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文化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公共场合的公开展示
现代美术展览与传统“文人雅集”的美术展示方式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其美术展示的公开性。综观20世纪上半叶的画家个展、美术社团展以及各种大规模的展览,展览场地多选择人口密集的繁华市中心,并且随着美术展览活动的频繁及展览机制的日益成熟,开始出现专门的展览场馆。
1、以人口密集繁华的市中心为展览会场
民国时期,美术展览的会场多为人口密集的城市繁华地带,便于民众参观。上海地区的美术展览会场主要集中于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大世界、利利公司、大新公司、永安公司等商场,以及各种会馆、社团驻地、学校、画店等处。上海宁波同乡会会馆,近现代美术史上很多画家都曾在此举办画展,如1924年关良在此举办个展,唐云也曾在该会场举办首次个展。上海大新公司也是上海画家举办画展常选的场所,该公司四楼的书画部是美术展览的重要场地。1929年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的会场是上海新普育堂,该场所曾多次成功举办大规模的商品展示会。以这些人口密集并且民众十分熟悉的场所作为美术展览的会场,可以较为便利地吸引民众前来参观。
2、美术展览专门场所的设立
随着美术展览这一美术展示方式在美术界的普及,逐渐出现了美术展览的专门场所。首先是地方性或私立性的美术馆开始出现。1930年天津市立美术馆成立,该馆成立后先后举办了三十余次展览会,展览的类型包括国画、西画、摄影、石刻、图案、建筑雕塑、历代书画等等,参观人数达到十六万多人。1932年苏州美术馆成立,该馆与苏州美专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经常举行各种美术展览活动。1936年国立美术馆在南京设立,该馆成立之后成功举办了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和全国手工艺品展。美术展览的发展带动了美术馆事业的繁荣,而这些专门展览会场的出现,对于美术展览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美术馆为美术展览提供了长期、固定举办展览的场所,使美术展览向大众传播美术文化更为便利,更为持久。
二、美术展览与现代传媒的互动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近现代传媒业已经比较发达,报刊、广播是常用的大众传播媒介,美术展览与现代传媒的结合,使得美术展览的文化传播范围更为广泛,文化传播效果更为显著。
1、报纸――美术展览的宣传重镇
《申报》、《北平晨报》、《时事新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等较有影响力的报纸经常对当时的美展进行报道。
创刊于1872年的《申报》,该报“在沪上报坛的首席地位不可动摇,它也是全国信息覆盖最高的传播媒介”,其舆论影响力在同行业中十分强大。该报对于近现代比较有影响的美术展览活动均有所报道。如1929年的全国美术展览会、1931年何香凝组织的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1933年徐悲鸿组织之赴法中国美术展览会、1934年刘海粟组织的赴德中国美术展览会和1935年赴英古物上海预展会等,在《申报》上都有详细的跟踪报道。如1929年4月10日至5月3日,《申报》详尽报道了全国美展的展出情况,包括展览内容、乐艺表演节目、参观者数量等相关详细信息。创刊于1928年的《中央日报》,该报中亦有大量关于美术展览活动的报道,对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和1942年-1943年的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还有1935-1936年赴英古物展览会等大规模美术展览活动予以连续报道,并且内容十分丰富。天津《大公报》、北京《晨报》等也是对于美术展览活动十分关注的重要大众传播媒介,如对于1935-1936年赴英古物展不仅作了详细报道,而且还以此作为反对古物外出展览,保护国宝的舆论声讨阵地。1935年1月20日《北平晨报》刊登了北平学界联名发表的反对古物运英展览意见书,之后天津《大公报》积极响应,连续刊登《古物运英展览为保全民族文化国人应审慎考量》(1935年1月20日)与《国宝珍品不可出洋》(1月21日)两文。文中指出:“吾以为欧洲人之有识者,殊不知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历史上之地位,故不必待展览国宝而后宣扬。即普通欧人,虽未到中国,但必曾到博物馆,是则伦敦巴黎,皆有丰富收藏,中国文化具何特色,一般本有印象。……夫古文化者,兹如其字,古代过去之文化而已,吾侪后裔,故宜宝贵祖先遗产,但决不能以此为夸耀。彼主持运英展览者,谨防夸耀无功,而令此仅余之国宝而失之!”“以吾国稀世奇珍,拨弄于舟车之上,辗转于数万里之外,远涉重洋而至英国,若不予保险,万一稍有意外,不但吾国失去祖宗遗传民族精神所寄之国宝,即在世界文化上亦为一大损失,关系重大,不容忽视。”
2、期刊画报――美术展览的核心媒介
期刊画报也是美术展览的重要宣传媒介。不仅报道美术展览的信息,而且刊出美术展览的优秀美术作品,部分画刊印刷精良,对于不能亲临展览会场的观众而言,无疑起到很好的美育效果,使得美术展览的文化传播范围进一步得到延伸。
《良友》画报、《妇女杂志》、《美术杂志》、《美术生活》等都是对美术展览报道较多的期刊。《良友》画刊,1929年8月30日第38期刊登了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的部分精美图片,如齐白石的《白菜》、林风眠的《痛苦》等重要参展作品。《妇女杂志》第15卷第7号,出版《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辑号》,刊登了大量1929年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出品的图片,并且连载了李愚一等人撰写的关于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的介绍。《美术杂志》的第三期出版《第二届全国美展特辑》,第四期出版《美展批评特辑》,刊登第二届全国美展的作品,以及陈抱一、李宝泉、刘狮等人撰写的美术评论文章,对于中国画坛 的发展提出批评和希望。有些期刊画报作为美术社团的机关报,对于美术社团所举办的美术展览活动,报道更加详细,一般专门出版美展的特刊,其报道内容包括美展的时间、地点、参展团体及画家、观众人数等。如《艺风月刊》详细报道了艺风社30年代的几次大规模美术展览活动,并且刊出大量展览中的精美作品的图片。《艺风月刊》,第2卷第9期报道了艺风社第一届展览的盛况:1934年6月3日至10日,艺风社在上海法租界的中华学艺社举办了第一届联合美术展览会,作品747件,参展的画家有:杭州国立艺专、南京中大艺术系、上海新华艺专、苏州美专、武昌美专,以及北平、天津、广东、厦门等地的画家,以及周碧初、潘天寿、张书旃、阳太阳、黄宾虹、诸闻韵、吴弗之、张振铎、姜丹书、徐悲鸿、李毅士、潘玉良、孙多慈、王祺、经亨颐、梁鼎铭,苏州的吴子深、颜文梁、胡粹中、黄觉寺、林风眠、蔡威廉、方干民、雷圭元、吴大羽、陈树人、荣大K、方君璧等人。展出作品种类包括国画、西洋画、折中画、书法、雕刻等,观众超过两万人。《艺风月刊》第3卷第7期(1935年)报道了艺风社第二届美展:1935年5月19日,艺风社第二届美术展览在南京中央大学图书馆及南高院开幕。出品绘画、雕刻、建筑、图案、摄影、实用艺术品,目录编号为822件,另有部分未编号的,总计作品有850件。其中国画三百余件,高剑父、陈树人、徐悲鸿、张书旃、胡藻斌、许士祺等名家参展;西画二百余件,方君璧、林风眠、潘玉良等作品较佳。开幕第一天观众多达三千四百余人,被时人认为具有全国美术展览会的性质。《艺风月刊》第4卷第5、第6期(1936年)报道了艺风社第三届美术展览,指出:1936年6月3日至10日,艺风社第三届美术展览在广州市立图书馆举办,出品931件,第一天参观人数多达5万人次,比前两届观众更为踊跃。本次出品以团体论,有南京的中国美术会,上海的中国画会,南京中央大学、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艺专、上海美专、新华艺专、苏州美专等。名家陈树人、王祺、徐悲鸿、张书旃、王一亭、齐白石、黄宾虹、汤定之、徐朗西、张聿光、褚建秋、姜丹书、潘天寿、柳子谷、方人定、许士祺、胡藻斌、袁松年、汪亚尘、朱屺瞻、沈迈士、俞剑华、王青芳等均有出品。《中国美术会季刊》则对于中国美术会在30年代的展览活动,作了详细报道。在《中国美术会季刊》创刊号(1936年1月)中,详细报道了中国美术会第三届美术展览的情况,以及时人对于该展的评论,如创刊号中李毅士的《中国美术会第三届(秋季)美术展览会的回顾》一文中,对于出品水平不高的原因进行反思,他指出,“第一届美展是初次创办,国内许多作家不知道,不曾参加,还有许多作家,不十分信任我们,都抱持观望的态度,不肯来参加。这届美展,精品自然少。……当第二届美展开幕,知道我们的作家多了,有许多人也就抛弃以前观望的态度来本会出品了,大概都是平生的佳构,不限定是在近半年里的作品,这次美展的成绩自然特别出色。到第三届美展开幕,新加入的出品人大半都是后进者,会里没有什么名家生平的杰作,不过是他们这半年间的作品,其外后进作家的作品,比较幼稚,因此整个美展也就减色了。”《中国美术会季刊》第1卷第2期(1936年6月)报道了中国美术会第四届展览,并且评论界也十分关注展览所反映出的画坛发展倾向,如本届展览中孙福熙据该展指出画坛有两种新的倾向,“第一条新路是写生,我们是能用祖先一脉相承传授给我们的方法来写生了,这写生是有眼光、有手腕,能够取长舍短添盐加醋的写生,比西洋人的拍照式写生高明得多了……第二是题材上的进展,就是逐渐注意到实际生活的描写了。”
