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基础管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企业经理们越来越需要弄清楚顾客为什么购买本企业而不是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创造顾客所期望的价值。为此,企业需要提供有创新性、有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成熟产品与标准化服务变化不大,使用的知识内容相同,大量生产这种产品或提供这种服务意味着知识的重复利用,只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编码、储存并重复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即可。在企业中,显性知识如同露出水面的冰山之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面积沉入海水中的不可见部分往往是存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对于这些知识,员工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准确描述、不易被他人获知、也不易被编码。创新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往往是一个人的不同知识相互交融、拥有不同知识的人相互交流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这种交融和交流提供了机会。隐性知识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越来越要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企业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发掘和应用这些知识。这一任务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鼓励企业员工通过团体工作与培训等不断消化和吸收新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从这个角度上讲,“人”的因素是知识生产与增值的决定因素。二是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企业员工愿意并且能够将存储在他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换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在企业内部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从这个角度上讲,“人”的因素是知识传播和应用的决定因素。“人”的因素之所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决定因素,是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
管理整合的内涵
隐性知识与所有人没有分离,可能因为使用和储备的人力资源而被企业隐性占有,也有可能因为缺乏相应人才而使一些重要知识存在于企业之外。换个角度说,企业可能会因为员工的离去或者员工“不贡献”而丧失本来拥有的知识,造成“资本流失”,也有可能因为新员工的加入或员工的深入交流与合作而实现“资本增值”。所以,企业知识管理是一项要与人打交道的管理活动,而人的问题在企业中历来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所以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整合将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最主要趋势和最重要方面。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组织的因素同时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维度。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一种从“人到人”的人性化策略。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内涵在于通过培训、评价、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广泛交流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创建一种共享隐性知识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同时又以技术为辅助工具开发出虚拟会议系统、网上论坛、知识地图等以方便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美国HP咨询公司的部门分布于世界各地,公司的咨询人员和工程师经常穿梭于各个部门以交换看法。公司规定所有人员必须乘坐同一架飞机旅行,以便增加员工之间交流的机会,公司甚至不限制旅行的预算。公司还鼓励员工成立跨部门的“学习社团(LearningCommunity)”以共享最佳工作法(BestPractice)和实践技能。整合了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并依靠知识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企业来说,人力资源需求的动因在于人力资源所承载的知识能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越是拥有并能贡献这些知识的员工在本企业发挥作用的机会越多。
管理方案
人力资源配置与利用、人力资源计划与控制、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人力资源考评与激励等管理手段是否有效,取决于它们能使企业知识资本在多大程度上增值和应用,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持续的竞争利益。整合了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需要将每个成员独特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其管理哲学一方面是建立在更加个性化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是构建参与型企业文化,激励参与和分享,倡导“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一、人力资源计划:按照生产经营业务所需的知识设置不同的岗位。“法约尔原则”强调专业化分工,职责由职权而产生并且是职权的必然结果。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运用不同知识的过程,不同的工序需要使用不同的知识,整个生产经营流程衔接和协调的质量取决于各个工序所用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企业的岗位设置不再是按照工业文明时代严格的等级秩序和细致的分工体系来精确定位,而是按照生产经营流程所投入的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模糊定位,即按照知识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来确定不同岗位的任职资格、行为标准、工作规范、工作关系。在岗位管理过程中,将更加关注员工创造知识的机理,从员工头脑中提取知识的技巧,员工检索和传播知识的行为分析,以及获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用于企业业务活动的规律,在把握这些规律与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管理推向深入。
二、人力资源招聘:吸引和录用善于创造知识、利用知识的员工。人力资源招聘和选择通过各种信息途径找到和确定能够为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知识的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要善于分析不同业务所要用到的知识,不同的知识可能被哪些人掌握,不同的人可能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未来的员工将更加具有独立性和自我决断能力。企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形成一种知识工作者愿意来企业工作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充足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供企业选择。美国的维娜・艾丽指出:“企业价值链其实是一条知识链……新的管理理念把人作为具有特定竞争力的知识节点。”人力资源招聘和选拔就是尽力寻求各个节点上“最合适不过”的人,也就是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发明独特经营手段、提供独特管理方法的人。选拔过程中的测试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应变能力、整合能力等。
三、人力资源培训:造就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目前在岗的企业员工可能非常熟悉他们自己的工作装备,但新员工接替老员工要完全熟悉设备或新招聘的“能手”完全融入企业的文化环境往往是相当困难的。培训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所广泛采用的一种快捷工具箱,许多企业要么为每个新员工“复制”一份快捷工具箱,要么组织老员工或培训人员对新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但是,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绝不是知道相关知识的人就能够将这些知识传播给别人,企业往往缺乏能够承担此类角色并拥有专门教育能力的人。因此,一个整合了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必须有助于缩短新员工的学习曲线,并使他们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这样的方案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大有好处,并能使公司在吸引人才方面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优势。
