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学素养 学习空间 教材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提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的印证。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认识。

一、树立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应树立怎样的数学教学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发展,给予学生的是快乐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课标》提出: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心灵关怀,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之一。现代课堂教学观的核心就是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角度看,每一节课都不是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因此,教师既要与学生进行知识的对话,更要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快乐、宁静和满足。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可能性》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摸球环节,采用了学生两小组摸球竞赛的形式。摸球的两个口袋中,一个有红球,另一个没有红球,比赛以摸到红球多的小组获胜。很多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而实际上,这样的方式让没有摸到红球那队的学生心里特别不舒服,他们会认为老师明知那个口袋里没有红球还让他们去摸,这样的行为带有欺骗性,会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也许他们是学到知识了,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不快乐。所以,后来我把这一设计进行了修改,改成我与一组学生进行摸球比赛,没有红球的口袋给老师来摸。以期让学生动用动脑实践操作,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二、拓展学习空间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可从学生爱喝的饮料的情境中引出教学内容:“雪碧一箱24瓶,16箱雪碧一共有多少瓶?”由此引出新课学习。在应用题教学中,有许多数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广泛存在。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从学生购买文具的情境中引入:“小明在求知文具店买了3支铅笔,每支8角,又买了4本练习本,每本5角,小明买文具用了多少钱?”有几何初步知识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如,“装修房子所用地板的面积”、“计算操场跑道的长”、“求罐头的容积”,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增强了数学研究意识。

如“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可让学生研究如下问题:调查六年级学生中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今天出勤几人?缺勤几人?再根据调查结果深入思考,可以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研究数学的自觉性。像这样,把学生研究的空间多渠道引到课外,不但能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而且能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的研究活动中,获得体验,形成爱探究、乐求知、善研究的良好心理倾向。

三、合理改编教材,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长方形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适当改编了一下教材,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和乌龟今天又要进行一场比赛。这一次要比谁跑的路程长。小兔子绕长方形花坛跑一圈,乌龟绕正方形花坛跑一圈(依次出示花坛及相关数字)。你能猜一猜谁跑的路程长吗?”学生争论不休,意见各异。有的说兔子跑的路程长,有的说乌龟跑的路程长,还有的说一样长。这时教师顺水推舟:“究竟谁猜的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谁有好办法?”从而很自然地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样稍做改变,就把教材主题图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不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可以结合其他途径进行培养。切实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廷敬.数学素质和数学素质教育刍议.

数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一切知识皆来源于生活,数学模型的构建更是依赖于一定的生活情境,只有在对生活情境有充分的了解,舍弃那些与问题无关的非本质因素,保留问题的本质因素之后,学生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例如,学生通过玩转盘的生活情境,将骰子和转盘这些无关因素舍弃,保留下来的则是两个数相加确定和的奇偶性,从而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他们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整个数学建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对小学数学而言,数学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在这节课上,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当学生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将生活问题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建立联系,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之后,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而当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生活问题竟然归结到同一个数学模型之中,他们对数学模型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采取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沟通能力

1.注意评价的有效性和激励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情境,写出鼓励性话语,并客观公正地指出问题和不足,使数学作业评价成为教师与学生谈心的桥梁和纽带。鼓励学生在作业簿上对疑难问题提出个人见解;教师也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优生进行互相探讨,将那些写在作业簿上具有推广价值的独特思路在全班传阅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批评性的意见与建议。坚持考后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簿上写出反思与总结,教师进行批阅评价,并写出针对性的批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注意评价的启发性。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作用尤其重要。当学生的思维停滞在一个层面时,教师的启发性评价一方面可以统率起学生点滴的、零星的思维;另一方面为他们铺设起一架可攀之梯,让他们跳一跳后摘到心仪的“果子”,从而提高认知水平,锤炼思维品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推动数学进程,而且可以生成新的教学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巧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辨析能力。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与错误打交道的过程。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做学习错误资源的开发者,合理利用来之不易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待纠错这一学习环节,教师的态度也应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何出错,培养学生寻“错”、纠“错”的能力,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利用错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

数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3篇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在《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养的培养。目前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工程,从单纯地追求分数上升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越来越引起了数学界的关注。

