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人本位 社会本位 复合人才

近年来,在全国教育改革浪潮中,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渐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经过数年积累和努力,素质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目标和途径是什么?教育究竟是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由于对这些问题有认识上的局限,导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误区。本文针对目前萌发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素质教育的苗头,拟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目标及应对途径导向进行探讨。

1 素质教育现状及相关问题思考

1.1 素质教育的另一误区:重个人轻社会

在目前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无可否认的是,素质教育开始尊重个人特性,努力培养学生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未来竞争的心理素质。但遗憾的是,素质教育本来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拨,却矫枉过正,走入另一误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萌现出了一种完全以个人为本位的素质教育的苗头,浏览一下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献,大部分自觉不自觉地以个体培养为第一,或曰将其根本任务定位在个人本位上,以人自身要素来作考虑的出发点。这种重个人的教育倾向重在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认为只要能培养良好的性格气质,控制不良情绪,以及发展个人能力,就以为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标。

总所周知,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两种功能,这就导致教育必须既对社会负责,也必须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负责任,虽然我们说,人的个性发展对社会的多样化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社会发展有着自身复杂性,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累加,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划等号。纵观整个教育史的发展历程,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会出现统一的教育模式,学生面临的是统一的目标、大纲和考核,这导致学生不能促进自身个体发展,独立性较差,压抑个性和创新力,最终失却适应社会的能力。对有关社会化功能偏重带来的问题,目前在教育界认识得较为清醒,并在实践中有所规避。反过来,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目标的重心会落在专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独异性的方面,从现实教学实践来看,当过分偏重个人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化功能的调适和制约,使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会自由泛滥,目前在大学生存在的“个人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反传统、反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道德水平的下降、团队合作意识的缺乏都是个人为本绝对化带来的负面现象。

1.2 科学定位素质教育:融合“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探究素质教育人本主义的极端化倾向的出现的原因,无非是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有所偏差。为此,对素质教育性质和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解决素质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论前提。

个人本位如何和社会本位整合以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及它们两者谁更重要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为之苦恼的问题。 目前,针对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不同教育目标,实施这样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一种立足于个人,以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为目的,强调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立足于社会,以培养适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为目的,强调个人对社会责任感的承担。前者的极端可能导致个人至上主义,这在美国、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较典型,后者的极端可能导致民族中心主义,这在前苏联、中国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等比较突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强调社会本位,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曾经有过重大贡献,但过分偏重社会本位,强调国家利益和整体价值的绝对化,忽略了个人独立和自由,也忽略个人合理的利益和价值,阻碍个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带来戕害,在此方面,我国走过一段曲折的弯路,有过沉重教训,当引以为戒。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人们结合市场需要,要对自我利益进行自我设计和选择,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势必被凸显出来。但即便这样,舒展学生个性也要注意现实条件,一旦社会发展的平衡被打破,作为整体中的个人必然失去保障。 为此,在以个人为重的同时,不应忽视社会本位,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完成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才是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达成。

至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可做下述定位:素质教育是一种多元化的全面发展的开放式教育,应该将“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发展”目的精髓有机整合,以实现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的境界。

2 素质教育培养途径导向分析

在明确以上问题后,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那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甚恰当的,素质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这就是要大胆培养“两种人”, 所谓“两种人”,简略地讲,是普通劳动者与学术尖子,①是两种不同层次人才的简称,这两种不同层次其实涵盖许多连续层次,在这里,只是将它极端化了。为此,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有了两种方向,一是要沉下去,培养返归世俗在农田里打滚的高素质的人,为社会提供广大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普通公民,一是升起来,“培养在学术天空自由翱翔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人,为社会为人类造就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学术思想巨人。”②如何培养“两种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协调发展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

