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G633.3

新课改实施以来,非常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促M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根据波斯纳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说明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新课改实践中,中职语文教师的反思现状如何?有无反思意识?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有那些限制因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促进教师有效反思有必要对中职语文教师的反思现状进行研究。

一、中职语文教师反思现状

通过对这四位中职语文教师老师进行观察和访谈中,发现他们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反思意识淡薄。大多数教师的反思都是在遇到困惑时才会进行反思,反思没有成为教师日常教学,有的甚至对反思一无所知。多数教师认为反思在于纠正过去的一些错误教学行为,没有意识到教学反思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2.反思内容肤浅。在访谈中,发现很多教师反思的内容最终都落脚于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的内容大都是针对自己今天的教学目标的有没有达成度、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这些方面进行反思。没有对教学理念或者原则进行深入的思考,反思程度不够深、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不能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从而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反思方式单一。从访谈中得知,大多教师对自身的反思行为只是发生在课后,对自己的一些有感触的地方在课后想一下,即不写教学日记只做内省式的反思,很少有教师做到把这些思考用文字表达出来写成教学日志。在学校要求必须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每个老师反思方式虽因人而异,但却表现出反思方法单一、缺乏自觉性。

二、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分析

1.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受学校环境影响

一个教师既依赖于自身的内在条件,还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关。学校环境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反思产生影响。在物质层面上,,物质环境的缺乏则会限制、制约着教师的反思方式。孤立的环境使教师没有合作的倾向和质疑的冲动。受到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制约对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有极大的调控功能作用 。

2.教师的反思受理论素养的影响

理论知识是指导教师的行动指南,是教师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成功取得的条件,理论素养高的老师能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阐释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在实践中之所以有困惑也是因为没有理论基石的支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重视,并没有将理论的学习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自己的反思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上升不到理性的高度,也难以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理论知识的不足,制约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3.教师的教学反思受教师教龄影响

教师教学反思受到教师教龄长短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一名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初几年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随后逐渐下降,接着可能逐渐下降,而对于新教师来说,接受革新和变化相对更容易些。 一般认为教龄越长,反思意识、能力越强,然而在实践中并非如此,教龄长的老师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能处理教学中的任何问题正如其中一位教龄二十年的教师这样说“凭借自己的经验,教了几十年的书,什么与教学有关的问题都遇到过”。而年轻教师他们还处在关注生存的阶段,没有经验,迫于外在的竞争力不得不经常性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龄对教师反思发展的水平有显著影响。

在现实中教师的反思也会受到很多无法预计的诸多因素相制约,结合教师反思在实践中表现出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教师教学反思。

三、营造反思氛围、促进反思合作

中职语文教师反思意识淡薄,部分教师思想保守,不善于与其他同事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固步自封很难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与他们所处的这种缺乏反思氛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反思,阻碍了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提高。

学校的重视可以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一种氛围、消除教师因害怕反思影响教学的心理负担。除此,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交流也很重要,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保罗・弗莱雷)。合作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教师之间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相互观摩、互相提供真实的反馈意见。宽松的环境中,教师的交流、合作才可以更深入。反思不仅是个人活动,更是一种依赖于群体的活动,需要反思者有开放的、包容的心态。更需要合作、信任的环境。

1.提升反思意识

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反思仅限于技术层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理论支持和他们的深层含义。教师的反思若只局限与此,只会使教师的反思停留在技术层面,从而阻碍其进行更深入的理性、价值层面上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追问“我在做什么”、“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怎么样能使我的做法更合理”,这样坚持可以不断使自己的反思深入下去、逐步明晰、找到支撑自己这样做背后的教育理念和价值。

2.提升反思能力

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与其自身的能力密切相关。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多样化的解释的能力及运用论据支持的能力,还包括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其中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决定着教师教学的反思能力。实践知识是指“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在处事的习惯或传统之中,是通过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主要包括知性、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景知识、策略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以及教师的自我认识等方面。” 因此,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不断地对教学实践中的困惑进行深入分析,以保障这些经验的合理性、有效性,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景芬.高中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Z].西南大学,2007.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第2篇

一、语文教师应接受素质教育理念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把注意力着重放在了学生身上,重点研究学生应该如何适应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相对弱化或忽视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的素质的关注。我们知道,在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受过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其实,细想起来,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的,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那么在完善素质教育的征途上,我们还要走更多的弯路。

