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工业教学设计

地理工业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工业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工业教学设计

地理工业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摘要】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实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并提出了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实践基地 建设

随着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对施工队伍素质要求的提高,也要求培养出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针对自身实际和发展的需要,我院提出建设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一线技术人才实践基地,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配合专业理论教学,适时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校内、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基本情况

遵循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双方“平等、互利、互信”的合作关系,不强求企业的规模和接待学生数量问题,本着只要能安排实习活动,实习质量有保证,就是我们实践基地的原则。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紧跟时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我们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过对行业、企业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较为先进的、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现有工程制图、工程测绘、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工程地质、现场施工、工程造价等实训室。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相对稳定、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我院先后与云南建工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公司、中国水电十四工程有限公司曲靖分公司、中国水电十四工程局路桥市政分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水利水电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达成协议,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可以满足学生实训要求。

二、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资源

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资源,为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平台。每届新生入校以后,都要结合专业教育安排一次在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的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使新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院紧紧依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将学生分组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在专业老师和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具体的工作,使学生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实习质量,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不同具体岗位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具体情况,允许有条件的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院上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对这些实习单位的教学条件、带教老师情况等进行把关,制订详细的成绩量化考评标准,提出注意事项和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的工作。由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及其本人根据具体实习岗位提出详实、规范和科学的实纲。在实习过程中,定期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通讯方式保持联系,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三、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尽管已有实践基地,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工期长、施工内容多的特点,学生学习期间在工程现场实践的时间又很有限。同时由于在校学生的教学进度的有序性,实践基地工程进展和在校学生教学内容的进度往往不能同步,这样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2、学生开放实习质量问题。开放实习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结合实际工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是集中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有益补充。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在相对时间较短的过程中和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下,这种边工作边做论文的真题真做,在时间、质量、工作上必然存在矛盾,如何有效监控其实习、论文质量,又不影响工作,还需深入研究。

3、没有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很多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同时由于专业教师少、教学工作任务重、面临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等问题,很难有时间到实际工地锻炼,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环节,没有实践经验,对实际工程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四、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

1、不断调整教学培养目标,适宜工程发展需要,尽量做到教学进度和不同实践基地工程进展相结合,真正做到学到哪里,看到哪里,用到哪里。

2、对于实践基地应统一管理,政策支持,逐年增大投资力度。组织由学院主管领导牵头、由院主管领导负责落实实习,共抓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实习基地建设给予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保证,统一制作实习基地横匾并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定期表彰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3、应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和交流,合理的实现资源互补。一方面利用实践基地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硬件资源,积极展开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项目的开放,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学院应制订年轻教师的培养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年轻教师到相关的教学实习基地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强化他们的工程意识,积累更多的生产实践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双师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学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教学和科研理论水平以及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实习基地的人员进行一些进修、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技术革新和科研合作等工作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实现校企双赢。

4、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举行形式多样的校企联谊活动,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力度,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工作,扩大学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洪忠,杜瑞成.实习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关系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108―109.

[2]傅忠,曾盛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5(5):255―257.

[3]杨安蓉,孙成访.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1):100―103.

地理工业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有效性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这样学生才会更热衷于学习地理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如“工业区位条件”一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崇明工业园区的发展,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及对崇明工业园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变化,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二、能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就难以发展,就难以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求知,学会求知的方法。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三、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学生虽然生活在群体之中,但是他们都有独立的意识。他们喜欢接受教师的传授,更喜欢自我的体验。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验证知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等;这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可采用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如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视频,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积极的旁观(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今日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决策者,地理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决策思维、决策方向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能力,因此现代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环境道德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石。

总之,高中地理的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张昕、任奕奕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地理工业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教学顺序,对以上能力点的相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和实训)进行前后序调整,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1.专业必修课。顺序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与急救》、《领队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现场导游》、《接待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14门课程。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俊,鞠燕梅.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j].文教资料,2008(6):242. 

