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行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危机爆发前,2003―2007年世界经济经历了连续5年的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在6%以上。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国经济活动迅速减速,金融危机从多方面、多渠道对各国经济产生了重创。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的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0.6%,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整体经济下降3.2%。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影响较小,保持了3.4%的增速。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达到了9.1%的增速。结果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迅速上升。特别是在支撑全球经济复苏增长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受到重挫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需求全面萎缩,国际贸易急剧下降,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70年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的15.78万亿美元降至12.15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尽管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发生逆转,但其进展的速度将受到较大的制约。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恢复将取决于主要经济大国及区域经济的恢复能力及活力。
(三)全球经济再平衡充满矛盾
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之中。这场危机带来的深刻创伤,将影响未来数年的全球供给与需求。而要实现全球经济稳定复苏和持续增长,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金融结构重塑的方式、国际储备货币的未来等问题,都将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反思各自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在认识上各主要经济体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将充满矛盾,发达经济体如何逐步改变高负债下的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而新兴经济体如何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这种调整的方向在理论上讲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的操作上是有难度的,目前的关键是各国要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方面做出共同的努力,通过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给各国经济复苏提供动力,确保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贸易保护主义上升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东西方在全球经济平衡和理论方面的分歧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频频向中国施压,企图使中国按照西方的理念,推动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尽管在G20峰会上,各国首脑一致认为应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却有所抬头,美国率先提出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使贸易保护主义呈进一步蔓延趋势。美国、欧盟、印度和加拿大日前分别对华进口部分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贸易措施。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现集聚上升的趋势。仅2009年中国遭受的“两反两保”案例就达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金额增长约1倍。
(五)经济发展理念面临新的选择
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带来严峻的、破坏性的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全力刺激经济,促进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全力支持金融机构,提升市场信心。截止目前,各国政府大规模的、同步的全球刺激经济政策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经济处于复杂的回升过程。但在产业经济发展和金融资本作用方面,在市场功能和凯恩斯主义作用方面形成了新的矛盾。如何加强产业竞争力,或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以解决失业问题;如何择机放弃政府的刺激手段使经济回归到以内生增长功能为主导的正常运行。对此,缺乏新的经济理论的支撑,经济发展理念面临新的选择。
二、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矛盾
(一)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
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确立,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但过早退出有可能导致经济复苏进程夭折,而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通胀风险,因此审慎把握和选择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将是各国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为抑制通胀预期,印度和澳大利亚都已先后加息。但主要经济体仍继续保持低利率水平。为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的复苏,各国需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退出战略”,同时,要继续加强相互的政策协调。
(二)债务危机与财政负担风险凸显
全球经济虽在复苏,但债务市场的风险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持续上升。以希腊为重点的欧洲一些国家债务危机正在拖累欧洲经济的复苏,并成为全球经济的风险核心。经过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多个国家的债务已逼近甚至超越了警戒线,或被严重的公共债务问题所困扰。为此,审慎控制债务风险至关重要,尽管欧债危机还不至于使世界经济陷入“二次探底”,但发达国家的债务风险可能会冲击正在恢复的经济复苏局面,至少会拖累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各国政府需要设计可靠的中期财政整顿计划,以遏制债务负担加剧,防止信贷危机步入新阶段。
(三)失业和通胀风险并存
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各国就业形势日趋恶化。2009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8.8%。今年上半年,美国失业率持续保持在9.5%左右;欧元区失业率已接近为10%;日本的失业率上升至5%。IMF预计,尽管许多发达国家2010年的就业增长将转为正值,但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将至少持续至2011年,2011年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将维持在9%左右。一旦各国政府刺激措施退出,私人需求能否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动力,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至关重要。因此,创造就业机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关键性的政策挑战。
(四)国际协调机制作用受到局限
在过去10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协调机制日显乏力,特别是WTO新一轮谈判的艰难进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功能的日益减弱,充分暴露了国际化过程中协调性滞后的矛盾,所以解决和加强国际协调机制是当务之急,是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但在加强和发挥国际协调机制方面仍存在着众多的矛盾:WTO新一轮谈判的进程艰难,国际货币和世行的改革充满矛盾,G20会议的作用仍有待于加强。
