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际交往技能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勤工助学;援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091-0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城乡差距没有实质缩小,以及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等因素,高校贫困生绝对数量和比例日益增加,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问题集中表现在其物质生存状态上,他们无力承担学费和生活费,营养健康难以保障等。但这只是表象,隐性深层还会影响到贫困生接受教育与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人际交往与社会认同、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等。传统的资助体系已经形成了“奖、贷、助、减、免、缓”六位一体较为完善的联动机制,其资助重在物质帮扶,但是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经济与物质的贫困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这是可以而且应当逐步改善的。而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单一和匮乏,则可能导致他们一直陷于经济困难,形成贫困的自我循环和代际遗传。如何构建完善的高校贫困生发展援助体系,促进贫困生全面成长成才和发展,勤工助学是一个颇为值得探讨的视角。

一、高校贫困生发展障碍现状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偏远山区、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为单亲或孤儿,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或者入不敷出,处于贫困状态。一般而言,贫困大学生在初高中就读阶段,与周围同学在经济与发展上没有太明显的差别,但进人大学后,由于大学普遍处于中心省会城市,生活环境和生存成本反差明显,这使得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危机突现出来。一方面,高昂的学费使得大部分贫困生只得依赖国家助学贷款,在校期间就承担了将来还款压力;另一方面,生活费捉襟见肘,生活水平低而且缺乏保障,经济和物质困难成为贫困生发展的现实根源。

2.学习素质有待提升

重庆邮电大学邓杰调查研究显示,多数贫困大学生有着明确的目标,学习刻苦,积极上进,但在时间分配上较为单一,学习成效不理想,多数处于中等水平。笔者所在高校情况也基本如此。贫困生目标明确,学习刻苦认真,为何成绩不理想呢?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引入“学习素质”的概念。学习素质是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辩证统一,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品格四个部分。

一方面,贫困生在学习智力方面与其他同学没有显著差异,学习动力方面还存在优势,但是很多贫困生其学习目标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表现在主要“为考试和奖学金学习”,“为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学习”,急功近利,不求真务实,不联系实践。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和观念未及时更新,长时间难以适应大学学习,导致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而学习能力是职场考量的重要指标,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职场不断呈现的新现象、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知识、新方法来快速响应和有效解决,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势必影响贫困生职场竞争力和职业发展。

3.人际交往障碍

一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自卑封闭,对自己完全否定,在人际交往上往往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实质上,贫困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他们普遍敏感、内向、自尊。另一方面,贫困生对经济困难有着深刻的体验,有时在交往中过于看重外在的服饰,有的在交往中过于斤斤计较,有的错误认为人际交往完全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盲目攀比,为人际交往过度消费,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和危机。

4.视野狭窄与对城市文明理解不足

贫困生视野偏狭窄来自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表现在贫困生由于父母普遍社会地位低微,职业地位不高,生活的现实环境相对落后,缺乏机会和平台了解高速发展的社会;平时学业压力也较大,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财力发展个人的其他兴趣爱好和特长;再加上所学知识单一,书籍储量小,获取信息来源有限,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力。主观方面表现在受贫困文化影响。贫困文化不等于消极文化,但存在负面影响,使得贫困生思维方式封闭,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敏感和绝望,主观上抵触社会主流文化。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对城市文明了解较浅,尤其是城市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方式以及隐性文化更需要他们去深入了解和适应。

5.职业基本技能欠缺

职业基本技能指职场必备的通用性技能,一般为大学应届毕业生进入职场的准入条件或重要考量指标。通过雇主调查,目前雇主对大学毕业生较为重视的基本技能有计算机操作水平、英语实用能力、积极沟通技能、领导与组织协调能力等。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等教学条件较差的中学,前期较少开设计算机、英语口语课程,这方面基础较为薄弱。进人大学后,由于经济压力使得他们相关的学习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缺乏,这方面能力还可能进一步与普通同学拉开差距,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贫困生由于学习和生活压力,以及个性和观念影响,参与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机会也相对较少,沟通协调与组织管理能力得不到锻炼,即使进入职场,这些同学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职业发展不顺或发展缓慢。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校企 紧密连接 一体化教学

一、当代技工院校生源分析

1.1当代技工院校生源以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为主

技工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职高)一样,等同于高中层次学历。技校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招生层次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

由于近年来的“普高热”形势下,技工院校中以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不多,生源以初中毕业起动的学生为主。

