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正在逐年提高着,伴随这种形势各个企业为了更好的谋求发展、让企业管理水平更提高一个层次,都在企业内部设置了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岗位,以便更好的使行政管理岗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也能更好让行政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能各司其职,对自身的职能发挥得更加充分,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添砖加瓦。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
要对企业行政管理岗位有合理的设置,首先要做的是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和特征有透彻的了解。所谓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组织依据一定的行政方式制度化的管理企业,而企业行政组织则就是企业内部的行政机构,使用的行政方式就是企业内部行政机构各个级别之间的从属关系。举个例子,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之间就是一种从属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等级上的差别的。而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管理方式有行政命令、行政知识以及行政规定和处罚等,在不同的情形下行政管理人员会使用相对应的管理方式,从而更公平的保证企业内部的和谐和稳定。
2.企业行政管理的特征
(1)企业行政管理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都是有很强的权威性,这种性质主要体系在上级行政机构人员拥有下达指示、命令以及惩罚决定上,而下级部门也需要对相应的指示、命令以及惩罚进行认真有效的执行。(2)企业行政管理拥有及时性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企业内部人员、各种设施、财务信息方面的时候需要使用多种管理的方式,并及时对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进行调整,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管理人员能比较及时的对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存在的很多不利因素加以察觉,并在问题出现的最初阶段进行解决,这是能对企业进行优化的一种十分关键的方式,也能让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功能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这就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备的及时性。(3)企业行政管理的纵向性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一种从上到下的管理方向,需要上级对下级的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和智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都是行政管理机构的上级对下级进行各种指令性的要求和命令,下级人员则是执行的角色,这就是企业行政管理所谓的纵向性。
二、设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重要性
1.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基础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的行政管理和通常的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并不完全相同,也不等同于企业管理,而可以说是综合了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特性,这种管理系统主要是依照法律法规管理企业内部的组织,目的就是更好的使企业发展有所推进。也可以这样说,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拥有优秀的企业行政管理岗位人才,才能最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让企业行政管理岗位都有最合理的设置和安排,企业中的员工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所长,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得到发挥。
2.让企业战略性目标的实现难度大大降低
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战略性目标,这些目标通常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通常情况下实现是十分困难的。而对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进行合理的设置,能让这种战略性的目标被划分成为很多部分,这些不同的部门由各个行政管理岗位负责完成,由此一来就能使战略性目标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让企业目标能更快速有效的完成,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
三、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相关方式
1.按照情况对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进行设定
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设置有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并不是有多少个岗位就需要多少工作人员,岗位和工作人员并不是一个相等的数目,也不能混为一谈。行政管理岗位要按照企业实际的需求进行工作人员的设置,可以一人身兼多职,也可以一个岗位有数个工作人员,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按照需要确定人员的配置。
2.对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
(1)合理安排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相关调查显示,通常企业中行政人员的数量会占据企业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因此企业性增管理岗位在对行政人员进行设置的时候要参考一下这个数据,结合企业实际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进行人员的设置,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内部岗位的平衡和稳定。(2)考察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直接反应行政管理岗位设置的合理性,要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合格之后才能允许其上岗工作。对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性格特点和个人优势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上岗之前还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这样能使其更迅速的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四、结束语
企业行政管理岗位是至关重要的,会直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合理的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设置,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发挥所长,共同推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作者:曾燕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刍议跨文化交际在企业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关键词:行政单位 财务管理 风险控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和多样化,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不断的去调和,如何做到去协调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财政管理,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最需要注意的地方。而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性也是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的关键,任何财务部门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要解决这些难度就必须做到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之间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并力合作。