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长期卧床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慢性心功能不全 护理
心功能不全又称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故亦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上按心功能不全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42-68岁,32例心功能不全患者经治疗和精心护理,临床症状减轻28例,加重2例,死亡2例。现将临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2 护理要点
2.1合理安排作息。对心功能Ⅲ级的病人,一天大部分时间应卧床休息,并以半卧位为宜。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事稍事下床活动和自理生活,适当进行户外散步,减少由于长期卧床引起的下肢栓塞、肺部感染和体力、精力日益衰退,有助于身心健康。心功能Ⅳ级的病人,必须绝对卧床,避免任何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2.2 护士应了解病人入院原因,引起心衰的诱因,如有无发烧、咳嗽、咳痰;询问病人既往史,包括是否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等;是否有夜间睡眠中憋醒,日常生活及体力活动后心慌、气短甚至休息状态下也会发生呼吸困难;是否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以上症状常是左心衰病人的主诉。对于右心衰的病人,应了解是否有食欲不振、体重增加及身体低部位如双下肢、腰骶部水肿。
2.3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也是引起心衰的诱因,护士应询问病人近期生活中是否有较强的应激原和较大的生活事件发生。慢性心衰病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体力活动受限,心衰程度越重,体力活动受限越严重,甚至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因此,久病的病人常易处于绝望、不安、悲观等心理状态。而长期活动受限也易使家属忽略或漠视病人的病情。
2.4对于左心衰病人应评估是否有紫绀、双肺底湿啰音,心脏向左扩大、心率增快等体征;对于右心衰病人应评估颈静脉充盈情况、肝脏肿大、水肿的部位及程度。
2.5了解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有助于判断病人是否有心衰客观的证据。对使用利尿剂的病人还应定期评估电解质平衡问题。
3.1休息: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方法,心功能I级者应避免重体力活动;心功能
Ⅱ级休息应充分,增加午睡及夜间睡眠时间;心功能Ⅲ级以卧床休息为主,可下床排尿、排便;心功能Ⅳ级应绝对卧床休息,自理活动需他人照顾。卧床期间大多数患者愿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以缓解呼吸困难。
3.2饮食护理:以低盐低脂软食为宜,少量多餐,在服用排钾利尿剂时,若排尿过多,限钠不要过多,每日钠盐摄入
3.3吸氧:遵医嘱给予2~4L/min低流量持续吸氧。
3.4长期卧床的护理:长期卧床者应鼓励经常变换,在床上做深呼吸运动及下肢被动或主动性活动,以防止褥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3.5病情好转后活动量的护理: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长期卧床者可首先坐起或床边静坐、几天后可室内活动、室外活动的顺序以锻炼活动耐力。病人每次活动时间、每日活动次数要依据病人对活动的反应及病情决定。活动中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应即刻停止活动,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休息,且向医护人员报告,便于调整活动量。
3.6药物护理:遵医嘱给病人服用地高辛、利尿药,以改善心衰症状,提高活动耐力。服用地高辛注意事项:①护士发给病人地高辛时,应先数心率,若
3.7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向病人、家属说明心力衰竭是引起活动无力的原因,心衰是多种心脏病的最后发展阶段,重视治疗原有心脏病,减轻心脏负担(如低盐、休息、服利尿剂等)、加强心肌收缩力(服强心药)是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此外,避免呼吸道感染、情绪激动、过度体力活动等诱因,可预防心衰再犯。
3.8出院指导:坚持低盐饮食、休息与适量运动相结合,遵医嘱服用地高辛、利尿药、定期门诊复查,有纳差、恶心、心悸、视觉改变应及时来院就诊。重视预防心衰诱因。
4 健康教育
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不佳,患者应注意治疗、控制原发病,防止心衰的反复发作。避免引起心衰的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过度激动,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钠盐摄入过多等。应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活动与休息。对于需长期服药的患者,护士应在病人出院前列出所服药物的注意事项,并嘱病人严格按医嘱坚持服药,当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尿少、体重短期内迅速增加、浮肿等表现时应及时就诊。
参 考 文 献
[1]侯岩芳,刘玉英.慢性心力衰竭控制症状发作的自我护理策略[J];护士进修杂志;2002年09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针灸外洗I号;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79-02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两种主要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现已被公认全球重大健康问题。2011年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血栓会指出,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ICU患者、脑卒中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中,VTE患病率分别为27.0%、21.7%和4.0%,如不积极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往往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因肺栓塞死亡。自2010年我们对我科卧床的住院病人在加强预防性护理措施同时,联合我院院内制剂“针灸外洗液I号”(以下简称针洗一号)湿敷,用于预防DVT的发生,结果DVT发生率明显减少。现将相关资料做一简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病房收治的卧床病人162例,随机分为一般护理组和针对性护理组。预防性护理组90例,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龄58~88岁,平均71岁,脑出血6例,脑梗死44例,肺气肿并肺心病17例,重度心功能不全23例。一般护理组72例,男性56例,女性43例,年龄56岁~84岁,平均年龄70岁,脑出血4例,脑梗死42例,肺心病16例,重度心功能不全10例。两组资料在病种分布、年龄等方面基本相似,无明显统计学差。
异。
