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管理小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师范院校;女教职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47-02
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为我国培养和输送教师人才的伟大使命。虽然,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断拓宽,但进入教育领域仍是其主流。在师范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女性教职工的比例不断上升,在很多院校已经超过了男性。然而,相对于男性,女性的生理特点更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严重时会对教学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我校女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入手,以探求师范院校女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女教职工人数为501人,已经超过了男教职工的数量,而且这种性别比例仍有扩大之趋势。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教学任务,女教职工与男教职工一起已成为我校的中流砥柱。此次参与调查的女教职工一共185名,覆盖学校的各个工种、职称和年龄段,均为承担一线教学任务的女教职工。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以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问卷调查内容采用SCL-90身心症状测评表,供选用90个题目,测量范围覆盖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九个因子。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我校女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测评,二是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划分对我校女教职工进行测评,确定不同年龄段女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差异。访谈主要针对心理健康专题展开探讨,用以确定我校女教职工的心理状态,以论证测量数据形成的原因。
二、数据及结果
(一)我校女教职工心理健康整体情况
在对我校185名女教职工进行测评后,结果显示,在所测量的9组因子中,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校女教职工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在9组因子中,躯体化、人际敏感和焦虑相对于其他因子分偏高,其中人际敏感因子分最高。(见表1)
(二)我校女教职工不同年龄段心理健康状况
该部分的测评以40岁为年龄分界点,40岁以下的共计138人,40岁以上的共计47人。测量数据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40岁以下的女教职工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因子分上均高于40岁以上的女教职工。(见表2)
(三)访谈数据
参与访谈的女教职工总共37人,主要就教学、生活、职称评定、收入、身体机能等话题展开访谈,访谈结果显示,40岁以上的女教职工在教学、生活、职称评定、收入方面的态度比较乐观,压力较小,但在身体机能方面问题较多,身体机能明显处于下滑状态。相对而言,40岁以下的女教职工在教学、生活、职称评定、收入方面的压力较大,表现出焦虑情绪。
三、分析与讨论
1.我校女教职工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通过测量数据以及访谈结果综合分析,我校女教职工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水平,主要原因是:①我校地处三线城市,工作和生活节奏较缓,压力较低。②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相对于中小学较低,可取得的各类教学资源也更丰富;③女性在教育方面更具有细心、耐心、谦和的优势,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④我校对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视,经常举行相关活动和讲座,对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 体质健康;健康管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24-02
0引言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均按照“中发[2007]号”和“教体艺[2007]8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但许多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测试数据的上报,而忽视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过多的重视测试的证明功能,只是给出各项体质评价分数,很少给予恰当的反馈信息和必要的健身指导意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停留在应付和机械执行的阶段,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体质健康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模式及其运行策略,可以为高校更好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1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理论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1]。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和家庭、社区以及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改善促进人们实施健康行为的环境,增强人们改善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进行为和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方向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是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等五个方面[2]。
1.2 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1.2.1 ISO9000标准简介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方面的标准,该标准体系最初应用于制造业,后逐渐延伸到服务业。ISO9000族标准实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的体现,它可以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它不受具体的行业和经济部门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目前,ISO9000系列标准已逐渐渗入到中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国际通用管理标准》的问世,为学校管理的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指南。从上可以看出ISO9000标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IS09000标准8项基本原则为:以顾客为中心原则,领导作用原则,全员参与原则,过程方法原则,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互利的供方关系原则[3],它们体现了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思想,也是组织的领导者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1.2.2 借鉴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比较松散,管理者的随意性比较大,管理效率不高。测试数据缺乏真实性,测试后数据的整理缺乏科学性。测试后数据的反馈不及时,对体质较弱学生缺乏相应的干预等等,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以经验管理为主,在管理和质量评价方面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体系、标准和要求,管理意识缺乏系统观念、管理过程薄弱、工作接口缺少明确规定、控制机制薄弱等。而ISO9000系列标准要求建立正规的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保障管理的计划性、落实性和有效性,并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借鉴ISO9000标准的原则和理念,可以切实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有利于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增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评估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体质健康咨询,指导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质较弱学生进行重点干预的全过程。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搭建一个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体育部门、健康管理中心、校医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的管理平台,建立集体质健康教育、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服务、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服务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于一体的管理体系[4]。
2.1 规范体质测试中心测试工作,科学管理测试数据由于体质测试成绩与奖学金评定和毕业证书挂钩,学生为了获取体质测试高分,在测试的过程中弄虚作假较多,测试时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同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与高校体育工作的各项评比挂钩,导致了部分高校上报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存在作假现象。测试数据的失真使我们不能够正确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从而不能及时、正确的采取措施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因此,应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进行测试,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严格监督测试的全过程,杜绝学生作弊现象。同时,对测试数据进行科学管理,执行严格的数据管理程序,杜绝学校虚假数据的形成。
