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可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选择的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从最初的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P性产品分析)[8]发展到现在的MRC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C性社区参与分析、P性产品分析)[9],见图1。由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结合转变为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受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旅游产品开发由注重市场到注重参与者的主动性,更加凸显旅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无论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还是对旅游者来说,通过互动交流才会使双方获得最好的收益,所以在把握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才能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旅游文化休闲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联动,除了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外,还应将政府和企业纳入分析模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企业在开发经营、项目建设、职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全方位转变乡村民的发展意识,提高其从业素质,从而使其明确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居民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图2)。
2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
2.1R性分析———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R性分析就是从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出发,分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性。首先应全面了解目的地的资源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然后结合市场需求条件去创新产品形式,开拓旅游市场。潭柘寺镇旅游资源分析如下:①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潜力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潭柘寺镇的资源种类进行分析(表1)[10]。由表1可见,潭柘寺镇旅游资源主类有8个、亚类共20个、基本类型36个。由此得知,本地区景观种类齐全、景观构成丰富多样,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良好。②区位条件优越,资源具有独特性。潭柘寺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新城西部生态涵养区,距离市区不到50km,国道108线贯穿整个辖区,潭王路与109国道相连,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镇域内的潭柘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加上围绕潭柘寺景区发展而出现的“农家乐”和“民俗游”,使该地的比较优势愈加明显。③资源组合较好,分布区域相对集中。在类别构成上(表2),潭柘寺镇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伴而生,相辅相成。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基本类型种类远高于自然资源,数量优势明显,且具备较强的开发价值。同时,风景资源分布基本上是以潭柘寺镇政府为中心,资源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便于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2.2M性分析———市场需求旅游产品必须经过市场检验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产品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作为基础。M性分析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乡村休闲度假方式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主要包括修身养性、回归求知、参与体验等内容。潭柘寺是潭柘寺镇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也是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客源依托地。为了了解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对潭柘寺景区及其周边等地游客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245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回收率为95.9%。通过问卷分析发现:①潭柘寺景区的游客主要以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7%以上(表3),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市区及周边城区;其次是学生群体(北京高校众多,学生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人群),这种客源结构有利于景区精准化营销,更好地针对顾客开发专项产品。②从游客出行的目的看,总响应人数为281人,其中宗教朝拜有104人,响应百分比为37.01%;其次,游览景区景点占有较大比重。由此可见,目前潭柘寺镇旅游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景区观光和宗教朝拜上,缺乏深度参与体验的休闲娱乐项目。③从总体满意度和忠诚度评价看(表5),游客总体满意度8.19分,满意程度相对较高。重游可能性和推荐可能性达到8分以上,说明游客在未来再次到潭柘寺镇旅游或将潭柘寺镇推荐给亲朋好友的意愿较强烈。
