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感知:在探索中前行
高度决定视野。在课堂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学习课堂教学研究方面的著述,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开阔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数学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课堂活动表现,关注展示课主要环节落实情况,关注课堂教学语言设计及课堂教学组织等。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笔者明显感到课堂教学改革后,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体验提炼:在借鉴中提高
笔者在学习和借鉴中探索出了“五步自主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即确定目标、预习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提高。一是确定目标。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分类科学制订教学案。二是预习自学。只有预习得充分,展示才会更精彩。三是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代表性问题、共性问题分解到各小组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四是交流展示。交流展示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清晰脉络,必须依据教材知识顺序展开,做到系统化。五是反馈提高。此环节是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提高。
锤炼完善:在反思中升华
本课题的研究以“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为代表,提炼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的基本观点。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本课题是我校生物教研组首次承担的重大课题,对插图、模型、生物学概念三个方面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本课题研究的总报告。
一、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
本课题研究中,根据我校课程的设置和人员变动情况,对原课题设置的研究内容做了相应调整,增加了厚度,拓展了宽度:新增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素养的学习和提高,课题研究思路和导向与原申报书中进行了有机整合,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上进行了创新,设置了插图的研究、生物学概念的研究、模型制作用于教学上的研究。课题负责人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原则:让新的教学理念全部走进课堂;让新的教学思路贯穿于课堂;让新的教学成果完全来自课堂;让新的教学方法完全用于课堂。优秀的教学成果来自一线精彩的课堂。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学生的思维转变,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课题组教师处理新教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方面面,先重在于研,后重在于教,有研有教,才有教学成果的转化。课题组成员从研究中丰富了自己的学科教学思想,完善了自己的学科教学体系,使自己在研究中得到了进化和发展,真正体验到了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最精彩和最精华的课堂教学,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就自然成为教学理论。有了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才表现出生机和活力。课题研究是中、高级教师继续发展和终生学习的需要、延续,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互为认同,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研究决定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决定教学出路,缺乏研究能力或者是照本宣科的教师,其课堂往往贫乏、空洞,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激发了全体教师对新课程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体现在每一次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建言献策,热烈讨论,使我校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教学中,人人都能得心应手处理新教材,人人都能在课堂上用好45分钟,进一步向高效课堂迈进。
二、课题组人员通过学习,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业务素养、应对新课标教材的处理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学科教学研究的热情,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的目的。力图使教师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能正确处理教材,实施概念教学、插图的教学,使青年教师逐步向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过渡。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组织研究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新课标教材的相关理论,正确区别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形成共识:研究性学习定位于课程改革,而探究性学习则定位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服务于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是基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生物学科的科学研究,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注重在生命科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注重探究的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把探究性学习这一重要理念用于插图、概念教学、模型教学、实验教学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生硬地记住生物学概念,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概念、理解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概念教学中,加强了“一条龙”的教学:概念的认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活化—概念的灵活应用,注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抓好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研究得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
根据原课题申请书中设置的方案,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材中,对同一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和同一教师,用不同的教法,在不同的班级(实验班级2个,普通班级2个),新课完成后,立刻用10分钟时间,用同一检测试题进行测试,比较在教学效果上的差别,来说明“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结论,见表1:
注:(1)传统教法:以教师讲述、谈话为主,未利用教具、自制模型。
(2)探究教法:充分利用教具、自制模型配合贯穿,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讨论、动手,以亲自体验为主。
通过上述比较,满分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平均分四项指标,探究性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要好,这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教学实验研究中,进一步本文由收集整理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扬弃”,保留其优点,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在本教学研究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方式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克服过去学生对生物知识死记硬背的问题。在教师的引领下,构建以探
转贴于
