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差异进行区别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内容包括根据儿童个性特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个性阅读,训练口语交际,提高习作水平等等。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个性指导的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推广。在实际教学中科学地实施个性化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能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个性。
一、个性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认识
语文学科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观所要求的目标之一。我们的目标是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展学生个性,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平衡的教学观应该得到大力提倡,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双重要求,也是我们不可推却的责任。
二、科学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各项内容各种形式,都应重视科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本文想从习作、阅读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方面做些浅探。
(一)让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舒展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引导他们更好地走进生活,走进文本,才能引得源头活水来,才能解决作文个性弱化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才会个性纷呈。
1.“亲水”——亲近才有体会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一切的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在“校园的景色”习作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走进校园,学生们善于用慧眼去看校园中美丽的花花草草,枝枝叶叶。这时有的学生喜欢用心去聆听;有的学生则善于启用他敏感的嗅觉去闻;还有的学生喜欢去触摸、去品尝。通过这样一种符合学生个性的活动,学生走进自然,切身体验获取习作素材,捕捉瞬间灵感,形成自己独到见解,从而写出了个性的文章。
2.“下水”——常在河边走,不如下水游
亲身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有阅历必然就“动于中,发而言”。例如教师组织的一次班会活动,平时思维活跃,点子很多的学生可以担任策划人,为活动开展出谋划策,平日做事井井有条的同学可以当活动组织者,热爱游戏、好玩的孩子可以充当参与者,活跃活动氛围,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强的可以担任活动主持人等等。这样每位学生在活动中就能根据个人的特长爱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彰显个性风采。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个性教育
陶行知说过“要知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的确,即使是老师眼中再差的“差生”也有他的长处和优点,或许有一天他会闪闪发光、熠熠生辉.这需要教师用一颗包容的、善于感知的心去发现、去挖掘。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技巧
(一)导课的技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心理学认为: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为“心向”。这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
(二)提问的技巧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那么,老师要用什么方式来提问才能激发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学习呢?
1.激励式提问
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2.发散式提问
发散式提问就是要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供学生设想。在教《亲人》一文时,在通过学生读熟课文后,我只抓住了3句话,一是妈妈的话:“放学回来,你也该帮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二是老奶奶的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的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样谢谢你们呢?”三是我说话:“你说哪儿去了,帮您做点事应该的……”我把这三句话(即诱饵)先后投影到屏幕上,并设计了下列程序进行教学:(1)同桌对话;(2)表演情景;(3)文本理解;(4)思考问题;(5)借题拓展;(6)再结合自己的行为思考问题:①少先队员应该做些什么?②我为什么这样做呢?③我们应该怎样尊敬老人?抓住问题进行质疑并借题发挥,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受到了教育。
3.创新式提问
创新式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创新思考,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把他们培养成新世纪个性创新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随着教育逐步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而且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课程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不是单一的,主要的就是看能不能培养学生和激发学生的新思维,能不能以学生为中心,能不能形成知识的共鸣,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里活的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更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达到这一标准的有效途径之一。情境教学以其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条款放在了逼真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际运用的空间,使乏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单纯条款记忆式的学习方式,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情境教学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带入情境
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灌输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但是情境教学更加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将学生带入不同的情境,这些不同的情境会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主动地参与学习。
2、优化情境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先将学生带入情境,接着优化情境,让同学们被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体验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选材范围涉猎广泛,课文的文体也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形式,加上优化的情境,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3、凭借情境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在课堂上被灌输知识,课后死记硬背和“题海式”作业,这使得学生们过度使用左脑学习,长期不使用右脑,从而弱化了右脑的功能。人的右脑具有直观性的整体把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独创性等,右脑的功能弱化将阻碍学生更好的发展。然而由于情境教学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进行师生情感交流。这种情况下,右脑必然被激活,左脑暂时休息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
4、拓宽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向同学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却将同学们与千姿百态的大自然隔开。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通过拓宽情境,使同学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引导他们逐步认识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在此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启发学生,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
二、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情境创设是教师方便教学而设计的产物,是通过提供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情境教学的基础是情境创设,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是时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出发,依照教材创设情境,全身心的投入自身的感情和想象,进而感染学生,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将介绍六种基本的情境创设方法:
1、生活展现情境
现实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在新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文章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利用生活体验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实物演示情境
当教师在给学生第一次讲“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个成语时,学生也只是懵懵懂懂而已,如果用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来进行实物演示,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成语。有些实物演示也可由学生自己展示,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图画再现情境
小学生认识的事物较少,对于教师所说的事物比较陌生,难以理解相应的知识。而图画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课文内容形象化,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简易粉笔画课文插图、剪贴画、电教画面等使课文情境再现。
4、表演体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为了表演更加真实就要求学生去揣摩文章中该角色的心理,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通过角色扮演,同学们了解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更加容易理解文章主旨。
5、语言描述情境
不管是传统式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所以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语言教学。中国汉语博大精深,古人运用汉语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每一首都有其特定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文章中的画面,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加容易理解文章。
6、音乐渲染情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交往互动 有效学习
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要素组织在一个体系中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人——教师和学生,所以说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的地方,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笔者就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讨论一下“一堂好课”。
1 师生互动,让心“零距离”
小学生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学习殿堂、接触知识的群体,他们的心智都还很稚嫩。教师唯有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的走向,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起始阶段不至于行差踏错,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先做人,后做事”不仅仅是一个先后和重要程度的关系,更说明了一点,即完善了自己的为人,做事也自然更容易成功。小学生的教育也同样如此,“先沟通,后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达到心灵的“零距离”了,还需要担心学生会不愿意跟你学吗?显而易见,这种心灵的契合,不仅仅有助于孩子们的思想塑造,对他们的学习,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是不会忽视心灵沟通的重要性,而仅仅注重知识灌输的。心灵沟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小学生的纪律意识普遍不强,只有通过长期监督、严格管理,才能够将他们塑造得更好。然而,管理仅仅是一种手段,孩子们却是一个温暖的小群体,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性格。用机械的“管理”去驾驭丰富的天性,又怎么能完全成功?完全的机械管理,只会触动孩子们的逆反,甚至造成他们的厌学情绪。任何忽视了心灵沟通的教育,都将寸步难行。经过机械的管理,班级的纪律的确有了起色,然而学生们却不爱和老师说话了,师生感情很淡。现代教育应当是培养学生“先为人处世,后求知发展”,教师教育也应当是“先沟通,后教学”,让班级工作由浅入深,从外在管理走向孩子们的心灵沟通,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感情的人性化集体,让班级成为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教师对学生们的行为、变化,都应当细心观察,用心呵护。不同的教育方式,取得的效果是全然不同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优秀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心灵的沟通之上。教师应少一点机械的管理,多一点温馨,与学生的心“零距离”,建立一个“家”。
和谐的心理气氛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基础上的,这种理解表现为交流沟通、彼此尊重、设身处地、宽容悦纳。
2 有效的学习指导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灌注和接受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不应当被重视。而是要求教师终结那种从外面向学生灌注预存的客观知识的办法,放弃以支配、控制、专断为特征的一套方式,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地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2.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定向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就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尽管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但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人,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的主体性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存在着差异,他们各自拥有的信息和经验也不对称,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和经济地认识世界与获得发展。
2.2 优化课堂学习环境。一堂好课并不一定需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他善于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来推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主动地建构意义和发展智慧。
对于一堂好课来说,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所需的信息材料,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和信息加工处理的工具,学生的学习空间,等等。
2.3 搭建帮助学习的支架。由于受到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教师的职责不是代替他们学习或将现成知识存放在他们的头脑里。在一堂好课里,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好“脚手架”,使他们凭借着这种支持拾级而上,自主能动地去获得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探究;合作
一、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流程是:由教师作引导,为学生提供探究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做出适当的提示。小学生年龄虽较小,但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教学方法正是有效利用了小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特点的具体体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合理利用探究式教学法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在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如下问题: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探讨话题,做出合理的流程安排,要严格遵守“循序渐进、逐步引导”的原则,切不可急功近利,要讲求效率。