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范文第1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的主要载体,该课程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大多都蕴藏着生活化的因素。教师要善于由此及彼挖掘生活化的要素。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氛围,这样才能为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创造条件。此外,初中阶段其他课程,如地理、历史和语文等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也蕴藏了德育要素,教师利用这部分课程中蕴藏的生活化德育要素,对学生进行间接的德育。

二、借助生活现象,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的生活化依赖于生活现象,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要积极寻找生活现象素材,在德育教学时,将这些生活现象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这种立足生活现象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能够克服传统课堂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的弊端,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进一步简单化。例如,在《做诚信的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拾金不昧的现象、引入生活中诚实守信的故事,通过这些生活化的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诚信,怎样才能做到守信,做一个诚信的人的重要性。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德育

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内容;信息技术;谚语

学生的现实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同时课堂上的地理知识也难以脱离现实生活,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地理是对生活环境、区域信息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念和区域认知能力,能充分表明地理和人们的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此情况下,教师需要尊重教学的一般规律,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加强生活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观察力。

一、生活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内容多姿多彩,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为教学内容增添趣味性的内容。在融入生活内容的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营造出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心理感受。当结合生活内容讲解地理知识时,教师能将一些新颖的图片、视频、物品等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能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当代初中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忽视了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内容能带领学生了解某些社会事件,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另外,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在讲述地理知识、生活内容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和生活内容中的精神品质,这对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是当前初中教育的主要背景,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课改提倡教师践行综合教学思想,一方面加强不同学科的结合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学科教学与生活内容、科学技术的联系。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内容恰恰符合新课改在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要求,能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通过生活内容的渗透,教师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现象、生活语言、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教学,提升综合教学的效果。所以,生活内容的渗透有利于教师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推动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四)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各个教师都提升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运用。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对不同区域的分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增强区域认知素养。另外,生活内容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推动学生树立实践探究意识,对学生提升地理实践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生活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景

情境化教学能带给学生真实的学习感受,帮助教师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一些地理现象难以通过语言详细地描述出来,需要教师通过特定的情景进行展示。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内容和地理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地理情景,通过图像情景、声音情景等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展现在课堂上,以此加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例如,在传授《地球的运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内的信息设备展示学生熟悉的学校教学楼白天景象的图片和夜晚景象的图片,播放日出和日落的相关视频,以此创设生活化的图像情景,向学生讲解“地球沿着自西向东的方向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变化”的相关知识,以此加强学生对“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学习。

(二)结合生活谚语进行课堂教学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结合实践活动和一般地理规律创编了许多生活谚语,这些生活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现象。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和地理认知,选择一些正确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谚语,将这些生活谚语穿插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然后带领学生分析生活谚语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借助生活谚语帮助学生记忆课本上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巩固对抽象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在传授《中国的气候》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不懂得看天就看地板”这句平潭当地的生活谚语,向学生讲解“夏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的特点:一到春夏季节,学生都会明显地感觉到室内地板湿漉漉的,即使不懂得分辨东西南北(“不懂得看天”),看地板(潮湿)也可以知道这是南风天(平潭话叫作“南风潮”),使学生对夏季风是偏南风以及温暖湿润的特征形成深刻的记忆。

(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是一般教学规律的体现,适用于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研学旅行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被地理教师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推动学生深入社会领域,使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学习素材。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实践,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传授《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当地的渔村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观察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类型,使学生自主探究当地的自然条件与农产品类型的联系(海岛与渔业)。