1.2国家资助政策下,生源以“免费生”成为主体,文化基础较差

国家近年来推行的部分农村地方能享受的免学费优惠政策,致使技工院校的生源多以乡镇和农村的“免费生”为主。对于这类“免费生”,由于全国范围内各乡镇,农村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地方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层次偏低,有的地方校舍陈旧甚至已成危房,教学配套设施落后,因此大多数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因此,当代中技汽车维修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的编排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和文化基础等问题,开发既为学生所容易接受,又能满足汽车维修企业技能要求的教材。

二、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一体化”教学

2.1传统职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往往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操作技能教学分别进行的,难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这导致了学生难以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性低下,也造成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之间的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

2.2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材的开发来源于企业生产中的工作任务,真正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中的有效连接。

由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明显,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迅速地应用与实践技能当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成为了当代大部分技工院校的首要工作。

三、汽车维修课程要注重内外评价

培养出为当代汽车维修企业所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汽修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汽车维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评价体系。其中包括企业对学校课程内容的评价、企业对毕业生考核的评价;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为了使学校和企业之间能紧密连接,企业和学校之间应多沟通交流,建立完善的课堂学习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议学校积极聘请企业的专家当相应课程的主考官,实现教考分离;积极组织任课老师到企业中学习,以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紧密结合。

四、汽车维修课程要注重学生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4.1当代汽车维修企业,技术员工的管理概况

在当代汽车维修企业当中,技术工种拥有相当强的专业技术能力,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车间工人R抵识和技能水平都相当高,但由于大多数的车间工人来自于技工院校,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管理类的相关课程,普遍存在技能水平强但管理能力弱的问题,既有较强的技能水平,又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综合人才少之又少。因此,技工学校的学生要想进入企业的管理层难度较大。

4.2汽车维修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应注重组织管理能力理念的植入

在汽修维修课程的开发中,应加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相应课程。比如说:在“汽车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检查”这一类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自行分组,以轮岗制的形式各自挑选出组长,再由组长安排每位组员的工作任务,小组内通过讨论,制订出本次课程任务的工作实施计划,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本次课程任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在课堂中,给学生植入理组织管理能力等概念,经常的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让他们知道并且切身体会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4.3汽车维修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 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 情感距离和相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 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对一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了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维修企业中,人际交往能力是获得快速提升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技校学生要想在企业当管理,人际交往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特别在实训课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角色扮演平台,切合实际地模拟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情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人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让现代网络技术服务于汽车维修课程教学

5.1“互联网+”时代下的职业教育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把“互联网+”应用与职业教育,并使其充分服务于日常教学中无疑将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主流。

5.2教学设备贴上“二维码”,让汽车维修课程教学进入互联网时代

在日常汽车维修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学设备是教师授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好助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好伙伴”。而由于部分教学设备的操作较为复杂,技术较为先进,且部分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大难题。学校应邀请教学设备的开发人员作指导,组织一部分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录制关于该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小视频”,通过互联网共享资源的方式,为教学设备打上“二维码”。教师和学生只需要通过智能移动电话或平板电脑等设备,扫描教学设备上的“二维码”,便可通过互联网观看该设备的使用方法,真正实现了“OTO”( Online To Offline”的简写,即“线上到线下)的多方位、多渠道学习。

六、校企合作“双元”并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连接

6.1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德国职业教育得以成功的保证。德国制造之所以蜚声海内外,与他们的职业教育有关,与双元制教育模式密不可分。

“双元制”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现。按照这一教育模式,学生不仅要在学校接受理论培训,还要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两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学生获取主体中学或实体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后,按照联邦德国的法律规定与一家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岗位,参加生产实践劳动,然后再到各州办的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入学,参加理论学习,取得理论学习资格,接受严格的实践和理论并举的教育,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这种学生同时具备双重身份:学校的学生及企业的学徒工;有两个学习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完全开放的,没有准入制度,谁都可以参加职业培训。重视实践,“二元”并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

6.2校企合作是当代汽车维修课程的重要环节

在当代中技汽车维修课程中,校企合作“双元”并重,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连接。参考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近百年,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且德国是高度发展工业化的国家,成熟的业教育成为了当地高技能人才来源的重大后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的特定环境和国情,职业教育发展难以跟上世界步伐,完全实现如德国一样的“双元制”难度较大。尽管如此,在汽车维修课程中,为了让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连,培养出为当代汽车维修企业所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环节必不可少。在新时期下的汽车维修课程改革,我们要参考世界职业教育中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以培养出为当代汽车维修企业所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努力缩短学校和企业间的差距。

结束语

在当代中等技工教育中,汽车维修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技术人才已经难以满足当代汽车维修企业的要求。为了尽可能地缩短学校与企业实际生产环节的差距,培养出为当代汽车维修企业所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汽车维修中等技工教育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编排,教学模式改革,人才能力培养,互联网+专业课程教学教研开发,校企合作实现“双元制”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以实现学校和企业间的有效紧密连接。

参考文献

[1] 刘新林,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情况及对当前职业教育的思考〔J〕, 天天爱学习 2016年02期.

