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管理重点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形势下;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管理重点
市政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建设款项几乎全部由国家提供和社会筹措,但是投入的这些资金同巨大的城市建设资金比起来微不足道。因此,加强配套资金使用的效率是市政建设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市政工程对于造价的控制存在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在决策期、设计期、实施期以及竣工期均涉及到对造价的控制。而对造价的控制的侧重点主要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即决策期和设计期。特别是在现今深化建设工程预算改革的情况下,强化对建设项目造价的监管,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的造价变得更具有重大深刻意义。
1 工程建设的前期是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核心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般都关注在施工期的造价管理。从外表上来看,在招投标阶段,其中占成本比例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都是在施工期的工程施工合同中形成的。但是现实中,决定建设一个项目正确与否,计划是否有价值执行,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有资料显示,投资的决策期对造价的决定力达到了80%。事实证明,前期市政工程投资预算的偏差,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资金短缺,投资建设效率低,三超屡禁不能停止,市政项目前期投资估算的偏差也可能导致大量过剩资金。例如国家和机构按照特定比例建设投资的工程,在国家资金还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就已经完成了任务,并有盈余,多余的资金用于其他用途的现象时常出现。因此,只有切合强化项目的决策管理,建立优化的项目选择方式,用科学的全面估计,和细致的投资先前估算,以有效地遏制了大量超额和过剩的现象。
2 设计期是控制建设工程整个造价的重点
有资料表明,设计期对整个工程的造价影响力能够达到75%。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造价达到10%,由此可见,设计期是在工程总体投资大小确定之后,控制建设工程的造价的另一个主要环节。例如一项“白改黑”的建设工程,在改造之前原路面的损坏情况非常严重,在施工设计的时候为了便于施工,直接在原来损毁的路面上面直接铺上沥青路面,这时候就会使路面增高几十厘米,行车道高过非机动车道,下雨的时候就会造成沿线民居倒灌入水,紧接着又要解决建设设施方面的排水、绿化、协调住户等问题。“白改黑”解决了道路建设的局部问题,但后续的配套费将远远大于道路建设中节省下的部分,因此,设计人在设计的时候要既考虑达到设计的优化,又考虑到适当的造价控制,这样才能控制预算,节省资金。
2.1 实现工程设计的招标,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很长一段时间,设计人缺少对经济方面的考虑,设计思路保守,始终认为如何降低工程造价与自己无关;概预算负责人员也只是算,不管工程设计的问题,使得工程技术和预算经济相脱节,这样使得很难从源头上控制项目造价。无论多么大型的项目都需要工程招标,投标各种设计方案,优选设计,控制技术和经济的平衡。
2.2 实施限额的设计方式,根据批准的任务书和项目投资情况进行估算,根据经批准的项目总体概算控制初步设计,运用工程学造价原理,分解项目成本,严格确定工程设计总体方案。当然,设计的限额不能总是一味考虑节省投资项目的投资,要兼并尊重工程科学,遵守现实的原则。实施配额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项目的优化,周全考虑。
3 强化对招标期间投资进行控制
3.1 工程的招投标,主要有对设备、对各种材料的采购进行招标和对施工建设的招标两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争端,拟备招标的文件应该是极其严格和准确的,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发生过分的要求。在市政建设工程中,因为建筑材料所占的比例大,不能预见的因素多,所以对施工招标文件的编制和建设施工合同的签订要求甚高。
3.2 工程建设的合同是整个建设工程决算的重要依据、是对工程建设拨款和处理相关事务索赔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控制、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对施工经费控制的重要依据。所以,在签订建设招标合同的时候务求谨慎,特别是运用费率进行招标的时候,更要清楚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分包方之间的权、责关系。
3.3 要选择好最适合的开工建设时机。在完成工程建设的早期论证和开始施工方案的设计时,就选择好施工建设的时机。这也是控制造价的一个方面,尤其是以下两种情况在这几年多见:一是尽可能的避免到了年底才开始抢工期建设,从而导致材料的供应紧张,造成价格的突然上涨;二是尽可能的避开人力紧缺高峰、原材料涨价期进行开工建设。
