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素质教育

互联网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素质教育

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伴随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类的广泛使用,新的教育理念逐渐冲击和影响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模式,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掀起一阵阵浪潮。将互联网+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个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做了很多创新和探索。网络在线课程是目前国内理工科高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借助网络在线课程,高校、学生都可以获得传统教育模式下难以实现的目标。对高校而言,可以克服教师数量有限、专业方向固定等问题;对学生而言,可以获得更多的课程资源和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等。

理工科高校网络在线课程在推行人文素质教育时的具体效果如何,教育理论界进行了很多探讨,但往往更多是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覆盖面、浏览量等维度去分析,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有限。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互联网+应用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成为本文分析的出发点。

为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实际调查了桂林某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类网络在线课程学生选课、学习、获得成绩的全过程。调查采取等比、随机抽样。具体根据在校本科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确定抽样框,再进入特定年级、专业的男女生宿舍,在每个宿舍中随机选择一名同学作为访谈对象,详細询问上个学期该学生网络在线课程的选课和学习情况。考虑到大一学生尚未选课,实际进入分析过程删除了大一样本。经过实地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764份,其中大二到大四三个年级分别获得261、296、207个有效样本。

1.人文素质类网络在线课程学习现状及问题

(1)从学生选课情况看,学生选课内容相对集中,从兴趣爱好角度选课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表1列示了各年级学生网络类人文素质教育在线课程的选课情况。数据显示,各年级选课所属模块比较一致、选课最多的三个模块分别为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社会与文化、自然科学与技术。如果再具体细分至专业,各个年级、文理科选课也同样集中在上述三个模块。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内容相对一致。

从学生针对网络人文素质类课程的选课出发点来看,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课的比例虽然相对较高,达到45.16%(见表2),说明学生选课的主动性和目标性较好,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来主动选择相应的网络课程。但值得重视的是,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仅仅是出于修够相应的课程学分才选课。如果不是从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目的,不是基于兴趣爱好,这样的课程学习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从学生学习过程看,学生主要在宿舍完成网络在线课程,但自主学习的比例有待提高,在具体学习课程视频时学习态度有待改进。

从学习地点看,超过90%的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主要地点为宿舍。在电脑普及率高的学生宿舍,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具体到各个年级,二年级的略低,三年级在宿舍完成网络课程的占比超过98%。四年级学生部分开始外出实习和求职,这个比例略有下降。

从学生完成的方式看,自主完成网络课程在线的比例与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约20%的学生不是自主、独立完成网络在线课程学习(见表3)。二年级学生自主完成网络在线课程的比例不足80%,三年级学生略有提升,四年级学生又趋于下降。

进一步分析完成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状态(见表4),可以发现学生整体完成网络课程的学习态度堪忧。在观看网络课程的在线视频时,全程认真学习的比例较低,三个年级这个占比分别只有21.86%、20%和31.21%。更多的学生观看网络课程在线视频只是插花,甚至还有约20%的学生只是形式上完成网络在线课程的学习时间,基本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3)从获得成绩的方式看,通过认真学习课程获得考试成绩的占比低,大多数同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

从选课、学习过程不难推断学生对待网络在线课程的实际态度,这种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以学生网络课程的考试方式看(见表4),认真学习网络课程并自主完成考试题目的学生占比严重偏低,平均不足3%。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大多数学生习惯通过网络搜索、专业软件等手段来寻找考试答案,完成在线课程考试。可以想象,通过这类方式学习网络课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存在疑问。

2.提升人文素质类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效果的思考

互联网及新的教学模式兴起,为理工科高校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增加教育手段、改善教育质量提供了很多机会。以网络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践情况看,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症结,才能真正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必须做到新模式素质提升与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辅导相结合、自主学习与精准考核相结合、学生自主性与老师积极干预相结合等多个方面的统筹考虑。

(1)新模式素质提升与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就是从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出发,寻找学生急需提升的人文素质短板,整体上制定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路线图,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保证学生的人文素质短板、兴趣爱好得到相应课程资源的有效支撑。在人文素质教育提升过程中,学生的需求或者兴趣爱好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高度重视,设置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往往在标准化、体系化上特性突出,但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需求不同,过于统一化会限制学生在选择相应课程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进一步限制学习效果,与初衷背离。同时,在互联网+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时,很多理工科高校又过于强调网络课程等新型教育模式和手段,忽视或者说是淡化了传统人文素质课堂教育、优秀教师与课程的积极作用,结果既伤害了部分人文素质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又使得部分习惯课堂教育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调查数据显示,一定比例的学生在选择人文素质教育类网络课程时并不是从兴趣爱好出发,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积极反馈,结果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过程不积极,学习成绩获得也偏离正常方向。