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找出被动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传统教法的班级只选择了2个,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特色与创新
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经过课题组研究成员的讨论,增加了对插图和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研究。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尤其与图片的有机结合,强化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又突破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符合新课标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表明了概念教学在新课标教材中的作用,这对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1.在插图的实验教学方面
对人教版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全部插图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出分类标准,研究插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各类插图与必修一、二、三教学内容的关系,提出插图的教学策略。以必修一教材中“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为典型代表,提炼出插图的识图、释图方法:仔细观察,抓住重点,辨别结构,记住名称,找出差异,知其功能,总结规律。教学中贯穿着探究、合作、讨论,并设置出插图的一般教学模式及教学中设问的一般规律: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是什么?注重识图、释图教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高度统一,处理好预习、新课教学及复习课中识图、释图的区别。
同时,在插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感悟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形态美、认识生命科学家的崇高美(体会科学无国界和科学家贡献全人类的博怀)以及生命的结构美。
2.在模型的实验教学方面
在“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中,由于球棍模型中的原子有杂化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不利于观察,教材中要用到与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同步的有机化学知识,高一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特别是对连接各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共价键)感到极为困惑,氨基酸的平面模型也可以根据需要变成空间结构。在此内容的教学中,提出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重点、难点突破的7个对策(指导学生构建氨基酸模型→原子间的化学键介绍→课本后习题改为课堂练习题→加强通式的理解和记忆→用模型解决蛋白质结构中脱水缩合的问题→图文转换处理蛋白质的功能→突破主题)。
3.在生物学概念的实验教学方面
在必修一第一章《走进细胞》中,通过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9个具有从属关系一般概念,进行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概念的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通过教材中的8幅插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对学生成功实现了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从而突破了本章节中核心概念“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教学。
审视新教材,在无图不成书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处处闪耀着生命的迹象。生物的形体美,是大自然中的恩赐,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给予了她美丽。走进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就仿佛贴近了生命,体验生命之美,感悟生命之伟大而艰辛,让学生贴切地理解生命之生。
4.在教材教法的研究方面
在课题组人员的研究中,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与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因素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问,敢于发现新知识,成为教学研究的亮点。
由注入式满堂灌改为学习探究,尝试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教师的权威地位下降,成为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伙伴,教师真正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充分展示和表达,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略,并将在课堂教学中的成果提炼出来,在重要的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每篇公开发表的论文,都体现了成果的重要性而被其他专家认可,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创造
转贴于
性较强的特点。
五、阶段成果的投稿及发表
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投稿于4种期刊: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杂志;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国家级杂志;广西教育学院主办的《中学教学参考》省级杂志;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科学论坛》省级杂志。
在重要阶段性成果的收集中,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被相关杂志社的审稿专家予以认可,对投稿中的原文未作重大修改,保持了作者真实的课堂教学思想,展示了课堂教学中的精华。这说明优秀的教学成果来自一线精彩的课堂,教师是怎么进行研究的,在课堂上就应该怎么去讲,教学论文也应该按这样的方式去写。因此,课堂教学是研究成果诞生的摇篮,是成果的发源地,是教学理论来源的主战场。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及继续研究的设想
1.课题命题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原课题研究的范围太大,太泛,针对性不强,什么子课题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故此,对人教版教材的课题研究以小课题的研究为主。人教版的主体结构中,分别对挂图、核心概念、生物学实验三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小而细的课题研究使课题的研究对象更加全面,更加细致,更加深入,更加具有说服力,课题的厚度和宽度都得到了更好的拓展,更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2.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是事实,还应该增加对学生的书面采访和个人学习情况的访谈,说服力会更强;学生识图、释图能力加强了,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研究中被弱化,未能反映出来;研究方面的证据收集薄弱;由于研究时间过短,研究的内容只集中在必修一,未见必修二、必修三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卓越 工程师 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探索,其目耸桥嘌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实施中,一般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时间在校学习,累计不少于1年时间在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特征,许多教学改革研究都针对实践教学开展。实际上,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都是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实现的。由于卓越人才培养更强调面向工程,所以不能继续沿用现有的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相关教学研究非常必要。
一、卓越人才培养理论教学研究现状