【关键词】知识创新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
新时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实现知识创新。而企业正常运行主要由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现阶段,面对知识创新的时代背景,应积极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人力资源招聘入手并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体系,促进企业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
一、加强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革新的意义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人类文明进入了知识时代,面对这一环境,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积极革新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至关重要。知识创新企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运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企业中的不足,并将知识的学习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入到生产和销售等整个环节当中,因此在经营中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实现了创新,其功能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加强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革新,将灵活性应用于企业现代化管理当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知识创新角度出发实施人力资源招聘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资本,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从本质上来看,企业同时可以将大量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行引入,因此人才的个人能力应同企业知识创新的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企业知识创新的相关目标和战略应当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对内部职工的知识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将不符合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人力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清理,并积极招聘符合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目标的人力资源,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出发对内部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充分的把握。
其次,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新时期,在积极提倡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注重对其鲜明的特点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其在日常工作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也才能更加容易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当然,这种做法是建立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对职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完全掌握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实施招聘的过程中,应了解人力资源部分专业技能等可以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培训,而人力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敬业精神等是无法通过培训来在短时间内进行改变的[1]。因此招聘过程中,应注重人力资源团队精神,才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同集体进行良好的配合,促使知识创新的可能性提升。
三、从知识创新角度出发构建人力资源体系
(一)丰富企业知识存量
知识创新现阶段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企业运行过程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人力资源,然而人力资源个体是无法将知识创新的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的,这种情况下,必须从人力资源个体、集体以及企业三个角度出发,逐渐丰富三者的知识存量,并促使其进行有效的融合,将知识创新的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经营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渐丰富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为财富的积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人力资源学习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知识存量进行应用,而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必须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工作中逐渐积累并更新知识库,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经营当中。针对企业来讲,人力资源获得知识可以包括两个途径,分别为内部和外部,而主要知识积累途径是内部[2]。因此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对知识进行积累、修正和有效应用的能力,促使人力资源在工作中能够对大量的知识进行掌握,并从中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企业运行的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
(三)知识转移
企业由多个部门和团队构成,在知识创新背景下,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可以对不同团队运行过程中积累的知识进行转移,而转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过程中,针对人力资源个体来讲,其在对知识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从感性认知上将其进行升华,针对群体来讲,相关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将得到更加深刻的整合和诠释,对于实现知识创新,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压意义[3]。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针对创新知识的应用,需要将其同生产经营等多个环节进行紧密的联系,将知识创新的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知识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过程中,既能够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企业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重点内容之一,新时期企业在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顺应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知识创新背景下,有针对性的开展招聘工作,并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荣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知识创新机制的互动研究[J].商业时代,2012,08.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实践性教学 方式
这些年来,各中职学校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培养了大量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使中职办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从中职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就业面向企业基层,很多学生从基层做起,经过努力做到企业的基层管理者---班组长的位置,也有部分学生做到了更高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位置,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那么《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该如何适应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本人对《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进行了思考。
