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域社会治理的做法

市域社会治理的做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域社会治理的做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域社会治理的做法

市域社会治理的做法范文第1篇

“六五”普法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普法的核心环节是法治的宣传教育,法治的宣传教育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存在着一个关联关系呢?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影响,对我们科学地制定“六五”普法规划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研究,这一点正是本文的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是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其经济等的集中反映,并为其服务;那么该社会的经济等是其经济基础,是决定该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这是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根据这一经典理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法治的宣传教育是为法律制度服务的,所以这种行为也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范围;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本身的发展都是社会的实体内容,是经济基础的范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知道,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和产生它的经济基础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它们的主体都是人民,所以两者在代表利益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两者的价值取向是同构同向的。那么基于此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是发展的好对我们的法律制度走向完善就越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当然有了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也就会更有物质基础,也就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种矛盾统一关系,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明白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虽然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务虚性的工作,但它同样重要,也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种促进;同样道理,做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我们的现实需要,对不断地完善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物质前提,两者都很必要,都很重要。

我们认为,法制的宣传教育是法律制度落实执行的观念实现途径。也就是说立法的目的,立法的内容,只有向全社会广泛地宣传和教育,才会在全社会中产生对该法的了解,知晓,才会在人们的观念中树立起该法的观念,才会在人们的意识中以之为规范,从而去自觉自为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我们看到它其实就是法的执行和落实的一个观念上的实现过程。当然法律一旦经过合法程序产生,并不以社会某些成员是否了解其内容为其生效的前提条件;也不以某些成员不了解该法的内容而对该成员不产生拘束力;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是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的,所以不希望任何人糊里糊涂地受到制裁。我们的法律不是以事后的惩罚为唯一目的的,所以法律的观念实现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普法的目的所在;我们的法律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在观念上实现为最高境界。法律在观念上的实现,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自觉自为地守法,以良好的社会秩序规范成员的行为。所以法制的宣传教育是实现法制观念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更多成员自觉自为的守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积极因素;社会更多成员的自觉自为的守法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性条件;所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环境动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我们的行政执法以往的做法都是一种被动性的执法,也就是当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产生以后才去给与惩罚的,但是这种惩罚(来源:文秘站 )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同类违法现象,为什么呢?就是这些行政相对人并不是人人都从观念上形成了一种自觉自为的守法意识,从而没有内在的拘束力,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行政相对人根本就不知道相关法律的内容,当然也就不知道他们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所以被动执法的结果是:同样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执法工作量很大,效果不明显。我们的行政执法体系,对象多,领域广,具有源头性,如果在这里使我们的对象能够自觉自为的去守法,那么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都会大有改观的。

法制的宣传教育是强化社会法制环境的有效手段,依法治国不仅仅需要把立法工作和执法工作,司法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制环境;因为不管是执法,还是司法,这些工作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事后性,也从而使之具有被动性;但是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后,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社会成员具有矫正力。我们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不仅使社会成员树立起法制意识,还会在这种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法制意识,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言行就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这种环境的强化还会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推动力量。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制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高效有序地运行就是一种不可能,所以我们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市域社会治理的做法范文第2篇

省委、省当局支撑市加速开展发动大会明白提出力争“十二五”期末市城镇化率要到达75%,这个目标比“十一五”期末的65%进步10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开展速度较“十一五”时期的每年实践进步0.4个百分点凌驾4倍。经过进修和评论,人人遍及以为,城市不时扩容,意味着城市治理义务愈加艰难,责任愈加严重,城市治理程度也亟待打破,必需超凡规展开任务,加速城市治理转型晋级,才干适应情势的需求和知足市民对城市治理及公共效劳的需求。城管局党委要求局属单元和系统广阔干部职工要进一步认清城市治理任务面对的新情势,深入体会加速市开展的主要意义,紧紧掌握省委、省当局全力支撑市开展这一优越时机,进一步进步看法,一致思维,实在加强做好任务的紧迫感、责任感,坚决抓好贯彻落实的决计和决心。将高举“开展、连合、斗争”的旌旗,依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开展的要求,环绕“加快开展、加速转型、推进跨越”的主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实在抓好落实,全力推进我市城市治理任务完成跨越式开展。

