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的任务

统计学的任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计学的任务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63-02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各个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科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应用”各种统计方法解决实际中的统计分析问题。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枯燥难懂,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理论知识,也很难灵活地将其运用于解决现实中复杂的统计调查项目。这次教学改革所提出的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每个统计调查项目的完成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将任务式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的教学过程成为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对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课堂练习法和实验法,并不太适合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遇到几个主要问题:其一,因为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对于数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不感兴趣,统计学理论知识多涉及数学内容,所以讲授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生数学功底较差,在学习众多统计学原理或者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比较吃力。其二,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只能掌握在标准的例题或已知数据的前提下,如何用特定的统计方法来解决某类问题,而现实中的统计调查分析都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这样综合性的统计调查问题时,就难以找到合适而妥当的解决办法。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任务式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式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再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把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教师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一些操作可行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分解为多步骤的教学任务,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通过完成教学任务而实现整个项目的运作,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讲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掌握所有的教学内容,而且又可以培养相互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1.选取适合教学所用的统计调查项目,并将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任务。项目的选取要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为材料,既要包含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所选取的项目应具有实用性、操作性、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可以按照完成项目中各个任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来设计教学思路,即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项目的选取是该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关键,在选取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项目设计得过难或过易都无法有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项目的选取要确保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可以独立完成,同时也要控制与统计学知识相关性较小或学生现在所学的统计知识无法解决的任务在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其二,项目的设计应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保证学生在完成该课程所设计的全部项目后,可以掌握所有的统计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现实中的统计调查项目一般工作量都较大,数据处理较复杂,使用到的统计方法也非常灵活。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项目需要经过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多个步骤,因此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众多的统计分析方法之后才能顺利完成。如果要把复杂的统计调查项目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先将项目分解为若干教学任务,以完成各个任务为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构建整个统计学教学体系的目的。下图以一个统计调查项目“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为例,说明将项目分解为各个任务的过程。

2.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任务教学法为基础进行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任务式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依据项目中具体任务的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制订实施计划,收集相关信息,自行组织和安排学习行为,逐个解决各项任务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完成。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介绍项目,安排任务。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及其与统计学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在进行统计学教学之初,教师就简略地向学生介绍各个项目的基本内容,包括每个项目中所分解出的各个任务的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要使用到的统计方法、项目最终统计报告的撰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价值,又可以通过布置完成任务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教师指导下逐个完成项目中的每项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完成项目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体系来制订教学计划。首先,教师要对基本的统计知识点进行讲解,尽量简化抽象又复杂的原理讲述及公式推导,重点讲解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内容完成项目中的某个任务,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提出任务要求,具体的实施过程一定要学生自行独立完成,对于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的任务,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以图1中“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为例,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完成需要多个步骤,因此将其完成过程分解为五个任务,每个任务对应一种统计方法,教师在讲到每一个统计方法时,可以把该项目所对应的环节作为教学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

(3)要求学生撰写统计调查项目的最终总结报告。学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独完成项目中每个任务,并不能实现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需要把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的环节相互联系,得出最终的统计结果,并分析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才是一个完整的统计项目调查。完整的统计调查报告,应包括此次统计调查的目的,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完成项目中各个任务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介绍,各项统计任务调查结果分析,该统计调查项目的最终结论及意义。如在图1的“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项目中,学生在完成项目中所有的任务后,需要把各个环节的结果相互联系起来,写出完整的项目总结报告,详细分析说明在该统计调查项目中使用到哪些统计分析方法,每个步骤完成后得到什么结论,项目最终利用销售额预测得到的广告费用为多少。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的各个任务及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可以掌握多个统计方法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统计调查项目中的运用。

(4)对学生所撰写的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定、考核和总结。如果只是安排统计项目的任务,而不对学生最终做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会以为只要有个统计调查结果可以应付完成任务即可,不会认真思考和掌握完成每个任务所使用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因此,在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最后环节,一定要对每个项目的最终结果进行展示、评定和考核,并将评价和考核结果与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相联系。在整个项目未完成之前,教师不要公布项目报告的标准答案,只是要求学生利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按照既定的要求来完成每项任务。在学生顺利解决所有任务,并写出项目总结报告之后,教师再讲解和展示项目中各个任务的标准化完成结果,并详细说明项目具体的测评方法和打分标准。然后按照既定的标准对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给出最终分数。最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报告进行讲解,对项目完成过程中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总结,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统计学理论知识。

三、总结

在这次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包括分配具体的教学任务、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时的指导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能力,要多为学生创设小组交流讨论的情境,给他们在小组研讨中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各种难题,以达到全体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

[2]冯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探讨[J].经济师,2013,(1).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2篇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创建情境,设计课程任务。针对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可以设计以下四个课程任务。教师负责任务的布置、过程的指导、结果的考核,学生负责任务的内容、任务的执行。

