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相比较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具有更深的广度,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特的历史思维,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形成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由此可见,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价值等因素是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学生通过调动所学的历史知识,能够客观地叙述历史事物,准确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规律,并做出科学合理的阐释,从而达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特有功能,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吸收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情怀,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不断增强历史意识,汲取智慧。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规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大历史课程目标,要求教师掌握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部内容,让学生逐步形成准确、科学、合理的史学评价体系,这既是教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贯穿于整个高中历史教学阶段。根据教育部门对历史学科考试大纲的规定,让学生充分掌握历史基本知识,考查学科素养与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在历史观指导下应用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明确规定说明,高中历史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对历史学科素养作出科学合理的阐释,全面指导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历史学科素养。
二、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1.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全国各地的历史改革课程中逐步实施。新课程前言部分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从新课程的前言就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课程。总体目标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了解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健全学生人格。新课程改革中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是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中关注的焦点。
(2)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这个层次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提升要求,也是当前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的层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逐步培养热爱国家,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和合作创新,尊重世界各地文明。这个层次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历史教学环节中教师最易忽视的环节,造成了部分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存在缺陷的不良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历史教学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掌握历史知识与技巧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基础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
2.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整个高中阶段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告别了初中时代的稚嫩和青涩,但并未形成成熟的人格。长期以来,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育的功能日渐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简单的教育模式只是为了追求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是高分低能,社会实践操作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上的各项工作的需求。甚至有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健全,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给社会带来危害。专业的历史学科教育,以培养学生成才,塑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人为目标。素质教育不仅是为经济提供人才,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日益趋向成熟。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形成完整的人格,是高中历史教育重视落实学生身心发展的表现,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必要的历史学科素养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历史专业能力的深入发展,帮助学生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摆脱高考之上的绳索,大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让学生懂得自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学习、交际、审美能力。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对于高中生而言,既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高中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历史学科素养是时展对优秀人才提出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显著的进步,也给人类的精神文明带来新的危及。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能力的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正在逐步下降。历史学科素养作为社会文明成果的核心部分,让人类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事件,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素养,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有利影响。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对优秀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真正的优秀人才,在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历史素养,能全面熟悉和掌握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人才需要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推广,高中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历史学科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理性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这一切的要求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才的道德文化素养,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大力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呼应。
三、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师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关键,甚至直接决定着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已成为当务之急。
(1)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国家及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也需要注重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大力倡导和鼓励。同时,国家必须充分保障教师的职业权益,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让教师都以热情饱满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
高中历史教师平时的工作比较烦琐,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师德培训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教师可以共享优质资源,教育机构的领导必须定期组织教师充电,除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外,还应注重增强教师的师德素养、人文教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真正提升历史教师的素养。