一、具体增强市容情况卫生治理,严治反弹回潮。敏捷接纳有力办法,查遗补缺,具体推进和落实城市治理、情况卫生、市容市貌、市容次序的规范化、常态化治理。从11月4日起,恰当提早和延伸情况卫生清除和保洁工夫,个中:特级和一级路途治理区域每日06:00前完成大扫,保洁工夫延伸到24:00;其他路途和治理区域每日06:30前完成大扫,保洁时限延伸到23:00。实在加大情况卫生的催促和反省力度,从11月份开端,将构成专业反省小组,经过天天电脑随机抽取反省路段的方法,对城区主次干道和背街冷巷进行反省审核。每月对各区反省审核状况进行量化评分,并向市委、市当局传递,确保督察任务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还,树立协同治理机制,市、区、乡(办)和社区及有关公共效劳单元要层层落实责任,确保环卫保洁人力、物力的投入,确保治理区域不留空挡、不留盲区,由各区人民当局及各级城管部分组织对区内的情况卫生保洁治理状况进行全掩盖、高密度、全天候的放哨,发现问题,实时措置,并接纳有力办法对情况卫生治理责任不落实的乡(办)和部分追查责任。全市各级综合法律步队继续坚持高压态势,实在加大法律力度,对乱扔、乱吐、乱倒、乱贴、乱停、乱放等违背市容情况治理规则的行为施行严峻处分,严治反弹、回潮,稳固“三创一办”整治效果。

二、具体加速市政、环卫根底设备建立,不时完美城市功用。城市根底设备是城市生活、开展和进行各类经济运动、其他社会运动的主要根底,是城市经济效益、情况效益、社会效益的需要前提。受经济社会前提制约,我市市政环卫根底设备建立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前史欠账较多。依照“系统经营、适度超前”的准则,“十二五”时期将重点环绕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开展准则和偏向,拟完成总投资约70.23亿元,加速市政、环卫设置建立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卫公厕、渣滓中转站等根底设备的建立力度,从中间区逐渐向城市新建成区域、城郊连系部、郊区、城镇倾斜,知足城市扩容、开展及城镇化建立的需求。探究树立以卫生填埋为主,燃烧发电、沼气应用、水泥制造等其他方法为辅的渣滓多元化处置形式,推进城市生涯渣滓综合应用任务。积极施行城区河流生态景象走廊建立,革新城区一切破旧、残损路途,提拔路途形象等。经过以上行动,不时完美城市功用、推进城乡协调开展,提拔省会城市形象。

三、具体加速城市治理信息化建立,实在提拔城市治理效劳程度。依照我市数字化城市治理系统建立方案布置,将进一步强力推进二期工程项目建立,加速数字化、信息化建立。依据城市治理任务需求,将视频监控、通信批示和挪动法律、城市桥梁平安动态检测、城区防汛综合批示、城市路灯治理、督覆按核等归入系统建立主要内容。“十二五”时期数字化城市治理局限将掩盖到全市一切县、市及社区,经过应用信息化伎俩,完成城市动态、及时治理,实在进步城市治理事情、部件问题从发现到立案、差遣、措置等多个环节、流程的任务效率,缩短问题处置时限,进一步进步治理任务的科学性,确保督覆按核的客观公平性。还,以数字化系统为依托,进一步进步城市治理“12319”效劳热线知晓率,接纳各类有用办法,起劲将“12319”效劳热线打形成一个“朴拙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志愿、真情存眷群众冷暖”的民生效劳平台,实在提拔党委、当局为民效劳的公信力。

四、具体加速市场化运作措施,实在推进市政、环卫公用事业变革。市政设备维护和情况卫生是城市治理的主要根底任务,从我市机场路等五条新建路途环卫打扫保洁和国内其他进步前辈城市的做法看,市场化、民营化是推进公用事业变革、进步治理程度的主要办法和伎俩,下一步要加鼎力度予以推进。共同“两路二环”的建立,在总结试点任务成功经历的根底上,下一年拟在城区新建成路途及云岩、南明两区各试点选择1至2条路途,持续履行市场化运作,今后逐年加鼎力度。并在市政设备维护、公厕治理、渣滓收运及处置设备运营、治理方面,勇敢进行探究,勇于立异,引进一批有天资、有经历、有才能的专业企业参加我市市政、环卫事业任务。经过市场化运作方法,着重处理市政、环卫公用事业体系体例不顺、机制不活、治理缺位、运转低效、投入缺乏等问题,具体提拔效劳功用和效劳程度。