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不断变革和深入,促使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体制也急需要不断的改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着财务资源来源风险和财务资源使用风险的双重压力(即财务资源的获取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防范违规性风险;财务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防止财务资源的违规使用及使用效率低下)。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和管理,有益于改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人才管理结构,继而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人才管理和财务管理逐渐实现规范化,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防风险控制的能力,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的措施与水准。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调整,对行政事业单位达到提高其自身的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做好了前提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足的原因
2.1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薄弱
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是这个单位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所牵制的生产、管理各个部门都需要与之配合。而就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而言,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认识到单位自身在财务会计上的不足,没有将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会计制度与会计管理放在财务管理中的首要位置。一味的去追求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忽略了财务管理和经济收支预算的功效,受到传统的经济观念的影响较多,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运行而忽略了构建适合单位内部会计体制的发展与改进,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
2.2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一直是并存的状况,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它的非营利性与服务公共性的特性,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人员会在潜意识中存在一定的财务思想误区,认为只要按照上级部门批准的范围进行一定的财政预算,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是不可能发生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就算由于某种情况,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上出现风险,也是由国家财政来承担,与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直接关系。这种缺乏风险控制的思想存在于很多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当中。也是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一再提高的原因,财务人员没有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这是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不足的重要因素。
2.3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支出缺乏控制意识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内部财务管理不够全面,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没有关键性的控制核准,容易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肆意挥霍,无顾及的扩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水平,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的快速增长。为此中央提出了从加强控制政府行政成本入手,建设服务型、节约型政府。随着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政府收入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正逐步加强。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仍存在预算管理不够规范、约束力不强,财务管理缺乏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支出管理控制不严、节约意识淡漠,费用控制好坏与财务考评脱节等问题。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3.1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都需要一个健全的目标,用来构建行政单位财务的运行目的,它与行政事业内部的利益并不一样,它是行政事业单位总体的财务管理目标,用最大的财务限额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的运行和发展,也就是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率最大化,它是行政事业单位一切财务活动的目标和宗旨,它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终极目标,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方向。
3.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控能力
只有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监控能力,构建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良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一个健康的内部管理制度,找到内部管理制度中间的各个关键点,再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以及单位自身的财政预算,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程序,确定单位内部之间的管理职能和相互之间的控制关系,将单位内部的财政关系由一个部门的单项发展扩大至整个单位的整体努力方向。从而减少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风险控制难度性。
总而言之,几年前的美国金融危机一直使得人们心有余悸。而在这种金融危机风险下,人们面对风险的态度也从畏惧逐渐变得冷静与理智。而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上的风险是单位内部的财务支出、收入与预算之间的纠纷,如何减少这些问题中所造成的影响,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集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经济收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上的管理水平效率,都是政府财务部门需要注重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杜强,强化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2期
关键词:生产业企业 知识管理 竞争力
生产作为一种中间投入能极大的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提出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各地区也在积极的建立生产外包基地,通过承接国内外的服务外包项目提升地区的经济增长。作为生产企业本身也迫切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得财务上的增长和持续的成长。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能够有效的获取制造业客户的知识,在自身的企业中进行知识的增值并将这些知识创新性的应用于制造业客户。本文基于生产的特性分析了生产业竞争力的知识属性,并构建了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生产业企业竞争力的知识属性
