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财务管理对制造企业的重要性
制造企业是指经营工业的生产活动或者是提供相应的工业性劳务的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企业的资金筹集有关,也与资金的投放以及分配等相关管理工作有关。主要的经营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并将企业资金作为对象,进行相关的转化和循环,以投资、筹资以及资金的运营作为主要的内容。当前财务管理对我国制造企业有着显著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制造企业需要根据财务管理的活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资金的筹集效率、得到一个满意的效果。但是筹集制造企业生产发展所必须的资金,就一定要依赖于财务管理。有了财务管理的支持,制造企业各项的生产经营才能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其次,财务管理还能使得企业减少以及规避相应的潜在风险。在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如今,制造企业必须要对财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此才能使得制造企业在各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的限度。最后,提高制造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注入蓬勃的动力,利于推动企业的经济增长。财务管理作为资金管理的核心,能否进行优质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当前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制造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财务管理意识的缺失,使得在制造企业管理制度规定的流程当中,把生产经营当成了管理的主要内容,往往忽略了财务的重要性。在制造企业管理体系的制定中基本上很少涉及到有关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制定。这导致财务管理在制造企业的管理当中并没有占有相应的地位以及发挥其该有的作用。这正是因为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完善、不够健全,这会造成制造企业财务人员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当中,缺少财务管理制度的引导,更有可能会产生财务管理失控的情况。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还体现在,管理制度确定的过程中缺少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制造企业的管理阶层仅仅是把财务管理制度当做是一种对下属单位部门进行管控的手段。使得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只起到会计的核算作用。却没有在本质上发挥有用的监督以及管理的相应职能。除此之外,因为缺少对授予权利的批准以及业务经办等等,使得职务相互分离的制约制度。使得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十分混乱,进一步使得财务数据的失真,让企业的价值?y以实现。这是当前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财务管理人才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多数的制造企业决策管理阶层的财务管理意识较薄弱,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要求不高。并没有把财务管理归纳为制造企业整体的管理框架里。这就会导致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的人员培训上都不够重视,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不多,此外,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考核以及监督也不关注。许多财务工作人员其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已经被淘汰了,其又没有新型知识的输入,使得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仅仅只能满足于制造企业日常经营中会计核算的需要。根本就没有办法对制造企业起到一个推动发展的作用,也难以满足制造企业对于发展的迫切性。就目前而言,尽管许多制造企业配置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往往因为很多财务工作人员其专业素质不够,能力欠缺,使得难以胜任此项工作,也难以做好此项工作,让财务管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这些情况之下,财务信息的反馈是非常滞后的,根本没有办法使得制造企业的管理经营需要被满足。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三)资金管控的能力不足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经济迅猛发展,制造企业更是发展快速。随着制造企业规模大小的不断扩大,其在资金管控上存在的许多不足也更加暴露出来。首先,多数的制造企业在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之下,其资金的管控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加强,存在着非常多的薄弱环节。许多的制造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使用赊账的方法来加大产业的销售,但是,收入增长之后却给制造企业带来了非常多应收账款。而又往往因为制造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和应收账款相互配套的信用政策,也没用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容易产生坏账。其次,许多制造企业没有谨慎的考虑,仅仅是想做大做强,直到上市。投资草率,许多问题渐渐暴露出来,会加大制造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融资的成本。倘若出现资金链条的断裂,对制造企业造成的损失无疑是致命的。也是当前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对于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管理内控制度
制造企业应该按照国家财务部颁布的相应措施方案以及配套的指引。并且根据制造企业当前所处在的外界环境以及内部自身的情况,建立健全其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内控制度,以此来为制造企业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措施。以此进一步的促进制造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做到有标准、有依据、有章可循。所以,制造企业必须要紧紧的把握筹资、投资、以及资金的运营和利润的分配工作的实行。实现其相应的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规范化以及制度化,进一步推动制造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二)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
