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店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指标体系;验证性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70―06

一、引言

(一)知识资本的内涵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并列为制造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

知识资本理论的萌芽在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早有显现。在本质上,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扩展,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重要成分。罗默认为现代经济的增长具有内生性,生产要素呈现边际递增效应。内生增长理论借助于阿罗的“干中学”模型,将知识要素纳入经济增长研究框架,认为经济递增增长的根源在于知识资本的外溢效应。

知识资本的雏形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甘布瑞斯(J.K.Galbrainth)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形式。后继研究者对知识资本的内涵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是知识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知识资本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是你无法触摸到,但却是使你能够富有的东西。后来,他又进一步认为,知识资本是能够用来创造财富的知识材料,包括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等;知识资本是能够为组织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有技术等的财产;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认为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顾客资本的总和。

所以,知识资本是组织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资本是相对独立的资本,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本。知识资本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舒尔茨认为,在现代经济中,实物资本、劳动和生产要素已经沦为经济增长舞台上二三流的小角色,而让知识资本独唱主角。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成熟,知识资本将逐渐取代实物资本成为现代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因此,科学地识别企业的知识资本,并加强知识资本的管理将有助于企业提高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结构解析的现实意义

知识资本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企业扭转经营模式、开创企业活力的当务之急,知识管理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旅游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知识经济,至少是最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行业,所以,知识化管理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样,作为旅游业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必须尽快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

首先,星级酒店业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开发、理念创新、品牌优势、CRM绩效等方面,这些都属于“软”资产的管理范畴。这些资产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星级酒店企业的核心价值,但又是在会计报表中无法体现的价值。忽略这些“软”资产价值的存在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而用同等规模的工商企业的会计数据与包括星级酒店业在内的旅游业相比较也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也就是说,星级酒店业具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特性,也就是和知识管理天然相合的特性。

其次,和国外同业相比,我国星级酒店的核心竞争能力也不尽如人意。2007年年底,我国旅游业将对国外全面开放,包括星级酒店业在内的各旅游产业都面临严峻的国外同业挑战。业内人士都清楚,我国星级酒店的硬件设施和国外相比毫不逊色,并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文化优势。但是,我国星级酒店的管理水平与国外同业不可同日而语,综合能力无法相提并论。尽管我国星级酒店业仅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同业百余年所经历的路程,但这只体现在有形设施上,而更具价值的无形能力却有待提高与完善。

最后,我国星级酒店业隐藏着巨大的价值源。如果加强知识管理,将这些潜在价值释放出来,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旅游业产值,增加旅游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目前,我国星级酒店已达13000家以上,客房150万间,固定资产达6000亿元,但是客房出租率不足70%,服务满意度属于中等水平,营业绩效不容乐观。这些资源潜力如果长时期受到抑制,不能发挥应有的能量,不仅阻碍了星级酒店业的长远利益获取,也引致整体社会福利的严重损失。所以,基于现有的管理平台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是我国星级酒店业的必由之路,而科学地构建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测度指标体系,也即科学地解析星级酒店业的知识资本结构体系,是高效地进行知识管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二、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结构解析过程

(一)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

确切地说,知识资本的完整概念是由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学宗师彼得・德鲁克于1988年在《新型组织的出现》这篇文章里首先提出。如同会计学界对财务资本的细致入微的组合与剖析一样,当今的知识管理界也对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有布鲁金(A.Brooking)、爱德温森和苏里万(Edvinsson&Sullivan)、澳大利亚的斯维比(K.E.Sveiby)教授,以及斯蒂伍德(T.A.Steward)等。

斯蒂伍德认为,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所构成,即著名的H-S-C结构;在这里,人力资本是组织员工所拥有的各种技能和创造力,客户资本是指具有外部相关性的组织能力,结构资本是指不依附于组织人力资源且不能外化的其他组织能力。爱德温森和苏里万认为,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构成;其中,人力资本指未编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资本指已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资产。澳大利亚的斯维比教授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安妮・布鲁金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可以分为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人力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