对所有人基础素质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把时间、精力和资金用于基础教育,可能是对人民对国家的未来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投资”。对于任何人无论是各行业的顶尖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的出发点。犹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它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基本要素,是人类要满足基本生存,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能力,也是追求有尊严的、有质量的生活,并能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必须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在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一般指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对其人格灵魂的塑造,这包括培养他们健康心理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其责任心、宽容心和自由心,以及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显然, 在这样一个学习知识的同时发挥自我潜力的阶段, 必须构建真正现代的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使之高效达成目标。其次,在基础素质完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兼顾专业素质的培养,所谓专业素质是知对专业各方面的把握程度,熟练程度,以及可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潜力及能力,专业的特殊素质因不同职业不同行业而异。它和基本素质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专业素质只要在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基础上才能良好施展。

2.2 宏观上:做好教育结构调整,重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素质教育在宏观上必须体现在教育结构的调整上,素质教育首先是政府行为,其次才是学校行为。”③在此方面,德国教育结构的合理设置,给了我们有益启发。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公认的成功典范,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普通职员和熟练劳动者。德国的小学阶段是统一的普通教育,但在中学阶段会有明显分野,根据未来培养目标的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中学,一类是侧重职业素质培养,毕业后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是熟练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来源,另一类和大学相联系,毕业后直升大学,以期实现少数顶尖人才的培养,如此分层分流教育保证了德国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

结合我国实际,基础教育应首先得到很好保证,不少教育家呼吁: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可塑性比较高,对未来的影响和发展比较大,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阶段。义务教育对任何学龄儿童而言,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能获取必要知识和能力,并能毫无阻碍地参与一切教育和社会活动。再者,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应加大力度。我国的职业学校太少,普通中学偏多。这就造成众多学生将升大学视为唯一途径,而大学扩招,质量下降,也影响学术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所需要的大量安心本职的熟练劳动者也极度缺少。为此,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加强学术质量的提高,对素质教育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3 微观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

无疑,对所有人的基础素质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在前述中已经明确。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的培养方式应有所差异。我们培养广大普通合格公民时,应把重点放在他们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方面。而对少数顶尖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落在提高学术水平和创造人类知识文化,这需要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大力改革。

在具体的实践中,课堂上的非素质或反素质教育成分的存在却给素质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名义上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执行的却是非素质或者反素质之为,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基础。例如,目前学校将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课程纳入到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颇得社会各界认同。然而在后来,却遗憾地走进误区,声称为了保证素质教育效果,对上述课程推出考核制度,给学生带来新的枷锁,我们的学生在此情形下,失却了心灵的真正自由,找不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意义,其任何学习和活动指向功利主义和经济目的,势必素质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应追求个性和共性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途径上应超越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重点,调整教育结构,在宏观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从微观上改进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对不同人才的不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注释

① 石鸥.市场经济和象牙塔:培养两种人还是一种人[J].教育研究,2004(2):67.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素质 现状 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王璐(1978- ),女,河北唐山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河北 秦皇岛 066003)任福全(1953- ),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天津 3004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5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各个环节之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教育的职能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完善人格,但在此之前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传承优良民族传统、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阶段。目前,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弱化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要处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在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1.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感使大学生期盼祖国永葆繁荣昌盛,继而产生强大的动力,为追求真理不辞劳苦攀登,从而激发创业精神的形成;集体主义使大学生将自身的成才目标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进而形成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社会主义思想则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指明了方向。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有促进作用,使大学生向着全面成才的正确方向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2.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30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能否实现。他们的成长,不仅牵动了亿万家长的心,也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基本令人满意,他们在思想政治观念上较为成熟,心态比较积极,参与意识较强,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客观,有强烈的危机与竞争意识,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思想政治心态的淡漠性。大学生由于对政治理论的认识不足,政治辨别力不强、敏锐性不高,对西方的各种理论和思潮良莠不辨、是非难分,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极大的片面性、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认识不全面,从而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失去应有的信心,进而表现出淡漠的态度。

2.思想政治动机的功利性。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不少学生积极要求入党是想通过参加相关活动来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以便在毕业时能找一份较好的工作。这些功利的动机会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应该引起广大高校领导和教师的特别关注。

3.思想政治心理的软弱性。少数学生由于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常处于“混日子”的状态。如此软弱的心理,将使其很难经受得住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及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冲击。