1.2预防方法两组均给予针灸外洗I号(“针灸外洗液I号”加热后湿敷患侧肢体或双下肢,每日1次30min,疗程14天。)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一般护理组:除给予针灸外洗I号外洗外,给予常规护理,做好长期卧床病人的宣教,严密观察,给予内科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组:在给予针灸外洗I号外洗外加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包括:(1)加强卫生宣教: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讲解DVT的常见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劝其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凝药。(2)适当抬高下肢,定时翻身侧卧,加速下肢静脉回流。(3)勿反复在一条下肢静脉上穿刺,对偏瘫患者尽量不在患肢上输液。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严格输液操作规程,增强对下肢血管的保护意识。(4)被动运动:每天进行下肢肌肉的按摩,从肢体远端向近端进行,4~6次/d,15~20min/次。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跖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5)加强对下肢静脉回流的观察,主要观察病人的肢体有无肿胀,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下肢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如有异常立即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
2 结果
预防性护理组90例病人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3例,发生率为3.33%;一般护理组72例病人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9例,发生率为12.5%。预防性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显著。
3 讨论
3.1DVT易发因素国内黄静[1]等报道的18例DVT的病人其发生的原因与卧床时间、心功能、静脉采血次数、机械通气时间、镇静/脱水药物应用密切相关。而目前被各国学者公认的是Virchow在1856年提出的三大因素[2]:(1)血流滞缓:下肢血液的回流主要靠胸腔负压,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来维持。当病人长期卧床时下肢肌肉收缩力减低,髂血管受压,尤其病人有心功能不全时均可导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阻。肺气肿、肺心病可增加胸腔负压,也可加大下肢血液回流阻力。(2)高凝状态:长期卧床的病人很多为老年人,大多存在高凝状态,加之治疗时采取的脱水、利尿等措施,加重了上述情况。故此类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会明显增加。(3)静脉瓣膜损伤:同一部位、同一血管反复穿刺,有创监测,高浓度强刺激药物应用,可损伤下肢静脉内膜。内膜损伤后内膜下层胶原,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内膜损伤后凝血因子、组织凝血活素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分析我们选择的病人情况,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首先是病人卧床活动减少;其次是心功能不全,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因重度心功能不全不能离床活动,同时心功能不全血液循环减慢;再次是高龄,病人的血管等基础条件不好,符合上述DVT易发因素。
3.2 预防性护理措施是预防DVT的重要方法之一从预防结果来看,一般护理联合“针灸外洗液I号”DVT的发生率为12.5%,而预防性护理联合“针灸外洗液I号”DVT的发生率仅为3.33%,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提示预防性护理措施在预防DVT方面显著优于一般性护理。预防DVT的易发因素等采用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预防性护理措施是临床上预防DVT的重要方法之一。总结我们的护理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宣教,提高认识;二是被动运动,最为关键;三是抬高下肢,加速回流;四是减少穿刺,保护血管,;五是密切观察,早知早治。另外,我们认为,预防性护理仅是一种有效的预防DVT的措施,临床上应联合使用药物外洗、下肢压力系统等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更能提高预防效果。
3.3 “针灸外洗液I号”对DVT有显著的预防效果既往文献报道,DVT的发生一般在20%左右,我们的观察发现应用“针灸外洗液I号”患者DVT的发生率一般在10%左右,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提示该药有显著的预防DVT效果。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属中医范畴的“血瘀证”,治疗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针灸外洗液I号”是我院特色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等,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用于内科急症卧床病人的患侧肢体或双下肢湿敷,预防DVT的发生,疗效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院 骨科 住院病人 护理安全 隐患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06-02
面对先进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就医病人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病人安全日益受到关注。骨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将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影响患者康复,影响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给医院信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医疗成本的上升,物质消耗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加重,因此,找出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对策,对提高护理质量,搞好医疗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至关重要。
1 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
1.1 坠床 受伤后有神志障碍的患者,当予以床栏防护。肢体约束方法不正确,或陪护人员对此重要性认识不足,擅自取下床栏、约束带会引起高龄老年人对病床高度不适应,或夏天使用凉席,在凉席外移的情况下翻身而致坠床。
1.2 跌倒 骨科患者大多行动不方便,特别是老年患者多数体质弱、视力减退。如遇地面滑、床脚移动、座凳不稳、防护措施不到位等情况,容易发生跌倒。
1.3 烫伤 脊髓损伤患者在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感觉障碍,当使用热水袋保暖或用红外线理疗时未掌握好温度和使用方法,容易发生烫伤。
1.4 褥疮 骨科患者大多数要长期卧床,特别是脊髓损伤患者存在感觉引动障碍、老年患者全身抵抗力差、晚期骨肿瘤患者因疼痛不愿意翻身、一些牵引设施导致病人活动受限等,均容易发生褥疮。严重的褥疮可危机病人的生命。长时间坐轮椅、夹板内压垫放置不正等,也可造成组织受压而引起褥疮。
