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发展的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媒体;微电影;传播特征;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65-02
一、微电影是什么
对于微电影的诞生业界还没有一个绝对的界定,2010年12月27日,汽车品牌凯迪拉克与华人影星吴彦祖携手打造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一触即发》全球首映,宣传语中号称这是中国首部微电影,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而在2005年胡戈创作的《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在网络中也引起过极高的反响,后来网络视频短片在全球风靡,如2010年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在优酷网首播,短短几天便创下几千万次的点击率。这些在现在看来似乎都是微电影的范畴,那么,到底什么是微电影呢?笔者结合了很多学者对微电影的解读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传统电影院主要是通过影院模式放映,微电影是借助新媒体的播出平台,主要是通过网络、手机等模式播出,这改变了传统电影高高在上的姿态,拉近了电影和受众的距离,使微电影的普及程度更高。微电影的这些特征都充分体现出了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
2.微电影不等于传统网络视频短片。一部电影诞生的背后,是一条庞大的工业流水化作业生产线,编剧、导演、演员、摄影、服装、置景、收音、特效,再加上剪辑、配音、洗印等复杂的后期制作工序,所涉及的财力、物力、人力都不是常人所能轻易应对。同样,微电影的制作在技术上和艺术上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这些专业化的要求上微电影并不等于传统的网络视频短片,微电影更偏向商业化的专业影视制作,而视频短片更多的是一种分享式的自娱自乐。
3.微电影不等于加长版视频广告。微电影不能等同于加长视频版广告,某种程度上微电影可能是因广告而生,但是它不应是为广告而生,它不能将诉求的重点和目的直白地表现为为商品和品牌宣传。微电影的制作者应该认识到只有以好的故事打动人,以独特的手法吸引人,才能使作品获得生存的空间,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谈及对品牌的宣传效果,才能找到微电影实现盈利的机会。如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被媒体和业内人士称为“不是广告的广告”,这个案例取得的成效就充分体现了微电影与商业广告的巧妙融合,也证明了微电影不等于加长版广告。
二、新媒体对微电影的影响
1.新媒体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传播环境。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般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新媒体的特征有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自主选择性,这符合人们碎片化的娱乐需求,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1]。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3.88亿,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3.50亿人[2]。优酷网有报道称,许多网民接受并尝试在线上付费观看电影及微电影,新媒体数字院线网络发行平台正在以超低的价格、高清的品质获得越来越多网民追捧。微电影正好符合了这一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发展为微电影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新媒体的受众特点成为微电影成功的保证。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他们熟悉各种手机软件的应用,懂得运用网络,喜欢体验各种新鲜的娱乐方式。新媒体具有的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自主选择性等特征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受众可以在网络上找寻自己喜欢的微电影。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传播活动更高效,更即时自主,传播的内容也更具吸引力。有数据显示,新媒体受众在网络上观看微电影的比例高达95.4%,所以,新媒体的受众特点对微电影的成功传播提供了保证。
三、微电影兴起的原因分析
1.新媒体环境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微电影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兴起的,它通过网络渠道得以广泛传播和观看,成为符合受众需求的一种新型娱乐方式。微电影借助网络向受众传播主要是得益于3G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宽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流媒体技术、Web2. 0等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改变了传统电影固定的播放平台,也改变了受众的思维方式和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使网友之间能够彼此评论、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传受模式,这种新型的模式增加了受众的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3]。另外,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使微电影的收看方式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收看微电影,这符合受众即时消费的需求,人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各种“碎片”化的时间,用手机或电脑,感受一场青春的故事,旁观一段令人凄美爱情或是嗔笑一个有创意的无厘头幽默等等。
