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基本知识

管理学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药理学是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应重视实验教学。因为实验教学能使学生验证并熟练掌握药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和能力,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对于以学生来说,应明确药理学实验的基本要求,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高质量地完成药理学实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为完成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药理学实验课的要求

学生必须按照实验教学的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地完成实验过程,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方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1 重视预习

为保证实验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实验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弄懂实验基本原理,避免出现差错和意外事故。

1.2 严格实验过程

实验时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操作,强化训练实验操作基本方法和技能,克服依赖性、动手能力差和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不良现象。要严格实验操作步骤,准确计算给药量,按照要求观察动物出现的各种反应,客观记录实验要求观察的定性或定量指标值。

通过实验学生应掌握常见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动物捉持、给药常用方法、剂量换算和定性和定量指标的观察和准确记录能力,掌握天平、注射器、生物信息处理系统软件等常用实验设备的使用技能,保证实验的连续性和结果的客观性。

1.3 整理实验结果

药理学实验可以获得定性或定量资料数据,为使结果一目了然,学生必须利用统计表或统计图的方式进行统计描述,必须根据不同资料的特点选择相应的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学会应用常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剪辑并获取生物信息处理软件记录的有意义的曲线和图形,应将实验题目、动物基本信息、给药途径和剂量以及实验日期等注明在相应部位。

1.4 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检验学生实验成果的重要手段。借助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反映学生文字综合和表达能力,可以反映学生的缜密思维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应按照实验题目、方法、结果和分析讨论的模式撰写实验报告,并按时交给带教老师评阅。评阅时,不仅要看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更要看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要看文字描述是否流畅简练,要看是否存在抄袭现象。

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中的重点内容,应将整理的实验结果如实填入实验报告中并进行分析与讨论,要以理论知识为依据,对实验结果展开分析,判断是预测的还是非预测的,如果产生异常的结果,要分析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最后概括性总结实验结果,并写出结论。

2 实验室规则与动物及其实验类型的选择

2.1 遵守实验室规则

在药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主要内容包括:(1)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得大声喧哗,必须保持实验室安静整洁。(2)实验仪器器材不得随意调换,实验前后必须严格清点数量是否准确;为保证获得准确实验结果,实验中出现仪器器材损坏要及时报告及时更换(事后按有关规定处理),使实验顺利完成。(3)实验要认真,有条不紊,分工协作,发挥团队协作精神。(4)实验材料要遵循励行节约的原则。不得浪费实验动物、药品和仪器器材,要爱护和尊重实验动物,实验结束后要按照要求在指定场所放置剩余和死亡动物以及废弃物;应轻取轻放并准确使用玻璃仪器;要按需取药,不得造成环境污染。仪器器材使用后要擦洗干净并妥善安放。(5)注意安全,严防发生各类意外事故。(6)离开实验室要搞好清洁卫生,关好门窗。

2.2 选择实验动物

要选用健康的正常的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兔、猫和狗等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应根据试验要求和实验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级别和不同种类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有普通、清洁、无特殊病原体、无菌和悉生四个等级之分,鹌鹑、兔、大鼠等可用于降血脂的动物实验,雄性小鼠或大鼠等可用于抗炎的动物实验,猫、狗、大鼠等可用于血压测量的动物实验,雌性小鼠可用于热板法镇痛的动物实验。

2.3 合理选择动物实验类型

动物实验有整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之分。整体实验是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而进行的实验性研究,可严格控制条件以深入研究,但种属存在代谢、意识差异,所得结论不能立即用于临床,还需要临床验证。而离体实验更可严格控制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其局限性表现在人是有神经体液调节的系统组成的,这种实验不能体现人体的整体性。

所以应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遵循先进性、经典性、创新性、协同性的原则,合理选择实验类型。如观察药物对系统或器官作用及其在机体内的代谢转化和排泄过程应采用整体实验,利用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等在体外开展实验应选用离体实验,有的药理学实验需要将两种实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方能达到实验教学目的。

3 药理学动物实验设计原则

实验设计是按照实验目的和统计学要求,对实验全过程做出计划安排。好的实验设计能获得丰富、可靠的实验资料,避免和降低误差的产生,避免浪费人力物力资源,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3.1 随机原则

随机化是指抽样或分组按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不受外界主观因素或其他偏性误差的影响,研究对象有相同的机会分配到各组之中。随机化的方法有抽签法、抛硬币法、随机数字表等。该原则是尽量避免和降低干扰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按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分组。

3.2 对照原则

对照的目的在于显露处理因素的效应;排除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实验误差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证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保证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论。主要包括空白对照、阴性对照和标准对照。不加任何干预的观察为空白对照,给予生理盐水或不含影?实验结果的药物溶媒之对照称为阴性对照也称假处理对照,在标准条件下以已知经典药物与实验药进行的对照称为标准对照或阳性对照。