制造企业应该对内部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教授,此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才能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要使得财务工作人员树立起财务管理的意识,依照科学管理的相关理念,不断的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技术水平。除此之外,制造企业必须重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鼓励。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财务工作人员参与相应的专业职称以及学历的考试。全方面的提高他们对于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不断的扩宽财务工作人员的眼界和视野。不能让财务工作人员对其工作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会计核算层面,更要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具备有更强的工作意识,使得其成为具有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财务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不能安于现状,没有上进心。需要具有主动性,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制造企业的发展出一份力,才能发挥其的作用,进一步的使得制造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降低,并最终达到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论文摘要]企业的信息竞争力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章在阐释知识管理和信息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知识管理的思想从编码企业知识、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知识库和培养知识员工方面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时至今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和繁殖的过程,累加和创新,产生最有价值的产品型知识和最重要的生产力。这一显著的特性,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企业的运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上的挑战。而知识管理正是企业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企业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识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Sveiby)博士。最早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经常引用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来自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即从企业内部来看,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和人三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组织的管理。把知识管理引入到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使得组织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一个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系统。比如在企业不同管理层中设置承担宏观控制职能的知识主管(CKO),承担中层指导职能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KMPM),以及承担微观操作职能的知识工程师(KE),他们构成了组织知识管理的驱动者和建筑师,这些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源。它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离开信息管理则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人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关注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有效运用,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知识共享,其二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企业信息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竞争,就是企业为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有关企业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竞争策略的情报所必需的信息而产生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信息竞争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竞争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智能化、数据化和高效化。
(1)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范畴、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主体和客体全面同步同向地前进。“知识”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价值和行为表现变革等,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企业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属于知识管理水平层面的标准,主要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数据化和高效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矩阵链;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起着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若干个功能。一个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从信息竞争力的三个特征来看,企业信息竞争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只与技术相关;更是一个知识层面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竞争。
三、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知识管理理论更是为信息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知识管理状况的改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途径是:
1.有效编码企业知识
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可见,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升信息竞争力的的基础性工作。