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想让学生享受素质教育带来的诸多好处,首先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懂得素质教育精髓的教师队伍。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不是仅靠几次示范课或几次讲座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从基础做起,让每一位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前首先接受素质教育。当然,每一位教师都有教学任务,他们不可能完全脱产重回课堂进行系统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利用业余时间请专家到校授课或走出学校去听有关专家的课;可采用同事之间相互听课、互帮互学;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等等。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肩负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必须接受素质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通过亲身接受素质教育,可以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理解,可以更真切地体验素质教育带来的好处,增强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热情和主动性。通过亲身接受素质教育,还可以向他人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语文教师的知识面也应该是非常广阔的,否则,学生将无法在语文课上遍览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作品。可以说,在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各项素质中文化素质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一个文化素质低下的教师是注定不会有什么建树的,他的授课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学除了应具备教学的基本要素外,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便是大气磅礴、自由灵活。语文课也是最能体现教师个体风格、展示个体才华的一门课程,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优点和优势都可以通过语文课展现出来。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想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时,首先要做到“广博”和“精深”相结合。在学习和积累文化知识时,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还要广泛地涉猎哲学、美学、历史学、社会风俗学、交流学、口才学等领域。具有了广博的知识资源,就可以在多个领域和学生对话,就可以使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贯通、相互印证,从而丰富授课内容、提高授课语言的说服力。当然,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还应该是文学素质,在文学领域里,一定要钻研得深透,千万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层面。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才能精确解答学生提出的形形的专业性的问题,才能在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为学生做出示范。因此,要将“广博”和“精深”相结合,并使其相得益彰。

其次要做到“学习”和“运用”相结合。其实,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强调个性修养和对各种知识的运用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师当然应当充当运用知识的急先锋。任何知识如果只停留在识记上,那只能是毫无生命的死知识,我们识记的知识只有在不断地运用中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因此,“学习”和“运用”相结合不能只说给学生听,语文教师必须从我做起,给学生树立学用结合的典范。

再次要做到“运用”和“反思”相结合。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做到“广博”和“精深”、“学习”和“运用”这两个结合,还要做到“运用”和“反思”相结合。无论做什么学问,都必须经历学习、运用和反思这样三个阶段,而反思阶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反思,可以发现学习和运用阶段出现的问题,从而回过头来进行纠正或补充。特别要注意将“运用”和“反思”结合起来,因为同样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式运用和运用在不同的场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对运用知识的不同情况的分析来寻找规律性的东西,运用这些规律反过来指导我们更好地、更有效地运用知识。

三、语文教师应具有灵活授课的素质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师,在具备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同人们最为关注和讨论最多的问题。

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让大家都信服的、可供所有教师共同使用的标准模式。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以充分发挥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最大潜能为评判标准的,因此,也不应该有一个既定的、一成不变的所谓标准。笔者认为,如果有这样一个大家都可以遵从的标准的话,那就应该是“灵活授课”

灵活授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无论多难,我们都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为这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金光大道。所谓灵活就是没有一个框架,不规定一定要这样教或一定要那样教,而是根据受教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他们喜欢的、效果好的方式授课。比如,用粉笔加黑板还是用多媒体,用“百家讲坛”式还是用传统的文本解读式,用教师宣讲式还是师生互动式等等。灵活授课说到底其实就是因材施教,投其所好,在施教的表现形式上有点像“游击战法”。

大家应该明白,灵活授课不等于随便授课,就像游击战不等于混乱战一样。其实,灵活授课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授课方式,因为它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而每一种手段都必须运用得娴熟而精到,并且要求衔接得自然而不突兀,这并不是任何一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的。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广大语文教师应当竭尽全力去尝试灵活授课的方式,并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在不断地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又适合受教者的灵活授课的模式,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灵活授课的素质。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第3篇

教育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已经实施多年,从课本的编写到考试的设置无不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特点,那么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观察、想象等能力,使英语学习真正地能为学生所用。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施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首先必须从优化课堂教学着手。所以今天我就"素质教育下的高效英语课堂"这个话题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高素质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教学生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不仅指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教学的能力,还在于教师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英语教师要努力学习英语教学法理论,吸取英语教学先进的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实验、总结、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要尽快熟悉新教材,参加各类新教材培训和经验交流会,多听听优秀教师精彩的示范课和专家的点评,从不同侧面比如课堂环节的设计,学生的主体性,词汇语法的学习、阅读策略的培养等等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语言。不要过分强调语法和知识点的讲解,把英本文由收集整理语课上成语文课,从而偏离了语言学习的实质。为了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教师就要尽量使学生在真实的或创设的情景中学习语言,最终达到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为此,我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1.教师要尽量用英语讲授课,用英语和学生交流,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教师扮演"导演"作用,集指挥着、参与者、示范者于一身,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更像是"演员",是唱好这台"戏"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完美配合才能使语言学习在课堂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精彩。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挂图、幻灯、录音机、视频片段等,创设出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从中感知、领会、模仿、练习,并在情境中总结、复习和巩固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将抽象的语言形式同具体的语言情景联系起来,达到语言和功能的结合,这对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设置一些课堂活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些活动,比如角色表演、朗诵、分组竞赛等,开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三、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是素质教育在课堂实施的外延

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兴趣培养、情感投入,课外活动等都是非智力因素的组成部分,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些方面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各位教师思考: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主要是因为基础太过薄弱,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所以英语教学能否顺利完成,学生能否学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又取决于教师的教法和教学艺术。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使学生"乐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她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学习中产生快乐的体验,让这种体验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比如在教学中把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区别:sometime,sometimes,sometime的中文含义,我就教学生说"有s(有时),没s(某时),分开写(一段时间)",学生觉得有趣于是很快就记牢了。二是让学生"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鼓励他们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培养自学的能力,从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方面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尊重学生,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外语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人际交往而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教师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课堂学习环境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见到"爱屋及乌"的现象: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兴趣盎然并分外重视,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因而该课程成绩卓著。相反,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那么他们就不愿意学甚至放弃这位老师的课,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应当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特别是一些英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一句鼓励、一个肯定都会给他们以信心。

