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探讨 阅读技巧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课文、所有段落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关键词:五年级;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内容,这对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为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出色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拥有出色的语感能力能够快速地理解文字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对于语文阅读来说,语感能力无疑能让阅读变得更加轻松快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为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打下基础。
语感能力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日常课本的诵读就是最简单的培养语感的途径。由于小学五年级的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带有很强烈的、比较明显的情感色彩,因此对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非常适合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带领学生多诵读课本。但是要让学生注意诵读课本不是简单的张口念出句子,而是要带着体会的心态,在诵读的过程中尝试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此外,一些科普类、说明类的文章由于带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并不是很适合用来作为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材料,教师应当避免让学生去诵读这些类别的文章。
二、改掉勾画的习惯,减少注视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边读边勾画的现象。出现阅读时喜欢勾画现象的原因大都是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快速找出关键词句,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把注意力放在找关键词句上,并用笔标记出来。许多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习惯用笔勾画,由于是对文章的部分内容做出了标记,实际上会在无形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阅读完后会下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刚刚勾画的部分,勾画的部分也会成为一个个注视点,眼睛会在这种注视点上过久地停留,最后导致对文章其他部分的忽视。这就会造成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不全,从而做不到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结果。长期如此,会让学生养成阅读时只找关键字词的坏习惯,这就会把阅读变成略读或者快速浏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想象理解,减少重复阅读
在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使是对刚刚看过的内容,也会马上就忘记。对于小学生而言,出现这种情况更是常见。小学生出现这种现象不只是因为记忆力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因为其体会理解能力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对文章中的一些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很难理解体会到,尤其是在缺少亲身经历的情况下,更难以体会到文章作者的情感表达。因此,就容易出现为了理解文章内容,不得不再次返回到前面重新阅读的现象。重复阅读不仅会耗费许多的时间,造成学生阅读缓慢,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由于需要不断返回重复阅读,会让学生的阅读信心和兴趣逐渐降低,最后可能会导致放弃阅读的结果。
为此,教师在教学课本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课本内容的能力,让学生不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而是同时运用想象,把课本里的情景转化成自己脑海里的画面,让学生尝试每次在阅读课本时就在脑海里把阅读到的情景描绘在脑海里,通过这种锻炼,能提高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最终实现在阅读时借助想象来达到理解、体会文章情感,同时减少重复阅读。
总之,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时刻关注,要注意改掉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连莲.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J].赤子(上中旬),2014,(1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既古老又年轻和富有生气的人类社会的文化教育活动,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有了文字就有了阅读,阅读史如文字史一样长。从现代的角度看,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阅读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倍受人们的重视。 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乐园。人类正在充分地利用和发挥着阅读的社会功能。因此,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一年级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引导独立思考,鼓励阅读个性的发展,重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二年级重视朗读训练,培养默读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注重情感体验,享受阅读审美乐趣,重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语气、学习默读,体验情感。三年级抓好精读课文的教学,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落实词、句训练,培养默读能力,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重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习方法,自主阅读,精心指导”;组织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运用方法,独立阅读,主动学习,提高能力。四年级重视朗读指导,培养默读能力,把握内容,体会感情,读写结合,适当延伸,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丰富自我。五年级除以上内容外,强调了阅读个性和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总之,对于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朗读训练与指导