4.思想政治行为的不稳定性。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涉世不深,知识面狭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平衡。受积极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政治行为就会向积极方面转化;反之,则会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甚至向消极、落后的方向转变。家长及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行为动态,及时给予引导或教育,以免其在人生路途上酿成大错。

5.自我意识的至上性。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提高,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知识经验仍不丰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很难作出理性、客观、正确的判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主观性,教育方法、工具、手段等的发展性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矛盾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面临诸多难题,例如,思想政治品德的复杂性和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品德的模糊性与教育的精确性等问题。为此,需要探索一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导向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导向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机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的内容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相一致。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为大学生指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学生能明确平时应遵循的准则,不断调整其思想与行为,向测评标准靠拢,从而确保其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前进。发展性是指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机制的目的要从传统的“预测”“控制”“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发现发展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全面发展。

2.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科学性是指创建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要求明确的教育机制,使之能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本质及各个方面的要求。在量化和取值层面,要从多角度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地确定教育内容,使测评结果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比性。实用性既是指教育机制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又是指教育机制要与社会用人机制和社会需求接轨。这样一来,既能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其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需求。

3.强调全面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全面性是指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实现大学生的多种能力、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这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又体现了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教育机制要以德育目标为核心,要尽可能全面、确切地反映被教育对象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有教育单项素质行为的个别指标和教育某一方面素质的局部性指标,更要有教育对象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同时,各个指标间要相互联系补充,层次清楚,共同构成系统而又有机的整体。层次性是指教育机制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或差异来进行创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年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行为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研究创建的教育机制必须是多种层次的,只有准确地反映出每个大学生个体在不同年级、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

4.“知、情、意、信、行”教育有机统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有知、情、意、信、行等多方面的特征,因而其结构具有明显的多维性、层次性,在每个维度上又呈现出连续性、顺序性和递进性。思想、政治、品德的每一个侧面都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仅从其中任何一个角度进行测评,都难以反映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单方面的教育会割裂思想政治素质的知、情、意、行之间的本质联系,导致德育工作的随意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机制的创建应包括知、情、意、信、行等多方面的特征分析。

5.双向教育主体共同实施。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由于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对教育产生畏惧,甚至出现逃避心理,从而影响其心理及思想、政治、品德的正常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往往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导致教育的调节、激励、改进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在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机制时,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强调多主体教育,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使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评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和激励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发扬民主,提高教育的客观性、准确性,增强实际效果。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既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之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个才智很高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导向,其才智是很难有积极意义的,反而会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一定危害。面对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的强大压力,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知识人才,即在德、智、体、美等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正确认识科学,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和集体,正确对待国家。因此,高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青利.多元主体:大学生德育教育机制的创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2]王佳丽.论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8(6).

[3]李春雷,郑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研究[J].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1).

[4]薛彩欣.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3).

[5]于淼,郑华平.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论坛,2008(24).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45-02

1.前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提高教师素质的研究,以从原来注重对教师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注重对体育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教学能力习惯的研究。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少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实现,并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过去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他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对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促进学生进步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目的。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在实践——实践+反思=教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就反思性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师素质提高的作用及体育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流程、基本类型、基本方法的一些实践探索谈一些思考。

2.反思性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师素质提高的作用

2.1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的自我教育。体育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合理性的过程,我们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参加上级进修的机会比较少,让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2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修养。教师理论修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育老师都会形成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必然有某种教学理论的支撑,但我们很多体育教师把自己当成学校里一个从事体力活的老师,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都不会加以分析思考;而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学生的表现会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讨论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和教育理论相吻合,能找出他们的不一致。教师反思性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加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

2.3反思性教学实践能有利于体育教师成为复合型反思型体育教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浪的推动下,从体育学科的性质定位来说,新课程已经跳出了单纯的学科范畴,走向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要用"三维健康"的观念来衡量,仅仅是经验型的教师或只会训练不懂的教学的体育教师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反思型的教师,需要复合型的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把自己和学生的交往看成是一种平等交往对话的关系,能够把自己从一个课程的实施者向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转变。善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促使成为反思型复合型教师。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合作伙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者。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教学、学科之间的整合等融入体育学科才能成为可能。