一、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 、实践性教学是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愈来愈多的工作不仅需要管理者投入知识、智慧和创新活动,也需要普通员工积极配合才能高效率地圆满完成任务。如目标管理等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普通员工由被动地按计划执行转变为参与工作目标确定的主动思考者(既企业工作人员既是某项工作的执行者,又是该项工作的管理者)。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迅速把握企业管理的一些规律,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2、 实践性教学是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职教育质量高不高,有没有自已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不好。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符合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
3 、实践性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心理
人类对知识的认识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是由表及里和循序渐进的。实践出真知。作为中职生,理论学习是他们的弱项,如果在课堂上过多的强调理论,他们是很难接受并对课程保有兴趣的。因此,根据生源特点,老师的教学要着力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严谨与兴趣并举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4、实践性教学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从中职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就业面向企业基层,很多学生从基层做起,经过努力做到企业的基层管理者甚至是中高层管理者的位置,因此,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具体情况,,使他们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建立相应的知识储备,强化实践环节,以便机遇到来时能够更快胜任管理工作。
二、《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
严谨与兴趣永远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质量与能力永远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通过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为教育目标,通过实践平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表述,行动,得出结论。采取的教学方式有:
1、体验式教学
它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如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现场体验(学校附近的企业----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使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魅力,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懂得了“管理出效益”的道理。
2、引入“专业人说专业事”网络资源教学
通过布置学生课后收看视频,体会“专业人说专业事”,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运用“李强说管理”网络资源讲解中层管理人员如何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
3、“课堂十分钟企业时事论坛”活动教学
“课堂十分钟企业时事论坛”活动教学是在日常课堂中设计出十分钟的企业时事论坛时间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参与,发生思想碰撞,促其智慧成长。素材选自《企业管理杂志》内容或网上企业管理案例、故事、企业管理资讯信息资料。
4、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管理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适应社会化要求的先导。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模拟班组长的工作可加深学生对“企业管理”知识的理解。每个人都有灵感和悟性的思想火花,只要有思想碰撞,必定有智慧成长。
5、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时间开展的专题调查、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布置学生到家长或熟人工作的单位实习,写出专题调查、撰写专题报告,或按照设定的专题展开调查活动,并写成调查报告上交。这种实训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发现、挖掘自己的潜能。
6、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就是践行活动。开展“如果我是班干部”活动,使管理思想和方法立足现在落到实处。
三、《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考核
“到现场看奥运会了吗?”9月11日下午,在东芝(中国)位于北京东方广场的会议室里,东芝中国区总代表田中孝明先生很随和地和我们打招呼。
在得知我们没有到现场观赛后,他希望我们以后如果再有机会一定要到现场去,感受那种“更高、更快、更强”的氛围:“我到水立方去给郭晶晶加油了,拿着中国国旗!”
郭晶晶和中国花样游泳队,是东芝在中国的形象代言人。
墙上挂着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横轴,一个中国古代指南针――司南的仿制品静静地定在条几上。电脑、电视、空调,东芝在以产品融入中国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在吸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个以“地球内企业”为基本出发点的东芝,在进入中国大陆36年后,其一直贯彻的CSR经营方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借鉴意义?为此,我们采访了田中孝明先生。
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是开展CSR活动的基础;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他们的信任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利益相关方永远是第一位的
《WTO经济导刊》:感谢东芝(中国)为我们送达了2008年CSR报告书。结合我们对贵公司前两年的报告的了解,感觉东芝在报告中越来越重视“利益相关方认为最重要的内容”,而且每一次新的报告,在针对性上都有进步。
田中孝明:利益相关方特别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开展CSR活动的基础。每次编制CSR报告,我们都力求做到两个结合,坚持三个原则,即:把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和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在的内容上坚持重要性、完整性、对应性。以确保利益相关方对公司CSR活动有更清晰的了解。
像今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事,因此,虽然2008年度报告时间段截止到3月31日,但我们在报告书中专门做了一个特集,把这次活动特别加进去了。
(边说边翻到报告的第47页)利益相关方可以通过它,全面地了解我们在其间对于地震灾区所做支援工作。
《WTO经济导刊》:利益相关方对东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啊。公司是如何看待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方呢?
田中孝明:30多年来,我一直在东芝工作。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我们的优势在于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不管是我们的顾客还是我们的员工,基本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来对待。
可能有些企业更重视股东和投资人的看法,但是为了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更要考虑和回应全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因为在这个投资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些问题,这个投资不可能很完整的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企业不可能长远、健康地发展。
《WTO经济导刊》:东芝提出CSR是“企业的基础”,如何理解?