四、教学反思使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轻负高质 “轻负高质”教育 减负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34-02

置身新课改,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应是古老的话题了,实施素质教育早已引起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大声疾呼,况且谁都知道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教育本身的目标。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校似乎很难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激烈的社会竞争,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使社会与家庭对教育的要求空前严苛。有媒体称好多学校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就反映了社会的高期望和学校的无奈。那么,学校就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吗?学校教育在面临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压力的减轻两难选择的巨大挑战时,该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改革学校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而轻负高质无疑是这一要求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更何况这也是新课改的根本落脚点。另外,学会学习是时代对人的能力的基本要求,要求学校教育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轻负高质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新课改的必然选择。

“轻负高质”是一种苦尽甘来的教学。“轻负”,即给学生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要通过学习获得真知,成长成才,一点没有压力是不行的。适度的压力应该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关键是这种压力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所以,我们要减的是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使其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的过重的压力与负担,这些过重的负担包括过高的期望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荷、过多的作业量给学生造成的过多的身心疲惫感、以及过于激烈的评价竞争机制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抑感等。为此,要做到轻负,必须从适度的期望、适量的作业、多元的评价与灵活适宜的竞争机制上着手。??“高质”,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的同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更是重中之重,也是“轻负”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保证,那么单纯的“轻负”将失去全部意义。为此,学校应把发展“人格健全、学业优良”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坚持以“轻负高质”为核心,创造性地去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在创造社会的价值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融挑战于其中的充实而快乐的事情;让健康的笑容展现在每个人的脸上。

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轻负高质的金钥匙。轻负高质落实于课堂教学,关键是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科教研组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要求每位老师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引导学生向要学、乐学、善学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欣赏发展的目光关注学生,用好评价这把“尺”,实现师生共进互赢。具体要求老师做到下列三个方面: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尊重、鼓励以欣赏的目光关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轻负高质的着眼点,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课堂中,教师营建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搭建让学生自由发言的对话平台,并给学生及时的赏识性评价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差异,评价方式体现人文关怀,评价内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主体突出学生自我。平时,注重发掘学生学习思考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赞赏,当然也不姑息他们错误的方法与习惯,而是以关切的态度帮助他们自我反省、纠正完善。有时课堂上,真诚地向学生征求意见,让他们指出老师在这节课中有哪些需改进的地方;当教学中处理不当时,还可坦诚向学生道歉。这些做法不但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更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另外,还可采用充满情感的书面交流的评价反馈和各类“科学之星”的星级评定制,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倾听、指导有的放矢地参与。学生参与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途径,其特征是活动、民主与自由。为保障这一点,教师适度的有效参与是关键。所谓“有的放矢”,是指: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放手让其为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帮助其为之;学生力所不能及的,教师才为之。例如,教师对学生发言的悉心倾听、对学生探索的适时指导、有时在学生“指点”下参与操作,从中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分享自己的体验,这样就做到了有的放矢地参与。总之,为了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以循循善诱的语言激励他们进入主体角色,设计各种活动组织他们参与主动学习、创设多种情境启发引导他们的思维,教师自己则以学习伙伴的身份“站在学生身旁”,做到悉心倾听、适时指导,这样使学生们养成了敢想敢问、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对待教学流程设计上:研究、反思因地制宜地调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新的,教师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已难以解释和应付,一切都得重新研究加以解决。而且这种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实际的,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行动研究,其最基本的方式便是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反思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若能以研究者的身份处理教材、调整教学内容,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自身于教学情境中进行课程开发,并以反思者的眼光激励学生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长此以往,教师由“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开发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状态备好教案或学案,但同时预设“留白”,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因此,教学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及时作出调整。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第5篇

一、对教法的反思

教与学是教育实践中两项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多向活动,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实现教育的目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组织、控制,并根据教学反馈情况适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调整。同时,对历史课堂教学教法的反思和调整须以“寻找问题实施尝试反思调整优化尝试”的循环方式展开。寻找问题是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学生实际接受状态是否达到和谐统一,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存在的根源,其中就包括课堂设计、模式运用等;实施尝试就是为解决前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有目的地使用新方法进行补救;反思调整是二次观察、反思教学方法以及补救措施的实施效果;优化尝试即针对刚发现的问题运用所谓的最佳方案实施教学补救,解决前阶段出现的本质问题。而且在问题尝试反思的每一个步骤中,反思总是存在于每个教学环节和整个教学过程。

二、对学法指导的反思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科学地研究“教”与“学”的辩证运动规律。现代教学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必须“以学论教”要围绕学生的“学”来研讨教师的“教”。即教师既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并且把教法与学法统一,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最常见、最实用的方法。合作学习提倡课堂学习集体化、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完成项目,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它给学生主动学习和取长补短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现代人所必需的素质。

三、对历史教材功能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