管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12-03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各项工作中落实法治化的要求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关系着高校的育人质量。当下,在中央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厘清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达成对学生管理法治化重要价值的共识,进一步探索其实现途径,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1.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界定

总的来说,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落实依法治校理念,遵循法律精神,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学校规章制度为补充,规范学生管理权行使,形成学生管理权执行和监督机制,彰显高校学生管理实体与程序正义的过程。具体说有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学生管理行为依法办事及依制度办事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仅仅在静态层面上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无法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须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法治化的动态运行系统。只有静态与动态两方面相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目标。

第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学生管理制度统一协调和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我国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规定较为分散,如《宪法》中有关学生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教育法》中有关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实体权力的规定、《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学生管理行为的程序规定中都有述及,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规范体系必须坚持“上位法高于下位法”的法律原则,做到内容一致,上下协调,特别要注意高校在制定内部学生管理规范时,不得违反上位法的规定。

第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规范学生管理权行使的过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而在于学生管理权在行使过程中人治现象严重,掌握权力的一方忽视正当程序,学生管理权滥用现象较多,且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应以规范学生管理权的行使为突破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只有形成和谐有序、良性互动的权力与权利关系,才能保障高校学生管理的规范合法和学生权利的充分实现”[1]。

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宏观要求

众所周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根据这四方面的要求,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实际,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应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要有法可依,即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法律体系,相应的法律体系须体现学生管理工作规律,是尊重学生权益、内容协调一致的良法;其次要有法必依,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行为要依法进行,杜绝随意管理;再次要做到执法必严,即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权的监督机制;最后应做到违法必究,即管理方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通过法律制裁,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保障学生各项合法权利。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法的价值是法理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价值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法的价值在高校管理行为中的体现,我们须在法的价值的研究基础上,从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出发,厘清思路,达成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价值的共识。秩序和自由是法的重要价值,故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也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提炼。

1.秩序之维: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新秩序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治方式崇尚秩序至上,将学生视为被管理的对象,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听从指挥,而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性格特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这种方式缺乏对学生基本权利的尊重,一味地追求稳定和秩序,使高校学生管理行为陷入靠压制求稳定的境地。以学生婚育权为例,婚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之一,在诸多国家的宪法和婚姻法中都有明确规定。宪法是根本法,任何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宪法之规定,但在我国2005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之前的有关规定中,存在不少限制或禁止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或生育的规定,个别高校还发生了因为学生违反学校规定而被开除的案例。高校之所以作出这种规定,其名义是为了维护学校管理秩序,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学生享有婚育的基本权利并不会必然导致学校管理秩序的混乱,况且对于在校大学生,婚育权仅是一种权利,并非是一种普遍和迫切的需要。从法律原则的角度考察,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中均有婚育权之规定,学校限制或禁止学生婚育的规定本身是违法的。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管理者维护学生管理秩序之目的无可厚非,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所要维护的学生管理秩序的性质。高校学生管理人治方式维护的是以强力为后盾、以剥夺学生基本权利为手段的“人治秩序”。在这种秩序中,学生权利可能被随意剥夺,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方式维护的是以体现法治精神、尊重学生权益和谋求学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新秩序。立足长远,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是显而易见的。

2.自由之维:服务高校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创新学生管理的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另一重要价值。

根据现代法治理念,公民的行为只要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就应被承认是合法的。“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3]。哈耶克也认为,“在自由的统治下,一切未被一般性法律所明确限制的行动,均属于个人的自由领域”[4]。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将促使高校学生管理行为范式的转变,改变过去一味管制的方法,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总是习惯于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教育管理客体,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学生可通过关注自身权益,提升主体意识。可以说,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对学生法治观念的熏陶和培育是全面而入微的,它将融于高校的校园法治文化之中,深入高校管理的细枝末节。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还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总之,推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主体能力,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途径如前文所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价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彰显和实现。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生法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观念树立、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和权利救济等多个层面入手整体推进。

1.树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公民权利越来越被重视。这一社会进步反映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必然要求对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中忽视学生权益、以学校管理为本等陈旧思想加以改变。概括地讲,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保障学生权利和转变学生管理职能的新观念。