2.市场化下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下,如何将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成为众多艺术家思考的一个问题。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也定会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一些微电影跟商家合作,成了企业品牌的宣传和推广片。据统计,仅仅在2012 年前三个月,已经有数百家企业推出自己的定制微电影,而正在制作中的微电影也有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微电影具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喜爱微电影的多是有较强购买力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微电影有着很好的传播效果,它能唤起观众一定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对产品产生信任,再配以整合营销的策略,就能实现良好的商业目标。
3.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产生,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也改变着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人认为:在“微时代”,媒体的表现因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当人们面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的信息需要时,人们便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4]。于是微电影这样简短、灵活、轻松诙谐的形式满足了现代人的收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这种快餐文化消费需要。另外,微电影有着极强的互动、参与性和自主性,这不仅能引起受众个性的张扬并且还能引发观赏的热潮。在微电影传播的过程中观众可自由参与评论,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将自己对电影的评价在微博、论坛和博客上,也可以参与豆瓣网、时光网等网站的影评活动。
四、微电影的未来方向
1.以剧本创意求发展,真正做到以“内容为王”。微电影制作中剧本的创意是微电影能否获得生命力的核心,剧本是影视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决定影视作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剧本和剧本创意是当前微电影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5]。由于片长的限制,微电影的剧本写作要求要有高度的浓缩型,在最短的时间内讲出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创意,这就对微电影的编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微电影的编剧不仅要有传统剧本编剧的叙事表达能力,还应考虑到年轻受众群体喜欢运用的网络语言,应有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从传播学上讲,内容和创意本身就是传播的核心力量,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一定要能打动人们的内心,既要有对现实的批判、有对生活的领悟,又要有对人性的叩问等。
2.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区别是参与的广泛性,但微电影如果仅仅被演绎成一场“草根秀”的狂欢,那就必将形成一种尴尬的局面,这将会影响微电影的健康发展。“草根秀”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它容易导致创作的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所以,微电影的创作团队一定要运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当前的微电影在创意和运作上已经有了专业化团队的影子,已经有了专业的制作人和名人导演的加入,如姜文的《看球记》、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等等;在首届微电影节中张艺谋、冯小刚等导演对微电影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表示将会拍摄微电影。另外,就是微电影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由于微电影的快速发展,微电影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微电影人才的培养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各大影视制作公司和视频网站可以通过组织微电影大赛,举办微电影节等活动发掘新人,扩大微电影的影响力,以便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微电影,以实现微电影的良性健康发展。
3.产业化经营,创新盈利模式。微电影是集新媒体、电影和广告于一体的商业化模式,它的盈利方式目前还比较单一,如果作品只重视它的广告价值,这势必会影响到微电影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因此,微电影一定要实现产业化经营,不能只依托广告、点击率获得盈利,也应注重其衍生产品的开发。例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在受到热捧之后,其主题曲《老男孩》也以单曲形式发行,并取得了很好的销量,这是微电影在拓宽收入渠道上的取得成功的一个案例。另外,微电影也可以改编为动漫、小说,使其获利方式更加多元。在其他途径上,微电影也可以打破只与网络视频媒体合作的局限,增加与电视媒体合作,以扩大版权收入。例如:陕西卫视开设的栏目《华夏微电影》。还有就是微电影付费模式的开拓,2012年11月20日,国内首部收费的微电影《身度》上映,这又为微电影的商业盈利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道路。
微电影的产生是新媒体形势下微视听文化消费产品受人欢迎的反映,它是新媒体环境下电影发展的一种新产物,它开拓了电影新的表现形式,丰富和拓展了电影的内涵。当然,目前的微电影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对微电影没有建立相应的审查制度,没有相应的产权保护机制,以及盈利模式仍不清晰等等。因此,我们对微电影规范发展的探索仍将会继续,相信随着业界和学界对微电影的不断重视,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07-19.
