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国民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虽是个人口大国拥有13亿的庞大人口,但若按照365天来算每一分钟都会发生一场交通事故。一个个幸福温馨家庭的破碎,不免让人惋惜之极。地上斑斑点点的血迹让人触目惊心!当事人躺在地上痛苦地,那中掺杂着无限的悔恨,肇事者无奈地望着流血不止的当事人,深深地叹着一口口粗气。而其中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有暮鼓的老人,也有许多我们这些还未成长起来的学生。这令我们不禁自问为何我们国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如此高?
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
说起中国人过马路,我们不得不羞一羞脸。最近网络常讲到“中国式过马路“也有不少网友调侃:”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的讨论。
有些网民说:“根本的症结是交通太乱,绿灯直行,车辆无视行人,继续右转。而且转弯的汽车根本不让行人,所以大家达成一个一致“红灯大家一起过,绿灯小心点过”“。也有的网民说:“有的马路宽,信号灯时间太短,一个信号灯根本走不完,所以只能红灯的时候就开始过。”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并且“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
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着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纪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中国的交通法规不完善
中国的交通法规不完善使马路人行人乱蹿,不管谁的责任,车子撞了人几乎都是车子的错,行人胆子就是越来越大。但如果在快车道上,撞人车子不无责,人会不会更自觉了?尽管这样做司机的胆子更大了,但正真在马路上,车与车相碰能死多少人?除了在高速上。法规不健全,这是跟本原因。
对此,我们应坚决反对,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为此,应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人们安全意识;创新管理手段,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起到既提示又做警告行人的作用。交通法规不断完善使这种“痼疾”彻底清除。
同时在交通复杂的学校门口或路口维持上、放学高峰的交通秩序,保障“绿色通道”安全畅通。同时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内容,每所中小学平时就必须按照验收考评标准抓工作,并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之一。
建议小学生上放学实行“排路队”和戴“小黄帽”的方法,把同路、同方向的学生编排成队,由教师护送过马路,保证学生走路安全;在组织学生外出集体活动或组织春、秋游时,严格规范审批手续,把好审批关,坚决制止病车、超载车运送学生,保证学校师生的交通安全。同时,加强了对学校及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坚决取缔校园门口摆摊设点、占道为市等妨碍学校师生通行的违章行为。为广大民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一、日本书法教育的源流
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在唐代,日本屡派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并效仿唐代建立学制,设立大学寮、国学,传习汉字,教授经典,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随之传入的书法法帖和以字取仕的文化风气,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政治文化氛围,日本把汉学测试水平作为官员录用的标准,而书法水平的高低便是其重要指标之一,对汉文化的顶礼膜拜,字而优则仕的政治激励,有力地促进了书法在日本的发展。
19世纪的日本进入“西化”、“工业化”的明治维新时期,随着社会大转型,传统书道衰落,钢笔代替毛笔大行其道。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扭转书法教育的颓势,日本政府于1872年国定学制,让书法成为独立的课程,把书法教育列为基础教育,这一政策的实施固化了书法教育的重要地位,开创了日本现代书法教育的新纪元。
二、日本书法教育的成功经验
日本把书法教育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架构了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社会上形成了学习书法、尊重书法的良好氛围。
在国家层面,2005年7月22日,日本政府通过参议院大会审查正式出台了《文字·活字文化振兴法》法案,规定了书法教育的目的、基本理念、政府责任、区域振兴措施等一系列法规。
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日本书法教育分高、中、低三个层次。在正规教育中,高层次包括大学本科四年制的书法专业,中等为中学阶段的书法教育,低层次的为小学的书法启蒙。同时,业余的书法教育也遍及全国,这也体现了书法在日本社会良好氛围。
作为日本书法教育基础、核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都设立了书法必修课,配备了专职书法教师,在课程和师资方面给予保障。在小学阶段,书法课作为次主要课程,从三年级开始,每学年开设30课时书法课;初中一年级每学年要完成28课时的书法学习;初中二、三年级每学年要完成11课时的书法学习;高中阶段每学年完成6课时的书法学习。中小学书法课被安排在国语课之中;高中书法课被安排在艺术课程中。
三、日本书法教育对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启示
书法在当代中国衰落的原因,一是科技发展削弱书法教育,“慢书法”跟不上“快时代”的节奏。二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挤占书法教育的空间。三是社会风气俗文化盛行,雅文化被雪藏。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融入国家文化战略,推动书法教育立法
经济的繁荣必然要求文化的支撑,文化的繁荣必然要求传统的继承。纵观世界强国,不但在经济、军事等硬件方面独占鳌头,在文化、教育等软件方面也无一不是引领世界潮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文化建设方面还不能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特别是书法等传统文化精粹被束之高阁,未能发挥出其巨大的价值。
政府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动者,要把书法教育放在文化战略的高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书法教育的地位、作用、理念、责任等,让书法教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以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架构书法教育的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场所师资、交流传播,把书法由兴趣爱好上升为中小学生接受书法教育的权力和义务,让书法教育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书法传承经典,修身养性,提升审美的价值受益于全体公民。
(二)加强学校书法教育,确保课程扎实开展
设置书法课程就是给书法教育应有的地位与尊严,是对书法艺术价值的重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对畸形的应试教育的矫正,更是对国民个性文化素养提升的高度重视。2013年0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颁布,为新时期基础教育阶段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
书法教育可以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国民素质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与一体,也是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但在实践过程中书法师资短缺和书法课程定位不准的问题特别突出。
为了传承和发展书法教育事业,必须着力培养一大批书法教师,为学校输送书法学的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普及与提高,造就一批书法教育家、“小书法家”。相关部门应将教师书法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开展教师书法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书法水平,培养优质师资,为提高书法教学水平与质量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书法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其课程定位应建立在自身的学科系统基础上,其学科知识和技能有相对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确立书法教育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方向,形成一个全面的、规范的、系统的、多元化的书法教学新格局。积极推动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开展,培植书法教育基地和书法实验学校,以点带面,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推进国家书法教育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传承与发展。
