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
核心素养具有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是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素养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见图1)C=(S+K)A,即核心素养是人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乘积,不是简单地相加。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是素养量的聚焦,更是素养质的提升。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已初步确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已经明确,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质?答案只有一个,聚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
李松林教授指出:“深度教学就是触及教学的底部和本质的教学” 。既然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多维融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的底部必然指向知识的依托地“学科教材”、技能的生发地“学习过程”和态度的涵养地“学生心灵”。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深度教学是学科思想与方法、学生兴趣与情感和学习建构与发展交互融合的“S3”教学模式。(见图2)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特点
根据深度教学内涵,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认为地理学科深度教学的特点有:
(一)从学科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任何教学如果不能触及学科教材本质,其教学效果必然是浅显的。李松林教授认为:“知识涉及四个层面,即符号系统、信息系统、逻辑系统和意义系统,形成知识的四重结构。”(见图3)
地理符号系统是指地理教材的图表和文字,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地理符号所传递出来的内容,地理逻辑系统是指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综合,地理意义系统是指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初中地理教材有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部分知识内容(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之问今天又成为地理教师的重要议题,深度教学究竟要教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学习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世界按尺度不同可划分不同的区域、二百多个国家,如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一一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教材提供五个国家和五个地区的地理知识,显然不能代表对世界地理整体、全面、系统的把握。编者提供一洲、五区和五国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洲、地区和国家的具体知识,更重要地在于把握地理学科教材本|,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并使之成为学生继续学习地理知识的羽翼,一言简之,就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思想与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理念上要树立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上要重视地理思想和方法目标的设计,教材分析上要挖掘教材蕴藏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教学方法上要以地理思想和方法为指导设计学法和教法,教学评价上要注重地理思想和方法的评价。
(二)从学生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主体兴趣和情感的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充分参与的热情,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被教育的境地,深度教学不可能真正发生。深度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内源性学习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始于新奇,决定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度,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他们探究动物独特性的奥秘;情感重在共鸣,中东地区战火纷纷,儿童失去亲人的痛苦眼神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急切探究这个富饶却又充满血泪的地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决定着学习的持久度,持久的学习是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学天地人事,育价值观念” 是深度教学的重要体现。
(三)从学习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过程建构和发展的教学
M.戴维・梅里尔指出:“尽管当今的学习机会和环境跟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但每一个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机制并没有改变。”地理学习本质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能够认识地理事物?为什么能够形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影响地理课堂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李松林教授把心灵结构分成心智、心意和心事,心智是心灵理性部分,而心事是心灵感性部分,心意则是心智和心事共同作用的意义结构。脑科学研究表明,脑是学习的器官,左脑是语言脑、逻辑脑、知性脑,右脑是形象脑、直观脑和感性脑,左右脑在间脑的作用下,共同建构意义,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心灵具有天生的意向性,大脑具有寻找和建构意义的功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心灵的官能,充分利用左右脑的功能,把地理感性学习和地理理性学习相结合,才能完整建构地理意义。(见图4)
意义建构就是建立新联系的过程。如学习《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时,学生最先感知的是地理景观图片,西北地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学生对其抽象为气候干旱;学生通过西北地区绿洲农业、塞上江南(两个平原),抽象为西北地区农业为灌溉农业;通过西北地区优良畜种,看出本区以畜牧业为主。这是学生第一个层次抽象,再把抽象的三个要素进行联系,发现本区干旱的气候制约着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进行了第二次抽象。通过西北地区景观东西部的差异的比较,也直接抽象成第二层次差异性。地理意义的建构联系,既有同层横向联系,也有异层纵向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以归纳的方式实现意义建构,从抽象到具体以演绎的方式进行能力训练。(见图5)
学生这个建构过程还必须遵循阶段发展理论。“发展乃是指一个人在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学前知识、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定为现实水平,通过独立阅读图表完成任务定为实际发展水平,在同伴和老师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定为潜在发展水平,在两种水平之间确定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设置情境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适切压力,才能激发学生挑战精神,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在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建立在学生特定发展水平之上。(见图6)李松林教授把知识分成经验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思想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相应每类知识也有五个层次水平,即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价值水平。这就告诉我们地理课堂知识的学习呈进阶式,“设定怎样的学习序列,学习者依此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而逐渐进阶,最终达到较高水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观念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从初中到高中,从学校到社会呈螺旋式、渐进式、阶梯式发展,最终指向培养地球村活跃而负责的公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施
根据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和特点,深度教学应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好(effective)、效率高(efficient)和参与度大(engagement),应该具有怎样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施深度教学达到e3最大效度教学?我们可以借鉴M.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李宗录老师的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图探式”地理课堂教学,尝试探索实施深度教学的途径。
(一)图探式教学结构原理(图7)
1.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探究教学。