许多研究人员开展了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如冀杰等[1]探讨了研究性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将研究内容引入教学课程中,克服学生虽具备基本理论知识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问题。张士辉等[2]将CDIO模式用于卓越工程师教学中,以项目设计为载体,以项目学习促进能力培养。李公法等按照“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万波[3]探讨了双语教学在培养面向国际高素质卓越工程师人才方面的研究。茹煜等[4]以面向农林装备行业的机械类专业为试点,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机制、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探索并实践了具有南京林业大学特色的“3+1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二、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在新形势下,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为改进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新机遇。研究其在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将是今后卓越人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教学模式,它借助互联网络技术,通过线上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线下课堂内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达到促进知识消化与吸收的目的。翻转课堂的这些特点使其非常适用于卓越人才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翻转课堂中有相当多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自学,并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讨论题目,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
(二)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被有机分割,学生自学的大量内容不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节约了课时。教师在线下教学中,有更多的时间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讲解,教学重难点更突出,也能对课程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拓展教学。
(三)翻转课堂更强调知识点教学,以知识点为单位设计教学进程,开发视频与电子课件、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源。教师应用于卓越人才教学中,通过面向工程设计讲解知识点,开发教学项目,设计在线测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素养。
三、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理论课程为卓越人才提供重要专业理论知识,是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形成的基础。在理论教学中,可采用“工程进课堂,课堂随工程”的工程与理论密切结合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
(一)机制保障
教师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实施者,直接影响着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首先开展教师团队建设。具体方法是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卓越工程师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开会交流,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指导能力与企业导师的理论知识素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教学团队,具体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二)教学内容
选择卓越人才培养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在卓越工程师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选择代表性工程实际问题,综合分析确定工程所需的理论知识,建立工程实际问题与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点的联系,开发包含视频教学资源、电子教学课件、考核试题在内的教学项目,建设完成在线课程。
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坚持以工程实际为导向,注重常规性工程技术需求的同时,大力引进专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开发基于工程的教学项目资源、教学案例,实现以项目为牵引,全面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卓越工程师核心潜质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三)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际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其中线上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线上辅导为辅;线下教学中教师对学习难点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指导,提出讨论课题,并综合运用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以及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冀杰,唐超,彭和.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探索[A].2013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新进展论文集,2014.
[2]张士辉,祁芸,严玮.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190.
研究现状简评
目前尚未查阅到以“真效”为核心概念的课堂教学研究。比较普遍的是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这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真效课堂”研究的最核心内容。所以本文的研究现状简评主要指“有效”教学。
在西方国家,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展开,深入探索有效教学的机制,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梅里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著《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面对教学高耗低效,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过重的现实,我国的学者、专家和部分一线教师从新课改展开研究,并渐成教育热点。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如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的《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肖成全等主编的《有效教学》,吴松年的《有效教学艺术》,姚利民的《有效教学研究》等,还有若干研究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这些研究,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投入与教学所得关系等多角度或综合角度对有效教学的含义进行界定,从教学的各种构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教学的主要过程(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的核心问题(预设与生成、新型师生关系、多维度教学目标、课堂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对有效教学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究,重点研究了有效教学的机制、特征、原则和策略,为深入研究真效课堂的构建,搭建了基础框架,积累了基本通识,提示了研究方向;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念服务和策略、方法的指导。
纵观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由于这些研究大凡着眼文献研究和建议性理论研究,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和实证研究,还差不多处于规划式、框架式的状态,过于宏观。由于缺乏根本的参照依据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教学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科目化、微观化、案例化的研究成果。从普遍意义上看,已有成果对实施新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还欠缺实践操作的切实指导性。能深入参与的部分一线教师,其研究显得零散、孤立;且偏重于知识技能,又显得简单、偏颇。由于这些原因,一些号称“有效”的课堂,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假有效”现象。