(四)联系生活案例设计地理习题

学与练的有效结合是学生提升地理成绩、增强知识应用能力的必然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利用相似的题目引导学生练习,导致地理练习题具有“换汤不换药”的特点,这不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习题教学的作用。基于此背景,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融入习题教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内容、案例等创编新的地理试题,推动学生在解答地理试题的过程中提高信息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有利于锻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顺应中考试题逐渐侧重于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的发展趋势。例如,在传授《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平潭当地多发的台风灾害设计练习题,如设计“2001年6月23日,第2号强台风‘飞燕’在平潭正面登陆,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破坏(107位渔民葬身海底,财产损失7亿元),试分析台风多发生在什么季节?”的练习题,以此引导学生运用“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知识解答地理习题。在解答该题时,学生可以根据“6月23日”“第2号”等关键信息分析出台风发生的季节。总而言之,生活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地理综合思维、提高在社会中进行地理实践的能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深度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不断提升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掌握程度,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发掘适用于地理教学的生活素材,积极探索将生活内容融入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中品.初中地理渗透生活元素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8).

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范文第3篇

北京市教委关于做好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2018年中考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2018年丰台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确定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中考科目

2018年丰台中考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考总分

2018年丰台中考文化课总分为540分。其中语文试卷总分值为100分;数学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外语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为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物理(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生物(化学)(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历史(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地理(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思想品德(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五门考试科目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科目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一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保留1位小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体育考试成绩满分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今年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相关须知

2018年北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

意见中提出,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4.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0.6万人,职业高中招生规模0.4万人,技工学校招生规模0.4万人;贯通培养项目招生规模0.5万人,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0.1万人。

同时,意见中还表示,普通高中招生要统筹安排,适度规模。公办普通高中计划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京教策〔2005〕8号),每班不超过45人。同时,要适应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推进走班制教育,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保障学校教室、设施设备等条件保障。

名额分配比例达50%以上

还提到,要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市级统筹”、“名额分配”等多种招生方式,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各区要加强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招生项目测试、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管理,不得随意增加项目招生规模和变更项目招生方式。

意见中指出,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继续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招生录取分为提前招生录取、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统一招生录取和补录四个阶段进行。其中,经市教委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等按照批复文件的精神,可参加提前招生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本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求,可将本校招生总规模的30%列入提前招生。任何学校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行提前招生录取和扩大提前招生规模。凡被提前招生录取和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统一招生录取。

部分示范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

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范文第4篇

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为确定为6月24日至26日

此外,今年中考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考文化课总分为540分。其中语文试卷总分值为100分;数学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外语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为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 物理(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生物(化学)(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历史(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地理(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思想品德(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五门考试科目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科目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一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保留1位小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体育考试成绩满分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今年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

今天上午,市教委关于做好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据悉,今年中考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确定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

今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

意见中提出,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4.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0.6万人,职业高中招生规模0.4万人,技工学校招生规模0.4万人;贯通培养项目招生规模0.5万人,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0.1 万人。

同时,意见中还表示,普通高中招生要统筹安排,适度规模。公办普通高中计划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京教策〔2005〕8号),每班不超过45人。同时,要适应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推进走班制教育,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保障学校教室、设施设备等条件保障。

名额分配比例达50%以上

还提到,要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市级统筹”、“名额分配”等多种招生方式,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各区要加强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招生项目测试、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管理,不得随意增加项目招生规模和变更项目招生方式。

意见中指出,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继续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招生录取分为提前招生录取、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统一招生录取和补录四个阶段进行。 其中,经市教委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等按照批复文件的精神,可参加提前招生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本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求,可将本校招生总规模的30%列入提前招生。任何学校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行提前招生录取和扩大提前招生规模。 凡被提前招生录取和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统一招生录取。

部分示范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

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感恩教育

在我国如今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中学生等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奠定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能对其进行包括学会诚信、学会感恩和自信自强在内的一系列传统美德教育。而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门教会学生如何保持一颗对世间万物的感恩之心,和让学生学会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物的课程。中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若能具备一颗时刻记得感恩的心,年轻一代才能塑造出积极健康的三观和心态,从而在以后的日子里为我国伟大的复兴事业作出贡献。所以,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现作报告如下。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诸如“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优美的诗句便是古人感恩之心的由衷体现。而感恩指的是人类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这一系列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的字面意思。感恩应当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之常情,也应该是人们最起码的修养。而进行感恩教育则是指对未能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年轻人进行关于感恩知识的学习和行为上的暗示,使学生们在家长或是教师的教导下逐渐学会感恩的一个过程。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树立起中学生对于感恩的正确认识,因为感恩并不只是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和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还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上必备的一种道德修养和准则。而感恩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为学生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三观和心态,因为只有懂得感恩,学生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以平等的眼光和尊重的态度去看待和对待每一件事物,才能真正地去热爱生活的一切。