(五)大国博弈日益上升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份额和各自作用的变化,矛盾正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同美国、日本、欧盟的矛盾以及“金砖四国”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复杂。在世界经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凸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交织在一起,传统思维和合作发展模式相互碰撞。如何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使本国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是当前各国之间的一场博弈。
三、我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的挑战
我国外贸自2000年以来在各种有利条件的支撑下,一直维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达26%。这种增长主要受三种因素的支撑:一是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使国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又为扩大出口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各种经济成分十分活跃,国企、外资、民营均处于高增长发展阶段,形成强大的出口阵容。三是规模效益递增掩盖了产能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通常情况下,产能的持续扩张会导致边际效益的递减,但我国的情况是,在发展经济热情的驱动下,在各种有利政策的支持下,形成了强有力的低成本优势,从而维持了一个较长的增长阶段。而目前这三种因素的推动作用正在递减,国际市场相对萎缩,三大出口生力军也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低成本扩张优势正面临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而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中长期因素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成功地推进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对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对内实行市场化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而进出口贸易又是体现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出口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及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目前,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各国都把促进出口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甚至有的国家还把出口作为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把出口发展提升到战略地位的高度。而我国国内却有不少观点认为,我国出口的依存度过高,顺差过大不仅带来对外部的贸易摩擦,同时还造成资源浪费且破坏环境,结论是应适当限制出口,鼓励扩大进口。在当前出口刚摆脱危机的阴影并出现恢复增长之际,有不少人甚至提出要减少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应该承认,我国的外贸发展的确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但改进和提升是为了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而不是持否定的态度。当前的首要问题不是出口多了,而是如何尽快提高外贸出口的质量和效益。
(二)制造业竞争优势变化因素
随着劳动者对尊严和幸福指数的追求日益上升,劳动力工资上升已成大势所趋,近来部分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说明了这一趋势。特别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虽然是结构性的矛盾,但它预示着劳动力成本面临上升压力。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土地紧缺,地价上升,环境治理投入增加,资源成本价格高涨,煤水电气价格面临上调压力,这一切都预示着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将会日益加重。外贸低成本竞争的方式已难以持续。
(三)贸易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外贸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货物贸易发展快,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大,出口比例偏高,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结构不甚合理。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产品,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发展滞后。目前的状况是,外资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出口为主,国有企业以部分高端制造业和大型机电产品出口为主,民营企业则多数以轻纺和日用品出口为主。出口规模虽庞大,但出口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困扰外贸企业的主要矛盾。
(四)贸易理论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的发展主要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即不断扩大优势产品的出口,庞大的产能压力形成严重的低价竞销,自相竞争的局面。与此同时也损失了出口效益,影响了产业升级,这种现象恰恰是贸易理论所描述的“制造业出口陷阱”。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扭转出口被动局面,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的努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出口和研发,提高营销网络的经营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加大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以达到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尽快摆脱比较优势理论的束缚,应借鉴竞争优势理论或战略贸易理论,通过制定配套的实施政策加以推动。
(五)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衔接不够
出口产品结构的状况是一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外在表现。出口结构的变化受制于国内的产业结构。但由于我国存在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长期脱节现象,其结果导致出口结构严重偏离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不能完全反映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从而制约了出口结构的升级。如在我国的产业振兴计划中,很少把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放到突出的位置加以扶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以不同的形式对国内重要产业采取保护和支持的策略,通过支持和保护国内的战略产业发展以实现维系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企业的应对措施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一国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在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竞争力。未来,我国在走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如何加快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环境,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这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政府转变观念,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而同时企业自身的发展及战略定位也十分重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要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对形势的研判,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当前国际经贸形势充满矛盾和变数,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仍处于困难的抉择之中,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调控的动向亦将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竞争策略,包括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变化及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尤其是大型企业更要把握好外部环境,否则将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
