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逻辑

地理教学逻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逻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教学逻辑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培养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分析、综合和比较等方面的能力,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地理事物,把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和要素综合成一个整体概念,从而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天生的禀赋,任何个体都需通过学习、训练、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往往只记住了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如果用逻辑的方式把这样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内化为一个知识体系,既方便保存,又方便提取。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改变自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地位,从而转化成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线索的导航者。

一、从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动力,是人们求知的源泉。而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它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前提和条件。逻辑思维与人类为伴,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的一切重要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维指导下进行的。只要学生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他们便会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逻辑思维的问题,例如冬天冷空气频频南下,夏天的台风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天气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容易让学生投入其中,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动脑、动手,进而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思维基本功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让学生在不断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思维。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布置穿插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1.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为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因此只有正确,全面掌握基本地理知识,技能,才能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必须要理解掌握平原和高原、地形和地势、冷锋和暖锋等基本概念以及明确区域地理的组成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地理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城市与人口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有比如要分析好我国地势、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我国大江大河大多发源于第一级阶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修建水利工程。因此,区域地理学习中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应受到师生的重视,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首先每个教师应该认识到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初中地理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地理教师只有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比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一般情况下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为基础,运用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类比区域差异,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进而提高思维的辨证性,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以西北为例,由于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山脉阻隔的地形因素,导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进而影响河流特征,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也呈现干旱景观,由草原逐渐过渡到荒漠,干旱的自然环境又引发了一系列人文地理现象,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为特色。其次,地理课不是逻辑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做到结合有机、渗透自然、要求适度、方法得当。如日本的气候学习中,由复习亚洲气候类型入手,回忆出东亚的季风气候中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特征,比较日本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分析得出日本比同纬度的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夏季偏低,而年降水量偏多。引导学生认识到日本受海洋影响较多,形成了海洋性季风气候。促使学生把前后章节的知识串起来。使“气候的分布”这个难点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而融入了整个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联系,建立结构体系,内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做题巧做题,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多实践,多做地理习题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地理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备各种习题,特别是应增加活动题、填图题、综合题,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应加强分析推理判断能力的训练,以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关注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第2篇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地理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教师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集音、文、图乃至触觉和嗅觉信号于一体,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控制性好,交互性强。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广度和深度也大大增加。

2.改革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提高。

多媒体网络教学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的加工、组合和整理。因此,知识重组、意义建构、资源整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对多媒体信息的发现、搜索、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成为真正用心钻研教学的专家。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且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所具有的一切本领。经过这一准备过程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受益无穷,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

3.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以及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原则

1.课题选择必要性原则。

从地理学科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特征。随着地理学科、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理念在新的条件下,也许已经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选择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而如“大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海洋国土开发”等知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选择这些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学生认知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感兴趣的,有利于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因学习而获得的技能或观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强一些。如果对于某项知识内容学习者没有想了解的欲望,自然就没有继续往下学习的可能,甚至课程内容连呈现的机会也没有;如果该内容是学习者已经在实践中体验过的或以后明显有可能体验到的,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这就是对其需要的一种满足,其学习将会是积极的。

2.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原则。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人们有时为了得到一条有用的信息,常常要以济浏览大量无关的信息为代价。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学生需要的、主要的Internet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筛选、下载、整理,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存放到网络课件里,学生通过鼠标点击直接进入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对于少量需要加以拓展的信息资源,教师也应该设计导航图,并设置好学生机浏览器的安全设置和分级审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尽量减少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3.交互性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学习者都是通过人机或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来构建自己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这种对话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其对意义的建构,这就要求网络课件必须具有很强的交互。

4.目标性原则。

确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师提供分析教材及设计学生行为的依据,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使学生了解他们预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和修正教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准确、详细的语言,将学生学习后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提出来。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网上讨论反馈评析巩固练习思维拓展。教师设计网页,采用目标式教学,把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上传到网页上。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利用电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建构。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围绕课堂内容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利用网页、网站及网络课件,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回答,学生自主进入学习自测,检测自己是否真正达到了意义建构,是否真正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打开网络课件,例如观察课件中的三幅漫画:“沙漠中的企鹅”、“伞破难遮阳”、“雨中垂钓”,提出问题:这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个人学习,自主探究。

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大气环境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容易造成什么危害?应该怎样防治?同时指出注意事项,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然后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制作成文档。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相关网页、站点、链接进行访问。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第3篇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对图文资料的分析。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地理过程,教学中需要通过对图文和影像资料的分析解释某些城市现象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有利于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使用“造城”视频,或给出城市轮廓变动图,动静结合,培养观察和比较能力。

图一

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地理过程,通过观察图一或观看“造城”视频,城市形成或扩张的大致过程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用地需求扩大平整土地城市工程建设厂房、住房建设,建筑物高度稠密人口汇聚,交通流量大。

二、使用景观图或地理示意图,培养地理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图表资料出发,分析其对生物、土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气候等要素产生的影响,比如分析平整土地过程中对地形地貌和生物的影响(见图二):

图二

又如,读城市内涝景观图与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图三),可以分析市政工程和城市建筑对水文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图三

