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工作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旅游管理;困境;应对方法;浅议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旅游管理作为顺应经济发展兴起的一门新兴管理内别,其在具体的应用中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为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多样要求,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朝着多元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方向演进。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对旅游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我国为提高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先进的措施来完善旅游管理内容,但从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法来处理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也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1 我国旅游管理的概念
在科技的日益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形式更加多姿多彩,这不仅使大众化旅游的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也使旅游业发展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旅游业作为一项系统化、产业化、国际化、人性化的综合服务性行业,管理系统也比较庞大与复杂。旅游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相应的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德育方法,对旅游市场、设施、资源、区域、部门、产业等内容进行的管理活动。旅游管理也可浅显地解释为:一定组织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来协调他人活动,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进行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对旅游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关系、现象进行管理,最终获取最大程度的目标实现。由于旅游是一项过程多谱化、对象多样化、机制多元化、效应多极化的复杂活动,因此也导致了旅游管理内容的多元、复杂与特殊。
2 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市场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相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对于旅游管理的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现状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旅游管理工作也面临一定的困境,这种现象导致了整体的旅游管理水平较国外落后,这也会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2.1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一个国家的长效、可持续发展,与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离不开关系,旅游行业亦是如此,只有在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管理与制约下,才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但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对旅游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尚待完善,由于旅游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给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旅游管理法规只重视对景区环境、景点设施、文物等方面的维护与保护,却忽视了对游客人生安全保护条例的制定。
(2)目前旅游管理中应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虽然促进了景区的发展,但其中提出的多项管理措施在当下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渐渐凸显出了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当下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3)我国相关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多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临时性等特征,尚没有制定出全面、统一、完善的旅游法,这也造成了很多城市在自身利益的考虑下制定出针对强的当地旅游管理法,却未考虑游客方面利益,导致旅游管理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2.2旅游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属于旅游管理中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当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合理性时,一定程度地会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从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现状来看,旅游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等方面:
(1)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在高科技下,我国各行各业也通过各种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促进行业的高速发展。而旅游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管理范围也较广,在此前提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很有必要。但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追求“原生态、乡村化”的发展目标,忽视了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这给很多游客的出游也会带来诸多不便。
(2)管理体制不合理。若在旅游管理中缺乏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则会造成管理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也会产生问题,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制约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3)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由于城市的不同,其对旅游的重视度也不尽相同,相应旅游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设置也不同,若一些较为落后的城市,对旅游景区的管理不够重视,或只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造成旅游管理人员工作散漫、懈怠,对旅游管理、监督的执行力度不足。另外,由于对旅游管理的不重视,也有可能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强化,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性不强,均会影响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2.3旅游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崛起,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建设也与早些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来比,我国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设施质量较差、配套不完整、绿化不全面、整体不协调等问题。而旅游管理基础设备建设之所以薄弱的原因,除了景区本身的规划不合理、对环境建设不重视之外,也与部分游客的的道德素质低下、环保意识不强,肆意损坏、破坏基础设施,残留大量垃圾等不良行为有着很大的关联。虽然我国有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手段对其不断地进行治理,但还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致使管理政策执行不到位,进而也给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2.4旅游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性
在旅游业大规模、规范化发展的当下社会,我国许多的城市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来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但纵观整体的旅游业,其管理理念普遍雷同、陈旧,缺乏先进性与创新性,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由于旅游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旅游业整体的发展也带来了影响。
2.5旅游管理与政府政策之间存在冲突
我国政府执法部门在基于国情的考虑下,对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与要求,正常情况下,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应严格遵循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以保证其具备合理、规范与标准性。但是,也有部分的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时,忽视国家的政策与要求,形成自己的旅游管理体系并开展工作。其在不顾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自行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容易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脱节,进而导致冲突与矛盾的发生。