地理工业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改革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企业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下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工具,更是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它为企业提高了认的知机遇,有了借以重新规划、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的途径。为企业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低成本的业务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1 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难点分析

1.1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对这一网链结构模式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及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经营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的难点

供应链网链结构模式是由利益关系将各个企业链接在一起的一种假象型联盟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虽然目前的授课引入了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探索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信息量的堆积,都是在他人的二手信息中完成知识的再学习,这就造成了信息的单向性流动,缺乏了来自于学生个体的体验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造成虚幻毫无感知性的结果,从而不能理解供应链这一网络结构模式的实际意义,也就更谈不上今后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 情景模拟教学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情景模拟教学的内涵

情景模拟教学是指根据某一教学主题的具体要求,创造或虚构几部分情景,将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使得学生从亲生体验中领悟教学意义,掌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技能于时间操作之中的一种认知方法。

2.2 情景模拟教学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改革意义

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实践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文字、语言方面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在一定环境或条件下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与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团 队合作能力。

情景模拟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单向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要把个体体验和知识应用融入到教学环节中。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践要求性较强,可以尝试将理论要点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也就是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情景模拟。目的是通过富有多样化且真实感的舞台表演形式,将所学的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物流管理等专业知识融入其中,在学习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知供应链的具体内容,简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同学们熟悉供应链中这一网络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对供应链的发展起到何种支撑作用,并且深刻认识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变以往虚幻的课堂知识为现实中可感知和运用的实际技能,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供应链管理情景模拟教学的实例

3.1 情景模拟教学的基本流程

3.1.1 准备阶段

为了使情景模拟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准备阶段的工作要由任课教师做好设计和安排。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实施计划,为接下来的情景模拟做好人,事,物的安排。其次,根据计划的安排,协助学生设计场景和角色,安排人员布置布景和相关设备。

3.1.2 模拟阶段

模拟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由学生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该角色在供应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这一体验能够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3.1.3 反馈阶段

由于情景模拟属于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此次活动做出总结。教师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得出优势和缺失,为下次的教学改革做经验的积累。而学生要拟写模拟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便于教师今后改进教学设计。

3.2供应链管理情景模拟教学的实例运用

3.2.1 情景构建

供应链的主要部分分别是核心企业,以及其上游的的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和贯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服务。因此,情景构建就是根据主要成员间的合作内容,分别设计为核心企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采购场景、销售场景和物流场景的轮换。

3.2.2 角色扮演

根据每一个场景模拟出所需要的利益合作并进行角色的设计和扮演。此次情景模拟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一个虚拟的供应链,结合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内容,根据实际可发生情况,将供应链的组成部分分别模拟出供应链所需要的各个角色。

1.设计核心企业

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这个核心企业可以是产品制造企业,也可以是大型零售企业。这是供应链最关键的部分,他与任何一个加盟企业都有着利益联系。根据这一特性,把核心企业设计为XX食品制造企业,并由一名学生进行扮演。

2.设计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

供应商是指给生产厂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业。若核心企业是食品制造企业,该企业最重要的的上游供应商就分别是为其提供食品原材料的食品供应商,和提供食品包装等零部件的设计商。这由两个学生模拟与核心企业的采购情景。

3.设计核心企业下游的各级分销商

下游企业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将产品运送到各地的产品企业,二是将产品销售给终端消费者的零售企业。这由两个学生模拟与核心企业的销售情景。

4.设计贯穿供应链的物流商

物流商的主要任务是为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帮助产品发生地理位置的转移。由一位同学扮演物流企业,模拟物流服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邹琼.情景模拟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2. 尹子民.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11).

