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管理知识点

社区管理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管理知识点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第1篇

这项改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作为全市**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余欣荣书记等市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马承祖书记多次专门到**调研。

这项改革,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刘卫平书记亲自带队调研,提出改革方案,围绕改革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积极予以支持。

**年代,我区南站街道曾进行过类似的改革,但是由于形势和条件尚不成熟,没有继续下去。现在,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区委、区政府决心把改革进一步推进。

总的来看,这项改革,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一致,与基层的呼吁一致,说明是符合潮流的。

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给街道更大的自,推进街区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现在回过头来看前一阶段的工作,我感到,有“三个方面”我们落实的比较好。

第一,坚持了“先行试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在加快进度的同时,坚持统一思想,避免了引发大范围的波动。

第二,坚持了“启动—反馈—完善—推进”的工作步骤。走一步看一步,边实施边整改,在逐步推进中有效解决了一些已经出现或者暴露出苗头的问题。

第三,坚持了“逐项落实、逐条解决、逐步推进”的工作方法。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到人”,什么问题突出就先研究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重要就先解决什么问题。

以今天的挂牌和现场会为标志,我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

第一,初步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街办人员大为增加。领导职数由6个增加为8个,工作人员由20多人增加到30多人;国税、工商、地税等垂管部门实现了分局(科室)及相关负责人与相应街道的“一一对应”;街办计生、劳动保障人员编制和经费全部移交街道管理;城建环保、房管、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管理前移,进入街道社会事务受理中心;派出所所长兼任所辖街道、镇的党工委书记;从**城管大队抽调了84名城管队员成立了11个镇、街道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

第二,初步解决了有地方办事的问题。通过调剂,各个街道基本解决了新增机构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及人员安置问题;区财政也专门为每个街办拨专款50万元,支持各街道财政所的建设。

第三,初步解决了有条件做事的问题。启动经费的问题,区财政已拨付两个先期试点街道10万元改革试点专项经费;工作用车的问题,区财政拨专款为各街办新成立的行政执法中队配备了微型双排座工作用车,由中队和街道共同使用;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坚持“放权放利”,推行街道“一级准财政”制度,尽可能地为街道做事提供财力保障;

第四,初步解决了有制度管事的问题。从大方面讲,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深入调研,我们制定了《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具体实施改革提供了依据;在工作推进中,我们有每周推进机制、督查机制,有专门的办公室和干部在抓,确保项目的逐项推进和落实。对派驻人员管理上,实行“街道评议和主管单位评议相结合,派驻人员工作绩效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街道指挥不灵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各街道对各自内部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加强和改进当中。这些,都是我们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绩,也是全区上下各级干部辛苦工作的成果。

现在,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开弓没有回头箭”,要么不做,既然做了,我们就要力争做好,为城市管理闯出一条新路,对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一阶段,我们要围绕强化街道社区管理,抓好“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干部管理、社区经营”的“四个完善和深化”。

1、管理体制。要逐步建立起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理顺关系,明确责、权、利。

2、工作机制。要建立社区工作的“准入”机制,完善社区工作的“共建”机制,健全社区工作的“考核”机制,把各个方面的力量拧成社区工作的合力。

3、干部管理。现在各路人马齐聚街道,街道更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强化统一协调的职权,加强对街道、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业务指导,增强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探索建立一种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

4、社区经营。要从社区实际出发,坚持无偿和有偿相结合,以无偿低偿为主的原则,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实现以服务养社区,以经营养公益。

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持续深入,当前,更要切实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解决好与市直等部门联系对接的问题。各街道要主动跑步进市,比如在规划、建设、资金、政策等等方面,要想尽千方百计争取市里职能部门、辖区单位的支持,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我们要重点督查。

第二,要解决好社会舆论的宣传发动问题。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营造有利于改革的大环境,为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创造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改革工作中来,不断创新改革经验。

第三,要解决好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突出要抓好街道财政所选址的问题。一是要按照有关文件的精神,主动争取市有关部门配套资金的落实。二是要不管是购买现房还是选址搭建,都要尽快落实。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7-000-01