(3)提升校园管理阶层的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学校领导者及管理阶层的思想,对教师的工作思路及精神状态都有深刻的影响,校长对优良校园文化的创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级中学的管理阶层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广泛阅读、全面考查、深入思考,不断地学习、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4)历史教师个人努力,自觉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历史教师内在的个人因素,对教学及学生起着决定作用。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不仅有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更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对课本知识熟悉,更应该借助多媒体先进的信息技术主动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课堂魅力。
(5)教师加强对自身的心理疏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健全的个性及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素质也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个高度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人,性格开朗、心胸开阔,敢于挑战困难。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关爱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高中历史教材包含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历史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时,应加强对学生深刻全面的历史学科教育。
(1)用伟大的历史人物教化学生,培养其高尚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许多为历史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先哲们的优秀事迹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优秀人物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鼓励学生多向这些模范学习,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2)用优秀的文艺成果教化学生,培养审美理念
学术界公认,“Key competencies”由国际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首先提出和使用。在国外,一般将competencies理解或翻译为“能力”或“技能”,将Key competencies理解或翻译为“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而在我国大多将competencies译为“素养”,将“Key competencies”译为“核心素养”。历史教学界接受了这种译法,并由此派生出“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两个重要概念。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说起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过是一个名词(概念)而已,但它实际关系我国历史教学改革的走向,一经写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其影响难以计量。笔者估计,一定会远远越过20世纪80年代初“能力”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可是,如果“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词的生成与“Key competencies”的误译或不够准确的翻译确实直接相关,岂不让我国历史教学界脸上无光?丢面子是小事,如若干年后再来纠正误译的负面影响,麻烦就大了。与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静下心来,仔细斟酌、认真推敲Key competencies到底能不能、该不该译为“核心素养”呢?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多花点时间“磨刀”是值得的。
一旦competencies译为“素养”,Key competencies译为“核心素养”,并生成“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概念后,必定有人会问:历史学科真的有“素养”和“核心素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弄清“素养”的含义。
感谢陈志刚教授,他在《学科素养含义辨析》一文中为我们列出了多种工具书对“素养”一词的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素养是“平日的修养”;《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修习涵养”;《中华同义词词典》认为,在强调修养水平和状况时,“素养”和“素质”大多可以通用。他还根据《百科要览》等书的解释,强调指出:“素养现在多用于指人们通过经常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所取得的各种收获、成果或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笔者注意到,上引各条,解释的实际上都是人的素养。近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宣布,“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此,教育部还委托专家进行重大课题《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①综上所述可知,素养(含核心素养)的主体是人。素养是人的“专利”,只有人才有素养。这里所说的人是广义的,包括个体和群体、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未成年人中,中小学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人以外,还有什么事物有素养?笔者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有人会问,某些动物,如“聪明”的猿、“通人性”的马、狗等动物有“素养”吗?对此笔者没有研究,暂且搁置一边吧。
学科者,学习或研究的科目也。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历史学科有其属性、特点、功能和目标,以及由人为其构建的内容体系等,但它本身没有生命(狭义),没有感觉和思维,不能“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因而也就没有“素养”和“核心素养”可言。从汉语词语的角度看,“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有杜撰之嫌。
形式逻辑根据内涵和外延两个要素,将概念分为真实概念(亦称实概念)和虚假概念(亦称虚概念)两大类。②既有内涵又有外延的概念是真实概念(实概念),如“学生”“中学”“历史学科”“历史教学”等。只有内涵,没有外延(亦即世界上不存在与之对应的客观事物)的概念是虚假概念(虚概念),如“上帝”“天堂”“灵魂”等。那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一类概念呢?上文已说,历史学科本身没有“核心素养”可言,世界上不存在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对应的客观事物,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没有外延的虚假概念(虚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虚假概念也有使用价值。但是,如果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先天不足的虚假概念作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乃至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具有全局影响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显然是不恰当的。
虚假概念也可以下定义,如人们就给“上帝”“天堂”“灵魂”等虚假概念下了各式各样的定义。但真实的科学定义要求遵守逻辑规则,做到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因虚假概念没有外延,界定起来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近来,历史老师们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下了一些大同小异的定义,下面摘录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③推敲起来,此定义问题不少,突出的两点是,第一,形式逻辑要求真实定义“必须揭示事物的属加种差”。④但上引定义中,我们既未见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属”,也未见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同种事物的“种差”。第二,形式逻辑要求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要完全相同,⑤而在上引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定义项讲的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其内容要点等,二者外延明显不同。
要为没有外延的虚假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难度太大,而要让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和中学生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则更难。面向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理论以简洁明了为好,否则无法落地。
历史学科本身没有“素养”和“核心素养”,但是,历史学科却具有培养和提升历史学习者素养(包括核心素养)的功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必在研究历史学科本身的“素养”和“核心素养”上再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了。当下,应集中力量研究历史学科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首先是核心素养)作出贡献。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深入研究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确定核心目标。在这一点上“三维目标”存在明显的不足,让广大教师十分纠结,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应尽快弥补。