[3] 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关键词:三网融合;手机电视;应用;发展
Abstract: mobile phone TV as three nets fusion pillar industry, have wide development space, by the end of 2011, China mobile phone users has reached 1 billion, the size of the market increasingly powerful, in three nets fus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motion, radio and television networks,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mutually relies on to achieve the final with market value, the mobile phone TV business also need to emphasize wide power grid and YiDongWang in information of the workbench support each other. This paper mainly in three nets fu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bile phone TV busines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mobile phone TV business means of realization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mobile phone TV industr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three nets fusion; Mobile phone TV;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三网融合”是电子信息时代的全新产物,指电信网络、互联网络和电视网络在数据业务领域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应用,三网融合从概念上将主要是突出融合的重要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形势的发展,“三网合一”的涵义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三网合一”的目的不能简单认为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个网络的融合,不是消除底层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存在,而是在业务层和应用层中繁衍出大量新的业务和应用。图像、话音和数据也不会简单地融合在一个传统终端(电视、电话和计算机)中,而是更加有机地融合衍生出多样化、更有特色和个性化的终端。因此,三网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日益复杂的数据通信业务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手机电视作为全新的媒体播放形式,业务体制正在不断健全和发展,并有望成为最具潜力的媒体播放形式之一,2008年,中国举办29届北京奥运会期间提出了“科技奥运”的口号,手机电视在国内第一次被展现在公众面前,它主要是利用电信网络和广电网络的融合而实现的。奥运会也成为手机电视发展的良好推动力,据数据表明,奥运会期间,中国手机电视用户增长至330万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民众的支持度还是非常高的,但由于三网融合和手机电视业务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大多数城市并没有太多应用人群,因此,手机电视业务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二、手机电视的技术标准
手机电视作为三网融合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技术标准领域也一直处于对弈状态,其中主要以广电总局的CMMB标准和电信行业的TMMB标准最为引人注目。
CMMB标准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套技术服务体制,面向的终端是小屏幕手机终端,旨在提高广播电视的通信质量。因此在技术方面能够很好的完成终端信号的流畅传播,自技术成熟以来,收到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在2006年就正式规定CMMB标准为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行业标准,只要手机终端配备CMMB技术模块就可以通过无线广播实现手机电视业务,并且这种技术不会产生任何额外的收费,例如流量费用、上网费用等。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实现全面技术支持。目前CMMB技术已经能够在手机领域、计算机领域、电视领域以及车载领域实现数据信号的传输,从汽车、公交车、铁路到家庭、商场、户外,均能通过广电网CMMB技术实现数字信号的传播,让民众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三网融合下多媒体传输的巨大魅力。
TMMB标准是中国信产部在2004年推行的一项标准体系,TMMB标准属于单向传输体制,在兼容性和功率行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在我国手机电视标价标准评标选举中胜出,成为国家推荐的标准体制,它的最大有点在于支持全球漫游服务功能,这也表明该技术在服务范围上空间比较大,另外,该标准相对健全,建立了管理平台和收费平台。技术支持相对完善。
四、手机电视的特点
手机电视作为传统移动技术与数字时代技术融合的产物以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新型媒体传播形式。它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并扩展了网络传播的外延和内涵,使得信息传输具备更加广泛的应用意义。
(一)便携性