(1)显性知识的编码。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可以采用编码化的策略。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入手,将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文件,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电子管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这将为今后企业建设数据库、内部网络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将知识记录下来。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编码。隐性知识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不易把握,但由于它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较大,价值含量也高,企业还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传统的以静态的数据或信息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企业要想提高信息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采集子系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对企业所需得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交送到信息处理子系统中进行整理、标引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储子系统中。一般包括对信息的选择、下载、过滤、整理和评价这些基本模块。
(2)信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组织所采集标引的信息资源,形成索引数据库。这里可以说是企业掌握最新内外部环境的基础数据,也是用户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基础。
(3)信息存储子系统就是组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信源组织的调整和重组。
(4)信息查询子系统是帮助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用户查询信息资源。
3.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员工数据库等,但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库的却不多见。
知识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信息,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企业可以借鉴微软知识库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要尽可能包含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把敏捷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该系统应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知识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在线论坛、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结果及时存入知识库中。
其次,企业知识库除了支持静态查询,还应支持动态的问题解决,可以提供一个搜索引擎,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关键字、全文等多种技术搜索信息。这样的知识库更像一个传真支持热线,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积累、保持信息,让信息和知识有序化,还有利于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
4.培养知识员工
企业信息竞争能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实现“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以及利用的过程,它不仅仅与技术相关,还需要与“知识员工、过程”有机集成,需要充分与知识员工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成为核心资源,员工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员工与信息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联系。知识员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识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体现。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通过一定的技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知识是由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而生成。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或数字翻译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是对知识的解码。知识员工就是从事这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工作的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将依赖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在知识转换为竞争力的过程中,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员工这一转换平台转换为竞争力。
四、小结
信息竞争能力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而从知识管理的层面来提升企业的信息竞争能力更能对外及时准确地把握行情和技术发展动向,对内能灵活地对策协调自身力量,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就会更加主动,利于不败之地。因此,正确认识信息竞争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用知识管理思想提升企业信息竞争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将关系到企业能否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谢爱辉:试论我国企业信息竞争力[J].经济师,2005(2)
[2]袁单强: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J].价值工程,2006(9)
[3]曹如中等.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
[4]杨世清: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关键词] 知识经济知识管理隐性知识
知识与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相伴而生,知识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知识管理成为新经济时代一种新型的管理,在组织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企业内部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中的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通常一个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三到五倍之多。知识管理是为了发展知识经济而出现的新型管理,是管理领域的一个最新发展阶段,其观念越来越深入到企业的内部,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利器。知识管理最艰难的目标及其能发挥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促进组织更有效率的分享隐性知识。但是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容易被编码,很难以有形的载体呈现,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拥有知识的人不知道如何予以传递,或者根本不可能传递,或者某些隐性知识可以外显但是要耗费相当大的成本。因此,在知识管理时代,如何分享隐性知识,如何解决因为知识的分享所带来的利益冲突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方式分享隐性知识,就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亟需解决的瓶颈,本文将集中探讨如何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一、隐性知识外显化的弊端