生产是指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被其他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作为一种中间投入从而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1975年,Browning和Singerlman 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的时候,首先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并指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咨询、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并为顾客提供专门服务的行业。Gruble&Walker(1989)进一步指出,这些生产者大部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此他们的产出包含有大量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于是生产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与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根据顾乃华等(2006)的综述,生产业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征:第一,生产业的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第二,它的产出是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体现为被服务企业的成本;第三,它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当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可见,生产业企业的业务是以客户及组织内部拥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进行知识的增值,并将知识应用于企业客户的过程。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或学说,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对于生产业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能否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持续发展能力。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各类知识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是息息相关的。
(一)生产业企业知识类型
从生产业企业知识流转的角度看,企业的知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输入知识、固有知识和输出知识。输入知识主要是客户知识。根据Gerbert等的定义,客户知识是客户与企业在交易及交流过程中需要、产生或拥有的一种经验、价值、情境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动态组合。美国学者Osterle曾经将一般客户知识、关于客户的知识、为客户的知识和来自客户的知识四种类型。日本学者野口吉召提出应该建立“对准个别客户的数据库”,也就是集成了客户基本资料与购买行动等数据的数据库。生产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在互动过程当中为了向制造业客户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生产业企业必须了解客户的特征、需求、偏好等知识,这是进行客户分析的基础。同时,生产业企业也必须向制造业客户提供有关企业及服务产品的知识,这将有助于客户的需求与企业的服务相匹配。
固有知识是指原本存在于生产业企业中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中既有“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隐性知识,也有以文本形式出现的能够进行标准化的显性知识。从知识存在的层面上看,既有存在于个人的知识也有存在于组织层面的知识。生产业企业,例如咨询、金融、法律等企业大多是基于人力资本的智力密集型解决方案提供者,因此人力资本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知识能否转化为企业中的显性知识即知识的共享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这种共享也能够使企业摆脱对个别人力资本的依赖。
输出知识主要体现为企业将输入知识结合固有知识进行知识的创新,提供给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输入知识在人力资本的作用下进行了创新与增值,输出知识要在生产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中进行传播、利用和反馈。
(二)知识流转机制
在生产业企业内部,知识的流转同样经历着日本学者Nonaka所描述的SECI模型中的四个过程: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社会化过程是共享经历传递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隐性知识由制造业客户传递给生产业企业;在外部化的过程中,生产业企业将输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储存于企业的知识库中;然后企业结合自身固有的知识创造出为制造业客户设计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综合化的过程;最后,体现为解决方案的显性知识被组织中的员工所消化、吸收,升华为自身的隐性知识。
(三)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上面的SECI模型,虽然阐述了组织内部知识产生的起点和终点,对于知识的流转模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论述,但是对于知识在流转的过程中是如何对组织的竞争力产生作用、知识流转的过程如何提升组织的绩效没有进行说明。同时,生产业企业还面临着将知识最终传播给制造业企业或直接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有输出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在上述模型中,生产业企业从外界输入客户知识并向客户传递企业知识,通过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学习吸入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组织内部完成了社会化、外部化、内部化和联合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本身的流动不会产生创新与增值,需要利用企业的管理手段来实现知识集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最后,知识活动的结果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形成了提供给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要在制造业企业中传播与应用;另一方面,知识管理活动的结果体现在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与企业成长,即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在上述的模型中,存在着几个关键节点:
节点一:互动客户知识的获取与传播。这一节点是整个知识活动的起点,决定了后续知识活动的方向与目标。
节点二:社会化、外部化、内部化、联合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由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最终固化为成员的隐性知识。这一阶段管理杠杆的作用下,知识经过共享与创新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增值。这一过程转化的结果也成为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点。
节点三:其他外部知识的输入。根据客户以及项目任务的需求,企业中的员工有选择的吸收外部知识。这一过程是企业员工的学习过程,也是形成创新的关键来源。
节点四:解决方案在制造业客户的传播与应用。生产业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体现为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例如咨询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就是某些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法;物流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就是物流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生产业企业要保证这些知识活动的结果能够为制造业客户所接受,并在实施中形成反馈。