手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势在于手机具有良好的便携性,从传统的互联通话到目前的移动应用,手机的发展是巨大的,发展优势就在于它的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由于目前人类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为提高工作效率,完成日益加重的工作任务,我们不得不每天奔波于各处,户外行走的时间手机是最好的携带品,手机电视业务就是看到了这一市场,当人们候车、坐车的手机如果可以随时浏览时事新闻及其他特定节目,那么,生活的压力可以得到适当缓解,自身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
(二)支配性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多媒体传播主要应用广播传输的形式完成,在户外、地铁、公交上虽然都有移动传媒技术的应用,但上述场合均属于公共场合,在这个环境下,人们自主支配视频内容的权利相对有限,只能根据传播媒体的节目编排进行收看,在私有性和自主支配性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用户往往缺乏绝对的支配权。而手机电视不同,由于手机属于私有产物,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手机电视的节目单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因此,手机电视具有良好的应用性,更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EDA技术 发展背景 电子线路设计 应用分析
一、前言
作为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核心,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技术是以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以可编程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为实验载体,依赖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在EDA工具软件平台上,自动的完成逻辑编译,逻辑化简,逻辑分割,逻辑综合,结构综合(布局布线)以及逻辑优化和仿真测试,直至实现既定的电子线路系统功能。EDA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者的工作仅限于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和EDA软件平台来完成对系统硬件功能的实现,极大的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了设计周期,节省了设计成本。EDA技术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融合了的微电子、电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多个学科。EDA技术的本质是电子产品的自动化设计过程,其相关设定分别如下:工作平台为计算机,设计语言为硬件描述语言,实验载体为可编程器件,应用方向为电子系统设计。在电子线路设计中应用EDA技术可实现一体化设计,周期时间大幅度缩短,设计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对EDA技术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于EDA技术的现代应用和电子线路设计的长足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EDA技术的产生背景与内容
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简称就是EDA技术,因为现代社会计算机,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的高速发展,所以电子设计技术就应运而生了,他的出现可以提高人们对于电子电路系统设计的能力,这种技术对于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技术都有集成,所以能够对于各种电子通信方面的设计进行辅助的设计,目前来看,该项技术主要是对于IC的设计,电子线路的设计以及PCB板的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在日常运用的范围较广,当前,因为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其的推进作用,所以在国家的各个行业都有了大量的应用,比如国防,昂天,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等等,该项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逐渐变成了当今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
(一)EDA技术的产生背景
上世纪后半期,计算机和集成电路迅速发展起来,电子技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因电子技术周期不断缩短,其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难度日益提升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一形势下,就需要应用高层次的设计工具和新的设计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而EDA技术就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EDA技术的内容
EDA技术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可编程逻辑器件(大规模);第二,硬件描述语言;第三,软件研发工具;第四,试验开发系统。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的应用过程当中,其四方面内容依次扮演着载体、表达手段、设计工具、下载与硬件验证工具。
三、EDA技术的发展
回顾自20实际90年代初到如今近30年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历程,EDA工具的发展经历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EDA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进行IC版图编辑和PCB布局布线,使设计者从繁琐,重负的计算和绘图中解脱出来,由于PCB布局布线工具受到计算机工作平台的制约,其支持的设计工作有限且性能较差。