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中,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管理过程无不体现管理方的单方面意志,学生则处于被灌输、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境地。在高校管理者头脑中“学生应绝对服从”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未能与学生平等对话,总是居高临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社会力量已介入高校后勤管理,学生开始自费上学、自主选课和自主择业,学校收费并提供相应服务,高校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双方地位平等的特点首先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切实转变管理职能,建立起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的工作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价值引领、行为管理、素质评价、组织建设和学籍管理等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也包括学习指导、科研创新、个性发展、学生资助、勤工助学、就业服务和心理辅导等具有服务职能的机构。此外,还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在行使学生管理权的过程中,要重视和保障学生各项权利。高校学生既是公民也是受教育者,其双重主体身份导致其权利的双重性。在校大学生既享有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受教育权,又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基本人权。但在高校学生人治管理状态下,这两方面的权利往往不能得到兼顾,特别是高校学生的一般公民权经常被忽视,而只有真正实行学生管理法治化才能兼顾学生这两方面的权利。

2.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5]。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离不开良法的支持。一个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具体而言,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可从校外和校内两个层面展开。

校外层面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指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中涉及学生管理的内容和专门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总和。自从1980年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律《学位条例》颁布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校外即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仍显不足,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而且有的法律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缺少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发生状况的预计。这些因素均导致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规范“公信力”不足,地位不高。而完善国家层面的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努力提高有关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立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培养精通法律又熟悉教育管理的人才。其二,通过加强有关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的立法解释工作,提高法律法规的实践操作性。其三,加快对原有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的修改、清理和汇编工作。

校内层面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指高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律规范,为了保障学校教学和管理的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规章制度的总称。我们须建立统一、规范和和谐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高校内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精神,特别是要以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基础。除此之外,校内学生管理制度要体现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充分吸收学生群体的意见。其主要措施应有:一要加强培训,提高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的创制者的法律素质;二要规范程序,完善校内学生管理制度起草、讨论、审查和颁布的各个环节;三要积极动员和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的创建;四要与时俱进,加快修改和清理陈旧的学生管理制度。

3.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程序

程序公正和过程公开体现了现代法治精神。高校学生管理权能否得到公正和合理的行使,需有与之相配套的正当程序来保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正当的程序原则是实现学生管理程序正义的保证,也是确保管理行为实体正义的基础。从近几年考察大学生母校的案例可知,高校管理方在缺乏正当程序时就对违规学生做出处罚,这是高校卷入学生诉讼案的主要原因。正当程序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支撑,须在学生管理行为中贯彻到底。高校学生管理者在作出影响大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包括奖励行为,也包括惩罚行为),须事先告知学生本人,向学生本人说明根据和理由,倾听学生的意见,告知并提供学生相应的权利救济途径。

为规范学生管理的正当程序,有必要在学生管理中引入行政听证制度。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告知相对人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等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6]。听证制度源于英国普通法的自然公正原则,它能有效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听证制度不仅能倾听学生意见,维护学生权益,而且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决策的水平。可以说,听证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程序正义的基石。近几年,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在学生管理中引入听证制度,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如2003年中山大学举办了全国首次学生食堂价格听证会,2006年浙江大学明确规定学生被开除前享有申请听证权,2009年浙江工商大学建立了国内高校首个学生听证大厅,这些举措均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好评。

4.健全高校学生管理的权利救济机制

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3]高校学生管理权如得不到监督,必然产生腐败。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权的监督,健全学生权利救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实际出发,我们应构建以学生申诉和诉讼为主要路径的二元权利救济机制。

我国高校学生的申诉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法》较早就对学生申诉制度有所提及,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申诉制度又作了具体规定,相比以前的法律法规,该规定中关于学生申诉权的体现和规定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如有关学生申诉案件的受理范围没有明确、申诉委员会在申诉复查时的权力规定不明、学生申诉的法律性质及定位模糊等等问题依然存在,显然,这些缺陷降低了学生申诉制度的可操作性。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借鉴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审视学生申诉的全过程,把握操作细节,使之逐步完善。

以诉讼为路径的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方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法治和学生个体维权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几年,高校学生母校的案例时有发生,而且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司法介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这一现象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应首先肯定司法介入审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司法权的作用,使高校学生管理权得到制约。由于司法审查的方式是一种外部监督行为,同时是终极裁判,是维护学生权益的最后防线,这些特点决定了司法审查具有其他监督方式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全面分析司法审查高校学生管理的限度。大学自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如果司法介入审查高校管理行为的条件过宽,那么有可能破坏大学自治的原则。因此,必须在司法实践中明确界定司法审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范围,区别高校管理中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必要,把握好司法介入的合法尺度和合理限度。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在“入情”的同时,更需要“入法”。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适应现代法治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任重道远。相信在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高校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创新的局面,更好地服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4.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3.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4][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73.