1.5 肺栓塞 骨科患者因长期卧床或手术后受限制、下肢牵引、脊髓损伤导致瘫痪等,都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处理不当,可引起肺栓塞,引发猝死。
2 预防对策
2.1 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对容易发生意外倾向病人,其护理安全应纳入护理计划中。在患者一览表上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2.2 防止措施
2.2.1 有坠床危险的高危人群,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痴呆患者、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床栏防护、肢体约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栏、松开约束带,并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床栏、约束带。病床高度不大于50cm,有空调设施的病房,热天尽量不用凉席,以防凉席外移而发生坠床。
2.2.2 能活动却体虚的高龄老年人、骨科长期卧床患者恢复期需下床进行功能锻炼者,因身体虚弱,随时有晕厥、跌倒的可能。首先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地面材料防滑、干燥,拖地时应设警示牌,厕所、洗漱间需增设防滑垫。座凳带扶手,稳定性好。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安装竖向扶手,便于站起时借力。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用轮椅护送患者时系上安全带。其次应加强巡视,主动给予帮助。高龄老年人普遍存在不愿意麻烦他人的心理,他们往往拒绝护士及家人的帮助。因此,护士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结合病历分析跌倒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的危害,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帮助。重要的注意事项及时予以书面告知,护士与家属双签名,如下床、入厕、坐立有人搀扶,功能锻炼时采用稳定性好的鸡爪形拐杖、四边行保护器具及摩擦力大的防滑鞋等,久病卧床及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应遵行“起床三步曲”,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以防止性低血压晕厥发生。
2.2.3 烫伤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属的护理知识缺乏,对于感觉障碍或减退的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交待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热水温度不超50度,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触皮肤。有空调设施的病房尽量不用热水袋。行红外线理疗的患者,瞩其不要擅自调节距离,以防烫伤。
2.2.4 护理干预是预防褥疮发生的重要措施。骨科病人绝大多数都需绝对卧床,因此,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褥疮的预防。病人入院时,护士应先对病人进行评估,了解病人的病情,评估其活动情况及自理能力,检查全身皮肤情况,针对个体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
成功的护理能够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缩短住院日及减少住院费。成功的消除护理安全隐患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到骨科疾病的特点,掌握了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及预防并发症的知识,加强了护患关系,使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和医院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骨科 压疮 压疮高危 评估 护理管理
长期卧床病人皮肤出现的最严重问题是发生压疮。骨科病人因自身病因及手术或牵引固定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发生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而且延长康复的时间。因此,应通过加强对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的全面评估,积极给予护理干预,减少压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人3276例,应用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患者共358例,男246例,女112例,年龄17~92岁,平均55.3岁,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13例,胸椎骨折并截瘫27例,腰椎骨折并截瘫患者52例,全身多处骨折35例,骨盆骨折106例,股骨骨折125例,其中带入压疮62例(I°压疮32处,II°压疮27处,III°压疮3例)。
1.2方法
1.2.1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 从2008年1月起,我科结合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Braden、Norton、Waterlow三种评分量表制定,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1.2.2评分标准 主要分为四个层次,总分36分,轻度危险<10分,中度危险<10—17分,高度危险≥18分,≥18分可申报备案。
1.2.3压疮分期 I°压疮:局部红斑,皮肤完整。II°压疮:皮肤紫红,水泡形成。III°压疮:水泡破裂,局部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创面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脓液,疼痛加重。IV°压疮:坏死组织发黑,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达骨骼。
1.2.4应用措施 对于卧床无法自行移动躯体者,均采用此评分标准,对于分值>10分的患者必须给予置气垫床,床尾设翻身卡定时记录患者及时间,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让其本人或家属在评估表上签字,并在24小时内上报病区护士长,由护士长组织病区护士针对个体情况进行讨论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1.2.5压疮登记(预报)制度 对于分值>10分以上者或已在外院压疮带入者,病区护士长应在24小时内及时填写压疮发生患者记录表,包括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压疮部位,程度,创面面积,评分及护理处置措施,上报外科总护士长,护士班班床边交接清楚,责任护士每天及时记录皮肤的转归情况,护士长每天做好监控及指导工作,然后再由总护士长下科室检查并指导工作。
2 共享管理模式的实践
2.1评估 首诊护士按照评估表对可能发生压疮的因素正确评估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通过评估,积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或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措施。
2.2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 长期;卧床;患者护理
