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第1篇

石油价格波动对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传导过程大致如下:

由此可见,石油价格波动导致农产品加工原料成本、加工成本、运输成本均不同幅度增长,打破了原有的供给总量平衡,使行业均衡点发生变化,而这种影响最终通过产品价格水平体现出来。

具体来说,石油价格上涨从多种途径影响农产品加工业。

石油价格上涨使农产品加工的能源成本增加。能源成本增加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直接增加农产品加工成本。对企业来讲,石油价格变动带动的燃料价格上涨,导致用于加工的各种机械化生产设施与设备的动力成本增加;尤其对于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较小,大幅度的燃料成本负担将无情地挤占原本并不充裕的市场利润。二是带动运输费用上升。无论是陆运还是海运,石油价格上涨都会使运输费用急剧上升。这在客观上加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危机程度。

以石油为生产原料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增加。今年国际原油价格达到每桶115美元,国内大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食糖价格分别比去年上涨4.6%、5.4%、13.9%、10.1%、5.6%和2.1%,直接导致加工企业原料成本上涨和利润下降,进而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石油价格波动会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主要是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尤其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企业倒闭现象。

但是,石油价格上涨在带来成本压力的同时,也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机械;变频技术;智能控制;食品工业

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有效地填补了以往食品机械在生产过程中的大量空白,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少食品污染,并且节约能源。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现代食品机械相应的技术水平,也促进了现代食品机械的相对迅速发展。本文从食品机械发展史开始主要探讨了食品加工中的变频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

一、我国食品机械的发展史

首先,是20世纪的前50年,食品的加工主要是手工操作完成的,基本上是属于传统型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仅有少量的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并且都在东部沿海地区,少量设备的应用也都是国外引进的。处在这个阶段的食品加工也主要都是以面粉的生产加工为主的工业化生产。同样,面粉厂里所使用的设备也是引进于国外的设备。可以这样来说,20世纪的前50年里,几乎没有食品生产工厂是像样的。

其次,就是20世纪的50~70年代,那个时代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的机械化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大范围都在建设食品加工工厂,特别是粮食类和粮油类的食品生产加工工厂。在大多数的粮食的加工厂里基本上都实现了初级的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同时,食品的加工工厂也都处于半手工半机械化状态的生产方式,仅仅在某些关键的加工程序中使用机械加工,而传统的手工生产加工方式仍然继续使用,此阶段,我国经过了近30年大力发展食品机械化工业的进程,这个时期的食品机械加工已经基本能够满足食品加工工业在我国的发展需求,也为食品加工工业的继续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我国国产食品机械化加工已经初步地形成了。

再次,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食品的加工工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也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外资也随着改革开放引入进来,出现了很多外国商人的独资与合资食品加工的企业。这些由外商独资与合资的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的食品生产加工技术,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食品机械。

二、变频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

目前,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很多,为我们的食品加工行业带来了洗心革面的变化,把食品加工技术推到了另一个高度。在食品的加工中能够节时省力的高新技术就是变频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现在食品加工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使食品的加工生产更加可控。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食品机械,还可以生产出适合人体吸收的有机生物产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食品的种类与数量。

(一)变频技术

变频技术在食品加工的使用中非常的灵活,它能够在没有人力的监管下,全自动地完成食品的加工过程,同时又能够节省能源,有关实践证明:在生产中,我们可以使用变频器来改变电源的频率,这样普通的电动机,在安装上变频后,就可以实现调速功能,就是可以任意地改变一个电动机的旋转速度,而这种变频技术的使用与传统的电磁调速相比,它可以节省高达80%的电量,另外,这种变频技术在食品加工机械中的使用对机械设备是没有任何危害的。所以,变频技术在我们的食品加工中被广泛地使用,不会对环境中的任何自然现象造成污染,节省了人力、物力与财力,也极大促进了食品加工的速度。