生产业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集成策略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所谓知识集成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将组织中存在的各类知识进行综合与再建构,从而使得分布于组织、个人层面的零散知识、单一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能够形成完整、可用的知识体系。知识集成管理就是通过固化的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激励等手段完成集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保证新知识体系的有效性。
很多生产业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就是知识流动的流程,因此面向流程节点构建知识集成体系成为切实可行的策略。首先,企业应识别出主要的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的主要节点,将各个节点应具备的知识、流程执行人具有的经验以及节点的成果以表单的形式固化在其内部,从而明确流程节点的输入知识、输出知识。流程节点知识与描述业务过程的流程图构成对某一流程的完整描述。全部流程的知识最终被综合成为流程库,从而完成知识的集成。为了便于对流程知识的检索与应用,还有必要建立起流程知识地图,描述知识的分布。通过面向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生产业企业能够有效的对业务流程各个节点知识的获取、应用、传递进行规范性的管理,为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打下基础。
(二)知识共享策略
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由于制造业企业的要求不同,所以生产业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组织内部原有的知识可能不能满足新业务的要求。因此组织中的员工是否具有学习能力成为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知识共享则是维持员工与组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关键的环节:获取新知识、新知识的应用、新知识在组织中的固化。新知识的获取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即针对生产业企业的具体业务。而这种学习能力的获得则一方面需要员工个人的努力,另一方面需要组织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实现。新知识作为解决方案的构成要素,要应用于制造业企业,同时也会在生产业企业的员工与团队间传播。在此过程中,组织应该培养、建立一种鼓励知识分享的气氛,并通过完善OA办公系统等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技术来实现知识在组织中的快速传播。最后,知识共享的结果体现在新的知识作为新元素进入企业的知识库中。
(三)知识创新策略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生产业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客户的需要,知识创新的结果通过商业化过程实现企业的盈利。知识创新也是维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同制造业企业相比,生产业企业的知识创新成果很难进行专利的申请,因此在实践中很多生产业企业对于知识创新的认识程度不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创新也存在着很多障碍。生产业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知识创新的评价与激励制度,以科学的方法量化员工的知识创新成果,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知识创新给予积极的奖励。
参考文献:
1.FRANCOIS,J.F..Producer services, scale,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0(42)
2.FUCHS,V.R.. The service Economy [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经济学家[J],2006(6)
4.Gebert H, Geib M, Kolbe L, Brenner W. knowledge-enable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ntegrat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cepts.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7(5)
5.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nmpany[M].Oxford Univ.Press,NY,1995
关键词:知识型人才;知识型人才特点;知识型人才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97-02
1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首先是由彼得・德鲁克提出,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总之,就是运用那些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产品带来高附加价值的人们。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和比重也日异突出。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劳动力已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劳动力:
(1)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忠于自己的职业,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他们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来源。
(2)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成就欲望。他们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希望有所成就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3)知识型员工具有强烈的自尊和自主意识,恃才傲物,难于管理。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做事有自己的主见和方法,很难适应在别人的不断督促和严格监管下工作。应尽量给予其充分的工作空间,不要过多的控制和约束。深奥的专业知识,强烈的自尊意识,培养了他们一些难于融洽于组织的个性特点。这种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管理也是每个组织的难题。
(4) 高附加值的创造性劳动。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和灵感,进行思维的创造性活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设备得以更新,引领科技前沿。这正是知识型员工不可代替的原因,也是他们自身价值之所在。
(5)对知识型员工的传统监督、考核难以实现。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不是操作线上的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可以通过熟练和经验获得来提高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服从规范化的绩效管理体系。而是通过大脑中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是无形的,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场所,也没有工作程序和规范,所以很难监督。而工作的结果,是与多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完成的,这里面包涵着大家共同的心血和劳动,也就难以考核个人的成绩。
(6)知识型员工尊重知识,轻视权威,流动意识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捷更方便。知识型员工凭借独特深厚的专业知识,知晓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及其欠缺不足,所以他们不会盲目跟随任何权威。他们的兴趣集中在对专业的利用创造并希望有所成就,这就使他们追随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动机更强于对他们企业的忠实;再者他们拥有才华,富于创造力,他们能够胜任任何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这都是他们流动意识强的基本条件,并且通过流动,他们还能不断提升自已的价值。
