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需要注意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角色,要做好一名引导者与旁观者,而不再以教师的身份干预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强行灌输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掌控课堂纪律的同时维持课堂的活力,不能在课堂讨论中严格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喝止与责备。
2有效的主题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明确的是有效的主题拥有是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具体地说,如果教师制定的讨论主题缺乏深度,高中历史课堂讨论难以深入开展,学生找不到讨论的关键,也不需要经过资料的收集就能够进行讨论。换言之,教师所制定的课堂讨论主题要拥有讨论的价值,要拥有论点才能够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才能够使学生的认识更加透彻,在反复激烈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探讨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清王朝为什么会被列强压迫。于是,教师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清政府统治制度的对比”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这个较为浅显的主题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这个主题切合了教材的内容,但学生只需要通过翻阅教材就能够得到答案,使课堂讨论失去价值,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时,有的教师提出以“假如西方列强彻底了清政府,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会变成什么样?”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这个讨论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否定和架空,从某种程度上具有足够的新奇感和刺激性,满足了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和认可。此时,学生的热情变得高昂,迫不及待的参与课堂讨论抒发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人民的心声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将各种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激烈的讨论,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进一步发挥了课堂讨论的效力。
3有针对性的引导能够对课堂讨论进行升华
最后,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自己在高中历史课堂讨论中的角色。一方面,教师必须在课堂讨论中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自己成为旁观者。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堂讨论中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要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探讨,要灵活的调节课堂讨论的氛围,保持学生的活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例如,在“假如西方列强了清政府,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会变成什么样?”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中,学生讨论的焦点始终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课堂讨论陷入一个死的循环中。此时,教师应该适时的提出疑问,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新的方向。如:“西方列强已经在武力上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他们是真的不了清政府吗?如果了清政府,西方列强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好处?”这个问题为学生指明了思路,帮助学生从死的循环中走出。基于此,高中历史课堂讨论就能够再次展开,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使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得到升华,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4结语
在整个高中阶段,所有学生一般会在高一年级将所有科目作为必修课程,在此期间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对孩子所擅长的科目,即文理作出一个综合的衡量与判断,然后会作出适当的取舍,在整个教学当中学生也会自发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产生排斥心理,如擅长数、理、化的学生自然会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他们形成的思维是:“反正我又不选文,高考也不考历史,不学也没关系”。出于文理分科的考试模式,学校与老师也不免形成敷衍的心态,再加上不少高中院校重理轻文的风气使得历史课程并不能得到该有的重视。对于文科生而言,历史课程的地位举足轻重,历史、政治、地理在高考中总分值300分,其中各占100分,历史课程本该重视体系贯通,但是初中阶段不少学校将历史课程看得可有可无,尤其是初三年级,所以不少同学在高中的学习中很难将历史课程整体串联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记忆。
二、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课程改革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理不分家可谓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为适应新高考政策,各学校与老师有必要对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作出创新性的突破。
(一)历史教材的编排新历史教材的编排注重分类与专题教学,主题与侧重点都很明确,这样一来便于学生对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最终能够自己分析差异及成因。另一方面,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其专业度的要求必将有所提高,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的体系与顺序进行简单的灌输式教学,自然会使不少学生失去对历史课程的兴趣,长期下去,历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所以针对新的历史教材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安排与应用,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与潜能。
(二)对历史课程思想的转变近些年来根据文理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理科生的可选择性似乎多于文科生,出于这样的原因,不少高中院校形成重理轻文的风气,家长与学生也被渐渐感染,从初中便更加重视数、理、化的成绩,对历史、政治、地理只是做简单理解。这样的思想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新的高考模式也正是做出了对这一错误认识的反驳,不分文理,综合考量学生的能力。新的高考模式一经提出,不少学生也纷纷抱怨学习压力的加大,不少家长也会担心孩子门门学不好、学不精。针对这一顾虑主席也提出“多元录取”的政策,所以在学生录取与未来就业上家长大可不必那么担心。在传统高考模式下不少学生呈现极端化,即理科知识门门精通,但文科却一窍不通或文科知识学得很好,但理科知识却一点也不懂,这样的偏科现象甚至不在少数。我们要知道未来的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新高考的政策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综上所述,学校、家长、学生在新高考政策上应该有全面与深刻的认识,不应只顾及到眼前的利益,应为社会的发展与孩子的将来作出更长远的打算。
(三)历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一直强调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应着眼于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根据以上宗旨学校有必要对历史课程作出整体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如若具备相关条件,可以模拟历史的情形再现,也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相关的历史短剧或者安排学生观看相关历史的电影与电视剧,在近几年电视银屏上历史巨作层出不从,经过改编的故事情节更是五花八门,这样一方面可能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造成一定的混乱,所以这时候校方应对学生做出正确、积极的引导,对影视剧中存在的历史问题及时做出探讨,避免学生误读历史。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也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教师在历史的教学方式上也应作出深刻思考与大胆尝试,首先要优化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如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导入课堂,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尤其是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时,他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可以多加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历史教学当中刻意去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入预备包含感情的意境当中,进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与震撼之感,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相呼应,如此一来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与记忆必定深刻;最后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优化学习的方式,通过对历史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可以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人们的教育教学思维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这种转变还很不完善,还处在一种探索过程中,比如高中历史教育,随着高考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也进行了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却在许多学校很难实施下去。本人根据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这现象进行了一些探索。
1对新教材的分析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各学科大部分教材都进行了重新编写,很多教材与原有的教材相比变动很大。其中,高中历史教材就变动得非常大,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
这样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新教材主题突出,有一定的条理性,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教材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体现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华,将人类文明中最灿烂的部分呈现给学生。
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这部教材所编写的内容跨度非常大,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
2使用新教材之后的教学策略
2.1新课改之后,大部分中学都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探索,很多学校与专家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新鲜的教学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空前活跃的气氛,对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
第二,要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一味提倡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式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它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忽略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忽略了学生需要有一个接受真理,积累知识,增长才能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所谓探究式学习,重心应该落在“学习”上,而不是落在“探究”上,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是手段、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要把科学领域的探究活动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解决科研课题的探索过程,去理解概念,形成认识,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探究教学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2.3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还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3更新评价方式
