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 质量管理 基本原则

历史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使政府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来自私营企业的正面竞争和内部的种种问题,都使得政府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本文认为,“顾客满意”、“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等原则契合当代政府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助于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是政府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

“顾客满意”原则

“顾客满意”原则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有助于政府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质量管理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服务于顾客并满足甚至超越其需要应该成为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决策的基础。由此可见,顾客满意是质量管理的首要原则。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顾客是指直接或间接受其行为影响的公众。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产品的充足供应,顾客的选择机会和选择权力大大加强。为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要,生产导向型社会逐渐向顾客导向型社会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也日渐为政府管理所重视和借鉴。与企业类似,随着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和公众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政府也迫切需要改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只顾生产而不顾公众需求的方式,强化“为顾客服务、对顾客负责”的顾客导向。当然,与企业强调顾客满意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取利润不同,政府强调顾客满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集体机会均等和公共利益,其实质在于回应顾客需求,为顾客服务,对顾客负责。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确保政府管理目标与公众的需求和期望在沟通的基础上联系起来,测量公众的满意程度并提高政府部门对测量结果的快速回应性,树立“为顾客服务、对顾客负责”的组织文化等。

在政府管理中坚持“顾客满意”原则,有助于作为政府组织的整体和作为其工作人员的个体端正服务态度,把服务对象置于中心位置,与公众密切交流,明确和理解他们的要求及对政府服务质量的评价。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更多不同的利益诉求纳入政府的决策系统当中,无疑会更大程度地满足和实现公共利益,从而提高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质量。

“全员参与”原则

“全员参与”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有助于政府充分调动组织内外人力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组织中所有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质量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组织的质量管理不仅需要最高领导者的正确领导,更重要的是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政府成功实施质量管理的保证。

首先是行政领导的作用,这是全员参与的核心。这里讲的领导作用,主要是针对行政组织最高领导者的,但对于其他各层管理者,在自身管辖的范围内,也应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所以,政府质量管理要求领导层考虑所有相关方的需要,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体系;强化组织整体的质量意识,提高全体人员关注质量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为人员提供所需的资源、培训及在职责范围内的自;建立信任,消除忧虑。

其次是行政组织内部一般工作人员的参与,这是全员参与的基础。他们在具体的政府管理过程中负责提高质量水平。运用质量管理方法,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是简单地对其下达命令,而是要求他们思考并积极参与到运作过程中来。为此,行政领导应在组织中营造自由分享知识和经验的氛围,使他们了解自身贡献的重要性和在组织中的作用,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并结合个体的目标和制约条件客观评价其绩效,积极寻找机会提高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鼓励和扩大内部成员的参与有助于充分利用内部已有的智力资源,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激发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进而能更充分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并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予以满足,从而达到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

社会公众参与也是政府质量管理贯彻“全员参与”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同时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垄断者的地位也有所动摇,为了在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保持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鼓励和扩大公众参与就显得格外重要。换言之,鼓励和扩大公众参与能保证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符合广大公众的质量要求,改善政府形象和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实现政治民主化。

“全过程控制”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强调过程控制和系统控制,有助于政府在避免公共资源浪费的同时,保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优质高效。

政府绩效的提高有赖于全过程控制,即过程控制和系统控制的有机结合。首先是过程控制。“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任何活动都是通过“过程”实现的,政府管理活动亦不例外。这种方法通过分析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程优化影响质量的所有活动和所有环节,从而确保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因此,政府在开展质量管理时,必须着眼于过程,把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以更高效地服务于公众,得到期望的结果。其次是系统控制。“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过程实施系统管理,不仅能促使目标的有效实现,而且还可以通过各个过程的协调运作来减少浪费,缩短周期,进而降低质量成本。这种思路应该体现在政府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尤其重要。

表1比较了过程控制和系统控制的区别,并列出了各自在政府质量管理中的要点。从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系统控制着眼于整个政府系统,而过程控制仅仅是针对单个过程。也就是说,系统控制属于政府宏观管理的范畴,而过程控制属于政府微观管理的范畴。显然,过程控制是系统控制的基础。

政府同样面临着财政和信用等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必须发挥政府职能作用,遵循“全过程控制”原则,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的质量。在此过程中,系统控制提倡的事前预防和控制可以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应用于更需要政府提供优质服务的地方,避免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