3.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流程

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

基本流程为: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实际验证。

3.1确定内容。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确定反思的内容,发展教师的问题意识。体育教师通过对实践教学的感受,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

问题的来源:

来自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体育课堂教学中到底怎么来处理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和刻苦锻炼身体精神的培养两者的关系问题""新课程下学生的校本学习内容的选择问题"等等。

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困惑:"高中学生体育学习的追求与动机问题"、"高中女生请假特别多的问题"、还有"在游戏竞赛中怎样引导学生看待胜利和失败问题"等。

来自自己的教学改变现状的问题:"我任教的学生学习态度如何评价问题"等。

3.2观察分析。反思的内容一旦确定,就要进入观察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体育教师既是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教师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向专家请教等形式广泛的收集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用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问题的经验教训。

如:针对"大部分女生到了高中阶段就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的分析:

女生到了高中阶段就不太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是不是由来已久的普遍性问题?

女生到了高中阶段就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与他们的身心发展、锻炼的内容以扩体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没有联系?

优秀的体育老师或老教师在探索这问题时,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并有什么经验?这些经验是否可以值得学习?

自己探索这问题,教学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

3.3重新概括。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育活动中的思想,积极主动的吸取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3.4实际验证。这一阶段是将以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之与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合理,并将发现的新问题作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

从以上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流程中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4.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类型

4.1教学活动前的反思。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是在课前准备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看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和方法。从目前体育教师课前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代替"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所谓有经验的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经验,习惯化的思维使他们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恁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体育老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考虑:

自己和他人以前在教学上教学定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采用什么策略的方法来解决的?其效果如何?

根据所教班级实际,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

范例:这是本人教学中的一堂课为例来看

应该反思的原因初始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内容分析和教学主题设计教研员要求以排球为器材开一堂课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好,体育学习兴趣高,但排球基本技术没学过,基本属于零起点确定学习内容:正面双手垫球主题:自主学习,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的设计目标过高,可能难以达成,学生兴趣不大目标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知识98%的学生能说出排球垫球的几种姿势和排球垫球的部位,75%能向下垫球反弹后能正确姿势去垫球

教学组织上教学器材的分发和回收问题,以住自己多次的球类教学课中,学生分和收器材出现乱哄哄的场面。采用围住圆圈滑步,教师叫号,学生往圆圈中央拿球和放球

教学策略以往自己在教学发现:学生初学者如果采用对垫等形式,学生很多时间都用在捡球上方法一:一个人一个球方法二:双手垫反弹球方法三:一抛一垫

创新之处如何让学生也来体会排球扣球的滋味方法:用网袋装好球,系在竹棒上,学生举的高度可以自定,跳起来击打体会扣球的感觉

4.2教学活动中的反思。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活动中的反思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驶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你是如何机智的处理这些问题的?

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你怎么处理?

当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无法完成你所布置的任务你将如何来处理?

在教学中如出现意想不到的定数时,你将如何来调控等?

4.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这一类型主要是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它包括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当学生在学习某些教学难点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

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照计划施行?为什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

假设你再教这个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做怎么样的更改。

5.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

随着反思性教学实践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开始注重了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要提高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效率,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现总结出体育教师可以采用的五种反思的方法。

5.1反思总结法。反思总结法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欲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我们勤于动手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中各种经验或教训,既可以减少自己盲目探索[的工夫,又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总结的内容是十分广泛,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灵感感悟和自己对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反思他人的宝贵经验和经验教训,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是指自己认有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可能是一堂成功的或失败的课,出可能是一次师生矛盾的冲突。要对关键事件的的反思,首先要对关键的事件进行如实的记录,要善于关注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以便为事后回顾反思提供原始的素材。

5.2对话反思法。对话反思是通过现其他老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操作程序:(1)先由一名老师围绕研讨专题上课,其余老师带着问题听课,(2)再由的执教的老师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3)由执教老师和其他老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4)执教老师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6.结束语

