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才培训;问题;对策

一、当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主要是通过入职前培训、党校培训、事业单位培训、成人教育机构培训等几个部分组成,培训途径较多,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对人才进行科学调配,也没有针对岗位和人才技能进行培训,没有为公务员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导致培训效果不显著,没有实质性提升。

2.工作与培训存在时间冲突

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人员日常工作繁忙,且每个人负责的工作有所不同,一旦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就会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这种工作与培训的矛盾一直是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尤其是当前公务员培训体系尚未完善,盲目开展培训活动反而会影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正常工作。

3.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培训工作持续开展,但相关的培训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更不具备远程互联网设备等,特别是一些西部偏远地区,依然采用黑板、粉笔教学,教学手段陈旧、落后,无法与新时代的工程行政管理工作相适应。由于经费不足,很多公务员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学习,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也使得培训效果不突出。

4.培训内容无法紧跟时代节奏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每年的工作内容都不一样,并且有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观念不断推出,使得培训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务员培训还沿袭六七年前的内容,与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严重不符,没有将新的法律法规、专利成果、工作经验加入到培训内容中,无法实现教育目的。

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才培训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

为了能体现出培训对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性,首先必须为公务员队伍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具备终身学习的基本观念。当前,社会正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并有了多种知识传播渠道,能为人们输送全世界最新的知识。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公务员的岗位内容和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公务员应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使自己具备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2.不断更新培训内容

我国公务员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主张根据时代的变化增添新的培训内容,使其符合行政单位的工作需求。我国公务员培训也应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培训经验,了解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日常工作,关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变化,并对市场环境进行评估,了解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变化,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培训内容。在课程上,应抛弃传统公务员培训“一锅端”现象,撤销与日常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课程,加入与市场经济知识、公共行政管理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课程,使公务员的业务水平更加精且深。如果公务员想扩宽自己的其他知识,也可以提供一些选修课程,公务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自行选择,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3.健全激励体系

很多公务员并不重视培训,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大部分都是采用内部晋升的方法,并不是经过培训的人员就会成为储备干部,职位的晋升和工资的涨幅很多都是由工作表现、机关内部关系所决定,单纯的培训不能解决晋升问题。因此,在基层行政管理机关,应将培训成绩纳入晋升制度,作为人才的评判依据,使公务员具备学习的动力。同时,还应将培训教育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为提高公务员培训的质量,还要加强公务员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增大培训投入,保证公务员培训的经费来源,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统一规划、设置以行政学院为主体的国家公务员培训基地网络,并根据公务员培训的要求,对培训基地的教学设施、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和资格审查,只有那些符合要求和条件的机构,才能承担公务员的培训任务,确保公务员培训的权威性。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希望能通过高效、优质的培训活动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探究当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希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人才培训将越来越契合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工作实践,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葛文超 单位:邯郸市经济开发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参考文献: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1.可以认为,监管方式转变的最重要意义和作用就在于以最小的管理成本支出和最高的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也即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2.任何监管方式总是为实现一定的管理目标服务的,这就意味着,确定合理、可行而明确具体的监管目标对于监管方式的改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反过来,采用科学、先进的监管方式,必将极大地促进监管目标的实现。例如,建立广告前置审查制度、商标定点印制许可制度,无疑对抑制虚假广告、假冒商标这样的监管目标,起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现在的实际问题是:尽管在某些具体管理目标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从宏观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宏观目标远远没有实现,企业虚假注册行为大量存在、假冒伪劣泛滥成灾,对商业欺诈束手无策,商业信誉危机越来越重;从中观看,由于没能找到有效的监管方式和手段,维护要素市场秩序的目标还是空中楼阁;从微观看,坐等投诉的消极被动监管方式仍然居主导地位,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有效保护。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目标、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改革监管方式实际上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必然选择。