“持续改进”原则

“持续改进”原则强调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有助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从而保持甚至超越公众的满意度。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顾客满意。如前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品供应的丰富,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和复杂化趋势日益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组织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水平,而是必须树立不断改进的意识,才能持续获得顾客的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的保持、改进和提高过程始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因此,要求组织全体人员保持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改进意识”,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采取改进措施,持续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企业相比较来说,政府所处的环境更加开放,面临的要素更加复杂,也就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决策和执行的结果更难以预测,因此,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同样也有一个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基于这种认识,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应进行动态管理。其主要内容大体包括:从高层领导和各级管理者做起,在政府中营造必须持续改进质量的危机意识和氛围;为公务员提供关于持续改进方法和工具的培训;使公务员明了持续改进对个人和政府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产品、过程和体系的持续改进成为每个公务员的目标;确定目标以指导、测量和追踪持续改进的效果;及时承认改进的结果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

我国当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仍倾向于根据每个雇员的专长设立固定的职位,并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赋予相应的责任。这种相对严格而又刻板的管理模式不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且形成了政府雇员逃避风险、不事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普遍心态,使政府失去了追求有效性和效率的内在动力,导致政府内部安于现状的心态日益滋长,最终陷入裹足不前、墨守成规的窠臼。在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中实施政府质量管理,使政府内部真正确立持续改进的原则,就能激起公务员主动寻求实际效果和公众期望值之间差距的热情,并据此提供灵敏的回应,保证并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使政府真正成为代表公众利益的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尤建新等.顾客抱怨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美]J.M.朱兰等.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5.3文献标识码: A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正在深化改革,已初步形成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经营管理体制,为建设业走向市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施工期间,项目质量成本管理能否降低,有无经济效益,而又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得失在此一举,有很大的风险性。为了确保项目成本必盈不亏。质量成本管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做好。

一、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概念

1.质量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 及未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标准而发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

2.质量成本的构成因素,质量成本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经济性的重要体现,它从经济角度反映了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也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经济基础。按质量成本的性质,质量成本可分为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运行质量成本是指为运行质量体系,以达到和保持所规定的质量水平所支付的费用,其中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运行质量成本又可分为控制成本和控制故障成本。控制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量计算。一是预防成本,是为预防故障发生所支付的费用,即在质量体系运行中为避免施工过程的质量缺陷和偏差而出现的质量管理费用。二是鉴定成本,是为评定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所规定的质量要求而进行的有关质量评价而支出的费用,例如检验试验费、质量评审费等。

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分析的缺失成本分析是指在成本发生之后,依据成本核算资料,把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及其原因汇总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为下一项目目标成本的制定提供改进意见,以使成本持续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目前很多国有施工企业都没有真正认真进行成本分析,往往是一个项目完工后,该项目的财务人员、管理人员可能很快又转入下一个项目工作,而很少对本项目的盈亏进行分析,或者是分析很粗略,更别说通过各种方法对成本差异进行详尽客观的分析。因此,在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下无法为下一项目成本目标的制定提供改进意见,造成第一手资料的缺失。

2.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责任,有些工程项目经理更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唯独没有成本管理责任。如果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而浪费人工费;如果技术人员对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会使成本增大。这就需要工程项目各环节人员改变原来的认识,既分工又协调,才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3.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缺乏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的成本考核制度。目前,很多国有施工企业依然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这严重制约着低成本战略的顺利运作。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是制约当前国有施工企业激励机制发展的主要问题。真正建立起合理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为降低成本创造一个好的竞争环境。

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想在这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并成长,就必须要求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转变思维、克服困难,加强对企业施工质量成本的控制。

1.提高质量成本意识,缺乏质量成本意识,可能导致达到或提高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标准所付出的成本过高,受制于成本的压力会使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降低某些施工项目中及安全文明施工上的成本投入,导致出现一些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建筑施工企业提高质量成本意识,就是在不降低安全的前提下,计较达到某施工质量水平所付出的代价,重视提高施工质量的边际成本,使施工项目在满足客户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成本最优。

2.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要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首先应从组织着手,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组织。只有完善健全的质量成本管理组织,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而健全的质量成本管理组织体系,需要有完整、结构清晰、指令明确的组织架构,此外组织架构中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职责及权限应明确。通常来说,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组织体系中应当包括成本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及施工现场的项目部等。

3.健全质量成本核算体系,质量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范畴,应纳入到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管理制度中。施工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一般作为质量成本核算的主控和执行单位,除进行正常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外,还应当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对质量和效益的双重需求。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门以及各项目施工各执行部门相互配合协调,通过研究分析质量、成本与效益之间关系,从而形成在各项目实际条件下保证施工质量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及管理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已将质量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纳入管理会计中,已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成本核算制度。