(二)坚持国际化的经营方向,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坚持国际化的经营方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事关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竞争力都是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企业,无法形成强势企业。企业应高度重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理念。金融危机也带来了一些机遇,一是西方有些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问题。二是跨国公司无暇顾及一些市场的重新布局。我国企业要抓住机遇,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形成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以货物出口为基础,加强向销售网络和物流方面的延伸,寻求海外投资机遇。资源型、加工组装型以及合作研发和共建营销网络等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在扩张中,经常追求做大做强,甚至形成行业的龙头老大,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坚强基础,将难以支持企业维持行业老大的地位。从企业发展的经验看,不外乎三种模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包括跨业经营;突出主业,全产业链覆盖;保持在某项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从最新的发展动态看,后两种形式发展成功的案例更多。这需要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做出选择,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加强产业链的覆盖和延伸发展。
(四)提高经营能力,加强风险防范
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仍存在较大差异,管理型人才较多,经营型人才较少,创新人才更少,特别是国际型、复合型人才更是短缺。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加快经营队伍建的培养和投入是十分必要的。金融危机后,西方企业普遍面临发展的困难。这对我加强对外投资形成了有利的拓展机遇,特别是在资源、能源市场,高端制造业等领域,这些恰恰是我们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着较多的投资风险。企业应注意把握风险,如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方面、投资环境、文化背景及汇率风险等。
(五)提高对外交往能力,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一、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特点及重要性
1、特点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时效性和新颖性。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除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方向同步外,还需要有一个尺度,不要追求完美和一次到位,在具体执行时可根据目标和实际状况,边执行边及时修改。切忌照搬、照抄,人云亦云。因为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有自己成长的历史和生存环境,有自己的特性和发展目标。建筑企业资质不同发展起点不同,即使规模、资质相同,但领导班子成员人生阅历、思想文化等也各异,对自己企业经营发展策略、战略、目标都不一样。因此,别人的企业经营发展手段、方式创新不一定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此外创新方式和思想不能只重形式,应重在实用。
2、重要性
随着建筑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上,更是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建筑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升经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内容及措施
1、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展示建筑企业资本的载体,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首要目标为“项目优先”。在承接到工程项目后,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要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企业的人、材、物和资金资源,选派适合的项目经理、管理团队及施工班组。为保证工程建造质量,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更新,创优质工程,打造企业良好形象。鲁班奖、国优杯奖、钱江杯奖等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建筑企业对外形象名片。此外,在工程项目的准备、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应有计划的安排人员到工程实际中去锻炼、实践,以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精管理的企业储备人才。同时,要善于摸索和总结,以形成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方法,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水平。
2、制定发展战略,创造品牌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技术在不断提高和改进,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做大做强很难。建筑企业除了继承以往所积累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外,还要不断创新,在经营方式、目标和能力上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创造自己的独特品牌。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拓宽业务范围,以某一专项为主营方向,承接更多的有挑战性的工程项目,“做大”和“做强”相结合,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准适合的目标,调整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改变观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其管理方式较其他行业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不能守着某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变。从一个工程的准备、实施到最后的竣工验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进行建筑市场的开发,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变革,管理的变革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目前,就国内建筑市场来说,挑战多于机遇,要实现自身创新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创新措施。建筑企业为了确保其业务工作有效地进行,必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高效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企业来讲,科学技术越先进,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面对目前的建筑市场,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尤其要意识到这一点,结合企业和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转变管理观念,以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进行管理创新。
4、建立现代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为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企业改制后,都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必须把握好决策层(企业层次)、管理层(项目层次)、操作层(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定位和关系,确立有限责任制度,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形成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项目部不再简单地被认为是建筑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将其视为企业的分公司,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从经营和财务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且建筑企业作为工程项目部的投资主体,追求其最大利润,又能促使项目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激励项目部各成员齐心协力,加强项目部的建设,为全面完成企业的目标做贡献。