3.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位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行政执法部门的经济效益就是而且只能是反映在管理成本上。从理论上分析,管理成本最小而又能产生较好管理效果的监管方式,就是最好的监管方式(这里的管理成本应该包括财力、物力、人力、以及时间等各种管理要素的支出)。但在实际上,真正从管理成本的角度研究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很少的,特别是系统地考察管理成本与监管方式之间的关系来作最优选择则更少。事实上,集贸市场驻场式的监管模式造成的管理成本是越来越高,长达4个月、花费大量人力、手工操作的企业年检方式以及地毯式查处无证经营的监管方式等,其管理成本都是较高的。从更宽的角度分析管理成本,就不能不考虑到监管方式对企业成本(也就是社会成本)的影响。各部门对企业的轮番检查、轮番收取管理费、各部门独立的年审制度、企业登记时的层层审批产生的行政效率低下、消费者投诉的渠道不畅等,无疑都大大增加了社会成本。尽管到目前为止,也许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大的工商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损失,但作为事实是客观的。因此,改革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方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工商部门提出的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新的更高的要求。

4.监管方式与监管效率的关系,在于在某一监管方式条件下对监管问题的快速反应和快速解决的能力和程度。尽管监管效率常常受制于监管方式以外的因素,如管理人员的素质、技术装备、体制条件等,但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仍然对监管效率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案件举报电话的公开与否、举报有奖与否的监管方式,其管理效率显然是会不一样的。又如企业登记时的场地调查,是直接由登记机构还是间接由属地工商所进行,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率和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对工商部门的管理效率实际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改革和完善监管方式是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监管方式转变的条件

5.监管方式转变取决于许多内外条件(或因素)。当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内无素质、他山无石的时候,只能是因循守旧,绝不会提出监管方式转变的问题。

然而正是市场经济首先向工商部门提出了这一问题。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新兴、高层次无形市场的不断出现,市场行为的千变万化,商品更新换代的不断加速,使得工商部门监管市场、维护秩序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既是压力,也是机遇——这机遇就是为工商部门改革和尝试新的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方式转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6.然而监管方式的转变毕竟是人们主观能动性表现的结果。因此管理者、特别是领导者,就客观成为了影响和制约监管方式转变的最关键因素。监管方式转变又是工作研究的结果。工作研究既需要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又需要具备丰厚的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监管方式的任何改革、创新和推广,都需要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予以不断的探索、系统的总结、科学的评估。这些都以高素质现代工商管理干部自觉、积极运用其管理经验、管理知识和技能为条件。尽管从总体上看,目前工商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一条件要求,但经过近几年的培养、吸收、引进,各层次特别是领导层次已经有了一批这样的队伍。事实上,新的管理方式往往是个别有头脑的管理者提出,在个别单位或地区试验,然后慢慢地在更大范围内由领导层推广而实现管理方式转变的。我们必须发现、关注、重视和利用好这支队伍。

7.实践表明:监管方式改革和创新往往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措施性的监管方式改革和创新是在基层产生,中上层推广;而制度性的监管方式改革和创新是上层研究,以规章或其他规范的形式产生,由基层实践。这就要求必须将上层和基层两种积极性、两种能量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基层要有锐意改革的精神,敢于创新、敢于实践;中上层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及时推广。同样,上层要积极研究、认真试点。在不可能在每个中高层次都建立象国家工商总局市场经济监督管理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包括改革和创新监管方式在内的各类课题)这样的专职研究机构的条件下,发现和总结基层监管方式改革和创新的实践应是每个中高层领导者的共同职能——所谓必须深入基层,意在其中。

8.传统监管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对社会经济的态度也即经济体制条件所决定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所关心的是计划,企业是政府的算盘珠,所以必须大力反对扰乱计划秩序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秩序的行为,于是打击投机倒把、限制集贸市场的发展等就成了工商行政管理的首要任务。于是很自然地培养出了以驻场式、检查站式为主导性的监管方式。这就是说,经济体制(甚至还包括政治体制)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尽管我们不能说目前的市场监管体制已经非常完善,但也必须认识到,再要就市场监管体制作大的改革和调整是很困难的。现实的问题是在既定的市场监管体制条件下,研究如何转变监管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分析,市场监管体制的本质问题是监管权限的划分问题。无监管权限当然也就不可能提出所谓监管方式转变,但有时问题并不是如此简单明了。比如户外广告监管,在许多地方工商部门可以管,城管部门也可以管。由于职能交叉,有的地方政府就协调——由工商监管广告内容,城管监管广告规划、设置。其实,工商部门作为《广告法》规定的广告主管部门,如果仅管户外广告的内容,也就不成其为户外广告的主管部门。问题在于,当政府出面协调时,工商部门是否能说出充分的理由包括监管职权的法定性、监管方式的有效性等,来表明统一监管户外广告的合理性。又如律师事务所要不要纳入工商部门的登记和监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管理体制影响和制约着监管方式;但另一方面,监管方式又能反过来影响甚至创新管理体制。