(二)智能控制技术

智能控制技术也是最新引进的一种食品加工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技术。这种技术主要解决传统方法中很难解决与控制的复杂系统问题。在我们的食品加工中常用的一般技术有模糊逻辑控制、分层递进控制等等,这项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一般以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智能控制的食品加工系统都具备智能学习的能力,比如说,机械在食品的加工中能够自动组织加工、自动适应环境、自动进行学习等等。智能智能控制技术与变频技术不得不说是我们食品加工行业中的一大飞跃,也是我们21世纪工业领域中的高新技术之一。这种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是现阶段食品机械革命性的突破。

三、 高新技术的引用与研究

高新技术在如今食品机械的加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新的特征也在食品机械产品中完美地体现出来,比如产品外形美观、高新技术的使用、产品节能化、内在品质精良等等。同时,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也使得产品的标准化日趋提高;使食品的生产能力在不断加大,效率也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条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成本也降低了,食品机械生产也具有了市场竞争力。对于食品的制造商们来说,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智力的投资、科技人才与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对员工技能的着重培训和对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视,这也加大了对企业的技术改革,同时既有重点又有计划地展开技术的改造,将新技术不断地运用到食品的生产制造当中,食品机械工业的改造中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也是食品机械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关键所在。

四、总结

食品工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已然为食品工业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不断的技术的应用与开发中,我们已经发现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不够全面,我国很多技术领域还有待研究与提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食品机械制造商来说,还应该增加智力投资,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大员工技能的培训,重视技术队伍建设。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技术改造,不断的应用新技术于食品机械的生产制造中。

参考文献: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乡市;主导产业

一、概述

分析新乡市的地理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与山东东明县接壤,南为黄河、北靠太行山;与资源大省山西相邻。在区域经济战略布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京九京广铁路线于市区内交汇,多为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使新乡市成为铁路沿线的重要地区;新乡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发展的根基较深,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着原材料;矿产资源较少但是交通便利具有开采优势。

二、新乡市产业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演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新乡市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甚至所占比重均超过第二、三产业。根据河南省统计数据,2010年新乡市三次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第二、三产业增长较快。分析2004-2012年数据,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小且均在15%以下,第二产业比重大均在55%以上,第三产业比重较为稳定、略有增长。2012年新乡市地区生产总值16189亿元,首次突破1600亿元,三次产业同比增长45%、144%、82%。2008年至2012年省内经济排名升至第五名,但人均GDP在省内十八个市的依然很靠后,均在十名以外。

(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新乡市现有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产业:

1.制冷产业

新乡市制冷产业在20世纪是全国四大制冷产业基地之一,但制冷产业的主导地位已被取代,市场效益明显下降,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甚至低于新乡市的平均工资水平。从资源的占有率分析,新乡低处中原腹地、多为平原,制冷产业的原材料等过度依赖于其他地区,会成为产业结构的不稳定因素。

2.生物与新医药

新乡市是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拥有多家医药企业,如双鹭鹭集团、华兰生物飘安集团、仁和、佐今明等规模企业。2013年销售收入近300亿元。多个领域的的材料、卫生制品销向全国各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医疗卫生的重视逐渐凸显,新乡市的生物和新医药产业根基深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其到了积极的作用。

3.食品加工

新乡市食品加工行业并没有自主品牌,食品加工的发展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吸引了多家行业龙头,如中粮、雨润、湖南克明、百威啤酒、北京三元、四川高金等知名企业。另外娃哈哈、雨润、高金、新良、长远、亚特兰、五得利等食品加工企业,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3%;而与2010年的161亿元比,已超过200亿元。为了促进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政府规划建设的了豫北最大的食品加工基地。

4.装备制造业

新乡市的零部件与机械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产品已面向海内外销售。东部的长垣县被誉为中国防腐和起重机械之乡,发展较为突出的有卫华集团、中原起重机械集团、东泰齿轮等龙头,为全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