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的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标》关于各阶段的基本要求,做到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低年级段在读中识字,以“识”促读,学习普通话,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逐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识字、写字、读书的好习惯。中年级段自主阅读,交流感受,积累语言,在读中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习惯。高年级段自主阅读,读思结合,欣赏品味,学会学习,在读中感悟,拓展阅读视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三个阶段共同的要求。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的 《桂林山水》一课时,力求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关于读,我对学生的训练过程是:初读(读 通顺,不破句,边读边画重点)――再读,默读加速,读流利--精读,高声朗诵,做到有感情――品读,读出意境,做到字正腔圆,情随文动。学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段文字真是棒极了,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全赖于科学的训练,全在于我对“读”的训练理念的把握。从我市不少语文老师的课中都可以看出读的训练加强了,读的方法科学了,读的品味提高了。
二、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质疑问难
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倡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要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把“理解”、“品味”、“领会”、“感悟”留给学生。教师的讲,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学生的学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从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这些变化,的确是十分可喜的。例如我在执教《桂花雨》一课时,就十分精彩,生活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面对语言文字的描绘,我们要靠开启生活图景,来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体验,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朗读的火就会点燃起来。我问:同学们,摇桂花时的情景美吗? 生1:(异口同声)“美!” 我说:“那它美在哪里呢?” 生2: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生3: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 我进一步启发说:“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4:桂花轻轻地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生5:桂花落满一身,我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我说:你的心情如何? 大家说:“我想大喊。”我乘机说:大家一起喊一喊。生齐答:(非常兴奋地一起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通过学生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跃然纸上。教师利用画面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自然“由画入诗”,引导学生读诗文,升华情感,学生的品读、欣赏、动手、动口、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到这个时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教法和学法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三、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积累语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备课 五环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3-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备课应该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说详细一点,就要包括文本解读、目标确立、环节设置、教法选择、媒介使用等五个环节。以下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为例,简要谈谈阅读教学备课的五个环节。
一、解读教学文本
拿到文本,教师要先把自己作为普通读者反复研读文本,对文本深入解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全文情感落脚点是对童年的怀念。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四个童年时的片段,一是学骆驼咀嚼,二是与爸爸谈驼铃,三是想去剪驼毛,四是问妈妈骆驼的去处。四个片段都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这是作者怀念童年的原因,也是怀念得以实现的记忆依凭。那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孩子的童真呢?在学咀嚼片段中,三个“那样”构成的排比句体现孩子观察得仔细;段末一个“呆”字,说明孩子看得入神,对骆驼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在谈铃铛片段中,爸爸说骆驼戴铃铛是为了防狼,而孩子却有独特的想法,认为骆驼戴铃铛是为了增加长途旅程的寂寞;这种独特的想法也体现了孩子的天真。在问骆驼去处片段中,小英子没头没脑地问“它们去哪儿了”,其中代词“它们”指向不明,导致妈妈不理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英子心里一直记挂着骆驼;妈妈接下来说的两个“总是问”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英子的好奇心强和对骆驼的记挂。以上内容是要执教该文时应该把握住的最基本的信息,但还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还应该深入钻研一些细节。比如课文标题中,为什么把冬阳放在前头?为什么要用间隔符号?这些细节的挖掘,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把握。
二、确立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实际,即要进行学情分析。一般而言,五年级学生已具备生字自学能力,但对一些较难的字还是容易写错;对文本已有初步解读能力,一般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情感。但就实际而言,学生水平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同样是五年级,但认知发展水平一般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农村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要差一些。教学目标的确立就要充分考虑学情。本文就一般学情来确立目标。一般而言,本文教学目标应有这样几条:1.学会文中九个生字;2.掌握文中的多音字;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中四个版段;4.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些是总目标,要具体分配到两个课时中完成。第一课时中,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目标:1.认识间隔符号;2.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3.初步理解课文,能概括文中的四个片段;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确立以下目标: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四个片段,体会作者童年的天真;2.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设置教学环节