管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生命之灵是一种物质,一种能够承载信息和能量而没有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多维时空特性,在四维时空中我们无法认识这样一种物质。它在生命活动中占相对主动的地位,传统的中国人(以下简称:中国人)常常把这种物质称之为:元气,认为这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就是说在开天地之前、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物质世界的原本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物质看成是彻底无形的物质、彻底自由运动的物质。物质的自由运动会导致物质的聚合。就像是自由市场经济会自然地导致市场垄断,导致财富大聚集一样。在原始的宇宙中只有自由运动,导致物质能量的大聚集,而最终又引发大膨胀。是膨胀运动支撑起了四维时空。膨胀运动势力与原来的自由运动势力相互抗衡把原来作自由运动的物质挤压成作旋转运动的物质。是旋转运动让物质有了形态。基本粒子在旋转,原子在旋转;地球在旋转,太阳系、银河系在旋转。多层次的旋转运动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一旦膨胀运动势力减弱或消失,现在的宇宙会在瞬间恢复到原来的无形物质状态。这是我对中国人的宇宙观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起源于混沌;现代系统科学也认为:任何系统都起源于混沌。中国人的宇宙观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宇宙观遥相呼应。所以研究系统科学越是深入就越是能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越是能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明智所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远远超过了现代科学。

中国人是如何认识生命的呢?虽然现在的宇宙是膨胀运动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但是自由运动的势力仍然是无处不在,自由运动的物质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看不到,现代科学认识不到它的存在。现代科学在微观世界认识到的不确定现象其实就是两种势力相互抗衡的表象。在现宇宙的任何一个局部、任何一个星球,只要能出现合适的环境条件,让自由运动势力能够相对地控制分子、原子的运动。生命就会出现。生命就是自由运动势力对有形物质的相对控制。中国人认为:任何物体都是有形和无形物质的对立统一,生物体是元气相对地控制着有形物质;一般的物质是元气完全依附着有形物质。

生命之灵大致可以分为生灵和亡灵两大类。中国人对生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中医针灸、气功武术、占卜巫祝等等方面;对亡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鬼魂、神仙的认识方面。在灵或者说在元气这个物质层面,人和动物、植物的灵气都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到后面我将按照这样的分类,大致上谈谈自己对生命之灵的系统认识。

2.研究生命之灵的意义

A.重大的历史意义

认识不到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是现代科学的巨大缺陷。这是现代科学的先天性的一个残缺。因为现代科学孕育产生于宗教文化之中,宗教文化的思维缺陷根深蒂固地植根于现代科学的灵魂深处。尽管现代科学是以质疑宗教起家的,二者看似相互对立、水火不容,其实他们是同一个文化体系内部的两个部分,是一家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立足基点就是对生命之灵的认识不足。宗教把生命之灵表现出的种种自然现象统统归属于神灵、上帝的创造,阻止了人们对生命之灵的深入认识;而科学是以实证的思想方法去质疑上帝,用尽各种办法去否定上帝,同样也失去了对生命之灵的正确认识。加上实证的科学方法只能认识四维时空中的物质,不能认识生命之灵这样多维时空的物质。相同的思维缺陷向两个极端发展,形成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统一,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结构。

科学的迅速发展,让西方文化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溃不成军濒临于消亡的边缘,只有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传统技艺苟存于世,像中医针灸、武术气功之类,对科学的发展无法形成实质性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对科学的制约能力也日渐消失。现代科学在残缺的思维方式驾驭下狂奔,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彰显出来。由现代科学完全主导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在畸形发展。因为,对生命之灵缺乏认识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生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前途可悲。

现代科学的思维缺陷是先天性的缺陷。他很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完善。目前系统科学研究停滞不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信息论已经发表五、六十年了,什么叫“信息”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超循环理论、混沌学、同态学等等,这些系统科学理论都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犹如一盘散沙怎么也统一不起来。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宇宙观,系统科学的发展只能到此为止。整个自然科学也不可能再有实质性发展。

什么叫“信息”?信息论的主要创始人,美国数学家克芬特·仙农在研究信号、消息和信息的相互关系时指出:信号是信息的物理表达层;消息是信息的数学表达层;信息则是更高层次哲学上的抽象,是信号与消息的更高表达层次。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信息是哲学层次的东西,在数学这个知识层次是不可能认识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的。我现在的理解就是:只有进入到“灵气”、“元气”这个物质层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什么叫“信息”。

现代科学已经到了必须正确认识“生命之灵”的时候了,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是现代科学的唯一出路。

中国人认识世界是从人体自身开始的,透过人体这个小宇宙来感受和认识物质世界大宇宙,用的是心灵;而现代科学则是从一般的物质运动入手逐渐认识复杂的人体,用的是大脑。一个是透过复杂去认识简单;一个是通过简单去认识复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宇宙观和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相互贯通的时候了。相互贯通才是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出路;相互贯通才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现代科学向中国文化的贯通就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承认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B.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北京坐火车沿京广线南下,一路上可以看到新盖的高楼、厂房日新月异,同时还可以看到高耸的十字架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来到瑞士,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研究生、博士后等高级知识分子非常虔诚地在教会受洗。这究竟是怎么了,中国文化难道真的低俗难耐,不能承载和护佑现代中国人高雅的灵魂了吗?不过细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现代科学而不接受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又把中国文化的精髓看成是封建迷信,岂不是更可悲!与其成为一个偏执的科学狂人、科学怪人还不如有一个更好一些。所以我也很同情和理解这些接受洗礼的年轻人。

