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等四个方面。它们在英语学习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其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培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重要保障。同时学习能力的提高又必须靠其余三方面的助推,进而提高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下面笔者谈谈如何提升这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教师可利用英语语言的美感(如诗歌和歌曲欣赏)、教师的人格魅力、英语语言的社会价值等途径来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欣赏学生,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以此启动他们学习英语的附属内驱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加大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目标、设置学习活动障碍等途径都可以被用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但是盲目地提高学习目标可能会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挫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锻炼意志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当学生受挫时,教师需不断鼓励他们、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分??他们的困难等来进行弥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另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手”而“不放心”。只要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就绝不干预,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就及时提供帮助,但不是代替他们。“不放心”也不是指不相信学生,而是不放弃关注。最后,合作学习助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后盾。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合作与共享。文化品格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更需要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提高学生开放、包容和共处的意识。总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想象、主动探究、不断创新,还要引导他们大胆尝试、不断反思、积极合作,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个性的学习者同时又是高效的学习者。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根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语言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石,实现语言技能的培养必须要有语言知识的铺垫。语言技能是形成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主要途径,是语言能力的载体。这四种技能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际活动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情境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搭建桥梁,以此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实际情境下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创设情境(如互动交流活动和表演展示活动等)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八上Unit6 Birdwatching Reading的教学中,可以创设A role play的情境来复述故事。以三人一组为单元,分别扮演a reporter、a bird、a student。通过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展开对话和表演。A reporter: in Northeast China、the most important wetlands、a special place、all year round、go there for a short stay; A bird: make the wetlands smaller、less and less space、fishermen keep fishing、do not have enough food; A student: make laws、study the birds in Zhanglong、need more people、hope、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通过这样创设真实语境的方式,既让学生在整体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和运用课本中重要的语言知识,(包括重点词汇、词组和句型),又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特点,它要求学生对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辨析、分类和概括;建构新概念从而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须围绕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不管是文章的导入还是处理文章的细节都可从精心设计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8下U5 Good manners Reading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本课主题的视频进行导入。教师可提问“What good manners can you find in the video?”通过这样的问题既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迅速融入课堂。进入课文后,教师可提问“How many good manner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are they?”通过浏览文章,学生很快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训练。在处理文本细节内容后,结合文章最后一句话“Just as the saying goes,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提出“Can you list as many good manners as possible?”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进一步深层挖掘了文本内涵。学生可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入乡随俗”的概念,活化教材的内容。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发表见解,既能达成学习目标,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深刻性。

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突破需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研究现状及定义

1.现状

在知识大量爆发的时代,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接受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主流知识”的“核心概念教学”的思想,相应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更是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国内目前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比较和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设计。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

2.定义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家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经过归纳、推理而得出的解释、规律和结论。而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生物学核心概念能够充分展现当代学科的图景,它既可以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迁移价值,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及熟练运用知识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称之为教学策略。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结合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阐述知识的工具,通常以圆形图表或方形图表来表示。它包括概念与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这种概念或命题之间用连线来表明,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一个完整概念图的完成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选取一个知识

领域;(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接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5)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理想的概念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概念之间具有明确包容

关系的层次结构;(2)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

词组标注出来;(3)不同层级概念之间的纵横联系要清楚明确。因此,概念图中的概念是不能被单独表征的。

2.科学史教学策略

利用科学史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物发展史资料为材料,沿着发展的历程,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转变为学生的探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实验结论,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

3.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自主学习。其原则如下:①积极向上的态度;②各个组员要有责任感;③组员之间要处理好人际关系;④进行反思和评价。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一、英语核心素养及课程改革新动向

首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对英语学科的理解是什么?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心中时时有课标,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不断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科育人价值。二是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三是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从14年开始,教育部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近几年的名思教研都在关注和提倡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其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关键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是必备品格。语言能力是学科的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新课程改革把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放在首位。语言能力是基础素养,是学生发展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依托,英语语言能力包括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观。

二、英语核心素养背景下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一)备课方面

在备课方面,我们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确立教学目标,正确把握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学什么、如何学。要分析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和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对于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应怎样追问;哪些内容是学生能考虑到并在展示讲解时能讲出来的;哪些是学生考虑不到,但通过追问可以讲解出来的;哪些是学生无法讲解必须由老师详细讲解的;本课知识的扩充应该到一个什么程度。