而要管理好他们,还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根据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假设每个人都存在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5种需要层次,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下,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已不是问题,现在他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需要。从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我国学者张望军,彭剑锋等先后对深圳华为等150名研发人员实施了“创新型企业员工激励要素调查问卷”。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定量地进行了企业员工激励因素与内在需求的分析,比较、分析得出了知识型员工需求要素排序是:工资报酬和奖励(31.4%);个人成长和发展(23.7%);有挑战性的工作(10.2%);公司的前途(8.0%);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6.5%)。由此可见,要想让他们为企业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还必须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需要。
2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高效管理
基于知识型员工的这些个性特点和需求特征,高新技术企业现在也正处在管理的升级换代和大力改革的阶段。高效地管理知识型员工势在必行,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组织结构的调整。
在传统产业时期是层级制或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那种层级制组织结构属于垂直沟通模式,严格按照等级制执行任务,自上而下,速度慢,效率低,又不利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而在以创新和效率取胜的时代,这种组织结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知识型的工作也是以创新为主,需要的是灵活变通的组织结构。往往一个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并非哪一个人所为,而是由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的。这就需要一种与之相协调的团队式或虚拟式的组织结构,为了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而集合在一起工作,又随着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而解散。这种扁平式临时组成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大家思想的共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进行快速有效的决策,争取市场的先机。
(2)以人为本,以能为本。
一般的组织中都是以职位设计来选聘人,在其位某其职。而对知识型员工来说,这种工作方式太单调,太枯燥,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挥。在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中,要实行“以人为本,以能为本”。他能做什么,他适合做什么,而不是说在应该某个职位上做什么。现在有些企业还推行了内部轮换制,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这样不仅扩大了他们知识面,激发了工作积极性,还能让他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相互协作。
(3)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薪酬战略。
①要建立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知识的发挥和利用的绩效衡量体系和评估体系。我们的绩效衡量体系要符合知识型员工的劳动特点,要有活力,要能够牵引员工去努力工作,去创新。而评估体系要公平,公正,公开;还必须能驱动员工迅速将他们的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快速转化为市场价值和客户价值来参与对员工工作的评估。
②要建立全面的薪酬管理体系:可分为货币性薪酬(工资,奖金,津贴)和非货币利(股权)。全新的薪酬体系要以知识型员工的个性需求为中心,要多样化,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与绩效评估体系的联系。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中,不少公司用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等方式来吸引、留住核心人才,将员工的长期利益和组织的长效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企业的一个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
(4)科学职业生涯管理,变终身雇佣为终身学习和培训。
希望不断成长和有所成就是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①要有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如专业知识的深造,管理培训,出国培训等,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职业素质。②能为知识型员工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技术方面,可以制定严格的技术等级,让他们一级一级往上升,会很有成就感;管理方面,可以设置副职和正职,或内部晋升制。我们的企业不要觉得,提供培训机会是一种资本的浪费,那是完全错误的。要知道对这方面投入的收益将会大大高于对于物质方面的投入。
(5)实行弹性工作制,营造出一种适合知识型员工创新的环境。
①工作时间可以弹性化。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远距离办公完全可以实现,这不但解决了在交通拥堵中耗费的时间,而且他们可以任意支配自己的时间,以他们最理想的时间和方式来完成工作;其次还可以帮助解决他们自己的生活问题,这种人性化管理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②在文化环境方面,我们的企业要鼓励创新,提倡创新,奖励创新。对他们要允许犯错,包容错误,促使他们勇于追求创新。这可以用一些奖励措施来推动,表现在物质方面比如各种各样的奖金,也可以表现在精神方面如以主要创新人员的名字来命名产品或颁发证书等。
(6)情感激励,有效沟通。
知识型员工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他们的创造性,这也是企业的生命力之所在。而员工的心情好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情绪具有一种动机激发功能。根据对成功企业的调查和理论概括:感情激励能使企业组织与职工之间的要求相互满足,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管理者不能再用雇佣观点和等价交换的思想来管理企业员工,要尊重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不仅依靠外力,更依靠员工的内部状态,其中包括士气、情绪等因素。管理者要多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工作。
(7)重视心理契约。
在20世纪 60年代,美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将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引入了管理实践。它强调了在组织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性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这些期望是契约双方相互知觉但非明确表达的、不被其他单位所共享的,它包括了个体水平的期望和组织水平的期望。这些无形的、表现为心理情感需求的期望构成了心理契约与认同的基本内容。
(8)知识型员工风险控制和管理。
①在与员工签订合同时,就要加入禁止性条款。例如,在离职后一年不得在本行业公司中就业。
②建立知识系统管理体系。将员工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公司全体的知识。可通过工作汇告或会议纪要的形式保存,让每个员工就记录下自己的工作,特别是掌握着重要技术和客户的员工,一定要详细。并把这些信息在公司范围内广泛传播,让知识共享,高效流通。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管理研究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问题与解决之道[J].MarketingManagement,2007.
