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管理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经济;价值载体;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12-02
知识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概念,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作为理论科学,知识管理研究试图通过界定知识管理的定义、范畴、内容和运作机制等途径将知识管理自身加以完善,使之成为一门系统化的全新的管理学科;作为应用科学,知识管理实践试图通过大力发展相关的知识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等促使知识管理效用得以最大化的发挥。知识管理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处于一个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之中,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在讨论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时候,必须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两个方面,方可对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在我们开展实施知识管理之前,必须对知识管理的概念、主体以及基本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价值,它必须藉由创新,再通过企业的商品化运作,才能产生实际的效益。因此,研究各界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对于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知识管理已经出现了二十多年,知识管理的框架已经逐渐成型。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都还没有达成一致,各界学者出于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界定。
Petrash(1996)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适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人,使其作出最佳决策。
Wiig(1997)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组织系统的、明确的对其知识资产进行充分的探索和利用,以提升组织内相关工作的绩效。他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自上而下的监督、推动与知识有观点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BecMna(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利用正式的管理渠道获取有用的经验、知识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能力、提升绩效、促进研发并强化顾客价值。该定义强调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对组织的目的。
Malhotra(1997)认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解决适应、生存、提高面对环境和改变的能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它具体包括组织从数据和信息中、从有创新能力的员工中寻找知识以提升企业绩效过程。
Yerna Allee(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
林东清(2005)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对组织内外部的个人、群众或团体内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定义、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利用和评估等工作。
清华大学刘冀生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及与知识有关的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对于知识管理,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内外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的捕获、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而作为组织则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以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知识管理定义的理解,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高新技术企业是高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这与知识管理强调的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造企业效益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知识、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是帮助且企业寻找、发现、组织和转移重要信息以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
2知识管理的主体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知识资源及其收集与整理、交流与共享、应用和创新过程的管理,以谋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个定义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层面
强调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过程及经知识过程逐渐形成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知识过程主要由知识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四个过程组成,统称为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
2.2企业知识管理的活动层面
强调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技术相关性问题,而是一种“社会-技术”系统,即对“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见图1)。因此,需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收集与整理、交流与共享、应用和创新过程等活动,并结合软、硬环境的建设,将企业文化、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核心过程等有机联系起来,创建出完整的知识活动:
2.3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层面
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
2.4企业知识管理的环境层面
强调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环境建设的支持。这里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几个方面。在它们的有力支持下,企业才可能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
3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
知识管理可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又互相影响的过程,至少包含四项活动,分别是: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四个主体则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其框架如图2:
知识获取是指通过学习或者其他各种方式收集企业(个人)所需要的知识。
知识应用就是将企业(个人)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去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知识共享就是在企业一定范围内进行知识的传递活动,不仅使有需要的员工能掌握知识,也使有需要的客户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这最终也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这里所讲的知识共享的范围不只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包括外部的客户。
知识创新是一项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活动,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Petrash.Cx. Dow’s journal to a knowledge value cultur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J].1996,14(4).
[2] Wiig. K M..Knowledge Management: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M].Pergam on Press/ Elsevier,1997.
[3] Beclnnam. Thomas J.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Soft Computing[M].Canada:Banff,1997.
[4] Malhotra, Y.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quiring Organiz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s Confere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1997.
[5] Vema Allee.知识的进化[M].珠海出版社,1998.
[6]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 刘冀生,昊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8] 杨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黄河,陈娟娟.知识管理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4,24,(4).
[10] V.Sambamurthy,Mani Subramani.special issu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J].MIS Quarterly,2005,29(1).
[11] 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与框架模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4).