此外,为进一步扩大宣传影响,美术展览也借助电台广播这一新媒介做宣传。1935年赴英古物上海预展会期间,上海广播电台每天下午六点半用中文播音一次,下午十点半用英文再播音一次,广播的内容包括会场消息及展示古物的内容等。宣传范围十分广泛,上海及外地装有无线电收音机者都可以收听到。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美展宣传手段,为美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使美展的宣传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三、学术演讲与乐艺表演兼举
1、学术演讲提高学术性。
在美术展览过程中,穿行学术演讲,可以显著提高民众的美术鉴赏能力,进一步扩大美术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如1927年北京艺术大会展览期间,举办学术演讲多达十余次。1937年第二次美术展览会展览期间举办美术讲座四次,1942-1943年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举办美术学术演讲八次。美术展览的学术演讲,大多聘请国内外专家主讲,这对于提升普通观众的审美水平有积极作用,促进了美术运动的普及和深入,观众反应良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
2、乐艺表演增加趣味性
民国时期的美术展览亦通过娱乐性很强的乐艺表演来吸引观众走入展览会场。由于当时美育的缺乏,使得“吸引观众步入会场”成为对大众进行美术文化传播的关键。因此,美展中乐艺表演的娱乐性、趣味性,对于吸引民众进行美育启蒙十分重要。
纵观20世纪上半叶的各种美术展览活动,在美术展览过程中兼有乐艺表演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如1910年6月6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一次中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中,就具有了乐艺表演的形式,据姜丹书回忆,在该次博览会中“设有各种商店、舞台、育乐会及马戏团表演”。1927年5月,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林风眠筹备的北京艺术大会中,音乐和戏剧表演是重要的内容,据《艺术界》刊登的《林风眠等发起北京艺术大会》一文载,该艺术大会展出的内容为三大类别“即美术、音乐与戏剧表演:A绘画展览,中西绘画、图案、建筑、雕刻等属之;B音乐演奏,声乐、器乐等属之;C戏剧表演,话剧、歌剧、跳舞等属之。”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中,自4月10日展览会开幕后,在当时的报刊等舆论宣传报道中都突出强调美术展览会场乐艺表演节目的精彩,其具体内容包括京戏、昆曲或女学校体操表演等种类,力求吸引观众买票步入会场。丰富的乐艺表演节目,无疑大大增加了美术展览的趣味性。不过就美术展览中的乐艺表演形式,当时的美术界对之也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乐艺表演与美术展览同时进行,会影响到美术展览的纯粹性。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举办前,美术界就有人提出应该取消全展中的乐艺表演,“老实说,我不晓得那几位执事先生的高明,似乎太看不起这许多古今中外的美术名作了,生怕展览会的观众太没兴头了;要不是,为什么一定另外要拉拢这许多玩意儿来凑趣,我只听说过古人焚香读画,倒没有听说过要一面听戏,一面读画,或一面看耍拳 头,一面欣赏美术;有之,第一次全国美展会是第一次!”但是结合民国时期具体情境,能够吸引民众走入展厅,才能进一步实施美育。因此美术展览的过程中穿插乐艺表演,是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
四、免收门票或降低门票价格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一座城市,是该区域聚集人群在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表达诉求的完美体现,在当今社会强调一体化、多元化、个性化并行的时代,如何将城市与符合这座城市的文化实现完美的融合,早已经成为立市之本。为什么一个城市会演化为文化名城、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发展为商业之都、为什么一个城市会拥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吸引众多粉丝的光顾,除了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外,更为重要的正是这座城市的内涵—即社会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但由于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城市商业形象的认识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在定位上盲目效仿国际一线城市的发展轨迹,抛弃了本地区应有特色,丢失个性化准则,错过了最佳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机遇。同时,在各自已经形成的城市商业形象的持续性发展管理上,又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预判性,往往是今年一套方案,明年全部,又冒出一个全新的想法,没有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造成很多城市的商业形象塑造各自为战,杂乱无章。“千城一面”的城市风格,雷同的商业语言表述,乏味的商圈规划设计成为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东北地区城市商业形象的诟病。城市商业形象,这个最能展示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涵实力的差异化竞争的成功利器,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城市经营,形象先行;形象塑造,商业支持;商业内涵,文化铸就。”城市特色的商业形象就如同一张亮丽的名片,拥有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城市商业形象,往往对城市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令城市获得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捕捉更多的发展机会,挖掘出潜在的经济增长要素,从而对城市影响力的大幅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形象作为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它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同时又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保证。深厚的城市商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文化行为、道德行为和心理构成。