三、监管方式转变的思路

9.监管方式的转变不应是仅指某一单个监管方式的转变,而应是指包括一系列监管方式在内的系统转变。而系统转变又只能是单一方式转变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应将单一方式转变与系统方式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企业年检中的A、B分类法,就要求企业登记档案、企业变更登记、企业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监督重点等多个方式的相应转变。又如广告审查制,就要求广告审查档案、广告监测网络等方式的变化。一般而言,对某一监管内容、监管对象和监管目标而言,都会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监管方式与之相适合,其他的监管方式只是其主导监管方式的补充、延伸和配套。抓住了主导监管方式的转变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10.传统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方式的一个重点缺陷就是往往站在片面的、孤立的立场(或角度),而不是站在综合的、社会的全方位角度来设计或选择监管方式。例如工商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对企业实行多头检查,工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对企业(或市场)实行各自收费、各自年检、各自监管信息封闭。结果是管理效率低、管理成本高,管理目标也难以实现。这显然是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现实监管方式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还须首先强调从工商行政管理的综合整体职能出发,改革和创新监管方式。所谓“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监管模式,尽管并未持久地坚持下去,但还是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这反映出从整体职能出发设计监管方式改革的思路。专业市场管理分局的监管体制模式为充分利用工商部门的综合整体职能、尝试新的监管方式提供了体制框架。此外,工商部门还必须站在整个经济执法机构、站在整个政府和社会的立场来考虑所选择的监管方式。外资审批和年审一条龙的模式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劳务市场整治、药品市场整治、旅游市场整治都有工商部门的大力参与,这样的作法其实也是上述思路的体现。因此,以工商部门为主或以工商部门为主管,指导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综合整治市场秩序,实施统一收费、统一年检、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共享等,无疑都是可以考虑采用的新的监管方式。

11.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督实际就是一个发现、反馈、处理和跟踪信息的过程。特别是专项监督、突击监督更是如此。因此,转变监管方式就不能不充分考虑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和快速反馈系统,既是实现监管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线人举报、企业和消费者投诉、市场例行检查、企业登记的实质审查、年检、广告审查和监测网络等监管方式,无不是以信息为先导。多条且畅通的信息渠道、快速的信息流通、系统的信息网络、对信息的较高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都是转变监管方式需要充分予以考虑的因素。

12.从总体上分析,工商部门的监管往往与一个“假”连在一起——虚假广告、假冒商标、假商品、假合同、假企业、假注册等等。“假”就是提供人为虚假的信息。为了有效打假,工商部门的监管方式必须围绕三个有关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是发现“假”,二是验证“假”,三是建立能有效抑制“假”的产生的市场经济环境。前面一个问题一般属于被动的监管方式问题,而后面的问题则是主动监管方式的问题。前面的问题已经有较多的经验也引起了较大的关注,但后面的问题却一直是工商部门监管方式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也许问题并非是工商部门没有找到有效的监管方式,而恰恰是没有建立起积极抑制“假”的产生的观念。因此,必须首先牢固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对当今工商部门所遇到的各种“假”现象产生的主、客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方式的创新。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一、切实转变观念,坚持执法为民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人们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其职责履行正确与否、职能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既肩负着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人民群众消费安全的重大责任,又握有依法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查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侵害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行为的权力。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与基本要求,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观,把实现“对市场主体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统一,市场监管与服务的统一”作为衡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围绕搞好服务、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市场监管。一是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紧贴中心、围绕中心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牢固树立依法行政和执法为民的意识,切实端正监管和执法指导思想,从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防止执法腐败、执法争利、执法扰民以及行政不作为等行为。既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和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市场繁荣: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监管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规范为本,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着力长效机制的建立。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维护消费者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二、注重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水平