2.3C性分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社区居民为主,注重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促进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和发展成果共享。C指社区,引入社区分析因素,即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挖掘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重视社区居民参与受益,这有利于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且使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具活力。目前,潭柘寺镇居民参与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家乐。潭柘寺镇农家乐经营主要集中在平原村,依托靠近潭柘寺景区的地缘优势,在道路两边形成了属于市级民俗接待户的“农家乐”39家,主要提供餐饮,兼有少量住宿。农家乐经营场所一般以自家宅基地为基础改建而成,经营者同时兼服务者,很少聘用员工;居民对农家乐住宿餐饮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营销活动的参与性、自主性较高,个别接待户还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和口碑效应宣传群体。通过这种家庭式自主经营的方式,居民主动性高、参与性强,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服务水平低、各自为营、经营混乱、恶性竞争等问题,不利于整体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的提高。②民俗村。潭柘寺镇民俗村经营主要集中在赵家台,依托位于镇域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经过统一规划布局,建成以村为单位的民俗旅游接待区。赵家台现有民俗户90家,在村委的统一安排下,统一宣传和接待,主要提供住宿餐饮,但居民的自主性较弱,参与性不强。这种统一经营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接待团队游客的能力,合理调控客源和资金;另一方面,住宿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不利于主题化开发;餐饮菜品统一推广,不利于创新发展。③古村落。潭柘寺镇古村落经营主要集中在阳坡园,凭借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运用“政府+公司+农户”的方式,以原先古村落为基础,融入现代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理念,整村规划开发。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居民参与服务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居民的增收就业;另一方面也存在破坏原有生态资源、减少居民参与经营机会等问题。社区居民既是文化休闲产业的服务提供者又是发展受益者,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实现全员经营、全员参与、全员营销,是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成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更成为社区居民的意愿和诉求。目前,潭柘寺社区居民参与仍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政府规划引导不到位,乡村居民发展意识淡薄、素质低,企业相关政策不明确、就业培训不足等。
2.4P性分析———产品开发产品是资源开发的最终呈现方式,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因此应在资源基础、市场需求、社区参与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立产品开发的整体思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潭柘寺镇现有旅游产品主要有:①景区景点类。潭柘寺镇主要有潭柘寺、定都峰等设施较为完备、发展较好的旅游景区,以观光游览和宗教朝拜“一日游”为主。其中,潭柘寺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主要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游客。还有高桥寺、平原古村南北大庙、八奇洞、潭柘紫石等旅游资源。②节庆民俗类。潭柘寺二乔玉兰节已连续举办六届,活动期间有赏花、摄影、祈福、品茶、悟道等一系列活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潭柘寺新春敲钟祈福活动,每年大年初一到潭柘寺祈福是北京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上“头柱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综上所述,潭柘寺镇现有产品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游览、观光、娱乐上,资源挖掘不深、游客体验不足、停留时间较短,且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弱、综合效益较差。一方面,由于潭柘寺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另一方面,资源挖掘不深,产品体系不完整,镇域内产品整合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
3RMCP模型下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特色产品、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精干的人才管理队伍、规范的服务制度和有力的支持政策。通过对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针对资源、市场、社区参与和产品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深挖特色旅游资源潭柘寺镇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种类丰富且组合性较好,应在完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相关设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强资源间的融合创新,以品牌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打造独具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此外,潭柘寺景区作为镇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依托,在后续发展中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设施,并举办佛教文化论坛、禅耕文化养生论坛、新年撞钟祈福、民间艺术节、文化旅游节、慈善活动等相关节庆活动,开发佛教文化工艺品、素斋餐饮及融入佛教文化的主题民宿。