商业形象既是商业文化的表层和风貌,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现阶段针对城市商业形象重新塑造的研究,更多还是从商业、经济的传统角度进行探索,难免出现“就事论事”、思路狭隘、孤立片面的弊病,很难跳出原有思维理念的制约,以多元化态度、混感官模式进行研究。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商业形象发展状况,以文化创意角度为切入点,并结合已有理论和近年来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所做的该项目类型研究成果,力求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社会特色、人文理念的城市商业形象重构之路。辽宁省很多城市本土文化特点突出,借助其历史符号塑造起鲜明了城市文化形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城市的商业形象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或盲目发展模仿抄袭令自己变成其他城市的复制品,或停滞不前让自己始终停留在原有的已被淘汰的模式下艰难生存。对这些城市的商业形象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甚至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以辽宁地区重点城市作为对象研究其商业形象现状,将文化创意引入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于辐射至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21世纪是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国家在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文化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当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由过去原有的硬件竞争,逐渐向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过渡,城市与城市之间原有的经济实力的较量已经逐渐演化成为文化实力的比拼,城市特色形象经营的主导方向已经开始向文化创意产业迅猛靠拢。一座城市所能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包括多方面,其中自身拥有的独特文化创意产业,是其它任何竞争城市都无法模仿的。而这种各不相同的文化产业特点,正是城市个异性的所在,也是城市所具有的真正综合实力较量的精髓所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为本民族和地区的生存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对城市商业形象重构的研究中,文化创意应与其有着密切的关联。以精神文化作为构筑商业形象的灵魂,以制度文化作为强健商业形象的骨骼,以营销文化作为充实商业文化的血肉,以创意文化塑造商业形象的表层。同时建立商业形象经营的组织机构,构建商业形象经营的经济基础,构筑商业形象经营的核心精神,策划商业形象经营的传播战略。文化创意对在城市商业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文化创意在其中所体现出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城市商业形象重构之间已经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文化创意使城市商业形象充满活力,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李茉茹肖剑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京商文化特色 国际商贸中心 世界城市
引言
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应重视特色商业文化的建设,京商文化是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在现有的文献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开展论述,但鲜见到对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过程中文化建设的研究,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有好的商业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供给、优良的产业基础,这为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提供了可能,这些都是硬实力;商业文化建设则关乎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建设,影响国际商贸中心的内涵建设。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比较借鉴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特点,以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京商特色文化为对象开展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视角。
特色商业文化是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的优质基因
(一)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特点
世界城市是在影响整个全球国际商贸的交易中形成的,历史上一定是国际商贸中心。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东京,这三大城市均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中心。它们都有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特色商业文化推动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为特色商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纽约、伦敦、东京的经验无不证明了这点。包容性、创新性、个性化是国际商贸中心的共性,是其发展的优质基因。无论是纽约所体现的多元化文化的格局、伦敦多样化的商业文化,还是东京的融合文化,都体现了国际商贸中心的文化特点。
(二)国际商贸中心均具优质基因
从纽约、伦敦、东京的商业文化来看,都具有不同的特色。特色商业文化是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的优质基因。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核心力量,是软实力的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巨大的经济容量和社会功能。商业文化则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符号。商业文化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整个城市增值,同时,以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出城市的活力,提高着城市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实现商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增强世界商贸中心城市文化实力、提升文化品位的根本举措。商业文化魅力越强,文化特色越鲜明,就越能吸引国际投资者和旅游者、消费者。