研究策略及建议
以落实新课程目标为参照 新课程目标是真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真效教学设计、实施的根本依据和最终归宿。只有落实新课程目标才能做到执行国家法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这必须以课程内容为出发点,关注教材编撰的意图(要实施的课程内容),把教材内容定位于实现课程内容的凭借、手段和途径,使教材内容因课程内容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构成科学的体系。为此,要弄清楚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内涵的联系与区别。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在整套教材内容的纵向关联和单元课文的横向联系中,确定具体课文所在坐标点上要实施的课程内容,科学制定三维度具体目标,并据之对课文内容深入分析研究,合理增删取舍,以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掌握科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育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将设计、实施及评价连贯起来观察和考量 真效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是真效课堂建构研究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设计是前提,实施是关键,评价是升华。进行真效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结合具体课文的内容,设计出恰当明晰的三维度具体目标;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充分把握学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实施中高效益地达成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选择
从教的诸多方面考察分析 如教学设计:如何根据学情、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课文内容,科学制定三维度具体目标;如何处理课文,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如何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既灵活开放,又富有实效;如何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学得或习得“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品质。教学过程:如何创设情境,切入课文;如何安排教段,自然过渡;如何层层铺垫,创造;如何总结提升,适度拓展。教学活动中的设问:是否富有诱导性;是否具有灵活性;是否拥有开放性;是否能引发新的问题,创造课堂生成。思维方法训练:如何启发;如何引导;如何点拨;如何拓展;如何控制。还有课堂软环境创造方面,如对学生的鼓励:如何期待;如何激发;如何表扬;如何谅解。
从学的诸多方面考察分析 如预习情况:如何有条理地预习;如何运用己有知识经验;如何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如何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如何探究预习疑难;如何选择与解答预习练习;如何合作预习;如何评价预习效果。上课情况:如何做好上课准备;如何选择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如何思考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质疑;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勇敢质疑;如何和老师、同学合作探究问题;如何创新课堂思维,大胆发表见解;如何记录学习要点;如何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课堂学习,总结课堂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向老师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如何总结学习的内容。复习情况:如何利用复习资料;如何撰写单元(章节)小结;如何记住所学知识经验;如何评价复习效果;如何保管学习档案。作业情况:如何选择作业内容;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如何攻克难题;如何订正作业错误;如何总结学习方法。还有学习的品质,如主动、勤奋、求实的精神如何;学习的心理,如动机、兴趣、情绪、压力、性格、修养如何。
一、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几点认识
1. 培育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前提
核心素养并不是颠覆性的概念,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颠覆性的改革举措。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后者对前者不是否定,而是发展。并不是有了“三维目标”就不要“双基”,有了“核心素养”就不要“三维目标”。没有“双基”哪来的“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呢?因此,落实核心素养,不是否定过去的工作,而是在过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化。
培育核心素养要求课程观转型,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课程观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关注核心知识。所谓核心知识,是指反映学科特征、构建学科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基础性、发展支持性、重要性的特征。学生中心的课程观除此之外还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核心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学校课程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年龄特征为基础,以追求人的和C发展为目标。
2.培育核心素养,学校的行政推动靠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从来不是强调所谓的“人治”,而是强调校长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总是处于关键少数的地位。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校长的作用也不例外。校长的认识、校长的行动,对推动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校长要带头学习、领会和践行核心素养的要旨,并积极带领广大教师加强专业学习,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必备的先进教育技能,增强教师对核心素养等概念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并将这种理念创造性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实践证明,一所学校的校长,其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能力,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因此,对校长来说,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强化自己对核心素养的把握能力,不断将核心素养的理念熔铸到学校环境、学校办学实践当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3.培育核心素养,落实靠教师
从学校改革的逻辑来看,学校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最终,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要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处于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最直接、最实际,他们离学生最近,最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层面,脱离教师的任何改革举措必将遭遇教师的内在抗拒和彻底的失败。
核心素养是个综合性的宏大体系,其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特别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学科细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对核心素养的深入把握能力。因此,学科素养能否有效落实,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取决于教师个体素质的高低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的是以理论为指引的更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而非纯理论层面的指导,从这一角度来说,强化教师的实践指导将是教师培训的工作重点。