通过深入挖掘佛教文化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品功能,打造集观光游览、住宿餐饮、商务会展、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构建完整的文化休闲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3.2多样化品牌营销市场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潭柘寺镇应充分利用靠近北京的地理优势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开发相应产品,如设计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娱乐项目,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范围。品牌是形成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潭柘寺镇应在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塑造特色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以扩大知名度,增强景区发展实力。如潭柘寺景区可突出佛教文特色,打造“千年古刹”的品牌;定都峰可着力打造健康养生、生态步道等特色旅游产品;赵家台、平原村则可重点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营销宣传是扩大目的地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除利用电视、广告、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进行促销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11],扩大受众群,提高认知度;促进镇域内景区间的合作发展,实行联合营销,共享品牌形象、销售渠道和旅游市场,实现旅游客源的空间拓展,整合潭柘寺与戒台寺的营销;除深度开发北京旅游市场外,可加大对周边省市的营销推广力度,丰富游客来源,提高经营效益。
3.3提高社区参与度潭柘寺镇应积极响应门头沟区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目标,把握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其作为北京42个重点小城镇之一的优势,适时推出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软硬环境设施建设,吸引高端资本进入;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完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全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乡村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和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因此,政府在充分发挥其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企业也应积极投资建设、开展各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水平和参与积极性。同时,村委会应放开经营管辖权,充分调动居民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其创造力,促进乡村民俗旅游的主题化、多样化发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人的能力将艺术与文化进行创新、升华而形成经济价值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正是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这样的特性和内涵,因此其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重要影响。其次,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浪潮中。围绕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创意可以衍生出很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甚至形成产业链条,惠及其他产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高、精、尖”人才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再次,几乎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和分支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而从创意设计到制作推广,再到文化创意产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均离不开设计人员的参与。只有具有创新性、具有美感的设计才能够实现对产品内容的表现,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是不容忽视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第一,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些年围绕着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其中包含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策略。因此,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艺术设计教育也必然要根据这些方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第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所做贡献的日益增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此前提下,过去那种侧重于仿造和贴牌,低附加值、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加工产品必然会被高附加值、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所取代。这样的转变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新的导向。第三,我国传统艺术正面临着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通过具有创意的设计让这些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和重生,在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同时又能符合当代文化市场的需求,需要更多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创新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和文创产业之间有效的对接,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走向起到了引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重心
我国的文创产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产业特征以及人才标准逐渐清晰起来,这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提升文化素质培养高度
