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地理教学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精编导学案 精讲展示课 关注细节 重在掌控
一、精编导学案
1.导学案编写原则
面对一轮复习的夯基压力,在导学案的编写上以教材为模本,以课程标准为框架,以六中文科生的地理程度为背景。从一根根特征性的经线、纬线的定位,到一个个区域的位置。从宏观的范围,到微观的区位优势。从自然地理特征的气候、地形、河流、洋流,到社会经济特征下的交通、人口、劳动力、城市分布。编写原则牢牢把握在突出细节,狠抓基础上。
2.导学案的编写层次
鉴于班级内部差异和年级内的班级差异,在具体编写习题时,既不能为了学习吃力的学生和狠抓基础的目的而放弃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也不能单纯为了拔高而摒弃掉基础。所以在题目的设置上就注重层次性,由易到难,由熟悉的问题拓展到相似问题和相关问题。从前面的熟悉教材知识、地图内容,到后面的填图、定位,再到后面高考原题的链接。
二、自主学习课的掌握
1.不同课型的自主学习课上法不同
老师在上自主学习课之前一定要做好设计,自主学习课绝不是发下导学案,让学生做这么简单。
要根据所上课型的不同进行计划。比如基础复习课,让学生自主学习40分钟,只给5分钟讨论交流的时间,自己做时要求绝对安静。如果是能力提升课,一般让学生做25分钟,剩余20分钟,学生讨论交流,可以在小组内,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结答题方法。
2.不同班级的自主学习课
高二年级有A班和B班之分,自主学习课在A班和B班的自主学习中,对A班的课堂,关注他们自主导学案上留白的部分,关注他们存在共性的问题,为未来的展示课预设问题,而对B班,我则不得不注重观察学生是否在完成我布置的导学案,是否带齐了课本、图册,有没有趁讨论聊闲天悄悄玩手机、看闲书,打瞌睡的。B类的三个班里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得不在停下来解决某个小组问题的时候,不停关注其他组的动态。
3.调整自主学习课的长度
自主学习课一般为一课时,但当复习课内容多,知识点多,识图难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课的难度和容量,适时适量调整自主学习课长度,比如在世界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自主学习课中,需要2个课时。就是放下进度,保证质量。教师要敢于调节,不要拘泥于形式。
三、展示课关注细节
1.展示课要敢于舍弃
学生在上展示课时,尤其是情景设置上,往往为了求新求奇而误入歧途。一旦我在课下了解到这样的情景设置,我就毅然舍弃,然后向学生解释舍弃的原因,以绝后患。对于孩子们写在后黑板上的各组问题,课前教师要提前加以甄别,对无价值和无意义的无效问题要告知学生,勇敢舍弃。
2.展示课到底谁来展示
展示课上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提前预设,如果能够做到,就不会在展示课上浪费时间,教师要自己做展示。而对于学生千方百计在参考书上得到的答案,在他展示后,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进行发问,一追到底,消灭这种为了答案而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知其果,更要知其因的学习习惯。
3.展示课上慎用表扬
教师总认为好的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我要说的是表扬要慎重。总是吃到的糖果会让人倒胃口,所以教师要适度、适时的表扬,表扬不能泛滥。
四、课后的反思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
1.教师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及时做出课后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优缺点,有目的的对一些学生进行课下抽查,对知识点的框架顺序及时进行调整。反思是必要的,尤其是教师对未来课堂的把握更为重要。
2.学生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关键词:元认知;区域地理;迁移
认知策略是个体主动采用的用于提高其完成认知任务的效率的方法。加泰勒等人认为,具有较高元认知水平的学习者能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主动分析新认知情境的特定任务和目标,结合自身原有知识水平,选择最有效的认知策略,并在执行认知策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监视、反馈,及时地修正和调节原有的认知策略,以达到认知活动的目标。
元认知迁移理论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最大的启示就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具体的地理陈述性知识和地理程序性知识,还必须让学习者学会地理学习方法,学会地理思维,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积极地起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即提高元认知的作用。提高学生元认知的各种途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讲解元认知知识可以使学生知道元认知是什么,这是元认知培养的必要环节,但元认知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实际的元认知活动,即有元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体验,才可能使学习者在以后的认知活动中自觉而有效地运用有关认知策略。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深感培养学生地理元认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针对区域地理学习。
一、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准备和形成
初中学生第一次较为完整的接触区域地理是在七年级下册《亚洲——自然环境》和《亚洲——人文环境》中,在这一章中学生不但知道亚洲的自然环境知识和人文环境知识,还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在其后的地理学习中,虽然教材的编排不像《亚洲》那么结构清晰,但是如果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仍然能够看出相应的地理知识结构,学生学习区域的元认知水平在教师的点拨下不断地形成。
二、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深化和巩固
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之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看目录结构,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结构加强印象后再学习各节内容,对于不同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也能有所理解;到了八年级下册通过对中国国内各种区域的学习,对地理知识结构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巩固,也就是说通过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对结构中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也理解颇深,具备了相当的学习区域的元认知水平。从迁移理论角度而言,人教版地理教材既包括基本的原理,还有典型的实例和丰富的变式练习,有助于学生超越仅仅简单累积起来的事实性知识,为学生学习策略的迁移的发生创造了最有效的条件。
三、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准备
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中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地理教材,先单独自学再讨论交流,并由教师答疑解难,深入探讨,最后练习巩固。教师的职责主要为定向指导、重点辅导、难点讲解,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程序如下:
笔者认为,既适合进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学习又适宜检验学生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应该是较为完整的区域地理知识,不管情境如何复杂,它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符合前面所学的各种层次的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常州地理》是一本体例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的乡土地理教材,它的编排完全符合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不仅如此,拓展也很丰富,在学生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地理认知策略的基础上,《常州地理》只不过是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迁移“区域地理学习”经验的机会而已。
四、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实践