隐性知识外显化的过程是复杂的,困难重重,成本也很高昂。隐性知识得以充分开发利用之前必须予以外显化的客观事实限制了隐性知识的效用发挥,而隐性知识外显化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1.员工个人不能充分意识到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而且从个人角度而言缺少将隐性知识外显化的动机。首先,在日常的工作中隐性知识指导着员工的行动,而员工个人或许没有将其当作知识来对待,因此很难将其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或者解释给他人。例如我们可能知道怎么去骑自行车,但却很难将这种技巧解释给他人。其次,如果将个人隐性知识外显,便容易让不特定的人士接触这些知识,因此对个人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员工担心当他们把自己辛苦获得或通过岁月而累积的知识分享给其他同仁后,将有位置被取代,甚至工作朝不保夕的可能;知识被不特定的人学习,可能是竞争的对手,对个人利益造成威胁。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看待隐性知识外显化的弊端,把企业的员工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个人自利的现实面。
2.组织内也有一些集体的隐性知识,如果外显化可能给组织带来严重的影响。顾客经验、供货商交往经验、价值观及信念等组织内的隐性知识,不形于文字,也未被记载,但是可能为某些组织成员所了解,若将隐性知识转变做为新计划推行或新产品的发展参考用知识,可增加组织的创新及发展能力。但是如果这些知识由竞争者获得,便会增长竞争者的实力。同时组织内拥有一些隐性知识,包括所有足以影响组织经营成功的一些知识,对这些知识的保护常常被忽略,因为它不易外显。组织如果站在竞争的立场,不应该将组织中个人或组织本身的隐性知识外显化,一旦外显化即容易传播,对组织未必是有利的。
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外显化未必是可行的方式。首先,隐性知识直接用语言向其他人描绘出来则是非常困难的,例如美国许多大企业,如Ford, GE和Chrysler等为了学习和赶超日本汽车制造业,曾投入了极大的资源去挖掘日本汽车业的生产知识,通过大量的收集资料、咨询和撰写相关的书籍,但事实证明日本的成本优势(即隐性知识)是很难被别人模仿的。其次,隐性知识不易编码或文件化,将其外显化必定须耗费很多的成本或心力去编码或运用科技显现。再次,隐性知识通常无法构成完整的学说或技术,无法申请专利权,一旦外显后,除了企业成员分享外,也很容易让组织外的人取得并应用这些知识,相对减少这些知识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贡献性。
综上所述,组织中个人或组织本身的隐性知识一旦外显化即容易传播,可能会被抄袭而严重减损其重要性的部分;同时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可行性下,运用科技予以外显会耗费大量成本,而隐性知识外显后的法律保护也比较困难。
二、隐性知识分享的重要性
许多知识管理的论述是以企业或社会国家为出发点,探讨知识分享的技术与制度层面,忽略知识分享是一种行为。知识如果不分享传播,便不能发挥知识的杠杆作用,其效益是有限的,知识分享既是一种行为,所以不能忽略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和目标。知识分享通常会对企业及社会国家带来效益,但是个人是知识分享的主角,必须有足够的动机和目标才能促使个人主动的分享隐性知识,以下分别论述隐性知识分享对社会国家、企业以及个人产生的可能效益。
1.知识分享带动社会进步。从社会或国家的角度看,知识是促进社会进步与创新的动力,更多的知识扩散与累积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进步,因为知识为社会大众所共享,不具排他性,所以以社会国家的角度而言,知识可以尽量地传输与扩散。
2.知识分享带动企业成长。对企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员工通过经验累积起来的,很难被书面记录,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组织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到底是什么知识。正如曾经的惠普首席执行官卢・普拉特所言:“只要惠普意识到惠普知道什么,我们就可以获得三倍之多的利润。”
可见,知识分享可包括企业内及企业间的知识分享,企业内员工知识的分享可创造乘数的效果,增加组织整体的知识,企业间知识的分享可创造共同利益,达成双赢的目的,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
3.知识分享对个人的利益影响。对个人而言,知识是个人在组织中权力的来源之一,即所谓的“专家权”。一般而言,个人权力的基础来自之一就是知识,而知识的权力是经由不断学习而获得,谁比较有知识,谁的专家权就愈多。显性知识因为容易被其它人接触及了解,会被不特定的人大量的学习,并据以内化并超越,因此隐性知识才是个人在组织中专家地位的权力来源。个人将隐性知识分享给其它组织成员的最大缺点是知识分享会减低个人的专家权;但是整体而言也给个人带来许多优点:
首先,增加相互学习的机会:分享是互相的,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分享他人,相对有机会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是一种互惠的行为。其次,分享企业的共同利益:由于知识分享的扩散效益,通常为企业带来较大的整体效益,个人附属于企业之下,可共享企业的利益。再次,与企业激励系统配合之利益:除了上述三项利益外,如果企业报酬及激励系统设计得宜,个人可经由知识分享获得适当的激励或回报。
三、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可行方式
知识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已日益加重,企业欲提升本身的生产力、创新力与竞争力,就必须建构一套良好的知识管理系统,将个人的知识蓄积成组织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没有必要将所有的个人的或企业本身的隐性知识外显化,一旦外显化即容易传播,知识外溢对知识的所有者或者企业而言未必是最有利的;但是知识分享是必要的,Quinn(1993年)与Nonaka & Takeuchi(1995年)等学者均指出知识分享为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知识不外显,却仍可通过企业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传播,以下就提出几项企业促进未外显的隐性知识分享的可行措施;
1.选择学习型的员工。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可形成个人价值优势,而个人吝于分享隐性知识通常是为了保有优势。乐于学习的人因为本身会不断成长,不会有固守及囤积知识的心态,也乐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因此选择学习型的人成为企业的成员,是利于隐性知识分享的基本的要件,如果成员都乐于学习与成长,在团队快速成长的气氛下,将不会有吝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心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和选择的成员很有关系,晋用学习而且学习很快速的人,是很重要的。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分享与共同学习成长,企业可运用人力资源甄选方面的技巧选择学习型的成员。