田中孝明:企业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跟我有什么关系?可能只考虑企业发展基本层面的东西。发展之后,考虑跟企业相关的,不光是企业的员工,他们跟社会还有关系。同时这并不是一个暂时存在的问题,因为它不可能今天存在了明天就不考虑了。
既然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长期发展需要面对的,我们在考虑发展的时候,就要非常注意这些问题。
另外,比如说随着企业发展,跟它相关的产业也在扩展,我们在经营过程中就需要取得这些相关产业各方面的信任。得到他们的信任之后,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趋势。(语言的不通,使得田中先生经常借助手势进行表达,循循善诱的神情很像一个老教授在给学生答疑解惑)
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跟环境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关注要在整个流程中实施。
两途径、两措施实现环境展望目标
《WTO经济导刊》:报告推出了《环境展望2050》特集,看出公司对环境是特别的重视。在这方面东芝主要做哪些工作?
田中孝明:东芝集团为2050年前实现“与地球和谐共生的人类丰富的生活”的目标,制定了这个展望。它是在实现《环境展望2010》目标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从企业最开始的采购,到后来的生产、开发、物流、销售、循环利用整个一系列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都跟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现在单纯从生产厂家讲控制排放、考虑环境肯定不够的,因为现在时代不同了。
所以,这个展望为我们设计了两个途径和两个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以提供能源的稳定供应并防止地球温室效应,即“能源”作为途径之一;而将既可获得丰富价值又可与地球和谐共生的“环保产品”作为另一个途径。在此基础上,以降低经营全过程的环境负荷,即“环保过程”,和与利益相关方就环境问题共同采取行动的“环保行动”作为两方面的措施。
《WTO经济导刊》:能举个例子吗?
田中孝明:《京都议定书》将LED(发光二极管――编者注)照明灯具的普及作为实现削减温室气体目标的一个具体对策,并对其设定了技术开发目标,即:能源消费量控制在白炽灯的1/5以下,价格差控制在3.8倍以内。
东芝集团的高效LED DOWNLIGHT“E-CORE60”是照明界第一个达到上述设定目标值的产品。与白炽灯相比,其电能消耗大约为其1/7,而使用寿命可达4万小时,是兼顾了环保性和经济性的产品。这个产品获得了日本第18届节能大奖“节能中心会长奖”等多项奖项。
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慈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做企业就是做社会
《WTO经济导刊》:日本企业相对比较低调,您如何看待汶川大地震后出现的“铁公鸡排行榜”?
田中孝明:(哈哈大笑)都知道这个事情的。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慈善。
日本企业是相对低调些。日本过去的房子大多都是木结构的,所以经常发生火灾。如果哪家被烧了,邻里都会帮助他重建,大家都是很自然地做这样的工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日本企业的慈善文化。所以企业提供援助是很正常、很普通的事情,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做大肆的宣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东芝立即在5月13日发表了捐款声明,之后全中国69家集团企业一直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对灾区恢复重建实施援助。
《WTO经济导刊》:东芝为中国大陆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教育的支持,与贵集团主营业务的结合点在哪里?
田中孝明:对基础教育的捐赠,是因为我们着眼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对于社会的未来――孩子们的教育支援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对大学的捐赠,是因为东芝是一个生产经营企业,对于生产企业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而人在技术上的贡献是最大的。所以,人才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出于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考虑,下一代人才对于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这是支持教育和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结合点。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要学会主动守法并学习和适应之。
守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
《WTO经济导刊》:东芝公司在中国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促进中国企业实施CSR?