关键词:知识管理 核心竞争力 知识磁性 磁效应
分类号:G356.8
1、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通过知识管理实现对知识、信息的体系化处理和整合,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促成其他业务单元的高效运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目前不少学者对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展开了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系统构建、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知识价值链、知识联盟、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管理等领域。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知识的磁性视角全面阐释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分析面向知识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面向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创造性地在知识管理中引入磁场的概念,并论证知识磁性和知识磁场的存在,分析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磁效应作用机理,为全面系统地分析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间的关联作用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
2、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2.1 面向知识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自1990年被普拉哈拉德(c.K.Pra-hal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之后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进步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众多企业确定其知识专长和境域的聚焦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著名学者巴顿将核心竞争力赋予知识的内涵,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沉淀知识所形成的难以模仿的、具有企业特性且不易被交易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独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因此,面向知识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即是指以知识为中心,着力于企业知识资产、知识体系的培育和更新,将知识管理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构建企业独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带有企业鲜明特征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在此过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成长的动力,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
2.2 面向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
近年来,知识领域的相关研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得到快速发展。达文・波特认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在于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因此,面向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是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为目标,通过构建企业知识库,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企业内外部知识网络互动,拓展企业知识容量,疏通企业知识传输渠道,在知识共享、整合、创新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在知识创造、积累、运用和扩散中,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知识磁性的确立依据及相关概念
3.1 知识磁性的内涵
物理学中把能够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之为磁体。这里的磁体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质,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步证实一切物质都具有磁性,特别是生物体的磁性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学者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认为企业知识同生物体一样也存在生命周期。知识的生命周期是由知识积累(产生)到知识共享、整合(发展)再到知识价值的增值(繁荣)再到知识更新、再积累(重生)的生命过程。在一个生命周期中,企业不断从内外部获取、吸收和积累知识,进行知识共享、整合和创新,实现知识在应用过程中的增值,然后企业在现有知识积累基础上获取新知识,重复进行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增值。因此,可以将知识看成一种特殊的生命体,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磁性的观点,本文认为知识存在磁性,将其称之为知识磁性。但知识磁性与物理学中物质的磁性有所不同,在本文中指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由于知识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知识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体现的是知识粒子的性质,而隐性知识主要体现了知识波的性质。所谓显性知识,就是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以传播和共享并且有规律可循的;而隐性知识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中,又分别可以分为编码知识和未编码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管理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它是隐含的、未编码、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其外显化的过程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表达的过程。因此,知识磁性主要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其相互转化过程中,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吸收、知识创新、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的4个阶段都存在着显、隐性知识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所以知识管理过程也是知识磁性发挥作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过程。
3.2 知识磁场的形成
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而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在浩瀚的宇宙中,一些物质借助磁场向对方施加强大的影响。对磁体磁场的分析往往借助于磁极以及虚拟磁感线。知识作为一种磁体其周围也存在着知识磁场,那么知识磁体的磁极以及磁感线的界定就尤为重要。
在知识磁体中,旧知识和整合之后的新知识分别是磁体中的两个磁极,知识整合的过程形成磁体中从旧知识磁极指向新知识磁极的若干条磁感线,那么旧知识体系、新知识体系以及知识整合过程三者便构成了知识磁场的主要部分,而知识创新是切割磁感线的线圈,创新过程也是线圈切割磁感线形成电流的过程,促进磁场中“知识电流”的产生,这样就形成了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发电机。知识发电机将产生的能量不断对外输送,实现知识的应用和生成,促进企业知识体系的形成,将知识显性化于产品,并使知识电流通过企业“能力用电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各个维度能力的提升。知识电流从企业知识发电机不断流出,将知识转化为企业能量对外输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成本有所降低,企业管理水平、营销水平、生产能力、服务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则充当了回路中的用电器,这个过程即形成企业内部知识回路。知识磁场的形成和企业内部知识
回路分别如图2、图3所示:
3.3 知识磁效应
物理学中将物质磁状态的变化引起的物质其他性能的变化以及其他性能变化所带来的物质磁性的变化统称为磁效应。磁效应是物理学中的概念,主要指磁铁、电流的磁效应以及热磁效应,但随着科技发展,发现生物体广泛具有磁效应,并且大量非生物体也具有磁效应。而磁效应这一概念也逐步延伸,从物理学逐步延伸至经济管理领域。但目前经济管理领域的学者对磁效应的研究还不多见,也没有明确对知识磁效应的内涵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只在相关文章中引入磁效应和场的概念。本文认为,知识磁效应是知识管理在知识体系形成过程、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企业知识不断更新以及企业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形成企业自有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改变和提升。
