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落叶松;种植;苗期管理方法
1种植方法
1.1整地
通常选用水平沟、穴状和鱼鳞坑整地。在杂草较少的弃耕地、新采伐迹地,较稀灌木的立地条件上,运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40cm×30cm;老采伐迹地、荒山,杂草和灌木较密的立地条件上,可采用水平沟整地,规格为沟长70~100cm,宽40~50cm,深为30~40cm,或先进行割灌后再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
1.2种植密度
用2年生的1-2级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2500株最佳,采用2×2m的株行距或采用1.6×2.5m的株行距均可;在立地条件良好的地块上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600~1700株最佳,株行距2×3m。
1.3施肥
1.3.1施肥对树高的影响。施肥当年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与地径一样,虽有一定推动作用,但与对照相比还没达到明显水平。施肥第2年起,施肥对高生长有显著推动作用。从施肥效应看,肥效对树高生长、地径的影响在当年尚无明显不同。从第2年开始至第4年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明显或明显不同。
1.3.2施肥对冠幅生长的影响。施肥当年对冠幅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明显水平。施肥后第2年起的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东西向冠幅生长不同虽不非常明显,但南北向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
1.3.3施肥量大小之间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无明显不同。除冠幅外,不同水平的处理间苗高生长量和地径差异不明显。
2苗期管理
一年生播种苗落叶松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即出苗期、幼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硬化期(生长后期),对其经营与管理要按照各时段的主要特点来进行。
2.1出苗期
从播种到幼苗出齐、种壳脱落为出苗期,大概15天左右。此时段幼苗顶着种壳出土,主根持续往下延伸,幼苗自己无法制造营养物质,主要凭借种子内贮存的营养物质。这个时段的管理主要是温度和水分控制。应用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浇水,进而常常维持床面湿润,推动地表增温,来确保种子幼苗出土及萌发所需的水分和温度条件,推动种子尽早出土。随着苗木生长需要,应该渐渐增加光照时间,遮阴时间通常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之间,等苗木适应后再渐渐拿掉覆盖物。如温度较高时,就应运用喷灌降温等方法,来掌控幼苗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此外因为幼苗出土常顶着种壳,易受鸟害,要运用防范方法。
2.2幼苗期(生长初期)
生长初期是幼苗出齐至速生期到来之前的这一阶段。即从幼苗出土后,到抽出新梢、长出侧根、出现第二轮真叶。此阶段幼苗发育生长较慢,根茎幼嫩航性较弱,此阶段的重点是保苗。所以,这个时期的管理关键是适量灌溉,调节好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第一时间松土除草,控制幼苗受病虫、高温日灼的为害。应勤浇水降温,提供幼苗生长的合适温度,浇水应适量适时,运用多次少量的原则,通过定期检查墒情来确定幼苗是否缺水,它的标准是苗根维持在湿土层内,床面能稍见干,土壤含水量以15~20%最佳;在地表温度达到35℃时,幼嫩苗茎会发生日灼,应使用细眼喷壶浇水,少浇勤浇,以求降温,每天2~3次,控制日灼出现。在幼苗缺肥时应少量追施氮肥,推动苗木抽出新梢。在幼苗长出侧根,抽出新梢后,可适当“蹲苗”来推动苗木根部生长,提升苗木抗逆性。对于此时期的病虫害,应及时治疗、提前预防。在苗木长出第二轮针叶后,此时已构成第二轮侧根,要以除草要尽早、除小,松土不可过深的原则来进行除草松土工作,来疏松土壤,打破地表土壤中毛细管,调解湿、温度,推动幼苗生长。
2.3速生期
从长出新梢至高生长旺盛期结束截止是速生期,通常在6~7月份。此阶段的管理主要是肥、水的管理,提供苗木旺盛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速生期土壤蒸发量大,气温高,苗木根系增多,苗木茎叶蒸腾力强,应该马上提供充足的水分,所以,浇水应足量,来满足苗木需求。执行多量少次的原则,一次浇透、浇足,在雨季多发季节,要禁止浇水,还要关注排水防涝。速生期是苗木地上部分蒸腾最强的阶段,需肥水量增多,要多施氮素肥料,且适量适时追肥,确保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原生质合成,提高苗木生长。在苗木长出4~5个侧根时,进行第一次追肥,到7月下旬要禁止追氮肥,应追施一些磷钾肥。每次追肥后,务必浇足水,控制烧苗。此外,速生期也是落叶松常见病虫害高发期。要提前进行预防,运用适当比例配制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石油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石油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财务是一切企业活动最终的成果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慢慢地成为了石油企业管理的中心以及目前石油企业的管理方针。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具有一定的考核标准,石油企业要快速发展,经济得到突飞猛进,就必须将财务管理指标考核提到首位,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的重要性以及财务管理指标考核的思路、方法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财务管理指标 考核 石油企业
一、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以一种价值的形态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贯穿与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指标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目标的最终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科学的依靠财务管理指标。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最初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的商品经济,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相应的企业的一些管理办法、考核指标也发生了改变,尤其以财务管理指标最为明显。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以产值的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指标的最终目的。企业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存在的,没有自主的经营权,一切以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作为企业领导升迁的有力保证,企业领导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效率,这极大了浪费了资源,浪费了固定资产的置办成本。