这些划分从不同的行业角度体现了知识资本的内涵。业务流程的特性不同,导致划分结果子集不同,但本质上大同小异。当然,具有通用功能的知识资本结构体系是不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不同的体系标准。但是,在进行知识资本结构解析时,必须坚持一条核心原则:知识资本所测度的对象是企业的“软资产”,而不是财务资本,更不是实体资本。尽管知识资本和财务资本具备一定的交 叉功能,即知识资本包含若干财务资本中的无形资产,但它在内涵和外延上远比无形资产深入和开阔,绝不可将两者相提并论。知识资本不仅涵盖无形资产,还包括未曾纳入规范会计核算的人力资产、依附于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编码知识和未编码知识等。

本文根据我国星级酒店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特征,将我国星级酒店业的知识资本分为4个构成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市场资本和客户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依附在人力资源上的资本价值;结构资本是指依附于星级酒店管理团队和组织结构之上的管理能力,表现为结构化知识和非结构化知识的总和;市场资本是指星级酒店的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客户资本是指星级酒店积累的客户价值。在这4个构成要素中,人力资本是基础性的资本,是其他要素资本价值的源泉,因此,知识资本的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力资本管理的扩张和深化。

(二)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基础指标体系的生成过程

知识资本基础指标体系的生成过程,也就是对知识资本构成要素的进一步细化与分解过程。这个过程既要借助于成熟的规范方法,又要密切结合于行业特有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模式。成熟的规范方法主要有:斯堪的纳维亚导航仪(The Skandia Navigator)、智力资本指数(IC-Index)、全面价值法(HVA)和平衡记分卡(BSC)等。

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本要素可分为3个测度指标:专业人员比例、员工忠诚度和人力资本投入。我国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本管理具有根深蒂固的矛盾:一方面具有现代管理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合格管理人员与核心业务人员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现象又愈演愈烈。据国家旅游局调查,近5年星级酒店员工年流动率呈上升趋势,达23.95%,已接近临界阈值(25%)。可见我国星级酒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缺陷,是进行知识管理首要克服的难关。虽然星级酒店业的人本管理思想此起彼伏,历经十几个岁月轮回,可惜大多流于形式。所以我国星级酒店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上的紧要任务是:既要大量吸纳高素质的行业管理与业务人员,又要广泛补充具有较好培养前途的旅游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并且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能够心悦诚服地对企业发展全身心投入。而实现这一人才战略的关键一步是星级酒店业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和科学的人才岗位标准,提高人才引进与培训费用在星级酒店总支出中的绝对与相对比例。

结构资本要素可分为4个指标:战略定位能力、信息化程度、企业文化和管理创新能力。结构资本也可理解为星级酒店业不可外化的综合管理能力,这种能力是星级酒店长期培养和积累形成的,固化在组织结构之上,以组织制度、规范、章程和价值观等隐性和显性的知识形式表现出来,是星级酒店核心优势的承接渠道。结构资本可以为星级酒店经营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其内在价值有时会超过账目上令人眩晕的固定数字,小鱼吞大鳄的现象在国内外星级酒店业也是屡见不鲜。领导层决策效率是星级酒店绩效的首要影响因子。如果决策人员目光短浅,定位不当,不能构建自我适应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其他方面优势再强也于事无补。现在,许多大中型星级酒店都花费巨资引入ERP系统,但真正使其完全投入全方位运行的屈指可数,在星级酒店业务流程替换上并没有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优势。企业文化是企业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它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4个层次。企业文化是企业长远发展得保证,任何优秀的星级酒店企业必须打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最后,创新是企业的魂,缺乏创新的企业很快会进入衰微期,无论它的过去和现在如何辉煌,尤其是处于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熊彼特的先见之明历经百余年而不衰,并且愈显生机盎然,可见其价值之贵。同样,星级酒店业的生死存亡也与其创新能力息息相关。