(二)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方面

在上课方面,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展开,追求教学特色和风格。

在说课方面,要求教师执教后对目标确立、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以及教学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进行全面阐述、系统分析,主要说明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重在阐释教学理论的应用和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听课方面,要求听课者对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整合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进行全息透视和综合判断。

课堂观察、侧重点:(1)自主、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2)学生参与面要广。(3)教学过程是否优化。(4)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评课方面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 教育规律 教学策略

质量是中学地理教学永恒的主题。探索有质量的地理教学、建构有品质的地理课堂,是中学地理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代大师、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徐悲鸿先生谈到:“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我想这里的“道”,是指地理科学的规律与地理教学规律;这里的“艺”,是指地理学科教学策略、路径与方法。

徐悲鸿大师告诉我们,中学地理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扎根,中学地理教学的灵魂在于创新。扎根是寻找、是遵循地理教育科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教师发展规律;创新是指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勇于改变,吐故纳新。

扎根与创新是中学地理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一、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再认识

1.中学地理教育是一段衔接性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介于小学教育与大学选拔教育之间的教育,这让中学地理教育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一是学习内容会由浅极深,由易极难,由少极多;二是知识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三是学习方式由单一的听(倾听)为主,逐渐变化为听(倾听)与说(表达)、读(阅读)、写(实践)、想(思维)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2.中学地理教育是一段差异化实施的教育

中学是学生成长差异化发展最明显的阶段。学生存在差异,是中学生生源的现状;而学生差异发展,这也许是中学教育的出路。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差异化实施就是中学质量,学生差异化发展就是中学教育的规律。

正确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及潜质,是中学地理教育智慧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对中学教育的再认识,让我们体会到:中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要教人求真,知行合一;中学教育是成人的基础,要教人向善,立德树人;中学教育是成才的基础,要教人尚美,实践创新。

对中学教育规律的探寻与追问,需要地理教育人不懈努力;对中学教育规律的遵循与运用,是地理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必有之路。

二、从中学教育发展新内涵看中学地理教育

立德树人,是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以为,未来中学教育发展的新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首先,应该是让家长满意的教育。家长满意,口碑就好。我们以为,家长满意的口碑往往有四句话,即:“管得严、抓得紧、学得活、考得好”。

管得严,是指校风好,重《新守则》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抓得紧,是指教风好,治学严谨常规有序;学得活,是指学风正,重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培养;考得好,是指质量好,重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为此,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做有质量的教育、办有品质的学校,让家长满意就是办学的目标。

其次,应该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如果我们站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后的学生生存与发展状态,去看今天的基础教育。我们一定会体会到,我们现在在做很多多余的动作,也做了不少的无用功。我们的教育能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夯实教育的基础。那么,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哪?我们以为两个基本内容。第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从人的普遍发展意义上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身体、品性、习惯、能力与信念”等五个核心素养;第二,要着力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学会学习角度看,中学生学习能力应该包括“倾听、阅读、表达、思维与实践”等五个关键能力。

第三,应该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为此,我们以为,中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要从“分数”走向“人的分数”,“人”的培养才是中学教育的根本。我们以为,优质的中学教育应该是在夯实基础、培养潜质的主轴上,顺便把“中(高)考的事”解决了。

第四,应该是互联网+的教育。新时期的教育,一定会出现许多教育的新态,例如:STEM,VR/AR/AL+教育,让我们应接不暇;互联网由提供教学信息走向提供课程资源;新技术的使用由新的学习手段演变为重要的学习路径;“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让学校的有形走向学校的无形;而网络的出现让课堂的有界走向无边界课堂。

我们以为,互联网+教育,让学习具有“时时、处处与人人”的新特征,互联网+教育,也让教育发生在无时无刻、无边无际。

第五,应该是依法实施的教育。在教育领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推进依法治教,实施依法治校。我们以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会成为办学的基本思路,以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实实在在落实师生的办学主体地位,从而建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办学新格局。同时,“依法治校依靠人人、有教无类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发展人人”会成为基础教育推进的基本原则。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w会到,中学地理教育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首先要着眼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认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括:人地观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其次,要着力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我们以为,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应该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四个能力。

三、把握中学地理教育的两个基本点

中学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基础性、成长性与反复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为,中学地理教育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

1.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

中学阶段是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重要阶段。这是中学教育的难点,更是中学教育的重点。

地理教师要把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作为激发学生成长主动性的第一要务,在地理教学中贯穿于始终。