2.2 以体质测试中心为依托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台根据ISO9000标准的理念,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应当满足顾客当前的和潜在的需求。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想提高服务质量,必须以“学生”为关注焦点,主动为学生服务。目前服务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直接的办法是以体质测试中心为依托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台,该服务台可以直接地、专业地提供各种体质健康咨询服务。
2.3 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目前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众多,而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可以较为便利的满足众多学生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体质健康管理的工作效率。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信息与预约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教育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评估、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四个环节有机的统一起来。学校与管理部门的网络软件系统,应当能够互连共享,这样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才能够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有效地监控。
3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运行策略
3.1 引入ISO9000:2000标准的部分原则运用到体质健康管理中高校引入“以顾客为中心原则”,使广大教职员工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观和体质健康服务观,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质量意识。高校可根据“过程方法原则”,明确每位教职工在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任务、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为学生提供体质健康服务上来。高校引入“全员参与原则”强调全员参与体质健康管理,强化团结协作的意识。高校可根据“持续改进原则”和“过程控制”的要求,把学生体育行为的控制和体质健康的提高作为重要的质量要素来抓,持续改进体质健康管理质量。
3.2 创造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支持环境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以及个体的体育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应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能吸引大家全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人文环境;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们认识、理解增强体质健康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动。高校应营造一个学校师生员工易于和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文化环境,学校可以制定《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学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体育赛事举办、阳光体育活动组织、体育场馆运营和体育社团组建等方面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
3.3 全员参与管理大学生体质健康ISO9000标准中的质量管理活动都要求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为组织带来收益。高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应与学校体育工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学校领导应动用一切资源,调动每个大学生、广大教师(尤其体育教师)、体质测试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医务工作者、管理者以及学生社团、校团委、学生会、校医务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组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质健康服务中来,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局面。
3.4 全程管理大学生体质健康在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要转变“重测试、评价,轻针对性的指导、干预”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通过健康管理的“测试――评价――指导――接受干预――再测试――再评价――再指导――再接受干预……”的循环往复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体质较弱的大学生重点进行全程体质健康管理是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全程管理必须以体质较弱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关注焦点,学校应调查、识别和理解体质较弱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密切跟踪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把他们的需求与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相结合,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3.5 调整大学体育课程服务方向依据大学生现实的体质健康水平,明确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建立切合实际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建立增强体质健康的教学体系,选择能够使学生均能愉快地接受体育学习,加深对所学项目的理解,体验运动项目的乐趣,教师需转变思想,处理好健康目标与技能目标的关系,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充分引导教师关注本校、本班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公共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并重点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质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鼓励体育教师进行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体质健康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杜小安,朱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8)91-94.
各县(市、区)平安XX建设领导小组心理服务专项组,市平安XX建设领导小组心理服务专项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委,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XX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
2021年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验收之年,根据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要求,为做好我市的试点评估验收工作。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校学生、城市居民、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90%、90%、70%、50%以上。
二、调查方法
本次基线调查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校学生、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四类人群开展。
(一)各县(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调查人数,根据本县(市、区)人口总数梯度展开。总人口数30万内(不含30万)不少于350人,总人口数30万(含30万)-50万(不含50万)不少于400人,总人口数大于等于50万的不少于500人。
(二)各县(市、区)在校学生调查人数不少于2500人;其中小学在校人数不少于1000人,中学在校人数不少于1500人。
(三)城市居民调查人数,根据本县(市、区)人口总数梯度展开。总人口数30万内(不含30万)不少于500人,总人口数30万(含30万)-50万(不含50万)不少于600 人,总人口数大于等于50万的不少于700人。
(四)农村居民调查人数,根据本县(市、区)人口总数梯度展开。总人口数30万内(不含30万)不少于500人,总人口数30万(含30万)-50 万(不含50万)不少于600 人,总人口数大于等于50万的不少于700人。
(五)市平安XX建设领导小组心理服务专项组各成员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进行线上调查,并督促指导本行业开展线上调查。鼓励其他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线上调查。
三、线上调查
本次调研采取线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为《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通过扫描二维码方式进入答题页面,完成答题后提交即可,系统会自动进行统计。具体操作方法见附件。
四、有关事项
(一)根据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评估招标结果,本次调研由XXX心理提供技术支持,如有疑问,请致电