同时,商业文化是一种力量,以商业文化为纽带能够实现众多资源的整合,实现商业文化的纽带功能。比如啤酒之都慕尼黑的啤酒产业兴起于18世纪末。啤酒成为慕尼黑的产业特质之后,著名的世界啤酒品牌、工厂和全欧洲的资源便向其聚集,慕尼黑开始形成其特质文化—啤酒文化,慕尼黑由此成为啤酒城,啤酒文化成为了慕尼黑商业文化的代表。可以看到,特质文化的产生可以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城市对其所处的区域的众多资源吸引力加大,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开始聚集,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聚集最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当这种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城市的功能才可以发挥到最大,而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图1所示。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应延续京商文化特色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应该保持京商文化特色,积极探索一种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发展之道。京商文化是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是京商文化。虽然“京商”的概念在近几年才被提出,但北京商业的发展及北京商业文化的形成则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京商文化是在北京城市商业发展中形成的,而诚实守信、开拓敬业、团结协作、海纳百川都是商业文化的特色和商业发展的灵魂。
北京既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和消费中心,北京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北京自古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也是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商商人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商业文化在北京融合交汇,并结合北京的特质而升华成复杂的商业文化。京商包括了数以百计的商业行业,有数以万计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商业字号,涉及来自全国不同地域并带有不同文化特点的商人。各地不同的商业文化在京城汇聚,使京商文化具有典型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这种特征也反映了京商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
作为一座现代化开放的城市,北京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北京的文化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商家、游客,他们对原汁原味的特色商业文化更感兴趣。国际化加速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北京国际化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大栅栏、前门、王府井随处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在同仁堂、全聚德、月盛斋身上,可以感受到老字号与现代市场理念的融合。
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背景下打造京商特色文化
(一)与国际接轨,彰显包容特征
京商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绎和传承中,京商文化接纳了全国各地商业文化,而京商的经营文化特质与国都、皇城的贵族文化相适应,与淳朴、厚重的老北京文化相交融,同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以诚信为本的京商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全球一体化商业的时代,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背景下,京商文化应彰显其包容性,与各区域、各国家的商业文化相交汇,在包容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在共性的基础上京商文化应保持其不同于其它地域商业的个性特征。
(二)与发展俱进,彰显绿色特征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关于碳排放问题之争,是一次重大关于未来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的新价值观之争,一次新的全球国际文化战略竞争的预演。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低碳问题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而且也是文化战略问题。北京要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在其发展建设中要注重发展低碳经济,体现绿色北京的特征。
(三)与和谐北京交相呼应,彰显和谐特征
京商文化的内涵应体现和谐特征,与建设和谐社会相统一。建设和谐文化,需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认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促进京商文化的和谐发展,既要与企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也要不断坚持科学创新;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企业实际。京商文化在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世界先进文化,构建一个具有北京特色的商业文化体系,应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审视京商文化,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与时俱进的步伐推动新时代京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四)与传统文化交融,彰显京味特征
诚信经营理念是京商文化发展的基础。商业文化最主要的核心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这一商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商业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是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健康的基石。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丰富京商文化内涵。北京的商贸企业在国家的重大突发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无私无畏的精神,体现了一种担当。这是京商文化中“情义”二字的体现。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离不开弘扬高尚的商业文化,离不开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发展质量、商业布局、区域规划、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等方面不断改进。应坚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以现代商业理念为魂的发展理念。
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过程中京商特色文化的形成路径
(一)挖掘京商文化底蕴塑造京商特色文化