三、新乡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分析新乡市的资源条件、目前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的选择等,本文认为新乡市产业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一产业所在比重过低。新乡市地处中原腹地,是广大的平原地区,毗邻黄河,农业发展拥有比较优势,但是新乡市的农业附加值较低。农业在提供粮食和原材料的同时还要开拓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在满足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要促进区域经济内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新乡市农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不够;二是农民多以家庭生产为主,没有形成机器化生产,生产成本较高;三是,缺乏特色农业,多以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缺乏竞争力。

2、第二产业内部,行业发展不合理。分析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发现,新乡市的第二产业发展规模较大,基本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但是在工业比重如此高的地区人均GDP依然很低,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技术装备落后,科学技术投入较低,缺乏市场主导产品,在工业发展中多以传统的产业为主,新技术新能源的产业基本上没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传统产品的市场基本已经饱和。

3、第三产业比重偏低。2010年-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为:28.6、26.5、28.9、27.4,河南省的为30.4%。第三产业发展较为平稳但是缺乏突破,与全省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4.主导产业选择不合理。虽然都是集中在工业这个大部类,但是各个县域的主导产业并不相同,这样就对新乡市在总体上的发展并不合理。一方面产品效益较低。另一方面在省内经济发展的比较中没有优势。

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主要时段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

1.政府应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导向。分析新乡市经济数据和主导产业表明不论是行业贡献率还是主导产业均集中第二产业。第一、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低,产业结构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另外新乡市的矿产资源、地下矿藏等并不丰富,按照目前的比较依赖于地区资源的发展模式,非常不符合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扶持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寻找发展突破点,不能仅仅依赖第二产业。

2.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趋于合理。新乡市的主导产业,其中大部分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并没有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与其他行业的扩散效应也只是在第二产业内部较为明显。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引进才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3.产业发展应与时俱进。新乡市地区生产总值在河南省内排名居于前十,2012年更是跃于第五名,但是与省内地区生产总值的前三名的差距非常明显。本文认为新乡市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引进高科技的人才带动地区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与高速增长。(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万君康,李华威.自主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的辨识[J].科学学研究,2008,(26):205-209.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 2007年行业运行基本格局

过去几年上下游固定资产投资速度的差异以及产能的释放,使我国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显著变化。2007年以来,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提升,上游采掘业、中游原材料工业的景气优势有所巩固或正在提升,而下游加工业的比价优势进一步下降,尤其是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趋势性提升,对下游的加工工业如设备制造、电力等行业的景气造成较大侵蚀,行业发展基本上呈上游行业利润继续快速增长、中游原材料行业利润水平稳步提升、下游行业利润有所回落的格局。

(一)上游开采业利润增长分化明显

2007年,随着安全成本、环保成本、人工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国家对资源性产品出口政策的收紧,我国开采业利润高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弱。在外部需求受到一定抑制的背景下,国内下游行业的需求支撑力度成为决定行业利润增速快慢的主要因素,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成为整个开采业的亮点,利润增长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开采行业。

1.煤炭开采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增长大幅提高

总体来看,目前煤炭行业供需呈紧平衡状态。1~8月,我国生产原煤14.72亿吨,同比增长11.2%,预计全年煤炭产量增长11%,煤炭需求同比增长12%以上。1~8月,我国进口煤炭3499万吨,增长51.7%,出口煤炭3353万吨,下降19.8%,我国已由煤炭出口大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受高煤价的影响,1~8月份,煤炭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1.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8.93个百分点。

2007年,在国际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和钢铁生产稳定增长的背景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持续大幅增长。1~8月份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78.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4.96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相对钢铁行业利润的比值已上升到1∶8.14,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继续快速增长

相比上年有色金属价格单边上扬和大幅走高的态势,2007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价格大多呈高位震荡格局,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增长随之由过去的高增长转向适度增长,利润增幅较上年同期明显回落。1~8月份,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同比增长43.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2.24个百分点。