学校作为书法教育的实施主体,要深刻认识到书法独特的教育功能,把书法教育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师生特长,着力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新型人才。
(三)大力弘扬书法传统,营造良好书法氛围
【关键词】普通高校 合唱团 音乐美育
一、普通高校组建合唱团的作用与意义
合唱团活动作为高校大学生社团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艺术活动形式,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高品位的艺术氛围、精神氛围,并对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起重要的作用。通过合唱实践来达到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个性,能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的目的。
1、合唱团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焕发青春活力的青年群体,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对美有更迫切的追求。大学生美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审美理论学习,二是审美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审美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美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合唱团是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合唱艺术作为一种表现力、感染力极为丰富的音乐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能有效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合唱是多声声乐艺术,人的不同音色形成不同声部,同存于合唱之中构成人声美的多种层次。在合唱中团员可体会不同音色交融的丰富,多声部动态纵横交错的变化,不同感情发展的对立统一。合唱歌曲大多为经久不衰、百听不厌具有艺术性、民族性、思想性的作品,长期的合唱艺术训练能让合唱队员建立起正确的“人声美”的导向,大学生长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能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帮助他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减少他们受其它低俗化音乐熏染的机会。
2、合唱团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
受当今社会一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他们个体意识强烈,缺乏社会责任感,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只注重自我、不关心集体,
合唱团作为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是集体主义教育的较好形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集体观念。
合唱是一门需要合作的艺术。每一个合唱团员不但要明确在各自所属声部艺术表现的要求,而且还要体会与其它声部的兼容关系;既要有独立的声部观念,又要有表现作品的整体意识。合唱团员要以达到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为己任,收敛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能过分张扬,任何一位团员标新立异、独具个性的表现都会破坏整体的声音效果。由于合唱有谐和、协调等综合性艺术要求,合唱的音色、节奏、力度、速度不允许个人有半点随意,每一位合唱团员都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来达到音乐各种表现手段的统一要求。合唱艺术实践活动是一项集体主义活动,参加合唱训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改变部分大学生的“自我”倾向,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是大学生成为高素质文明人的重要条件。
3、合唱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高校扩招加快了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目前在高校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合唱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生活演练情景,增强了其社会适应能力。
合唱艺术作品大多包含优美的旋律、向上的内容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优美、和谐的合唱音响能调节、平衡人的感情,陶冶人的心灵。长期在合唱实践中陶冶,能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并“解忧愁于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 培养起健康的情绪、良好的心境。另外,合唱排练的过程非常辛苦,为了追求精益求精的艺术效果,针对演唱中的不足往往需要反复改正、磨合,这就要求合唱团员有长久的意志忍受生理机体上的疲劳。日常训练中的磨练能培养合唱团员为集体目标而努力的高度自制力、自我约束力和坚韧性。合唱团是一种群体活动,在合唱中团员要相互合作、友好相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之间的交往提高其自身的人际交往水平。合唱团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有重要作用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理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大学生合唱团的训练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都已组建自己的合唱团并经常性的演出、比赛,各种演出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水平同时对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影响。但如何提高高校合唱团的艺术水准,如何以合唱团等艺术实践活动带动校园艺术教育氛围的提升等问题还需教育工作者者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笔者根据自身多年高校从教的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合唱团艺术活动经验作初步探讨,期望能对提高高校美育实践活动的质量、水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1、重视常规排练
常规排练是一个合唱团提高艺术水平的基础和根本保证,日常的业务训练对提高合唱团的艺术水平起关键作用。选择曲目是排练的关键之一,高校合唱团在选曲上应遵循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地通过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曲目的演唱来开阔团员的艺术视野,提高合唱团的演唱能力。在合唱排练过程中指挥要注意各个环节的操作,做到井然有序。一般排练前合唱团要做 “热身操”、发声练习等相关的准备活动。训练前的发声热身很重要,它能使人头脑清醒、精神焕发,迅速进入歌唱所需要的兴奋、灵活的状态,从而使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合唱团在排练新作品时先分声部练然后再合排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声部练时由声部长带领各声部熟悉乐谱和唱词,在各声部都能较熟练地分别演唱下来的情况下开始合练。合练阶段指挥要对作品进行细处理,包括对歌曲旋律、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分析;对歌曲音乐风格、意境作简要说明。每次排练最好是新曲旧曲相结合练习,在学习新曲的同时巩固旧曲,这样每一次的反复练习团员对歌曲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逐渐从对歌曲谱面的音响认知深化到对音乐情感内涵的深层体验以及对歌曲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性认识。在常规排练中,指挥要注意整个训练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艺术性,可用形象教学、亲身示范等方法来提高合唱团的排练效率。