[2] 戴建营,肖冬玲,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汽修专业课教学模式研究〔M〕,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范文第3篇

第二五四医院急诊急救康复中心 天津市 3000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XX 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50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专科护士进行理论、技能测试评价护士核心能力,对所有护士进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形式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为2 个月,培训后再次进行核心能力评价,比较所有护士培训前后核心能力评分并研究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结果:培训后核心能力总分及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可显著提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对改善专科护士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技能培训;护理核心能力

护士的核心能力对提高医院竞争优势、改善医护服务质量及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对于专科护士的研究较早,我国是近年来才重视对护理人员的专科培养,并且受我国医疗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并不理想,因而切实提高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本组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XX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50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护1 例,女护49 例,年龄在24 岁~35 岁,平均年龄(29.5±2.3) 岁,本科12 人,专科21 人,护士5 人,护师8 人,主管护师4 人,其中有15 人参加过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学习。

1.2 培训方法

采用理论学习结合临床实践的形式进行急诊急救专科培训:

1.2.1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分为集体授课与网络学习两部分,集体授课于医院阶梯报告厅进行授课,由我院优秀自身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讲授、病理分析,并通过小组学习等方式讲解急诊医学与护理学、急诊分诊、急诊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急诊监护等。网络学习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以网络群聊方式进行实时沟通,自主查找文献或观看相关护理专业视频,并要求书写阅读、观看心得。

1.2.2 临床实践

安排学员在医院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急诊内科、急诊观察室进行见习,临床实践包括带教老师现场示教、学员练习、小讲课、集体练习、心得交流、问题反馈等方式,要求学院在争取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积极进行医患交流及实际操作,事件过程中要求学院记录时间心得,并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心得的形式撰写实习小结论文,并在培训结束前进行答辩报告。

1.3 观察指标

于培训前及培训后对专科护士进行理论、技能测试评价护士核心能力,采用全方位测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的自评量表(2005),共分为7 个维度,58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制计分,由完全无能力到很有能力分别计0 分~ 4 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19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应用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培训后核心能力总分及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对于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架构主要为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决策能力、教育指导能力与科研能力,其中临床护理能力是护士核心能力的重点[2]。

而通过回顾分析可知,我国医学院校或护校培养的专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技能严重缺乏,而领导决策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更是严重不足,而通过培训护士急诊急救工作中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一方面提高了急诊专科护士的临床操作技能[3];另一方面使其有机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分析、讨论和交流,共同寻求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方案,有助于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护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通过模拟、实战演练等方式模拟应对批量伤员等突发事件,指导护士制定有效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维持急诊护理工作的有序、高效[4],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便捷、畅通。

综上所述,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可显著提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对改善专科护士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菲, 叶茂, 代颖. 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5-17.

[2] 黄亚兰, 尹红, 徐俐文, 等. 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自我评估与培训需求的调查[J]. 护理研究,2011,25(1B):122-123.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73 ― 02

一、提出问题

目前的大背景是民工荒与就业难的并存,一方面是东南沿海一带出现民工荒,一工难求,另一方面是新生代农民工因其渴望融入城市,但受阻于其就业能力的不足而无法实现其梦想而出现就业难,本文正是基于后者进行相关研究。上到国家、地方政府,下到用工单位以至员工个体,都有必要对就业能力做出相应的判断。对政府而言,只有明确其就业能力的评价维度才能提出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支持政策,才能更好地为农民工职业教育提供保障;对企业而言,明确其就业能力可以据此对员工是否适合本企业岗位所需做出评价;对员工个体而言,可以明确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参加相关职业教育,提升自身的就业。所以,提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指出量化评价模型是必要的。

二、相关研究述评

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早已结束,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完成,所以在查阅外文文献时,尚未见到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王春光(2001)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并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群体〔1〕。此后,众多学者们从人口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各角度展开了相关研究。

在西方,对“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这个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定义。Hillage,Pollard(1999)认为就业能力是通过持续就业来实现自我潜能的能力〔2〕;Groot, Maassen(2000)认为就业能力是通过能力的最优使用,获得就业机会的能力〔3〕。国内其它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相关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周其仁(1997)指出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就业机会〔4〕;张新岭(2008)借用 Fugate的研究框架对农民工就业能力状况作了定性分析〔5〕;罗恩立(2010)通过构建基于广义视角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探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制约机制的宏观政策等因素〔6〕;高建丽(201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结构维度进行分析〔7〕。