摘 要 本文主要对社区用电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本着以规范社区用电服务流程,提高用电服务质量为目的,提出在社区用电服务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新概念,并根据具体的实际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在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精”和“细”的理念,力求在管理工作中有新的突破,为下一步油田社区用电服务工作能够更加规范有序的开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规范 服务 质量

胜利油田社区电力专业化改革以来,原社区用电抄、收、维修等业务由新组建用电服务队承担,但由于社区用电工作比较繁杂、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等因素,社区用电管理环节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抄表、核算过程不规范,基础资料不健全,收费台帐不规范,居民户电费回收率低、维修服务不及时等等问题。因此,如何快速有效提升社区用电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优质可靠的用电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从法制管理走向文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社区用电服务工作之中

(一)要在用电服务队中营造精细化管理的认同氛围

推行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前引入这一理念,并使其尽快被广大员工理解和认同。因此,一是要组织队内职工学习精细管理理论,让职工能够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决不是将简单的工作复杂化、无谓地增加工作量,而是通过落实责任、量化细节、加强监督等措施,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二是基层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其工作核心作用。三是责任制的划分要清晰,职责分工要明确。这是能否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也是各项管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真正做到“功有奖、过有罚”,只有这样,才能将用电服务队的管理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二)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融入用电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关于精细化管理,有这样一个等式100-1=0,也就是说,1%的错误往往会导致100%的失败。因此,必须遵循“管理无小事”的原则,做到班前布置、中间控制、事后检查,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渗透到用电服务队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使管理责任具体化,实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

一是要在安全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重点完善事故预防机制通过对所涉及的各项生产工作的分类,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应急预案,并要通过实践的工作不断去充实和完善。同时,我们还建议在用电服务队开展 “安全提示”活动,即“班组日工作警示法”,用“警示卡”的形式将原有烦琐的“语言监督”变为无声的“自我警示”,从而培养全队职工的慎独、慎微意识。

二是要在服务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本着真诚服务客户的理念, 加大与社会各界主动沟通力度,定期组织召开与客户之间的研讨会,认真听取客户的意见和用电需求,为客户出谋划策,在供电企业与客户之间架起理解、沟通、信任的桥梁,切实保障电力客户的电力权利;其次要在如何提高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上作文章,应当在实行计划停电事先告知,故障停电后主动说明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推行符合自身生产实际的各种“特色服务”。

三是要在用电监督检查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网损。网损率是用电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其管理水平的综合反应。因此,做好客户的用电检查工作,是有效控制网损主要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区域,责任划分到人,根据区域网损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全面优质地完成管辖客户的周期和专项检查任务,检查和处理客户的违约用电和窃电行为,进行用电营业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客户的档案资料并及时更新资料,实行网损月分析例会制度,针对网损高的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通过实施,检查实施效果,做到有效控制网损。

三、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优质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从而使诚信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优质服务用电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应制定一系列可操作的制度来保证其规范运行,使优质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度保证的前提下,还应通过相应的监督机制来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可以通过“接待日”,敞开大门,广泛听取用户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优质服务工作还应制定相应的奖惩考核措施,并跟踪考核,对一些优质服务工作做的好的员工实行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或每季开展“优质服务标兵”评比,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对服务较差的员工,可采取扣发考核工资,通报批评等措施,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提高,使优质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 社会工作 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

“社区”一词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的发展,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6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81%①。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与社区服务的推进,建设一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②,然而在这支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职业化水平低等问题。而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要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达到300万人。可见,社会工作人才还存在着庞大的缺口,而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尤其缺失。因此,寻找一套适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概述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11年,是嘉兴市首家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至今共招收2011级和2013级两届学生(2012、2014年停招),共有学生77人。该专业有专业教师3名,均为硕士以上学历的“双师型”人才,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校内专业兼课教师6人,其中双肩挑教师1人;另外有来自民政局、街道、社区等的领导和社区干部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6名。目前共有1届毕业生,截至今年6月份就业率为95%,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只有2人在社区相关单位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该专业还处于新专业的建设阶段,学生人数不足,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同时专业对口率不高,而造成专业停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对该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职业化渠道还不通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同时培养一批适应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来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的认可,才能打开与畅通职业化道路,而其关键就在于培养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2 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需求,全国各大本专科院校纷纷开设了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在这里需区分两个专业,即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高职院校,目前大约有60多家,而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本科院校,目前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该专业,这两个专业虽然都是适应我国社区发展而开设的,很多学校也把这两个专业混淆,但实际上这两个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价值感和服务精神的,掌握社区工作、物业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在基层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可见其培养人才的工作重心主要在社区,是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而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是一种帮助他人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其帮助的重点在于帮助别人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更加注重专业技巧的培养,更加体现服务意识,而在此基础上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分布于民政、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社区服务中心等社区组织,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中,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是我国的示范专业,前景更加明朗与广阔。