挖掘文化底蕴,京商特色文化是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塑造京商特色文化的战略意义在于让城市文化明显化、城市商业特色化、城市经济名牌化,以此形成城市精神、文化、经济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形成城市独一无二的形象和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从而充分体现城市价值。
(二)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竞争实力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好的弘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抓住北京历史文化的精髓,从历史文化信息中找到城市文化的特征,并将其神韵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对于优秀文化传统,利用创新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发掘和恢复,赋予它们全新的主题和生命内涵。
(三)创新京商文化产生商业推动力
只有注重商业文化创新,坚持现念、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质量,以文化创新企业,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传统京商充满魅力,不仅要把传统的优秀文化继承下来,还要进行文化的融合,开创出一个超越历史的京商,推动北京商业的发展。北京同仁堂就是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理念结合的典范,这一做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赋予京商文化新的内涵
把京商特色与北京国际化特征、北京现代化特征、北京和谐化特征、北京绿色化特征等相结合,发挥现代京商文化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京味儿”与“国际化”的结合,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与国际接轨,彰显包容的特征;与现代化俱进,彰显时代特征;与和谐北京交相呼应,彰显人文特征;传承京商文化,体现京商文化特色,把京商文化发扬光大。京商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进程中,这些优秀的品质更是不可缺少的。基于前面的探讨,本文借鉴传统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赋予京商文化新的内涵“信、德、新、合”—“诚实守信、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人天合一”。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用厚德载物的胸怀,不断开拓创新,以实现人天合一的和谐发展,如图2所示。
(五)致力京商文化的品牌提升
京商文化是北京商业发展的源泉,京商文化的品牌提升不仅有助于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更可供现代京商借鉴,汲取其养分,发扬壮大,促进北京流通现代化的建设。打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符合现代国际商业准则,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北京特色的健康、成熟的商业文化。要重视品牌文化的建设,作为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品牌的丰富度和影响力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品牌的打造和发展是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北京品牌发展初具规模,国际品牌专卖店开店年均增速在44%以上,截至目前,世界顶级品牌100强中,已有90家进入北京;同时,北京已经拥有41%的世界顶级零售品牌,位居全球第六和内地城市之首。此外,北京本土品牌发展国内领先。世界品牌实验室的201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北京有98个品牌入选,占全国的19.6%,品牌数居全国第一(见图3)。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2012年中国品牌1000强中,北京以269个品牌位居第一(见图4)。在全国430家老字号中,北京也以67家位居全国之首。把品牌树立成某种文化的象征,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可小觑,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可使消费者不断产生购买行为,从而带来销售力的提升,使企业获取长期的超额利润。打造京商文化品牌价值,要“标新立异”,城市的价值和特色在于其与众不同的文化,要体现东方文化与京商文化的特色。目前京商文化影响力还主要在传统领域,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内容,今后在这一方面应加强建设与影响,提升世界影响力。
京商文化应当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片,打造京商文化品牌价值,由此产生的未来商业附加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是京商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是打造“京商文化”品牌的契机,“信、德、新、合”—“诚实守信、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人天合一”京商文化所蕴含的新内涵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会彰显其更深刻的意义。
打造京商特色文化,将提升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让“京商文化”成为北京商业的名片,成为城市的名片,这将有助于北京成为有“京味”特色的国际商贸中心。
参考文献:
1.姜增伟.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弘扬和谐商业文化理念[N].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副部长在首届中国商业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讲话,2008.11
2.王成荣.基于世界城市目标的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研究[J].商业时代,2010(13)
3.王成荣.品牌价值论—科学评价与有效管理品牌的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王茹芹.京商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王成荣等.北京商贸中心建设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6.周晓虹.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J].浙江学刊,2004(4)
7.魏中龙,张慧.企业文化建设、教化与功能实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洪增林.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传承[N].西安日报,2010-3-1
9.张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比较分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1)
10.汉纳尔兹.城市.载亚当·库珀,杰西亚·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1.G.Simmel,The Met ropolis and Mental Life,in Simmel,G.,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0