(2)线上教育与线下辅导相结合,就是将网络在线教育与线下的传统教育方式统筹使用。在线教育增加学生选择自主权不等于放任自流。实践证明,线上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特点,分别适合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人群。本次调查也发现,纯粹由学生自主学习,很多课程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學习,传统教育方式中的课堂教授、面对面辅导等方式在弥补上述缺陷时十分有效。因此,互联网+应用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时,应该在新教育方式中穿插传统教育方式,比如安排人文素质教育导师,面对面汇报、沟通课程学习内容,解答困惑等,最大化提升学习效果。尤为重要的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涵养。这些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对教育过程的管控要求更加复杂,寄希望于单一的教育模式改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往往难以获得预期效果。

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1.1垃圾信息的泛滥

网络科技的进步带来信息技术的变革,使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指数式增长,其中不乏大量的垃圾信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追踪和搜索推荐功能将进一步加剧垃圾信息的泛滥,也就是说,通过追踪并收集大学生在网上的相关搜索记录,在未经大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大量推送包括诱导类、广告类以及其他诈骗性质等垃圾信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追求新鲜事物的阶段,因此往往把大量用于文学、历史、艺术等通识性知识的学习时间浪费在浏览垃圾信息上。

1.2碎片知识的渗透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下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等多种需求,能在短时间内使大学生学到少量的知识,但也正因为这种零散、碎片化的学习,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学而不精,学而不深”的现象。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历史知识为例,其推送的内容往往只是某个历史事件,倘若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即使能明白某个历史事件的内容,也很难把握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大学生长时间接受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很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不良影响,难以启发大学生的整体性思维,由此引发的“文化荒漠”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造成影响。

1.3社交能力的弱化

“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即时视频技术[2]和共享数据技术使远程视频教学得以迅速发展,这是过去传统教育无法想象的。但这种教育方式同样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人与人之间缺乏真实、有效的沟通交流。教师和学生倘若完全依赖于远程单向的授课方式而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互动,不仅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而且会导致师生之间沟通不顺畅,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交流。暂且不说大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能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仅从这种远程单向的教育方式而言,会极大地减少大学生言语表达的机会,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下降,甚至还会引发“交际恐惧症”。

2“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机遇

2.1改革知识供给方式

互联网为大学生获取种类繁多、丰富多元的信息知识提供了便利,其中包括教育、政治、文化、社会等人文知识,但是在信息搜索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重复、精度不高、可信度较低等问题。“互联网+”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功能为搜索人文资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能。通过将现代科技、古代诗歌、人文地理等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共享在大学生人文知识网络平台,以此丰富人文教育资料。

2.2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较少考虑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学生的搜索内容、评论转发、跳转记录等情况收集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内容,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制作并推送满足学生个体爱好的文章和人文知识课程视频。将这些资料提前发送至学生的邮箱,方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不仅如此,“互联网+”时代还能实现“云教室”,通过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课程随便挑,教师任性选”的“私人订制”式教育[3],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2.3实现教学方式多样

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用于人文素质教学。教师和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课,而是可以任选上课地点,打破上课的时空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终端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上课和学习。对于课上教师提出或者布置的作业,学生直接在线进行回答,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教师可对学生存在疑问比例高的问题进行解答,对疑问比例较低的问题,教师可以“私下”回复学生,而且还可以将大学生每次回答的问题及答案保存下来,方便课后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模拟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通过活灵活现的场景调动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

3.1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扩充优质人文资源的储量,而且为精确查找人文资料提供可能。高校之间通过建立共享的数据库平台,将高质量的课件、报纸杂志、上课视频等人文资料共享到数据库平台。创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自行上传有关人文素质方面的资料,经过网站管理员的审核后到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将资源细分为个人修身、古典文化、现代艺术等类别,方便大学生获取人文资料。此外,对网站上推送的文章、案例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评分推荐,通过云计算处理后,优先将评分高的人文资料置顶在网站主页面,方便大学生查阅。