市场资本要素包括品牌优势、营销渠道质量、市场协调能力和个性化服务4个方面。市场资本主要表现于星级酒店的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它是一种依附于星级酒店市场机构的弹性强度较大的柔性能力。两个机构与人员相同的星级酒店营销组织,其市场资本总量可能大相径庭。相比于工业与商业企业而言,星级酒店业的市场资本尤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因为星级酒店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于其营销竞争能力。品牌是星级酒店的生命线,品牌优势在无形中已使企业先声夺人。和国外同业相比,强有力的国内品牌星级酒店屈指可数。优秀品牌的铸就固然需要长期的磨炼,但跨越式的成功案例也屡见不鲜。我国星级酒店业既要培植直接营销渠道,又要大力开拓间接营销渠道,同时也要注重内部营销,实现从传统营销向关系营销的转变。星级酒店的传统营销只重视产出和利润,忽视了企业和顾客接触过程的研究。而关系营销以系统的思想来分析星级酒店的营销活动,认为营销活动是企业与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机关等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正确处理星级酒店和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星级酒店业是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和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景区业、娱乐行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销售行业共同构建起地区旅游优势。因此,地区旅游优势是一个虚拟性的组织优势,星级酒店业只有与其他旅游业携手并进,才能共创未来,在创造自身效益的同时,又能大幅度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个性化服务是未来星级酒店业竞争的焦点,是星级酒店获取长久优势的有效手段。它根植于规范化服务,又以规范化服务为基础,为顾客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是物质服务与心理服务的有效组合。它既要满足客人的个性化,又要发挥企业和服务人员的个特色。

客户资本要素包括客户稳定性、客户满意度、地理优势等方面。客户资本是指星级酒店累积性的客户价值,是一种极具商业价值的无形资产,来源于星级酒店长期经营成果的价值沉淀。客户群的稳定性既是星级酒店收益稳定性的基础,也是星级酒店经营业绩的外在标志,具有很强的经济外部效应。客户满意度由客户行为意义上的满意度和客户经济意义上的满意度组成,两者相辅相成。根据大量研究表明,客户满意度与星级酒店绩效、星级酒店的潜在优势密切相关。客户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与CRM活动相关,是CRM阶段性成果的积淀。按照安妮・布鲁金的观点,企业的先天性地理、文化、环境优势都可归入基础结构资本之列,也即本文所说的客户资本。星级酒店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及经济社会环境是星级酒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星级酒店的硬件设施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因此,星级酒店选址自始至终是一项举足轻重的投资行为,它会强有力地制约着星级酒店经营绩效的路径倾向。

(三)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建立起我国星级酒店业资本构成要素的基础指标体系如表1。

三、模型验证

(一)技术思路

本文拟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来验证指标体系的有效性。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SEM)的一种特殊形式。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当SEM用于验证某一因子模型是否与数据吻合时,称为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将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测度体系分解为4个因子(潜变量)和14个指标(观察变量)。这种划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实际效应,至此尚无法定论。也就是说,这种通过理论逻辑推演出的模型必须辅以实证检验才能体现出实际应用价值。下面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模型的收敛性。同时验证因子负荷的显著性、因子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和指标误差方差的显著性。

(二)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制对14个观察指标进行行业调查。利用乐山师院旅游系、云南大学旅游系、北京工商大学旅游系学生毕业实习的机会,通过委托实习学生转发的调查形式,向所在实习星级酒店发放调查问卷226份,收回有效问卷114份,样本量与观察指标数量之比为8.3:1,满足结构方程验证基本要求。Cronbach a系数为最小值为0.8761,调查结果信度较高。这些样本分布于京、滇、川、粤、苏、浙、湘7省市,可以认定能够有效地表达我国星级酒店业总体的概况。

(三)验证结果

本文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见表2-表4。

所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无需继续进行指标修正。

四、验证结论

通过对模型验证结果的分析,可以对我国酒店业的当前经营状况得到如下结论:

1.本文得出的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测度指标体系可以为我国星级酒店业进行知识资本管理、增强核心竞争优势提供有效的基础平台,能够较现实地反映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各项指标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运作绩效。

2.结合我国星级酒店业的现实运营实践,由表2的结果可以推断:第一,我国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本投资没有引起决策层的足够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在现实运作中既可能表现为缺乏对各项专业经营人员的引进力度,也可能表现为未能对现有经营人员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或者兼而有之。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本投资是维持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持续高效运作的前提。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匮乏必然会降低整体知识资本的价值功能,从而严重阻碍星级酒店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第二,我国星级酒店业管理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结构资本整体的发挥。事实上,我国星级酒店业的管理制度、规范、文化、经营战略与经营观念一直处于维持与模仿的状态,即维持现有的运作机制,模仿国外的所谓先进的管理方式,缺乏源于自我酿造的价值理念,未能把本土的优势管理文化源源不断地揉入现有的管理体系。管理理念创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硬件设施的投资、改造与建设,最终结果只能导致投入产出比的直线下滑。尽管国内许多星级酒店特别是外资饭店不断引进和实施全方位的国外星级酒店的管理制度与规范,然而真正能够实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有效地逾越水土不服障碍的尚属少数,大多数停留在照猫画虎、人云亦云不知其所以云的初级阶段。所以这种模仿式的管理不能认为是真正的创新,至少是名不副实的创新。其实,我国星级酒店管理创新能力的匮乏早已从饭店的组织结构中反映出来。不论酒店的地理、产权、客源、资产、人员、主营业务特征等内外部环境的差异如何,许多酒店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一个雷同的模式,千人一面,这种现象显然是有悖于常识性管理思想,也是现在方兴未艾的“柔性”管理思想所再三指责的弊端。第三,我国星级酒店的个性化服务落后,从而会抑制酒店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个性化服务是西方旅游业20年前提出的一种服务理念,但在我国星级酒店业尚属时髦用语,许多饭店甚至不知个性化为何物。我国星级酒店业个性化服务的落后一方面源于管理创新能力的滞后,另一方面也源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不良遗症,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但是无论如何,个性化服务的落后必然制约了我国星级酒店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成长,尽管这一弊端未必能在现阶段的国内市场的竞争过程中体现出来。

因此,目前我国星级酒店业经营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这些劣势要素在长期内必然会阻碍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应引起管理决策层的重视。首先,星级酒店既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又要能够不断地投入资金进行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从战略角度和全局角度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促进其基础的发挥。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刻不容缓,使之能够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完美地与我国传统的管理体系相融合,实现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进。在这个过程中,灵活地进行组织结构变革是必要的,“柔性”组织结构是生成创新机制的前提。最后,星级酒店业要尽快摆脱服务的单调性、被动性与无差异性,尽力创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我国旅游业已完全加入WTO,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日趋显著。

3.结合于我国星级酒店业的现实运营实践,由表2的结果同时可以推断:我国星级酒店信息化建设、品牌建设近年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外,我国星级酒店市场能力中的协调能力较强,这些都是我国当前星级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优势之处。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我们工业学校开设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应旅游-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旅游和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化旅游酒店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入学第一学期采用“宽基幢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礼仪礼宾、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等基础学科;第二学期则要分层次,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的开设中,采用“倒三角型”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技能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安排前厅、客房及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旅游酒店管理学科上的通才,并具备一定的技能,使学生在今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以适应动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的课程体系大致为二种。

1、以管理为主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经营管理的能力,尤其注重餐饮管理能力培养。酒店管理的主干学科是管理学,但又区别于普通管理类专业,更加突出对技能的考察。因此,开设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餐饮、客房及前厅管理、旅游地理学等课程,使专业管理与管理学科有机地结合,熟悉酒店各部门、各环节管理方法模式,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旅游管理概论:主要是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论述以及对有关分析方法的介绍。旅游地理学:主要学习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世界各主要旅游国经济地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主要学习餐饮组织、菜单计划、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餐饮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有所提高。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主要讲授前台登记、前台服务、价格管理、客房服务管理、客房经营效益等理论问题及管理方法,使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并能填制各种前厅报表。