此套丛书共六本: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校展示》(珍藏卷)
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图片展示为主,全彩页印制。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各地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与各项规章制度;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性文章;各地区、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总结等。
3.《活动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集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4.《渗透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选编》
班级工作渗透,团、队工作渗透,学科渗透,环境渗透等。
5.《自助型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自助活动精选》
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校园心理剧,心理社团,心理协会,心理委员工作,心理超市,心理报刊,心理网站等。
6.《咨询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案例选集》
心理辅导、咨询案例。
此套丛书于2008年初启动,2009年7月之前出版。届时向交纳资料及制作费的学校赠送图书,并颁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校证书。
欢迎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出成绩的学校积极参与此套丛书的编辑工作。
联系人:吴为 吴文庆 王策
联系电话:010-82563556,13311396959
文图资料请发电子版至:。邮件主题:×××学校丛书资料。
邮局汇款: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2512室,邮编100089,吴文庆收
(汇款单请注明寄发票地址、邮编、联系人及电话)
银行汇款:户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苏州桥支行
账号:11001079800056009860(汇款后将汇款单传真至010-82562023)
投诉电话:010-82562023
投诉邮箱:
关键词:寄宿制; 师生关系; 儿童心理健康; 干预;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6
学校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组成的“教师伴我成长”小组改善实验组的师生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上产生了效果。研究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多元性非常接近现实生活,感染力极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学校心理教师本着“以儿童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寄宿制儿童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引导,让寄宿制儿童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服务方式。寄宿制儿童通过团体辅导,能随着师生关系的改善和同伴关系的加强注意到自身的成长与变化,更好地认识自我,加强人际交往的意识,所以团体辅导是一项非常值得提倡的干预方法。它对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备的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更好的塑造个性,充分地发展自我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寄宿制儿童现状的了解,我们发现能做的相对于他们的需求来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心理教师力量有限,只有发动寄宿制儿童的家庭链条、老师和社会志愿者的一起努力,才能让这一现实的张力和矛盾得到解决。
(一)家庭方面
针对寄宿制小学一些学生出现的亲情缺失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避:
1.加强寄宿制儿童的感恩教育
学校在日常的办学工作中就要渗透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宣传栏宣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也可以从每个周末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上得以体现,进行感恩的主题活动,教会学生与父母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辛劳和良苦用心。
2.寄宿制小学还应加强家校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的沟通是极为重要的。寄宿制儿章大多离家比^远,而且父母大多在农村或者外出打工,学校可以趁家长会和儿童节之机,组织校园亲子活动,这样不但提高了家长会的质量,而且也改善了寄宿制儿童亲情缺失的状况。
(二)学校方面
如何让寄宿制儿童从心理上更加信赖教师,教师如何弥补寄宿制儿童情感的缺失,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寄宿制儿童的心理健康。
1.多元化的团体辅导。通过和寄宿制儿童的交流发现,不论是生理卫生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或者是行为方面,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多元化的团体辅导方式去慢慢改善。对他们普及一些必要的生理常识,倡导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恩;人际交往小组,教他们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教育小组,培养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培养自制力,纠正行为偏差等。
2.兴趣小组。寄宿制小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寄宿制儿童开展一些兴趣小组,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人际的交往,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且寄宿制儿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他们无法独自一人解决,因此,可以开展一些兴趣小组,让他们在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时,能自己及时处理,照顾好自己。
3.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寄宿学校可以利用寄宿生在学校时间多的特点,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寄宿学生创造丰富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拓展育人功能。课余生活能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锻炼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寄宿制学校的育人质量。
(三)、转变服务理念,挖掘问题中的优势
当我们不能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时,还是要多挖掘现实问题里的优势。
1.挖掘寄宿生活的亲情补偿功能
“寄”不单单是“住”那么简单,而需要人性化、生活化、育人化。学生在较小年龄就离家进行寄宿,亲情的缺失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障碍与困难。寄宿学校要使学生在寄宿期间学有所长,但也要让其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使人格发展健全。在英国公学的宿舍里,舍监和保姆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的训导,他们是宿舍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长者。舍监与学生一同进餐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到家做客,为的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舍监和宿舍成员共同营造宿舍这个大家庭,每位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个用爱心浇灌起来的集体,既可以给远离父母的学生以家庭的归属感,又可以使他们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的寄宿制小学也应该借鉴英国公学寄宿制舍监管理的经验,为学生宿舍配备富有爱心与责任心的宿舍管理员,他们既负责寄宿生的生活管理与监护,又要努力将宿舍营造成“替代式家庭”,给寄宿生以亲情的呵护与照顾,补偿寄宿生亲情的缺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探索寄宿学校的集体教育优势
寄宿制小学在让孩子过早地离开家庭从而引起情感缺失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同时寄宿生活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社会性方面,又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在英国公学优良的寄宿制传统与文化中,由于寄宿的集体生活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至今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就提到高年级学生照顾低年级学生的可行性。他认为,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不是把他们互相隔开,而是尽力设法使他们呆在一起。年龄大些的儿童从照看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学到了责任心与合作精神,而年龄小些的儿章则通过与年长学生相处以及向他们提问,从而加快对所学功课的了解,并因而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之见增长。现实生活中,有的寄宿制学校已经开始了相当于“级长”的尝试,取教师管理与高年级寄宿生干部配合协助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管理的问题,还培养学生形成集体观念与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二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邹泓.i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闪素的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