2、假期集训,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辅导
普通高校合唱团大多为非专业学生合唱团体,团员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声乐训练,为了强化团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假期或课余时间开展统一的集训非常重要,它对提高合唱团业务水平起关键作用。
集训期间一方面要进行声乐技巧训练,另外还要进行音乐基本知识的讲解及视唱练耳素质练习等。合唱团员的发声方法很重要,合唱的发声方法在美声方法范畴内,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声音的共通共溶。为提高团员的演唱水平,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发声技巧、练习方法,合唱团可邀请国内音乐院校或专业团体的声乐专家在声乐演唱技巧方面给予指导。合唱团外聘专家指导,为的是让每位团员都能有意识正确的发声,这能使一个合唱团的演唱水平迅速向专业水平迈进。虽然在日常的训练中通过演唱歌曲捎带着可以获得一些音乐知识,但集训时的讲解、练习会更全面、系统。音乐基本知识包括识谱方面的知识,如音符、调号、表情记号等,视唱练耳主要是培养团员识谱能力,集训的强化技能练习是一个合唱团演唱技巧得到迅速提高、艺术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对于提高团员的音乐基本素质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累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合唱团在高校社团中具有实践性、普及性、广泛性等特点,它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来促进大学生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并能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对全校师生有熏陶、感染、鼓舞作用。在国家大力宣传、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的时候,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总结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经验,这对于更好地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美育模式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大学美育》 仇春霖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2、《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
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3、《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张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基础
1. 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1)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它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的方向转化,是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
(2) 狭义的生态农业经济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以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营养、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实现高经济环境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2、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于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环境的每一个变化也会影响农业经济系统的运行。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存在矛盾,但从长期来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则可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的是粗放型和非可持续发展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无论何时发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发展农业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农业要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它也是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前提。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尤其严重
1、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森林遭受严重破坏,能源和水资源短缺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但仍以平均每年17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却以每年30km2的速度在递减。1997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8hm2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4。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的人均耕地在0.04hm2以下,低于联合国的人类最低生存需要0.053hm2的标准。
(2) 森林破坏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乱砍滥伐现象仍旧存在,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保护功能衰竭,有些物种数量在急剧减少,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
(3) 农村能源的短缺和水资源的不足是农村生态环境的焦点。目前我国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不足,受旱农田达3亿亩。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全年缺少能源1/3。
2、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及城市的生活废弃物在大量增加,但限于资金、技术及其它原因,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相当多的村镇废弃物不经任何处理就排入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3、工农业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1) 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据统计,目前“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 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80年代增加了1.6倍。因为环境污染,粮食每年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
(2)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70年代末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乡镇企业往往和农田镶嵌在一起,农田被迫做为消纳污染物的场地,各种“三废”直接外排,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3) 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也会带来污染。一是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化肥、农药引起的亚硝酸盐、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污染,已经对农田土壤、水体、农产品品质,进而对动物和人体造成了严重危害。二是集约化畜禽业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近几年来,农村的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但其产生的废弃物,因多种原因不能及时还田,有的养殖场直接把废弃物堆放在外面,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污染了农村环境,影响了农民生活。
