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合途径

一、高校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但是高校目前的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现行的教育方式不利用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高校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校培养人才的压力也逐渐增加,虽然很多高校以素质教育为办学宗旨,开设了一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课程,但是总体来看,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仍然是高校教育的核心,高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从教学资源、师资、考核、后勤辅助等方面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对学生最终的考核也是以专业成绩的好坏为标准。在这种教育形势下,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在高校中被忽视,而德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和行为,也关系到大学生在将来就业中的表现和道德规范,学生的德育水平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当前高校教育重知识轻德育的做法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校过于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虽然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但是总体来看,理论教学和书面教育仍然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的课程安排仍然以课堂学习为主,教学内容局限在书本知识中,教师只是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授课,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埋头于各种作业、考试和评比中。这种情况下,学生得到的实践机会很少,一方面学校认为实践及具体操作都是毕业以后的内容,因此学校很少安排专门的实践课程,最多就是实验操作或模拟训练,另一方面校外实践机会很少,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知识的学习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都得不到有效提升,不仅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成果,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高校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有所忽视

高校教师是开展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的要求,如一味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等,却忽视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没有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首先,有的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深,将自己的工作内容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方面,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品质以及言行思想的关注,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缺乏责任感,导致素质教育的开展效果不够理想;其次,教师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专业性不足,一方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把握不清,对学生缺乏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和规划,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不从心,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4.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忽视

高校素质教育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方面,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无法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融入和适应工作环境,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当前高校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欠缺,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首先,高校管理学生的手段较为生硬,高校通常单纯依靠规定、制度、纪律等约束学生,对学生缺少鼓励和正面的引导,导致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没有做到以生为本这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其次,高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较为欠缺,教师与学生日常沟通交流较少,没有真正的尊重和关心学生,导致很多学生遇到学习及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策略

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将两者融合可以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的融合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树立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随着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教育理念也要进行及时更新,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势在必行,只有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因此高校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对此,高校领导者要坚定素质教育的路线,同时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安排素质教育的课程或活动时加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高校的教学目标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过关,而应该转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就业人才,改变人才培养思想和模式,在专业教学的同时重视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同时,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需求,并指导学生理性分析自身现状,挖掘自身潜能,认识到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由此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2.建立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当今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点,当前高校在实践教育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首先,高校要改变日常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的现状,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的成果落到实处,通过实践课程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传授职业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同时达到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目的。其次,高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高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另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例如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平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不断完善职业素养。

3.打造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专业性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在职业道路上表现,因此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加深对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真正了解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次,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社会或企业实践,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实际的就业环境和对人才的需求,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还可以使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更有针对性;再次,高校聘请优秀的行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或者定期邀请学者专家到学校讲课,通过学习和讲解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确定自己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便于使今后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综合性。

4.构建基于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考核体系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社会人才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就业市场中虚假信息盛行等又加大了大学生职业教育的艰巨性。大学生职业教育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着眼社会正在发生的各种变化,努力探索职业教育的新形式、新规律。因此,构建一个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显得必要而且紧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学生职业教育所面对的新媒体环境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由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转到当下流行的新兴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在由多媒介技术和产品合成的新传媒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元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把虚拟影像的传媒世界当作真实的现实社会,按照媒介的描述感知和理解社会。但面对内部运行机制极其复杂、充满着各种社会利益博弈的媒介时,大学生因缺乏真正的媒介辨识力而无法甄别媒介信息的真伪,把媒介内容看作毋庸置疑的权威和真理,在心理上形成了对媒介的过分依赖、认同、轻信甚至盲从。例如,一些虚假的媒介信息常常会导致大学生求职者的决策失误,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因此,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下开展的大学生职业教育面临的职业文化环境、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等都受到严重的挑战,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实施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传统的职业教育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创新和改进教育方式成为当务之急,而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则不失为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

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教育客体的客观要求当前,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触和感知外部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生奇志等人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使用媒介呈“复合化”趋势,95%以上的大学生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介获得新闻和信息。在传统媒介和以网络、手机为标志的新兴媒介对比中,使用网络媒介高居榜首。同时,由于缺乏对媒介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信息传媒社会将大学生置于媒介网络之中,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给大学生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在媒介信息时代,在大学生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更真实、更理性地认识外部世界,也可以使其以更成熟的、社会化的心态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自觉抵制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为今后更好地发展自我、融入社会、贡献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教育主体的迫切需要在媒体信息时代,大学生职业教育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伴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影响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而校园媒介信息环境丰富多彩,媒体传播手段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迫使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的媒介素质,充分地了解网络,了解大众传媒,研究媒介传播规律,才能适应时代及大学生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指导。然而,现实中大部分职业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水平不如学生,因此迫切需要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以期师生的媒介素质同步得到提高。

