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第1篇

增长减速

为了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增长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整个“二战”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最初的20年,美国全部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间的增长率与1950—1970年间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慢。减慢的意义可以从这样的事实看出来: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长率不持续地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在2000年将比其实际水平高出大约20%。

这种显著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赌博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另—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赌博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产凸显出衍生市场已变得多么大。圣地亚哥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partnoy)说:“不规范的场外交易衍生市场,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o年)前并不存在,现在却构成了总衍生市场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险,……安然在198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为一个胀破肚子的场外衍生交易企业。仅在2000年,它的与场外衍生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上升了5倍多。”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第2篇

2001年中国投资与消费增长率都有提高,但经济增长率却随出口曲线下降,说明外部需求在主导中国经济增长,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变化,所以,要看清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势,就必须先看清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美国经济走势。

美国经济存在巨大的资产泡沫,世人对此已有共识。去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未来前景如何,目前大体是三种看法,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我的看法是美国很可能走出“L”型曲线,而结论不是出自美国,而是出自日本。

日本经济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长期萧条,而且越陷越深,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而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导致银行体系瘫痪。首先,在过去10年中世界经济并未发生大的萎缩,在美国经济带动下,反而是最好的10年;其次,从产业面看,日本始终保持了出口优势,去年外汇储备已突破4000亿美元,所以,日本的危机显然不是来自供给过剩;第三,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危机中,经济萧条也会导致银行系统紊乱,但经济萧条是因,银行危机是果,而在90年代的日本却出现了因果倒置的情况,是由于银行系统紊乱导致经济萧条,这些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特点。

认识这个特点需要展开更大的视角。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化,进入到这一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约束的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例如,1997年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600万亿美元,而其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只占1%。这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或许可以叫做“虚拟资本主义,因为它既不同于马克思所分析的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列宁分析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基本运行规律以及爆发危机的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不从这个新视角看问题,许多事情就看不清,也看不远。

例如汇率的决定问题。在传统经济中,本币是否坚挺,取决于产业增长好坏、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储备是否充足,但在日本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中人们却看到这些东西统统不起作用,相反,美国经济在过去10年中制造业处在长期萧条状态,国民消费40%依赖进口,经常项下的逆差超过印度一年的GDP,美元却不断走强,所以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是资本项下的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决定汇率水平和一国的繁荣与衰退,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虚拟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帝国主义战争也有了新内容,即不再是为了争夺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争夺金融与货币霸权。欧元统一就有这个意味,而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也是意在打压欧元的势头,维护美元的霸权。并且可以看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国际资本的冲突正在升级。

日本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1985年,美国压迫日元升值,日本产业资本由此从物质生产领域流向资本市场,导致泡沫经济泛滥。在泡沫经济膨胀时代,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获得现金,再到资本市场上炒作,这使企业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高于企业负债的速度,因此不论从企业还是银行看,资产负债状况都很健康,但当泡沫经济膨胀到顶开始破灭,一切就都反转过来。由于资产价格的下降速度,大大高于企业债务的清偿速度,就在银行内部形成巨大坏账,但是企业破产后银行却不能破产,否则就是全体居民和国家的破产,经济由此长期萧条,走出“L”型曲线。

美国目前的资产泡沫比日本要大得多,以股市市值衡量是日本峰值时的四倍。2000年4月,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开始破掉,9月以后,以道指、纳指双双下跌为标志,美国资本市场也膨胀到顶峰,随时有可能崩溃,美国目前防止崩盘的主要作法是,在外资和个人离场后拼命向股市注入资金,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以维持股市点位,但这是“饮鸩止渴”,会使今后危机的爆发更严重,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可以猜测,美国泡沫经济的破灭会有三根导火索:一是“安然”风潮继续扩大,使投资人丧失信心而大规模离场;二是由于欧洲经济更加健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三是日本经济危机深化,迫使日本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最主要的海外资产是在美国。