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变了只注重产量的观念,改为注重效益。以企业的持续经营,资产持续增长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这不但可以使得企业的经营者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利润,还使得企业领导者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了解人们的日常需求,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东西。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些国有企业也跟随着进行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财务管理指标也发生了改变,一些未进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也适时的引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并未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标却发生了一些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对类似于石油企业等的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指标进行相应的改变,是适应时展的,这有利于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更快的加入到世界经济这个大舞台中。
二、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考核的思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一般按照一定的国家政策,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发展方向,这是实行公有制的的好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一般以监督为主,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的共同监督下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私营企业,一般以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指标,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考核时,也是针对这四个方面的。作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石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指标考核就没有特定的参考标准。本文认为在现存的经济体制下,对石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指标考核,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建立健全一种适合于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指标,并针对这些指标建立更加完善的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
三、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考核的方法
虽然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在不断的进步,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石油它自身的特点,我们的石油企业本身就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管理指标也就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客观的认识到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认真分析。使其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文化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考核探索新的方法。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财务监督是比不可少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自由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对国家也越来越关心,社会组织也越来越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增强社会公众对石油企业的财务监督。同时在企业内部加强自我监督,随时公布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方便社会的监督。政府也需要完善一些财务的法律规范等。
其次,明确政府在石油企业中的位置。作为国有企业,按原则上说,政府应该起着管理者的角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让出,只起到指导大体方向,监督的作用,而不参与具体的经营活动。作为能源行业,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国家不可以使得企业都有开采的权利,需要合理的规划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不能为了利益,无节制的开采,这就需要国家指导大的方向,制定大的方针政策。
最后,采用私营企业的企业发展能力与营运能力两个指标。石油企业作为资源行业,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行业,不能够把企业盈利,与偿债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因为如果只重视企业的盈利,会使得石油资源的迅速枯竭,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想违背。在遵照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将企业的发展能力与运营能力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指标将有利于石油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财务管理指标的考核体系,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四、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石油企业经济虽依旧不断的增长,但速度逐渐变慢,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越来越严重。因此,就迫切要求我们完善财务管理,加强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的考核,对财务管理指标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对待,并努力探索解决方案,以确保我国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的先进性,以确保我国石油企业能够依旧走在时代的前端,以确保石油企业依旧能够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颖新.关于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财务考核指标的探析.市场周刊.2008.9.
[2]邓淑霞,刘翠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其考核指标.工业技术经济.
[3]林容.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12(02).