(二)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为CAE阶段,此时EDA工具主要以逻辑模拟,定时分析,故障仿真,自动布局和布线为核心,如果说CAD工具代替了设计工作中绘图的重复劳动,则CAE工具则代替了设计师的部分工作。然而,大部分从原理图出发的EDA工具仍不能满足复杂电子系统的设计要求。
(三)电子设计自动化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阶段
20世界90年代,设计工程师逐步从使用硬件转向设计硬件,从单个电子产品开发转向系统级电子产品开发,即片上系统集成。这时的EDA工具不仅具有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而且能提供独立于工艺和厂家的系统级设计能力,具有高级抽象的设计构思手段。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EDA技术的发展是电子电路设计的革命。
四、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理论应用
(一)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在电子系统设计中应用EDA技术,使得设计人员不必通过门级原理图来对电路进行描述,而只需对设计目标功能作出描述。电路细节方面的的束缚得以摆脱,设计人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概念构思和创造性方案上。而当通过高层次描述将这些概念构思输入计算机后,EDA技术便可以规则驱动形式来实现整个设计的自动完成。这样,新概念能够有效迅速地转化为产品,产品研制周期大大缩短。
(二)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基本应用步骤
高层次设计法是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应用中的有效形式,其基本步骤如下:第一,通过“自上而下”形式的设计手段来划分系统;第二,完成VHDL代码的输入,并应用图形法来EDA实验室进行仿真输入;第三,对设计输入做编译处理,使其转化为VHDL标准文件;第四,采用仿真器来优化处理VHDL源代码,进而生成网表文件;第五,参考网表文件,应用适配器件来对对具体目标器件做逻辑映射操作;第六,经下载电缆或编程器来讲器件编程文件载入目标芯片中,如需更换综合库,只需通过ASIC的形式即可完成。
五、EDA技术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现实应用
(一)分频器的设计要求
分频器是基本的电子线路,依据设计的不同要求,通常会遇到半整数分频、整数分频等,等占空比、非等占空比也会成为设计有时的要求。同一设计中,多种形式的分频要求也往往存在。鉴于EDA技术的设计应用,本文将设计目标定位基准信号整数分频的实现。
(二)分频器的设计思路
假设系统输入信号为时钟信号,分别设定其频率、周期、占空比为60MHZ、20微秒、30%。之后将输入信号视作敏感信号,并进行4分频处理,这就就得出相应的输出信号。同时,设置一个复位信号于另外系统中,并配备相应计数器,随之融入进程中即可实现设计目标。
(三)分频器的设计实现
分频器的设计实现分六步来进行,第一步,找到应许程序中的QuartusII标志,将其打开;第二步,进行新工程项目的建立。在已有工程项目完成的情况下,作“Open Existing Project”的单击处理,并对项目保存路径进行选择。这里,即可应用原有文件夹,也可建立新文件夹,随之输入相应的项目名称,便可在项目中完成文件的加载。之后,进行FPGA芯片的选择,以试验箱芯片型号为依据来作出选择,并通过对芯片封装、引脚数、速度三栏自上而下的选择,来将芯片选择范围进一步缩小。完成芯片选择后,来对所需调用的EDA工具作出选择,因本文不涉及调动,故可直接点击下一步,待出现工程对话框后,点击完成即完成本步操作;第三步,建立硬件描述语言文件。单击工具栏File菜单栏正下方的New图标,输入已经编写好的语言程序于程序输入框内。待输入完毕后,加以保存并确定文件名(文件名应与硬件描述语文和工程名中的模块名相一致)。这时,单击工具栏中编译图标,如无错误,电机确定即可,如弹出警告信息,其信息中对设计问题有相应的说明;第四步,建立仿真波形图。类比于上一步骤,不同之处,在于选择“New”中的波形文件,双击其下空白处,进入到时序仿真端口当中,单机“OK”即完成仿真端口的选择;第五步,仿真。在菜单栏中对仿真截止时间进行设置,通常情况下位20微秒。之后,进行输入的设置,在时钟对话框中对起始时间、周期、结束时间进行设置。最后对低电平或高电平数据范围进行选择,完成后保存,且注意应保持波形文件同模块名、项目名的一致性;第六步,编译。对仿真波形图进行编译,使其每隔四个时钟周期,能够在输出端得到等占空比的四分频波形。之后,改变占空比,或对计数器技术状态值作出稍微改变,多种形式分频随即实现。
六、结束语
通过论述EDA技术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现实应用,可以看出,EDA技术简化了繁琐的设计工作,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满足电子线路的设计要求。21世纪是EDA技术的发展高速期,其应用正在朝着数模混合电路和模拟电路的方向迈进,EDA技术必将突破电子设计范畴,来进入其他领域。且随着EDA技术设计应用的日益成熟,其定将在设计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邱军兴.EDA技术在电路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8).
[2] 贾民力.EDA仿真技术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2009(23).
[3] 崔葛.基于FPGA的数字电路系统设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
[4] 潘松.黄继业.EDA技术与VHDL(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5] 马楠.周焱.EDA在射频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05(2).
[6] 王树昆等.EDA仿真环境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7] 潘松.黄继业.EDA技术与VHDL(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8] 王平.EDA技术的电子系统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1(38).
[9] 杜玉远.EDA设计快速入门[J].电子世界.2004.