因此,70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资产泡沫先破于日本,后破于亚洲金融风暴,今天轮到了美国,美国金融风暴则会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并使全球资产泡沫彻底破灭。如果是这样,不论美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会走出“l”型曲线。

没有不合理的货币制度,哪来如此庞大的全球资产泡沫?所以追根溯源,全球金融风暴也是货币制度危机的产物,但用什么来代替现存的货币制度,不仅探讨的文章极少,许多人还根本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外需形势不好,中国经济增长也会受到损害,但不会出现负增长。在若干年后,情况会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因为可能会出现世界金融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只剩下中国一个亮点,因此中国迟早会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但是为了避开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又不应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所以,要把引资大门开在香港,把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推到香港上市。香港将会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资本市场,港币也会成为最坚挺的货币,这对繁荣香港经济,夯实“一国两制”政策基础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已经没有了产业霸权,但是还有货币霸权和军事霸权,货币霸权实际是产业霸权的替代品,因为只要有了货币霸权,美国人就可以依靠别国的生产锦衣玉食。所以,美国人决不会轻易让出美元的霸权地位,而是要用军事霸权来改变国际资本流向,以保卫美元的霸权。小布什之所以提出所谓“邪恶轴心”论,就是在欧洲和中国人的家门口事先布下两个点,打的是国际资本的可能流向,一旦美国资本市场不稳就有可能动武,因此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必须洞察先机,作好必要的准备。

一、看清世界才能看清自己

自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7年走低,2000年终于出现了转折,增长率开始上扬,许多人因此松了一口气,更有乐观者认为,走出增长低谷和通缩阴影的中国经济,会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但是,先是从去年3月到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陆续转入负增长,然后是从7月份开始,广义货币m2的增速反超出m1的增速,显示出货币大规模退出交易过程和通货紧缩回归的趋势。从工业生产看,去年一季度的增长率还高居11·2%,进入二季度降到10%上下,进入三季度降到9%上下,进入四季度已降到8%上下,其中11月份的增长率只有7·9%,创1998年以来月增长率最低水平。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公报,2001年的gdp增长率只有7·3%,不仅低于2000年的8%,也低于1998年的7·8%。

令人不解的是,从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启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以来,2001年可以说是内需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全年高达12·1%,比2000年整高出近2个百分点,是1999年投资增长率的2·4倍!从消费看,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全年为10·1%,也比2000年高出0·4个百分点。两条国内需求曲线,一条显著上扬,一条平缓上扬,当年只有出口增长率从上年的27·8%猛跌到6·8%,是一条陡直下跌的曲线,但是目前出口只占到gdp的22~23%,净出口更是只占到不足2%,那么为什么经济增长曲线不跟随占主导地位的国内需求曲线上升,而是跟随出口曲线下降呢?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方国家 财经危机 制度困境

当今世界总体和平,经济发展稳定前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不断的加剧着局部动荡。西方国家的财经危机既是金融危机的内容,也是金融危机的作用的结果,纵观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财经危机并不是偶发现象,正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充分显现。随着连番发作的金融动荡、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也越来越看清资本主义国家的财经危机泛滥、金融资本主义的失控,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制度弊端,再加上社会不平等、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等因素,让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更显困境。

一、从西方国家的财经危机探析其中的制度弊端

进入到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回顾与展望都呈现着一派忧虑和迷茫,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事件引发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此次财经危机既凸显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深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变化的集中体现。西方世界持续的经济低迷、金融动荡等情况,加剧了社会失业率的上升,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尽快的摆脱经济和财政金融困境成为西方国家共同面对的新课题。发生财经危机的西方国家存在 一个共同点,就是国内储蓄水平较低,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依托欧元区以及社会福利还比较容易筹集资金,一旦经济状况不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缩,这些国家就难以筹集充足的资金来满足双赤字与偿还到期债务的需求,从而出现债务危机。

有一些学者从这些国家的政策方面寻找原因,普遍认为当前的财经危机 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自由主义,由于经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引发社会经济危机;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劳工关系的不平等加剧了原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些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辩护都是从多个层面展开的,当然,西方国家财经危机的发生不仅仅是源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制度原因,更重要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原因。