近来在讨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一些论者实际上已涉及历史学科(课程)核心目标问题。如何成刚认为:“唯物史观”理应成为学生经过中学六年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的一种核心理论素养”。①夏辉辉及其团队认为,“历史价值观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皇冠上的明珠”。②根据自己以往的研究心得,参考同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应是引导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之所以确定这样的核心目标,其理由是,第一,这个核心目标学科特色鲜明,能区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核心目标,体现出在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历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第二,这个核心目标内容丰富,展开以后可以形成二级目标群,构建起历史学科目标体系。因为,正确的历史观是科学完整的历史观,是真理论历史观、价值论历史观、审美论历史观的综合与统一。第三,这个核心目标与中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人文素养)有对应关系,其达成的过程就是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第四,学科核心目标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烂)。多核心即无核心,能归结为一个最好。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故笔者提出了中学历史学科(课程)应以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逐步形成为核心目标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文字史料,解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一、解读文字史料,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隐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对教学进行着积极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习历史不应只停留在对史实的学习上,教师应当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历史作用于现实的生活。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教材的学习上,没有上升到总结历史观点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层面。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升学压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历史学习效果的标准,而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历史学习能力等历史素养。通过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笔者发现,不少在初中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初期的历史成绩都不是很高。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材的突然转变,这打乱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体系。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探究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历史的分析。而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应当将历史观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当重视历史观念的灌输,使教学目标符合时展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当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保证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正确认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受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和施教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教学观念还停留在“知识第一”、“考试万能”的层面上,采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等,造成历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能力。而在新程课改革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参加高考,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相对短暂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事实和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性,关注历史教学的效益,要求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更高效的学习效益,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吸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的人生。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趣味性,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同时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直观快乐的动态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光大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月).《新课标教育研究》。
[2]陈伟君.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2013(26)。
关键词:美国 日本 历史教育 公民教育
美日两国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非常重视对公民意识的教育。本文将以战后美国历史课程标准和日本的历史教育改革为例来看两国历史学科中的公民教育。
一、美国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
历史学科是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是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历史有益于提高公民的素质,有益于发展美国民主社会,有益于促进学生成为良好的公民并保持美国式生活方式。
以美国1994年颁布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为例,标准规定,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上的重要意义。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重要条件,“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而这对于民主管理进程的实际参与和使全体公民实现国家的民主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历史知识也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没有历史知识你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阅历深,分辨是非能力非常强的公民,你也不能对一些社会上的问题做理性的分析及判断。
《标准》规定了有关“公民教育即培养学生具备公平公正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有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能够做到、宽容的心态对待周边的人和事、秉持公平正义。美国历史教育为公民教育方面奠定坚实的内容基础,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多元文化价值观、承担世界责任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学会体谅,反思自己。因此,历史学习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加速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历史学习潜移默化向学生灌输美国民主传统的重要价值观”。从此项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教育不仅教授学生各种史实知识,还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并且使学生情感价值升华,这样学生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历史学科在充实公民知识、培养公民品格、形成公民技能等方面的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日本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
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包含在社科中,小学社会科中的历史课基本没有日本本国的历史教育课,到初中主打还是学习社会科,到了高中,高二、高三才会通过选修接触到历史教学。高中历史选修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了解社会生活社会的不同层次,培养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价值观。日本历史教育自二战后经历七次较大的改革,可以说每次改革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公民教育的培养,也正因为这每次的改革让学校教育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的培养。