2.利用科技工具拉近知识拥有者与需要者的距离。对于隐性知识管理应该采取“个人化策略”,将知识存在创新这些知识的人身上,主要透过人际直接接触沟通分享知识。信息科技可以运用并协助员工沟通知识,而非储存知识。因此,企业可建立Know-who的信息,协助知识需求者清楚知道谁拥有他所需要的知识,公司内部可建立技能才库、知识分布图,并透过科技协助成员与成员之间的沟通,建立沟通或互动的媒介与环境,使成员可查询具有某些经验及才能的成员,进行交流与学习。
3.渗透互信及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推进隐性知识分享绝非简单的将员工召集在一起座谈或者对员工进行经验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求企业能够营造一种氛围,使员工能够认识到他们的同事是有值得学习之处,并且愿意将知识分享给他人使集体受益。不能在知识的拥有者和学习者之间建立一种互信,企业就很难充分利用这一最有价值的企业资源――员工的隐性知识。尽管互信首先是在员工之间达成的,但企业的管理者在营造企业的互信氛围中却发挥着基本的作用。
隐性知识分享对个人的缺点是工作优势可能受到威胁,但是也有相互学习及分享组织共同利益的优点,“信任”是加强优点并降低缺点的前提。员工之间的信任与知识分享行为有正向关系,当员工相信分享是一种互惠的行为,能更好的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因此,企业应增进同事之间的信任,因为隐性知识是较不易被强迫分享,互相信任才是自愿分享的基础。近来学习型组织的课题颇受重视,鼓励企业内员工分享知识,使知识分享成为彼此共同成长的方式,同时也促进了组织成长。如何建立“互信及知识分享文化”在有关学习型组织的论文及书籍中有颇多论述,是一项值得企业再深入探讨的课题。
4.利用人与人的互动传递隐性知识。隐喻、模拟和模型可以引导人的思考,传达隐性知识,帮助公司其他成员利用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可以经由非正式的学习进行共享,说故事及师徒制是二个将隐性知识内化及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针对无法编码的隐性知识,企业内可以透过企业内部杂志、老人带新人制度、定期举办的经验座谈会议等方式传播一些隐性知识。
5.建立利于隐性知识分享的高效激励机制。隐性知识能否共享要取决于拥有者是否愿意把知识贡献出来,企业隐性知识挖掘、流动、转化、共享和创新等管理问题远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促进共享的激励制度是十分重要。企业对于成员直接分享知识给其它成员,应设法量化次数与知识量,给予足够的奖励,并连结员工“分享知识”和“分享企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避免仅由个人工作绩效连结激励系统。
6.构建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机构。2002年中国知识管理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管理机构,对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更显不足。因此,企业应改革管理机构,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经理等专职管理人员,组建知识管理体系。
四、结语
知识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分,前者通常可以用文字呈现,利于传播;后者不容易通过载体外显,因此不易被分享。隐性知识在企业知识中占绝大部分比例,隐性知识不易编码和传播,不易被其他企业仿制或窃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隐性知识管理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关键是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唐兴华:《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企业研究,2001(5)
[2]张海英:《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情报科学.2002(6)
[3]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2004
关键词:时 动静有时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33-02
《管子》是稷下学者治学、议政和学术交流的产物,是一部辅佐封建君主强国称霸的治国理论集,① 包含大量经世致用的管理思想。它在总结天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务时”管理原则,即时治观,是其管理思想中极富特色的内容之一。
一、《管子》所言之“时”
对于什么是时,《管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探究其文本可以发现:《管子》对时的议论是围绕着天展开的,它所谓的时就是天时,是自然之天的特有属性和表现方式。
1.时表现出天的特征。首先,天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天不一时”(《宙合》),时是它的外在表现。《乘马》篇中“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也描述了时作为“天之道”的运动特性。其次,虽然天不断地变化,但又有恒常不变的运动法则,即“天不变其常”,并表现为“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形势解》)。就是说,天在空间上覆盖万物,在样貌上有日月、星辰等天象,而时间上则有寒暑、日夜等运动变化。可见,时是天的恒常性与变易性的统一。最后,时对于万物具有生养作用,“四时生长万物而收藏之”,决定了世间万物的生死消长。
2.时具有多种形态。《宙合》篇曰:“岁有春夏秋冬,月有上下中旬,日有朝暮,夜有昏晨、半星辰序”。这清楚说明时是天的运行变化的外在表现,有春、夏、秋、冬四种时令形态,有朝暮、晨昏之分的时辰形态,也有岁、月、日、夜之分的时光形态。在《侈靡》篇中则记载有“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的提法,又指出了时有着古、今之别的时代形态。
3.时具有德性。时总是呈现出恒定的四季变化,周而复始,故《管子》相信时具有诚信等德性。如《四时》篇中“四时曰正”,指出时的德性为“正”,即不偏不倚。又有《任法》篇中“如四时之信”,将时的德性归结于“信”,即真诚而不虚伪。
二、以时治国
四时生养万物,人无法摆脱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因此人“动静必因于时”,一切行为都要随着时间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管子》将时间规律与国家政事相结合,倡导务时而治的治国方略。
1.务时以寄政。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主要产业,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故时政是华夏农耕文明中一个重要的管理范畴,《管子》时治观也正是通过这一概念首先得以体现的。《四时》篇说:“圣人务时而寄政焉……信能行之,五谷蕃息,六畜殖,而兵甲强。”君主必须以“务时”为施政纲领,遵循时间规律,合理地安排政事,才能保证农业的顺利生产,实现富国强兵的为政目标。
“彼民非谷不食”(《八观》),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对粮食的需求。故“地者,政之本也”(《乘马》),保障农业生产,储备足够的粮食就成为了为政者首要的的任务。而“地之生财有时”,农作物只有在土地和天时共同作用之下才能够得以生长。故《轻重乙》篇曰:“四时生万物,圣人因而理之。”古代封建君主施政,归根结底就是“地政”,就是要按照四季不同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农业的行政管理,为农民办实事,利民兴农,促进农业发展。