4 加强对工程建设期间造价的管理
工程建设期间,就是把设计样图、各种原材料、设备等变成整个建筑实体的过程,是实现整个项目的建设价值以及利用价值的重要阶段。据调查,在建设期间,建设费用大约占到工程整体造价的80%以上,所以工程建设期间对造价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具体包括:
4.1 实行按工程进度清单招标的形式,对招投标进行规范管理。建设工程招投标是工程开工建设的首要程序,是确定项目合同整体造价,选择最优建设单位的关键期。当前,在工程建设招标的时候,基本上采用按工程进度清单招标的形式,对其进行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采用低价中标的,有采用出拦标价的,有采用建筑系数整体包干,一次包到底,施工期间不调整的。因此,招投标期间采用不一样的评定标的方法,是能够有效杜绝建设单位进行围标、暗中操作的好办法,同时也是有效控制项目造价的好办法。
4.2 要严谨认真的完成现场的签证工作。在建设施工现场,对建设单位应该填写的签证,在施工方填写完成,经监理确认后,必须认真审核,符合规定后才可以盖章签字,对不符合现场情况签证的不予签字盖章,对各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将给以必要的惩处措施,可以考虑扣除保证金等。对有必要进行复查的项目必须进行复查。
4.3 要谨慎对待每一处设计方案的变更。设计方案的变更要提前知会,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设计期变更,只需要修改设计图纸,其余的费用尚未发生,损失较小;采购期间变更,不仅仅是修改项目的设计图纸,还需要重新进行采购材料、设备等。在施工期变更,除以上产生的费用以外,还需要支付返工等造成的损失费用。所以,设计变更必须坚持高度负责的态度,事先应周密调查、备有图文资料,按照审批权限逐级报请审批,以确保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5 加强对工程竣工期造价的控制
根据有关的法规、合同,严谨审核工程款项,核实单价是否与标的单价一样,审核施工项目是否有删减,审核项目竣工后决算的总金额,务求结算能否真实体现工程建设的造价。在项目竣工所需材料齐全、真实的情况下,项目造价的最后金额要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单位进行核查审计,并由其出具最后的审计证明和报告,双方书面签字确认,从而确保整个工程建设造价的公正、公平且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
总而言之,只有强化对工程建设每一个环节中造价的控制和审查,运用动态控制手段来发现建设项目管理中暴露的突出问题和漏洞,才能促进资金管理的不断完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目前应该充分的发挥出奖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出他们的功能,并持续进行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改革现有的定额付款模式,形成按量计价系统,监理市场说了算的定价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新海.论市政工程造价常见问题与控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0,(04).
[2]卢跃.浅析市政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途径与措施[J].民营科技.2012,(02).
[3]黄慧.浅谈市政工程建筑中的造价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
在香港区议会议员中,年仅32岁的马轶超先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不但是区议会最年轻的议员之一,也是经过公众民主选举出来的民选议员。担任观塘区民选议员一年多以来,他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及社区服务,开展形式各样的社区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他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服务篇】监察施政 为民发声
马轶超先生于2007年11月18日当选观塘区议会民选议员,2008年1月正式就职。在当议员的一年多来,他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代表选区内居民出席区议会会议及区议会属下各事务委员会会议,同时,积极参与各事务委员会辖下各工作计划小组及工作会议,并保持高出席率,为民发声,监察施政。
他当选议员后,迅速筹办了“议员办事处”和“观塘康乐区居民协会”,这两个会所让居民有了一个活动的地方,并通过街坊互相举办各类社区服务和文娱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议员办事处”和“观塘康乐区居民协会”,他每星期接见市民、组织居民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查、每月提供免费的法律谘询服务和组织义工剪发队为街坊进行免费剪发服务等等。2008年,办事处共接受162余个案,马轶超先生都以积极的态度把市民的意见向政府部门反映,虽然不是每个事主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但他都亲自跟进,力求在有限的资源下,给市民作出有效的响应。