文化是创意滋生的土壤。一个优秀的创意设计一定是凝结了创造者对某种文化的独特认识、深入观察以及审美理解,蕴含了创造者对多种知识和思想资源的吸收、转化与提炼。因此,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作能力,文化素养的加强必然是重中之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说是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偏重于对学生专业水平的培养,忽视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没有将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一些院校不只是在专业招生时不太看重文化课成绩,在大学期间的文化课安排也不够充分,导致一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缺少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由此也导致其设计创意原创度不高,设计产品无法呈现出足够的内涵和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升到与专业培养同等重要的高度,使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心之一。
(二)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创意项目的成功,要经历市场调研、信息分析、设计策划、制作生产、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密切联系文化消费市场,是在提出合理实施策略之后将其付诸于实践。因此,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决定了人才培养中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特别需要强化并落实这一理念,需要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又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应该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掌握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新助力。文化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大数据等多重手段,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分配,以及市场分析和创意整合,并通过现代技术强化艺术和文化元素结合的表现力,提升内容输出时带给人的丰富体验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相关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掌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与当代媒介发展特点的文化创意类人才。
(四)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不仅包含文化创意,还涉及到艺术、管理、规划、营销、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交叉性和综合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应该说,今天的艺术设计已不再是过去的技能性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跨界能力、多元的知识储备和广阔视野。所以根据这样的需求,未来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就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技能上,还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多方面知识的灌输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创意设计与科技、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合点,运用更广阔的思维模式,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多元文化和艺术语言来实现创新。因此,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既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清晰的培养目标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坚实基础。因此,各艺术设计院校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起以创新创意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作用。为此,一方面,艺术设计院校要从外部打造一个灵活高效的创意生态,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关注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发展;另一方面,要从内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设计创新思维的建立与方法的应用,指导学生建立起宏观、系统、整体的设计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在创新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课程设置,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已覆盖了人文、艺术、经济、传播、管理、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形成“大设计”的概念,这也正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因此,艺术设计学院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顺应这一发展态势,加快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一,可根据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原有的特色和基础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选修课程,如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的了解及对文化市场的认知;第二,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如开设文化思想史、文化发展史、文化经济、文化哲学等相关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创意人才的文化底蕴;第三,需要增开一些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课程,如虚拟现实、新媒体界面设计等,使学生在设计中能够熟练操作并运用最新技术,自如地将设计理念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三)以文化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一、文化困境与商品化质变