我们以为,教育也许就是一种“弄假成真”的事业。所以,地理教师要学会夸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过,夸孩子也有关键,这里的关键是:你想要什么,就夸什么。

我们认为,中学地理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能学会地理知识的人。

2.目标激励(理想教育)

主动性法则是地理教育的第一法则。学生成长,学生要主动;教师发展,教师要主动;家长关心,家长要主动。

落实主动性法则,其中目标激励是关键措施。我们以为,现实的小目标,让人变勤快;近期的中目标,让人有动力;远期的大目标,让人有毅力。

积跬步至千里,汇小流成江海。进步,是中学生成长的阶梯。

我们以为,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学习有方向、进步有目标。

四、对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思考

中学地理教学,因师而异,也因生而异。地理学科教而有法,法无定法;搞好教学,贵在得法。为此,我们认为,地理教师应该更多地把握适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

策略一:地理教学要有教无类面向人人,更需因材施教发展人人。只有相信学生都能学会,我们才能找到适合人人学好地理的好路径与好方法;

策略二:地理课改最终是要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把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把学生学会作为课堂教学改进的重点,把学生会作为课堂改进的关键;

策略三、学会学习,既指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式,也指养成学习地理的学习习惯,还指形成学习地理关键的能力。为此,基于学习方式优化的地理课堂改进,可以按有方法、成习惯、化能力三个阶段梯级推进;

策略四:用心也用力,无疑是好地理老师;而用力更用心,才能成为优秀的地理教师。在中学,学生出成绩,教师才能出业绩。

策略五:地理教学,你把问题留给学生,学生就一定会把问题带进考场。问题导向,始终是中学地理教学重要的教学策略;

策略六:作业与试卷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面镜子,更是地理教师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为此,重视并落实作业(试卷)的批改、全批全改、面批面改,是地理教师快速提升质量直接的路径。

策略七:地理课堂品质,来自于学生思维的严密与多元――这需要优秀的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想与学科思维的系统性训练;地理课堂品质,更体现为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以及自省能力――这需要优秀的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的、持续性地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学生;备课;授课;作业;评价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备课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前提,授课是确保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步骤,作业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巩固的有力武器,评价是对学生的鼓励,使得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而在这五个方面应用分层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讨.

一、分层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分组中的应用

学生分层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核心就在于学生的分组,才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因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策略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之前,应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分层之前,应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学习成绩等将学生分为高、中、低(A,B,C)三个不同的层次,一般按比例3∶5∶2进行分组,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分组实行动态管理和动态调整.

二、分层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师备课中的应用

如果说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策略应用的“左膀”,那么备课分层就是分层教学策略应用的“右臂”,也是应用分层教学策略于初中数学教学之中的根本前提.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以及心理、生理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就对备课进行分层,始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坚持生本原则,在备课时确立层次鲜明的教学目标,确定哪些属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属于哪一层次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要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教学层次鲜明,效果显著.

三、分层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授课中的应用

如果说学生分层和备课分层是应用分层教学策略犹如一部戏剧的序曲,那么授课分层就是这部戏剧的和核心部分,也是确定分层教学策略应用效果的决定性环节,因而作为教师必须摆脱传统“一锅煮、满坛糊”授课模式的束缚,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主体地位转移到主导地位上来,以加强学生训练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为目标,开展起点低、坡度缓、层次多、系统化、立体化的弹性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难度的问题,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例如将难度较大的问题交给成绩优异的A层学生解答,难度一般的问题给成绩一般的B层学生解答,将最简单的问题给成绩有待上进的C层学生解答,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与此同时,作为教师还应启发A层学生思考探索,引导其归纳和总结一般规律或结论,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而对于B层和C层的学生则引导他们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确保其始终处于超强的求知欲望之中,激发学生上进,激活初中数学课堂,确保分层教学的高效性.

四、分层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中的应用

分层作业是分层教学的补充环节,因此,作业应精心编排:A层学生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的运用为主,从数学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考虑,相对减少基础知识作业量,增加有思考性的作业量;B层学生以把握数学概念、掌握一般解题方法为主,难度为数学例题的简单变式或与某一知识点的小综合,难度适中,基础和变化相结合,使他们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C层学生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结合例题,模仿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分层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力保证.如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高标准严要求;对B层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揭示不足指明努力方向;对C层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唤起他们学数学的自信心.

六、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这一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学生分层的有效性,确保学生分层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备课、授课、作业和评价进行分层,以全面提高分层教学策略应用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