市域社会治理的做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五水共治;认知度;县域调研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9 -02

一、调研数据采样说明

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以问题导向,提出并推行“五水共治”之战略行动。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我们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五水共治”的推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亦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深入了解浙江省居民对“五水共治”的认知度,我们设计了《浙江省县域“污水”治理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台州市临海、台州市黄岩、杭州市桐庐、温州市泰顺等县域居民展开调查。此次问卷共分发450份,回收的有448份,作废的有2份,回收率99.6%,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不同年龄段的抽样。我们采用对不同年龄段(18~28岁,29~39岁,40~49岁,50岁以上)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在每个年龄段都设计分发相应的问卷数,分别发放96、155、156、46份问卷。

其二、不同地区的抽样。我们分别对市中心,郊区以及乡村的居民进行发放问卷,分别为63、71和305份。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质量是不同的。当然,对一些政策的实行也是不同的,那么不同区域居民对“五水共治”政策的落实方式是否也不一样呢?

其三、不同职业的抽样。我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政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在校人员以及一些自由职业分别开展问卷调查。政府人员44份,占比9.82%;在校人员86份,占比19.20%;自由职业189份,42.20%;其他95份,占比20.28%。

二、浙江县域居民对“五水共治”的认知度

(一)对区域水环境现状的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浙江县域居民基本上都对“五水共治”有所了解,不了解的占少数。不过,在对自己所处的水环境状况的认知上,只有11.83%的人认为“好”,有43.3%的人认为自己所处的区域水资源情况“一般”,“较差”与“很差”占比(25.89%,16.74%)与一般比例基本持平,而且不管从哪个县域来看,对于当地的水环境持“好”的态度所占的人数是比较少的,除温州泰顺外,其他四个地区持“一般”观点的居民人数都比较多,其中是嘉善县持“较差”态度的居民较多。

(二)“五水共治”的信息获取途径

调查发现,居民了解“五水共治”主要通过电视和网络,分别占了57.14%与53.35%的比例,可见电视媒体网络很重要。此外,还有33.04%的居民通过村(居委会)里粘贴的公告栏获取“五水共治”的信息,而在贫困地区只有居委会公告栏才能普及此信息。

(三)对“五水共治”中“五水”重要程度差异的认知

五水共治中首要任务便是治污水,调查发现,居民普遍认为治污水是最重要的,因此其选该项的人有73.66%,占了一半多,而在这一半多的比例中,嘉兴嘉善县域占比最高。调查发现大多数居民对于先治理污水比较认同。相较其他“四水”,治“污水”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话题,由此形成“五水共治,治污先行”。

(四)“污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针对造成污水主要原因问题的调查,杭州桐庐和台州临海的大部分居民认为生活垃圾不规划处理(34.15%)和工业三废(39.96%)为主要原因;桐庐县很多居民则认为垃圾的正确处理观念亦是很重要原因;至于临海,由于当地制造企业较多,因此产生工业废水的可能性比较大。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知道现阶段污水的来源,但是环保意识依然较弱。整体而言,广大居民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依然薄弱(18.30%),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

三、浙江县域居民对“五水共治”中的“治污水”参与度

(一)个体会如何参与“治污水”行动

对于“‘治污水’,居民能做些什么”之问题上,82.14%的居民选择了“不往水里扔垃圾”,56.70%的居民选择了“宣传保护水资源的政策”,52.46%居民选择了“参与公益治水”,也有少数人选择了“举报不良行为”,可见大家在治污水这个问题上更多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是宣传及参与“五水共治”活动。

(二)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污水臭水的情况,一般人的做法

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污水臭水”,选择“告诫居民、企业不要违规排污”占31.25%,“向环保部门投诉要求治污”占比为34.85,还有20.13%的居民表示会与其他居民自行承担治污工作,但是也有18.08%的居民表示当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顺其自然,过去就好,由此可见大部分居民对治污还是比较积极的。