近年来,由于香港的空气素质、能见度每况愈下,影响了居民的社区生活;另一方面,香港地少人多,需要把握每分土地进行绿化和美化,这样才能给居民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小区。马轶超先生为绿化观塘区,举行了多次会议、举办全区性社会论坛、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步行实际考察,收集了大量意见,并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组织土木工程署、顾问公司参与设计观塘绿化总纲图。在观塘区议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他将绿化总纲图提出,并希望可以尽快落实,以期造福市民。最终,该议案获得区议会支持和立法会通过,预计2009年年底动工,这样,拥有美丽绿化和优美舒适居住环境的观塘区指日可待。
为了让居民享有一个安逸的生活大环境,马轶超先生可谓是呕心沥血,但他在关注社区生活大环境的同时,对社区居民的生活问题也颇为关心。
观塘市中心区的楼宇一般楼龄在四十年左右,而且大多是商住两用大厦,由于年代久远,一部分商铺已经没有人营业,另一部分商铺即使有人营业,但商店的招牌及其招牌架均破旧不堪。一旦台风降临,后果不堪设想。马轶超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要求屋宇署尽快检视和处理观塘区废旧招牌问题,以免这些废旧招牌成为都市的不定时炸弹。
可以看出,无论是关乎居民生活环境的大事,还是居民生活中的小事,马轶超先生都亲力亲为、为民发声、监察施政。在他为政的一年多来,他始终将社区居民的事记在心里,努力为居民排忧解难,营造了一个团结、舒适、稳定的社区环境。
【创业篇】办游学教育乐在其中
因为马轶超先生曾经在香港中国旅行社工作,对开办旅行社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见解。他注意到现在在香港开办旅行社不可能办成香港中国旅行社那样,因为自己资金有限,人力资源亦有限,无法与大型旅行社竞争,那怎么办呢?他另辟蹊径,从培养儿童礼仪、修养为目标,创办了与传统不同的旅行社,这家旅行社就叫“悠学行”。
在香港,主流教育是指中学、大学教育。马轶超先生就从辅助教育入手,将重点放在学童教育上。把握学童市场利用周六、周日、暑期组织学童游学,让学童在游玩中学到相应的知识,既让学童身心得到放松,也使学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悠学行旅行社自2006年正式成立以来,已从当初在本地专门经营学童游学,发展到现在的出境游等。公司业务发展迅速,已从香港本地延伸至大陆乃至国外。如今的悠学行旅行社的主要业务为:学童亲子游学团、各式各样提升学童能力课程、国内来港品位游、以番禺祈福新村为主的广东省自由行旅游套票等。
创业是艰辛的。漫漫创业路,无论身心是多么的疲倦,心情是多么的沉重,他都能坚强地挺住。即使在创业途中频频遇到困难、遇到指责、遇到暴风雨,他也始终坚信自己、坚信信念、坚信成功,认为总会有旭日初升的喜悦,困难总会过去。俗语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敢于创新,敢于付诸行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马轶超先生没有去等待幸运和机会,而是很好地把握了商机,努力拚搏。
如今,经过了三年的发展,悠学行旅行社已具规模,独立地开辟了一条道路,可以说,它是成功的。而作为悠学行董事总经理的马轶超先生也终于守得云开见日月,享受创业途中的艰辛与欢乐。
【奋进篇】 勤学刻苦开拓进取
马轶超先生七岁来到香港,在香港读到高中(中五)。 1997年去暨南大学读大学先修班,之后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国际金融专业本科,2001年毕业之后回香港工作。
如今,马轶超先生不仅担任观塘区议会民选议员,而且自己创办了悠学行旅行社,同时他每月要为香港一家报纸写专栏报道。这些事务占据了他太多的时间,每天晚上11点之后他才有时间开始学习,尽管时间有限,他仍然坚持每晚学习3个小时,几乎每晚都在深夜二点之后才能休息,这样他每天的平均睡眠仅有4-5个小时。如此超负荷的压力,他没有说过一声苦,没有道过一句累,他认为年轻就应该多学点知识,多磨练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取。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他顺利地被录取成为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每个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提升自己,而且行政管理MPA有助认识政府的运作,也就可以更好地履行民选议员的职责为公众服务。
席慕容曾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这多少有着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但同时也激励我们把握青春的分分秒秒,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而马轶超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认为人生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进取的生活目标,这样才能努力做好自己,服务大众;他还认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而他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学习、去工作,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为香港居民服务。路漫漫其修远兮,马轶超先生正是用青春的岁月谱写出服务、事业、学习的新篇章!