“文化”是人类对于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表征;而人们则指称那些依循着时间的脉络延续与传承下来的东西为“传统”。虽然学术界已有诸多对“文化”定义的说法,但仍有必要在此阐述笔者对于文化定义的看法:文化是一群人经由行动所产生并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与互动合作模式,并以此经验为依据所开展出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有形与无形的符号系统,也就是说“文化观念”就代表了一个族群的“价值观念”。
文化的存在必须与时代的演变与需求起到互动作用,所以传统必然会因此而有所改变,此现象可称之为“演变中的传统”。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生活要求的变化脚步太快,而具有传统生态的文化社群消化这些新东西的速度太慢,甚至根本来不及消化,所以文化出现了断层。全面的现代性与现代化所揭示的是一种持续变迁的精神,并与过去决裂及对于传统的疏离,传统文化因此失去了现实价值的有用性,缺乏需求性,因此无法与当前的世界强势文化、流行文化相抗衡。尤其是那些曾经属于民俗的、非主流的文化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而改变。
文化产业被美国政府认为是娱乐传媒产业的一部分,而所谓的文化产业包含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和音像制品。将文化或文化遗产作为产品的两个根本矛盾的观点是:一方面,在商业上,文化产品被视为和其他产品相类似的娱乐产品。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被视为一种传递价值观、想法和涵义的财富,是一种社会传播的工具,它有利于维持、推广特定社群的文化身份。以上的看法,显然窄化了文化内涵。
姑且不论新文化被如何界定,不容讳言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物质发展与各种思想、行为等多方面“价值观”趋向“全球化”的同时,新的地域文化也不断相应产生。区域性文化的生成、延续与发展不仅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更与人文环境紧密配合。
二、群集形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象
基于重新获得重视、创造文化新价值的需求,在全球各地兴起一股文化产业群集化的园区或发展基地形态经营的趋势,试图透过群集的整合力量发扬文化、创造市场,以获取新的文化经济力量。此构想固然美好,却仍存在疑问:群集是否就必然能创造足够力量?文化真能透过群集扩大影响力吗?文化产业如何界定?群集的操作和效益有没有一套准确的事前评估方法?事实上,群集具有创作和商业两种类型功能,就创作而言,群集可发挥彼此砥砺、刺激创作的效果,其作用是相对缓慢的;商业功能则是现今大多数政府和企业的期待,希望透过丰富文化创意内涵来创造经济机会,这个目标讲求的是速效。过往对群集式创作的讨论已经很多,而商业功能文创群集的落实仍众说纷耘、尚在摸索,我们对文化商品化质变和其群集趋势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应当先予深入探讨。
从商业价值做评估的主要理由在于,商业和文化创意在行为上有极大的不同。如前所述,文化的产生相对缓慢,商业却是快速的;文化创意本身可能是适合独享、不受周遭影响的,商业的成功却需要倚靠市场的聚集才能提升经济机会。因此,以商业目标为主要考虑之一的文创群集基地,必须经过一套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不同的商业性评估后,才能导出文化商业价值的评估。到此时,文创群集基地内涵的选择,不再纯粹以文化意义本身的重要性来决定,还须加入其对市场是否具有吸引力,或必须创造产生吸引力的方法,甚至不得不有所取舍。换言之,在流行的文创群集基地设立风潮下,文化将产生快速且数量庞大的新创与舍弃。因此,在发展策略上,应以创造新的科技文创特色为主要策略,打造一个崭新但包含既有传统的全新文化。其孕育素材,正是基地所在处的传统精神、文化、产业和观光或科技实力。
以我国台湾地区在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台湾馆为例,它目前已经落户台湾新竹,将以“产创园区”形式重新运营。世博台湾馆本身就是一个结合多样地方文化和科技的创新型主题文化展馆。在整个产创园区中,同时规划了突显新竹及台湾的文化创意,并与台湾馆既有意象相呼应的精品文创展示商场、特色文创主题餐饮、互动科技展示和体验式文创孵化基地。这个新文创群集基地的设计面临很多挑战,既结合多个专业领域,又包含传统文化创意的转型变革,以达到促成文化培养、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目的,是经过有系统的市场分析、效益主题发掘、商场规划和文化主题确定,及营销筹资方法研究而成的,与传统文化缓步发生截然不同,更非一般文化和经济专属科目所能独力做到。
从以上文化产业困境、需求和案例反映出几个未来发展机会:
1.地方特色及文创产业势必需要与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观光资源结合,尤其是在一些具备打造国际观光景点条件的地方,可以吸引消费采购力高的国际观光客来扩大所在地文创产业的经营绩效,并协助相关业者走向国际市场。
2.透过文创与科技产业彼此间的交流,有机会在科技文创方面做进一步整合与应用,开发兼具文化与科技特质的新型文创商品,甚至跳脱传统工艺品范畴,成为流行时尚产业。将文化创意经济价值有效发挥,成为传统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蜕变的契机。
3.对于较难以创新商品化的文化传统产业,如地方美食、食材等,可以透过文化氛围环境营造、科技应用导入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文创美食风格,吸引国内外游客消费,成为文化群集基地另一个创新文化形态。
4.经由导入专业化的管理及精品化行销,加上国际观光客集中采购所创造的消费氛围,文化群集基地有机会协助地方传统文创与科技经济发展。
5.由于多数文化创意业者并不具备经营专长,或缺乏商业化资源,透过前述具有商业化市场分析、运营单位的辅导和管理,将能够协助这些文化创意业者弥补其不足,并且经由文化感受、传播与消费享受的综合价值,达成互相带动效果。
6.对一些希望导入文化或创意作为其产品或销售元素的非文化创意企业而言,文创群集基地中有足够的商品与文化创意可供选择,部分商业也可以此类型具消费功能的基地为验证场,测试大量商业化可行性。
三、在商业化过程中的文化内涵维持
从现实角度而言,世界上没有不质变的文化。所差者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段里的质变程度替代了多少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或者说有多少新文化进入了主文化圈并融合于其中。文化既已往商品化、商业化和群集经营形态发生质变,如何维持其中文化内涵将是长期运营必须注重的核心问题;虽然世界价值体系笼罩在消费文化的宰制下,然而,在当前全球化之下所产生的各种各样新的地域文化,仍是由传统的“人文”为基石建构起来的。