但是,毕竟我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在精神世界出现的全面西化倾向让我倍感痛心。上古时代的中国人通过对生命之灵的客观认识,带领我们从以神为本的原始宗教中走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几千年之后,我们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竟然要回归宗教,这究竟是谁之过?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太过分、太偏执了,学科学也一样。很多科学家每天都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沉思,思维机械化,思想物质化。他们确实需要系统了解一下中国人对生命之灵的认识,来充实自己的思想,让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归属。

现在有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中医能治病,不相信《易经》能算命,不相信气功能产生超人的特异功能。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了。他们是现代化的中国人,是科学化的中国人。他们不知道他们丢弃的恰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未来中国人能站立到世界发展前沿的根本。

中国文化就是在中国人对生命之灵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系统认识生命之灵是中国人的立足之本。传承中国文化就是要从现代人的角度客观系统地研究生命之灵。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可以让我们站在比现代科学更高的高度去认识世界,从而引领现代科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更现实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充实。

3.研究生命之灵的基本思路和愿景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是通过人体自身来认识生命之灵的。通过像练气功那样,古人称之为:引导,坐忘,冥想之类;还有可能通过一些经络敏感人来认识经络;通过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巫师去认识鬼魂;通过占卜去感受生命之灵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感受和摸索,中国人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物质性,从“以神为本”中走了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中国文化的高深之处就在于此。

在科学发展全面成熟的今天,我们仍然按照上述方法去研究生命之灵显然是行不通的。实际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探讨生命之灵也是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中医经络的实质性研究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为什么一直没有进展?关键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科学家们总想用科学的方法、用电磁波来认识生命之灵。其实,按照中国人的宇宙观,生命之灵是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把生命之灵认定为某种电磁波的研究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说,科学研究生命之灵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

有一个研究思路是:生命之灵存在于每一个生物细胞,毫无疑问,生命之灵可以在生物细胞内不断地产生。由于它是一种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状态,所以我们把生物细胞内复杂的磁电场变化模拟出来,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就有可能产生出来。应该说,生命之灵就躲藏在磁场的背后。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决,就是这种物质的测定问题。用电磁波来测定生命之灵的存在是根本行不通的。说不清还需要借助人体对生命之灵的感受,让气功师去感觉生命之灵的存在。

还有一个大的研究思路: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并不是生物体所独有的物质,它是膨胀势力创造出四维时空之前的物质形态。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体只要能摆脱了膨胀势力的控制都会迅速回归到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状态。现代科学在黑洞附近发现有大量离子体的存在。离子体是万有引力与膨胀势力相互抗衡,物质在脱离膨胀势力控制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我们如果能让离子体自由运动起来就可能产生大量的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由此我曾经断定: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将是具有生命灵性的计算机。

总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能量)形式已经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最根本是思想障碍。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们能很快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几年、几十年内人类就有可能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能量)。

人类一旦开始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世界要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这种能量可以向人体直接输送,可以减少人类粮食需求,可以防病治病。现在我们到处看到的都是汽车加油站,将来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的应该是人体加能站。

我们可以让人体和物体变化成无形状态然后再进行远距离转运,比现在节约90%以上的能量,而且速度极快,向地球上任何地方转运物质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上火星也就几分钟。现在的航空航天业都将进入历史博物馆。这样的事情距我们并不遥远。

4.生命之灵与占卜的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工医商无不是围绕着《易经》展开理论的。中国文化也可以说就是《易经》文化。而《易经》本身就是一本占卜专著。这说明了中国文化与占卜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不要把易经和街头算命完全等同起来,因为街头算命是一种商业行为,有经济利益在里边,他们要用100%的准确率来满足顾客,而占卜是没有100%准确率的,一般来说有70-80%左右的准确率。他们需要用各种技巧来蒙混过关。我们不能由此就对易经占卜一概否定。

人们常说易经是一本天书,实际上它是一本把生命之灵与现实物质世界相互衔接起来的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一个神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潜意识。用易经摇卦我们可以理解成是自己的潜意识给自己的暗示或提示。在算卦人面前摇卦,算卦人的神灵就参与其中了。生命之灵是多维时空的物质。它可以向我们提供超越时空的信息,所以摇卦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给我们一些警示。