由于高考等客观原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笔试,评价依
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当时,高中历史教学被固定在一个模式下,不得不这样做,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禁锢了教师的思维,使学生只能学到知识,不能提高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之后,这样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如果再这样做的活,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就是一场形式,所以要更新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个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可见,如何“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逐步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复合型的评价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们除必要的平时习作、期中、期末笔试之外,把探究活动课上的主题发言、平时课堂上的精彩见解、历史小报的编制、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等等都纳入我们的评价体系,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反过来,又很好地促进了历史课堂教学。
(一)教学方法老套,学生缺乏兴趣
高考的压力是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师们为了节省时间还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必然沉闷无趣,加之有些内容较难理解,自然会使学生会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这种缺乏思考带有功利性的教学致使许多高中生不明白学习历史的真谛,在不喜欢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痛苦学习。
(二)教师越俎代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宰着具体的课堂教学,把学生思维模式严密定格在教师预设的框架内。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面面俱到,无所不讲,但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成为百分之百的观众。另一方面,每节课的活动程序都是在教师的严密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是一个完全“受制于人”的学习活动,毫无自主性可言,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下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许多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用了多种讨论互动方式,然而,课堂气氛是活跃起来了,却忽视了学习内容,空有其表。一些教师在采用视频教学手段时,课前引入不够,课后思考引导不足,导致授课变成了纯娱乐性,使得学生的兴致很高而学习效率十分低下。有些教师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忽视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和谐统一,忽视了学生的学龄阶段特征。如高一学生思维比较具体,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创设情境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分心,这些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对于讨论议题和互动内容的设置也不够科学合理,由原来的“专制型”变成“放任式”,一味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缺乏适当的、有效的、充分的讲解点拨,使讨论流于形式。
二、产生无效环节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在要素。而缺乏兴趣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感。大多数学生表示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却不喜欢上历史课,对历史的学习仍然是以死记硬背为主,历史教育的本质意义被忽视。高中历史是一门很严肃的学科,内容复杂、知识琐碎,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负担稍重,而且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专题研究和学习方法,这使得历史成绩不易迅速提高。这些都挫伤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认为学习历史这项科目是最没有应用意义的。
(二)教师尚未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其考核评价标准,使广大师生在新课程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使富有活力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流于形式。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课堂内容死板缺乏张力,忽视了启发性教学的本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历史知识,并不加以理解,且盲目记忆,缺乏思索。这样的教学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更谈不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历史教师自身的历史素养不高
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特别是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优化教学设计思路,展现教学的艺术美,并要求教师从全局出发,了解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知晓实用的教学方法等。许多教师教学缺乏追求,没有激情,且历史知识的储备有限,照搬照抄教学大纲,同时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在教学模式的开展创新上也很难有所突破,使得历史教学水平始终停留在授课的层次,未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教学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此,我们要从研究教学内容的传统圈子突围出来,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立足于学情、学法的研究,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注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用真诚的态度推动学生一起参与教学课堂,让学生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打破常规进行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模式,构建“态度、习惯、方法”三结合的学法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专制型”课堂向“民主型”课堂,“封闭型”课堂向“开放型”课堂的转变。教师除了转换角色,还应该完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讲授模式。1.巧设情境,营造氛围。通过设置合理多样的教学情景,使枯燥烦闷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与探究。2.科学恰当的启发设疑。设置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以达到“启发式”的最佳学习状态。3.适时恰当的引领点拨。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路,协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顺利解决问题。4.及时有效的评价、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探索发现进行评价时,应当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并非仅仅检查学习成果。教师的评价方式应当是人性化的,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要多方面、多视角地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综合、客观、全面的归纳总结,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实时的把握。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生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创造性。创造性也是对现实的超越。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地理学科中各种地理知识表现出来的探究兴趣以及对新知识的求知态度,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们的创造性并不仅仅局限在创造出未曾出现的事物、知识或者见解上,而是表现在比较简单的层面上,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新知识的建构或者生活问题的处理上;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某一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等,这种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亦或者敢于对某一个或者是多个地理现象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等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假设等。然后再灵活的掌握这些地理知识等,这也是学习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二、调整课程安排,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根据具体的实践教学经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主体性并没有充分的被调动起来,主要原因有这两点:一是,地理教学与现阶段的生产、生活严重脱节,而且还缺乏社会实践的空间;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学生们也没有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基于此,可做如下调整:比如,利用周末或者是假期的时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民众生活情况调查”,让他们设计出活动的方案、调查问卷,然后再总结调查的报告等。这样,学生既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一些地理课本中的知识,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补充一些边缘的知识和交叉知识,这样也会使得课堂教学更具创新性。例如:在教学《地球在宇宙》这节课中,地球上的水平物体偏向问题可以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释,地球公转速度的年变化也可以和开普勒第三定律相联系进行解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之相联系进行知识的讲解,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地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
对高中地理教学也提出了要求:要学习对实际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依靠书本的教学模式以及死记硬背的陈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堂当中,在生活中去学习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去体验生活。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例如,在教学《人口的数量变化》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议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城镇或者是乡村人口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了,而是获取知识的实践者和组织者,只有当他们自己通过调查,研究,然后再通过分析等得出来的知识,才能让他们记得更牢,而且还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因此,地理教学中,适当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授课,对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无疑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