生物体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磁场随生物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发生变化,知识磁场也会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知识的这种磁效应是在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逐步发挥作用的,知识的磁效应也就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磁效应。知识是通过知识管理过程的知识吸收、知识创新、知识整合以及知识应用4个阶段形成知识发电机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磁效应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吸收外界的知识在知识体系中进行整合,融入知识创新元素,形成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各个能力维度的提升。在危机事件中,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磁效应会显得尤为突出,对企业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有积极作用。危机事件对企业的知识磁场产生一定的干扰,企业吸收危机的信息并根据危机事件的类型以及危害程度,在企业知识体系中进行知识整合和创新,提出应对危机事件的新思路,发掘企业在危机事件中急需提高的能力,通过知识管理过程提升企业能力,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危机事件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从而使企业在处理危机事件的同时也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4、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磁效应
4.1 知识吸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磁效应
知识吸收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首要环节,是企业从内外部环境中获取和积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过程。企业通过已有的知识路径,识别对企业有利的知识和信息,对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掌握、运用和开发,发掘竞争对手的外溢知识信息,在知识吸收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对知识和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对自身知识的驾驭能力,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知识吸收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磁效应表现为知识吸收改变了企业知识磁体的磁极。企业通过对新知识的吸收,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使知识磁体的磁极不断增强。知识吸收的过程实现了企业的知识更新,有利于企业知识结构的改善和知识存量的增加,使知识磁场的磁极和知识磁体的磁力均有所增强,并增加知识电流的产生,为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同时,知识吸收过程也是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知识吸收使企业了解外部环境信息,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特别是有利于提高企业对突发危机事件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反应能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多次正向循环和强化,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2 知识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磁效应
知识创新是对知识磁场中磁感线的切割过程。在物理学中,对磁感线进行切割会形成电流,那么知识创新对知识磁场中磁感线的切割就会产生知识电流,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发电机。知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的基础,企业通过知识创新带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
知识创新通过切割知识磁场的磁感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磁效应。当内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吸收新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和利用,产生切割磁感线的动力,知识线圈连续转动,从而产生知识电流。但是随着企业遇到的内外部环境的不同,企业知识吸收的状况有异,知识磁场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产生的电流强度也不同。核心竞争力作为这个电路中的唯一用电器,在不同强度的知识电流作用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能力,如生产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服务能力等的创新、改进和提升,并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创新不断切割知识磁场的磁感线,产生知识电流,带动知识线圈不断转动,并由此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动力。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正向变动使企业长期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4.3 知识整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磁效应
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单元,不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需要通过知识的整合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知识整合是知识积累的延伸和知识共享的深化。企业仅仅进行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r能充分发挥知识体系蕴含的巨大价值。知识整合过程是形成知识磁场中知识磁感线回路的过程。知识整合将企业吸收的新知识、创新的知识以及原有的旧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内外部的组合,在知识体系内部形成由旧知识磁极指向新知识磁极的磁感线。进行外部整合以构建企业适应环境所需的竞争能力,进行内部整合以夯实企业的知识基础和完善企业的管理系统,不断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源和知识细胞,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性和延展性。
知识整合的范围、效率以及弹性大小直接决定了知识磁感线的强度和密度。其范围越广,知识磁感线的辐射范围越大;其效率越高,知识磁感线的排布密度就越大;其弹性越大,知识磁感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范围就越广、作用力越大,知识的磁效应越强。知识的磁效应越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越强;作用范围越广,对企业的发展就越有利。因此,知识整合的效率、范围和弹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性和延展性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4.4 知识应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磁效应
知识应用是企业在经历了知识吸收、知识创新、知识整合三个环节之后,具体运用知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它是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磁效应的外化体现,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直接接受市场竞争考验的关键环节。知识应用即将知识融入企业管理实践、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过程,有利于企业形成模块化的生产方式、特色销售方式和服务模式,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有效地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质性。
知识应用环节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磁效应是隐性的,通过将一个个知识元融入到产品或管理环节实现。知识应用将企业知识体系融合为若干不同功能的小知识元,这些知识元在企业的管理以及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进行集聚和融合,形成若干个知识磁场,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都能及时掌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迅速将知识和信息传导至企业管理层。管理层快速响应新的市场环境,加快企业对新环境的适应速度,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抢先,占据竞争的绝对优势地位。知识应用对企业的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通过营销知识和服务知识的应用,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以及顾客满意度的提升,从而形成企业的特色营销文化和服务文化,同时也带动企业以企业文化为载体的隐性知识能力的丰富和提升,进而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