在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大家都是从小就接触易经摇卦的。我们常常把摇卦当作一种智力游戏来把玩。过年过节大家聚在一块,你一卦我一卦看看来年运气。遇到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了,摇一卦看看神灵的提示。满有意思的。时间长了对其中的奥秘也似乎有所感觉。比如,有时候会出现错卦的现象。在卦摇好了以后,在计算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算错了。算错的卦是非常准确的,而原来摇的卦一点不准确。这说明是我的潜意识,或者说是我的神灵在有意调整我摇卦的准确度。这样的事情不仅多次发生在我摇卦的过程中,我在网上、书上也看到其他人谈到这样的事情。

下面我介绍一种简单的用《易经》摇卦的方法:

准备8枚小一点的硬币。

放在手里多把玩一会儿。

摇三次。第一,第二次都是用8枚硬币,第三次用6枚硬币。数一下有几个国徽面向上。摇三次的可以得到三个数字。假如摇三次得到是5、3、2三个数字。

按乾1,坎2,艮3,震4,巽5,离6,坤7,兑8.顺序,第一个数字5得到:巽卦。

第二个数字是3,就把巽卦从下向上变三个爻。得到:益卦

第三个数字是2,打开易经书,看益卦的第二爻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提示。

这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易经摇卦方法,挺准确的,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其中体验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5.中医对生命之灵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生命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物质运动。而元气又是万物之本原,宇宙之初始。元气在人体沿经络不停地运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元气在人体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特征,中医就把它们分别开来称呼。在体表运行的是“卫气”;在体内沿血脉运行,蕴藏在体液之中的是“营气”;运行在胸廓心肺之间的是“宗气”;运行在小腹内,两肾之间的仍然叫“元气”,是人体本原的意思、狭义的元气。沿经络运行的是经气。藏于五脏的元气分别以五脏命名: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等等。

元气产生于生物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过程之中,反过来又相对控制着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实际上,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就是元气与有形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的控制关系,元气只是相对占主动一些而已。每一个细胞都产生元气,除了维持本细胞的代谢平衡之外,还有很少一部分元气走出来参与维持整个机体的代谢平衡。走出细胞的元气聚集到一起在机体内循环运行,其运行轨迹就是经络。由于元气具有多维时空属性,在体内运行不需要有形的通道,所以我们看不到经络的存在。

元气在人体不仅控制着机体代谢全过程,而且还参与大脑的思维活动。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里讲的神、魄、魂、意、志都是不同功能的元气。由于元气是能量与信息、能量与功能的同一,让我们很难理解它就是一种物质。有一个现象让我们看到中医理论的深奥:就是经过心脏置换手术的病人,往往会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发生很大的改变。原来不爱看书的屠夫因为换上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脏而手不释卷;一个从未钓过鱼的人因为心脏置换而突然喜欢上了垂钓。这不正是中医《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最好解释。

我们只看到了生命的灵性而看不到其背后的无形物质——元气。实际上,大脑本身就是在元气的控制下产生出来的。大脑的思维活动也是在元气的参与下进行的。甚至有一些信息的处理是在元气这个物质层次进行的。大脑就象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元气就象是一个企业的董事会,而中医比较看重这个董事会的功能。所以就有了“心领神会”,“聚精会神”,“三心二意”等等一些说法。中医认识不到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吗?不是,中医不仅知道大脑的功能,还明白大脑背后元气的功能。中医不仅知道人体这个企业的总经理是谁,还明白他背后的董事会在干什么。

有一位信奉上帝的朋友给我讲:“宇宙产生之前的混沌就是上帝;中医讲的元气就是上帝。上帝知道我们都长了几根头发”。我不这样认为。元气虽然是一种能够储存信息、处理信息的物质,在它没有参与生物的生长、进化之前是没有承载生物信息的自由运动的能量。只有在它与分子、原子、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生命活动之后,它才开始携带生命信息成为具有生命灵性的物质。我们应该明白:生命活动是无形的元气与有形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

6.生命之灵与人体特异功能

目前一般认为: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调整形体和调整意识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开发潜能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科普水平的说法,没有道出其实质性的内涵。因为现代科学认识不了气功的实质,真正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超越科学地去解释气功,只能被看作是假说而不受重视。气功实际上就是元气之功。练气功就是增强人体元气功能的过程。

不管是站桩,还是马步,多数功法都是“下紧上松”,让下肢的肌肉处于静态的、持续的做功状态。这是一种让下肢肌肉细胞产生更多元气的方法。更多的元气从细胞里走出来进入整体经络循环是练气功的首要目标。

元气是人体的客观意识;大脑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观意识。为了给元气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活动空间,还需要抑制大脑的主观意识,让大脑处于安静的朦胧状态。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客观意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最原始的生物机体自控能力。当元气被调动起来之后,主观意识再逐步与客观意识融为一体。人体就能显示出一些特异的、潜在的功能。