关键词:导游培训;导游队伍;健康发展
作为直接从事旅游专业教育、培养导游的一名教师,真诚希望能将培训的教学体会和想法与大家交流,在此仅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情况、对导游队伍健康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好岗前培训提一点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西双版纳导游培训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导游被认为是中国入世后最紧缺的人才之一。西双版纳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必将产生一大批的导游队伍,现就导游队伍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一)导游队伍的规模及结构层次
以2010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例,全州有310多人参加报名,其中70人通过考试,过关率为22.5%。
西双版纳导游队伍的等级结构,导游队伍基本上由初级导游员组成,占26.57%,只有极少数的中高级导游员,中级占11.50%,高级占2.82%而特级导游员为零。
从导游队伍的学历结构分析,目前工作在第一线上的导游绝大多数是以高中、中专学历为主。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才仅占20.5%,大专学历占77.09%,其中旅游管理(导游、含酒店管理)专业仅占20.92%
从导游语种分析,导游队伍语种结构单一,英语、日语、等外语类导游和泰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等小语种导游十分缺乏。
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20-29岁之间的导游人员约占30.54%,其中大专院校的在读学生占很大的比例为34%。
(二)导游队伍培训情况
旅行社和导游服务管理等依托机构是组织保障导游培训工作的主体,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把培训工作贯穿于日常业务和管理中;城市和基层旅游部门要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抓好对各种导游、景区点导游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导游技能和专业知识,努力形成导游队伍开放型的发展结构,国家和省级旅游部门重点要抓好培训的制度建设和检查督导工作。据了解,目前在旅行社聘用的导游当中,以兼职导游人员为主,专职导游的比例越来越少。另外,导游人才的流失情况严重,根据2011年西双版纳州旅游局行管科数据显示,2010年获取导游资格证的70人中,有28人已经不再参加导游的岗前培训,占全体导游的40%。有导游证的6人,现在已经不再从事导游工作。很多导游只是把导游工作作为过渡性的工作,而非是终生职业,导游工作过渡性是目前旅游业发展中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推进导游职业终生化建设(即导游职业化)也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广泛重视和高度关注。推进导游职业终生化建设更需要社会各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三)导游队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实际带团要求
培训内容方面都显示出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导游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空洞、知识老化、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培训内容上片面强调理论性,因此忽视了对导游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旅游市场对导游人才的实际要求,从而使培训出的导游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即使是导游专业的大学生也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真让其带个旅游团的话,竟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导游业务知识得尴尬局面。
2.导游员素质参差不齐,培训难以达成预期目标
在实际培训中,有部分导游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认为培训只是走形式,而忽视了导游培训的真正意义。很多导游尤其是老导游她们所关心的不是来通过学习学了多少知识,一来培训就让老师勾考试考核重点。而是关心考试难不难,能不能通过培训考试。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考试过关方面。所以就使得导游培训难以达成预期目标。
3.时间冲突,旷课、缺课现象严重
时间冲突,一方面一个旅行社不可能为了导游培训而关门大吉,旅行社要营业,这就使得必须有导游无赖地旷课、缺课,没有办法参加培训,就由旅行社帮忙请假;另一方面导游自己想多挣钱,或者是导游利用各种借口主观旷课、缺课。以及学生签到后就走人,根本不听老师授课,走形式的多。
4.培训师资缺乏
我州旅游职业培训师资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小,仅占5.65%,这给我州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带来不便。
5.考试考核应与本地知识相融合
现在导游员的日常考察偏向于景点介绍,范围局限,过于专一,缺乏知识面广度上的考察。全国导游证难考,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的导游证得过关率为27%左右;导游证的考试需要背的知识比较多,所以只要认真背书,综合能力好的一般都能过关。实际上有部分导游拿了导游证,但由于资格证考试时除了笔试外,口试主要是云南省的十二个景点中的一个,这就使得很多导游上岗后难以结合版纳景点进行讲解,甚至对西双版纳景点、历史、地理、人文等都不太熟悉,更谈不上创作导游词了。再加上部分导游自身性格、心态、知识和技能等多方面根本不能完全适应导游这个职业。导游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有时间与经验的积累,往往要锻炼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因此岗前和年审培训对于一名导游的健康发展就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训工作对于导游队伍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发展好旅游业,首先要从源头上把关,这就要求把培训工作做规范。培训工作对于导游队伍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从思想上更加重视的社会身份