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出一个综合性概念,即新生代农民工识别、获得就业机会,通过技能发挥来保持现在工作,并随环境变化而实现技能动态提升的一种能力。

三、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期得到其结构维度,并与已有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二)数据来源

此次调查范围为广东省、上海、山东省,调查对象为大量接收农民工就业的中小民营企业和服务业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为84%。

(三)评价要素提取

本研究中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要素选择主要采取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筛选方法。理论分析是指在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和“就业能力”两个核心概念的特征和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出能紧密结合研究对象特征的,可以提示就业能力的具体特征,并能体现相关评价指标要求的系列指标,相关指标必须具有以下特征:尽可能量化、有明确含义、能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易于解释、具有动态性等。专家咨询则是贯穿于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征询专家对相关指标的构成以及排序的意见来对指标进行调整。通过多层次筛选,最终形成适合被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次选取的专家组成员由8位熟悉农民工就业、劳动经济方面研究的教授和25位来自大量接收农民工就业的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主管组成(其中15位来自山东省,10位来自江苏省),采取面谈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在符合上述五大特征的基本前提下,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交流,提取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10个因素,分别是学历层次,身体健康状况,技能层次,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职业期望,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支持。

(四)数据分析

上述10个影响因素之间可能有相关性,对分析不利,所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来合理降维,并找到对这些可观测变量起支配作用的潜在变量。围绕提取的10个影响因素设计问卷,调查内容是每个因素对其就业能力影响的大小,相对重要性的判断标度采用1~5 标度法。利用SPSS 16.0统计工具对回收的285份问卷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KMO值为0.782,近似卡方值为588.718,自由度为45,球型检验结果表明,在相关系数矩阵是一个单位矩阵的原假设下,观测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这些变量间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可做因子分析。

(五)因子分析结果

经过因子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有3个,所以,可以提取3个公共因子。提取的3个公因子解释了所有变量的大部分变异,累计解释了总方差的62.452%,利用最大方差旋转成分矩阵结果图见表4,每个变量在其中的一个公因子上均有较高的载荷而在其它公因子上载荷值则较低,最低的载荷值为0.599。从各因子的高载荷分布可见,在第一个公共因子上,技能层次,职业期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身体健康状况有高载荷,可将第一个公共因子命名为技能素养;在第二个因子上,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支持有高载荷,可将第二个公共因子命名为关系素养;在第三个公共因子上,学历层次和吃苦耐劳精神有高载荷,可将第三个公共因子命名为基本素养。

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说明各变量对相应公共因子的影响系数。用X1、X2、X3、X4、X5、X6、X7、X8、X9、X10分别代表学历层次、身体健康状况、技能层次、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职业期望、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支持变量。这样三个公共因子F1、F2、F3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根据因子得分矩阵,构造主成分得分表达式:

F1=0.016X1+0.271X2+0.318X3+0.266X4+0.325X5-0.122X6+0.370X7+0.247X8+0.026X9+0.068X10

F2=0.011X1+0.098X2+0.055X3+0.018X4+0.138X5+0.007X6+0.150X7+0.527X8+0.381X9+0.391X10

F3=0.534X1-0.246X2-0.026X3+0.032X4+0.074X5+0.535X6+0.090X7-0.020X8-0.007X9+0.022X10

以因子解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进行加权处理,得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模型:

F=0.5809F1+0.2443F2+0.1748F3

四、结论及建议

由上分析所得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模型中可知,权重最大的是技能素养,发挥着最大的作用。由此说明,决定新生代农民工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对技能素养的要求,学习能力能否跟得上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职业期望是否适当,并与用人单位实现良好对接,以及满足岗位任务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建筑、交通运输、服务业等工作,这类工作对其体力要求较高,这也是区别于其它人群就业能力评价体系中最明显的一点。权重次大的是关系素养,由此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其人际交往能力及范围、团队协作意识及外部力量对其支持有直接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其交往范围越大,就业信息就越充分,另外,他们就业所需技能大都简单易学,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外部支持能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升。最后是基本素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以初中以上学历居多,比他们的上一代学历层次普遍要高,这也决定了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学习能力,其学历层次能提升竞争力,但在同一层次的新生代群体中,这一竞争力则相对变弱。