2.时动以富国。虽然人依赖自然环境才得以生存,但人在自然面前并非被动无能的。《山权数》篇指出,“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人有着摆脱自然束缚的能动力量,并主要表现为人的劳动生产力。《小问》篇道:“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国家的财富需要依靠人民的劳动去创造,关键则在于按照时间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为此,《管子》提出了“四时教令”的政治管理举措,将天地、阴阳所遵循的规律与政治时事相联系,要求君主根据“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的自然规律,在四季分别实施不同政令,引导人民合理生产。倘若人顺天而为,不失天道,就能收到“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的成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量积累国家财富。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下,商业活动与农业活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多是农产品的生产与交换,农业生产的安排和农产品的丰歉直接影响着商业活动。这就决定了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也必须重视观察四时之变、顺时而为,而时治观也就被运用到了工商业的管理之中。《小匡》篇有言:“观凶饥,审国变,察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意即经商者要观察不同地区农产品的生产情况,掌握农产品的供需情况,恰当定价,保证商品销售。再加上,“时之处事精矣,不可藏而舍也”,时是一个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理论范畴,就每一个时点而言,它是转瞬即逝的。对于从商者而言,必须“精时”,珍惜时间,抓紧生产。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产品储备不足的尴尬局面。
3.据时以法治。法律是人的行为准绳,“凡国无法则众不知所为”(《版法解》)。没有了法律,人民就不明白如何作为。《管子》认为实行依法治国,使法制如同天常地则一般在社会中成为一种常规,才能维护社会稳定。
时在法治中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因时立法”,即法律应当与时变,符合变化的社会现实。《正世》篇曰:“故其立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强调了立法时不能一味教条地照搬以往已有的法律,也不能死守现有的法律,而是应该立足于现时来制定法律。另一方面,它要求法治应当“如四时之忒,如星辰之不变,如宵如昼,如阴如阳,如日月之明。”(《正世》)就是说,法律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性,而执法应当公正严明,这是法治应有之义。如果法律朝令夕改,而执法不公,只会令法制混乱无常,失去实际效用。
三、时治观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管子》时治观将天地、自然视为人的价值本位,以“法天”、“顺时”作为人的处事原则,发挥人的能动力量。实质上是在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不仅体现了实事求是、务实创新的管理精神,还树立了人的时间观念,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值得企业管理者借鉴。
1.深化管理创新意识。《管子》认为,圣人的共性在于他们实事求是,并且深谙于“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的管理之道,正所谓:“故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正世》)而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伴随着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根据现时形势的变化作出改革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再也不能盲目套用现成的管理制度,应当因时立法,尊重事实,制定符合现实需要和企业自身发展道路的管理制度及理论;应当重视对人才、科技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提高管理效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也不能再像计划体制下那样采取简单、机械的管理模式,应当建立多样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创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方式,带动企业的活力和员工的能动性。
2.提高企业生产效能。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身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想要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保证产品能够顺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偏好。时治观要求企业秉持务时理念,洞察市场变化,研发、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全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再者,任何企业想要率先占领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必须建立其产品的优势。时治观提醒企业管理者要注意企业生产的时效性,善于把握时机;促进企业管理者致力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价格优势和企业竞争力。这些对于经营带有季节性商品的企业尤为重要,否则只会错失有限的销售时机,导致经营失败。
3.提升管理者道德素养。天地四时生养万物而没有偏私,具有公正无私的至高品德,依靠天地自然而生的人类应当“法天合德”,将天地自然作为自己的行为楷模。故《管子》要求人“参于日月,伍于四时”(《版法解》),效法天地之则,培养“无私覆”、“无私载”的奉献精神,做到“若天然”、“若地然”,正确处理公私关系,“象地无亲”。因而,《管子》时治观还蕴涵着一定的道德内涵。用现代眼光看,它提倡的是管理行为的公正公平性和管理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有利于规范管理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企业环境,保障竞争机制的顺利运行,激发员工的工作斗志和热情;有利于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创建和谐的企业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努力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以德治企,推动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一言以蔽之,当前中国企业管理者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务时创新精神,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管理效率。更要以公正无私、诚信正直作为衡量企业全面发展的道德尺度,推动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时为宝,以正为仪”,正是《管子》时治观对有效管理作出的最佳总结。
参考文献:
[1]关锋.管仲哲学思想研究(摘录)[G]//十家论管.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2]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一)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内容分析
价值链管理是对价值链流程的管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将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联系并形成有机整体。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在团队协作下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价值链管理模式是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对价值链进行实施的分析,企业能够对价值链各环节成本分析及竞争差异化分析,从而识别企业在价值链各经营活动中的改善空间。价值链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及控制和基于此能实现对企业的物流及资金流等有效管理。