二、构建面向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无论是面对不断发展的媒介信息环境还是职业教育的主客体(即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都需要加强媒介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面向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

(一)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校园媒介素质教育环境面向职业教育的校园媒介素质教育环境可以从多层次构建。良好的校园媒介文化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由表及里、潜移默化的作用。鉴于此,在高校中应积极推进多层次的校园媒介网络文化建设,将党的方针政策、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和大学生职业教育信息导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媒介网络环境中吸取知识营养,提高其媒介素质,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能力。构建以大学生职业教育网站为主体的媒介素质网络教育环境媒介素质教育网站不仅具有一般形态的动态网站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新媒介特征的WAP形态网站功能,可实现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支持大学生职业教育的移动学习环境。网站将文字、声音和视频集成在一起,将各种媒介就业信息,如职业指导讲座及职业生涯主题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演讲会、模拟招聘等等活动的文字、声音和视频素材挂在网站上,传播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知识。构建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辅导网站与教师辅导博客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辅导学习环境应重点丰富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知识,然后定期推荐一批好的有关职业教育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实施IP地址监控,并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设立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络论坛进行互动交流等。

(二)构建职业教育中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内容新体系一个良好的媒介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媒介素质的提高。面向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媒介的基本知识;网络媒介传播的基本原理;媒介信息制作与传播技术;媒介信息隐含的商业目的与功能及媒介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因素。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要求大学生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具备敏感的媒介意识、较强的媒介认知能力和媒介理性消费能力要学习掌握媒介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媒介的使用方法,包括网络媒介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网络传播基本原理等。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媒介基本知识,才能理性地使用媒介信息。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大学生要有媒介意识,通过现有的媒介环境寻找与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相关的媒体信息,养成正确的“职业媒介信息需要”。例如,大学生要经常查阅各种就业招聘信息,分析各种招聘单位的信息,了解用工单位的需求,通过各种媒介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提炼,了解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观。具备媒体信息分析评估和批判能力根据传播学理论,媒介通常根据其自身宣传目的选择媒体报道的重点,在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主观因素,可能出现一些不良信息。例如,现在的各种就业信息,传播渠道复杂多样,有一定的模糊度,真假难辨。一些招聘广告含有大量水分,有的甚至是一些非法机构的具有欺骗性、欺诈性的聘用信息。所以,培养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分析评估和批判能力特别重要。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大学生要做到不偏信、不盲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批判的思维分析和评估各种媒体资源,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甄别和筛选能力。

具备制作和媒体信息的能力及利用网络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在媒介信息时代,大学生既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媒体信息的制造者和者。制作和自己的媒介信息、借助媒体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相互交流是大学生媒介素质得到提高的象征。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应要求大学生不仅会查询浏览各种与职业相关的媒体信息,而且还要会制作和自己的求职媒体信息,如简历、求职感想、视频演说、视频自我介绍短片等。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媒体制作方法和知识,同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循媒体道德规范,要有自律能力,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充分认识媒体信息的社会影响力,制作和真实的、健康的、文明的媒体信息,利用网络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具备利用媒体信息发展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生要善于从媒体信息中提炼出有关实用的职业技术信息,结合现实环境情况,消化吸收,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另外,大学生通过参与分析评估、制作和传播媒体信息,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增加对社会的认识,能以成熟的心态、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实现自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信息沟通和协调能力大学生的信息沟通是指大学生获得某一信息后作出反应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即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信息沟通的形式有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横向沟通是指处于同一级别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纵向沟通是指不同级别的组织、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沟通和协调的作用是使一个群体中的个体成员都能够做到在恰当的时机将恰当的信息内容用某种适当的途径传递给相应的对象,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和谐的、快速的和健康的信息交流系统,有利于整个群体的组织和发展。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充满着信息和信息交换。高校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信息沟通和协调能力,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沟通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沟通能力,高校要研究和构建一个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和在校受训的经历、职业咨询和指导、口头表达训练和交际能力,以及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获得的专业技能和各种奖励、科研能力和成果等等。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综合素质要高,即以能为本,这些素质都取决于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