然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这与社区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有关。社区在中国起步较晚,处于建设初期,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中国的行政色彩,我们更多接受的是“管理社区”,对于社区工作人才的需求也使得我们将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社区层面。另外,社工这个职业在中国的发展渠道还不通畅,虽然在西方国家与中国台湾,社工是一个高薪职业,但是在中国对社工的理念还不能完全接受,还停留在帮助人应该无偿进行的状态,所以一方面政府在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比如嘉兴市在《〈嘉兴市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嘉委办[2011]67号)明确了“1152”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总目标(即到2015年达1万人,到2020年达1.5万人、中高级社工人才2000人),并提出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取得各类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需占总量的30%以上,但另一方面这一类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并没有在嘉兴发挥它应有的职业水平。截止2012年2月,嘉兴市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为7000余人③,这些人才多数分布在社区居委会中,从事着行政与管理工作,少数分布在社工机构中,更有许多社区工作人员考取社工证的目的只是为了加薪,而忽视了社工本身“助人自助”的职业特点,因此社工在嘉兴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职业,相应的职业渠道也没有健全,在考虑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应运而生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集社工、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在职业选择上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既满足人们对社区的构建,又能向社工灵活转变,是顺应中国社区建设国情的产物。

鉴于此,我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侧重于社区日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事的是对社区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目的是保证社区的正常运转,这类人才的就业渠道可以是社区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等)、街道,也可延伸至企业,而其发展前景一是社区组织中职位的提升,二是将社区作为跳板进入“公务员”行列。另一个方向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从整个国家政策来看,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适用范围也更广泛,基本适用于各行各业人们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更加符合社区自治的发展。实际上,从对深圳、广州社区管理模式的调研发现,这两类人才在共同推动着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社区一方面需要能够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使社区能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工机构派驻到社区服务中心或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们承担着专业化的服务工作,共同推动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3 教学方法探索

说到教学方法,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同样重要,然而在论述侧重点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培养目标的定位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培养目标而产生的,纵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哪一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运用,注重专业实用性与技巧性,理由如下:

①从社区的发展来看,社区管理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迈向了社区治理,更加强调各类社区管理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更多地采用参与、协商、合作等非强制性的方式进行,强调持续的互动,因此,相较于管理的强制性与教条性而言,社区治理更加强调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谈判协商、沟通合作、相互认同,而这些技巧是没有固定的理论可以执行的,只能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

②从学生的特点看,更适合实践主导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热情、活泼、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他们进行理论教学效果不佳,而更加适合在不断实践中总结与论证理论知识。

③从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来看,其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其有规律可循,具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称为“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在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描述和总结实务运作过程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逐渐形成的;说它是艺术是因为这种工作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与运用。

由此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主张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以实践引导理论的学习,以适应专业的特点。下面将主要介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对实践内容进行反思性批判,多次实践后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3.1 项目情景教学法。是指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情景角色转换,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具体项目,以任务的完成过程贯穿于项目教学中,同时将该项目的知识点逐级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项目“为桂苑社区设计一次中秋节的文化活动”,需要学生将自己转换成桂苑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调研、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桂苑社区的背景资料、以往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居民需求等,以中秋节这个特定氛围,从参加人员、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注意事项、奖品设置、前期准备、人员分工、经费安排等各个小项目来设计文化活动,随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采用学生分组演讲与点评的方式,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修正,最后每位学生完成一份总结报告,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感想、建议等进行总结。