第六次历史教育改革中将高中历史从社会科分出来单独成一门学科。此次改革,主要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尊重国家文化遗产的意识;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生活等并具有国际协作精神;高中的“日本史”对公民素质的培养主要是以广阔的视野来分析日本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历史分析能力,把握现代日本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本国文化的特色,提高作为一个国民的自觉性。“世界史”是培养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的素质。以第七次历史教育改革中的课程变化为例来分析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相互促进与相互渗透。1998 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都有相应的规定。在小学一到二年级,包含着历史学科的社会科的课时减少,但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社会科的课时比重是逐渐递增的。初中的改革内容与小学基本一致,就是各学科的课时时间都有所减少,但是历史学科的比重,在整个社会科中还有所增加,并且要求历史课程在日本的初中社会科中既有独立的结构体系,又与其他的社会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高中历史完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受整体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历史教育突出对“国际化”素质要求,重视对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适应国际社会的自觉性和基本素质的目标等。历史教育突出对公民道德、爱国主义的情感、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美日两国的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对比
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或历史教育改革的出发点相同。历史教育在两国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地位有所提高,对合格公民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落在历史教育上。通过历史课学生了解本国和世界,了解本国文化的特色和各民族的文化、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历史教育凭借它在培养公民素养方面独有的特点,越来越被重视。美日两国的历史教育都存在着问题。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也会出现忽视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而日本,历史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包含在社科课程中,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没有专门的文件颁布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
四、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借鉴意义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三个过程紧密联系。美日两国特别重视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我国历史学科要想真正通过教学使学生情感上得到升华,使学生成为“综合型”的合格学生,这样能更好的完成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功能。在教育方式上,要抛弃历史课完全是老师讲授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接受历史实物的机会,实物配上教师教授,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历史和现实产生思考,还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民间走访者和一些民间历史记录保护者,通过接触这些人,不仅教师能关注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教学资源,学生还能获得课本以外更丰富的历史知识,激起学生保护历史遗产,保护环境,爱国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完善历史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意识,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与理想,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教育的任务―公民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建民,刘予苇.日本通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334-33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
一、 引言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而历史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无比重要的责任。所以,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则成为了人们倍加关注的话题。对此,笔者从以下几点出发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二、 历史的概念教学
随着高考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也愈来愈受到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种类的历史概念有着不同的结构,如历史事件概念的内部结构就包括其发展过程的各种要素。但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不理解、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等问题,这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基于这一状况,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就必须改变,同时也要创新历史的概念教学。在概念性知识中,学科理论概念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关键理论概念,才能理解和探讨历史各种观点和理论。面对历史教育的改革,教师应该及时跟上潮流,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培养,运用现代化新理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将不再惧怕历史学科中那些高度抽象的概念,并能逐步学会独立建构自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高中历史互动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沟通,互相合作,以取得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其非常注重内容上的实效性和互动性。历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指师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心理以及行为上的改变。具体而言,高中历史互动教学是指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的结构和主线,领悟本课所学内容最主要的知识线索,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和观点系统化。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应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要突出“做”的地位,强调在做中学,做中教,学教互动,做中反馈。而这种基础的实现,则要求历史教师要组织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动教学中,教师的精心构思、巧妙设疑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不竭的动力。此外,学生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要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逐步形成独立的探究能力。
四、提问的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置疑设问,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提问的核心就是提出问题,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和谐交流的一条主要渠道。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或感受历史情境别的社会现象。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避免以下几种提问:“对不对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问题过浅、无需思考的提问;题意笼统、题目过大的提问等。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点拨、引导,指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最终得出有效的结论。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此外,教师还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反馈,或鼓励,或引导,以充分培养学生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教师要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设计问题,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高效课堂的创建
高效课堂就是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的课堂。要想建立高效课堂,教师首先就要充分优化师生关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次,学生要重视对历史课本中史料知识的学习,通过史料知识来加深自己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并获得自身道德素质以及人格素养的提升。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历史知识,进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起点和机遇。高中历史教师要采用开放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氛围当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主动了解历史、分析历史,并且思考历史与现在的联系,从而有效提高了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不是教师随便讲讲、学生背背就可以的,历史教学必须要讲究方法,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积累、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并努力探索适合学生、适合课堂、适合教材的教法。此外,历史教师要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促使学生成为主体,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