[10] 路而红.电子设计自动化应用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 徐宏庆.电子线路设计中仿真设计软件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
[12] 高有华,龚淑秋,李忠波.基于EDA电子线路的仿真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2(4).
Abstract Literature and film as two important art form,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huma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period, betwee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movies, the intersection is also more and more, the two mutually promot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f from the movie literature will lose vigor and vitality, if from the movie in literature, it will lose the performance and appeal.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films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 new period;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英美艺术对我国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尤其是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文学和电影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也不例外,尽管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物的情感的表现,将文学和电影相结合,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将成为今后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的发展方向。
1 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之间的关系
1.1 英美文学为英美电影的创作提供源泉
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对于电影来说,一部电影的上映,除了具备优秀的演员以外,还必须具备一个优秀的剧本,而要具备一个优秀的剧本,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优秀的编剧,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编剧在编写剧本的时候都需要参考一些文学作品,因此,可以说,文学就是电影创作的源泉。我们从平时观看的电影中就很容易发现,这些电影绝大多数都改编自小说,而且大多是比较畅销的小说,这些被搬上大荧幕的文学作品,凭借其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也获得了较好的票房,例如,由著名小说《乱世佳人》改编的电影,在其上映之后也大获好评,此外,《呼啸山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也是经过文学作品改编的比较出色的电影,这些文学作品都很好地展示了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密切联系,文学是电影创作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如果?]有文学,电影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动力。
1.2 英美电影是英美文学的深化和拓展
英美电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英美文学存在的不足,实现英美文学的深化和拓展。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人在阅读文学作品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喜欢把空闲时间用在观看电影上,因为电影不仅能更加生动地表现人物,同时还能将人物的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屏幕上,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体验,相对于阅读面对的枯燥无味的文字来说要好得多,而当今很多英美电影都是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的,只是在细节、人物台词等方面有些微变化,但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精髓基本上都蕴含在了电影之中,这就可以将文学作品的内容通过电影的形式直观地传达给观众,让观众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美文学的深化,同时,一些观众可能在观看了电影之后,对文学作品本身产生兴趣,进而阅读原著作品,这就增加了文学作品的阅读者,促进了文学作品影响力的提升。
2 新时期背景下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的异同
2.1 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之间的相同点
2.1.1 叙事上的相同点
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在叙事上存在诸多相同点,如:二者都是以时展特点为依据,通过正叙、倒叙或插叙的方法来实现对作品观点的表达,无论是对于电影还是文学作品来说,叙事都是整个作品的主线,只有把握叙事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除了在叙事依据和手法上的相同点之外,二者的叙事中心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围绕作品的核心人物展开,叙述有关中心任务的一件或者多件事情,进而刻画出人物鲜活的个性,使其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1.2 时间上的相同点
对于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来说,时间是贯穿整个作品的轴线,一旦脱离了时间这一轴线,所有的任务和情节都会显得混乱无章、黯然失色。因此,对于一部好的文学或电影作品来说,确定一个清晰的时间轴是必要的,英美文学和电影在时间轴的布置上,一般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的,如:在著名文学作品《乱世佳人》中,就是以中心人物“斯嘉丽”的成长为轴线展开的,由这部文学作品而改编的电影仍然是以该中心人物的成长为轴线安排的各个场景。
2.1.3 要素上的相同点