3.2 实验模拟教学法。即模拟社区管理的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包括:①虚拟居委会。学生分组(6~7人一组)组建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命名,进行职责分工,制定规章制度(主要是考核方式),在课程学习中以之为单位进行合作与学习共勉。②模拟社区活动。即将社区中经常开展的活动缩小到学校层面来开展,比如“组织与召开社区会议”可以通过“组织与召开班级总结会议”或“组织分院会议”来模拟,会前准备、会议进程、主持、拍照、记录、会后清场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来安排。③模拟社区网络。即利用QQ、博客等网络工具来进行专业互动,比如按照嘉兴市桂苑社区的博客,建立班级博客,将日志区分为班级简介、政策学习、专业知识、新闻、日常活动、实践活动、作业布置与答疑、学习交流等板块,进行学习互动与专业信息的共享。

3.3 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①学生自述。由学生在课前寻找与社区管理相关案例,在课堂上轮流讲述,并作分析总结。②教师导入。由教师引入社区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教授正确的处理方法与知识点。③个案重演。引用个案工作中的真实案例,隐去个人信息,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现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处理方法。

3.4 现场训练。即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包括:①专项能力训练。如采用向陌生人问路(设置时间下限)和对居民访谈的方式来训练沟通能力。②班级特色活动训练。如社管131班组建了一个基于传统玩具的团体游戏的搜集、设计与实施的特色项目,收集了陀螺、空竹、沙包、毽子、铁环等传统玩具,由学生设计游戏项目,主办了分院运动会、幼儿园助学活动等多项活动。③小组训练。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开展提高学习能力、正确处理情感问题、野外拓展训练等的成长小组和教育小组,由学生设计、实施与参与,从而掌握小组工作的特点。

3.5 工学结合。依托社区与社工组织,开展校企合作。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社区与社工组织的特点,培养服务意识;其次,在课程中聘请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分享工作经验,并安排学生进入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再次,利用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加强与社区、社工组织的合作,安排学生进入社区或社工组织进行长期学习与实践。

4 结论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重的局面,为此,我们需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综合采用多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具有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有利于推动社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2011〕61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12月29日。

②同上。

③万强:嘉兴出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浙江在线嘉兴频道(.cn),2012年02月12日。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3.

[2]汪大海主编.社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糖尿病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81-02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1]。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面对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文化层次低、缺乏糖尿病知识及自我管理知识,并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干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7.9-2008.8随机抽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2人,符合2008年WHO的诊断标准。102名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性48人,女性53人, 年龄49-77岁之间,认知能力均正常。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我们随机抽取了102名糖尿病患者,并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后的比较。将健康教育前设为干预前、健康教育后设为干预后两个组,对同组人群干预前、干预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本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对发放试卷的护士进行培训,详细讲解调查目的、填写细则、问卷上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意义。对随机抽取的11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我们仅对这102份有效问卷的被调查者进行健康教育。

1.2.2 调查工具

本研究调查表共分五个模块,其中一般情况、疾病情况、并发症等模块为自设问卷。疾病知识模块是根据“糖尿病控制评价表(CSSD70)[2]”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分别制定了两套“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一)、(二)”,用于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对其知识的掌握情况。健康教育干预前的糖尿病知识评价采用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一),而健康教育干预后的知识评价采用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二)。

1.2.3 统计方法全部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对收回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总结。102名被调查者的年龄在49-77岁之间,其中男性48人,女性53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人,中专20人、初中36人、小学26人、文盲8。被调查的102人中有64人吸烟、46人饮酒、90人从不做运动。

2.2 糖尿病疾病知识评价结果

干预前根本不知道470题,干预后根本不知道为87题;干预前十分了解仅有5题,而干预后十分了解则为179题。X2值为780.42,P<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表1 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知晓程度比较表

2.2.1 健康教育前评价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人群严重缺乏糖尿病知识及自我管理知识,这与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被调查人群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70人,占被调查人群总数的68.6%。

