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语文学习;帮助;遗漏;得失
一、语文教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帮助
第一,从教材体系结构上来说,无论哪一版教材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都是将每册书分为四个板块,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容多样,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完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同时还能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
第二,将古代诗文词、现当代作品以及外国选文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编排组元、划分,总体设计上突出了整体性、有机性、选择性和体系性,使得学生在接受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接触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成开放的视野,懂得兼容并蓄,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201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种类多样的作品在富有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富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念、正确的审美态度以及高尚的思想情趣。
第四,两版必修教材均把古代作品放在必修三、必修四中,而不是放在必修一、必修二中。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刚升入高中时就接触比较生涩难懂的古代诗文词,过早接触有可能让学生对古代诗文词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对各类文本的题材和体裁都有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之后,再去阅读、分析古代文言诗词,便可以在获得古代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第五,语文作为学科中“基础中的基础”,这样的课文编排,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文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在面对其他学科时,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运用在语文中学习到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第六,两版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为了凸显课标精神,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比较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地解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文本阅读是文本、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即学生在阅读时是主动的、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获得更多的感悟。
二、语文教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遗漏
第一,无论哪一版本的必修教材,都没有做到将古代、现当代以及外国作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现当代选文与外国作品所占的比重之和是古代作品的两倍之多。这种重视现当代和外国作品而相对忽视古代作品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恰当、适宜地获取优秀的民族文化养分,并且会在潜移默化中有意识地忽略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显然没有什么益处。
而在人教版中,古代诗文词所占的比重是52.5%,而现当代和外国选文两者加起来也只有47.5%。这种重视古代诗文词而相对忽视现当代和外国文化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在教育教学观的指导下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不符合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现代语文教育理念,这样会让学生与国际思想脱轨,不能更好地接触外国思想文化,不能感受到不同的思想文化在一起形成的碰撞。
第二,《语文新课程教学论》中指出:“语文教材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掺杂了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学不再以审美本身为主。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差,使得审美教育的主导地位反而被思想教育所占据。”201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教科书选文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因此,审美性很重要。
第三,两版语文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但是由于现实的局限,两版教材都没有能够很好地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这四个方面的学习,在提倡大语文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很难有效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体现的当代语文教育的得失
(一)当代语文教育存在的优点
经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优点。
第一,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是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一大优点。当代语文教育不再只是突出语文某一方面的功能,而是在突出语文作为基础课程的工具性的同时,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使得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内涵。
第二,当代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在引导学生学习中A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现当代文学艺术的熏陶中,不自觉地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在让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让学生多接触外国的文学、史学作品,让学生多了解国外先进思想艺术家的想法,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对自己的人生有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
第三,当代语文教育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还注重多样性和选择性,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学习语文,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第四,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当代语文教育就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的这种精神,引导学生不只是单纯地学习语文的哪个方面,而是在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当代语文教育存在的缺点
第一,我国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依然存在“偏科”现象。古代诗文词不能够和现当代作品平分秋色,中外文化并没有达到高度的融合交流。虽然人文性与工具性能够大致统一起来,但是仍然缺少点人文性而过多地偏重工具性,从而导致学生主要以理性的思维进行学习、生活,精神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
第二,高中必修教材中所选的全部文章都是比较典型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如何在学习中把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外来的优质文化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在做到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对此,当代语文教育的研究似乎还是不够深入、明确。形式上或许已经满足,但是内容的实施力度还有待改进。
第三,从古诗文作品、现代文以及外国选文所占的比例来看,代语文教育对于这三者在不同的学段各自应占多大的比例,古代诗文词在不同的学段到底应该学什么,学多少都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模式,教材编写者只能根据地区的实际教学情况,参照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再加上自己主观上的理解对教材进行编写,可是这样的方式是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的。
第四,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当代语文教育显然慢慢淡化了语文知识的学习,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种做法导致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没有掌握,应该学习而没有及时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不重视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不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要知道,这两者并不是一个矛盾体,不是说拥有知识就不能获得能力,获得能力就不能拥有知识,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讨论。只有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学习,学生才能学会什么是真正的语文。
第五,当代语文教育在怎样解决好《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所指出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统一问题,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统一问题,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统一问题,水平测试和选拔测试的统一问题,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统一问题”等方面,仍然没有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没能做到尽善尽美。
四、对当今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的启示
第一,高中语文教材要在继承语文教材建设传统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换言之,就是中学语文教材必须坚持“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