(三)“五水共治”的主体力量

对于五水共治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大部分人(61.83%)认为是人民群众,其次为政府(34.82%),也有小部分人(9.6%)认为企业是主体力量。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出,“治污”需要全民参与。

(四)“治污水”中最重要的措施

对于“治污水”的措施,大部分(35.94%)居民认为“减少工农业污水排放”较为重要,其次27.23%的人认为应该“提高污水治理率”,而选择“确保河道长效保洁”与“加快建设污水处理”的比例差不多。由此可见,居民潜意识里认为工农业较大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水资源的污染,“治污水”措施要共同实施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五)对经济发展和水污染治理二者关系的看法

对经济发展和水污染治理两者之间关系,48.66%的居民认为共同发展,也有43.08%的人认为先治污再发展,其中泰顺、临海、黄岩三地的居民都认为经济的发展应该与水污染治理共同发展,而嘉兴嘉善和杭州桐庐则认为应该把水污染治理放在首位。其实无论哪种选择,都显示“治污水”已成为民生大事,治污的迫切性已成为广大民众所认知。

四、结语

总体而言,当前浙江省县域内的普通居民对“五水共治”有所了解,但知晓度仍不够。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有待增强。在某些县域,政府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群众的参与较少。“五水共治”长效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县域与县域之间的合作配合能力低,不能很好地扬长避短。污水处理技术落后,环保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也是我国水污染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从我们调研的5个县域来看,笔者以为治理污水应该要遵循“因地而异”的原则,充分考量各地的地形、气候、经济、人文等条件。例如泰顺县为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县域,其水域面积占据比重比较大,泰顺多山近海,雷雨频繁,雨量丰沛,一旦有污水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导致泰顺县多处水源受到影响。治污水应该选择“突显口”。要想治污有一定的成效,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例如嘉善的宣传工作“点线面治理”,桐庐的“干部带动村民自主治理”,泰顺的“微小企业集中治理”等这些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希望这些原有的优势可以继续保持下去。“五水共治”重在行动、贵在落实、成在持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治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重点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形成“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将“运动式治理”提升为“制度式治理”,从“非常态管理”转变为“常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夏宝龙.以“五水共治”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N].人民日报,2014-1-22.

[2]陈海嵩.五水共治”的长效管理机制探析――战略管理的视角[J].观察与思考,2015,(10):51.

市域社会治理的做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做法与成效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识码: A

一、流域概况

清水沟位于吴忠市利通区,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牛首山东麓东干渠南边,上游有黄羊子沟和扁担沟的洪水经东干渠上的泄水闸排入其中,清水沟由南向北流经利通区高闸镇、马莲渠乡、金银滩镇、巴浪湖农场、上桥镇,穿过吴忠市城区至古城镇党家河村流入黄河,沿途有86条灌溉退水沟道汇入其中。清水沟控制流域面积307.73km2,全长为27.3km,平均比降1/1309。入黄河口处高程1113.98m。清水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85.7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00mm,多年平均流量9.04m3/s,实测最大流量87.3m3/s,年径流量2.85亿m3,水文特征为干旱,径流小,泥沙大,径流模数101万m3/km2,多年平均输沙量72.13万吨,年输沙模数2571t/akm2。

流域上游植被稀少,覆盖率低,土质疏松,易受水冲刷、风沙侵蚀。河道现状防洪标准低,缺乏控导设施,流域内发生的大洪水冲刷河道两岸,造成河道切向侵蚀,滑坡、坍塌时有发生,沿岸村庄、道路、农田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由于造纸企业随意排放工业污水,沿岸农村居民在沟道两侧堆放杂物、倾倒垃圾,挤占河道,使水流不畅,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破坏了两岸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城市形象。根据目前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清水沟治理工程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二、治理过程

1.规划目标

吴忠市利通区将清水沟治理工程纳入 “十二五”规划,提出依托宁夏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综合利用水利、交通、园林等因素,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打造“黄河金岸”,实现“滨河首善之区”的建设目标。