12.W.Sombart,Luxury and Capitali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7
自国家局1988年提出“企业文化”一词以来,经过近20年的消化、吸收和发展,“企业文化”开始被我国烟草行业所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烟草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是突飞猛进。但纵观企业文化建设在行业内从引进到实施几年来的过程,有如一阵“旋风”刮过,有过喧嚣与,也有过淡漠与冷清,有草草收场不了了之的,有过眼云烟早已抛之九霄云外的,有不得要领仍在时不时提及的,而真正收效显著的不多,大都数企业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究其原因,有的没把握住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的,也有的在实践中不够重视、脱离实际、走入误区,但主要还在于没有根据企业的性质出发,提出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错位,导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偏离了方向。烟草商业企业与工业不同,与其他行业的商业企业也不同,工业企业可以把品质优先、技术一流等来作为企业文化的定位,其他商业行业企业也可以把优秀的营销手段、关爱员工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但烟草商业企业不行。虽说卷烟销售网络建设是烟草企业的第一生命线,这当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方面,但还仅是手段而非其核心理念,在企业文化结构中是其制度层和行为层,而非核心精神层。同样,关爱员工应是每一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推销员乔•吉拉德,他的一个最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销售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爱。”顾客购烟,既需要商品,也需要服务,而且优质服务会促进顾客购买商品。生产企业主要以产品显示它的竞争实力,流通企业主要是通过服务来吸引顾客。文化个企业的应有责任,当然也应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分量,但其也仅是企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方面而已,远不是全部,也不能概括烟草商业企业的核心精神。如果以这样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就会走入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文化的表象化。在脱离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情况下总结出的经营理念或企业精神,由于这些理念或精神根本不被认可,因此实际上成为一种脱离企业实际的空谈。由于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够,造成很多企业对此片面理解,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举办举办活动,而忘记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全体员工企业价值观、制度观、经营理念的培育与塑造。二是虎头蛇尾。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不正确,就难以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也难以成为员工的自觉活动,往往使得整个企业文化建设像跟风赶潮流,三分钟热度,不能持久。想起来就做一下,不能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不能产生共鸣和凝聚力。这些误区的存在,使得很多企业在抓企业文化建设时找不准方向,定不了目标,落实不了措施,到最后浪费的是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空忙活一场,最后还是遭遇被淘汰出局的境地。
二、服务应成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选择核心价值观应考虑下列因素:首先,是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及行为。其次,根据企业性质,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如低风险、反馈快型行业中的企业文化要体现服务周到的特点,像商场则可根据本身的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观。再如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应不一样,工厂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观,等等。再次,要考虑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在选择核心价值观时,应认真分析研究人的因素。总之,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并非主观有意决定,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既体现企业特征,又为全体企业员工和社会所接受的价值观。根据上述因素分析,对于烟草商业企业来说,作为垄断型的国有商业流通企业,其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定位在“服务”上,当然,营销网络、人才培养等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只能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和表现而已。具体原因如下:
1、国有垄断企业的性质决定了烟草商业企业必须把服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烟草制品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因其对健康有害,又不能让其任意发展,因而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烟草专卖法》来限制烟草业的发展,实行国家专卖专营,其所有权属全民所有,这就决定了行业必须站在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高度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的表现形式就是行业要在专卖管理体制下,以服务国家、服务消费者为目标,努力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税收入,保证所经营的国有资产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并不断满足人们对烟草制品的消费需要。因此,烟草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服务”是烟草商业企业共同的价值追求,因而也是其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所在。