第二,语文教材的单元组合要按照“主题-情境”的模式进行编排。
第三,努力构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为主要模式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体系,再辅以各类选修读本。
第四,注重开发各种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时刻处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之中;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第五,专题编排要符合认知规律。语文教材的编写“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引领专题重组,这固然是一种创新,但是在专题内容编排时,要遵循师生的认知规律,要避免专题文本的混杂,要顾及各类文体的特点,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呈现语文知能的系统链。
【参考文献】
[1]贾桂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编排指瑕.[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2):43-45.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4]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依靠教材,寻找创新资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就是一种创新事例;像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期坦等人物,本身就实践着创新;还有一些人类创新的像赵州桥这样的成果,都是鲜活的、具体的创新事例,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解说,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教材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注重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鲜活生动,给人们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现代教育学提出:实现教学现代化主要就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则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开发与应用教学软件,将以教学手段改革为基础,引发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教师要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语文这个学科和生活时刻都在密切联系着。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1.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例如,我在讲《太阳》一课时是这样完成这堂课的:(1)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然后我让他们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相互增进知识。(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让学生把这些特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太阳对比。这样把课本上的知识带进实践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知道原来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
2.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很重要。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花束灿烂地开放,就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积极动脑。
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儒家文化 语文教育 继承发扬
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学文化是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其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成为我们奋斗不止的精神动力。儒家倡导的“仁政”的治国观念,与当今主旋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致。我们研究孔子儒家教育思想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教学理念,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儒家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中应用和创新,对促进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培养更多的适应当代语文教师队伍和语文人才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应传承发扬孔子儒家教学理念,使其在语文教育中发挥作用。
一、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
就像我们找不到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教师也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儒家教学理念中的“因材施教”是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借鉴和应用的,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策略。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计划上,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不同文学才华的专才。同理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不同学生的教学内容应区别。教师面对专业级的学生时,教学方式应表现为专业和深度,这是与和普及大众语文赏析的教学难度有所差别。因此,语文教育的因材施教是体现在语文教育大纲上,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在的机能。
二、语文教育中要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教学互动。在孔子的教学体系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互动、融洽和统一的关系,是在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深化的过程,教学工作者应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老师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课堂中,教与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作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交流。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活学活用的技法,是需要学生去亲自尝试,亲身体会才能学会的技能。理论知识是我们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内容。在语文课堂上也许有很多语文理论的内容学习起来很枯燥,需要学生去反复记忆认真学习,作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应发挥主观创作性,把枯燥的理论变为有趣的知识。所以说,在语文教育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多吸取儒家教学中的优秀理念,来充实到我们当代语文教学中,教师关注并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统一关系。
三、重视语文的心灵教育功能
语文具有强大的心灵感知力,美好的语文作品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提高大众内在的精神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乐施篇》记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正是中国儒学思想在语文教育中的宗旨与升华。《论语》记载:“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儒家的语文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语文的形成和现代语文的发展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不仅重视语文中所传达的美的感受,更重视语文中传达的善。孔子所指的善不仅体现在中国古时杰出圣贤的一言一行中,也表现在新生婴儿的纯净目光中。孔子曾把婴儿纯朴的心灵美比作他最敬爱的音乐。孔子所推崇的语文是达到善与美和谐统一的境界,语文是可以传达很深的精神内涵,这种语文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启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礼乐思想”的核心是礼乐中美与善升华达到和谐统一。孔子认为如果没有仁,那么礼乐就失去了本源的意义。礼乐思想是以人的内部修养为基础的,这种礼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直达人心,升华人们思想的乐章,这正体现了好的语文对大众的心理教育功能。古时儒家曾以礼乐教育为主,通过正统的礼乐教育,人们提高心灵境界并培养了理想健全的人格。孔子把育人作为语文教育的本源目标,来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创造劳动,需要全面的知识、美学修养和职业奉献精神。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还要关注升华学生的精神思想。
四、语文教育中也要关注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主要教育方法是言教与身教,相比较而言,身教显得更为重要。《论语・子路》记载:“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孔子提到了身教与言教的辨证关系,强调了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言教与身教的关系。博学是专精的基础,只有博学才能求精。语文教育中教师的素质体现在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文法、句法、诗歌、词汇、语文史论等扎实的语文专业外,教师还应对哲学、美学、教育心理学等文科也要有所了解。语文教师除了应做到对本专业深入研究还应了解其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博学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如,才能改变单调的课堂教学形式,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广泛兴趣。
结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更多地应用和创新,无论是对儒学优秀教育思想的传承,还是对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孔阳著.先秦语文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6.