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现代化的建设与推进,是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基础上进行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关键时期,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诸多矛盾和问题都凸显出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的活力。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认真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这些都涉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要在规范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健全信用体系等方面兑现承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更需要加强。因此,切实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市场监管水平,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仅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我们党和政府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能力的重要保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工商行政管理能力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摆到重要位置,贯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始终。一是要不断提高从政治上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自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中,确保政令畅通。二是不断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围绕加强宏观调控、做好“三农”工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一方面尽职尽责加强监管执法,一方面尽心尽力为市场主体服务,促进改革和发展。三是不断提高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能力,依法规范权力,依法行使职权,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四是不断提高创新工作机制和市场监管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建立12315综合执法网络,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监管方式,提高市场监管水平。五是不断提高与各方面协调配合的能力,既勇于负责,又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发挥综合执法的整体效能。

三、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重要监管部门之一,其职能贯穿于市场主体准入退出、市场交易和竞争行为的全过程,覆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所有领域,涉及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密切相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健康运行密切相关,与企业经营者、消费者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牢牢把握的根本。结合湖南实际,就是要按照省委提出的“推进‘三化’进程,建设小康湖南、生态湖南、平安湖南、和谐湖南”发展战略,处理好依法监管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监管,创新工作思路,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积极参与支持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推进产权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把好各类市场主体准入关,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做好“关停并转”企业的变更、注销登记和吊销营业执照工作,积极支持、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该省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发展;三是鼓励、支持、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指导、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经纪组织和经纪人,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五是推进品牌发展战略,指导、帮助企业争创

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六是重视和加强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再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湖南省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举措,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与此同时,突出监管重点,深化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是认真治理商业贿赂,严厉制裁不公平竞争行为;二是切实维护食品安全,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三是认真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工作,加大对驰名、著名商标保护和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四是惩治虚假违法广告,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五是抓好粮食、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市场监管,努力维护市场稳定。总之,要通过强化监管,强化服务,维护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生产安全,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和良好发展环境,为湖南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

四、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和谐工商

人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首先必须把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好,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构建勤政工商、诚信工商、廉洁工商、和谐工商,为完成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当前,急需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

(一)素质建设。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素质和纪律作风素质的建设。从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人员素质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首先要加强学习培训,多形式、多途径鼓励和要求全体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熟悉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掌握现代经济和科技知识,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需要;其次要严格教育管理,加强理想宗旨、职业道德、党纪法纪和勤政廉政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切实纠正执法不严、失职渎职和执法腐败等问题,使大家自觉做到为民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第三要切实转变作风,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的理念,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办事效率,为政府分忧、为企业和经营者排忧解难,防止粗暴管理、野蛮执法行为的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第四要严进宽出,进人做到凡进必考,通过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同时积极探索垂直管理体制下加强队伍和人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二)机制建设。一是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特点的行政执法职务制度和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责任管理考核机制,实现效能和人本管理,激励大家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二是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职务职级和工资升降、奖金、评先和惩戒等奖惩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鼓励大家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三是健全规范权力运行和个人从政行为、伦理道德行为等监督制约机制,强化监督检查,促使大家洁身自好、勤政廉政;四是建立健全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福利等保障机制,同时不断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营造公平、和谐的人际环境和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增强凝聚力,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大规模的食品厂生产不规范,学校食堂食品不卫生,小摊贩卫生食品卫生问题严重……各种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影响了社会的秩序,是人们对于国内食品安全失去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足。而食品监管各职能部门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重中之重,它负责组织和实施市场交易秩序的规范管理和监督。从食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督,查处假冒伪劣和无证加工等,对食品的质量进行监管。因此,想要保证食品安全,就要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进行探索分析。