无论是岗前培训也好,还是每年的年审或其他培训,对于导游人员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很多导游停团进行培训,不管是组织形式还是规模都对导游具有一定影响力,导游在思想上也完全做好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准备。每一次培训都将使得自己学到或掌握到更多东西。尤其是岗前培训,那将是意味着即将成为旅游专业人士,成为旅游的专家。因此,通过培训,会使导游们从思想上更加重视自己的社会身份。
2.导游人员尽快适应旅游环境
每年的导游资格考试都有很多大中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参加。原因是导游工作对经验的要求不是太高;导游资格考试更注重考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这对在读的学生来说就更有优势;导游工作既新奇又有趣,不用花钱就可游历四方,既可增长见闻,又可结交朋友,满足了年青人求新猎奇的心理。导游工作不仅对知识要求高,体力消耗也大,年青人在这一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导游年龄年轻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导游工作的操作性强,除了对体力有较高要求外,更需要从业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老练的为人处世技巧,专业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上述这些问题年青人往往欠缺。因此,通过专业人士和优秀导游的培训会加快促进导游人员适应旅游环境。
3.对导游人员的知识、技能以及言行起到规范的作用
据调查资料显示,七成左右的参团旅游者对导游人员不太满意。导游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很多,这就使得有些知识、技能等不太规范。而专业教师或优秀导游员通过研究、整合资料最终形成的材料对导游人员的知识、技能及言行都能起到规范的作用。
三、关于做好导游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教师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导游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这时由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不少导游专业是下设在历史系或地理系中,如讲授导游业务的教师有的就是教历史或地理的,因此,这些“转行”或“跨行”的教师在讲授导游业务的教学过程中,明显带有自己原专业的特点。正是由于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掌握和必要的导游实践经验,才产生旅游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状态。因此导游行业用人单位总是抱怨高校导游专业的大学生理论知识多,实践能力差。为了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适应职业需求的从业人员。应该增加我州旅游职业培训师资人员,以便能更好的提升我州旅游职业培训质量,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在选择教师时,建议可选择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专业老师、专业人士和优秀导游对其进行培训工作。
(二)培训内容
导游培训中最重要的是先有标准。到底给导游员培训什么,导游员到底应该掌握些什么知识?却又众说纷纭。毕竟导游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接待的客人什么样的人都有,因此导游员懂的知识应该非常广,待人处事、统筹协调、应变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而培训中所学的又非常有限。到底培训什么,这值得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多加思考。
导游人员年轻化伴随的是经验不足,业务水平不高,人员流动频繁等等问题。导游的成长总要经过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关键就是要为年轻导游作出良好的职业规划。并提供各种职业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培训的目的是使导游通过学习学到知识,掌握好技能,在以往的导游水平上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导游作为旅游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是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的人,因此在对导游队伍进行培训时,必须要立足导游实际和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导游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实践操作运用能力进行培训。培训之前应先有调研,根据调研制定培训计划和相应的内容。我省现行的导游资格考试由笔试和口试组成,其中笔试科目包括:时事政策、旅游法规、职业道德、导游业务、云南历史与概况、云南旅游资源、导游基础知识、文史常识。口试包括:语言技巧、景点知识、常规服务、应变知识、接待礼仪等。上述内容对导游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但为了让导游成为本地的“万事通”,为本地旅游更好地服务。我们还必须结合实际,将西双版纳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建筑、宗教、少数民族风情、热带植物、珍稀动物以及玉石、银饰、购物等融入到培训内容中,使培训有计划、内容有针对性,能够真正让导游学以致用。
(三)培训方法
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训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培训,如人际沟通,礼貌修养、言语艺术、景点知识,历史文化等课程可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而对于一些实操能力的培养,可采取交流联谊的形式,相互交换工作经验。在导游培训模式上,我们应从过去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为以实践技能为中心,全方位注重培养导游的综合素质。导游实践技能技巧培训应占整个培训时间的60%以上。