关键词:安全管理体系与事故控制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
1.引言
安全问题是人们最不愿谈及的问题,一旦发生了安全问题那么它牵扯到的就不是几条人命和一些财产问题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自然就暴露了相关职能部门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安全管理不止是一次被国家管理部门提及,然而在建筑工地上偏偏又发生了几起安全事故。严惩了一些负责人之后,痛定思痛,到底现行的安全管理是否能凑效了或者说该如何构建全新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2.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安全管理部门各项职能的构建,全面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
安全管理体系包括许多内容,然而它的实施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去督导、负责。建立机制完全的安全管理部门便是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因为安全部门可以行使策划、督导、检查、汇总处理的职能来确保安全管理落到实处。策划是指安全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实际考察建筑工地和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安全作业的措施,策划可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施工过程中的不必要的伤害与伤亡,因此作为安全管理部门的计划实施阶段便显得尤为重要。督导是安全管理部门制定的安全规划下发到建筑工地后,安全管理部门督导施工方贯彻执行安全措施,同样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安全管理部门介入以后施工方便不会在防护装备上偷工减料或者漏掉安全警示设备等等,督导就是为了确保安全策略的确得到落实。检查是安全管理部门定期检查安全措施是否出现漏洞或者出现安全隐患等等,检查是为了重新发现问题以便解决。汇总处理则是安全事故发生以后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寻找出客观原因以便日后可以避免。建立机制完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无异于是为安全施工提供了一份长期的保障合同。
安全管理部门从上到下必须深刻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认识不能单单停留在口头上,管理部门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必须亲临施工现场体会施工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对于安全生产,上级部门必须逐级增加压力给予各级部门紧迫感,这样安全施工的观念才能深入人心,相关部门才肯下功夫为安全管理谋划[1]。
2.2安全管理部门机构的构建,加强各机构的紧密合作
安全管理的部门机构如若细化到每一部分,可以具体地划分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专业检查体系、群众监督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技术管理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主要工作是为管理部门的各级员工和建筑工地的员工动员思想,将安全施工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以帮助他们增强安全意识避免一些因施工意外而造成安全事故。专业检查体系主要负责对工地施工安全进行检查,并依据有关法规处理安全事故;收集整理安全事故资料。安全技术管理子体系由工程师组织,主要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施工;分部分项工程的季节性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在安全计划方面他们全权负责制定适宜的安全施工计划来指导安全施工。群众监督管理子体系由工会组织,主要负责和监督参加工程职工的职业病预防情况,在工人与领导之间发生安全矛盾时,群众监督和管理体系就可以充当专门的仲裁机构来化解矛盾。
各个机构之间应该本着大局着想的目标,互相沟通信息、分享信息以便安全部门的各项职能都能具体地实施落实到实处。除了分享、交流信息各个部门也应该加强合作,从安全管理的不同角度着手为集体出力,为安全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当安全事故发生时,各个部门更应该加强配合而不是相互推卸责任、相互指责来逃避责任[2]。
3.安全事故控制方法
3.1建立事故预测与预控机制,制定事故伤亡目标
事故隐患整改过程是一个系统调节反馈过程,每起事故隐患,不可能一次反馈调节,是控制危险因素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建立事故预测与预控机制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可能面对的安全隐患以及提高我们的警觉防范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应该建立以安监、公安、调度、货运部门为主体的隐患整改机制,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及其积极性。
制定事故伤亡目标同样也是安全事故控制的方法之一,从理论上来讲安全事故完全可以避免然而从实际来讲安全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为诸多因素的限制发生安全事故似乎已是不能避免。既然充分认识到它的高危害性和不可避免性,安全管理部门更应该制定事故伤亡目标,一方面制定安全事故伤亡目标可以增强相关部门的责任感督促他们完成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将安全管理落实到小的方面便于实施[3]。
3.2补救职能机构的建立,安全信息共享
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安全管理部门调查清楚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后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处理。补救是要彻底消除已出现的安全事故对产品生产和使用的不安全因素,它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用技术上有效、经济上可行的措施消灭隐患,排除产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和弥补因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强调的就是补救预防事故再次的发生,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部门也应该这样做。
安全信息是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宝贵的资源。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要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必须依赖于安全信息,安全信息犹如企业安全管理的“神经系统”,安全信息失灵,就会引起企业安全生产的混乱,甚至瘫痪。制定安全信息管理办法,绘制企业安全信息控制、反馈的示意图,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确反馈渠道,懂得安全信息传递路线,确保安全信息传递路线,确保安全信息在生产过程中畅通无阻[4]。
4.结语
建筑施工生产一直是安全意外事件和安全事故的高发段,如何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建筑工地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并按照执行力求较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宋桂苓.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的建议[J].社会研究,2006(2)
[2]崔明.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J].社会研究,2008(2)