2、流通商业的特点决定了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必须在“服务”上下功夫。烟草商业企业是属于流通企业的范畴,对于这个属性是没有任何疑义的。商业企业具体的行为活动就是销售,销售的本质说破天踏破地就是卖、还是卖。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推销员乔•吉拉德,他的一个最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销售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爱。”顾客购烟,既需要商品,也需要服务,而且优质服务会促进顾客购买商品。生产企业主要以产品显示它的竞争实力,流通企业主要是通过服务来吸引顾客。流通企业“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用户就是上帝”等经营理念都是其核心精神的表现。烟草商业企业要成功,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支撑意志,就是要突出服务、做好服务。切实由“官商”、“坐商”转变为“服务商”,而烟草商业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也应该是服务文化。热情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文明的商业用语、相互尊重的礼节等都是顾客所需要的,这些会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形成烟草商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烟草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决定了其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必须落在服务上。“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是中国烟草人从行业发展的艰辛而光辉的历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业的共同价值观,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六个字,却概括了中国烟草行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烟草人的行为准则。因为烟草行业的特殊性,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目标,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维护客户利益的合理化,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长久化才是我们企业文化的出发点。作为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必须要融入到烟草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去,把这个价值观丰厚化,转变为易操作的企业和员工的工作准则,才能避免文字表面的空洞性,才能真正凝聚为行业发展的不朽动力。而这一共同价值观的本质就是服务,通过提高烟草企业诚信度,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信心,坚持把满足市场需求,追求客户和消费者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说得上是坚持了“两个至上”。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重心是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一定的方法模式和一定的行为方式,将这套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烟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贯穿于烟草全体干部职工工作行为的始终,通俗说,就是全面加强企业文化的执行力。
三、创造以服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必须贯彻到各个层面
当前国内众多烟草商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非在于没有设置一整套的企业文化理念,而主要在于这种理念是否真正符合企业的实际,是否能在实践中贯彻到底。企业文化建设要取得显著效果,能使员工认同并转化成自觉行为,需要在企业文化的深层理念和企业文化的中层结构之间要进行有机地衔接,就是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的、以物质基础为体现的、以能满足员工基本人性需求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相融合的有依据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中至少要在以下方面鲜明地落到实处:
一是要切实把服务作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国有流通行业,烟草商业企业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树立起服务国家、服务消费者、服务员工的价值观,这要成为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导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要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把服务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体现到企业发展目标之中,落实到企业内部管理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为社会发展和人们需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关爱员工的和谐一致。
二是在思想上既要更新理念、强化意识,更要贴近实际,落到实处。建设以服务为基本理念的企业文化体系,关键是更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形成和建立新的理念,需要审视我们的服务观念、服务态度、服务措施、服务技能,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服务经验;需要员工的深入讨论和广泛认同,广纳集体智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服务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能够反映员工的心声、激励员工的行为,成为共同遵守、共同履行的信条;需要强化服务意识,澄清模糊观念,让员工明白“服务就是发展”、“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市场竞争力”的道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全员服务、真诚服务、服务创新等先进理念。
【关键词】人本体验 商业模式语境 文化语境
1 概念
商业是城市中最活跃的经济元素,亦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商业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且现在的商业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与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融为一体。与之相适应,商业建筑也表现出专门化、多样性、高效便捷、综合集聚的特点,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消费成为一种文化,商业建筑变为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它是人们认知、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
商业模式的语境建构,使得商业设计具有时尚审美特征,以及工艺流程体系,它是工业化的创意语境所在,因此,商业设计中的语境类型表现得更为具体、直观。这其中,商业文化语境作为设计过程的一个大语境,对设计符号的选用及设计符号系统的表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商业设计中的商业文化语境显然是构成设计的物理、审美、心理和社会环境,或者说是一种世俗的再现。要实现商业设计的世俗再现,必须将其根植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沿袭中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伦理习俗、文化教育、价值取向的结合体,决定着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心理,影响着受众对广告的意义解读。只有在我们所属的文化里,世俗的设计语境透过商业文化的积淀,我们才能认识这世界的世俗的美,同时获得一种商业得满足。因此,现代商业设计要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提高效果,就要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尊重受众的文化口味,符合他们的文化习俗,与他们达到有效的文化沟通。