2以技能为本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实习,包括认知实习、前厅、客房及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使学生既要拥有精深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做到“穿上工装能操作,穿上西服能管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管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技能课的体现方式较多:如以前厅、餐厅、客房、康乐为主的操作课、技能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岗位实习课等,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使两者都得以提高。餐饮服务技能:通过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技能训练,使他们能熟练掌握中西餐宴会的操作技能(重点是摆台、斟酒、上菜、分菜、托盘、餐巾折花),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群的要求。客房技能:主要组织学生练习客房服务的各项技能,如清洁、保养及各种客房服务项目,重点是西式铺床,培养学生准确、迅捷地完成各项客房服务操作项目。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相比茶艺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比较普遍的情况而言,花艺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比例低于茶艺课程。根据笔者对20所全国主要的旅游类职业院校开展的调查来看,其中有10所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花艺课,即花艺课在这些旅游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比例为50%。花艺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比例没有茶艺课程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酒店管理行业,各个场所的花艺布置,大多都是由专业的花艺公司负责打理;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酒店行业工作后,除非自己特别喜欢或者有艺术设计基础,才能有机会进入花艺设计部门工作以外,其他毕业生很难有机会从事花艺设计类的工作。此外,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鼓励学生参加花卉工和插花员的职业资格考证,但是相比品酒师、调酒师和咖啡师这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考的职业资格证书来说,学生取得花艺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学习花艺课程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有很多先修课程作为基础,比如美学、立体构成和色彩等。而很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酒店管理专业学习前并没有相关的艺术基础。此外,学习花艺课程,特别是插花实操课程,需要有专门的实训场地,同时需要购买大量的花材让学生进行练习。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地域环境和实训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开展花艺课程的教学。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不少高职院校在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花艺课程。从名称上以看出,大多数学校的花艺课程都比较侧重插花艺术和插花技能的培训。

二、花艺在酒店管理中的运用

酒店行业(包括酒店宴会和酒店婚礼场合)是大量运用花艺进行装饰的行业。酒店的花艺装饰,是酒店软装设计美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酒店竞争力和酒店品牌文化提升及氛围营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酒店独特建筑风格和内部装修环境的延伸,目前呈现出越来越受酒店管理者重视的趋势。每一家酒店都有其特定的酒店文化和经营背景,也有其对经营模式和主要客源的定位,甚至不同国籍的酒店品牌,会带有其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因此,花艺设计公司会针对酒店的整体风格制定一套设计定位流程。比如首先根据酒店的主体定位把酒店按照风格划分为古典与新古典,现代与后现代;然后再按照雍容、奢华、豪华、简约、时尚和前卫等风格进行细分;风格定位完成后,再根据花艺摆放位置和场景选定花材、容器并进行色彩色调设计。绝大多数酒店经营者都认为运用花艺可以很好地展现一个酒店的性格与气质,通过花的魅力留住更多的客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营销手段。上海外滩附近的高端酒店和会所,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会在前厅、餐厅等场所的显著位置布置花艺作品,精美而独特的花艺设计展现着场地的格调和高雅;广州的高端商场和酒店同样如此,花艺设计几乎随处可见。目前的花艺经营在酒店管理行业中呈现出高端花艺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特点,比如很多高星级酒店,对花艺的需求长期稳定在一个需求量大并且订单金额比较高的状态;有时候在一些特定场合和品牌活动现场,为了追求花艺造型的独特和视觉效果的耳目一新,酒店管理者不惜大量使用高价进口花材进行装饰。而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未来的从业者,学习和了解花艺的基本知识,并且能够从环境美学和装饰艺术的角度出发,对花艺作品进行鉴赏,是一项非常有必要掌握的实用美学技巧。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达1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近800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全部进驻中国,这些酒店集团在中国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地。专家预测,未来50年内中国的酒店数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酒店业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此外,国内酒店业也已开创本土品牌,如首旅集团的诺金,万达集团的万达瑞华、万达文化、万达嘉华等。中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旅游饭店集团的规模增长率高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开元、首旅、金陵、万达等国内酒店公司也加快了集团化发展的步伐。酒店的国际化、集团化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应对酒店行业国际化、集团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所培养的酒店管理方面毕业生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且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和实践、外语和艺术修养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需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产学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学校和酒店两个场所、两种环境进行交替学习。学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学生到酒店主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这一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酒店在产学结合教育中起到关键性因素,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它有积极参与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建设等来看,学校是产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酒店会指派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也会委派专门老师全程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深入沟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体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培养理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主要针对酒店的人才需求,在征求学生愿意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承诺顶岗实习及毕业后到该用人单位工作若干年。由于其就业导向明确,酒店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不仅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且会在师资培训、实训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会根据酒店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同时,学生毕业后能按照协议直接到签约酒店工作,提高了就业率。因此,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校、酒店及学生三方的积极性。