对于英美文学作品来说,其一般都包括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同样也是英美电影的主要构成要素,不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作用,相同的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所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也各不相同,但是,从电影和文学这两个大的模块来说,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所具有的意义一般是相同的,如:地点一般是为了给中心人物的出场创设条件,无论在电影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是如此,唯一的差别只是表现力不同罢了。
2.1.4 主题上的相同点
无论英美电影还是文学,二者都具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一主题都是对作者观点的表达,而且都来源于生活,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和电影作品的创作时,其灵感都是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然后从中加入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而反映时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时代的某种现象所持的观点,当然,不同的作品类型,在主题的反映和表现形式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总的来说都符合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共性。
2.2 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的不同点
2.2.1 对语言的重视程度不同
尽管语言在英美文学和电影作品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物的个性往往需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但是二者对于语言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同,相对而言,英美电影对于语言的重视度不是很高,原因主要在于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对人物特征的展现方式要灵活得多,除了语言对话以外,电影还可以通过对演员的动作、神态的指导以及背景环境的设置等来侧面展现人物的特征。但是英美文学作品对人物的表现方式要单一得多,可以说语言在整部作品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在语言的把握上不到位,人物的形象可能就变得刻板、暗淡,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也觉得索然无味。总的来说,在语言的刻画上,文学作品相对于电影来说要深刻一些,因为文学对语言的依赖性比较强,但是电影完全可以不必对语言过度看重,因为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包括演员、灯光等,这些比起抽象化的语言来说在表达力上明显强烈得多。
2.2.2 时间艺术不同
英美电影和文学都是以时间作为轴线,但是二者的时间艺术有所差别,对于英美电影来说,时间往往是与空间相结合出现的,它是一种时空艺术,一方面,时间是空间场景出现的依据,另一方面,空间场景进一步烘托了时间状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种完美的时空艺术,但是,对于英美文学来说,时间与空间往往是脱离的,对时间的展现也只能通过语言进行描述,相对于英美电影而言,这种单一的时间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明显要弱得多。
3 新时期背景下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
3.1 促进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就必须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尽管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在表现形式、语言等各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二者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只有,才能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首先,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要进一步增强对人物特点的语言描绘,尽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刻画人物特征。同时,在情节的叙述上也要更加生动有趣,这样才能为英美电影提供更好的素材,使文学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之后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其次,在英美电影中,应尽量遵照原著文学作品,尽量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而且,要合理利用灯光、声音、演员的神态、动作等因素,更好地展示文学作品中的每个重要情节,力求在电影中进一步深化文学作品。
3.2 更好地发挥英美文学作为英美电影创作源泉的作用
英美电影来自文学作品,这点在很多电影作品中都有体现,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必须更好地发挥英美文学的基础和源泉作用,也就是说,英美电影的拍摄必须将文学作品作为参考。在人物语言等的偏差上尽量不要太大,而且,在电影中,除了要展?F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品质等,还应当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将作者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所持有的态度充分展现出来,例如,在著名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傲慢和偏见》中,作者不仅刻画了一对来自不同阶级的青年男女的爱情经历,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当时英国政治下阶级分化的一种批判。以该作品为基础翻拍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不仅将原著中的人物和对话基本保留,而且还将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批判展现了出来。这是当今英美电影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
3.3 进一步增强英美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是现代社会中最有力的艺术载体,提升英美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是英美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促进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英美电影作品感染力的增强,首先,应充分利用电影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时间等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其次,应提升电影的情感艺术,当今英美电影在情感表现力上还存在诸多缺陷,其主要原因在于情感艺术的运用不到位,只有不断提升情感艺术,才能提高电影作品的整体感染力,同时,这也是融合文学作品灵魂的关键。