1.设计调查方案,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统计课程讲授的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知识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学生学完后不清楚怎样灵活应用,采用统计调查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中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学生自主组队,选择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处理调查数据,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汇报调查结果。学生在课内学习了基础的问卷调查知识后,课外进行这一系列的统计调查任务,课程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对问卷设计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探讨可行的调查方法,对学生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过程进行监控与指导,对学生调查报告进行验收。从实施到结束师生共同探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数据获取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报告写作能力,为学生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2.预测企业采购资金季节波动。统计课程讲授时间序列的季节指数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理解有难度,对其应用更是难以掌握,事实上季节指数在企业管理应用较多,可以对企业生产、销售、采购等环节进行季节波动预测,指导企业进行合理的生产、销售、采购安排,使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模拟企业经营环境,设置采购资金预测任务,将常规的课内案例教学改为课外的课程任务考核方式。需要学生分析模拟企业经营活动特点,尝试运用统计方法寻找经营周期,考查掌握季节指数理论的程度,预测资金季节波动,指导企业生产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技能。

3.企业产品合格率效验。推断统计分析与应用是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时容易死记公式,遇到题目照搬硬套,不理解抽样产生的背景、能解决什么问题、理论与实际问题如何结合、求解的结果怎么解释、得到的结论如何应用等问题。要想学生把这部分内容学好,可以考虑设置实用性、操作性、综合性的任务,如企业产品合格率效验,让学生思考如何取样,进行什么推断分析,采用何种方法控制误差,结论的科学性的检验,在管理活动中如何应用,可否提出改进措施,等等。从调查问卷设计、抽样调查方法选择,抽样调查效果评价,调查结论分析论证,形成完整的抽样调查体系,培养学生的整体观,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抽样推断部分有深刻的理解,并掌握涉及的软件应用。

4.简单的线性建模。统计课程中的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基本的建模思想和统计技能。通常学生学习此部分时停留于基本参数的公式计算上,忽略了设定建模假设条件、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模型的检验与修正等问题,导致实际运用不灵活。因此这部分建立一些可以利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的课程任务,如企业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学习时间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结合前面统计调查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经济意义,选取恰当的统计指标,尝试建模,并运用相关统计软件求解模型参数,对模型进行效验,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二、课程任务教学法的考核

目前大多数高校考试制度依然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绝大部分,教师不能加大过程化成绩构成,导致学生停留在知识点的应试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综合能力难以通过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量化。课程任务教学法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学习知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在统计教学中实施课程任务教学法时,需要对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改变成绩的构成比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选取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考核。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课程总成绩可以增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平时成绩主要由课程任务完成分构成,其中任务完成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任务小组组长打分。根据其他成员在任务实施过程的表现及对小组完成任务的贡献程度,由小组组长给成员打分。第二,小组成员互评打分。根据成员之间的协作情况相互打分。第三,指导教师打分。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任务的态度和积极性、任务完成的质量、投入精力和学习进步等情况打分。这样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为平时成绩的构成提供真实的依据,全面反映出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三、结语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3篇

倍的认识

同步测试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填空题

(共3题;共8分)

1.

(2分)

24=+++

=+

=________

2.

(1分)

填上“>”或“<”。

(1)

90×6________541

(2)

8×40________300

3.

(5分)

最大能填几.

(1)

________×9<42

(2)

________×5<32

(3)

7×________<41

(4)

8×________<19

二、单选题

(共3题;共6分)

4.

(2分)

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每段长(

)米。

A

.

B

.

1

C

.

25

5.

(2分)

(2013·云阳)

“点滴事小,节约事大”,我国约有14亿人,如果每人节约10克粮食,全国就可节约大约(

)吨粮食.

A

.

14000000

B

.

14000

C

.

1400

6.

(2分)

我今年8岁,爸爸的岁数的我的5倍,爸爸今年(

)岁。

A

.

40

B

.

42

C

.

13

D

.

36

三、计算题

(共2题;共10分)

7.

(5分)

医务室每6分钟可以对一位小朋友进行牙齿检查,那么30分钟可以检查几位小朋友?

8.

(5分)

口算。

1000-200=     180+70=     50×2=        66÷3=

80÷4=         24×2=       40÷8+20=    70-6×5=

四、解答题

(共1题;共5分)

9.

(5分)

分别用下列各数除以4,给商的末尾有0的数涂上颜色。

五、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10.

(5分)

应用题

平均每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3题;共8分)

1-1、

2-1、

2-2、

3-1、

3-2、

3-3、

3-4、

二、单选题

(共3题;共6分)

4-1、

5-1、

6-1、

三、计算题

(共2题;共10分)

7-1、

8-1、

四、解答题

(共1题;共5分)

9-1、

五、应用题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55-01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及其意义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创新能力的能力。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控制、咨询的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二、驱动任务的有效设计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且与计算机硬件结合紧密特点的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其思维技能得到锻炼。

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指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判断和运用;掌握指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法去解决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在本课程中,初步学会指能理解基本的硬件工作原理;学会指能进行硬件分析并且能完成实验;比较熟练指能够按要求设计硬件电路并且在做实验时能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因此,笔者设计如下任务:

第一个任务: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1.组成计算机的五大基本部件是什么?并简述各部分的功能(确定整个课程的教学主线索)。2.总结:符合五大部分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计算机称作: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也是研究对象。

第二个任务:中央处理器的功能及原理

1.中央处理器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是怎样的?(明确定义)。2.中央处理器能完成哪些运算?如何完成?(引导出结构:运算器和控制器。运算器在控制器的时序信号的控制下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3.为了完成运算,数据格式如何规定?(引导出数据的二进制表示方法)。4.运算的具体实现过程及软硬件的支持是怎样的?