传统中各种有形、无形的媒介文化被现代化进程一点一滴地淘汰,但我们仍可以将“传统”与“文化”通过现代世界能够接受的文法展现出来。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以“重塑形象”“创造价值” 与“文化精神扩展”作为策略。文化的起源基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与适应方式,因此评估生活环境并改变与调整生活方式,就成为文化取向的第一选择,所以我们不应该存有哪一种文化比哪一种文化更优秀的观念。更关键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发展不应该只以维持中国文化的民族主义或意识形态为主导,所谓的文化多元必须建立在尊重“选择”的自上;没有人有权力决定某一类人应该怎么样过生活,而应该以世界为前提,寻找对世界有帮助的传统文化精髓并予以发扬。这样的思维模式与从前的如何复兴与保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站在世界的高度来发现世界的缺陷并以传统文化来填补,这样文化的价值才有发挥的空间,并且跳脱由自身维持自身文化的局限。
对于文化的变革议题,必须认识到所谓“变革”,不论是自愿的或是被迫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首先意味着“传统”的接受或容忍。因为“变革”是基于某种定义上的“外来文化符号”,并以符合其生存需要为前提,最终达到“适应”目的,因此所有的改变都必须符合当前我们所身处的商业化、市场化和技术化的大环境之下。许多地方文创基地发展时,相当排斥这类“变革”或“外来文化的侵略”。事实上,倘若外来文化不符合生存需求,那么也不会出现“变革”,也就不会有“文化侵略”的说法,更不会有复兴传统文化的必要。若是以“文化观念”是“价值观念”这样的命题来看待“变革”,文化的改变就是因为需要、由于交流成长而发生,它或许和传统不同,但却是新元素带来的新生命,是文化精神的延续,在商业化过程中亦是如此。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内涵存在的形式就像一张蜘蛛网,彼此间相互制衡也相互影响,在创意与商业化过程中,必然同样面临矛盾、冲突和反复地消长。例如中国文字经过几次改为拼音文字的争论,甚至当计算机普及时,对于汉字不利于数据输入的论调使汉字面临“落后的文字”的说法,然而积极创造、研究、开发与运用汉字的优势,探索汉字在结构上、思维逻辑上与新科技的内在关联,并以此得到汉字在数据处理、思考学习、大脑开发及有助于智力均衡方面有优于拼音文字之处,自然增强汉字持续存在的条件与优势。这是一个合乎理性且印证文化内容优秀的成功案例,我们不能将某个文化的丧失归结为商业化所致,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创造自身文化的存在价值与合理性并提升自身文化的优越性,使它不因为商业化等目的性扩展而丧失其价值。
四、新文化创意时代学术单位的角色
为了延续文化精神,文化创意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要深入了解文化精神及其创意演化过程,否则就只是一般的商业创意。然而,一般企业并不具备此类研究能量,学术单位以其充足且全面的学术研究能力、丰富的研发人力,在无获利压力、时间弹性较佳之下,可累积更多文创知识和技术,成为企业投入文化创意的人才与技术后盾;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术单位的确缺乏实务化及商业化能力与经验,使得部分研究与开发和社会发展方向脱节而被弃置,成果未必能付诸实施。
求取学术研究价值最大化,在相当比例层面上可导入企业合作关系。以台湾的做法为例,很多学术研究单位成立产学合作中心,或在设计中心具备产学合作功能;而合作内容依其性质原则上分为“产学计划”“服务性检测与调查”“人员训练与讲习”“专业咨询或诊断”“技术移转”等五种方式。
这五种合作方式中,“产学计划”是指接受民营事业机构与政府机构委托研究开发之项目研究计划,也是深入进行共同或委托具体文创开发的合作,这是教育单位吸收企业经验、企业利用学术力量量身订做所需项目的最佳方式。“产学计划”和“人员训练与讲习”在产学合作方面是扎根型的项目,其进行时间通常也较长,许多时候企业已然具有部分成果或成见,或希望速成,此时学术单位所拥有并累积的庞大文化创意资源,就成为企业可依赖并调整其既有成果的必要支持。
透过这些共同产出和资源支持,学术与企业均得以在文化创意发展上,进一步掌握以文化艺术语言、艺术社会学等观点诠释不同文化与商业新趋势的融合能力,扎实并快速反映文化和时代变迁与价值延伸上的新表征。
结语
关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可以从认识文化本身的价值和把文化当作一种资源这两种概念综合起来进行:
1.认识文化自身的价值,理解它在历史进程中所以持续传承的理由、意义与价值。
2.把文化视为一种资源,积极开发与创造符合现代的有用性并认识。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认识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与认识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
据统计,目前全国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参与创作和投资的制片机构超过600余家。而以上五家公司正是众多民营电影公司中的代表。目前,除了国字号的产业“龙头”中国电影集团外,具有市场价值的源头项目多集中于几大民营电影公司,同时他们还掌握着导演、艺人经纪、发行音效、院线消费终端以及文化品牌衍生等优势资源。
机制灵活
记者采访了一位电影资深发行商郝先生,请他分析一下,为什么国有文化公司屡屡打出的是个“哑炮”,而五家“强势民营企业”却火爆出击?
郝先生认为这五家民营公司,分别是以整个电影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作为核心业务,逐渐拓展全线发展。其中,华谊兄弟已于2009年10月成功登陆内地A股创业板,成为中国娱乐第一股,而博纳影业则于2010年1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民营电影公司在完成自身发展的同时,其实也引领了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形成了现在中国电影业的格局。
不过纵观中国电影市场,除了华谊兄弟、博纳影业、星美传媒、光线传媒以及小马奔腾五家公司占尽风头外,其他公司表现得很落寞。
“其实现在的电影大多还是亏损,因为有好多不够专业的人在做,他们感觉做电影很简单,只要有钱,想拍就拍。对于选择的项目不去研究,不去做市场调查,而拍完片子后也不和院线交流,影院的阵地宣传效果达不到,那么就造成好多电影几十万的票房就下片了,甚至还有几万元的票房就下片了,甚至还有没上线的。票房收入和资金投入比例会出现很夸张的背离,所以目前,电影行业亏损特别严重。好多小公司被称为‘一剧公司’或‘一影公司’,拍完一部片以后,就销声匿迹了。”郝先生说道。
对国有文化企业的看法,郝先生更是直言不讳,首先国有电影公司的结构成分非常复杂,部门繁多,有制作部,有演员部,有道具部等等,他们都会参与好多事情,导致了工作效率低。其次不善于营销推广,广告宣传不到位。还有就是在与香港公司合作时,会由于制作部的人为因素,造成了前期谈判内容模糊,以至于后期执行会出现很多麻烦。所以从未来的状态看,国有电影公司承接那些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商业性影片的机会将越来越少。由于这个因素,促使了国有电影公司只能不断翻拍旧题材,或做改编,或者拍英雄模范人物。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拍主流影片不好,只要选好项目内容一样精彩。比如2012年获得高票房的《十二生肖》,就是成龙动作喜剧+国际范+爱国主义,这些突出的卖点,就说明本身“功夫够硬”。
创意为魂
以上分析了那些中小民营公司为何消失,也分析了国有企业为何平淡的缘由,接下来关注一下五大民营公司,以华谊兄弟公司为例,究竟为何能有如此超强的“吸金能力”?
