安厚镇土地管理所和计划生育协会取得联系,请他们提供数据,协助学生开展活动。2、全班参与,指导分组。以5—6人为一组,每组推选组长一名,资料管理员或记录员一名,各小组充分讨论,确定需要了解的数据,数学老师给予适当调整。在数学老师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和各种统计表,并讲清其使用方法。各小组制订好自己的活动计划。3、全班选出3—4名同学到当地土管所查阅原始数据,备用。

【课堂程序】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大约有多少人口呢?”

生:“十三亿。”

师:“十三亿!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呀!为了减小人口的增长率,我们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可是,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口多了不好吗?”

生:“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太多的话,人均占有的资源就很少了。”

师:“是这样的,在众多的资源之中,土地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人口多了,人均占有的土地就会减少。这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我镇人口和土地的一些情况。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分组活动”。

1、准备好的数据分发到各小组,各小组整理分析数据,填好统计表。

2、分析讨论

(1)从1980年到2012年这30年间,人口增长与土地减少各是多少?耕地面积减少了多少?减少的原因主要来自哪些方面?(2)从表4中看到的数据你想到些什么?比较表4中每年间全镇人口总数呈什么趋势?耕地面积呢?人均耕地面积呢?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照此发展下去,几十年、一百年后社会将是一个怎样的状况?(3)针对目前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为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你知道国家颁布了哪些法律?如何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我们应该怎么做?(4)这次活动我们用到哪些主要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活动成果】

1、个人活动成果

让学生以口头交流的方式,在本小组谈一谈活动的经过和感受。

2、小组活动成果

各小组将调查来的数据在计算比较、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整理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3、班级活动成果

在学生个人谈感受,小组谈成果和汇总数据引发大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出班级活动总结,集体写出调查报告。

【活动评价】

1、组内评价

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各小组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本着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

2、小组互评

在班长的主持下,本着“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原则,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

3、数学老师评价

数学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二)注意事项

1、为确保数据信息准确、可靠、有效,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对调查数据的记录、统计要准确无误,对各类流失土地面积的统计与计算要加强指导,对调查整理的数据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一定要分工到人,要求应严格具体,以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靠,记录统计准确无误。

3、设计统计表时,数学老师要加强指导,讲清使用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并向学生说明填表时要保持数据原貌,并保存好原始记录。

4、对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和社会讨论是活动的关键。

三、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评价与关注

学生是“综合与实践”的主体,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程度。数学老师应充分利用评价手段调动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只有积极关注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对学生的评价,并尽快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评价能有效地促进“综合与实践”的深入开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关于评价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不同学生对相同问题的认识程度、理解程度不同,于是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的表现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活动成功的喜悦。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分层评价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但有些人在某些方面占优势或者某些智慧已被某些人所显示,称为显能;某些智慧还没有被某些人所显示,称为潜能。

2、多样化评价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人生阅历不同,他们积累的经验也往往不一样。当学生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往往是先从中寻找出与其类似或接近的活动经验,然后参照这个经验来猜测、构想、设计解决新问题的方案。因此经验不同的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时,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方式也各有差异。

(二)几个需要关注的要点

1、关注参与程度

2、关注情商体验

3、关注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1]毛东海;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李燕;现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朱霞;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