(三)提高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质要大力加强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质,抓好各系学生辅导员、学工处工作人员的媒体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既掌握职业教育工作技能,又能熟悉媒体技术、具有良好媒介素质的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媒介时代大学生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质。作为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有了一定的媒介素质,才能深入网络媒体世界中,了解学生的各种网络媒体语用体系,掌握丰富的网络媒体知识,具备较强的网络媒体沟通能力,才能适应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上的交流方式,才能真正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

(四)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师生媒介素质教学互动体系有效设计职业教育多媒体网络互动论坛通过校园BBS、QQ群、博客等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在各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围绕某一职业教育热点问题有效设计活动主题,并参与讨论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给予指导,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媒体接触过程中接受职业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质。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专业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试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年05期.

[3]周方跃.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1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组成

Taylor于“时间―动作研究”当中最早提出了与素质相关的研究。“素质是一个人或个体的基本特征,与高效率和高效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avid G.McGlelland如是说。大学生创业素质是集“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为一体。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等;创业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创业方向的行业知识、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创业有关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创业能力是在创业活动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本领,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业意志和创业信念还有创业个性。创业意识是动力源泉,创业知识是重要基础,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创业能力是核心要求。各个要素在创业素质结构中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又是彼此独立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

2 大学生在创业中显现出的素质缺陷

2.1 创业意识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有的学生在性格上具有个性较强、缺乏宽容、合作精神的特点;有的学生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实践锻炼的渠道和体验,有的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果断性和坚韧性,不敢创业;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2 创业知识单薄,发展后劲不足

如今,很多高校都提高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分别开始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但是,还仅仅停留在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创业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开展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来实现,并且大多数是通过团委、学生会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导致学生管理企业和运营企业知识匮乏,缺乏技能的训练,难以满足社会对创业素质的需求。

2.3 创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自身职业能力素质的高低一定是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当下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独自承受挫折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团队精神缺乏,奉献精神不足,缺乏诚信意识等等;有的学生缺乏把握机会的能力,任由创业机会流失,有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导致核心竞争力下降;有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能力,导致运营失败;有的学生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总成为孤家寡人;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好创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教育培训以及职业实践等等,从而从整体上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4 创业观念不尖端,创业心理品质较低

有一部分的大学生 在创业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等待和依靠的思想,并不是积极地去探寻创业的机会,就想着毕业后有份工作就可以;有的学生避重就轻,不愿意吃苦,就业要求太高;还有一些学生好高骛远,只想所得,不讲付出;有的大学生还没有做好进行创业的准备,在压力面前一蹶不振;无法直面在创业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当在过程当中出现“挡路石”时,便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四化”模式

3.1 师资队伍专家化

一是作为创业教师,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良好职业道德、政治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要积极进行与创业有关的的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

二是高校中也应积极开展针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以及学习,如大学生创业教育KAB讲师,SIYB讲师等,使之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道路更加的专业化。

三是针对创业教师的授课形式而言,其应积极采用课堂讲授与企业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并加之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户外训练等新颖的授课形式,从而使得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创业的知识,达到对其全面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

四是创业教师应当在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亲身地体验创业的过程,从而使得教师可以对企业的运作以及发展等过程相熟悉,使得其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3.2 课程模块化

一是高校对于社会需求的动态要及时加以关注,并对市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加以掌握,彻底将高校课程设置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情况予以转变。

二是创业课程要打破“单一学科”的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多元”的课程结构模式,要改变以往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可以采用体验式学习、自主学习并重的教学方法。

三是高校应构建集全程性、多层性、基础性、渗透性、实践性、体验性为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建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课程、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型,四个模块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模拟模块是依托、活动模块是载体、实践模块是重点,四个模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建立多学科互补交叉的,动态多层的教学体系,多维度进行应用,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以期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

3.3 校园文化职业化

一是高校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成为多彩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培养锻炼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协调能力,培养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和综合能力。二是通过邀请优秀的校友和企业家针对青年学生创业的需求开展创业大讲堂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通过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组织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让创业思维进论坛,进头脑,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与企业家座谈,让学生了解市场,体验创业者的艰辛,认识到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力,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四是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宣传工作,通过高校网站、电台、校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为主题的宣传报道,培育创业文化。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21-02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正确分析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经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下列特点:

(一)职业价值期望不合理

在一项针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调查中,73%的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水平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劳动所得应该远远高于目前的薪金水平,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同学虽然达到了80%以上,但是却都认为不能忍受长期在一线服务。职业价值期望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评价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欠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害怕创业失败,创业热情不足等等都体现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期望不够合理。

(二)职业道德水平欠缺

在对用人企业的了解中,我们发现,企业非常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许多学生的不尽如人意,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受拜金主义影响,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物质收入,对于工资的多少非常看重,而且平日里组织纪律涣散,随便请假,如果迟到没有处罚就会任意迟到早退,个人对工作任务内容和业务内涵不求甚解,没有刻苦学习和向前辈请教的意识,眼高手低,爱岗敬业和奉献意识差。

(三)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除了那些经过校企合作班的长期培训的毕业生以外,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职业技能的后期培养才能够真正达到岗位的要求,因此,毕业生们在岗位上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岗位上发展得更好,许多毕业生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对工作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对自己的岗位发展没有规划,对个人的能力水平过于自信,专业拓展面窄,学习能力弱、外语能力低、计算机能力不足、信息意识弱、同时伴随的还有相关的岗位适应能力不足,诸如不善交际、缺乏团队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等。

(四)职业心理素质弱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一些毕业生在访谈中反映,由于自己高考没有发挥好,而进入高职院校,在入校后常会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耐挫力差、缺乏进取心,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毅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拼搏进取精神。此外,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与学习相关的事都没有兴趣,生活中常常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甚至激化矛盾。而表现在岗位中的就是,不能接受前辈的正确指导,不听取他人意见,工作中时常闹情绪,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不得不转换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决定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习惯,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还是源自于他多年来形成的性格,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关注,不合理的赏识教育过多,适时的惩罚教育太少,导致许多学生盲目自信,过于自大,认为自己能力强,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初入职场又不懂得尊重他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同时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对工作挑三拣四,不乐于奉献,敬业意识弱。

(二)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式各样的不良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受炫富、拜金主义影响,许多人淡化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担责任的价值观,更多的是追求不劳而获和各种物质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碰撞时,私心太重;同时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不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让许多人丧失了立足于基层、靠个人打拼进而获得成功的信心,转而去追求所谓的捷径。

(三)家庭环境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孩子从小受父母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有的学生的父母对社会不满意,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差,给孩子造成了工作做和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心理,当来到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的外企时,许多人仍不转变这种态度,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导致了适应不良,工作表现不佳,却又不知错在哪儿。

三、以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懂专业、会应用、有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如何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中注入新的理念和内容,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探索新理论,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创职业素质教育新领域、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利阵地,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阵地,积极探讨与此相关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品德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学生道德水平培养阵地,随着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礼仪诚信、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品质的培养,这些同时也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将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第二课堂学习与职业技能提升相促进

面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专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除了理想信念教育、礼仪道德教育,也应该将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纳入进来,以第二课堂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吸引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例如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各类学习型社团、专业讲座等形式,将第一课堂的内容巧妙地引进到第二课堂中来,让各色学生活动的主题不单是为了单纯的娱乐,更多的是寓学于乐。

(三)心理健康与职业心理素质相融合

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中,我们发现高职心理素质现状有待提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50%以上的受访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反映面对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大学生缺少足够心理准备,当遇到困难时没有能力合理解决,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产生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造成了高职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困难。我们要提高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认知水平,使他们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关心和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或向心理咨询教师反映。第二,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情绪问题,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可以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指导解决,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心理和情绪方面存在的某些特殊问题。

(四)职业规划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引导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个描述和把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盲目求高,贪恋物质的职业价值取向,可以开展“职业榜样在身边活动”,将往届优秀的毕业生或者和专业相关的优秀职业人士请到学校来,让同学近距离接触职业榜样,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要更好地引导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和劣势,基于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自我培养,更有利于大家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五)社会实践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1.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利平台,我们学生工作应该抓住这一有利阵地,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公益性活动,到农村进行宣传服务,关爱孤老等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引导他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培养他们的善意公民意识。

2.社会实践中将所学进行检验

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和未来岗位可能相关的工作,在实践中,有机会向社会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团队协作意识,就积极推进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为先,让学生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