二、对西方国家财经危机的制度困境分析

(一)国家资本主义泛滥

国家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世纪末的西欧,就有学者已将其提出。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和扩张,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作用下,剩余价值和生产量难以均衡时,就会导致社会不同阶层矛盾的激化,从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很多西方国家已经认识到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弊端和制度原因,也有国家政府相继对经济运行和财富分配的直接干预,以50、6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制度实施为标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才获得广泛发展。这种依赖政府解除危机的方式并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使得国家债务急剧上升,从原有的社会私有企业破产转变成国家公有破产。

(二)金融资本主义失控

资本主义经济在利益的驱动下,金融资本的运作越来越独立化,让西方国家金融资本主义的特征日益凸显。为了实现金融资本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对各种金融资本进行限制,试图削弱其他各国对资本项目的控制权力。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鼓噪和极力推行的私有化、松弛市场管制、弱化金融监管的恶果,美国制造业部门所创造的利润占国内总利润率从1975年的约50%下降到2005年的不足15%,这也意味着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彻底破产,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三)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加剧了财经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源配置和分配结果看似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但实则不然。近几年的经济社会现实也越来越验证了这个猜想。西方国家发生财经危机以后,社会失业率明显增多,且社会失业率显示了社会贫困与不平等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被视为中产阶级社会中坚力量也在明显衰落,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就决定了财富必然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加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用劳动价值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难发现其深层次的原因。欧盟国家脱离实体的经济政策衍生出养懒汉的高福利政策,使得国民不愿意劳动乃至不懂得如何劳动。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或者支持哪个政党给出20%最富有人群拥有大约60%财富的猜测,明显不符合财经危机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这个比例也将会不断扩大。

(四)周期性财经危机加深危机矛盾

西方经济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是普遍共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更多地是由世界经济内在因素引起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每一次激化,由此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在严重打击和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必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嬗变与发展,如何判断世界经济的某次波动是否周期性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金融变动也必然会引起表现其波动规律的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改变,很多西方国家政府干预已难以改变危机矛盾,西方经济出现了繁荣期拉长、衰退期缩短、波动幅度减小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发展中国家为西方国家的产品提供了新市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物品进入西方国家,全力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全面通货膨胀,为西方国家政府对财经危机后经济调控提供新空间。

三、结束语

西方国家的财经危机周期性出现,给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较大影响,同时也显示出全球纵横联系这一世界经济走向,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基础不同,仍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正确认识和看待经济全球化这一现状,分析西方国家财经危机,认识引起西方国家财经危机现实原因,不可操之过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洪流中,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本主义;发展;长期性

根据理论的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一个社会形态,它最终要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几百年,仍然没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1 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人们社会发展方面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两个绝不会”。两个绝不会,也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这个论断可知,资本主义和以前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也会有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并非不会出现暂时的停滞,但是停滞状态的存在不能成为我们否认资本主义发展更快的理由。放眼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发展是长期的、绝对的,而停滞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这种发展的长期性和绝对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就资本主义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资本主义最初出现在 14、15 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城市,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而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不到一百年,比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要短许多。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相当长的,而且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里也还是一个小片段。毫无疑问,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但目前是处在什么阶段,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些学者把这个阶段称之为资本主义中壮年时期,有些学者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还有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晚期阶段。尽管如此,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中还发挥着很大作用,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1.2 就资本主义统治的现状来看,资本主义的统治还很有力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尽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激化和尖锐化,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国家可控的范围,反而由于其自身的变革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资本主义政党牢牢掌握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工人阶级政党的影响并不大。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等进步力量还不足于动摇或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革命意识在工人阶级中有所衰退,传统的工人阶级革命并没有任何出现的痕迹,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低谷中。

1.3 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位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后,一大批亚、非和拉美国家走向独立。这些经济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国家没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主义政党带领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依附于发达国家,使得在世界体系内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非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2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主要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