2.2.2 健康教育后评价结果

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被调查者进行了“疾病知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不良生活习惯及自我检测” 等全方位的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教育从患者住院开始,从病房延续到社区。教育形式:从病房的一对一教育开始,延续到患者出院后的病房与社区结合,通过集中授课、实景演示、个别辅导及周期性家庭访视等方式,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通过系列的健康教育,被调查人群对糖尿病知识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能够积极配合,经过5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后的糖尿病知识评价,采用“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二)”对学习后的情况进行评价,此次调查结果较前有很大的进步,具体结果见表1。

2.3 健康教育前、后不良生活习惯评价结果

对干预前的102份调查表中吸烟、饮酒及不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进行了统计。在以后的定期家庭访视中进行实地调查,得出干预后的数据,对干预前后的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t=9.43, P<0.05,结果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比较表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健康教育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4]。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医院功能的扩大,印象中“医院只是照顾病患的地方”的传统观念在逐步发生变化,它除了照顾病患,还肩负着健康教育的重任。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5]。再者,健康教育是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纽带[3]。

3.2 糖尿病知识在其治疗中的作用

陈琼芳[6]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不遵从医嘱的原因:糖尿病知识认识不足,对治疗重视不够;意志力薄弱。我们对102名患者进行了糖尿病知识评价,干预前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程度很低,根本不知道470题。根据现状我们采取了一对一讲解、集中授课与周期性家庭访视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年龄特点采用循环式记忆的方法,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每次家庭访视均对前一次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回顾,对于掌握部分进行充分的肯定,对于未能掌握的部分帮助其找出原因,以纠正其学习与认识上的偏差,达到理解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自愿改正不良生活方式的目的。经过系列教育,患者无论从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生活方式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糖尿病知识的认识程度较干预前的根本不知道470题下降为干预后的87题。通过5个阶段的糖尿病知识学习,我们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干预后的不良生活方式的调查,发现吸烟、饮酒的人群在缩小,而主动参加运动的人群在扩大。由此可见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扩大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患者的认识提高,依从性也会随之提高。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7],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其治疗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着该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采取有效地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治疗和转归有一个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对本病引起应有的重视,提高患者健康维护和自我遵医行为[8]。

3.3 防治糖尿病健康教育是关键

本课题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的健康教育,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直至病人掌握为止。经过一年的干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程度、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降低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通过糖尿病教育让糖尿病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重视自己糖尿病治疗情况。目前国际上推崇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辅导”是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最高形式[9]。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面对此病,其生活质量与病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糖尿病只要血糖控制得好,其期望寿命与正常人一样[10]。只有当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相关防治的知识,充分认识其学习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与疾病治疗的之间的关系,并且具备了与糖尿病终身相伴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实现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陈再英 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00

[2]阎德文,糖尿病四书之三[M].海天出版社,2007:34-38

[3]黄敬亨,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0:128-130

[4]黄敬亨,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0:5

[5]宋丽萍,宋萍,余梅芳,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78

[6]陈琼芳.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9):1032-1033

[7]阎德文.糖尿病四书之三[M].海天出版社,2007:1

[8]张笑盈.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6,14(5)

