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方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方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方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行,管理,探究

高等专科学校始终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1]。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类型、成本与实验条件等方面更有优势,在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虚拟化和仿真化的运行与管理,不仅能对虚拟仿真实验进行合理设计,而且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也能开展深入的研究,更好的推动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有效运行。

一、运行方法研究

1.完善设备维修规定,依托有制度的管理模式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学校需要制定专门的仪器设备维护维修规定,有制度化的经费保障,每年都拔出专门用于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和购买维修配件的相关经费,从而保证了全校教学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证了各实验中心的正常运转。在规范的管理模式下,實现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管理。不断加强内部资源共享,并致力于促进教学实验室向科研实验室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实现“分级管理”,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医学虚拟方正实验教学中心应协同各实验室制定发展规划,由学校教务处和实验实训中心对整个中心的建设、使用和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管理。各功能实验室教学资源由中心根据各学科实验教学需要统筹灵活调配、共享,使设备的使用效益显著提高。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主任负责根据有关学科教学需要,制定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计划;制定每学期/学年设备、家具与低值易耗品的预算和方案;完善并落实设备使用、保养与维修等有关制度,指导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实验辅助有关工作;牵头或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实验考试考核标准,协调实验教学师资并落实各项教学任务。

3.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能定位,对外实现共享服务。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能定位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做好实验室建设、日常管理与安全保障;仪器设备购置、维护、维修与运行管理;实验耗材的计划、采购与管理;实验教学资料和档案管理;教学标本等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与保障;实验教学预实验、课前准备、课中技术指导等;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情况下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公共仪器和专用实验设施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等。

二、管理方法的研究

1.管理机制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及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它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推进实验室的发展。在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一般高等专科学校采用两级管理模式,即校长统一领导,各主管院长及实验室主任具体负责。

2.保障制度

建立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优先保证实验中心在人员配备、培养培训、系部经费配套等方面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实验中心建设环境。

3.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奖励教学改革以及规范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相关政策。通过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了具有竞争与激励的实验教师选用、聘任、培训、考评和流动的新机制。此外,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实验教学信息化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鼓励校企合作,培养青年骨干,分批选送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或医院进行信息化培训,要求其掌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技能和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

高等教育方针范文第2篇

英文名称: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3667

国内刊号:11-2962/G4

邮发代号:82-71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高等教育方针范文第3篇

英文名称:Textile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东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615X

国内刊号:31-101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方针范文第4篇

积累了25年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功能定位,取得了巨大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年来全国已有一亿两千万人参加了自学考试,平均每一万人中就有56人是高自考的考生。人才培养层次也由中专、大专发展到本科、独立本科以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即使在高等学校大扩招的情况下,每年仍有600万人左右参加自学考试。“高自考”已为国家输送本、专科毕业生400多万人。

实践证明,高自考教育出干才。成千上万的自考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显示了突出的才干。例如:燕京啤酒集团、多灵多集团、TCL集团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李富成等,获得国家设计优秀奖的“纪念馆”的设计师创建业,全国十佳母亲《妈妈的心有多高》一书的作者赵定军,北京十佳青年教师张忠明,扎根山区的优秀教师支来风,他们都是自学考试的毕业生。大批自考毕业生已经走上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领导岗位。根据北京密云县前几年的统计,全县处级以上干部有120多人是自考毕业生,他们正成为那里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干才。可见“自考”确实是条广阔的成才之路。

根据2004年各地统计,在参加自学考试的600万考生中,25岁以下的青年约占70%,他们大部分是高中阶段的毕业生。这就是说,目前仍有约400万青年在这种高等教育形式中学习,或参加全日制学习,或参加业余辅导班,为获得知识并争取高等学历资格而努力。按一个中等规模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为5000人估算,如果这些学生都进高等院校学习,国家要再建800所大学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想而知,高自考教育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是多么巨大。

1998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法》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定位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中,从此高自考教育的法律地位确定下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战线上出现的最大的一个新生事物。对照国际上一些国家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属于“宽进严出”类型的高等教育。其主要特色是继承中国从科举制度以来的考试选材功能,把局限在校园的“宽进严出”教育推向社会,成为以政府教育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助学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形式。不但是在中国,这一教育制度也适合许多发展中国家情况,是一项有重大发展意义的高等教育形式。

当前在我国,从政府到社会、家庭,人们对它的重要地位仍然认识不足。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有人认为高自考教育是可有可无了。笔者认为,这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思维习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十分不利于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沿着适合我国国情的形势创新发展。

如果说“高等教育法”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实践经验推到了国家法律定位,那么民办大学(包括培训机构)则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自学助考推到了全面助教,形成了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是中国式“宽进严出”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在教育实践中铸成了一种“自信、自立、勤奋、求成”的十分可贵的优良学风。