4.培育核心素养,载体是课程和课堂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凭空产生,它需要在实实在在的日常学习、思考和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因此,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是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只能在课程中孕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只能在课堂中生长。
对此,学校要认清以下三点:第一,培育核心素养要重视核心知识,特别是重点高中更要重视核心知识,离开核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就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培育;第二,只有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根据大的核心素养框架,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出该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让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真正落地;第三,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要优化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改革,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无从实施。
5.培育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校本化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框架要素是对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考虑学校办学的历史、基础和条件,根据自身实际,将国家制定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创造性地转化为学校自己的培养目标。在此,成都七中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在达到基础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突显了自主发展、人文底蕴、创新实践、责任担当等要素。
二、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行动
1.重新定义七中优秀学生的标准
教育不仅是唤醒自我,更要唤醒责任。面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就没有进取之心。七中学生的人生责任,不仅要为自己,还要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人与人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情商,决定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情商,智商主要靠遗传,情商主要靠后天培养。有些非常优秀的学生,智商并非特别得高;有些非常聪明的学生,学业也并非很好。决定学生是否成功的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是意志力。意志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七中校园名言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奋斗与坚韧是书写成功人生的两支笔:奋斗造就学生的成功之路,坚韧滋润学生的青春时光。
2.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育人价值取向
学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对人才的要求须德才兼备,德在首位。“立德树人”的内涵和要求不仅有优秀的传统道德的内容,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新内涵:立德为先,树人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健全人格的“和谐之人”,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遵循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
成都七中的育人价值追求是:人文滋养,个性成长,责任引导,知行合一。具体来说,注重人文滋养就是要立德树人,教育以德为先;七中学生要有善良之心、悲悯之心、责任之心、感恩之心;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人生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3.加强教师培训,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建设学科高地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要提升学校质量,必须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特别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的领头羊,骨干教师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采取了很多有效的策略。例如,加强新教师的校本培训,组建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小组,建立新老校区教研组、备课组的定期交流制度,在新校区建设网班听课教室,采取新老校区教师集体教研、统一考试、集体阅卷等措施加强新老校区教队伍的融合,采取措施强化新进教师在七中的归属感和对七中文化的认同感,等等。
学校人本管理要秉持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激励与约束、协调与认同、培训与使用、求同与存异等关系。我们形象地将激励、民主、协调、培训、求同等比喻为“圆”,将约束、认同、使用、存异等比喻为“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践行“方圆观”理念:激励与约束应该是“从圆到方”, 协调与认同应该是“以圆促方”,培训与使用应该是“圆中求方”,求同与存异应该是“外圆内方”。
4.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与创新,实施人文学科提升战略
学校组织学科骨干研究课程标准,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在优化课程顶层设计方面,学校在细化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双向细目表的基础上,开设出生涯规划、国际理解、积极心理学、steam等新课程;全面推进艺术、体育、技术学科的模块教学;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建构出“双核”并重的课程和课堂,即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并重,共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另外,学校积极实施人文学科提升战略。学校认识到,虽然人文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人文素养,但是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实现成都七中的育人价值取向需要全面提升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
5.明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体要求,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型课堂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以责任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领导力。为此,学校明确规定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具体要求:选读学校推荐的30本名著,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做一次学生干部,策划一次班会,完成一次演讲,参加一次英语诵读比赛,做一次微报告,完成两个学校推荐的校本实验,学习两门选修课,掌握外事礼仪和理财常识,完成两次社会实践,学会排球和游泳,爱好一门艺术,参加创客活动,独自或者合作完成一件steam学习的作品。
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以学生主体、合作探究、注重反思、“双核”并重为理念,探索出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型课堂教学模式,即“学、讲、思、究、练、评”,其特点是在讲练的基础上,强调自学、动手、思维、探究、反思等环节。
6.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师生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精神发展
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学校加快校区整合,全面实施分类培养、个性培养。在评价改革方面,学校积极优化师生评价方式,坚持用科学的评价引领学校坚持素质教育的道路。在精神培育方面,学校注重学生精神发展力,建设积极心理教育中心,优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德育活动,加强艺体工作,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