众所周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是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的。王中磊说过,在所有的预算确定前,公司都会经过严密周全的市场分析,否则一定会失败。
郝先生告诉记者,当初在美国的时候,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做的是广告公司,他们非常有想法,后来又成功了好多大品牌的广告。华谊兄弟公司就是从广告起家的,因此他们对电影的敏感把握,创意的判断都很准确。后来又能用发展的眼光同其他制作公司合作,并且看重了冯小刚,很果断发现人材并及时吸纳到团队中,很快就做大做强了。
郝先生还向记者透露,华谊兄弟去找成龙拍《十二生肖》,双方的交流方式完全是以纯商业模式进行,谈判清楚版权的划分,以及各项细则。而同是一部电影,香港方面在与某国有电影公司谈时,内容会很含糊,条款不详细,最后合作不太愉快。此后,香港方面就愿意找华谊兄弟去合作,该几点内容谈好就行了,合作起来很顺畅。
由此可见,华谊整个团队比其他的电影企业相对发展成熟,可能个人不一定突出,但是作为一个团队,他们总能梳理出比较符合每部电影跟市场对接的一个通道,这是特别重要的。
不过国有文化企业尽管前进的脚步迈得很慢,但从政府支持的角度看来,对国有电影企业还是利好的。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钟礼松说,产业扶持政策对于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是一视同仁的,但是某些领域民营企业还无法进入,某些政府购买项目可能会优先考虑国有文化企业。而资金投入则主要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
欧美的电影产业发展成熟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可有借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彭翊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但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资源禀赋的不同,消费习惯和观念的不同,没有一种模式是可以照搬到另一国家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吸收部分模式的成功经验。比如影视业,可以借鉴美国经验,一是运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二是运用好莱坞“片厂制度”管理体制优势,量产高质量电影;三是借助华尔街资本优势,“大投资大制作”;四是完全的市场化,专业分工并合理分配利益;五是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战略,取得全球市场份额。”
深层原因
电影行业为何出现这种泾渭分明的格局呢,一位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给记者做了分析,电影就是市场,经过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大浪淘沙般筛选,原来有一千家,现在只有一百家,淘汰得差不多了,说明非理性资本逐渐撤离电影制作行业,那么依然活跃在民营电影制作行业的公司,隐然间已在划分中国民营电影制作的版图。
1997年颇有发散思维的尚8文化集团创始人薛运达,租用了位于郎家园8号CBD核心区域的北京电线电缆总厂,运用其在欧洲留学时观察到的心得,将旧工厂变身为创意产业园。相比于后来名声大噪的798,尚8文化集团是最早在国内有意识地探索尝试以老厂房为载体打造文化创意园的案例。
产业聚集
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的薛运达,自小玩耍在工厂大院,因此其对运用现代文化元素让工厂重生乐此不疲。创业之初,租用郎家园10多万元的启动租金是薛运达从父母那里借的和靠自己拍胶片积攒起来的,创业的前10年都在艰难地积累,薛运达期待形成爆发性的产业集聚效应。
目前全国的创意园区已经多达数百家,仅北京一地已有近100家。如今的尚8文化集团已在京打造了九个项目,尚8人文创意产业园、艺术8——中欧艺文之家、尚8设计家广告园、尚8东区孵化园、尚8国际音乐园、尚8新媒体基地等一系列城市地标性项目,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之一。
究竟靠什么,使尚8走出了成功的复制之路?