笔者认为,站在中国教育走向未来发展选择的十字路口上,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高自考”的价值定位,促进它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这将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二、自学考试发展成为自考教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是由同样8个字拼成的词组。但把前者的教育2字移到后边,就改变了意思。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考试—高等教育水平的自学考试(准确地表述是“国家学历考试”),而“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则是一种教育—以国家考试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一个是“考试”,一个是“教育”,其各自代表的意思当然就不一样了。把我们常说的“高自考”当成一种考试来办,还是当成一种教育来办,那自然是截然不同的工作思路一了。

以笔者的观察和实践体验来看,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大众化条件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从教育观点看自考,无论是助考还是助学,都有一定的教育局限性。自考对人才的考核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培养过程;只能考核专业水平,难以考核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教育,它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面育人。如果要克服高自考教育的局限性,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助学”功能,把“助学”变成“全面助学”或“助教”,从而实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全面育人。而这一要求,对全日制助学机构来说,只要从总体上,明确其教育定位和责任,对原有的助学形式进行改革,精心安排,都是可以实现的。

近年来,北京城市学院培训中心在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转化为“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方面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其基本的改革思路是:在已有的自学、助学和国家考试这一构架基础上,把发挥学生的自学精神与“高自考”灵活开放的管理机制和院校文化的育人优势结合起来,扩展“助学”功能,经过整合安排,形成一种“宽进严出”教育模式。具体地说,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1.为了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自考计划规定的政治理论、法律与德育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健全了党、团组织和“学工委”工作体系,由党、团组织定期组织主体教育活动,系统地开展党课教育;定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开设就业、职业和成才教育课;积极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配备班主任,实行跟班负责制,加强日常的思想指导与管理;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的指导;坚持开展创“四好班集体”和争做“三好学生”的活动,并定期进行评选。

2.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目标,学校教学管理实行“双证书制”,为学生开设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和训练;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实践能力型社团活动,广泛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同学利用假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学校从2004年开始为学生安排“小学期”,主要是结合专业,开展实习和实训,从教学制度上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培养一定的工作和实践能力。从2002年开始,学校建立了“特长生评审制度”,对有各种能力特长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发挥,经过评审委员会的评定,符合条件者发给特长生证书,等等。

3.为了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提高的成绩,学校从2005年开始正式推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量化考评》制度,就是把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进步的可量化部分尽可能的实行量化,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学考试只注重结果,不顾及过程,只能考专业,不能考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缺陷。目前,我们正在一年级新生中做一个课题试验研究,即把综合量化考评成绩按一定比例,如30一35%的权重,反映到学生平时和学期的总成绩中。使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成绩能同时反映学生本人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的情况。这样,我们的毕业生既是专业素质达标的毕业生,也是以思想道德为重点的综合素质达标的毕业生。这样,就使这一教育形式更加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会进一步鼓舞自考生向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以上教育实践探索的结果表明,这些毕业生更受社会用人部门和单位的欢迎。近年来,北京城市学院培训中心的自考生获得国家颁发毕业证书者,100%能就业;获得学校发给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91%就业。

从总体上把“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同“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加以比较,除了“教考分离,宽进严出”的特征外,在培养过程上人们很难找出它们之间有其它方面的本质区别。相反,高等自学考试教育,由于它实行“教考分离”,因而培养了学生自强、自立和勤奋、求成的精神。学生养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学风也比较好。而这一点正是近几年来普通高等学校的校风建设中所缺乏的。

当前,做这一实践探索的不但是北京城市学院培训中心,在北京、陕西、浙江、天津、江西、重庆、辽宁等地都有一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做这样的探索,这几乎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成“自学考试教育”有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四点意义:

一是按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模式“全面助学”,更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它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

二是定位在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高自考”,按这一模式运行,配套以国家政策支持,它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再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将有利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难题。

三是目前有大批这样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全国至少有600所,已经有了一定的办学基础,积累了一些助学经验。这批学校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成为具有自己颁发学历资格的民办大学。把这批学校纳人“宽进严出”教育的轨道,设置标准可以降低一些,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也使这批学校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这有利于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四是从一个教育体系的组成结构来看,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应该既有刚性部分,也有弹性部分,刚柔结合才能够形成更好的外部适应性。它符合事物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说不论公办、民办,凡具有自己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高等学校是刚性体,那么按“宽进严出”教育模式办学的教育机构则是弹性体。这样的刚柔结合的高等教育体系才是最有适应能力,最有效率、最少浪费的教育工作体系。