第三个任务:计算机存储器的功能及原理

1.为什么需要存储器?2.动态随机存储器如何能保存和输出数据?3.ROM如何保存数据?它克服了RAM的哪些不足?4.操作系统如何管理存储器?如何提高存储器的访问速度?

第四个任务:计算机总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什么是总线?为什么需要总线?2.总线的结构是怎样的?衡量的参数有哪些?3.PCI总线有什么特点?

第五个任务:计算机输入/输出(I/O)系统组成

1.为什么需要I/O系统?I/O设备如何与总线连接?2.I/O设备有哪些?衡量的性能参数有哪些?

三、根据任务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在课程的任务提出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上述设计的问题全部提出。这种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或带着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分析任务。提出任务之后,笔者并不急于讲解,而让学生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对于已经学习过的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时,笔者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一些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解决。

(三)探索研究。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然后,围绕主题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最后,进行课堂讲解和进一步讨论以及课程实验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评价检查。根据《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笔者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四、总结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硬件工作原理和硬件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掌握计算机硬件工作和处理信息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工作机制,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从硬件结构到硬件对软件运行支持,进而改良硬件和设计硬件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Vol.17,No.7,P.27-28.

[2]邓家宏,《试论基于任务驱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Vol.21,No.z1,P.170-171.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5篇

关键字:通用技术;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3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课程,与其它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通用技术”都无章可循,不少教师采用常规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也有的教师根据以前的劳动技术课所采用的小手工制作的模式来实施教学,固然这样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却跟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背离,学生很难有思维上的驱动力。学生如果在任务驱动的情境中主动性受到激励,创造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活跃性也就大大的提高了。

下面就通用技术课的一些课堂实例来具体了解一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创设任务,这样容易将学生原有的经历与生活感受等与新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热情,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讲技术与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去看了一遍,让他们通过自己观察找出哪此设计是充分考虑了师生的需要,哪些是只考虑了基本功能却未照顾到“人”的。而对校园形成的课堂,同学们很自然的对平常模糊的感觉进行了理性的思索,对校园某些设计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展开了热烈的评述,在七嘴八舌当中,本堂课的重点一对设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在轻松而热烈的气氛中得以完成。

讲合理的人机关系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坐的课桌椅是否高度适中、大小合适来讨论。因为学生每人要接触它们,所以感触一定很深,也会提出一此意见。桌子比较矮,个子高的同学生要趴在桌上写作业,腿也难以舒适的放在桌下等等。教师可以顺水推舟指出:设计者在哪此方面的考虑不足造成这种人机关系的不合理,适宜的应该是多少呢?然后布置任务,让同学对本班总体身高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段确定高、中、矮的比例,提出了确定课桌合理高度的方案。

二、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在精心设计任务之后,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为完成任务做准备。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建构知识体系过程。因此,在技术课堂上,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

比如在分析都江堰的案例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在务,分小组去上网查找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资料,并且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上课时由小组来汇报他们的成果。

三、根据学生实践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他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冲突时,新的问题就产生了,也就进入了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此时,教师要及时讲授新知识,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知识的建构得以顺利进行。

比如在讲解“人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必须要依赖技术还是不能完全依赖技术?”这个问题时,可以尝试着把课堂设计为一堂辩论课。把班上同学按照“要依赖技术”和“不能过分依赖技术”的对立观点分成正反两方,课前布置好辩论任务,安排好辩论的方式。辩论中的争锋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对双方论点进行了再次反思,通过这些讨论、磋商,同学们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苍白的文字理解上。此时,教师再讲出技术的两面性,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及时评价,反馈课堂效果

布卢姆认为,评价要让学生以较少的反抗去接受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他强调,学校对学生的一切评价行为,都应该建立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张试卷”对学生进行警戒与鞭策、鉴定和选拔的终结性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评价的本质含义,更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

教师积极探索新型的科学教学评价方法,运用多形式、多层次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除了测验以外,还有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后面几种评价方式更为重要。知识性评价能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样地,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通过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能使评价更客观、全面和科学。

每次进行分组学习之后,填写任务完成过程评价量表。让学生们将上课感想、学习感受以及小组合作的状况、感受和意见等写在上面,做到评价和教学同步,进而及时发现学生宝贵的创造想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五、及时小结

在授课结束以后,要对课堂进行小结,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特别是一些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一定要进行细致的讲解。可以将完成任务的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体会技术的多样性。对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或小组要进行表扬,对于完成任务不顺利,但经过努力基本完成任务的学生要给鼓励,对未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要进行善意的批评。

课堂小结还要对知识、技能进行小结。教师要对照教学目标,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必要时,可以将一章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完成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牟其善.走进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振平.法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