在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材学习中,《常州地理》中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以人教版地理教材的有益教学补充——乡土地理资源的形式而呈现出来的,《常州地理》作为教材的系统性则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学后,势必就要对《常州地理》进行系统的梳理,此时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是最合适的一种教学形式,因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已经非常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读《常州地理》,自行写出知识机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使自己的区域认知策略更为完善,在这个自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系列问题的形式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带着相关问题看书,并就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地给予指导,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如相关问题之一为“常州农业结构调整的自然基础、社会条件和方向等分别是怎样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势必就会找出常州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及原来传统的种植农作物、现有的特色农产品及相应产地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充实了知识机构,而且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对于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又加深了印象,为学生以后进一步了解区域地理知识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最后可用一份专题练习卷来检测学生对常州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区域地理元认知培养的注意事项
有些地理老师可能会认为在一节区域地理课后与学生总结课文的体系结构是语文课堂上的事情,不应该是地理老师干的事情,而这恰恰是建立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关键步骤,也是最能展示地理学科性质的地方,大部分的学生非常认可拥有一套能够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我们交给他们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对这种学习方法最大的肯定,所以在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深化和巩固阶段,我们得特别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非常善于肯定他们的学习策略。在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实践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写出知识结构,还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结构,以达到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真正理解以及对常州地理知识的真正掌握。这个过程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因为在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有的放矢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乐于探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营造研讨氛围,学生的相互讨论会逐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更应有一套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不然,自学很可能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石晓辉.元认知迁移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9):9-10.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关键词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64-02
1 前言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其时间短、规模小、针对性强、图文并茂、音视频兼具等优势,已经得到高中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使用。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基于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微课资源整合,以发挥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最大效应。
2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类型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不同于传统课程资源,但是它是在继承传统地理课程资源基础上的再发展与再创造,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微课资源主要在地理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馈、学习指导等多种资源的基础上,又根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运用领域,主要分为三大类型。
知识型资源 知识型微课资源是以传授地理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微课教学资源。教师围绕地理教学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微课资源的利用,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启发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基本知识与知识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总之,知识性微课资源以传输知识、培养学生地理知识构建能力为主要任务。
活动型资源 活动型微课资源主要是围绕高中地理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而开发的教学资源。为了推动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师借助微课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微课资源的引导下,开展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为了提升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地理教师往往借助微课,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以实践活动为主线,采用体验法、参与法、置换法、演示法等实践活动方式,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辅助型资源 辅助型微课资源主要是指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辅助作用的微课教学资源,它着眼于拓展学生地理知识面,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性学习。辅微课资源尽管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但是对学生地理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与辅助作用。如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链接型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开阔地理认知视野,对高中地理教学起到有效的补充与拓展作用。因此,辅助型微课资源也是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3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建设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与效益。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是针对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进行的资源整合,是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资源整合意识,推动地理微课资源体系与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
1)新旧教学资源整合。鉴于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是整个地理教学资源中的一种新的资源,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加强地理新资源与旧教学资源之间的整合,使微课资源更好地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库,形成相对完善的、持续的地理资源体系。微课资源与旧资源的整合,首先,要继承与发扬传统资源的优势;其次,微课资源要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地理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就要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提高新旧教学资源整合的整体效益。