4.加强质量成本前期规划,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前期规划是指在项目施工前,分析完成某一标准水平施工质量水平的成本构成,对各部分成本进行规划。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前期规划应体现预防为主的质量成本管理理念,即质量成本前期规划在满足建筑项目安全、可靠、满足质量目标的要求和避免建筑项目本体及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类事故进行成本的前期规划,而不是在项目质量不合格考虑项目造成的后果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前期规划。建筑施工企业从前期着手强化对质量成本的规划,对减少施工过程中质量施工而降低的损失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有效控制质量成本的重要手段。

5.按PDCA循环进行质量成本控制,PDCA工作循环在建筑工程质量、进度、成本管理中运用较为广泛,对于这些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完成建筑项目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质量成本的控制也应当引入PDCA工作循环,使质量成本的控制能够按照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目标高效完成。采用PDCA工作循环进行质量成本控制,不仅仅是简单的计划、搜集数据、核对计划、制定改进措施周期性循环,更多的是在循环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质量成本的管理,创造更高的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由此可见项目的成本管理成了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贯穿在工程建设自招投标阶段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成莲.对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探讨.北京:中田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周红根.建筑项目质量成本的分析和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5.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道路桥梁施工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社会建设工程,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进步为施工企业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市场环境,无论是从市场竞争还是内部管理效益方面,财务管理工作都是道路桥梁施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构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对道路桥梁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转,关系着整体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如今,道路桥梁施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面临的压力有所增加,成本的控制关系着效益的提升,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与企业技术进步革新并重的内容,需要管理层在经济效益实现等方面去努力探索的方面。

一、当前道路桥梁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当前,在道路桥梁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单位依然存在着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不明确的情况,道路桥梁施工企业的发展中,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延续着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相比较而言,这些财务管理制度陈旧。主要财务管理制度内容围绕在:财务部门的职能;财务机构和人员管理;资金管理制度;发票管理制度;应收应付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内容是基本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不同企业发展环境和基础是不同的,这种传统的管理制度内容存在普遍适用性,能够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但是对于道路桥梁企业中的一些独特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制度中的管理内容相对匮乏,对于道路桥梁施工企业而言,一些涉及到企业的比较专业的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这些基本财务制度中没有相对应的体现。在成本控制方面,固定资产折旧的制度完善关系着企业内部的一些成本管理的内容,但是在当前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管理缺乏细化和完善的制度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制度需要从多角度出发,不仅要传承和沿袭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细化以及专业化内容的设计。当前,在一些道路桥梁施工企业中,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的制度欠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难题。

(二)道路桥梁施工企业财务观念淡薄重视程度低下

在道路桥梁施工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往往是缺乏重视的一项工作,对于很多施工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在管理层的认识中不占据主要方面,因此,这也是当前很多道路施工和桥梁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许多施工企业比较重视施工任务的承揽、重视施工进度的完成和工程质量的提高,认为抓好生产是关键,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务部门是事后算账的“报账先生”,经济效益是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各项管理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体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同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被很多管理人员所忽视,事实上,成本是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一个重要辅助因素,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当前在一些施工企业中,忽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完全依赖施工技术的进步和施工工期的减少,对于成本控制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发挥关注度不够,因此,在具体的施工工作开展中,这种对企业经济成本的忽视以及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知就成为一些道路和桥梁施工企业发展中的盲点,对于此类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道路和桥梁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中需要全面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施工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监督机制

财务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工作,对企业而言,施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更需要完善的监督制度来进行保障,这一点在很多施工企业中的并不完善。

当前,在一些道路和桥梁的施工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受重视程度低,对于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财务监督工作,同样出现了重视程度低下以及财务监督工作制度不健全,监督能力发挥不到位,监督机制运行不流畅等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凸显了当前道路桥梁施工企业中对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种种漏洞,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和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问题。

财务管理监督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需要监督制度完善,保障监督工作能够在制度的规范下顺利运行;另一方面,监督工作也需要专业的监督工作人员来践行工作理念,践行工作制度,将财务和成本的管理监督工作真真正正的运作起来,这一点,在当前的企业中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和不足,也为未来道路和桥梁施工企业的监督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道路桥梁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的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道路桥梁施工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策的分析。

(一)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

制度的完善是当前道路桥梁施工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问题,制度的建设关系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有制度更加完善和健全,未来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才能够有制度可依,才能够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的建设方面,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起制度建设这项工作,充分把握和分析当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种种压力,只有在对财务工作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之后,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才能够更加有方向,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补充完善也要在当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目标方向定位全面的基础上进行开展。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讲,道路桥梁施工企业的成本支出比较大,要想更加合理的做好成本控制工作,需要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对道路施工成本的支出方面进行透彻的分析,为各项成本支出进行合理的规划,财务管理部门也可以相应的设立专职成本控制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进行专业化的跟踪和调研,从而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工作要求,提升成本控制的效率和水平。