地理教材由图像系统、文字系统和数据系统组成,地理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标准共94条,其中明确提到“运用地图”的有50条; 2012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共412页,而图幅数量为555幅,这就充分说明地理教学是一部图学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并不能主动去阅读地理图表,他们只关注文字系统。如何突出地理图像系统?关键在于设计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地理问题去阅读地理图表。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在现实世界问题或者任务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教师要精心研究图文系统,转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地理问题成为学生与图像之间的纽带,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知识的再造。
2.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对话交流的活动教学。
梅里尔认为:“基于问题学习和基于同伴教学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体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观察、思考、讲解、分享、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为中心,学生系列活动是为了建构意义,对话学习是建构意义的核心。佐藤学认为“在对话学习中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 对话交流的活动成功完成对真理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认识。佐藤正夫认为:“一切对话无非由说话与用于深思的时间空当所组成。”要求学生围绕情境问题深入思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课堂教学深度的体现指标就是学生对话交流内容的深度、质疑的深度、表达的深度,离开学生深思熟虑,深度教学无法形成。
3.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深度反思的建构教学。
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反思、讨论和巩固新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反思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贯彻课堂教学始终。在情境问题解决时,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要反思自己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不足,并寻求问}解决思想和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建构知识网络时,我们习惯性让学生进行课堂学结。这一环节的学生反思,李松林教授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回顾、归纳、追究、批判。多数学生能够把本节课知识点总结出来,处于“回顾”层次,个别学生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知识网格,达到第二个层次“归纳”,却很少有学生对知识进行追究和批判,这是我们图探式教学课堂深化努力的方向。
(二)图探式教学课堂流程
根据“图探式”教学聚焦问题、对话交流、反思建构等原理,我们设计了图探式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流程如见图8。
一、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中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等,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二)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等。
1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2 解放孩子是创新教育的希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培养创新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等。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理念;教学实践探索
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学习的本质和价值的体现,其和地理知识有根本的区别,过去由于教师对试卷得分的过度看重,导致教学内容和课后训练都更多是在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和对解题技巧的不断强化,致使地理教学多了一些刷题的机械感,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也重新提起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因此教学改革也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为主,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重点培养,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观念
初中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认知建立的时刻,而地理又是一门学习难度较高且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因此为了教学效率最大化,学生也通常是依靠教师准备好的思路进行问题的探究,这也造成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一再弱化,使学生在地理观的形成上迟迟得不到正确培养。地理观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为何物的概念,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降低在地理知识上的学习难度,也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自主串联,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间的规律性,同时在地理建模方面对学生的培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的思考角度。总的来说,地理观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地理形成深刻认识,地理观的培养也就成了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道:“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并且随着当前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仅能在卷面上取得高分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当前是对拥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追求期,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学生在素质上进行培养的关键,是对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实践能力作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因此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对地理实践能力的灵活运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三)能够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前文提到过去由于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导致地理教学理念功利化严重,教学宗旨在“育人”方面有很大的偏离,往往导致最后培养出的人才只能在试卷上取得高分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去错误教学理念的摒弃,同时我国在初中阶段的新课改也逐渐推出并得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贯彻,将初中地理的教学重点拉回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实现了教书育人中的“育”字,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建设和思想启迪以及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引领,是对教学改革的重要引导,也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学生思维角度的引导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本堂课的整体走向和具体环节的实施进行模拟演练的重要环节,是对整堂课在流程上的概括,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对教学节奏的把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而要想做好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核心素养做好贯彻把握。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思路以及课堂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等,以初中地理的教学大纲为整体纲领,细至课堂教学中的话语设计,在其中做好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常常会导致在精神上无法保持长时间集中,而地理又是较为抽象难懂且各部分知识点衔接紧密的学科,稍有走神就会使学习节奏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削弱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透彻的理解,锻炼了学生在问题探索上的多元化和逻辑化。
(二)在问题探索中做好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传统的地理课堂上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上进行了较大的限制,在面临问题进行探索解决时对效率的盲目追求也导致学生在思路上基本都是按照教师给出的模板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拓展的极大打压,对于人才培养也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中的渗透也必须贯彻在问题探索解决方面。地理知识拥有较强的逻辑体系,并且在生活中有较多的映射,如果一味地促使学生在固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索,就恰恰丧失了地理这一学科的最大魅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意识的锻炼正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索时也要注重做好对思维拓展的引导。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地理问题进行解决,再结合地理中的知识进行思维上的拓展,有效促进学生在地理核心思维上的进步。