[12] 姚波,杜琦,解芳.基于战略营销的知识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5,25(1).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竞争优势;基本思路
21世纪的到来,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管理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核心。而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掌握知识的员工,所以知识员工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资源,因此,知识员工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焦点,企业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立足,就不得不关注如何认识、培养、领导和管理知识员工的问题。
一、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加拿大企业管理咨询师赫瑞比(Horibe・F)于2001年把知识员工作为智力资本分为三种类型: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我们都知道,管理的作用是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要在知识员工管理方面树立企业的竞争优势,首先必须认识清楚知识型员工这个概念。
“知识型员工”也称为“知识工作者”,或“知识员工”,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为人们比较普遍接受的的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是:“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
知识型员工有其不同于普通员工的内涵和特殊性。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ler Drucker)认为知识型员工是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辛考茨基(Dzinkowski 1999)认为“知识员工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他把知识员工看作智力资本,包括他们的版权、研究成果、运作良好的数据库、品牌忠诚等。因此,知识员工是指在企业中从事生产、创造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做出创新型贡献,带来资本和货币快速增长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他们以知识为载体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
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具有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知识型员工一般都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了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具有开阔的视野,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个人能力素养;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知识型员工往往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而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身价值;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是富有活力的群体。知识型员工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由于知识型员工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也有其独特属性:
1 知识员工的流动性
戴维・尤里科(David ULrich 1998)教授认为,具有高度智慧资产的员工(高层次的知识员工)实际上是一种义工,这不是说他们的工作不需要报酬,而是说您所聘用的工作并不是他们的主业或者说他们同时有好几份这样的主业――这就是流动性。他们留在一家公司服务并不是他们的“需要”而是他们的一种“选择”,即选择一家有利于发挥他们专业知识的企业工作。但是,正是这样一种流动性适合知识领域中复杂的专业工作性质。
2 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
知识员工之所以流动性大与他们这种工作环境不确定性有关,道理很简单,既然哪里都可以工作,他们就难免会到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有可能的话他们会身兼数职。这样就导致知识员工实际上很少依赖管理层的领导,相反,如果员工之间存在技术上的互补的话,这倒会让知识员工产生一种依赖感,因为知识工作很少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他们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产生协作,协作就会形成团队,比他们的独立工作更有效的多。这就给知识员工的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工作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3 工作产出的无形性
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不同信息,信息是零碎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中提升了一些抽象的看法,那么这些看法就是知识;知识是指方法;知识是指主意想法。无论是抽象、方法、主意,都是无形的成份居多。知识员工工作的无形性表现在:对这些无形看法、方法、主意的产生、存储和传播,并在产生、存储和传播过程中增值和产生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知识员工的价值创造过程也是无形的。知识产出的无形性导致无法用传统的计划和考评方式进行管理。
二、知识员工的管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知识工作的性质有复杂性、不明朗、不肯定而且风险高等特征。这样的工作性质根本无法按照传统企业的组织方式,把工作切块由相关部门按照工作惯例来完成。所以,知识员工的管理给传统的结构化组织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同时也给企业的各层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在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员工被假设为一个被动的执行者,管理就是对执行者分配任务和考评,这样一来,员工的创造性就难以发挥,,知识员工就难以创造价值。要发挥知识员工的价值创造就必须变革传统的管理方式。
面对知识员工的流动性问题,我们的不少企业常常为留住员工和避免知识资本的流失而忧虑。企业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通过提高薪酬、提供晋升机会和提高工作挑战性来建立知识员工对企业的忠心。这些方法对企业来说短时间内有效,但时间一长就变得是一种负担,因此从知识员工需求出发建立一种长效激励机制是目前我们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
对于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问题,也有些公司是从管理上进行改善,制定“电子管理上班簇”的方法。在享受电子上班的自由之前,对员工进行严格的电子上班前教育,包括如何与公司沟通、维护企业的利益、保密制度等;还有一些企业引入外判合同制员工(Interim Mamgement IM)管理方法,将员工的资料录入电脑管理系统,按照每一项工作的不同性质寻找合适的人选,订立清晰的IM工作范围和评价标准。这些方法都在某一程度上缓解了知识员工工作环境不确定性的问题。但是,知识员工电子化工作方式所带来的有效管理问题仍然存在。这其实是一个如何解决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对知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的管理可以在改善公司的人际关系方面下大的功夫。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仓储管理实务 同步仿真实训法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由于学制为五年,时间较长,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既不可能像三年制高职扎实,职业技能的要求又不像中职那样简单,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今后需求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以做高级技术人员也可做一线技术工人。
《仓储管理实务》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强很强的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既带有基础性又带有专业性,而五年制高职生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看,与三年制高职的学生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这种情况,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对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