教学分两个课时进行,每个课时应由若干教学环节构成,而每个环节应由若干活动组成。比如第一课时,一般要由如下环节构成:环节一,认识间隔符号;环节二,认识生字词;环节三,理解四个片段。环节一可由以下活动构成:1.请学生将本文标题与以往课文标题进行对比,找出差异;2.让学生观察间隔符号符点,主要将其与逗号、句号等进行比较;3.简要说明间隔符号的作用。其他环节参照以上环节设置活动。要特别强调的是,各个环节相对独立,但并非没有联系。各个环节的活动相互间应是紧密联系的。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四个片段的学习中,各个片段的学习理解都要与文末第十五自然段联系起来,也即各个片段的理解最终都指向十五自然段所集中表达的“怀念”之情。设置各个片段的学习活动时,必然要与十五自然段的学习挂钩。
四、选择教学方法
各个教学目标的实际,要依赖于一定的教学环节,而各个教学环节中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生字词教学,一般到五年级后,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课堂上不必安排太多时间专门处理生字词。但农村学校学生则不然,他们大多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重难点生字词容易读错写错。因此,在农村小学高年级,也应安排适当时间处理生字词。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嚼、卸”等字是重难点生字,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而其他生字,则可在课堂上进行检查,不必专门花时间引导学习。又如语段阅读教学,高年级一般重点选择一个语段引导学习,总结方法,然后让学生参照方法自学其他语段,但在农村,此法不一定适用,于是就要逐段引导学习。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第四自然段,然后总结方法,让他们自学其他几个片段。学生自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巡查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多数学生不能自主完成任务时,就得及时调整策略,改为教师引导学。
五、考虑媒介使用
一、课内外链接:立足名家名著,增加阅读积累
1. 教材重组――语言重构,内容组建。
许多名家的作品是散落在教材的各个册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有时不妨对课文进行重组,将某位作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探究。比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复习”的《养花》时,可以让学生重温已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四年级上册的《猫》、五年级下册的《草原》,以及刚学不久的《北京的春节》,这样学生就会对老舍的幽默风趣、老舍式的语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其人,近其道”,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可以联系其生平介绍,让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呆在德国,所以他看到德国街头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己种的花摆在窗台上让过路的行人欣赏;也正因他呆在德国,没有亲人的陪伴,所以会异常怀念自己的亲人,怀念自己过世的母亲。两篇文章一对照,再去阅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这本书,学生的理解将会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2. 单元导读――情感引导,对比阅读。
从教材的编排角度看,每一组都有学习主题。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感受选材立意的别具匠心,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比如,同样是童年生活,林海音笔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体现了作者学骆驼咀嚼时的稚气、遐想驼铃时的天真,可以说,作者的童年过得趣味横生;而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愿意捉蜻蜓就捉蜻蜓,愿意抓蝴蝶就抓蝴蝶,童年生活随心所欲,无忧无虑。但是联系课外读物――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学生就可以从主人公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常忍受毒打的现象中,发现童年是有不同色彩的,有玩耍嬉戏时的快乐,也有为生活所迫的艰辛。这样学生对于童年的认识就比较丰富多彩,多角度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
3. 作家牵引――作品牵头,名家引路。
从《窃读记》中我们认识了作家林海音,进而走进《城南旧事》,我们了解到那幅美丽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画面,对《城南旧事》就有了新的认识。再如,从《斑羚飞渡》《猎狐》《第七条猎狗》等一系列的动物小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进而走进他的更多小说中,就会认识他喜欢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的写作特色。
二、课内外兼顾:以“三段式”教学,提升阅读能力
1. “三段式”阅读教学。
“三段式”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教师立足课文,从教材结构、单元导读、名篇作家等方面开发出课外阅读的资源;学生利用平时记录的“图书名片”进行深度的文本交流与欣赏;最后学生进一步理解读物的内涵、写法,也由此产生更深层次的阅读疑问。
2. 基本流程。
主题确定后,师生共同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下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中,师生对文本内容整体回顾,对经典章节精彩回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体验文本内容。
3. “三段式”阅读范式。
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为例,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这一组的单元导读是“童年”,根据“不一样的童年”这个活动主题,我们走进了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童年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阶段:借助“图书名片”,交流汇报欣赏。
根据“图书名片”,从浅入深,开展三个层次的比较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展开多角度思维。
第三阶段:升华阅读价值。通过再次读整本书,以聊书的形式开展阅读,重在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照下列环节展开:①探讨话题――什么样的童年是有意义的?②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与生活背景。③质疑:本书里你有所质疑或者尚不能理解的地方。④拓展阅读:成长类小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