3 我国旅游管理面临困境的应对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亟需采取有效、科学的应对方法进行解决,促进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合理实施,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1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组织机构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采取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组织机构尤为重要,具体的措施可由以下几点来实现。
(1)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当下的旅游管理中,大力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充分地利用网络、电视媒体等媒介,多站在游客的角度进行考虑,遵循“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针对一些追求复古、安静元素的旅游景区,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营造复古气氛的同时,合理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便于为游客提供更加贴心、舒适、周到的服务。
(2)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可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完善并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应针对旅游业具有的特殊性、多元性与复杂性,在严格遵循国家政策的同时,根据景区的特点、劳务、产品等方面的不同,制定出既符合景区发展,又能给游客提供最佳服务的管理体制。
(3)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与选拔,提高旅游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合理地淘汰一些专业性不强、工作散漫不积极、年龄较大的管理人员,多往管理队伍中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大力选拔年轻、专业的人才,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2合理完善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
为保障旅游业给社会人文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相应的职能部门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情,对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很有必要。具体的完善措施主要如下。
(1)旅游主管部门需制定合理的景区价格管理法规,避免景区恶意提高门票价格,哄抬商品销售价格,给游客造成经济损失。在法规制定之后,还需采取行政强制、行政监督等有效的手段,对景区进行严格管理,通过国家的威慑作用,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更加规范。
(2)重视旅游协会、景点(区)协会、旅游商品协会的建立,并以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支持其发展,通过各种与旅游管理有关协会的建立健全,使其能够保证旅游业与游客的合法权益,避免非法、违法经营现象所造成的危害。
(3)由于各城市旅游发展策略、管理方式的不同,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容易造成规章制度不全面、不完整的现象,这也给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因素考虑,相关的旅游主管部门最好能够制定出集中、统一、全面的管理方针,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城市旅游景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细微的调整与加强。通过统一法规与方针,实现旅游行业的分平竞争,进而促进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3.3加大旅游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现象,需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地推进旅游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合理地扩大规模,重视绿化,提高游客的接待容量。相应的旅游景区需根据游客的需求,在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规模的基础上,开发新型的,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除此之外,为防止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被破坏,应利用广播、手册、电视、报纸做好保护宣传工作,使游客意识到景点各设施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不于设施设备上乱写乱刻。
3.4树立科学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
科学、先进、创新性旅游管理理念的树立,可提高各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信誉,并促进其长效发展。首先,旅游管理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先进的理念为目标,有效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其次,合理地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实施较好的管理理念,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人文建设的同时,有效的利用比较全面的管理理念,保证当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再次,重视游客的需求,可通过网络、问卷、民意调查等方式,了解游客实质需求,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创新性、大众化的管理理念,满足大部分游客的要求。
3.5加强旅游管理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冲突的现象,需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具体的措施如下:(1)政府部门在下达与旅游业有关的要求文件之后,需加强管理与监督,保证旅游业能够将其规定、政策执行到位;(2)旅游管理工作需自觉服从政府部门的要求,在政府所提出的政策与指令下,科学、合理地开展旅游管理工作;(3)旅游业在开展管理工作之前,如果对政府的政策与要求存在异议,应及时反映情况,以便于双方在互相沟通、协调之下,对政策与要求进行完善,保证双方工作的开展均能合理、顺利,避免冲突的发生。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旅游行业在未来将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我国当下的旅游管理中还面临诸多的困境,这给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旅游管理部门也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强与完善,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琼英,全华.网络最大流模型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6):158-162
[2]庄晶晶.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24):94
[3]姜莉.中小旅行社在旅游管理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商贸,2010,7(12):163
旅游管理的硕士研究生一般有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目的地研究、旅游文化、旅游经济等多个方向,每个学校的设置都有所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旅游管理已与工商管理并列,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该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差异化;旅游管理;本科;就业;广西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一、高职教学质量标准研究意义与作用
教学质量标准是不同类型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质体现。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类型还很新,迫切需要各高职院校在提高教学质量工程中内更新办学理念,按照教学质量标准来确定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色。构建高职教学质量标准研究意义如下:一是向全社会展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准,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创造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确立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应有的地位。二是通过构建和实施教学质量标准,引导教学质量建设具有实效的进行。高职教学质量标准在教学中具有三个作用:一是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对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等的依据;二是用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督导的主要依据和评价标准;三是作为学院对学生、企业、相关院校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的信息平台。