3.2完善网络课程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不仅要开设网络课程,更应该重视和加强人文知识的网络课程建设。运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技术收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数据,利用云计算高速处理的优势分析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网上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为了突出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对于学生而言,采取学分制的方式,要求每人必须选修一门人文学科的网络课程,在不与其他专业课冲突的情况下,可同时修多门人文学科网络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对于教师而言,针对不同学科,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学科课程的“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的录制。

3.3开辟多元互动渠道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的特点[4],开辟全方位的互动学习渠道。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工具,将涉及管理、礼仪、诗词等人文知识植入到大学生普遍使用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中,建立相关人文知识群组,在群内与人文知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方便教师和学生在社交群上探讨人文知识;二是建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定期推出相关人文知识的资料,加强人工咨询服务,同时设立网络互动区反馈学生的学习心得,提高网站的互动性;三是专门制作一些人文知识的App软件,软件功能除了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外,还可以开发“闯关”游戏,提高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

3.4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为保障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建设的有效开展,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改善人文素质课程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此外,高校还应划拨专项资金,出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计划,每个学期不定期地邀请知名的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等开展网上讲座,讲座内容包括诗词、历史、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在学期期末举办全校性的人文知识网络大赛,学生通过网上报名参加,并在网上完成答题。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人文知识网络大赛,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可获得适当奖金和荣誉证书,学生凭借这份证书可以优先得到学校向用人单位的推荐。

4结论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给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垃圾信息的泛滥、碎片知识的渗透、社交能力的弱化等挑战,这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也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带来了重要机遇。基于此,本文提出四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即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网络课程建设、开辟多元互动渠道和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总之,在大学教育改革的今天,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方面,“互联网+”将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景森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余建斌.“互联网+”不只是做加法[N].人民日报,2015-04-10(20).

[2]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26-32.

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实践;互联网;新媒体

有的老师会说,国家教育形势是这样的,不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教师的过错。无论国家,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家长都在“忙活”应试教育,因此,教师身不由己,自然被卷到这股洪流之中。不是不教,是没法教。看似是一个正当的理由,实则站不住脚。先不说国家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及各方面的趋势来看,素质教育也是势不可挡,教师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很多教师认为素质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栽花花不开,上面没要求下面就没作为,素质教育流于一纸空文。难道真的那么难实践吗?其实,只要转变一下观念,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还是大有作为的。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很多老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意味着荒废学业,到最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甚至哪样都没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是我们所说的尽情“娱乐”,它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协调发展。现在大家强调德智体美劳,最多的就是,练习“智”(考试),而忽略其他四个。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几个结合起来。如果说要绝对的让每位教师一定要实现素质教育,可能对于任何一个教师以及教师本身的专业来看,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呢,这也是每位教师响应时代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也是一种机遇。比如德的培养,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知识,本身就有教育的目的,每个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养成自身品质的好机会,就看教师如何把握。是单纯的讲课文灌输还是把学生引向大自然亲身实践,是通过干巴巴的文字还是通过调动听说读写的各器官,这都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如果创新得当实践得好,在“智育”的课堂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德。再比如体美劳这三者,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影响实现。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时,一定要采取“有意义的劳动”,而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一种“刻骨铭心”。通过角色换位角度,通过社会调查,通过名人访谈,讲座,学生本人实践参与,真正让学生了解劳的意义,从而自发的自愿的热爱劳动。

二、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的力量,重视新事物新观念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深深改变了生活等各个方面,互联网几乎涉及到了每个领域,教育这块也不例外。当前阶段,国家正在实施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十三五规划也涉及到,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励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互联网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功能。当前,微博、微信、空间,是社交媒体的主流,充分发挥主流社交媒体的作用。要理解并学会接受新兴事物与观念。“互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它的影响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素质教育就不见得有好效果。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和私人号,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制订“任务式”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有关“学习正能量”的一些东西,并分享心得。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一起达到共识、共享。对教学和老师而言,通过社交软件,意味着师生之间距离缩短,是对话和参与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精神的氛围。对于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放开,个性的彰显,自由的解放。教师进行了角色的转换,达到了专业的成长。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理解时下的新兴观念,素质教育是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联系网上的最新消息,避免传统式空洞的说教,要用活动、案例、动画等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出来。同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互联网操作技术,减少与学生之间的“科技鸿沟”。我们说要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但不要过度的倚重,互联网分为好多方面,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和分寸要把握好,不排斥,但也不能一味的沉浸其中。