在水泥、玻璃价格恢复性上涨的基础上,非金属矿采选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继续好转。1~8月累计,非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同比增长36%。但由于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2个百分点。

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原油价格整体上有所回落直接降低了石油开采业的利润水平,使得2007年以来石油开采行业的经济效益有所下滑,行业利润同比出现下降。1~8月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全行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219.7亿元,同比增长2.34%;累计实现利润2252.9亿元,同比下降16.23%。与上年同期相比,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2.44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则有所减少,改变了上年同期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格局。这一方面是由于上年同期,油价正处于加速上升阶段,促进了行业利润增长过快,加大了2007年的增长基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家开始自2006年4月开始对石油开采业增收特别收益金以调节石油开采业的巨额收益,这样2007年1~8月相对于上年同期多收了4个月的特别收益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利润的增长速度。

(二)中游原材料和投资品行业利润增长速度加快

1.钢铁行业

2007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增长迅速,国内主要用钢行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和社会库存均保持较低水平,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企业效益大幅度改善。2007年1~8月累计,全行业共完成利润总额1245亿元,同比增长58.8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1.33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仍成为拉动工业利润增长的重要动力。

2.建材行业

尽管受到原材料、燃料、电力、运输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2007年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仍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水泥行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重点联系水泥企业产销率超过100%,价格也有所上涨;玻璃行业的产销量增长,玻璃价格稳中有升,重点联系企业2007年的累计产销率达到96.92%,产销基本平衡。从利润完成情况看,1~8月份,整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63.9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93个百分点。

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8月石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盈利314.49亿元,扭转了上年同期的巨额亏损局面。原油成本有所回落是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的主要原因,国家提高成品油价格对行业经济效益提高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2007年1月国家下调了一次成品油价格,1~2月份石油加工业就整体实现盈利138.39亿元,到了5月份石油加工业累计实现利润达到了302.77亿元。2007年下半年开始,原油价格再次出现较大的上升态势,使得石油加工业的利润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可见,在我国成品油价格依然不能紧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而调整的话,炼油行业的盈利水平将随原油价格的波动而变化。

4.化工行业

国内经济增长较快和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并推动了化工产品价格整体提高,同时原油价格整体稳定回落降低了化工行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化工行业利润增速大幅度上升,使得化工行业景气度明显上涨。2007年1~8月份,化学产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实现1016.13亿元,同比增长52.27%,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度提高了37.18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的增势最为迅猛,1~8月累计利润增长速度达到133.3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0.59个百分点。化肥行业和合成材料行业的利润增速也有大幅度的提升,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33和46.99个百分点。

(三)机械电子工业利润稳定增长

在高耗能行业利润增幅全面回落的同时,市场需求较好,受“两高一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的机械装备行业利润增长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是带动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稳定因素。1~8月份,机械装备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9.2%。在六大类机械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增幅上升,分别为66.5%、41.3%、35.9%,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利润增幅略有回落,分别为62.8%、32.5%、28%。

分子行业看,工程机械和船舶制造业利润增长最快。1~8月份,工程机械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5倍,利润总额首次超过100亿元;船舶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25倍,其中金属船舶制造业利润增长1.86倍,船舶修理及拆船业利润增长80.9%,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业增长8.5%。同时,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汽车制造业利润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1~8月份,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4.2%。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业利润增长60.2%,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利润增长67.9%,摩托车制造业利润增长38.7%。

(四)下游消费品行业利润增速稳中趋升

1.食品制造业

在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利润仍保持较高增幅。1~8月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利润分别增长42.47%、37.11%,但受制糖业效益明显下滑的影响,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4.15个百分点。

2.纺织服装业

尽管纺织行业出口受到美欧贸易摩擦的干扰,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依靠产业进步和转变增长方式,特别是深加工企业竞争力提升,中国纺织行业继续呈现加速增长和效益提升的态势。在产销平稳增长的基础上,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利润完成情况继续较快增长。其中,纺织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11.99亿元,同比增长30.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0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2个百分点。

