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第1篇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核心素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业界也将其称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笔者通过对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演变等情况的分析,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趋向,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建设性的提出一定的建议,找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便为后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1核心素养体系的界定

1.1国外核心素养的界定

2002年美国制定核心素养框架,确定了三个方面的若干素养要求:三个方面为: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与技术技能和生活与职业技能。2006年12月,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数学、外语、信息素养、与科学技术素养、公民与社会素养、学习能力、艺术素养和创业精神共计八个领域,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七维度核心素养:身体健康、文化艺术、社会情绪、学习方法与认知、文字沟通、科学与技术和数字与数学。

1.2国内核心素养的界定

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教育部还没有出台相关细则,但指导意见明确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我们国家从方针目标到立德树人的实际具体化。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定位,主要包括三大块:一块是面向社会的,即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一块是关于个人的,即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创新实践;还有一块,即多年学习所获得的科学、人文以及审美。这三大块,就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总之,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并不相同,但他们的核心素养都反映了科技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信息素养、创造力、沟通与交流、国际视野、社会参与、团队合作等,各国的核心素养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技术变革和挑战。

1.3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将面临的困惑

首先,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只关注知识点的学习,无论双基教学,还是三维目标的达成,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为主,忽然把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让知识变成智慧,让知识变成素养或力量。需要教育从业者的思想发生转变,而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其次,从核心素养的界定上来看,我们目前所从事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都有哪些根本上的区别,目前还比较模糊,目前基本素质的概念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弄清楚,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也总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其思想也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切实贯彻,又抬出核心素养的说法,这样旧的理论尚没有有效指导实践,以求得应有效果,又抬出新的理论将其取而代之,教育是否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如果企图用核心素养来代替素质概念,以求融合各方意见,这实际将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同样会涉及先天后天作用的认识问题。过于拘泥于词语之争而不是把握问题的实质,是产生争执的根源,不解决这点,只在提法上下功夫,于事无补。最后,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什么样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又将是一大困惑,我们的社会、家长要的是成绩,在升学面前,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等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如何引导?如何评价?如何改革才能使核心素养生根发芽也是我们将面临的重大课题。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

2.1理清思路,优先培育教师的核心素养理念

因为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是落实教师问题,针对教师要有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教师的思路开阔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只有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了,升华了,才能更好去实施课程,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2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甄别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我们常说核心素养的题目很大,目标也不清晰,一要科学认识核心素养(个人整体的核心素养、阶段成长的核心素养、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二要理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三要认识到切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本身具有高水平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至于什么教育是合适的教育,这个问题倒应该没有歧义,那就是适合每个孩子个性身心特点及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教育。同时,核心素养还要与素质教育区别开,不能混淆。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我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系统分析,充分吸收和借鉴各国的成熟做法,明确我国学生所需掌握的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2.3建立系统的学业综合评价体系和多元录取的考试模式

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综合评价、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如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3结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系统论述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切实了解提出这个概念的必要性和适切性,同时要充分论证和着手解决核心素养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做到普遍有效指导实践,以求得应有效果。这样,核心素养教育才能够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一、扎实学生的基本功

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既需要“站在高处”尽可能地“向远处看”,为学生规划未来,也需要“站在当下”关注学生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奠定知识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拥有行动能力,才能在学习活动中结合个人的学习体验、生活体验完成自主探究活动,参与创新实践。因此,笔者建议,在开展中职音乐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音符、音程、和声、节奏节拍、音乐鉴赏、音乐创作等基础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只有拥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才能完成创新活动,才能将爱好转变为现实的能力[2]。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有强烈的参与创新及展现个人价值的愿望。拥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转变为参与自主活动、合作交流的动力。而在有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后,中职学生还会具备学习的自信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文已经说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关注了学生的个体价值如何得到展现,关注了学生如何拥有核心素养。在中职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建议,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借助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得积极向上;利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与艺术家之间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碰撞,进而释放他们的天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知识的美,促使学生生成健康的心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职学生正青春,他们喜欢音乐知识,想要进行积极地创作。这种教育优势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因此,在开展中职音乐教学实践时,笔者会引导学生欣赏多种特色的音乐素材,给学生展现个性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自己心中的美,生成创作的需求和欲望。学生可以借助绘画、书写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职学生是一群花季少年,他们的内在养成需求更为强烈。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在帮助学生塑造思想、塑造情感、塑造内心世界。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全面地成长[3]。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第4篇

现代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 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核心素养 内涵 特征 方法

教育部在2014年C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各学科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要积极践行“核心素养”培养计划,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1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个人的素养体现在素质与修养两方面。具体到地理学科的素养,主要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后形成的良好心理品格,包括夯实地理知识基础、积极的地理态度与地理情感、独特的地理观点与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等。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自然学科特征也有社会学科特征,表现为思想性、区域性、生活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地理人文素养,具体涵盖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与人地关系4个方面。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推动中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教师要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围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综合发展。

2 初中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特征

2.1 终身性

地理学科的四大关键指标如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与人地关系是经过人类持续发展总结而成。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四项指标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养,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具有完善的地理能力,同时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品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地理素质,它既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需要。

2.2 渐进性

一个人具备成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虑初中生的未来发展,他们处于不同阶段,应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也有所区别,所以需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在渐进性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计划。

3 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摆脱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授学生基本地理知识以外,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增长。以下将对初中地理课堂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3.1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地理技能

现有地理教材已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做出一定调整,主要信息呈现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和活动3个部分,其中活动内容是传递地理信息、培养地理技能的重要纽带,进一步补充与拓展文字及图片部分的内容。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实践,更加直观、系统、具体地接触与运用地理知识,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提高了地理技能,包括学会如何识别地图、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另外,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内容主要考察范围包括学生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分析材料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形成“脑地图”,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地理事物,总结地理规律,运用地理技能。例如在学习“中国政区”部分时,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游戏教学方法,通过拼图竞赛形式考核学生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轮廓等掌握情况。这种有趣的教学模式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积极地识图、记图、用图,奠定了学习地理的基础,掌握了技巧和窍门。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获得了拓展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地理逻辑,系统性地把握地理知识。

3.2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地理思维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到,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通过教学内容提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给学生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性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况、总结等多样化地理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初步形成空间意识与整体观念。例如环境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内容,在学习有关“气候变暖”的内容时,教师除了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地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以外,更要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全球变暖现象的原因,让学生以地理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遏制全球变暖现象的合理建议,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通过这种点滴积累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但是想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吸引学生并具备探究意义,只有开放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热情,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即合理提问。

3.3 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地理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教师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树形结构,以直观、立体、清晰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地理信息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非常有益。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相关知识,以“水资源”为基础,延伸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构成、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内容,在水资源分布中再延伸其空间特点与时间特点;在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再延伸具体的保护措施等,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学生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体系转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牢固掌握了水资源的分布、构成、利用和保护,并且能运用相关知识处理问题,形成地理思维,巩固地理概念,总结地理特征与规律,这与新课标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目标相符合。可见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从点状思维逐渐拓展为线性思维或面状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能客观、准确地判断地理事物,了解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最终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地理观念及地理品质,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任务。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制定差异性的教学方案,培养不同层面的核心素养,始终把握灵活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每一个细节之处渗透与落实核心素养,只有在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中,才能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