元气是自由运动的能量,具有超越四维时空的特性。它既可以储存信息,也可以处理信息,还能直接做功。所以元气功能增强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超出常人的特异功能。如:腋下认字、透视人体、意念折断钢丝、意念搬运物体等等,不可胜数。还有一些人天生就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这是由于他们特殊的体质因素所决定的。

人体特异功能是客观存在的,视而不见是没有道理的,是不科学的。有些魔术师在舞台上,时而运用技巧,时而运用科学知识,时而运用特异功能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由此就把特异功能都看作是魔术。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在2011年春节的舞台上让两个鸡蛋融合在一起,很明显就是一种特异功能表演。

7.中国人对“鬼神”的认识

生命可以说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生物化学反应。一个人死亡之后,他的肉体腐烂变质回归大地,变成其它生物生存的营养;他的元气,特别是参与全身经络循环的一部分元气,会离开肉体飘荡在空中,逐渐地支离破碎,最后回归到地球的元气场中去,成为维持其它生灵的精神食粮。元气是一种信息物质。它可以存储信息,处理信息。脱离开肉体的一团元气它承载着这个人生前的生命信息,并且它还能自动进行一些信息处理工作。在它没有完全支离破碎之前能够影响活着的生灵,偶然还会导致鬼魂附体、灵童转世这样的鬼魂现象出现。

由于元气的多维时空特性,在现实的四维时空世界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鬼神”如同虚幻一般,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不清的事情。但是,自从周王朝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以后,中国人就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就是说:相信鬼神不迷信鬼神;尊重鬼神且远离鬼神,才是聪明之举。中国民间世代相传,比较流行的鬼神观也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点。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通过祭祀,占卜,中医针灸和气功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客观实在性和他的不确定性,为中华文明社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我们不可轻言放弃。那么,我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鬼神问题呢?我有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仅供参考:

管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 人本化 班级管理 模式

所谓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是以班级为基础,基于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位学生,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为目的的管理模式。构建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就是要尊重学生人格,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注重每个人的感受,发挥被管理者的自身优势,营造和谐向上的管理环境。

一、关注人,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集体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处于良好的成长氛围之中,他就会发现真正的自我,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中职班主任应把形成自主、平等、积极、温馨的班级氛围作为管理目标。

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树立服务育人意识,在班级建设管理中,班主任的角色不仅是教育者、管理者,更重要的应该是服务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应该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尽职尽责为学生服务,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使学生感到师爱的深厚和班集体的温暖。以生为本,就要允许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真诚地相信他们。尊重每一名学生,理解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允许学生存在的不足,要动之以情,严之有度。要关注学生,想方设法接触学生,理解学生,主动与之沟通,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建立健康向上的班风。创建先进集体,凝聚班风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班主任要善于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班级建设目标,对学生进行行为导向,狠抓学生学风,培养优良班风。新生入学教育是十分关键的一环,要进行入学教育,开展细致的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促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应该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榜样。要率先垂范去体现班风,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树立班级荣誉感,创设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氛围,建立健康向上的班风,让学生在集体中自然地健康成长。

3.创建舒适和谐的人文环境。环境是育人的特殊课堂,是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创设班级和宿舍文化,实现“环境”与学生的和谐统一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要精心策划教室和宿舍的文化,为学生组织和创设良好的环境,控制和改变不良环境,要增加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有教育意义的因素,消除那些干扰和阻碍教育的因素,实现环境育人。

教室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整洁、美观的环境,能振奋精神,教室的净化是一个班级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要将教室卫生作为基本要求,常抓不懈。设置“日常行为规范”“德育考核办法”等,时刻提醒学生。开辟“光荣榜”“个性展板”等专栏,展示学生在工作、学习及生活领域所得所悟,让大家借鉴学习。

宿舍内外环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以卫生、纪律为突破口,抓好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设置促使学生“正衣冠、端品行”的正衣镜;悬挂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画或格言警句等来熏陶人、感染人;开展“宿舍纪律卫生检查评比”“最受欢迎的舍友”评比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和提高,把学生宿舍建成“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的重要阵地。

二、依靠人,建立自我管理的制度体系,孕育民主管理氛围

自我管理是自主意识与能力内化的自导自控行为,是学生理性成长的活动过程,是实现人本化管理的有效方法。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主管理与自我管理。

学生的现状需要制度的引导,班级管理不仅要还学生以权利,更要发展学生的公益意识。中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任性、狭隘的个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他人的关爱。他们有权利的概念,却没有义务的概念,若没有纪律的约束和制度的规范,班级将会走向无组织的混乱。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靠全班同学同心协力,共同努力维护形成的。班级管理制度要吸纳全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管理制度体现学生自己的主张,成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我评价的准绳,乐于接受并认真遵守执行。依托《学生守则》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制定系统的、全面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参与决策、参与监督、参与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凝聚人,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