地理工业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史 大学数学 主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45-02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学科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数学和科学史的交叉学科。它不仅涉及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容,还涉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数学史以数学发展进程与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产生、演变与发展过程,并探索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学习数学史,我们可以认真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以便在数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方面获得启示,这比掌握单纯的数学结论更为重要;不仅如此,还可以从数学家身上学到孜孜不倦的科学献身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与鼓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 数学史融入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背景

大学数学主干课程主要指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四门课程,它们是理工类和经管类学生进入大学的必修基础课程。较之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学数学具有知识内容增多、难度加深、计算繁琐、概念抽象难懂等特点,加之目前部分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大量缩减数学教学课时,以及大学数学的教育仍普遍停留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阶段,学生逐步丧失了对大学数学的学习兴趣,他们无法理解中学阶段原本妙趣横生、充满技巧刺激的数学到大学阶段竟会变得如此枯燥无味,并且感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毫无用处,从而产生了数学无用论的消极思想。大家都是为了学分或拿奖学金而学习数学,并不是出于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热爱,使得大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大学数学主干课程融入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二 数学史融入大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在大学的数学课堂中穿插数学史知识,一方面可以揭示数学知识的来源与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老师一味地讲解数学概念、例题的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发现数学中的美,如抽象美、对称美、正负美、奇异美,以及一些曲面、曲线、黄金分割之美等。

1.课堂教学融入数学史实、数学家传略等的教学设计

大学数学主干课程之一的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研究数学史的规律和进程,可以发现数学史在高等数学和经济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上会给我们一些帮助,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难以理解的概念,比如一元微积分学的相关概念。关于这部分内容,教材与教学一般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设计:“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这种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看似顺其自然,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然而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却是生硬的、枯燥无味的、古怪讨厌的,无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完全忽视了微积分的产生与由来的问题。

事实上,在讲授微积分学的数学理论知识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微积分的艰难发展史和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来历。英国数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国度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对微积分学的研究,有趣的是牛顿发现最终的结果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莱布尼茨发表自己的结论比牛顿早一些。实践证明,简要介绍微积分的诞生情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可介绍微积分的艰难发展史,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极限的产生是微积分的需要,而不是像教材编排那样在极限的基础上发展出微积分的,极限思想贯穿微积分的始终,这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的来龙去脉,还能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一节课堂教学内容结束时,也可融入下节课的相关数学史实,为新课开展做铺垫。比如,在讲清定积分的概念后,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为求特殊和式的极限计算繁琐而苦恼,这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指出“微积分学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并融入英国数学家与欧洲大陆数学家就“谁是微积分的创立者”的持久论战,为下次课的教学埋下伏笔,同时也可增强学生提前预习的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这些发展史很感兴趣。

微积分发展史中提到的数学家不仅仅在微积分方面做了杰出工作,在其他的数学领域也有众多成就。比如,在线性代数的课堂教学中,关于行列式的提出与发展,我们得重新提到微积分的奠基人之一莱布尼茨,因为他是欧洲第一位提出行列式概念的人,同时他还提出了行列式的某些理论。另一位重复提到的是法国数学家柯西,他大大地发展了行列式的理论,在行列式的记号中他把元素排成方阵并首次采用了双重足标的新记法,并沿用至今。这样在不同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介绍相同的数学家及他们在不同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奠定了数学家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家传略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适当融入一些数学方法论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极限理论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单纯地讲解极限的定义之外,也可将与第二次数学危机有关的著名“芝诺悖论”即“古希腊善跑英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融入其中,让学生产生急于明白问题的渴望,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待课堂内容和计算方法给出后,以具体形式将故事编成练习题,让学生用极限方法找到阿基里斯一定能追上乌龟的原因,从而否定追不上的结论,这样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极限的形成思想,同时还享受到自己破解了前人难题的喜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习题课中,学生会因为老师一味地讲解题目而走神、打瞌睡,这时可穿插数学史上的数学危机,因为每一次危机都是由有趣的数学悖论而引发与度过的。如,希帕索斯悖论的提出即无理数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它的解决促成了公理几何与逻辑的诞生,微积分工具的使用与贝克莱悖论的提出导致了第二次数学危机,它的解决促成了分析基础理论的完善与集合论的创立,罗素悖论即“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的问题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它促成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与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数学悖论在推动数学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英.浅谈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8(29):168

[2]李恒、马建军.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意义[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