三、改进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 正确处理功利问题。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就是人类社会的需求,就其本质而言是功利问题,现时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无不都是人类急功近利的结果。但是,要想真正做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兼顾并非易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生态建设上曾花费了不少精力,比如植树造林、治沙治水、兴修水利等等,但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正确的方针应该是从长远着眼,从眼前着手,寓生态效益于经济建设中。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奠定整体原则、和谐原则、高效原则,加强人工调控原则。
(2)消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某些负面影响。如历来认为“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使得农村人口持续急剧膨胀,素质低下;饮食文化中又崇尚鲜活珍稀,这使得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趋之若鹜。野生动植物需求量增大,利润丰厚,又使得捕杀滥采野生动植物的现象愈演愈烈。还有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使得乱砍乱伐屡禁不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乱捕乱搜,“网箱养殖”等争相效仿,造成水生动植物资源锐减,水体污染严重等等。这就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加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普教育;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从小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将环保意识纳入素质教育中,切实树立环境保护百年大计的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执法及监督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目前我国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就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出来的,其中的不少条文和规定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另外,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不少领域,我国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上的空白。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工作严格执法,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此外,面对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相对薄弱,人口素质不高等状况,要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做好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加大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县、村、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1) 各级政府应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农民通过搞生态农业,不断增加收入,确保农民持久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2) 政府应以采取更有创意的方式鼓励私人对环境产业进行投资,其中之一就是将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收益权,扩展到企业对其治理后的环境资源的再使用权方面,这将会大大有利于私人对环境产业的投资。
(3) 多方面筹集资金,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
(4) 充分发挥生态县、村、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确定的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国10个地区和100多个县的生态农业建设。据统计,生态农业试点县粮食总产量较以前增长15%,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2%。此外,在生态保护,环境恢复,社会发展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使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得到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一定的技术,可通过科技示范户,以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县,推动生态农业建设,使广大群众富裕起来。
4、采取严格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1) 搞好水土保持。采取生物措施,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抓好荒山、荒坡、荒地、沙地的治理绿化,植树种草、封山封荒、育林育草,对25度以上陡坡地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排、蓄、拦、固”等沟道综合治理工程,防止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和生态型农业。
(2) 实施天然林保护。要实施全国统一的保护政策措施,严禁乱砍滥伐,逐步恢复林地植被。
(3) 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建立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系统,减少农药施用和农作物的经济损失。
(4) 根据各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合理组合,建立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如农作物的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
(5) 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一方面加强农田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农药、化肥的滥施乱用和农膜残留;另一方面注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加强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促使其达到排放治理标准。重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采取措施逐步进行治理。
5、加大科研力度,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产品结构的绿化,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1) 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大力开发应用型农业生态科学技术。
(2) 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先进技术与农民致富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六站是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基本组织机构,直接服务于农民,应当选配技术骨干充当站的领导,增加水产、畜牧、植保、园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做好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应做好经营服务,从方便群众出发,经营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综合绿色服务。
(3) 坚持产品结构的绿化。通过控制与改善生态环境,严格生产工艺,开发绿色食品,实现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无害化,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带动一系列生产无污染农副产品的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