2、工程规划

工程设计按照沟渠路田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思路,在总体布局上,服从城乡防洪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农村段维持原河道河势不变,采取草桩护坡、生态草皮护坡,植树造林等措施对位配置,做到主沟修堤防,归顺水势, 固定河床,堤顶筑路,河堤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城市过境段采取干砌石护坡和城市绿化美化措施、在突出城市防洪作用的同时,又能体现“塞上江南”的“水文化、水环境”特色。

3.治理成果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清水沟治理实施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后,从2010年开始投资开工建设到2013年竣工,经历3年工程建设,完成河道清水沟治理工程计划治理清水沟26.6km,其中柳桩草土体护坡20.4km,干砌石护坡5.9km,浆砌石护坡0.3km,配套建筑物91座,新建防汛抢险道路20.71km。累计完成河道土方284万方,石方4.42万方,混凝土完成0.052万方,种树苹果、杨树、旱柳15.5 hm2,种草19.9 hm2,整个流域实行了闭合治理,形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三、治理成效

1.显著的防洪效益

工程的实施,使清水沟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较大程度地提高东干渠上游沟道泄洪防洪能力,改变沿岸地区防洪安全和31.4万亩农田的排水问题,减轻沿河7个乡镇18个行政村2.8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主要跨河桥渡建筑物因沟道泥沙杂物淤积而引起的安全隐患。项目实施后,拦泥减沙效率达 7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的2500t/(km2・a)降低到 500 t/(km2・a)以下。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 80%,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 30%提高到 64%,人工造林成活率达80%,工程完好率达90%以上。

2.可持续的生态效益

清水沟道工程的主要作用是排泄下泄洪水及农田日常排水。工程的建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保证流域生态可持续稳定发展,减缓灌溉期灌区作物用水与湿地用水矛盾,对维持湿地的生态平衡,保护湿地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使工程区的地下水位得到降低,建立了地下潜水的排水通道。沟道排水带走水土盐分、防止土壤盐碱化,项目区的土壤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和治理,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3.社会共认的社会效益

清水沟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通过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使清水沟具有防洪、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满足了人们休息、交通、生活及生产需要。二是流域内各乡镇沿岸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交通道路、防洪安全、村容村貌等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队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四、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中小河流项目的顺利实施,2010年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发改、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小河流域治理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征地、拆迁筹措资金等工作,实施、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办公室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认真落实了各项安全责任,确保施工安全。

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治理

根据清水沟实际现状,规划农村河道整治应本着整治河道与改善环境相结合、近期应急治理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草桩护坡、草皮护坡、植树造林等措施,由过去单一的工程措施向以“预防保护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生物措施并举”的综合治理方向发展。使农村河道两岸成为沿河村民游憩、休闲、运动、亲水的空间。城市段过境段,坚持人水和谐理念,在堤防建设中融入景观建筑物,邻近城市的河道边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打造河岸绿色长廊,从河道两岸清淤向河道生态护岸,绿化、清淤、清障、管护并举的综合整治转变。

3、严格标准,强化监管

在工程建设中实行“四制”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确定施工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项目实施责任书和安全施工责任书,委托自治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同时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督导、村民代表监督、群众直接参与的项目管理制度。财政局、水务局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施工段进行技术指导,全过程监督工程质量;监理单位实行全程监理,发现质量不合格的工程,坚决要求返工;项目建设涉及的乡镇组成由村民代表和农民用水者协会成员参加的监管小组,发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协调处理工程建设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依法清除行洪障碍

依据水法防洪法及河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河道管理范围违章建筑的排查登记工作,分清责任主体,制定清障计划,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责令设障责任者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并追究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起到以点带面的震慑作用。

5、加强河道污水治理

利通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会同环保局严格依照水法的相关规定,对排污口进行严格审查管理,加大对排污口的查处封堵力度,减少沿岸企业随意排放污水,满足河道生态性和人民群众安全性、亲水性、休闲性的综合需求。

6、建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

为保证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利通区积极探索中小河流确权划界的具体办法,创新中小河流建后管护模式,逐步建立中小河流管理的长效机制,明确利通区清水沟运行工程管理机构,由利通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负责,高闸镇、金积镇、金银滩镇、古城镇5个水利工作站根据乡镇行政区划分片负责各片区的建后运行管护。根据水管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核算工程年维修费为18.05万元,并将维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