(三)“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取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文凭的同时,也能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中国酒店管理师、餐饮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等。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使其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

中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当前不少高职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没有跟上酒店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知识本位思想所致,未能处理好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在教学中仍以学科知识为主,重理论而轻技能,即使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强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未能体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另外,目前中国酒店业正积极与国际接轨,由经验型顾问向知识型顾问发展。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这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二)专业教学存在“两极化”倾向。

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生对酒店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基础理论“越少越好”,特别是轻视学生对酒店管理宏观上的认识,高职教育成了中职教育的复制品。实际上,理论部分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如果过分强调高职实践教学,忽视了其理论教学内容,培养的人才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二是存在专科教育“本科化”倾向,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开拓能力,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生产第一线,无法成为酒店急需的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型人才。

(三)人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但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却较为薄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错,但职业素养不够,表现在人文知识、语言能力、艺术修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无法与外国顾客沟通,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跟外国同事或同行进行交流;另外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措施

戴炜栋认为,复合型专业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此类复合型应该是一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外语+专业”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可以界定为:将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其特点是将“多元化”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能力为主、外语能力为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运用“多元化”理念定位培养目标。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属全新的专业,不管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哪一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单一、比较笼统的,着重围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应运用“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来定位构建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坚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熟悉运用,胜任实际岗位的操作;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再次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外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还要能了解区域乃至全国酒店业如何进行本土化、特色化发展。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将外语的学习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培养服务行业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这是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的需求,也为毕业生岗位提升、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多元化”这一培养目标,体现“外语+专业”这一特色,注重如下几点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三是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四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形成以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为主体、外语及人文类课程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服务心理、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信息系统管理、宴会组织与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酒店一线业务服务的职业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掌握酒店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对酒店事务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根据近年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酒店工作后续发展力强的往往是外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英语类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加大学分比例。与酒店相关的外语类课程有旅游基础英语、旅游英语听力与口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旅游及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交流,掌握一定的游客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文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具备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现代服务理念、饮食文化,了解心理学、现代社交礼仪,懂得人生哲学,能胜任旅游酒店企业管理经营和服务工作。此外,课程实训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安排学生到酒店开展实训工作,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起到检验、校正、补充、完善的作用。在基础专业课程完成后的第四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及酒店指派的双导师进行适时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形态。