(二)在企业内部提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针对当前道路桥梁施工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未来,在企业内部首先要强化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的培训,财务工作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财务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工作过程,与每一个层面的工作都会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企业内部要强化对员工的培训,整个企业都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和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对于专职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人员而言,企业应该增加对这些人员的培训机会,为他们打造一些培训的课程,不仅要提升他们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能力,也要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

(三)做好对施工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的设计

未来在道路桥梁施工企业内部,还需要注重对监督机制的建设和打造,管理层要充分重视好监督工作对于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设计更加完善的监督工作机制要求,同时也要从更加积极的角度做好对监督工作的安排,设定专门的监督工作人员,使财务的监督工作更加细化,这样,对于道路桥梁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会更加有意义,有效果。

三、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在道路桥梁施工企业中,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以及很大的问题,而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是这些施工企业的重要管理方面的内容。因此,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如何提升成本控制的能力,这些都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道路桥梁施工企业中需要思考并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丽月.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4,49:59-60.

[2]吴娟.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5:93+119.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全过程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16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35- 02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我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我国质量管理没有经历过前两个阶段几十年的发展,而是直接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而质量成本管理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所以目前我国企业对于质量成本管理的运用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 质量成本管理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成本数据收集、核算的困难

有些质量成本费用虽存在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但与日常的基本生产成本混在一起无法直接分离出来,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专门的数据收集。由于当前财务会计标准并不支持质量成本的核算,致使一些质量成本组成部分不能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收集到,如产品返工损失、因为质量问题停工损失等,如何通过统计核算体系得到这类隐含损失的成本数据,使质量成本数据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质量成本支出现状和效果,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1.2 质量成本分析不完善

质量成本管理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质量成本分析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质量成本分析为企业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多数企业只是在数字上做简单比较后就下结论,缺乏对质量成本费用的完整性分析,欠缺质量成本有关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分析,使得财务等部门搜集到的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质量成本分析的不完善,无法根据质量成本分析的结果制定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1.3 质量成本责任不清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职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在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中的工作负责。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上,由于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各项质量成本应在哪个环节支出、支出多少、支出的合理性、支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信息都不完整,最终导致质量成本管理无序、责任不清的局面。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追究责任时各个岗位上的员工互相推诿,对发生的质量事故无法追究责任和调查原因,加重了企业质量成本,从而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4 质量成本意识差,员工参与不积极

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之一就是全员参与。制造企业的一线员工以农民工群体为主,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接受培训的机会少,缺乏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其他员工,认为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的职责,缺乏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也不重视产品质量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没有意识到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严重的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问题;没有认识到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的重要作用。

2 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应该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需要,由企业财会部门或外部专业机构设计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与质量成本相关的行之有效的原始数据核算统计表,列出哪些活动属于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与之相关的就属于质量成本。然后在质量管理部门的帮助下,制定质量成本统计核算凭证。同时,建立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质量成本科目或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以减少会计核算和质量成本核算工作之间的重复,完成与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的衔接。

2.2 加强质量成本数据的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非常重要,它是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成本应用的关键环节。如果质量成本分析得不深入、不透彻,不具有实用价值,有了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么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毫无意义。对质量成本的分析,需要质量成本控制部门人员和财务部门人员的配合,尤其是要重视对损失成本的分析,找出导致损失成本的原因,分析损失成本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给企业造成更多影响的是外部损失成本,如信誉损失、索赔费用等。质量成本分析应以质量成本计划指标为依据,从多方面层层进行分析。而且分析质量成本时可以借助于一定的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分析目标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质量成本变化趋势、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

2.3 完善质量成本责任制

优化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充分保证质量方针、目标实施和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中,对员工进行质量成本教育,将质量成本管理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各部门、车间和个人,明确每个员工在质量成本管理中的工作内容和相应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工作应该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标准完成,这样就可以确保各部门、岗位和个人的责任得以明确。并结合奖惩制度使质量成本管理与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运用经济手段增加员工质量成本意识,使他们自觉地保证工作的质量水平。

2.4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员的质量成本意识

各个岗位的工作失误都会导致质量成本的增加,因此,质量成本管理也应像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一样,是全员参与的过程。质量成本控制程序应明确规定各部门人员在质量成本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在实践中,认为质量成本控制只发生于产品的实际生产阶段是不正确的,现代质量成本的控制始于产品的研究设计阶段,甚至包括了供应商的评价过程。必须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整体过程来考虑产品质量成本,全员一起参与质量成本的控制过程。