很大程度上在于尚8对于进驻公司的扶助。在尚8各个创意园内,有相应的服务团队专门研究和梳理进驻公司的业态与潜力,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其疏通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挖掘客户之间的合作空间,甚至帮助选择适合客户的邻居。对那些弱小但极具潜力的项目,尚8甚至通过免一年租金的方式予以扶助,并参与了许多项目的直接投资。尚8财务总监芦潇莉表示,尚8的定位是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平台和项目池,形成了跨媒介的产业链条。
从CBD郎家园摄影师王化人第一个入住,到如今服务于300家国内外文创企业,尚8始终以文创产业为轴心,不是简单停留在表面,而是向纵深延伸。作为一家市场化的民营企业,最根本的是要考虑怎么生存下去。要获得市场认可,满足市场的需求,要创造企业持续的利润和回报空间,经过不断的试炼,最终尚8决定通过连锁的方式进行运营和管理。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合作共建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创新集群实验室,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全面剖析国内外典型创意集群、集聚区、园区的建设形态和管理运作,重点结合城市建设与文化创新要求,总结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标准化、可连锁运营,同时兼具区域发展个性的“园区产品”。
助力创业
尚8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与北京市电线电缆总厂深度合作、投资运营的文化创意集聚区项目。园区位于朝阳区郎家园8号CBD核心区域。西邻国贸、东临万达、坐怀CCTV与BTV新址之间,占地总面积55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入驻文化创意企业160余家,而保护文化绿洲已成为业界积聚已久的呼吁。
从第一个产业园到今天,历经16年的积淀,尚8文化集团发展为一家以文化创意为本,以园区为载体,集策划、改造、运营为一体的企业,截至2012年底,已在京打造了九个项目,总经营面积达11.3万平方米,服务于300家国内外文创企业,经营规模达到了170余亿元,上缴税收10亿元。
从2006年起,北京市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面向社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四年来已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项目365个,带动社会资金近200亿元。今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出的第五个年头,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都在翘首以盼。但巨大的资金缺口和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相比毕竟是“僧多粥少”,能够获得政策资金支持的毕竟是少数;解决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资金“饥渴”的问题还需要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薛运达认为,为园区创意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是尚8下一步的战略重心,尤其在产业政策和金融领域,透过尚8的品牌、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本放大效应,带动园区内创意企业在融资上的突破。
对于那些创业初期支付租金困难而又有发展潜力的创意企业,薛运达愿意扮演雪中送炭的角色,尚8作为信用担保人,帮助入驻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解决支付租金的难题,这对于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难于扎根的企业无异于解决了燃眉之急。
2012年6月20日,尚8联手金融巨鳄——罗斯查尔德集团与爱马仕投资艺术8“尚8实验室扶持计划”,尚8文化集团在2007年推出,推动中国本土创意设计水平提升,扶持中小创意机构进行创意设计、创新产品研发、创新理论研究为目标的公益性扶持项目。通过与国际顶尖创意人才、精英及全球知名创新实验室的深度合作,以实验室的公共服务为平台,加速本土企业创新精神的实现及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尚8实验室扶持计划”每年将提供总面积达2000平米的创新实验室免租政策,通过创业计划审核部门的审核,将为获奖的每个创业团队提供50~100平方米不等的办公空间租金减免的优惠政策;并对最具发展潜力项目的前三名提供创业孵化投资支持,投资额度5万元~50万元不等。“尚8实验室扶持计划”项目为小微型企业在初创期提供了创新设计的良好环境,加速了小微文创企业的成长。
同时在软件支持方面,尚8实验室扶持计划每年将与美国IDEO等全球知名的创新策略咨询机构、设计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将创新思维引入中国,为人驻园区的本土中小企业免费提供包括创新设计思维培训、创新理论研究支持、创新产品研发咨询等多种服务,让本土文创企业与国际顶尖创意机构无缝链接,推动本土文创企业的创新能力,加速本土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系列举措,正日益成为尚8文化创意的灵魂所在。
前景广阔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2012年人均GDP已达6100美元。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计算,这个数字很可能还要再提高1倍以上。
按照国际经验值来讲,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国民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便进入爆发期。2012年北京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面对国家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倾斜,薛运达在借助北京作为全国文化高地的发展势能的同时,巧妙地运用夹缝策略,绕开了北京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依靠传统房地产发展空间日益受限的瓶颈,推动尚8快速发展。接下来尚8的发展重心将不再局限于北京,未来3~5年,尚8文化集团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0个品牌园区,陆续投入15亿元进行项目拓展,服务1000家文创企业,产值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上缴税收30亿元,形成中国城市核心区域,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创意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