田中孝明:我们在中国有很多的合作伙伴,也有很多大的客户。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
比如说我们在做整个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就将我们的标准通过厂商或供应商予以贯彻。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标准和厂家的标准需要一个沟通的过程。
所以,我们还会对厂家进行视察,看我们的标准和理念等是不是得到扎实的落实。我们会采取一些评估方式来检验他们执行的效果。
《WTO经济导刊》:请田中先生结合您所了解的目前中国大陆企业CSR现状,对中国企业开展CSR工作提一些建议。
【关键词】制药企业;机械设备管理;问题;措施
前言
工业化的进程带动了制药市场的繁荣,在当今的药用市场上,各个制药的企业和商家都采用了机械化的生产工艺,因此对于机械设备的依赖性也逐渐的提高。对相关的机械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一方面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费用开支,完善企业的财政管理,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制药能力。
1、制药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完整
由于管理意识淡薄,因此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机械设备的管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常出现管理的盲点,造成一部分设备没有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了能源。而一部分长期投入使用的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保养和维修,大大缩短了其使用的寿命。由于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经验欠缺,也不能够对机械设备的发展和变化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反馈,机械设备普遍落后,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
1.2 专业不足
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部门的一个基本的工作方面,同时也需要技术部门的配合。一些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和使用方法手段的差异,将会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此时,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处理和维修。科学合理的维修工作能够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为企业缩减大量的设备引进资金。但是,通过对现存机械设备的调查数据分析,目前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有限,专业理论掌握欠缺,对机械设备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
1.3 重视程度较低
调查显示,当前的制药企业在生产中对于机械设备的重视程度偏低,思想意识上的薄弱直接影响了后面的维护管理工作。设备维修管理重视程度偏低主要体现在技术运用、人才运用两方面。技术是设备管理的保证,依靠技术才能使设备运行效率不断上升,让设备管理质量达到预期效果。人才永远都是各个行业发展的动力,而制药设备管理人才在专业技能、设备理论、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不足。长期以来,企业对设备管理缺乏正确定位,设备管理更多地被看成是花钱的工作,因而得不到足够重视。
1.4 设备更新较慢
机械设备随着技术的创新而逐渐更新换代,部分企业从眼前的效益成本出发,不愿意采用新的设备,长时间沿用老旧的机械,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2、完善制药设备管理的有效措施
提高药厂的经济效益,促进药厂的持续发展,需要结合上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处理,最终提出了以下的几项基本处理措施:
2.1 树立标准,参照准则
各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机械管理开始创建“标准化模式”,这种先进的机械设备管理在制药企业中的运用十分普遍。首先,实事求是。从当前机械设备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其次,遵循规律。从机械设备管理具体的实践情况作为依据,为制药企业制定科学化设备管理准则的指定给予指导。提高企业机械设备的科学管理方案,及时针对日常的设备管理不足加以改进。
2.2 人员考核,转变观念
对制药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采取考核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其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显著减少设备的损失与能耗,防止设备故障的意外出现,避免在设备维护上投入过多的资金。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制药企业设备性能的增强都是很有意义的。不可否认,制药企业人员的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对于医药机械设备管理水平改善作用显著。但在考核过程中还需要引导人员转变自己的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以促进管理工作质量的改善。制药机械设备管理的思想观念科学性能决定管理者的工作行为,“质量至上,管理第一”,这是制药设备管理过程必须全面贯彻的工作理念。创建新型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应该依赖于管理模式、技术、人才的运用。在考核制度、观念转变的过程中能够显著改善设备的管理效率。
2.3 预先防范,搞好维修
长期以来我国的制药企业对于设备的管理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设备故障是可以预先防范的。但企业非得在故障出现后才采取方案处理,整个维修工作以事后维修为主。从先进的管理理念看,早期的事后维修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制药生产企业的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被研究使用,这给设备故障的防范提供了有效依据。众所周知,制药其实是一个“高收益”行业,制药企业要想保证最终获得的经济利润增大,则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时就需要把经济效益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预先防范”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企业尽早排除故障,做好维修方面的工作准备。事前维修是针对故障出现之前采取的防范措施,选择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监测设备不同的组成结构,对设备运行存在的故障进行科学诊断、排查,以及时制定方案限制故障。将事后维修改成事前维修对制药企业医药机械设备管理而言是未来发展的主流,事后维修仅是在故障出现后采取的策略,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其会造成整个设备生产线中断、大批药品质量达不到标准,其造成企业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而事先维修则是一种主动性的措施,其能赶在故障出现之前就进行相应的预防,把故障问题尽早处理好,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的概率,避免了设备故障造成的生产中断等问题,确保了整个生产流程的顺利运行。
2.4 引用技术,模式创新
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成为世贸组织一员,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医药产业必须要更上一个层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在占据优势的同时创建属于本国的医药制造品牌。“信息化”是21世纪得新概念,其涵盖了许多现代先进理念。在制药企业设备管理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能够改变人工检测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为后面的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制药企业对于内部事务管理采取信息化,能够对制药生产活动中的数据科学处理调整,以创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在出现故障或处理之后则能随时调用数据,以促进机械设备的故障处理率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