一、追求分数是普遍现象

现实的社会中,分数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衡量成功的标准。每年高考状元的大肆宣传其实就是这种价值观的最佳体现。高校扩招后,高考的比拼由"上线率"变为"重点率",而重点还是按分数划定的,只要高考存在,分数就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分数的重要性就不容置疑,我们还是处在"分数决定未来"的阶段。为了分数,很多学生昏天黑地地补课,教师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把知识灌输给自己的学生,把学生推进"题海战术"的深渊,目的只有一个--提高数学成绩。单纯追求分数的教育实质上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本无法体会到数学教学的快乐,学生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厌烦数学,相当数量的学生因过不了数学这把"筛子"而有了"失败者"的心态。

二、为什么学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究竟何在?

其实我们都在问一个很低级的问题,为什么学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究竟何在?很多中国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做题,应付考试,没什么用处,很多的数学教师也不一定清楚为什么学数学。数学家李大潜说过:"在工作中真正需要用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结论其实并不很多,但所受的数学训练、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就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日本一位数学家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初中或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教学,通常在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具体地说:

1.通过学习数学,对数学学科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数学的重要性,对数学在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数学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包括对数学带来的美感,有一个基本的认同和体会。因而对数学有一种仰慕和敬重,有一种向往和热爱,有一种亲和力。

2.通过学习数学,特别是通过数学严格的训练,能逐步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起一些优良的素质,造就自己的数学修养,对今后一生的发展都会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3.通过学习数学,不仅积累了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掌握了必要的工具和技巧,而且提高了将数学有效地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种种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今后能够和他人合作或想到和他人合作,运用数学思想和工具来解决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三、什么是数学素养

英国大学里,律师专业的学生至今要学许多数学课程,尽管律师与数学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但是,经过严格数学训练,能使人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形成一种严格而又精确的思维习惯,所有这些都是成为一个好律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美国西点军校,许多高深的数学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并不在于未来的实战指挥中要用到这些数学知识,而是基于以下考虑: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思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军事行动中,把特殊的活力与灵活的快速反应互相结合起来。

柏拉图在雅典学院的门口大书"不懂几何学的人不得入内"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素养?南开大学数学科学院副院长顾沛这样解释道,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1.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胸中有数",会认真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及其变化规律。

2.提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头绪纷繁的工作。

3.数学上的推导要求每一个正负号、每一个小数点都不能含糊敷衍,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习惯。

4.数学上追求的是最有用(广泛)的结论、最低的条件(代价)以及最简明的证明,可以使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风格。

5.使学生知道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过程,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

6.可以增强学生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能通过不断分析矛盾,从困难局面中理出头绪,最终解决问题。

7.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灵活和主动,逐步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8.使学生具有某种数学上的直觉和想象力,包括几何直观能力,能够根据所面对的问题的本质或特点,估计到可能的结论,为实际的需要提供借鉴。

四、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现在教育制度的自主招生,平行志愿的实行,其实就在努力探索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途径与方法。大量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提前进入大学的门槛,也在改变人们对分数的理解。成功者的体会指导我们:

1、无论是弘扬数学文化,还是培养数学教养,都应该是也只能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必须以认真学习数学知识、严格加强数学训练作为载体来完成的。

2、一定要使数学文化的思想融化到现有的数学课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更自觉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数学教养。

数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教师教学演示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学习的接受者变成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从而让他们的内在潜能更多地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要让学生自己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把图形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度过“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了解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等,然后让学生把这样的简单图形沿一个水平方向进行移动,或沿竖直的方向进行移动。这样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就有了更多的认识。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综合学科特点的过程,能够让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等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数量关系等问题有一种直观的判断力,能够提高他们估算的速度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快捷、高效地完成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观察到很多小学生在估算能力方面比较强,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等方面也优于其他学生。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敏锐的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但是前提是要让学生学会精确计算的方法,然后再逐渐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估算是一种经过训练可以达到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巧算的方法,不能见到题目就采用简单的常规的方法来计算,而是要找到其中的一些窍门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这样一个计算的过程。经过长期的训练,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们在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其他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就能够变得更加灵活。所以这是一个逐渐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来抓

对于小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而且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也要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具体要求,要将学科发展和小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转化传统思想,大胆创新,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到底在哪些细节当中体现出来,在实现某些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在数学这门学科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文化因素的渗透,文化因素可以培养学生除基础数学功底之外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提升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进行学科的多元文化渗透,这样才能对他们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更多的帮助作用。