2.1 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科技革命密不可分。目前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有直接的关系。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巩固,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战以来开设目前还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大动力。

2.2 经济危机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它将会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并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当这些危机无法解决时,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经济危机确实一直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发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小危机的影响,使危机没有造成不受控制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大大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2.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是人类民主发展的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资本主义为了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又完善了自己的政治制度。此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当前的世界格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迅速向世界扩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虽然社会主义在二战后也曾扩展到较多国家,但是自剧变后,社会主义的力量被削弱,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格局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科技优势向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加强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景浩 , 王丙辰 .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三重危机探析 [J].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3(S2).

[2] 沈鑫雨 . 刍议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18).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危机 根源 坚持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82-01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经济危机根源,由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而现实状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同时,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同程度上的承受这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2007年底,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主义的也卷入经济危机,比如说中国。而辩证地坚持和发展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适时地调整措施来发展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的理论又成为重中之重。

一、坚持

究其根本原因,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就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正因为资本主义企业对剩余价值不断追求,迫使其盲目扩大生产。而在这个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又会造成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最终致使无产阶级贫困的发生。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不仅带来了股票大幅度跌落、房地产价格缩水等影响,同时也使得失业率急剧上升,CPI指数更是日渐攀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最终使得受害最深的还是普通劳动群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突出表现表现在生产资料占有者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切实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没有办法解决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却能够成功地解决这一矛盾,也就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之中发生的作用。但从唯物史关的角度上来看,要想切实地解决经济危机,缓解经济危机带给社会的各项问题,就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再次,研究经济危机最初是以19世纪成熟的欧洲资本主义为分析对象,那时候的商品经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生产还未完全实现社会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还未形成统治地位,因此经济危机还缺乏统一的国际市场条件。但是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市场发达,依赖性较强的国际经济活动也逐渐成熟,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创造了更伟重要的市场条件。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经济危机不再是社会再生产经济循环的某个环节,而是在连续不断地循环过程中不断存在并显现出来的。因此要想真正的解决经济危机,要从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着手把握,而不只是从某一个阶段来解决。

二、发展

在分析和解决经济危机根源问题上,我们在坚持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结合实际情况发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也从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了商品经济,进一步揭示经济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货币的产生尽管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但其流通的职能也可能会使市场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交易的中断、生产的中断等现象,这就伟经济危机的出现造就了必要条件。渐渐地,货币的支付职能逐渐发生作用,但是在促进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也容易会由此形成交换者的多角债务关系,信用关系收到威胁,经济危机可能性就会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会使得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使得经济危机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理论和事实证明,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不成熟,经济危机不会真正的发生,而只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才会真正地孕育经济危机。在现实生活中,在考虑经济危机的社会经济制度因素的同时,社会市场制度因素更是不容忽视。

社会市场制度主要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这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制度、市场交易规则、金融制度和信用制度等等。这种社会市场制度成为了造就经济危机的基本因素。而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现实情况也表明,经济危机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只要是这个社会,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占主导,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企业目标与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也会存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也会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信用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市场后,虚拟经济则日益脱离实体经济,“泡沫”的破裂逐渐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日渐稳定成熟。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手段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不断融入国际市场,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往来更是日渐增多,在受益的同时也存在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等各项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深深地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市场经济突破了国家和所有制的各种限制,将整个世界市场连为一体。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通过这些渠道传导到中国。

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危机的根源,事实上这与其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商品生产和交换,进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则消除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条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商品生产和交换也及不存在了。现在看来,马克思的商品经济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社会对商品经济原因的认经突破了所有制限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完全适应不同的社会制度。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利益主体也客观的存在着,都需要交换商品来进一步实现经济利益。那么,我们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认识也要有所发展。因此,一般说来,商品经济、市场制度的各种弊端,包括经济危机,也必然会发生在所有采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

总而言之,在解决经济危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用辨证的角度去看待各种经济理论和问题,这样才会创造出符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经济发展才会逐渐日趋成熟稳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