1、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食品行业也不断的向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但是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却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法规和标准不完善。而在食品安全监督中,起到做大作用的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主要起到了市场监管、市场准入和退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作用。从食品流通的源头入手,从食品的生产、投入市场等方面整顿食品安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成立后,不断地实行权利,充分的发挥了对食品市场监管的作用。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十分混乱,各职能部门相互牵制,责权不分明。自《食品安全法》出台后,我国规定对食品安全监管实施“分段管理”的方法,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它肩负着维护市场经济的重担,且其职能并不单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食品安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且它不是割裂独立的,是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其他职能相互关联,共同组建成一个全方位的交叉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随着食品行业的逐渐发展,食品安全监管范围扩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对自身的监管职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其实行监管职能时,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其对食品经营的监督和管理不专业。监督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完整的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样性,使有许多细微的食品问题无法被发现;各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存在差异,偏远地区及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其食品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各个地区的食品问题呈现多样化而产生了地区差异;市场准入及准出的把关力度不够,使许多不规范不合格的食品企业进入市场,而且会产生许多无证经营的小摊贩,增大有关部门的监管难度。

3、完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措施

3.1完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体制。要使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有效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首先要从法律上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制定完整的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同时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在社会中的推广力度,从食品制造行业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建立专门的食品监管制度,对于流通的食品进行不定时不定期抽检,检查不合格食品厂进行停业整顿。工商行政管理及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

3.2建立完整的市场准入准则。建立完整的市场准入准则,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食品不能给予生产。同时严格把控投入市场中进行市场交易的食品,对于不合格,钻空子的食品加工厂进行惩罚。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准则,才能够从根源上把控食品投入市场时是否安全,减小不安全食品的市场交易量,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不安全食品。

3.3严格执行规范执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重视日常监管,加大日常巡视力度,并且做好严格的记录。对问题食品进行严格的惩处,坚决杜绝徇私枉法事件产生。训练有效的监管队伍,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提高办案效率。综上所述,“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全民关心的一个社会焦点。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部门,一定要意识到自身实行监管权利时,所存在的问题。切实履行职能,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其职能。从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开始,切实抓好市场准入与准出、食品监管、消费者权益保障,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们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作者:李佳佳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万静.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1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成本 资本充足率 无清偿能力指数 商业银行

一、引言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世界银行指出亚洲金融风暴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良的金融业公司治理机制所致。在此之后,各界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缺失引起高度的重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建设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树立市场信心,保证业务稳健发展、抵御风险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我国商业银行不断进行自身改革,其重点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如何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成为目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从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为落脚点,发现银行的整体风险和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为构建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提供参考意见。

二、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是一套解决公司的委托人(所有者)和人(管理层)之间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通过一系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规则来实现,目的在于推动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权益趋向最大化。当企业采用的是委托和的制度时,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便展开。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公司治理机制展开大量的实证研究,但鉴于银行等金融与一般公司经营业务的差异,银行等金融业往往被考虑之外,本文将结合前人的文献和银行业的特殊性展开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出现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委托―关系,因此研究公司治理机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Jensen and Meckling的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所要解释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为失去控制权的所有者如何督促拥有控制权的经营者为其实现最大利益而行事。Jensen and Meckling把委托人和人的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由于这种契约的不完备性,即因人的自利性、有限理性以及委托双方的条件各异、需求有别、利益目标不尽相同等,人可能对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损害,这就产生了问题。问题必然产生成本,Jensen and Meckling(1976)认为,管理者在自利心驱使下,追求自身的利用最大化,执行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而忽略或放弃追求公司价值与股东价值最大化,造成公司和股东权益的损失。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监督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强化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水平,更能及时采取行动降低公司风险。Karels and Prakash(1987)研究指出当风险升高时会导致资产报酬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等财务绩效降低。杨德明等人(2007)以我国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的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中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并因此作为公司的竞争优势,有助提高公司业绩。可见公司治理机制的好与坏,关系到公司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也就是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风险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透过强化风险管理可以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三、变量界定和研究假设