在体育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师要从课程的执行者成为体育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学活动上要从主导管理者向引进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转变。这角色的转变就赋予了体育教学新的内涵和价值。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自我教育得以成长,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的提高,我们的体育老师才能真正的向专家型和老师迈出了一步。总之教学反思实践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第4篇

    一、素质教育体现美术学科教学的承接性特征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特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割式教学,即总体上分为基础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教学;二是教育主体对内容选择的主观意志。因此,教学内容显得单一化和技术化,素描、色彩、中国画等技巧性内容几乎占用了所有的教学时间,教育对象被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特定的内容、性质,甚至特定的形式风格来学习,练就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似乎是教学唯一目标,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如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理论被忽视了。当然,美术创作必须借助相应的技能技术,否则就谈不上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这种“作坊式”的教学,只能训练出一批绘画“工匠”,究其原因在于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素质教育是“教”与“学”双层面的关系,“教”不等于“训”,“学”不完全是“练”。教学不是单纯的“训练”。所以,素质教育首先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教师的素质有两层意义,一层是学科知识,另一层是学科认识。美术是基础性学科,教师以自身熟练的技能技术对学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按传统的观念含义,教师应该 “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具备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另一方面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素质。这里的师资,应该是适应中小学学科的教学,而不是美术专职或兼职的师资。所以,美术教学要树立师范教育大专业的教育思想意识,体现教育的承接性,表现在美术教学上为不能局限在学科以内的“素质”教育,而是通过教育形成的“素质”,同时这种“素质”也是他们将来实施素质教育必备的前提条件,所以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实际上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能力形成“素质”,由“素质”演绎教育理念。

    二、素质教育体现美术学科思维的相承性特征

    有位哲学家提到,只用左脑或右脑思维的人,只活了半世,而使用左脑、右脑思维的人活了一世。美术是造型艺术,其活动内容包括塑造一切有形的、可视性的形体;活动形式是需要通过特殊的工具、材料;活动过程则体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艺术的表现,反映在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再创造,这种认识、创造过程反映了艺术思维的逻辑性。

    “素质”最直接地反映人的思维方式,人们通常习惯把大脑的思维机械地划分为左、右脑思维,简单地认识思维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认为科学研究反映在对事物外部构成的表层思维,而艺术造型只反映在事物外部构成的表层思维,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孤立地看待艺术和科学的思维特性。在学校教育中,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学科教育的片面性,促成了学科思维的单一性。从苹果落地到牛顿万有引力,从伽利略的引力场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在达·芬奇的解剖图和机械图中体现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说明作为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所具有的跳跃性思想,并不局限在学科本身的思维特性,钱学森对此作了很好的阐述:“从思维学科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源于形象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才把科学与艺术分家,而其实,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艺术活动是最具创造性的活动,正如印象派画家高更的大型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作品里包含了科学的理性,也体现了艺术的激情,所以“素质”在美术教学中体现了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相承性、包容性和统一性,认识这一点,就找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学的切入点。

    三、素质教育体现美术学科思维的评鉴性特征

    “素质”在体现人的审美力上是最具争议性的。审美因素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然而也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科基础的理性思维,忽视学科的情感体验或美感体验,比如,在许多星球的图片中绚丽的色彩能反映出艺术的形式美;物理学中磁场线可以体现艺术的对称美;而在文学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江清鱼读月,夜井鸟谈天”,则表达了构成艺术美的因素的多样与统一。

    美术教育,首先必须是美感意识的教育,审美意味指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与外部现象的统一,美感体验似乎人人都有过,然而大多数人的体验只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比如一个人在购物时,对商品的造型、颜色会表现出某种审美意味,但他可能不会欣赏蒙德里安或康定斯基的画,因此艺术的审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验过程,必须懂得艺术造型的基本语言以及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属性,即美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可以得到不同的审美理解与体验。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第5篇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任务仍十分繁重。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学科自然不能例外。从当前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能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再次,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教会方法

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3.加强引导

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从教法改进角度来讲,在课堂教法上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形式、巩固和运用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既要引导学生发展归纳、演绎、类比、联想等思维能力,又要利用问题的拓广和转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4.适时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