清水沟治理工程的实施,提高了防洪标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危害,改变农业排水条件,发挥了应有的工程效益,但也存在着防洪标准低,工程治理措施不高、污水治理不够、水土流失态保护基础设施依然脆弱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切实抓好项目规划设计,搞好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城乡建设、人文景观等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切实发挥中小河流治理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大上游企业污水的严格监管,制定污水排放管理规定,三是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并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工程建设后期运行管护顺利推进。四是强化建后管理,逐步建立中小河流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河流治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结论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清水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对保护利通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造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清新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水城市奠定基础,形成一个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良性循环体系,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市域社会治理的做法范文第5篇

一、贸易低碳化下的产业水资源承载力改善 

开展对外贸易现在已经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提倡低碳化,水资源限制条件自古以来就是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关系着工农业生产和人力资源要素生活用水。我国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流域有1000多条,这些流域广阔,跨行政区域乃至跨国的流域很多,目前中国境内水质不能达标的河流占总河流数的45%。污染分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城市、工厂形成水污染的点源污染,我国两大流域之一的长江流域点源污染在1970平均污染量为100亿吨/年,1980s平均污染量为150亿吨/年,1990s平均污染量为200亿吨/年,2000s平均污染量为300亿吨,但全国污水处理率不及三分之一。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污染和流域附近的垃圾排放,相比较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占中国污染总量的3/5。氮肥和磷肥已经成为中国河流湖泊富氧化的主要来源,1980s平均污染量为315亿吨,1990s平均污染量为350亿吨,2000s平均污染量为415亿吨。《管子》中有言道,治理国家,水、旱、霜、疫、虫中,最大的害为水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成功后人类社会开始过渡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大禹的儿子姒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禅让制结束,进入世袭社会。在整个奴隶社会水资源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水资源关系到政权稳固,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进入封建社会水灾是最大的灾害,因为人们都聚居在水资源丰富的江河湖泊流域,一旦发水灾,就杀掉童男童女祭奠河神,平息天怒。现代社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循环经济的研究,循环城市成为据智慧城市之后又一政府重点关注领域,我国十一五规划开始湖南、湖北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十二五中北京开始循环城市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重要选择实施战略。 

二、府际权力与中央权力的水资源治理投资博弈 

转嫁污染造成“上游污染中游,中游污染下游,下游污染河口,河口污染海洋。”转嫁污染的产生是由于环境保护属于属地治理,跨府际管理涉及地方保护主义,有上级关注的水污染事件会有较好的进展,省级交界地带成为水污染的重点地区。针对这一现象,2007年环保总局开始形成区域限批政策,就是一个地级市有重点污染现象,那么这一个市的新建项目暂停审批,直至污染改善完成。2007年环保总局对长江、黄河、海河、淮河四大流域的重点污染地区进行限批。地方政府针对中央的治理措施提出如下对策进行零和博弈。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已经从2001年的102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010亿元,其中污水治理从2001年的600亿元增加到2010年3000亿元。这说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治污投向上是不一样的,而废水恰恰是流域污染的来源所在。对中央政府而言,需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这种外部性,中央和省级政府用于环境治理的总投资,在此条件下,中央的最优决策总是优于地方的最优决策。怎样才能彻底解决转嫁污染?需要从源头抓起,保护水源地的生态文明,青海和西藏是关键,尤其是三江源的青海要限制污染工业发展,重点依靠一带一路的丝绸经济带发展商贸。中游中国中部,目前面临中部崛起,污染严重,自从长株潭两型示范区2007年成立以来,节能减排,见效明显,应该在中部推广这一绿心做法。下游是中国东部和南部,污染已经很严重,要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把不愿改进技术的高耗能、低产能企业逐步在中国淘汰,形成科学的国际产业链条。走出去,不要瞄准第一世界,其实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更加渴望中国制造。通过对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治理,河口面临的将仅仅是清除淤泥和生活垃圾,中国海洋将更加安全、清洁和自然。这将是中央政府既定政策下的极度水资源承载力投资收益,将造福人民,富国强省。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金玲.国际问题研究.2015/1 

[2]我国贸易隐含碳测度及贸易低碳化路径研究[J].桑建军.2011/11 

[3]孙富行,郑垂勇,王志红.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分析评价[J]. 人民黄河.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