1. 样本选取

根据Bankscope数据库、《中国金融年鉴》和各银行半年报和年报,本文选取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共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2000-2007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共有136。

2. 被解释变量

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是成本理论,Ang et al(2000)和Singh et al(2003)研究中从成本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机制,并且得出成本能够间接度量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本文亦以成本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机制。由于成本并没有像其它一些经营成本那样可以从财务报告里获取,成本的具有相当的隐秘性,学者们一般通过间接的方法测量。实证研究中比较多用到闲置现金流、内部股权比例、管理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表示成本的大小。张兆国等人(2008)的实证研究里认为闲置现金流的多少主要受公司经营情况和投资机会影响。此外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银行业尚未普及,因此内部股权比例也不能反映银行的成本。而资产周转率和管理费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和决策效率,所以更能体现成本的高低。所以Singh et al(2003)、Aoun et al (2005)亦以资产周转率和管理费用来表示成本。在国内蔡吉甫等人(2007)、张兆国等人(2008)皆是以资产周转率和管理费用来表示成本(所使用的样本没有包含银行业)。但是银行业是特殊的行业,管理者可以控制的费用并不如一般的产业,故本文以资产周转率(AT)作为成本的测量变量,资产周转率越高,成本越低。

3. 解释变量

银行在各项管理中比起一般产业着重风险管理的比重更大。《新巴塞尔协议》作为目前影响最广的商业银行监管协议,明确要求规定成员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至少要达到8%。银行若有足够的资本充足率,能够冲抵在经营上发生的各种风险时产生的损失,和防止银行经营者以较低成本从事高度杠杠的操作,意图通过高风险的操作来获取巨额利益,以至使银行经营处于高度风险中。因此,资本充足率在商业银行运营和发展中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本充足率水映了商业银行资本实力和承担风险能力的综合性指标。监管机构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可以影响银行的信贷风险偏好,降低银行风险行为的动机(张宗益,吴俊,刘琼芳2008)。因此本文选取资本充足率(CA)作为解释变量之一。《新巴塞尔协议》只规定各成员国的商业银行保持资本充足率为8%,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特点设定适合的资本充足率。当资本充足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可在面对损失时有足够的资本冲抵,并可使管理者更有效率运用资本及优化资本结构,减少成本,发挥治理机制效果。资本充足率过大,部分资本受限制,造成管理者无法有效运用资产创造价值,增加经营绩效,反而造成管理者自利心增加,进而增加成本,资本充足率过少,会增加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增加成本。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资本充足率与资产周转率呈倒U型的关系。

而作为银行风险的测量的第二个变量是Liang and Rhoades(1991)和McAllister and McManus(1993)提出以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Insolvency Risk,IR),他们认为IR=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资产收益率期望值+股东权益比率),资产收益率是研究银行整体绩效时广泛使用的比率,而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是财务经济学上风险衡量的指标,股东权益比率则放映银行的资本结构。McAllister and McManus(1993)认为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衡量银行有多少账面价值可以吸收会计上的损失。张磊(2007)对我国的十四家商业银行进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在测定银行风险的可行性。

由于资产收益率与股东权益的变动会影响无清偿能力风险,并且无清偿能力风险与财务绩效密切相关,。Rivard & Thomas (1997)指出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IR)升高时,其报酬便会下降,无清偿能力风险下将时,银行财务绩效将会提高,银行的价值上升。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维持比较低的水平时,表示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比率维持在一定水平的波动中,银行的整体上没有受到重大冲击,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越低,表示管理者的有效经营银行,发挥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成本。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资产周转率与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呈负相关。

此外,本文选择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InSize),和银行净利润的增长率(GC),作为控制变量,以保证分析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关系。综合上述文献和研究假设,本文提出多元回归方程模型。