三、管理机构在自学考试教育中的作用

助学改革离不开考试管理部门的领导,离不开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上下配合,同步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助学机构在助学过程方面的教育改革对专业定位、国家考试、课程结构设计及成绩统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是自下而上对自考管理机构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1.“国家考试”和对“毕业生的成绩评定”不能只反映一次专业考试成绩,也应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提高的成绩。这样就必须把助学机构在助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德育与能力提高的量化成绩及平时的学业成绩在毕业成绩中以一定权重得以反映。德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能够量化的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助学机构可以做定性化评定。这样,才能从考试导向上反映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2.要给助学机构以一定的发挥其教育职能的空间。助学机构要进行思想和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要组织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性教学环节,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让同学完成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训练与考试。这些都要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去做。而现在,在国家教育计划总安排中实际上没有给助学机构留出这个空间。因此,现在需要精心研究和调整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的高自考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组合要彻底摆脱学科型教育的影响,以就职能力培养为中心,该压缩的压缩,该补充的补充。专业理论部分以“少而精、拿到手”为尺度。现在有必要把专业课程分解为校本课程、行业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德育课、职业与就业指导课、实践环节的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等应由学校来组织教学与授托组织考试。这部分属于校本课程,其总课时的比例应占到接近40%。一些专业课程及区域性、行业性较强的课程,应由省市业务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确定课程门数与教学大纲,并由行业提出考试命题要求。这部分属于行业课程,其总课时比例应在30%左右。政治理论课、法律课和一部分专业基础课应由国家考委组织教育专家确定课程大纲、规定教材,提出考试命题要求。这部分属于国家课程,其总课时比例应接近30%。

3.以上问题的改革与实践,实际上是对自考管理机构管理工作改革提出的同步要求。其中每一项改革措施都离不开国家和省市自考委的支持和帮助。实践说明,这仍然是关键性问题所在。省市自考办公室既是一个考试机构,也是一个进行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常设的行政管理机构。它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和考试方针,把握好政策导向,以其行政管理职能,促使本地区高自考教育在方向、质量和规模上协调而健康的发展。要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中心组成有行业代表、主考院校和助学机构代表参加的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咨询和参谋作用,推动自考教育事业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国家自考办和地方自考办应加强对助学院校的业务指导,求真务实,及时总结和吸收助学机构在助学过程综合教育改革对考试责任分级、课程结构改革做出的积极成果,支持和指导助学院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素质量化考核试验,并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的综合素质量化成绩以及学习过程的阶段学习成绩吸纳到国家考试成绩中,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走上“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注人发展活力。各级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应同自考管理机构互相配合,对民办助学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加强规范管理,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要帮助各类、各种规模的助学机构,使它们能符合规范要求,胜任助学职责,让社会满意和政府放心,并有持续发展力。

四、应提离对商等自学考试教育的认识笔者认为,在当前讨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时刻,有必要重新认识“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前程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还要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高等教育规模要继续增长。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要从现在的2000万人增加到近40()0万人。大众化程度要从现在的20%增加到35%左右。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怎样发展,是依靠国家扩大投资,建设传统的大学校园,按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发展,还是依靠社会力量,以多样化形式,按市场模式来发展?按前者的习惯方式发展,国家没有那么多经济力量,还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规定,到20()0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而实际上,到2003年也仅仅达到3.28%。近年来,政府对地方院校的资金投人比例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到位率只有50%。以2002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是2500亿,而政府实际只投人了1200亿,资金有一半缺口。由此,地方公办学校,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主要靠收学费支撑办学。这就导致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乱办学、乱收费之类的问题由此而生,很难根治。如果以后仍按这种习惯思路走下去,那么可想而知,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将走人更大的困境。

因此,我们认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进一步调整思路。以主要依靠大众化、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来发展高等教育,这必将是保证我国今后高等教育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是现成的符合以上所说的“四化”标准的高等教育,是最现实最有基础的发展之路。政府只要制定积极政策,加强引导,平等地对待高自考助学机构及其学生,它的发展潜力很大。在现有规模上增加一倍,没有很大的困难。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社会力量,用好政策杠杆,管好教育定位,“高自考教育”就能以最小的投人、最高的效率发展起来。

政府的作为应放在全力支持义务教育,确保国防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的人才需求,保证基础学科、战略发展和边缘艰苦行业人才的培养上。同时支持办好“国家队”。而把可交给市场调节的那部分高等教育,制定可行政策、规则,引人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必要的竞争机制,做出必须的监控和管理。

高等教育方针范文第5篇

教育法必须具有其能体现自身特色的特有目的,各式各样的当代教育法规之间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协调性关系,共同为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目的而服务,它们各司其职,倘若不加修改地把它们的角色价值混为一谈则无法真正判断它们各自特有的行动宗旨。当代《职业教育法》可被称其为教育法律体系重要的分支,它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的立法目的体现的更为直接,我国的立法者在合理范围内机动的选择和有目的性的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2我国高职教育过程中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性环节,配合新时期各高校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新特点对大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需要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90后大学生因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经远远不再适应现阶段的学生思维模式以及教育管理现状。这一时代的学生思维现状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速食主义明显,探求问题只讲求表面现象而缺乏深度,二是思想独立反叛意识较为明显,相较于80后更加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三是思想方面功利色彩明显,效益行为模式已经较为突出,四是内心丰富但过于敏感,情感思想较为浓重。随着我国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大众化倾向,而我国的高职教育作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众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这些年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存在许多新问题,高职学生无论在其学习方式以及就业方式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在新形式下,我们教职工作者应该通过何种新思维科学地教育管理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职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3职业教育法语境下我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