(二)价值链管理的主要特征分析
价值链管理活动自身有着较为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职能属性的特征和活动价值创造性特征方面,每一价值活动都和企业某职能相关联,故此能结合价值活动目的及性质将其划分成相应价值链某一环节当中。而在价值创造性特征方面则主要是这一管理活动的形式比较多样,有的不是直接创造价值。还有就是可控性特征以及资源消耗属性特征,前者主要是对着自身价值管理变化而变化的,后者则是管理会消耗一定资源,并将其传递给下一环节,主要能够分为原料消耗以及人力资源消耗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价值链财务管理原则
(一)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财务制度的不完善是比较显著的,多数的企业有的还没有构建财务制度,有的虽然有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落实效力上却不够。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部门没有规范化,存在着为节约开支而减少人员和一身多职的现状。在不完善的制度下存有诸多的漏洞,并在权责上没有得到明确化,这样就造成了管理上的失控。再者就是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信用观念上有待强化,由于存在着信用观念及法律意识观念,对他人的入股行为就受到了限制。再者就是资金的控制力相对较差,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在科学的管理意识上相对比较缺乏,对现金流量的管理技术应用比较缺乏,对资金的投资盲目使用,这样就存在着诸多的风险。
(二)价值链财务管理原则分析
对价值链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构建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在系统化的原则方面要能得到充分重视,从系统化的角度出发在采购供应以及生产制造方面进行充分考虑。还有就是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中心,财务管理的方向也就是对目标的设定,在价值链的财务管理上其目标是最大化的,对相应财务管理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加以确保。另外还要能在动态化的原则上充分重视,传统静态核算转化为实时动态核算并实现向业务流程进行实施。而在连续性的原则上要能得以遵循,这不仅是能够对价值链提供历史数据,同时也为企业持续性核心竞争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发展方向
(一)构建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对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构建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加强,构建内外部的价值链联系以及内部价值链管理体系。开放式的经济发展中,企业价值链比较关注的是内部运作过程及外部交易过程的整合,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体系是将财务部门作为中心的,并把各业务部门主体环状体系结构等进行相互流动。对财务管理的主体构建要在内容上得到充分重视,价值链管理的理论和工具方面,其理论对财务管理者掌握价值的动因及以价值为基础进行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价值链的各环节协作上是对价值链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在价值链中的各环节要能将企业边界界限加以消除并要能相互的协作。而在信息技术手段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要想将价值链管理模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得到最佳的应用,就要在信息共享目标上得以实现,借助电子及信息技术并要使得价值链各方都要能结合最终的客户需求来安排物流。从实现的策略上要能将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将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以及分析和决策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满足价值链联盟企业综合监测以及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另外就是要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变革进行有效促进,充分理解企业联盟环境及目标,对控制及决策事件规则以及各事件触发机制等反映操作进行详细化的了解。再者就是要能对财务管理计划及控制作用的提升进行有效促进,价值链管理以及业务流程控制结果通过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及业务信息所反映,而价值链作为松散动态的企业链在具体的管理上要能保障其很强的计划性。对财务预算而言,财务的事前管理是较为重要的环节,要将企业内部价值链做为重要的基础,并要能够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加以重组,同时也要能对现有预算编制实施改革。并要能通过引入外部价值链进行全面达成拓宽局限性编制视野目标,对现金流管理和价值多驱动因素等要能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保证企业决策的模型化。对财务的管理控制要从起始阶段开始,将信息技术为基础,对网络技术得以充分利用,并能对价值链采取实时控制,这样才能将核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发展方向预测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发展将会有新的转变,价值链管理的分解和整合方面,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使得愈来愈多产生过剩及市场竞争不断的激烈,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诸多相对独立并有着优势的价值链,从而使得企业开始整合新的资源及市场机会,并会形成新的价值链。不仅如此,价值链管理也会朝着横向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就似乎对企业外部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以及新产品的出现也不断,而企业依靠着自身的发展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所以在横向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企业将价值链管理活动向上下游进行延伸扩展,所以在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将会得到充分的考虑,并成为实现的一个重要趋势。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新的认识将会逐渐成为现实,价值链管理主要思想是将价值链各环节业务活动作为财务管理基本的对象,价值链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为能够使得整个价值链竞争水平得以提升消除价值链中各环节一切浪费,就要尽可能增加价值链每方面的价值。价值链财务管理当中的财务成本驱动因素是财务成本汇集及分配的重要依据,这一指标的提高能将投资收益利润相关成本因素得到有效改善。在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发展将会以企业的价值管理作为重要的目标,在信息化的要求及程度上会愈来愈高,对资源的利用率也会不断的提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