由图三可知,降雨按自然通路各行其道:一定比例的蒸发、蒸腾,以“地之气”补充“天之气”,为降雨做好储备;一定比例的入渗,使地下水得以更新。在城市,成片的不透水地面改变了蒸发、径流、入渗的比例,降雨中的大部分变成了径流。地面和屋顶的灰尘、油污随雨水一起流入城市的自然水域系统。由此可见,城市化使城市水循环各环节的水量和水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阅读必修二课本P37图2.25和文字资料,可分析城市自然环境恶化的过程与原因,根据生活体验进一步引导,城市化对城市的人文环境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治安恶化、新增就业困难、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

三、逆向思维训练及反思,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既然城市化会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那么为什么还花巨资进行城市建设呢?我们不能因此而陷入误区,认为城市化一无是处。其实,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只要是合理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问题会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缓解,甚至解决。

四、善用、常用思维导图,推进思维导学,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能力。

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思维导图(图四)再次验证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①恶化生态环境;②诱发自然灾害;③产生环境污染。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第4篇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

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

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如第二册88页例7:

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

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 理论与实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81-02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民族地区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以前的固有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技能实训”模式,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割裂开来,造成学生理论学习过程缺乏实践的支撑,实践过程缺乏理论的指导,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本校对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教学。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实训相互穿插着同步进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技能操作实训,在技能操作实训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认识过程的同步性,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二、民族地区中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中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和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的对接,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培养培训和聘任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旨在通过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实训基地(或实训室)建设,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贴近度,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对就业的贡献率。然而以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技能实训”模式,把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割裂开来,往往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理论授课时为了学科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往往讲授很多在实践中不中用的知识。实训课堂上技能训练往往落后于现行的生产工艺,跟不上技术的进步,更缺乏新科技理论的指导。结果是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改革民族地区中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已成必然。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快、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短。民族地区中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落榜或没有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以前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宜这种学情变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依托“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把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实训相互穿插着同步进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技能操作实训,在技能操作实训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够克服旧有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1.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室

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中,本校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就是要能够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技能操作实训,在技能操作实训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同一时空里边做、边教、边学。为此本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如下配置和布局。

在硬件上,配置了48台兼容机(组装机)、1台教师机、1台服务器、1套电子教室软件、1台投影仪、 6台普通无线路由、6只无线USB网卡、6台普通交换机、6台普通路由器、1台打印机、6把压线钳、6只测线仪、6张 Windows Server 2003 系统光盘、6张 Windows XP 系统光盘、6盒RJ-45水晶头、1箱300米双绞线,《网管员世界》等杂志若干本、网络操作系统及局域网架构参考书若干本,通过校办公网络租用专线和ADSL两种方式接入Internet。

在实训教室布置上,前面布置投影屏幕、教师演示区,中间区域布置学生操作区(分两列6组),两边墙壁挂放隆林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网络拓扑图和布线平面图、校园办公网络拓扑图和布线平面图,后方布置为教学设备专柜及书柜。通过这样的配置和布局,保证“初识计算机网络”“认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熟悉常用网络设备”“组建小型家庭对等局域网”“网络用户与文件共享”“组建无线局域网(WLAN)”“Internet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故障排除”等模块或项目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2.培养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一是重视和加强校本专业技能培训。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教师主持和参与学校网络机房和网络实训室的规划设计、网络设备采购招标文书写、服务器等设备的安装调试、设备管理及维护工作,以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教师掌握现代网络机房和网络实训室的规划设计、熟悉现行网络设备的性能、熟练网络布线及网络双绞线的制作、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调试、熟悉局域网组建程序等工作,以此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又能让本学科教师把握目前企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增强本学科的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贴近度。安排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师负责校园办公网络的规划或改造及校园办公网络管理维护工作,使本学科教师位于如同企业岗位的校园办公网络管理维护第一线。在网络管理维护工作中碰到问题,通过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本学科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提升。例如2011年11月校教务处计算机无法登录广西招生考试院数据备案网录入相关数据,网管教师通过nslookup,tracert两个网络管理命令,发现故障在校园办公网络外网某一节点。网管教师通知互联网接入服务商,故障得到及时排除。通过排除故障,教师对以上两个网管理命令的使用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二是积极派送任课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国家级培训。派送本学科功底相对好、学术素养相对较高、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热爱、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及国家级培训。受训教师在受训期间,通过认真学习专业理论,刻苦训练专业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考取相应岗位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在管理上,严格要求,以确保受训教师达到省级“双师型”教师标准,胜任《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3.选用和编写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一是选择以任务为驱动,以练带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项目化或者模块化的教材,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例如,本校选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等职业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张海青 等主编)作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参考教材。

二是依据教学大纲和当下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基于本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的教学设备,坚持够用、实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模块化(或项目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的原则,编写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校本教材。学科教师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本学科发展动向,掌握本学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并及时将本学科新技术、新设备充实到校本教材中。

4.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

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期末考试,采取技能操作方式进行,侧重于实践技能的考核。出题时不局限于教材,而是依据职业岗位技能的新要求,结合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出题。试题内容突出体现实用性、实效性。在考核方式选择上,本校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特点,采用项目考核方式进行,例如设制小型办公局域网组建、小型企业服务器架设、无线域网组建等实践性强的实操考核题,其具体做法是,由四名学生组成一组,然后抽题,在规定的四小时内,小组模拟工作实景,小组共同进行设计并现场实施。由三位考评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最终的完成情况打分,最后以三位教师打分的平均值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定学生成绩。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0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