首先,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思想的宣传。让企业全体人员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外部法律的进一步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一旦出现外部损失,其产生的成本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利益问题。通过宣传使其认识到质量成本管理的价值所在,质量成本管理不只是会计人员和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责任,设计人员应设计高质量的产品;采购人员应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销售人员应提高应对客户投诉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各环节的努力降低企业的质量成本。其次,引进质量管理人才,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水平。成立专门的质量成本评估考核部门,监督各部门质量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

3 结 语

质量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产品的质量成本管理对于产品质量管理至关重要。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爱莲.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齐鲁珠坛,2013(6).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铁路桥梁 项目成本管理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一、铁路桥梁项目的发展及成本管理内容

众所周知,在修筑铁路过程中,山、河、路等各种自然物障碍需要依靠铁路桥梁修建来完成跨越。我国的铁路建设特别是铁路桥梁建设的技术位于世界前列,材料、设计、工艺、长度、高度、跨度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从最早于1887年自行修筑的唐胥铁路上的长173.72米的蓟运河桥至今,铁路桥梁的发展已有一个多世纪。我国目前在建的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跨海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市,计划2017年年底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49.968公里,此项工程举世瞩目,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正在向桥梁强国的迈进。随着对铁路桥梁的环保、抗震、跨径、精度等技术要求的不断加大,对铁路桥梁项目的成本管理挑战性不断提高。成本管理要求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以质量和工期为代价,对各项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减低,对项目的前期、中期、后期实施全成本管理,对各项成本有计划的压缩与控制,实现成本目标。

二、影响铁路桥梁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因素

铁路桥梁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在项目设计、施工、竣工、检验等各个环节都应有所涉及,对其内容的影响因素较多,具体可以归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与施工方案

在铁路桥梁的建设方面,首先影响成本的要素就是技术,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改善工程质量,增加施工安全性,还可以产生很多潜在的优势。在项目建设前期选取何种施工方案也是影响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它需要综合优化工程质量、工期、资金、技术等限制条件,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

(二)材料与机械设备

铁路桥梁项目的建设对材料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对物资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的是项目的实际费用,不合格材料的采购与使用、材料与设备采购过程中没有执行很好的预算管理、施工中对各项设备仪器的错误操作以及缺乏维修保养都将造成经济损失,增加项目成本。

(三)制度与安全管理

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流程去指引,完善的制度可以规范操作流程,避免错误操作给工程项目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让等个人不良行为无处藏身,更好的约束员工行为。

(四)人才与重视程度

当今社会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对于铁路桥梁项目的施工单位来f,拥有铁路桥梁建设方面的专业的成本管理人才可以更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工作。一个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做的好坏,也与项目负责人的成本管理观念有关,对成本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不可能将该项工作落实的好。

(五)合同与档案管理

最近几年在商业竞争中,由于缺乏对合同的管理与重视,给企业造成不必要损失的事件屡屡发生。合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内容,尤其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铁路桥梁建设来说,合同内容上的模糊不清给单位后期施工及工程验收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一字之差,都可能产生巨大损失。施工的全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图纸、文字等资料,如果档案或记录不全,会对项目质保和索赔工作带来不利。

(六)返工与突发事件

在施工过程中的返工会增加工程造价。此外,铁路桥梁项目建设具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极可能产生各种突发事件,这都给项目成本管理带来不确定性增加管理难度。

三、控制铁路桥梁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做好铁路桥梁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对影响其成本管理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有计划的控制各种可控因素并对不可控因素和事件积极应对,降低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程度。

(1)铁路桥梁的施工技术难度较高,需要在项目施工前期,对各种可行的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对比,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制定成本目标,严格按标准控制成本,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追加。

(2)在机、物、料管理上,做好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具体工作,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对各项资金的流通环节严加管理,对影响经济事项的行为加以监督,认真对各种支出进行核算和记录。要提高对材料的施工合理性和使用效率,对材料消耗进行定额、限额等管理,减少浪费带来的损失。在机械设备的选取上,应根据专家对施工环境、使用时长、需求量等的科学分析后确定机械设备的采购与租赁等购置策略,并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做好各项调配工作,确保设备的使用价值最大发挥,同时要做好机械设备的正确操作与定期维修保养工作。

(3)在制度、人才及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上,要注重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的结合,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有考核机制,纳入绩效管理。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队伍的成本意识和综合素质,在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期。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将施工中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减少医疗与赔偿损失。

(4)在工程进展过程中,要提高对工程的自我检验的意识和能力,减少返工事件对经济成本的加大和工期的延误。对各种突发事件要有应急机制,对不可抗力的影响做好估测与预警,将隐形风险控制在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