5、做好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建筑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通常被认为是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企业,由于思想认识、人员总体知识水平和国家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投入较少。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与新的施工技术、新的施工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机具的研究开发、生产及推广使用密切相关的。建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借鉴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创新孵化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及其先进的器具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二次开发;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自主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新任务进行技术储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筑企业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建筑企业只有真正解决技术创新主体缺位的问题,本身成为有创新战略、有筹资能力、有自主开发能力、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才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6、企业文化创新
一个企业,不只是一个赚钱的机器,还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每个企业在成长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信誉和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优秀的建筑企业文化展现了企业良好的管理风格、经营状况和员工优良的品德风貌等,是建筑企业社会形象的基本体现。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创新和管理的。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优秀人才提供和谐、稳定且能展现其才能的良好发展环境,并对员工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对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践建筑企业“以人为本”“团结、诚信”的企业文化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要研究现有的企业文化特点,对于优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要重视企业文化交流,学习和借鉴同行优秀的企业文化思想,在吸收同化的基础上找到符合自身企业经营发展的创新点,并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对外宣传、展示、推广,以期能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总之,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企业所处的内外竞争环境相一致,努力探索与自身经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实现企业不懈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宝娟,王立新.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J].经济师. 2008(01)
[2]陈丽萍.企业创新管理简论[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7(03)
[3]徐立蓉.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5)
[关键词] 混业经营模式金融控股公司
商业银行的经验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类: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模式是指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等等,而且上述服务几乎能以任意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给国内外客户,其服务是面向社会所有行业、个人及公共部门。相反,分业经营模式则是指银行业务与投资业务相分离,即商业银行只能从事存、贷款业务,不得兼营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投资银行则经营证券承销、证券交易以及其他属其经营范围内的投资业务。
一、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1.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有预留的操作空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中国金融法律体系也日趋完备,但中国严格的法律法规也有意或无意地为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以银行业为例,2004年2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法(修正)))第四十二条秉承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有关分业经营的思路,继续为混业经营预留了发展空间。如不禁止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外开展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收务,在境内从事保险经纪业务。其条款意味着国务院可以通过行政法规、政府决定、个案批准等形式允许商业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投资于不动产、非银行余融机构和企业,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中国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经济和网络金融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电话银行等新型业务也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地发展起来,它直接促进了金融机构间新型合作业务品种不断出现,机构合作形式更加多样,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
3.商业银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方向日渐清晰。目前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独资金融机构也己确立或正在制订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方案,如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03年末己获国家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上市。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一个直接成就是将帮助商业银行形成较强的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初步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创造了条件。
二、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最佳形式
巴塞尔委员会强调了金融集团必须从事两种以上金融业务活动,而美国并没有这种限制要求,尽管在实际中金融控股公司从事的金融业务至少会在两种以上。由于实践中各国的金融市场背景、政府的监管水平及对所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要求不同,金融控股公司的表现形式也很不相同,因此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概括。但作为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从事金融业务,并至少明显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2)母公司至多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一种业务,而其余业务由其控股子公司经营。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
具体来说,金融控股公司主要优势有:
1.可以适应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创造最大价值。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多样化的,在资产方面包括存款、支付、投资等,在责任方面包括按揭贷款、信用卡和其它个人信用交易等,在保障的方面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保障保险和信用保险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并有利于减少客户信息搜集的成本,客户只要认准一个强势金融品牌,其所从中获得的价值将会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将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分散于多个金融机构,那么必将会增加其转移成本,包括往返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时间和成本等。