一、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内容包括仓库的规划,仓储作业,库存控制,仓储商务,仓储技术与设备等。出于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还比较差的情况,需加大操作实践性强的仓储作业、仓储商务和仓储技术与设备部分的实训课时,并结合案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授课内容及课时分配见表1。
如表1所示,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的比例为1:1,仓储概述和仓储规划与设置的实训通过实地参观讲解达到教学目的,模块三到八的实训按照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仓储课程及五年制高职生的特点,先让学生手工填写各种单据,账册,模拟仓储作业流程,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基本仓储作业训练,熟悉各个环节的操作原理及要求,为最后的自动化立库综合实训打下基础。模块九仓储商务管理的实训通过设置不同的仓储业务,模拟商务谈判,让学生自己拟定仓储合同。在最后的自动化立库综合实训中,布置不同的仓储任务,进行一次完整的、系统的自动化立库的仓储作业实训。
二、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
1.采用启发式教学
五年制高职学生表现出调皮活泼,上课容易走神这个问题,我们需引导他们去思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最后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学习商品出库的基本要求时,可预先安排几个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的情节模拟商品的出库,然后根据提货人员拿着涂改过的凭证提货,仓管员未检查凭证的情况下,把新入库的一批货物出库,最后导致诈骗等情节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商品出库的基本要求――“收有据,发有凭”,“先进先出”,“三不三核五检查”等。
2.案例教学
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我们在每一章节中穿插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作为引子,或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或作为课堂讨论,学生3个人一组,采取竞赛或辩论的方式。
3.课堂教学和实训相结合――模块同步仿真教学法重点学习
高职院校学校的实训一般安排在学期末或学期初,这样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加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很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在物流公司的实地调研,结合我院的实训基地情况,提出了同步仿真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校内的仿真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首先进行模块的理论教学,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结束后,紧接着实训此模块的内容,最后又回到理论的角度总结实训,实现了同步仿真仓储活动的效果,不仅仅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同时改革实训小组的分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加到实训教学活动中来,模拟仓储活动中所涉及的主要角色,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整个仓储活动的流程及仓储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
三、多方位考核的考试制度
考试,是完成每门课程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事情,通过考试,可以督促学生对近期所学的课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复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然而,考试方法是否适当,对学生的培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好的考试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习风气,促进教学。
我们改进了以往平时成绩(作业,出勤)20%,卷面成绩50%,实训成绩30%的评定方法,其中平时成绩增加了案例讨论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实训成绩增加了职业素养部分,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爱护仓储设施设备,保持仓库整洁的良好习惯,坚持正确的职业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加大了实训成绩的比重,具体分值比例为:平时成绩(作业,出勤)20%,卷面成绩30%,实训成绩50%,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完成一张笔试试卷和简单的仓储操作。
四、结语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帮助他们树立规范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兴趣、激情、自信,培养责任感以及舒展的个性和创造性。
五年制高职学生仓储管理实务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大量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要编写合适的教材,结合专业特色,更新知识点与后续课程相衔接,同时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设备,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训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
参考文献:
[1]何锡涛.新老五年制高一职教育的比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2]乐盈.五年制旅游类高职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04,(20):24-25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拟上课;说课;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41-02
模拟上课与说课之间的区别何在?从准备到过程把握,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在模拟上课或说课活动中,会出现将两者混淆的现象?如何准确、有效地把握模拟上课与说课的技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更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一、模拟上课与说课的关联点
模拟上课与说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前者是在没有学生的前提下,模仿真实课堂完成的虚拟教学活动,其核心既没有学生,又是在上课。而说课,却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说出课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如何教、为什么那么教等内容。其核心是“说”。
同一内容的课用不同方式表达,例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即使模拟上课和说课在形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假如采取模拟上课和说课两种方式呈现的话,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是完全一致的,不是说采取模拟上课的方式教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时候,是这样的目标和重难点,采取说课的方式又是那样的目标和重难点。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来呈现,同一内容的课其目标和重难点是不改变的,假如出现了不同,不是模拟上课的设计出了问题,就是说课设计不够准确。
就不同内容的课而言,模拟上课和说课没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或许有人就会认为二者之间就没有了任何关联。其实不然,二者的关联点在于目的相同。即都是用于体现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只是模拟上课更倾向于课堂教学能力,说课则倾向于课前设计能力和现场表达能力。明确了这些,教师准备参与这些活动,就会更加突出重点,把握其关键,不会再混淆概念。
二、模拟上课与说课的考核点
无论是模拟上课还是说课,组织这样的活动,目的既然是考察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就需要进一步明确考核的点何在。模拟上课和说课尽管有其关联性,但本质上的不同十分明显。总体而言,模拟上课是要考察模拟水平,说课是要考察设计和说的能力。具体而言,要考察的是二者的流程与内容呈现。模拟上课究竟上的是哪些内容,即流程中哪些环节需要详、哪些环节需要略;说课的时候哪些内容需要详说,哪些内容需要略说,甚至哪些可以不说,都需要十分明确。