数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74-02

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所以对学生进行数学素养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数学素养的培养涉及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解决问题时,不能仅从知识的层面,而要注意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整个培养过程是以掌握知识为载体来进行的,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渗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一个拥有良好数学素养的人在面对数学难题时,都会表现出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灯丝材料时,先后使用了3000多种不同的材料,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为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半途而废,要崇尚刻苦钻研、永不言弃。培养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比如用刨根问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提问。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手中的圆锥侧面沿着它的一条母线剪开,在操作的过程中提问。

师: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生:扇形。

师:也就是说圆锥的侧面积就是这个扇形的面积。那么,扇形的面积怎么求呢?

生:S=lR

师:这个公式中的l是什么?

生:扇形的弧长。

师:圆锥侧面展开图中扇形的弧长与底面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生:圆锥侧面展开图中的弧长等于其底面圆的周长。

师:公式中的R又是什么?

生:扇形的半径。

师:在剪开圆锥侧面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扇形的半径与圆锥的母线有什么关系?

生:圆锥的母线就相当于展开图中的扇形的半径。

师:扇形面积S=lR中的l和R,我们都分别找出了与其相联系的、已知的量,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圆锥侧面积的公式吗?

通过这样刨根问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需要一个积极钻研的过程,由此逐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尔基曾说:“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创新思维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形式。教师要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每节课中,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到创新的方向上来,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方法,要让学生体会创新思维的美妙,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

例如:解方程+-18=0。

师:同学们,大家想想该如何解这道方程。

生:(异口同声)去分母,把分式化为整式就可以了!

师:好吧,同学们动手算算,看谁能够既准确又快速地解出结果。

(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一个学生能够算出来。这时,教师开始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这道题为什么很难解?

生:去分母之后有x4,这让我们怎么算呀!

师:哦,这条路不好走,那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路可走。先观察一下,看这道题有什么特点。

生A:方程中第一个分式的分子是第二个分式的分母。

生B:第二个分式分子中的72提出来后,就和第一个分式的分母有共同的公因式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来整理一下同学们的想法,把原方程转化为+-18=0。现在再来观察一下这个方程的特点,看可不可以找出一种巧妙的解法。

生C:可不可以把第一个分式设为y,那么第二个分式就是了。

师:我们不妨按照这位同学的想法把原方程转化为y+-18=0。

生D:之后通过去分母,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解出y,再把得出的结果代入y=中解出x就可以了。

这样引导,帮助学生打破了原来的解分式方程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些结构较特殊的分式方程,可通过观察其特点,另辟解题蹊径,巧解问题。这个过程,就是诱导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感受到创新方法的奇妙,就会在学习中有意地开展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指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在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中往往都含有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人善于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多给学生提供进行思维发散的机会,如利用一题多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例如,给出已知条件:抛物线y=2x2+5x-7。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已知条件,你们第一反应会想到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生A: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生B:求抛物线向下向右各平移两个单位后的解析式。

生C:求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

通过这样提问,学生的大脑会活跃起来了,能很好地克服思维的惰性。

其次,要鼓励学生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解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题目进行剖析解读,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多种解法。一题多解能使学生在积累解题经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解题:已知a、b满足ab=1,那么+= 。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题目的特点,看看已知与所求的关系。

生A:已知中有个“1”,所求的式子中也有个“1”。

师:那怎么样把他们联系起来呢?

生B:可不可以把已知条件代入所求式子中呢?

师:我们不妨试一试,把所求式子中的“1”都用ab来代替:+=+=+=1。这是用代换的方法求出结果。所谓“代换”就是通过观察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把相关联的已知代换到未知中,从而求出结果。上面这种方法只是代换法中的一种,同学们还可以想出其他的代换方法吗?

生C:把a=代入所求式子:+=+=+=1。

师:除了代换的方法,同学们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我们看到所求的式子是两个分母不同的分式相加,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生D:第一反应是要通分,即

+=+

=。

师:通分的结果与已知又有什么联系?

生:ab=1,a2b2=1,所以原式=

==1。

通过这样引导,一道题目就有了三种解法,学生由此学会从多角度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