2.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并使金融创新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为了增强资产的活力和降低风险,增加收入,金融控股公司会将许多传统的业务重新安排,以适应证券化、电子化和一体化的需要,同时,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也会积极开拓金融新产品,发展表外业务。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金融创新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财务便利。控股公司可以向有困难的附属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技术和低成本资金,在集团内转移资金到成功机会最大或有困难的公司。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可以把不同银行和非银行附属机构的盈利和损失合并,只对整个公司最后的净正盈利纳税,或通过其它方法将利润合法地从盈利公司转到亏损公司,为当期收入提供更好的税收庇护。
4.降低债务成本。运用双重杠杆,银行控股公司可以将附属公司和其本身的资产作为担保去借款,从而获得便宜的债务资本。
5.资本扩音器功能。金融控股公司是以资本为纽带而组成的母公司控股结构的金融集团。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只需超过50%即可,子公司又可以继续投资次级子公司。这样,资本的利用率就像被通过扩音器一样被放大了好几倍。
6.规模效应。通过设置可以共享的机构(如研发、培训、技术机构),降低集团总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合并类似机构的重组效应。在电子化潮流中,可以形成设备、系统采购等的批发效应,即使采购权并未集中到集团公司手中而是各子公司自己掌握时,批发效应也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唐 迪: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当代财经,2003,(8)
【关键词】水泥工业;发展;经营企划
1.全面提升我国水泥企业发展能力
水泥企业发展能力即企业做强做大的能力,是指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在企业业态、产业链拓展、研发创新、企业管理、市场控制和规模扩张等方面所拥有的竞争能力。
我国水泥行业长期以来通过产业规模扩张实现行业发展的模式,导致了整个水泥行业整体上大而不强,以水泥产品同质化、服务趋同化为根本特征,未能充分体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价格竞争仍然是主要的市场竞争方式;全行业在思想观念上未能实现从做产品到做能力的的转变。
1.1找准着力点 提升水泥企业在市场过剩条件下的发展能力
水泥企业的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企业的生产能力来体现,更多是通过企业资源的可靠性、资产质量、战略和管理水平、研发能力、营销和服务模式、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来体现,而这一点恰恰为我国大部分水泥企业所忽视。我国排名前十的水泥生产企业尽管水泥产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世界顶尖水泥企业的权威排名中仍榜上无名,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不能单单归结于西方的傲慢,认真反思就可以发现自身的差距。
做强能力的着力点,在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是水泥企业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延长产业链的基础。我国水泥企业在研发能力方面的欠缺较多,很少有企业配备专门研发中心对本企业水泥产品的应用进行专门研究,其相对应的结果是,我国水泥及关联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世界顶尖水泥公司均致力于水泥产业链的经营。事实证明,如果水泥企业不具备对产品生产技术、应用技术、新产品开发、外加剂应用等方面全面研发、应用能力,就不能说企业拥有了在该领域立足、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作为高度资源依赖型产业,对资源的掌控是水泥企业能力的最直观的体现;作为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迅速把握行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共性化技术的是企业取得发展先机的重要环节。从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变,是水泥企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实现以技术研发及工程服务为驱动、以包括水泥产品和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为支撑的U型产业发展模式,应该成为我国水泥企业追寻的目标。在水泥产品产能过剩的环境下,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1.2向全产业链发展应成为企业做强能力的必然选择
受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水泥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通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支撑主业发展。对砂石骨料、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等纵向发展的整合应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水泥上游的建筑骨料行业是一个基本上完全分散但充满前景的产业,可以预期未来水泥企业将主导砂石行业结构调整。水泥企业进入建筑骨料行业不但可以解决原材料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实现规模化开采,改变当前骨料粗放掠夺式开采,更加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意义。水泥企业在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布局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有水泥业务作为支撑,一般情况下,水泥-混凝土一体化的混凝土企业盈利将好于单一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产业链向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延伸必须成为水泥行业关注的新焦点,成为水泥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1.3抓住机遇增强市场控制力
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环境,应成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整合区域市场面临的良好机遇。在当前产业形势下,大型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有理由进一步加快,这对提高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改善我国水泥产业结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这种兼并重组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律、符合市场规则来进行的兼并重组,单纯依托政策上的支持来实现规模的扩张,而没有实现资产的同步优化,以及现代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深度植入,并不是市场意义上的兼并重组,既无益于企业,也无益于我国水泥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下,大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完全可能。类似Holcim收购Bluecircue的强强并购行为在我国是可以期待的。预计我国水泥产业大企业格局将在“十二五”期间大致形成。
2.新的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优化
2.1新的发展形势为产业结构优化赋予新的含义
水泥产业在致力于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应更重视企业能否实现产业规模和企业能力的匹配。
在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已经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有关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取代立窑等落后生产技术的话题在“十二五”时期已经过时。技术结构的优化调整更意味在现有新型干法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在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精细化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及两化融合等方面有所作为。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行业整体角度更应该关注的是提升产品内在品质、积极向其产业链延伸。