护理工作是一项既平凡又伟大的工作,但护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工作中细致精心,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长期卧床患者并发症多,这些并发症与原发病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治疗,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预防并发症是治疗长期卧床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临床情况,本课题对一组病例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通过对20位病例的观察、访谈、调查、总结,对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现这些病人的手术及药理治疗很重要,而护理工作也同样不能轻视。只有护理得当才能为他们的康复创造更好的条件。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病历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4—46岁6例,55—80岁14例,腰椎骨折10例,髌骨骨折6例,颈椎损伤4例。
2、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截瘫病人由于病程长,恢复较慢,常常对治疗缺乏信心。要经常与病人谈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病人早日康复创造条件。
2.2 对心理障碍严重的病人,护理工作应有所侧重,对拒绝治疗和护理有轻生念头的病人,应根据其心理状况,耐心讲解、劝慰、多方面关怀,请恢复较好的病友言谈互教,取得家属的共同支持,让病人面对现实,鼓起生活的勇气,坚持康复训练,早日重返社会。
2.3 应加强“暗示”的心理引导。病人的基本心理活动仍是消极的,只是作了某些掩饰,有很大的可塑性,可向积极转化,也可一直为消极。因此,通过暗示来引导心理状况的转化是重要的。
2.3.1 有计划地同病人谈话,接受他们的要求,理解他们的苦衷,引导他们的发泄,了解他们的困难,借助语言的直接暗示来解除其思想苦闷,安抚其思想创痛。
2.3.2 有步骤地安排病人的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的阳光、新鲜空气、花草树木,以转移其注意,舒畅其胸怀,激励其对生活的向往。
2.3.3 有意识提供有积极意义的文艺作品给病人阅读,从美的形象中得以启发,从英雄形象中求得学习的目标。
2.3.4 有组织地解决好病人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消除某种歧视与情感的疏远,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消除夫妻之间的误解与隔阂,动员其亲友给予他热情与温暖,通过组织给予解决某些经济困难与家庭纠纷,这些都是促进心理积极转化所不可少的。
3、预防各种并发症
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定时翻身,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肺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等并发症。
3.1 预防肺部感染。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活动受限,血液循环差,机体免疫力下降,咳嗽咳痰无力,坠积的痰液不易咳出,易造成坠积性肺炎。老年人发病率高,愈后差,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因素。要预防肺部感染,应及时翻身,扣背,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吸痰。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抵抗力,鼓励患者深呼吸,逐渐增加胸廓运动,增加肺活量,促进痰液排出,每日行雾化吸入2—3次(0.9%生理盐水50mL庆大4万U,地塞米松5mg,沐舒坦15mg,)。注意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进行空气消毒。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后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或生理盐水漱口。
3.2 预防泌尿系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并发泌尿系感染和泌尿系统结石。应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防止泌尿系感染和泌尿系统结石,长期下尿管的患者,应给予膀胱冲洗,每日1—2次(9%生理盐水500mL、庆大8万U)。
3.3 预防褥疮。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引起的皮肤红斑、破溃、甚至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或危及生命。定时翻身,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1小时翻身一次,并用手按摩受压部位及骨突出部位,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经常擦浴、更换清洁衣裤,使用便器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皮肤,如有皮肤损伤,要及时清创换药。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经常用温水清洗会阴、,然后涂油性软膏给予保护。使局部保持干燥。
3.4 预防便秘。截瘫病人由于括约肌不协调,加之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常发生便秘。所以要从饮食上进行调节。患者应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不能依赖缓泻剂和栓剂。另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及营养,防止暴饮暴食,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导致腹泻。因为截瘫病人对大便失去控制能力且行动不便,一旦发生腹泻,会给病人及家属造成很多麻烦。要安排病人进多种纤维素饮食;训练病人定期排便,以养成习惯。适当做腹部按摩,以刺激增加肠蠕动。
3.5 预防关节挛缩。由于长期卧床,患者四肢关节长时间不活动,易出现挛缩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肢体不能自主活动的病人,我们每天协助患者做被动运动,锻炼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群无力和萎缩。对肢体能够活动的病人,指导在床上加强自主运动,每天坚持做屈、伸、旋转、手的握力、抬离床面等功能锻炼。帮助患者建立起康复的信心,以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3.6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长期卧床的病人易发生静脉血栓,应早期做主被动功能锻炼,即有利于关节的功能位恢复,也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必要时使用下肢功能锻炼仪或足底静脉泵辅助治疗,主要是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上述20例患者,由于我们护理措施正确及时,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对这些病例的成功护理,也为如何正确做好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更多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彩云,赵银连.外伤性截瘫病人的心理护理[J].实用骨科杂志,2002年06期.
[2]关英杰 , 杨丽芹.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