一、渲染背景气氛
电影主要是通过画面向人们展示其主题思想,而有音乐衬托的电影画面更加生动。随着电影中音乐元素的添加,电影配乐技术迅速发展,到今天音乐与电影的结合已经达到辉煌的时期,音乐为电影带来了魔力,让观众在音乐所营造的电影世界里享受到美好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音乐对电影的衬托作用主要体现在其营造的背景气氛,有效地弥补画面所不能充分表达的东西,主要体现在:
1.渲染环境气氛
电影中的音乐基本上会有一条基线,围绕整部电影的主题所表达的一种感情设置一个基调,也可以成为大背景音乐。另外,根据需要烘托的局部氛围,用不同曲调的乐谱进行衬托。不同题材的电影,其背景音乐也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战争题材的历史剧采用沉重、厚实的音乐做背景,而青春昂扬的励志类电影则会采用青春、明快的曲调来渲染。无论是采用什么形式的音乐,其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和烘托整个电影的环境气氛,在电影的情节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视听和感情的桥梁,充分展示出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呈现给观众最本质最美好的作品。
2.渲染时代气氛
不同时代的电影需要不同时代的音乐来搭配。电影自身的产生和发展史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音乐的发展也不例外。电影史有着深深的社会烙印和时代的特征,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尤其是有声电影产生之后,当时的电影配乐技术还比较落后,根据当时时代的特征和需要,编排革命需要的激扬、奋进的曲子搭配在电影中。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电影穿插的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也非常丰富,极大扩展了电影的内容表达方式。尤其是现代电影往往在音乐上狠下功夫,用音乐提升整个电影的品质。一部电影作品通常会编配多个不同的音乐形式,或忧伤、或舒缓、或激扬、或感慨,犹如人生经历的酸甜苦辣,在人们内心引起感情的共鸣。同时演绎现代人的生活,反映这个时代的主题精神。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
电影画面主要是通过人物表演呈现给观众,这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音乐所表达的东西所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抽象的音乐通过人们的听力与想象力,勾画出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另外通过不同的音调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充分显示出人物在情节变化中的性格和思想变化。人物形象是电影中的灵魂和主线,主要是通过发生在人身上的事和变化进行主旨的表达,因此,在绝大多数的电影中,人物伴随音乐的出场或者情景的变换,其思想或者感彩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不同场景的音乐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变化,在男女主角甜蜜地依偎在甲板上时,优美、甜蜜的音乐表达出两人内心无限的甜美和对爱情的珍惜。在影片的最后,意外发生时,悲戚的音乐在此时显得那么无助、哀伤,所有的情绪此刻集聚在一起,犹如世界停止呼吸,时针停止转动,人是多么渺小,只能在悲伤的音乐中想象和留恋男女主角之间的珍贵爱情。尤其是经典电影,往往听到电影中的音乐,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电影中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犹如在脑海中放映。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思想的表达方式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或展示出来的,正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随音乐的旋律能使人联想到电影,想象出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这就是音乐带给电影的力量,音乐的烙印深深地刻在电影的发展史中。电影音乐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即抒情作用。通过抒情曲调在电影中的穿插,表达人物内心的各种情绪,刻画人物内心无法用肢体和言语所表达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为电影增添空间感。音乐能够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增强影片感彩的浓厚感,并在故事与人物之间形成一种天然的连接,推动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在观众看来,不再单纯是一部作品,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个角落。电影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正是由于其反映社会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超越现实需要艺术性手段进行雕饰,而音乐是其艺术性手段之一。
三、连接分镜头,组合电影整体
电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是社会关系的艺术表现。但与社会现实生活不同的是,电影是由许多个分镜头通过隐形的线索组成的,电影的主题即为这条隐形的线索。但电影的各个分镜头并不是简单地组合成一个整体,简单相连的电影镜头是干瘪的、索然无味,甚至是无厘头的,需要音乐将分镜头连接在一起,这是音乐的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电影所拍摄到的镜头的空间是狭窄的,需要扩充空间感、立体感。音乐是无约束的,可以弥补画面的局限,甚至有些电影跨越相当长的时代,从古至今,音乐在此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连接和贯穿作用。著名的电影《集结号》,主要的一条主线是由号来连接的,音乐在其中也是以号开始,每个时代需要各自时代的音符。品味其中的音乐让人回到那个记忆久远的年代,品味那个时代独有的韵味。作曲家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其手下创作出会跳跃的音符,抓住每个人心灵底处最后那一根弦,仿佛听到遥远年代的召唤,跟随那音乐穿越时空,身临那些或曲折、或平和的电影情节中。虽然每个画面是独立串成的,但此时却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连接为一个整体,生动、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