结合以上分析结论,特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重塑职业期望。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上一代更加渴望留在城市工作、生活、享受和市民相同的待遇,在强烈的渴望融入城市的需求以及无法跨越的障碍的矛盾下,其心态也趋于复杂化。为此,帮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与挑战,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职业,做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做好适合自己的工作,能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所在。第二,鼓励加强技能学习。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老一代,更加倾向于做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技能水平所限不能满足岗位用工需要,低技能水平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这就使得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应鼓励新生代农民工主动学习、参与技能培训,使其认识到只有持续地、主动地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才能满足岗位所需,才能在城市立足,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第三,统筹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包括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地方政府部门等主办的各类教育培训课程,各类职业院校提供的培训课程,还有一些私人和企业提供的培训课程,政出多门。如何统筹这些职业教育资源,以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切实有效提升是当前的一大重要任务。

〔参 考 文 献〕

〔1〕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J〕. 社会学研究, 2001,(03): 1.

〔2〕HILLAGE J, POLLARD E.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J〕. Labour Market Trends, 1999(10):83-4.

〔3〕GROOT W, MAASSEN VAN DEN BRINK H. Overeduc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 a meta-analysis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0(2): 149-58.

〔4〕周其仁. 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 〔J〕. 管理世界, 1997,(05): 100.

〔5〕张新岭. 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开发刍议 〔J〕. 人口与经济, 2008,(02):223-241.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含义

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思想素质,主要指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广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它是合格大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知识素质,主要包括科技知识素质和人文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认识能力不仅包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我们所提倡的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它是大学生的首要能力。实践能力主要指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它是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能力培养的重点。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既各具一定的独立性和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处于现代大学生这一整体之中。诚然,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然而,创造性的前提是基础性、全面性。现代大学生要真正承担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必须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或者说德才兼备,一专多能。

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2.1 专业知识的缺乏和非本专业知识的忽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的单向、线型、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看重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科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好基础。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2.2 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部分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唯书本论或只是死记硬背,造成专业知识不过硬,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这使得他们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向职场过渡需要的时间加长,短期内难以实现“人职匹配”,同时也会增加企业培训成本。

2.3 集体感缺乏,工作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使得学生来源地更加复杂,学生间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地区差异显著;加之学生自我意识、私人空间意识强化等原因,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间交往通常小心翼翼;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在思想层面上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反映在行动上欠缺团结协作能力,这些大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单位后,也难以与他人相处,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团队团结协作。

2.4 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中小学时,几乎所有的学生、学生家长为了实现上大学、上重点大学的愿望,几乎耗尽全部精力专注在高考的分数上,这势必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发展。许多中学生没有养成与别人进行良好交际的习惯,加上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思想相对比较严重,而且当前的大学教育没有专门的针对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及活动安排,他们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到中学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习惯思维的影响,他们在大学时的交际行为相当程度上沿袭了以前交际习惯。因此当他们真正走上社会,被社会进行挑选,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优势、才华等完全恰当地推介给

用人单位,从而失去了用人单位的挑选机会。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3.1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素质制约着人对社会的作用以及自身价值实现的大小,对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知识的灌输,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人格为主要内容,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融会贯通,并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某些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其实现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2 培养多维性的知识体系

首先,在知识追求上,应朝多个方向伸展、广延,即讲求知识的广度、厚度、高度和深度;其次,在学习途径上,应是“立交桥”式,即有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自学和辅导的结合,加上产、学、研的结合,进而达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学有创新的良好效果。为此,现代大学生对自己的素质要求,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而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作出努力,以实现自身的、有限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又不能自满自足、固步自封,应着眼长远,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超越昨天,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3.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学校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高校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激情。同时,高校还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

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计算机基础培训、网络知识培训、英语口语培训、公关礼仪培训等。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设立各类奖学金,对参加各类活动获奖的学生给予较大幅度奖励。同时,积极组织掌握各类技能和过级获证的特长生与广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5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是聘请有关专家讲授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相关知识,树立尊重并热爱他人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处事观。二是要给学生干部、党员交任务、压担子,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与学校各部门的交往和协调的能力,放手让他们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三是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面向社会、社区或个人的志愿服务、社区援助活动。同时,大学生应该增强人际交往在个人发展中重要性的意识,并配合学校、老师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锻炼自己,来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3.6 增强内因和外因的默契配合

从内因上讲,要求每位大学生都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从外因上讲,高校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应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造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基础之上的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与实践,不断摸索与创新,从而开辟

更多的途径,动员更多的力量,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建政.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

[2]王凤仙等.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研究[J].河南农业,2007.

[3]马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