首先,模拟上课,一般情况下以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为多见,明确了模拟范围,就更加清晰了模拟上课的流程和内容,即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练习环节是核心,或许其间会有组织学生展示和评价、讨论等,但是,那些都是因课的需要而设的,并非所有的课都需要后面这几个环节。该详的是讲解、示范,该略的是学生练习,点到为止,而不是用常规课堂教学的练习时间呈现模拟上课的练习活动。教师的指导也是如此,根据事先设计的指导方式,课堂上有所呈现即可,而不是一直在滔滔不绝地指导。另外,从前后衔接上,假如是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环节的模拟,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都可以省去,只是在主教材教学要结束的时候,可以进行简单的小结。
其次,说课,一般都是说全课,即一节完整的课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那样设计,以及如何上。在说的流程上,很多组织者都是让一线教师完整表达教学设计文本,如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到目标设置、重难点确定,再到教学流程、场地器材布置、密度负荷预计、安全防范、课的特色、效果评价等。除此之外,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是如何设计的,设计的意图,将如何上这节课等需要有一个清晰表达,这样的话,教师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都会十分明确。
三、成功模拟与说课的关键点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全面质量管理 概念 方法
前言:建筑工程与普通工程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对于人力资源和材料、能源以及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工程项目的施工期限也相对较长。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着建筑的使用,同时也关系着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对建筑施工企业最为直接的反映,需要引起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建筑企业施工中涉及的生产因素众多,变化迅速,同时施工期限较长,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尚且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和改进,
一.建筑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企业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是一个应用广泛的管理科学,要求企业实施“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全面管理及多样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2.特点
(1)全过程管理
指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坚持以预防为主,企业管理人员要将质量管理作为工作的核心,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加强对于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符合设计规定的标准。更加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工程设计到施工过程,以及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施工项目的总体质量。
(2)全面管理
指企业所属各个部门都要重视质量管理,做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尽职尽责地进行质量管理,调动包括施工技术、生产、材料、机械、质量检测等部门,共同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
(3)全员参与管理
也就是所谓的人人有责,质量管理并不单单是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企业所有人员的责任,质量的保证及改进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企业员工要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时刻关注工程质量,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从自身做起,确保工程的质量。
(4)多样性管理
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应用,建筑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施工指数,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改进,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能。
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或缩短工期,没有按照设计要求的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从而导致工程施工不合理,为工程项目埋下许多安全隐患,导致后期工程质量受到影响,进度缓慢,投资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其次,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现象,使得产生的内部监督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难以实现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同时,部分地方政府思想狭隘,对建筑行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缓慢,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然后,基层施工人员素质低下。施工人员是建筑施工的直接参与者,存在于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对于工程的质量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巨大。优秀的施工队伍可以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如果施工人员自身而对素质低下,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熟练,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工程管理人员如果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无法对施工人员进行合理地安排和调配,也可能给工程留下巨大的隐患。
最后,建筑材料不合格。建筑材料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材料的质量也直接决定工程的质量,只有合格的材料,才能建造出合格的工程。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材料的验收,还要对提供材料的制造商进行相关认证,这也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甚至确保施工项目最终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度
建筑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分项工程和整体工程通常都是多人共同进行,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一旦出现事故,责任的承担没有针对性。这就造成一部分施工人员变得懒散,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够重视,抱有侥幸心理。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质量责任制度,将工程进行细化,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层层把关,加强施工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其责任感,是责任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要对工程的相关设计进行监督和管理,如发现违背设计和勘察标准的人员,可以直接追究其责任,运用行政或法律手段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2.加强对于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要选用质量可靠的施工原材料,从原材方面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施工工程中,还要随时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材料的质量和使用期限,不使用不合格材料和超出使用期限的材料。对于土建工程而言,其涉及的原材料相对简单,主要有钢筋、水泥、砂、石子等。在施工开始之前,需要采用专业手段对这些材料进行质量检测,确认合格后才能应用在工程施工中,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超出使用期限的材料。
结语:总之,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着建筑的使用安全和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申黎君.谈建筑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13,39(8):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