3.饮料制造业

2007年以来,我国饮料制造业效益继续好转,行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2007年1~8月,饮料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1.1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9.65个百分点。其中,白酒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为92.75亿元,同比增长59.43%;啤酒制造业完成利润总额50.5亿元,同比增长29.6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2.33个百分点,软饮料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10.14亿元,同比增长35.77%。

4.造纸业

2007年木材价格上涨幅度达到20%,高于10%的市场预期,造纸行业的生产成本压力明显增大,各纸种都呈现价格提高的趋势。但纯粹的造纸子行业仍未能摆脱长期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毛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07年1~8月份,造纸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7.54亿元,同比增长37.77%,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7.99个百分点。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检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31-02

0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近年来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当前日益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下,食品的检测与质量管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重新构建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和应用性。

1 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食品检测类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数量众多的食品类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其在质量检测、安全控制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奇缺,且存在诸多缺陷,如基础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不过硬,行业背景不突出,综合素质不够高等。尤其是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保障食品安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维护我国国民食品供给的安全性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性,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现代质量管理知识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食品质量检测与安全控制及其管理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目标

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服务于食品行业,而食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第一物质基础,当前人民群众生活正处于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进程,提高食品加工行业的整体生产与管理水平,确保食品产品质量与品质的稳定,优化食品生产管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广大食品行业企业和相关单位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3 食品检测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3.1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课程体系构建时采取“倒推法”,建立了“三闭环”的反馈机制。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

3.2 以职业能力模块为核心进行构建课程体系

3.2.1 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在理论课程体系方面,分别设立了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模块,该三个知识模块之间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3.2.2 能力训练为重点,遴选课程内容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能力训练为重点,充分体现应用的目的,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对理论内容进行精简,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突出理论知识对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

3.2.3 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优化课程组合 采用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模块,对于不同阶段,结合能力要求,将设计分为若干个项目,同时将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将讲、学、练进行结合,逐步完成每一个任务、项目、模块,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最终提升能力。

3.3 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方案

3.3.1 搭建知识能力“双平台” ①“基础知识平台”:通过对法律法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学习,进而搭建培养学生素质的平台。②“基本能力平台”:通过对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微生物学、化学检验技能训练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而搭建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

3.3.2 建立专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三模块” ①专业能力教育模块:通过学习肉品、面制品、冷冻食品加工等课程,进而使得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素质拓展教育模块: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以及学习饮食与健康、餐饮文化等选修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③能力拓展教育模块:开设“食品企业生产运营”、“实验室建设管理”等课程组,学生通过选择相应的课程组进行学习,进而便于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3.3.3 实施“五阶段”专业能力培养过程 ①职业体验培养:在第一学年过后的暑期,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检测部门参加生产、服务工作,进行职业体验,了解行业情况。②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在第一到第四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③入职实训培养:在第五学期,针对工作岗位的关键技术和常规技术,开展3周的专业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④顶岗锻炼培养:第五学期后半段,安排学生到食品生产、服务、管理一线进行顶岗工作,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⑤就业磨合培养:第六学期全学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意向和去向,选择企业和本行业其他单位,入职顶岗,进行就业实习。

“双平台+三模块+五阶段”的培养教育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先学好基础知识,学会基本能力,通过这两个平台,为下一步提高素质、学好专业技能打下基础;二是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面对的行业和岗位,通过五阶段的培养;三是充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想,培养过程与行业、企业融合,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双平台+三模块+五阶段”的培养教育模式如图2。

4 结论

为保障我国国民食品供给的安全性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改革食品检测类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的实践也表明,改革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十分有利于培养大量具有现代产品安全专业知识,熟悉产品质量管理,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运作和相关食品法律法规标准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学生也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贡汉坤,王尔茂,江建军.我国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的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8-30.

[2]岳晓禹,刘艳娟,李自刚,李欣.高职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