2 商业设计的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通过与世俗文化艺术元素相结合,能够形成人情之美、和合之美、温馨之美等审美特征,但因为商业模式是为了满足商业传达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商业性,所以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的融合的比重可能会存在某种倾斜,比如公益海报,美学价值可能浓重突出,非美学价值可能淡化减弱,而商业礼品包装、日用工艺品的平面设计,非美学价值就浓重突出,美学价值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艺术作品中能够有效的运用美学与商业特性,紧紧抓住人们的视觉心理,这是艺术与设计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设计通过商业符号来负载特定信息,在世俗文化语境这一大语境的作用下反映着具体的时代和文化。因此,可以说商业设计是商业与大众世俗文化交融的艺术,因此,商业设计又可说是商业模式下的世俗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中的创新离不开工艺创新,但不能仅仅依靠工艺,还要依靠世俗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文化是有一种历史特性的,具有传承的独特性,并且很难简单引进和仿造,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就商业模式而言,它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种对设计文化的强烈呼唤。我们的传统设计适合商业机制,一方面固然需要设计主体具有文化“活力”,可以体现来自大众化时代的强烈的现代社会、产业发展力,以及商业模式下的一种工作模式。也就是说,设计文化在我国当代商业模式、产业体系中关系到人的新文化语境建构,它以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语境为依托,作为文化活动的特征已越来越明显,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生活在设计之中。因此,我们对设计的批评不能局限于物质和形式的层面,应该在人类文化系统这个当代批评语境中去理解设计“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专业性、市场化,都更加接近商业模式。
设计作为“商业的手段”和“文化传承”、“语境共识”,它不仅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学习趣味,建构着人类的文化。
3 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建构
3.1 文化主体
设计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设计能力养成包括来自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技能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而应用体现在商业模式和产业体系中。专业知识或者行为或实践知识主要形成于实践活动,也即来产业、行业经验,随之积累起职业知识。设计的能力以理论知识与职业知识为基础,直接产生于社会实践过程,当然也与其他因素相关联。具体而言,这种行为能力指恰如其分地、有目标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日常情景或者新情景下把握从未经历的情景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成功养成与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自我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3.2 设计主体
设计语境属于个性特征因素的有个人的职业伦理、对职业的自信与自我批评,以及职业上的理性竞争。商业模式下个人设计与他人,以及社会形成的批评语境的互动,设计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一种产品形式,作为一种活动,也作为一种视觉性的形象系统无所不在地出现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正因为如此,设计的内涵被无限扩展了,呈现出一个具有开放性并不断在扩大的范畴。
3.3 职业主体
设计语境突出的特点是与市场驱动的机构有类似之处,设计能够在市场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设计批评需要建立“真实的批评”,因此,必须建立行业规范下的品牌意识。应该很好地反映产品诉求,体现鲜明的产品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信、求美、求趣、求异的消费心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生产已经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中,以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相结合、消费体验与情感、成人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向人们呈现丰富的内涵。这种面向生活的物质性实践行为正日益突出和体现出设计职业技术语境的行为维度。
4 人本体验式商业环境
目前的商业开发模式很少做到人性化,很多商业中心虽然面积大、业态种类丰富,但是让人逛着觉得很累。所以要在一个商业建筑设计中寻找它的创新点,寻找商业建筑空间与人的体验最切合的方式,使建筑对人呈现出关怀的姿态。
功能整合与空间营造要设计出人性化的商业建筑,首先要根据使用者的心理和使用习惯,进行合理的业态规划和商业空间布局,适应不断更新的使用要求。
现今商业营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销售、仓储及管理功能,餐饮、娱乐乃至展示、表演等看似与商业无关的内容,越来越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部分。所以应考虑室内外空间的构建,以及商业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的整合,在空间结合以及建筑与环境景观的结合等方面达到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综合协调,促进人与建筑及空间环境的互动。
对于使用功能的整合没有采用同一平面内机械的拼接,而是在立体空间中使其互动融合,营造具有包容性与流动性的空间氛围。此外,体验性及休闲性空间的设计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可以采用一些艺术及技术手段,营造空间效果,烘托商业气氛。
5 结语
商业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载体,也是满足商业地产项目运营的主体。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既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也是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文化艺术的浓缩、时代风貌的彰显,更是人性化的体验式商业语境的营造。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主编:设计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第41页.
[2] 陆扬:大众文化传 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