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法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企业法务一般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管理法律事务,对各种经营行为进行法律审查,预防法律风险,处理法律纠纷的职位以及受雇于该职位的人员和这些人员构成的职业群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推进,依法治企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理念日益深化。近些年,法律职业中企业法务这个新兴的岗位悄然诞生,并迅速成长,这需要大批既懂法律又懂管理的法务人才。企业法务人才以企业合规经营为己任,以预防纠纷产生为目的,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思维方式等都与传统的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司法法务人才不同。我国高等法律教育应该积极回应市场需求,从企业法务岗位需求出发,探讨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以及为实施这一体系而采取的活动方式。这里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二是为全面落实培养方案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设计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企业法务工作者与法官、检察官等狭义法律人的区别。法官、检察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者,代表国家依法承担着定分止争、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的重要职责。社会对他们的职业操守、专业能力等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一直把他们当作正义的象征、公平的化身和法律的守护神。以法官为例,其职责的本质所在,是其应当公正,即不偏袒某一方,不主动介入事物,不主动行为,而是只对向他提出的案件加以决断。而企业法律工作不同,法律工作者作为企业内部人员,立足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企业法律人首先是企业人,企业法务部门是企业内设部门,是提供法律专业服务的管理部门,而不是国家派出部门。因此,企业法律人员在处理有关问题时不能仅仅追求公平、正义,而是应当以在合法前提下实现企业最大利益为追求,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应实现企业管理层期待的协助企业应对突破经济法规模糊地带的事业经营挑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法务工作者的特点。第一,信仰法律,但不应只提示风险,更要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二,追求正义,但不应仅追求公平正义,更要切实维护本企业的利益;第三,崇尚秩序,但不应仅遵循现成的法律条文、惯例、先例,而要有能力在法律模糊地带创新性思考,为企业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其次,改革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计路径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法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是以14门到16门核心课程为中心,即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部门法为导向,设计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这种以部门法为导向设计的培养方案,根本无法满足企业法务的职业岗位需求。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教学思想,即“在充分研究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事这一职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该以企业法务职业岗位为出发点,运用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方法进行工作分析,明确企业法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在法律人统一框架下的“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调整课程体系,突出企业法务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是由教学的基本科目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是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媒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考虑到企业法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在法律人才培养框架下,注重法学与管理学的渗透与结合,打破学科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进行跨学科组织课程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人格的完整性、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发展性。遵循课程体系设计原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二、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即理论知识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模块、见习实习模块、社会实践模块。

1.理论知识课程模块

一是通识课程。包括思想道德素养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类);文化素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职业素养课程(如专业导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身心素养课程(如心理与卫生教育、体育、军事与安全教育等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企业法务岗位需求确定其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法理学、宪法、法律方法、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法律文书写作、法学名著导读、法律职业道德;民法总论、刑法、商法概论、经济法概论、行政法、证据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企业法务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程。此课程模块中应既包括企业公司治理、对外经营和内部管理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物权法、环境法、劳动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也包括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如宏观经济基础知识、企业与管理基本知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会计基础、税法、统计分析等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

实训课程模块应按照企业法务岗位技能设计校内模拟操作课程。包括合同的起草与审核实务、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实务、企业案件管理与实务、重大项目管理与实务、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与实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实务等课程。

3.见习实习模块

见习实习模块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按照教学计划到实际单位进行见习及实习。(1)见习。到企业法务部门、律师事务所、法院参观,获得企业法务职业的感性认识。(2)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综合实习)。课程实习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利用暑期小假期到企业相关部门实习某项内容。例如,学习完劳动法和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与实务课程,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学习完合同法、合同管理和合同起草与审核课程,到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实习,课程实习是企业法务职业岗位某一项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毕业实习是在全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结合自己就业去向,自己选择或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一项综合性实习。通常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相结合。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的一个准备阶段。也可以设置“法律诊所”课程代替毕业实习。我们主张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企业法务模拟实验室,实训模块的课程即课程实习,可以在学校的模拟实验室完成。

4.实践活动模块

实践活动模块主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考评地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包括走出去的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进厂区,普法宣传及社会调查;也可包括请进来的设置每周一讲的法律实践大讲堂,聘请社会兼职教师,包括企业法律顾问、律师、法官、政府管理人员等,讲授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设法律实务放映厅,每周固定时间、地点,放映与专业有关的影视作品和庭审现场。法律人还应该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除在基础课中设置法律文书写作外,我们还可以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讲演、专题辩论等活动。我们主张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并计入学生所修学分。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为主。将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布置学生自学,课堂以分析问题、研讨案例为主,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该能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企业法务职业伦理原则;在企业管理中,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问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企业管理知识;较熟练地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如企业法律咨询、商务谈判、起草合同、审核合同、案件管理等)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有起草企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初步技能。

作者:马秋 单位:大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方益权,唐丽雪,易招娣.关于卓越企业法务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

[2]赵莹.我国企业法务制度完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出版,2012

[3]袁广林.关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

[4]郭建军.现代企业法务管理体系的模块构成[J].现代企业,2014

[5]爱德华•拉宾,王保民,姚志奋译.法学交叉学科研究与法学方法论[J].清华法治论衡,2013

[6]黄胜忠,余凤.企业法务管理的内涵、发展历程及趋势展望[J].商业时代,2014

[7]郭建军.现代法务管理学的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