(三)打造“多元化”专业教学队伍。

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在于打造一支“双语、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求这支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具备精深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酒店管理必备的技能;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再次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有较高的施教能力和授课水平,同时具有广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一是通过在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或定期指派教师参加酒店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获取酒店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脱产进修,提高自身学历。二是加大引进力度,从酒店引进一线管理及技术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能够形成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对专业教师加大英语的培训力度,既要学习通识英语,又要学习旅游英语;既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又要提高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要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酒店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校外专家兼有三重身份,既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兼课教师,又是校内专业教师的培训师,同时还是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顾问。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向教师兼师傅的“双师”的转变,既要讲授理论又要兼顾实践,既要动口也要动手,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又能亲自示范、熟练地开展实操;其次,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实操性训练、视听说教学、角色扮演等,突出实践教学,把酒店技能引入课堂,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能感受到酒店职场的氛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考评主体多元化,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三方面构成,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全程参与的考评主体,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企业实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二是考评项目多元化,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学生的实训、实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学习过程还有酒店的指导老师的参与,因此,考核的项目应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学习、实训基地实训、酒店顶岗实习等内容。三是考评方式多元化,结合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闭卷或开卷答题,或采取口试方式,还可以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此外,也可以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尝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与酒店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符合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酒店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一是“产学结合”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习得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在职业场景中进行操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产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做到五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计划、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基地。二是“教学经营一体”模式,在“产学结合”基础上开放校内相关实训室,在酒店的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地结合,达到“教产相长”,使学生既可以获得岗位技能,又可实现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国际化”模式,要积极拓展与国外高端酒店开展合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及酒店的管理模式,引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原版教材,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进行双向交流,学校专业教师到对方酒店挂职、培训,酒店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高端酒店实习、就业,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是符合我国酒店业对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人员需求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符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的。这一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企业、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的高度结合,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福义.旅游教育改革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

[2]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07(1)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5]江浩.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11(2)

[6]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7]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8]田雅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9]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 人才培养 专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要为社会输送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全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根源在于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应酒店发展的新型人才还要从教育抓起。在酒店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和酒店都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让酒店行业快速稳定的发展。过去一段时间,由于高校培养人才出现问题,致使整个行业出现了发展缓慢的局面。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培养人才,那么酒店行业必将永远滞后于其它行业,国内的酒店管理也会大幅度落后于国外。我国的酒店管理行业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使我国酒店行业走到世界的前列。

适应现在酒店行业发展的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服务技能,并且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对于新型人才,掌握基本服务技能是必须的但对服务理念的探索对他们更为重要。目前,随着我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酒店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需要更高的要求,比如对现代化设备的熟练使用、学生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等。当前,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满足要求。这些也影响到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

2.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策略

学校教育是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学生未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自己的岗位贡献出自己的所学,就是高校教育成功的标志。所以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应符合整个社会酒店专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出的学生能在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培养学生具有更高的素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教学管理,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高校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目标定位,这样一个定位是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要有专业必备的良好素养、过硬的行业素质和外语水平、对酒店的管理要有充分的了解。高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根据专业的特色,开设一些训练学生英语水平的活动,使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提前感受下实际应用英语的情景。也要适当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毕业后面临现代化的管理不至于束手无策。对于具体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联系实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多给学生做课堂演示。这样把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走向工作岗位时应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2.2配备更专业的教师给学生教学

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实际工作者相同甚至更高的素质并且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师队伍专业化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教师水平提高的一个具体体现。

教师队伍应该由高校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这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有着不足。高校的专职教师,时间充足,精力充沛,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提高和巩固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指导学生实际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太强的针对性。而兼职老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酒店的业务,但他们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如果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各有分工,就能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的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与酒店进行合作,让我们高校专职教师去酒店进行培训,这样就积累了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时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2.3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使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生能否长期在酒店行业就业,也是衡量我们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满足大多数酒店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就业,单单靠这些是不够的。学校要跟一些需要人才的酒店建立伙伴关系,这样酒店吸纳人才的作用也就得到了具体体现。另外,当前人才市场上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存在“双高”现象。这就要求学生的个人信息要更加完善,这样才能让用人单位更好的了解学生。酒店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酒店能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保证他们的一些权益,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是能很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的。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要紧跟酒店行业发展的潮流,并且与现实工作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目前,酒店行业发展迅速,这也能很好的促进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只要我们能跟上时代的补发,找对专业发展的方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一定会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

[2]胡霞露.对编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