二、高职专业质量标准构建过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质量标准制定的基础,是学校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在具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具体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培养出能主动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着眼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以旅游管理知识为基础,以管理能力为重点,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面向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德能合一、知行合一、具有良好职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分析职业、工作与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对学生即将从事某种具体职业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的分析过程,应通过对具体职业所包含的具体工作任务及每项工作任务所包含的操作步骤的逐一进行列举剖析,教学工作者从中掌握从事具体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以及各个知识和技能内容的各自相应的具体要求。分析职业的基点是职业岗位。例如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如下。1.国内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服务与管理工作。2.国内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培训部从事员工培训工作。3.国内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从事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工作。4.国内外旅行社从事导游、计调、外联等工作和旅游饭店餐厅、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工作。5.国内外旅行社、旅游饭店从事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三)设计与描述教学质量标准方案确定培养目标以及分析职业、工作和能力所得出来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和职业规范等要求,这些都是一些初步的简单设想,这些设想只有在标准方案制定形成以后才能得到实现。设计与描述标准方案就是把这些设想逐步变成在逻辑上让它清晰,在科学原理上让它可靠、具体、能够有效实施的方案。例如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对于标准方案的描述如下。人才培养以“国际合作,校企融合,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为模式;课程体系以道德养成为主线,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为重点,搭建基础教育、道德养成、职业发展三个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夯实在校生理论、知识基础;职业发展平台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为运行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打牢学生的职业发展根基;道德养成平台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全面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第三学期划分为三个方向。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方向的核心课程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旅游服务礼仪、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共计6门课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产品设计开发技能;计调外联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共计三项核心技能。景区服务与管理方向的核心课程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旅游服务礼仪、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及案例分析共计6门课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景区服务技能;规划开发技能;景区营销技能,共计三项核心技能。导游方向的核心课程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旅游服务礼仪、导游带团实务共计6门课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导游带团技能;导游词创作技能;导游营销技能,共计三项核心技能。(四)分析与评估设计方案质量标准方案设计出台以后,是否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是否科学可行,是否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其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效果的评价。当然,质量标准不规定评价的具体程序,只为这种评价提供一定程度的价值导向。
作者:杜娟 周恩超 黄雪野 单位: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改革背景下,学院积极探索实习管理模式。从2013年开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最初的“分散实习”转变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进行毕业实习安排。集中实习,即学生自主选择到学院签约合作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由学院及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实习期为6个月。少数有其他实习需求或选择“3+1”小语种学习的学生可选择分散实习,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实习期不少于三个月。在实习管理的改革探索中,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本文从实习生的实习心理出发,结合自身组织实习管理的工作经验,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管理工作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拟为高校实习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实习前工作环节:自愿为前提,制度来约束
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实训基地。毕竟,现在的学生以90后为主体,加之大多数三本的学生本身家境条件就很好,强迫他们去一个自己并不期待、不情愿的实习单位开展为期三到六个月的实习,如果没有以自愿为前提,学生实习的后期管理工作会给指导老师、学校乃至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根据我院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学校统筹(集中实习)与自主选择实习(分散实习)相结合模式”来进行实习管理。系部出台了相应的实习管理条例,明确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实习模式。针对“分散实习”的学生,要求该类学生在实习前必须自行找好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必须与旅游行业相关;其次,学生在实习前需提供实习单位接收函或实习协议,以证明学生将在该单位实习;若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实习接收函或实习协议,则必须选择参加集体实习。第三,实习期间,分散实习学生必须在之前提交的《实习协议/实习接收函》的单位内实习,实习期不少于三个月,否则将受到一定处分。针对自愿选择“集体实习”的学生,指导老师首先在实习动员期间详细客观地向学生介绍校企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实习条件,既阐述了有利因素,又重点突出集体实习将面临的困难,以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使实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此外,为防止集体实习学生中途无故中断实习,系部明确规定,该类学生因个人原因(身体原因除外)提前与实习单位解除实习协议的,将受到一定处分。
三、实习过程工作环节:重视过程管理,提供及时、全方位的指导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院以“重视过程管理,提供及时、全方位的指导”为管理原则,安排有经验及责任心强的教师进行实习指导。主要包括“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及时帮助并解决实习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实习生利用接触实际的好机会深入研究问题等。”以我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方向)集体实习学生为例,系部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前往校企合作单位。在学生入职前期,要求指导教师一同参与实习生的入职过程。通过与学生一同参加入职培训深入了解该企业的情况及学生前期的思想动态;学生分配到岗后,要求指导老师前往各个部门了解学生主要的工作任务。此外,指导老师还要深入到员工食堂、员工宿舍了解学生食宿情况。在实习期间,系部要求每一位学生每月必须按时提交实习月记(以邮件形式发送至指导教师邮箱),并且规定若实习月记存在抄袭他人、弄虚作假等行为,实习成绩以不及格论处,不能取得实习学分。在学生反馈的实习月记中,学生把每个月的实习感受、实习困难都真实的表达了出来,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月记,及时了解了实习生的思想情况,并通过邮件回复、电话等形式进行相应鼓励、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方式加强与实、实习生、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的联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四、实习后期管理工作:综合评分,传递榜样的力量
我院实习后期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时间长短、实习月记提交质量、实习报告质量、实习单位鉴定及指导教师意见5个部分组成。在实践中,采取科学而规范的综合评分考核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实习月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促进了实习纪律的明显好转,提高了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的满意度。以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方向)实习生为例,共有36名同学在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实习,只有4个同学因为身体和家庭原因提前结束实习,其他32人坚持实习了6个月,在实习期间多次获奖,用人单位对实习生评价很高。此外,在2011级旅游管理实习生跟踪问卷调查中,我们调查到有53.33%的实习生获得了实习企业留任的通知,14.75%选择留在原实习企业工作,部分同学直接升级到领班、主管级别。学院实习后期管理的第二重心,就是要向下一届学生传递榜样的力量。我们首先对实习生的实习月记、实习报告进行了汇编,完成了2010级、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月记心得汇编册,供系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内部阅读。下一届学生们从师兄师姐的月记中深入了解了实习的内容、应掌握的技能、心态等,对他们来年的实习提供了一定借鉴。其次,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实习生现身说法,调动了下一届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让其更深入了解实习的意义。
五、存在不足及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