【关键词】语文教育;文化内涵;文化背景;文化策略
在新课标的实施推广中,我们集中把精力倾注在对语文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变化的认识、对于新课标内容知识的学习、运用新理念的倡导及操作设计上。这些研究是有益的,也是有效的,但也是有局限的,其背影更多的是局限在对语文教育自身的比对,而往往缺乏宏观背影的思考和研究,尤其缺少对与语文教育关系密切的文化背景的关注,由此也必然缩减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并与语文的文化特点不相适应。
一、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
教育自身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语文教育作为文化现象的特点更为鲜明,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阐述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而这种文化教育的着眼点应是人文性的文化。而人文性文化的构成包含了人文的历史积淀,也包含了现实的人文背景,以及由此构成的文化观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对文本的不同内容,不同写作背景,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文化意义的分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语文新课标中非常强调跨学科的学习,特别是语文资源的开发,这就使得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语文教育与社会文化、不同学科的文化有了更紧密的、更广泛的联系,跨学科学习中,尤其是语文课程与史地课程联姻的学习中,它会突破语言文字自身文化蕴藏的局限,从时间和地域两个视角拓展它的内涵,使其对于当下文化拓展到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文化和异地文化甚至是异域文化,这种拓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注释,也就是说跨学科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在新文化理念支配下的文化行为。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作为文化教育的语文教育与社会文化融为了一体,语文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地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都是课程资源,也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从中我们体会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的联系达到了从未有的高度,在教学目标上,语文教学目标对文化素养提出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的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语文教育这种文化同整个人类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实施语文新课标对文化背景的要求
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文新课标的把握,不仅需要现代的文化物质基础,更需要现代文化意识。许多教师在讨论语文新课标的落实困境时,往往把眼光放到文化的物质基础上,诸如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具备现代化设施等等。当然,现代化教育设施的缺乏不能不说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阻碍因素,但观念的因素、习惯的因素、制度的因素、对语文新课标实施的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刻。有些学校有钱可以建楼、买车,但不去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甚至相反,将购置设备的费用挪用去买车、建楼,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所有社会成员普通的观念的转变。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突出了文化教育内涵的语文课程标准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文化支持,没有这种支持,缺乏适应于推广新课标的文化背景,再好的教育设计也都会落空。要使语文新课程标准真正得到落实,在探讨通过具体方式解决问题的同时,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层面上展开对文化背景的构建、语文新课标所蕴含的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它在继承了我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尤其是吸收了一百多年来语文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新视角,吸收了国外基础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从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统语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已经明显不能适应。首先是人本文化的背景。没有整个社会以人为本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有作为文化重要内容的教育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落实新课标的基础,也是新课标的关键。其次是考试文化。考试文化是现实文化背景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大特色,我们把它发展到了一种极限,不仅成为百姓观念中的当然,而且以国家制度的形式确定并加以实施,即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人作为主体的缺位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新课标的实施必然是步履维艰的,第三,整个社会改变传统教育中与新课标相背离的文化理念的传承,中国教育源远流长,积淀了十分丰富的文化传统,新课标现代意识对这些文化传统进行透视,进行了继承和杨弃的选择,因此,被新课标扬弃或改变的因素依旧以传统教育文化积淀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的教育文化的背景里,这无疑将阻碍新课标的落实。因此,对这些背景因素进行改变,成为促进新课标落实的必要性工作。首先应改变教师在整个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其次要改变千百年来固定在人们意识中的考试观念,使考试成为改善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这样的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之后,语文课程标准才能得到真正推广,获得巩固、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育;人文素质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对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了中职教育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中职语文教育作为汉语语言的基础学科,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对汉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更肩负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工作。之所以说中职语文肩负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工作,主要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要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当代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职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应用能力,还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发散他们的思维,增长他们的见识,从而实现对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如今的中职语文教育遇到了一定的困境,不仅很难实现对学生汉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根据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总结出致使中职语文教育遇到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材内容陈旧。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中知识的主要载体,其所蕴含知识的质量与新旧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科学习水平,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专项学科的未来发展。现如今,中职语文教材的版本有很多种,虽然种类繁多但其知识内容却都非常陈旧,只有极少部分的中职语文教材能够受到学生真正的欢迎。中职学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陈旧的教学内容不仅无法实现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难以提起学生对中职语文学科的兴趣,从而使中职语文教育遇到了困难。
2.学科边缘化程度加重。
相对于教材内容陈旧而言,学科边缘化程度加重才是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的“罪魁祸首”。众所周知,中职语文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所有学科所必修的课程。在中职教育当中,必修课与专业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使得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甚至是学生都出现了对中职语文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从而使中职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最终落入了如今的尴尬境地。
从学校角度来看,中职语文课程的边缘化使得学校在师资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中职语文教育工作往往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老师来兼任的,在专业课的压力下教师很难做到两全其美;从教师角度来看,中职语文课程的边缘化使得教师很难在授课过程中拿出百分百的教学状态,再加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大受打击,从而对中职语文的教学态度有所改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语文知识他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再加上语文教学是母语课程,使得他们的积极性更是大打折扣,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充满魅力的专业课程。
二、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水平的对策
1.提高对中职语文的重视。
想要改变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使其充分的发挥出对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提高对中职语文的重视程度是关键。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提高他们对中职语文的重视,那么就能够提高学校对中职语文的重视。为此,教师可以以个性化教学课堂为基点,来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中职语文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对语文知识进行求知。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来实现对课程知识的个性化讲授,以便更好的迎合现代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科与他们个性化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在接受语文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对自己个性化意识的培养。
2.实现对中职语文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语文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中职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实现对中职语文教育现状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是需要学校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语文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汉语语言之中的“美”,从而使中职语文课堂变得新颖、有趣。
3.加强中职语文的师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