三、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个性”的协调发展

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大学影视艺术是艺术专业中最热门的一个专业,也是艺术素质教育推进的重点。相对于专业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在受教育程度、课程资源分配等方面都趋于弱势。但随着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越发的凸显。这说明相关教育部门在注重专业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方式和方法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并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还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提升的同时,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对于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究能力等也在逐步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教学特点

大学艺术素质教育教学的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相对于专业教育来说,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大学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的提升,素质教育方面包括学生的价值取向、未来的职业规划、对于艺术的理解以及学生对于自我素质方面的自我教育等方面。对于艺术生来说,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表现在专业精湛、技术娴熟,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抗压能力、对于困难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于社会是非观的正确辨别能力等,这些都是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影视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还注重学生审美教育。首先影视作品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审美教育功能,学生在学习和鉴赏影视作品的同时,也是在接受影视作品传递出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影视本身带来的景观美、人物美、情节美等,这些都是在学习和鉴赏影视作品中不自觉接受的一种美。影视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创作到制作完成,期间融入了诸多集体的智慧,体现出集体对于美的理解。其中上百个职业和门类相互协调的过程,是每个艺术专业学生都必须了解的。从这一方面来讲,影视作品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同时也体现在作品整个制作的过程当中,换言之,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还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

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之间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快慢和好坏,同时教学方法还是关系到师生之间互动、以及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索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教学的关键,对于影视专业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来讲,主要有:(1)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法是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以教师授课为主。随着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方法也日趋丰富化,除了以教师授课为主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方法来。在整个大学艺术类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提升技能、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时,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素质的提升,将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丰富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方法。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也更加人性化。(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于影视专业的学生来说,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将情感更快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从而实现情感教学。在教学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情境变化更加感性地去学习知识点。此外,现场模拟也是情境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一些观摩学习的机会切身让学生学习影视创作的过程,真实模拟现场环境、制作流程等,可以让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能切身感受影视专业的魅力。(3)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也是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主体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实践的目的也是通过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对于影视艺术专业学生来说,一般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①影视公司或影楼等公司的顶岗实习。公司顶岗实习是大学影视素质教育最为常见的一种实习方式,通过让学生进入公司实习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影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增加社会实践经历,并有助于提高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利用业余或寒暑假拍摄影视作品。这是目前许多高校最为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相对于公司顶岗实习来说,这种实践方式成本小,易操作,最为常见的就是学生自制DV作品的拍摄。这种实践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利用实践的机会熟练掌握各种拍摄技巧、选材的取舍等,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活学活用,科学利用业余时间。③创作剧本。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资料,挖掘他们的兴趣点,然后组织引导他们利用素材进行剧本创作。剧本创作是大学影视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剧本创作实践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

三、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变化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也逐渐丰富和完善。

(一)互联网让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和便捷

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可以极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互联网的发展,为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窗口和工具。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分析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制作课程软件或课件,让学生利用软件或课件真实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筛选出优质的影视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或者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查阅资料,制作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影视作品来。此外,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可以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二)创新教育为大学影视艺术素

质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也是目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创新教育既是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当今,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一味追求固定模式和满足于陈旧的知识体系,已经满足不了当今影视专业的基本需求。因此,学会创新,利用创新教育去丰富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拓展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影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创新,人才需求由原来的专业性人才向一专多能创新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方式,利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实践去检验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知识全球化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影视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与方式之间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在研究和总结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同时,要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同时将创新和互联网作为自己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和主抓点,真正让素质教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魏巍.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浅析[J].知识经济.2012(03)

[2]陈蓉生.论高校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创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1)

[3]张利.试析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不足与改进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 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互联网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互联网交流平台辅助大专诊断学教学的利弊及对策 移动互联网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 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在高校校园网中的应用 关于“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高校中应用的研究 浅析“互联网+”在高校招标采购中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思维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应用实践探讨 浅谈“互联网+”时代微信在医学院校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报纸编辑中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在保险查勘中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刍议“互联网+”在社区物业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p=1.2016年03月21日06:53

[5]孟凡立,陈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0):19-25.

[3]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2):83-84.

[4]丁卓菁,朱菲菲,孙佳伟.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分析[J].青年记者,2014(18):96-97.

[6]陈娇.“指尖上的对话:――微信软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200-201.

[7]李争婕,陈方.浅谈WAP移动教学网站设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