如教学“区域发展差异”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差异,对教学资源进行再整合。把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有机融合在微课中,使之成为微课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这样既发挥了传统地理课件教学资源的作用,又通过微课模式,凸显微课的教学优势,实现传统课件资源升值[2]。
2)不同类型资源整合。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具有类型多等特点,不同类型的微课资源在不同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较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如何才能实现不同类型地理微课资源的最大价值呢?整合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加强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微课资源的整合设计,使不同类型地理微课资源有机结合。@样就能避免微课因时间短小带来的容量劣势,更好地突出微课针对性强的优势,做到互为补充、互相支撑。
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活动型资源”可以结合“知识型资源”,使“活动型资源”紧紧围绕“知识型资源”展开设计与开发,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吸收与运用;“辅助型资源”又紧密围绕“知识型资源”“活动型资源”展开设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课资源链,实现课内向课外、知识传输向知识运用的有效延伸。
3)不同学科资源整合。现代教育理论注重构建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也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将微课资源与其他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这种整合既要立足于地理课程教学实际,又要充分考虑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抓住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点,这样才能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
地理微课资源与其他学科微课资源的整合将进一步丰富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库,推动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迁移,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高中地理学科与高中历史、高中政治等学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知识互相交叉、互相渗透。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可以尝试与高中历史、政治学科微课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互为补充,通过不同学科微课资源的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思维的发展,用联系的教学思维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含金量。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在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思路和总体方案引导下,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和学生实际、微课教学特点,有序、有效推进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
1)合理规划。为了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的效率,避免微课资源建设中的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必须要进行合理规划[3]。地理微课资源建设首先要根据高中学校的统一要求,具体由高中地理备课组为实施主体。各位地理教师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地理考试大纲进行深入解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考纲要求,制定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方案与建设流程,尤其要把微课资源合理定位,使微课资源能够贴近教材,紧扣地理知识点;贴近学情,充分考虑微课背景下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习惯等,将微课与地理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2)搭建平台。平台是微课资源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离不开资源平台建设。高中地理要根据“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强化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建设互动,互相借鉴、互相促进。
此外,还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地理教师基于微课的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微课大赛、微课题研究等,激发高中地理教师微课资源开发热情,提升教师微资源开发与研究水平,使平台真正发挥出辐射作用,建构起地理教师之间微资源建设的桥梁,营造出融合“微课建设、管理、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立体化服务h境。
3)微课制作。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的关键是微课制作,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技术,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高中地理微课制作要重点突出“三性”,即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
首先,微课制作要具有科学性。按照高中地理知识与能力发展的需要,科学地制作微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特点。
其次,微课制作要体现技术性。高中地理微课制作必须要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微课资源,以确保微课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有助于凸显微课优势。
最后,微课制作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为了更好地展示微课的魅力,需要高中地理教师优化微课设计,融入艺术元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
4)应用改进。微课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为了推动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应用,高中地理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价值,更有助于推动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改进。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将根据自身对地理教学的理解与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水平[4]。此外,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改进还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同行点评、专家点评等形式,推动微课资源建设更大范围内的互动,促进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水平的再提升。
4 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微课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必将推动地理教学的新发展、新突破。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强化实践探索,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地理微课资源整合建设路径,更好地发挥微课在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中的积极作用,为高中地理教学增添更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何晓萍,蒋鑫.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3-46.