现将《北京市地方企业1999年工资指导线执行情况及处理意见》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工资指导线是政府调控工资增长的有效手段,是政府加强工资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政府运用工资指导线,对国有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的工资分配进行指导与调控,使企业工资增长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各级主管部门一定要重视此项工作,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指导,要定期对企业工资增长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预警、纠正,确保企业职工平均工资适度增长,使工资指导线发挥其对企业工资增长的宏观调控作用。
北京市地方企业1999年工资指导线执行情况及处理意见
我市从1997年建立了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每年向全市企业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线后,我们定期对年度和上半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超过预警线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预警通知,提醒企业合理调整工资增长速度,保证全年实发平均工资不超过预警线。
通过对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工资宏观指导体系,结合对企业人工成本状况的监控等其它措施,使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适度,初步实现了政府通过工资指导线制度正确引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的目的,为逐步实现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积极创造条件。
一、199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实施情况
(一)根据统计资料:1999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3778元,同比增长12.2%,略高于当年指导线的基准线(1999年工资指导线基准线为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工资增长11.5%;地方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11907元,同比增长8.3%,低于基准线水平(9%),实际工资增长7.7%,略高于我市“九五”计划中企业职工实际平均工资每年增长3~5%的水平;地方企业中,地方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10967元,同比增长6.1%,地方国有企业职工实际平均工资摆脱了上年负增长的状况(-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为5.5%,基本符合我市“九五”计划的要求。反映出政府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和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改制的工作以及实行行业扭亏的措施取得进展,使大部分企业具备了一定增资条件。
(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1999年第3季度对上半年实发平均工资增长已经超过上线(预警线)14%的393户地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了预警通知,引起了大部分主管部门的重视,加强了对所属企业工资增长的动态监测。大部分被预警企业也能够认真对待,结合本企业实现利税、劳动生产率、工资利税率、资本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人工成本状况等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及时调整工资分配方案,控制工资发放水平,保持年度工资增长在工资指导线上线规定的幅度。
(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京劳社资发〔1999〕11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对上年停产、半停产并且工资水平较低或近几年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工资水平增速较低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今年经济效益增幅较大,拟适当提高工资水平而造成工资增幅较大时,要经过报批。多数单位对实施工资指导线工作非常重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1999年第四季度及时提出了申请,我们认真审核上报企业的综合情况,对17个单位的79户企业给予了批复。但是,也有个别单位的少数企业,未提出申请,从全年情况看,全市仍有54户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超过上线(预警线),其中你单位有企业××户,(名单附后)。
(四)根据1998年企业工资总额与效益年报数据,结合1999年企业人工成本报表,发现部分企业报表数据存在严重的错漏报问题。
二、处理意见
(一)对于未经审批,实发平均工资增长率突破上线(预警线)的54户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根据京劳社资发〔1999〕11号文件精神,进行通报。对其中工资水平偏高、增速较快、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果较差的企业,将列为企业工资内外收入大检点抽查单位,抽查工作另行部署。
企业管理现代化以实现社会、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发展为目标,是包括企业管理观念、方法、技术、手段等全方位的现代化。创新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质,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
技术创新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突破口。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持续缩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价格竞争和规模竞争手段,竞争力就会不断降低、市场空间就会不断缩小;只有不断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占领高新科技的前沿阵地,才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赢得主动。为此,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和服务逐渐向高层次、高技术的价值链高端升级,从而赢得更加广阔的价值增值空间。从这个角度说,技术创新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突破口。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核心,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创造价值。知识经济时代改变了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使得企业间的知识联盟成为可能,并催生了大量网络化企业组织。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竞争已经由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网络化企业组织之间的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技术变迁速度的加快,在一些企业中出现了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分离的现象。这种分离导致这些企业即使实现了顾客价值最大化,也未必能增加企业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开辟新的创收渠道,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和发展网络化企业组织,才能实现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赢。为此,可以调整或引入新的网络组织参与者,通过设计新产品、改善产品性能等实现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改善;也可以重新设计和优化网络组织之间关系,改变参与者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和功能等,以实现商业模式构成要素间关系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