(三)在课堂练习中做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
课堂练习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当堂课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最佳方式,也是每堂课都必备的教学环节,在课堂练习中会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待改进的地方。地理在学科特点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其学科知识虽然运用到问题解决中通常解出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并不代表其在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步骤上也是唯一的,“殊途同归”的情况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并不少见,而过去正如前文提到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受限于课堂时间的紧凑和为了教学管理的方便,常常会让学生按照同一思路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这种量产化的培养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渗透核心素养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备流程。通过教学来锻炼学生对地理知识以及其他地理问题的敏感度,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来引发解题方式上的创新,继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想,有效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并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是对初中阶段学生在地理能力培养上的重视,也是推动初中阶段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地理知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高质量的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帮助,而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从地理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用地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提升,由此可见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作为地理教师更要明确认识到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价值,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来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为打造高质量的初中地理课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军宗.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4).
[2]杨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17(42).
[3]唐先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创新[J].新校园(阅读),2018(03).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41-02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成为其核心理念,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开拓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成为这次改革的突出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特长,为学生创造各自优势走上不同成才之路。这次改革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变化的潮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含义
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是地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途径、措施和方法[1]。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地理教师需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教学工具,促进教学角色转变,促使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变重教材知识传授为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潜力的开发[2],最终实现地理教学中教和学的完美结合。
二、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地理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仅作为一门副科进行教学,学校整体层面没有重视,地理教学课程安排课时量少,基本上都是2节/周,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地理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学生也未认真对待,长期以往极大地影响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教学活动的开展,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下降。同时,由于当前大部分地区还采用应试教育式教学,“考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极大地影响着学校、家长、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的重视。为了提高成绩和升学率,语文、数学、外语等主干课程占据学生大量时间,导致学生无暇顾及地理这门课程。此外,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处于只讲知识的层面,未能关注学生地理品德、行为素养等的培养。
(二)当前教学模式未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随着多年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新课程改革的演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发了较大改善。但是,这种改变主要出现在中东部地区及西部大中型城市,中西部地区农村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满堂灌”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还处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3]。这种被动接收知识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开发有极大地限制,使学生出现厌听、厌学现象,难以保证教学效果,长期以往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地理教师综合地理信息素养较低
信息素养或称为信息能力、信息素质,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能力。在中学,有一部分地理老师并未有地理专业的背景,没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这与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对地理教师夯实的地理知识、跨学科知识等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地理教学中无法很好地应用信息化教学工具
中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将现代化教学工具较好的应用于地理教学活动中。但是,中西部地区地理教学水平层次相对较低,地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严重不足,教师普遍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很多农村地理教师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的基本功能还没有全面摸清,更谈不上用投影、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仪器投入教学。除了教师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硬件设施如计算机等大部分都是高一级地区淘汰转移过去的,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量少且陈旧,无法满足地理教学活动的需求。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各级教育部门应充分重视地理教育
针对当前地理教育不受重视的现状,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抓住机遇,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将应试教育彻底转变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动性、发散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品德;均衡各学科教学时间,尤其是地理教学,在现有地理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应略有增加。只有在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体系中,教育教学理念、观念的转变是关键,以学生为中心是核心。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及细节,从纯粹灌输“死”知识向“活”思维转变,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由单学科知识向跨学科知识体系转变,师生关系由之前的“上下级”指令型向平等互助型转变,通过角色转变,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到引导、互助、交流等作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当地理课教学不是围绕教师反复陈述“死”的地理而是为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直接价值时,地理教学自身也焕发了新生。