[2]苑雪.微课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分析[J].电子世界,
2014(9):178-179.
为积极调动我国大学生学习旅游地理教学的兴趣,并加强其对中国著名景点、特点的认识,对探究式教学概念进行概述,并对探究式教学在中国大学旅游地理教学中应用情况实行具体的分析,现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模式;旅游地理教学
新课改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教学的方式也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1]。经学生自主的探究,还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应结合我国大学旅游地理教学开展的情况、学生探究程度,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以此,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提高我国旅游地理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也可以叫做发现法和研究法,属于学生学习概念、原理的过程,教师经例子、问题开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独自阅读、观察和实践、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帮助学生摸索新的学习原理、结论,即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进行探索,制定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以此,加强对事物属性的研究,充分的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形成独特的概念[2]。由此能够看出,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的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将教——学转变,并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二、探究式教学在中国大学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为充分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合理的应用于我国大学旅游地理教学中。
1、创设适宜的情景环境
我国旅游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类型、著名旅游景点的掌握有明确的要求。为此,将旅游地理教学的核心,定位为旅游资源类型、著名旅游景点内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软件、图片等,加深学生对地理位置的理解和认识,活动后让学生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和旅游景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2、定期开展开放教学
教师应定期开放教学内容,教师作为组织人员,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实行规范和指导。开展教学的过程,开放课堂的环节应设定分组,并给予不同小组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以此促使不同学习程度学生均可获得一定的提高。针对教材中第二部分旅游资源来讲,可通过一个小组完成这项学习任务[3]。第三部分对著名旅游景点的内容,可对旅游的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一组分配教学的主要任务,一组分配旅游区域的内容。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上台汇报学习的成果,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分享,以此帮助学生间相互进行学习。实践显示,开放教学应通过不同方式、形式开展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因为开放教学的环节和方式为自由选择式,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不会受到限制。学生讲授的时候,主要的教学的模式主要可分为:师生互动模式、生生配合模式,这在日后开展旅游地理教学中均比较适用。与此同时,学生的讲解形式多样,会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视频等方式。开放教学开展的过程,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把握。针对教学的具体性质和特点,教师应对学生旅游资源掌握情况提出具体的标准,如让其明确旅游资源主要为自然、人构成,并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四要素和人文旅游资源七个构成要素,并能对不同类型的要素含义加深理解,掌握具体的类型要素。此外,较多学生在讲解的时候,缺少具体的知识,讲解的过程存在较大的挑战。而针对旅游景点来讲,其要求学生掌握著名的旅游景点、特点,通过上台分享的过程,较多学生不能正确的区分著名景点和一般的景点,一并实行讲解,这对于学生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进而对探究教学开展的效果构成严重影响。
3、适时实行针对性指导
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没有充分做好引导,容易促使学生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生教学核心理解偏差问题。针对旅游景点教学来讲,应针对具体的旅游区实行讲解,且讲解的阶段,教师应正确的阴道学生明确旅游景点的范围。并不仅为趋于网络上/资料中产生的景点。情景创设的环节,需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明确教学的重点,情境创设的阶段,简单了解一般的旅游景点即可,但需将重点全部放置于著名旅游景点的探究上。教师应在学生探究的过程,对学生掌握景点情况实行密切的观察,以此了解学生对著名景点掌握的情况。
4、开展合作探究的模式
合作探究模式,即为师生相互配合下,构成的完整学习合作模式。这个过程,教师需结合学生学习和讲解的情况,对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热点进行分析和探究。
5、合理的布置教学作业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探究的程度实行针对性指导。课后,教学任务完成较好者,可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教学任务完成较差者,教师可将本次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加深学习的内容,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旅游地理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应布置一些发挥性的作业,以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结:
探究式教学合理的应用于中国旅游教学中,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分组探究,并获得最后的结果。而通过上台讲解的方式开展开放式教学,可充分的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此提高我国大学旅游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
作者:邝敦闯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永胜.刍议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未来英才,2015(11):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