实际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需做出详细的教学目标设计,因为,教师采取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习得语文探究的思路本身就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探究式教学相对应的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实践和语文实践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的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两者关系协调处理得好将会使“教”与“学”得到有效的融合,这将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和文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运用和理解能力,语言和文字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互相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合作分工、共同完成问题探讨的方式,它的主要价值在于:(1)促进学生之间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学生的性格培养;(2)互助学习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敏捷,在与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形成更加完整的语文知识框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实践,强调学生积极主动交流,合作互动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启发式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也不够成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对教师几乎言听计从,但这也有一定的弊端,会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引导方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坚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并把握好“度”的问题,既要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又要做到维护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上文介绍的几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和途径都是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的,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在此基础上,要从实际状况出发,对这几种方式进行改造创新,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
目的。
参考文献:
[1]季鸣佳.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09(0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各式各样、千变万化,大略地讲,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只有教或者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这二项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没有什么“结合”或“统一”,都不是我们所说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教学活动。通过阅读一些教育理论,教育报刊杂志,联系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反思,以及通过多种渠道与教师们交谈,使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法有了一定的见解。教学生学习语文,关键在于培育他们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等方面。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吸收、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他们不仅需要从教科书里学,还应浏览教科书以外的有关资料;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学,还应利用课外的机会学;不仅需要跟科任老师学,还应自学或跟同学、其他老师学。我认为,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注意到这些情况,教学生学会多渠道学习语文,以活跃课堂氛围,确保和增进教学效果。
一、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只有课堂上师生心理相容,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我的做法是:首先,课前了解“学情”,接纳学生自学后的建议。如讲“瀑布”一课开始时,我对陌生的学生主动推销自我,让学生在答问中认识我,熟悉我,接纳我,这本身就是为融洽课堂气氛,在“预备感情”中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悉心呵护学生的问或答的积极性。如提问后的热情期待,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必要的提示和宽慰与信心,进行目光交流,回答后点头示意,并作感情化的简短评价等等。这种由“言情”到“传情”的情感交流过程,自然拉近了学生和教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教学的过程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语文教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字词句段篇的感性教学,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达到听说读写的一定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这是浅层次的,还不能说是一种境界,它只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入门,是语文教学中“情”的贯穿,“悟”的培养。“情”与“悟”交相辉映,互为因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升华,一种有意为之的拔高,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这是深层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种“情”结,有这种“悟”性。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在美育上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形象化的美育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特点,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良好途径。语文教育的实施,就是要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基础,认识到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要抓住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特点,或析文引导、或让学生读书陶冶、或写文抒情,把情感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文章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写出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为帮助学生具体地领悟“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一句子,我让几个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受时间的流逝。学生们选择了“洗手”。于是记时开始,几个学生打水、洗手、擦手、倒水,整个过程下来,将近五分钟的时间过去了,有的同学甚至连擦手、挂毛巾用了几秒都记录得一清二楚。事后让学生们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谈了很多:“洗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没人把洗手这件事专门列入日程安排中,但它的确占用了我们每天的许多时间。”“从洗手这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不起眼的小事,比如上课走神,做小动作,毫无节制地疯玩等。做这些事情时,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正像作者所说的:时间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洗手,这一生活情境的真实体验使学生读懂了这个重点句,我相机提出:“生活就是由许多必要或不必要的事情组成,那么我们应如何去做才能让生命显得更有意义?”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变得充实而不空洞,丰富而不虚无,从而达到了教学预期的效果。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
三、重视对笔记的习惯培养
学生课上要边听边记,以听为主。记录时善用符号,简洁明了,迅速整齐,可有自己的批语,重点处用重彩或着重符标明。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是多方面的,包括同桌互相帮助、小组共同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合作等。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做得认真,做得有效。在教学课堂中,任何教学方法都与教学任务相关联,与教学目标的制约与支配。课堂教学中,有时候需要教师的讲解或示范,有时需要学生练习或讨论。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拿来让学生集体讨论,集体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重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通过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不断提高看、想、研、做等学习技能。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导、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主动吸收和自觉运用,能融会贯通。因此,教学归根究底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思维与习惯,要鼓励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多方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勇于探索和求异创新的习惯。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重要,引导他们提高语文的能力更重用。因此,教会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语文,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赵丽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刍议[J].吉林教育,2009,(04).
[2]曾孝红.语文教法的再思考[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