同时,地理教师需创新教学模式,如“学导学案”等教学模式的出现,是一种引导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范围之广可以看出其效果是相当出色的,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通过培训等形式提升地理老师信息素养能力
地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的能力,而且要全面充实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基于多学科进行地理核心问题的研究,深化地理教学的主题[2]。地理教师应通过“国培计划”、在线自主学习、进修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利用庞大网络功能搜集相关地理信息和了解地理学的最新变化,使自己能够在一个领先的高度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4],紧密联系地区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四)充分实现现代教学媒体、软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成为迅速摄取、传播和探究时空形象信息的高效能手段。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地揭示地理现象和规律,可用作先进的教学工具来提高地理教育质量水平[5]。随着地理教学研究的深入,有些问题难以用图表表示,缺少动态感,学生也难以想象和理解。如地球自转、公转,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等必须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制作成动画,进行生动、直观的演示,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宇宙的奥秘;又如,利用谷歌地球来形象展示GPS的定位功能,利用ArcGIS将栅格图像数字化等。总之,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需要将现代教学媒体、软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对现代地理教学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传统地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构成了挑战。地理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探索地理教学新模式与新思路,学习教学技能、教学软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学习资源的综合整理来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学习,培养其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艳艳.地理教学方法初探[J].快乐阅读,2012,(9):57-58.
[2] 王新民.新课改下中学地理教学探索[J].南方论刊,2011,(12):107-108.
[3] 许以全.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科技资讯,2011,(6):199.
[4] 安迎花.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190.
[5] 张立祖.现代教学媒体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new curriculum reform
CHEN Tan
(Bayi middle school of Urumqi,Urumqi 830054,China)
关键词:地理教师;能力素养;地理教学;中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G421;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40-0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学校教育格外重视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而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地理教师要注重专业化发展。提高地理教师的能力,是教师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提高地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师的能力素养,泛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各种能力。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的能力素养进行探究,旨在为促进中学地理教师能力的提高提供相关策略。
一、开展地理教学研究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置身于生动的教学实践中,面临教学改革的前沿,有开展教学研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进行地理教学研究,既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教学能力提高,又可以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透过表面探究本质。第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自身特点及学生个性,必须要拿到实践中去验证。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和开展教学研究,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可以获得最新的教学思路。第三,经常进行批判性反思,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要敏锐地捕捉教学实践中的闪光点和薄弱环节,通过及时整理、加工和再创造,形成系统的认识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方案。一般来说,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内容、实践操作、实践反馈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
二、地理教学的专业能力
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研读和运用地理教材的能力、地理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第一,研读和运用地理教材的能力。地理教材的研读和运用是一种研究性、开放式的教学行为,需要地理教师认真分析地理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知识层次,灵活把握教材特点,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情,进行适当的增删、修正。第二,地理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地理教学方法有其学科特征,以地图教学法为代表的地理教学方法都具有浓厚的地理色彩。同时,地理教学内容出现新的特征,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全球热点问题都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匹配。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讨地理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地图和地理图表教学的运用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教学独特的“语言”,在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内在联系、时间的变化和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能力。第一,注重图文结合。地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把各种地理要素一一落实到地图上,再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图文结合,形成图文一致的系统知识。第二,突出读图能力。读图和析图时,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单要素到多要素进行思考。有了正确的读图思维方式,才能探索出地理规律,挖掘出其内涵,把抽象化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地图,并且通过地图,让地理知识生动再现。
四、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能力
地理空间能力,一般包括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定位能力、空间分析能力、空间综合思维能力等。第一,构建地理空间概念。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探讨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空间概念构建的方法、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结合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探讨空间概念的构建方法,掌握空间信息提取、处理和分析的策略。第二,地理原理的图形化。地理原理指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成因、联系和变化。许多地理原理往往超出部分学生的理解范围,若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效果不佳。而借助图形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把知识转化为直观清晰的图形,可以降低学生读图的难度,增强学习地理的自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地理教师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保障。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素养:开展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地理教学的专业能力、地图和地理图表教学的运用能力、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地理教师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须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与研究。作为地理教师,要注重学习新课程理念,提高地理理论素养,注重案例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强化反思性学习。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陆静.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地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