[关键词]煤炭企业;营销策略;主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024-02
时代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的营销策略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和缺陷,成为制约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在市场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创新营销策略,促进自身的健康长远发展。
1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营销观念落后
当前我国的很多煤炭企业仍然是以生产为中心,虽然一些煤炭企业提出了以销定产的营销观念,但是没有从企业自身和产品的实际状况出发,导致营销效果不显著,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创新营销观念成为当务之急,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
1.2 忽视市场调研
在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做好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场发展动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把握一定的主动权。但是当前我国的不少煤炭企业忽视市场调研,从而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具有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不仅没有取得显著的发展,还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1.3 全员营销意识淡薄
市场营销是一门营销哲学,市场营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煤炭企业必须要树立全员营销观念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的员工全员营销意识淡薄,认为营销工作与自己无关,应当是由营销部门和营销人员来负责,这就造成企业内部难以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1.4 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由于人是营销活动的主体,因此营销人员的营销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营销工作的好坏。当前我国一些煤炭企业的营销部门直接是从以往计划经济年代的运销处转化而来,很多营销人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少一定的市场营销技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企业对现有营销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导致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2 市场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的营销策略
2.1 品牌营销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打广告战和价格战,力图占据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市场份额。为此,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努力打造自身品牌,依靠品牌优势取胜。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品牌营销策略也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设计品牌名称,要保证品牌名称新颖且好记,能够在短时间内给消费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形象,从而拓宽市场销路,增强品牌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要确保品牌质量。质量作为产品的生命,是促进产品销售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对于品牌产品来说,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失去竞争力,很快从市场上消失。
2.2 服务营销策略
服务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必须要创新服务营销策略,提高服务质量。①实施顾客满意战略。首先要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产品设计,并重视顾客意见和建议,及时剔除不受顾客青睐的产品;其次,要完善服务体系,使顾客对产品感到信赖和放心;此外,还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②树立超值服务观念,也就是要用爱心、耐心以及诚心来向消费者提供超越常规和其心理期待的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超值服务理念要贯穿于销售环节的全过程,即售前、售中以及售后三个阶段,使消费者真正做到满意放心,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2.3 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策略也就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①建立有关绿色营销的信息系统,收集和整理包括技术信息、组织信息、消费信息等在内的绿色信息,并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②制定绿色产品和服务战略。充分考虑绿色产品的设计、品牌、种类、质量、包装以及保修和退货服务等,使产品形象深入人心。③确定绿色产品价格。这时要考虑用于环保的绿色成本、产品消费所产生的绿色收益以及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状况等。④选择绿色分销渠道。煤炭企业可以在市场上直接建立销售渠道,使自身的绿色产品打出一定的知名度,打造绿色品牌。
2.4 网络营销策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使很多过去无法想象的行为成为可能,因此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网络营销。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不同地区和环境下的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看法和需求,以及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在该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而确定营销的重点区域。同时在制定产品价格时,要进行网络调查,了解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成本,实现成本定价模式向需求定价模式的转变。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网上订货和网上交易,方便企业经营活动。
2.5 形象营销策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与营销水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信誉好形象佳的企业往往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进行形象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煤炭企业以自身形象为基础,对煤炭市场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不断研发高质量的新型产品,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同时可以通过广告形象向公众展示自身的优势,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此外,还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为树立企业形象奠定思想基础,赢得社会信任,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3 结 论
煤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煤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煤炭企业的数量较多,因此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仍然面临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因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煤炭企业必须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营销策略,需求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新.浅析如何发展煤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J].现代经济信息,2009(7).
[2]岳向东.煤炭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山科技,2008(5).
[3]商雪萍.浅谈影响煤炭企业营销策略的因素及建议[J].河北煤炭,2009(5).
[4]周梅华,刘洋.中国大型煤炭企业的营销创新[J].中国煤炭,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