活动,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所必需的,也为处在身心发展中的学生所喜爱,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无疑是凝聚人心,获得成功体验的最佳方法,也是张扬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

1.精心组织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热情。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如果无视学校是一种社会生活行使的事实,教育就会失败。”要想教育取得成效,教师必须把道德的形成作为教育的中心目标。具有生活化、焦点化和综合化的主题班会,是道德社区的浓缩,是学生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班主任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寻找存在的问题,提炼班会课主题。精心组织主题班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求知欲望,为每个学生的能力锻炼搭建了平台,激发学生展示热情,使学生心灵上得到沟通和感染,使德育内容和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2.设计共同参与活动,创设成功机会。运用成功教育的活动性原则,是以活动为中心,创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集体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创设极具挑战的机会,使其潜能得以展开与实现,让学生在艰苦的过程中品尝乐趣,体验成功。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情绪,增强自信心,通过设计一些起点低、参与面广的活动,如拔河比赛、书法比赛、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歌曲比赛、内务竞赛等,使每一位学生找到施展“才华”的场所。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照片展出、张榜表扬、发奖等扩大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

3.开展特色活动,凸现学生亮点。特色活动,既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需要,也为班级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班主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小交警、服务社区等活动,让学生展现自我,发现价值。组织科技创新比赛、个人专长展示等,发挥学生特长。通过特色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性,使学生找到了前进的目标与动力,逐渐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凸现亮点,彰显个性,完善人格。

四、发展人,构建开放性教育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开放的,教育评价的目的是让评价信息服务于学生的未来,服务于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评价必须向开放性模式转变,体现教育公正、机会平等与价值多元。

1.建立多元评价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教育是一种富含社会意义的群体活动,社会本身就应该是价值多元化的群体关系组合。传统教育评价的弊端集中表现在追求整齐划一,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制约了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求知欲望,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变革传统评价模式,构建开放性评价模式,保证让不同地方、不同起点、不同成长历程、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品性的学生各有所获,为学生提供灵活多元的发展空间。

2.倡导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往往过于热衷于对学生进行指标化,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发展过程的指导,导致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结论上。开放性的评价主张教师的评价应以发展性的非指标评价为主。通过概括性问题对教育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诊断,以便随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改进措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查自省,以练内功,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和科学素质。积极倡导发展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改变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单一性、封闭性、终结性评价方式,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学习过程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运用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在自信中发展。美化人、赞美人,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带有激励性的评价是中职班级管理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表现。发现学生的一个闪光点,会激发出学生更多智慧的火花。激励性评价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欣赏同学的优点和成绩。通过回顾自己成长的足迹,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在自赏自责中肯定自我、提升自我,在自信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源泉。

天生我才必有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尊严,积极构建人本化管理模式,让学生在一片生命的绿洲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蔡杰忠.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探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16).

[2] 葛华,何玉东.关于加强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5(6).

[3]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 [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管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职教育;能力本位

根据教育部高职评估要求,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强调的是技能熟练程度。因此,高职人才培养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主要任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与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适用型人才来进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踏实的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工作能力为核心,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才具活力,才能使其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高职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改革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所修专业、课程及其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项目执行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成功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对学生而言,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二、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特点,因此,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课程,我们在强调概念理解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一方面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认知和认同上,以达到启智、创新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则突出了对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运用的增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了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感,我们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将全部内容统一于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这一大系统的同时,将各部分内容划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或单元,这些子系统或单元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依赖性,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各部分的内容就通过组织中的岗――人关系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根据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够用原则,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体分设了以下内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募与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资关系模快。

2,合理组织与考核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的情境,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任务。笔者一直采用“模拟公司”模式开展人力资源课程的教学。具体做法是将授课班级分成6人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定位公司经营范围,成立公司人力资源部,小组成员竞选出人力资源部经理,在人力资源部经理领导下设置招聘主管、培训主管、薪酬主管、绩效主管、劳资主管等职位。考虑到课时的有限性,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实践基本上是在课下进行的,课堂上只是展示小组的实践成果,并由其他小组同学和授课教师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指标和标准(这一部分可作为绩效考评体系设计的内容而开展实践性教学),按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打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完成项目的优劣均与学生平时成绩直接挂钩,并在得分排序基础上评出优胜者,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教学的程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指出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要求,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并完成指定项目。为防止学生抄袭和随意编造,要求学生必须注明进行实际调研的单位、时间、所接触的人员及其联系方式,以备核查。

3,创新授课形式。学生的能力只有通过锻炼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授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广泛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概括起来有: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与实践、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组讨论、与成功人士座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