四、实证检验

1.描述性分析

本文以SPSS17.0作为分析工具,通过描述性统计得出表1数据,银行的资产周转率均值为3.28%,比起张兆国等人(2008)研究的其它行业的资产周转率均值0.6%要高,表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其它行业的管理效率要高,也一定程度说明银行的成本比其它行业要低;资本充足率最大值和最小值上相差甚大,体现各个银行之间有着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取向有关,资料中以深发展的资本充足率最低,2001-2006中资本充足率都低于8%;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上,本文均值为4.21%,这与张磊(2007)的研究相差不大,但是与龚尚智等人(2005)研究台湾的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为1.02%相比,我国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处于相当高的程度,这主要与我国股东权益比率和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较大有关,且利润增长率在各个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差甚大,招商银行的利润增长率最快,而深发展在2001至2003年代还出现了负增长。

2.回归分析

从表2数据显示,模型的回归检验中调整后的R平方为61.6%,表明模型有足够的解释力。资本充足率与资产周转率在上升阶段呈正相关,表现为CA2与AT的系数为0.383,在资本充足率上升到一定比例时,本文称为下降阶段,资本充足率与资产周转率呈负相关,表现为CA 与AT的系数是-2.027,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影响力,P值在上升阶段为0.045,下降阶段为0.000,均小于0.05。因此实证分析支持了H1,资本充足率与资产周转率呈倒U型关系,形状上表现为一条开口向下的物线。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得出,资本充足率上升时,可以充抵银行的损失,成本下降,资本充足率上升到一个比例,限制管理的资产运用,加大管理者的自利心,成本上升。从《新巴塞尔协议》的角度上看,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有助于防止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通过实证,本文认为存在一个合理的资本充足率,可以使得成本最低。在无清偿风险指数方面,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IR)的系数为-0.621,P值为0.003,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影响力。实证上支持了H2: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与资产周转率呈负相关,无清偿能力风险越高,成本就越高。从回归分析,本文得出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的实证研究得出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与银行的整体风险存在相关关系,存在一个合理资本充足率使得成本最低,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最高;无清偿能力风险越大,成本就会越高。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下,公司愿意建立公司治理机制,是因为同公司治理机制极大化公司价值的收益远远超出投入的监管成本,成本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商业银行在社会上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且容易形成骨牌效应,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极其重要,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商业银行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以下是一些政策建议,第一: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的重要组成,正如李维安(2002)的研究观点,合理安排公司资本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也不例外,监管部门和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特点,适时地设立最优的资本充足率,可以有效地达到财务绩效目标,同时防止管理者的道德风险等银行的整体风险,有效降低成本,提供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然而最优资本充足率不是一成不变的,商业银行必须根据时期调整资本充足率。第二,资产收益率波动和股东权益比率,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以至影响银行的安全性。若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将会有较大的波动,银行应该增加本身的股东权益比率,这样将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最后,公司治理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商业银行必须结合通过改善股权结构、审计过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完善监管过程才能最终达到有效的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 Jensen,M.C and Meckling,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ment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05-360

[2] KareKen, J. H and Wallace, N, , Deposit Insurance and Bank Regulation: A Partial Equilibrium Exposi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1978,Vol. 51,.413-438

[3] Ang, J. S.、Cole, R.A and Liu, J.W,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Vol.55:81-106

[4] Singh, M. and Davidson, W.N., Agency costs,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3,Vol.27: 793-816

[5]张兆国 何威风 闫炳乾:资本结构与成本――来自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 2008(1):39-47

[6] Aoun,D.and Heshmati,A.,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Structure and Cost Evidence from ICT Companies Listed at NASDAQ, 2005, Scandinavian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Ratio Working Paper No.87.

[7]蔡吉甫 谢戎坟:控制权性质、成本与公司治理机制效率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07(5): 119-225

[8] 张宗益 吴俊 刘琼芳: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8):

[9] Liang, J. N. and Rhoades, S.A, Asset Diversification, Firm Risk, and Risk-Based Capital Requirements in Banking [J].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1(6):49-59

[10] PH McAllister and D McManus, Resolving the Scale Efficiency Puzzle in Banking[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5):56-67

[11] Rivard, R. J. and Thomas, C. R. The Effect of Interstate Banking on Large Bank:Holding Company Profitability an Risk[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97(49):61-76.

[12]张磊:基于无风险清偿能力指数的商业银行风险测度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6):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