二、对初中生展开感恩教育的意义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网络环境已经充斥着大量腐朽落后的思想和不良的信息,这对于正处于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亚于一剂腐心烂肺的毒药。而由于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能得到完整的塑造,所以极其容易被网络上的发言和信息牵着鼻子走,导致学生的道德水准出现滑坡,出现只会一昧地进行索取的现象,自身的性格也会变得自私自利起来。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让学生正确地意识到师长、同学和朋友们对自己的帮助,让其摆脱不良信息和腐朽落后思想对自身的侵扰,使学生知恩、识恩,然后进行感恩和报恩。同时,感恩教育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令学生自发地形成感恩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为学生建立起对于感恩的责任意识的同时,也能为正确地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感恩教育还能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回报父母、师长、朋友和社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令学生变成一个胸怀广阔、心地善良并以助人为乐而自豪的新时代青年。

三、对初中生展开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讲述古今感恩故事如今的年轻一代大多都被家长当做是家庭的中心而被过分的溺爱,导致年轻人普遍存在过于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现象。所以如何让中学生在课堂上意识到感恩。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结合古今中外相关的感恩故事或是例子来加深学生对于感恩这一概念的具现化,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知恩、识恩、感恩和报恩的目的。以八年级上册中的“相亲相爱一家人:我与父母交朋友”为例,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我国古代诗人孟郊在临行前的深夜,发现母亲仍然在为自己缝制出行衣物而创作出《游子吟》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这个道理,并使学生明确地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之心和养育之情,从而达到让学生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程门立雪”和“涌泉相报”等我国成语的典故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其充分地对教师的教诲之恩和朋友的帮助之恩进行了解,能够较好地培养出学生对于别人帮助的感激,以此来起到塑造学生感恩之心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广义上的感恩教育不只是指对学生进行感恩相关知识和概念的教学,感恩教育另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进行行为暗示,因为人类是具有模仿性的,特别是正处于疯狂吸收新知识年纪里的中学生。所以作为教育学生的教育者,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用自身的行动去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报恩。同样是八年级上册,以其中的“师友结伴同行:老师伴我成长”为例,若是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学生便不会对教师产生尊敬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出现疏远,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去提升自身的素质,并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来加深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维护感,以此来达到拉近师生距离和培养学生对教师感恩之情的目的,使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教会学生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向家长、教师和朋友等人进行感恩,真正地做到“老师伴我成长”,起到以行为暗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效果。

(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而相比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行为暗示,让学生多去参加一些关于感恩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能够更快地让学生体会到“感恩”这个词的真正意。但因为学生的主业是学习,所以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参与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好机会,挑选合适的时间安排学生们参加感恩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体验的方式使其对于感恩这个概念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养成对感恩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受到限制所以学生们能参与的社会实践种类并没有太多,所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以后帮助父母做家务、帮父母洗脚和揉肩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通过让学生去完成这些目标,能让学生们深刻地理解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父母平时对自己的爱护,使其能够较好地认识到幸福来之不易的这个道理,从而消除如今大部分家庭中存在的漠视亲情、忽视爱心和自私自利的现象,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付出,从而引导其以实际行动去对父母进行感恩和报恩。或者教师还可通过让学生参加感恩道德讲堂和制作感恩卡等社会实践活动,来达到让学生知恩、识恩,然后进行感恩、报恩的目的,为塑造学生的感恩之心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