(四)培训时间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其中也包括气候资源),由于受旅游资源本身限制,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存在淡旺季之分,而且受发展阶段限制,淡旺季还体现得非常明显。在旅游旺季,导游员可满负荷地进行工作,在旅游淡季,导游员不可避免地受到工作量小的影响而处于"半失业'状态,旅游业淡旺季交互进行,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培训中心在制定培训时间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培训应在旅游淡季分批进行。否则,就会出现很多主观或客观旷课、缺课现象的发生。使得部分导游人员培训工作没有真正从中受益。
(五)培训考试要规范
通过完善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吸引全社会有能力的人才参加考试和竞聘录用。提高导游人员的进入关卡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已经在旅游业得到实施,当前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进一步理顺考试知识范围与相关费用。持证人员与旅行社企业、资格证书与导游证书的发放等关系,要通过简化程序,逐渐降低资格考试的费用和时间;要通过游客、导游专家和旅行社企业等多方面的严格系统考核和适当延长实习导游员工作的时间等手段,保证社会人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进入导游服务行业,并力促进入旅游行业的导游人员有较高的素质。
针对导游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部分培训内容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目的是通过考试考核以考察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的景点讲解、对导游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与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
四、做好导游培训工作需要多方的支持
(一)导游员
导游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关键。首先,要满足天南地北、形形的游客的需要,必须要懂的多、懂的广、懂的深。这样才能回答游客的疑问,寻找与游客的共同点,进而提高自己的亲和力,使整个旅途游客能更加开心的度过。其次,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旅游行程一般比较复杂,车、船、餐、房、景各方面又环环相扣,但旅游中各方面都存在变数,一个改变又影响到其他方面。这时,导游员的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该怎样合理安排下一步行动,该怎样安抚游客的情绪,该怎样减少公司的损失等都要导游员具有很高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最后,导游员的性格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外向、开朗、坚忍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保证。时时保持灿烂的笑容,用真诚和热情赢得游客的信任,用坚忍和耐心化解游客的不满,一定要记住在无人格和身体侵犯的情况下,游客一定是对的。
(二)旅游行政部门 培养导游职业的满足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面对竞争激烈的旅行社市场环境,人才逐渐成为旅行社竞争的主要形式,提高员工的满足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已成为旅行社经营者留住人才的重要法宝。
导游是个极具潜力的职业,是国家的形象大使,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然而导游生存压力也非常大。为了加强导游队伍的稳定,防止导游人才的流失,旅游行政部门应该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生活保障 改善不合理的薪金制度,使导游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在导游员的工资中,基本工资应与导游员自身的等级相挂钩,不同等级的导游员应给予不同的基本工资,以满足其物质需要。
2.安全保障 导游员工作极不稳定,工资和福利保障随之受到极大影响。国家旅游行政部门应尽快为导游人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导游人员在患病、生育、退休时也能依法从有关部门获得帮助。导游人员所需的社会保障金则应由国家、旅行社、旅游公司、导游个人共同缴纳,导游人员每人设立一份社会保障基金缴纳档案,达到一定年龄和金额后,可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另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还要为导游人员办理必要的社会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导游人员的待遇问题,免除导游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对导游工作有一种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能够舒心踏实地工作在这个行业之中。
3.精神支撑 在我国,导游员晋级所需时间的跨度太长。《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规定,在我国,取得导游资格证满1年后,经考试合格自动转为初级导游,初级导游在取得初级导游证书2年后才有资格申报中级导游,而中级导游在取得中级导游证书4年后,才有资格申报高级导游,而要想考取特级导游必须在取得高级导游证书5年后才有资格申报。从中不难推算出从一名初级导游晋升到一名高级导游至少要6年的时间,而晋升到特级则至少也要1 1年的时间。十几年的时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漫长的,而且这个时间段又处在每个人人生的黄金阶段,这无疑使许多导游失去了晋升的耐,从而最终放弃了向更高一级导游的晋升。其次,在我国,导游员评定的等级只是名誉性的,职称与待遇脱离,甚至有的旅行社为了减少人员工资成本不愿聘高级导游和特级导游。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游人员晋级的上进心。
如上所述,由于导游和我国职称制度完全脱钩,使导游员走向职业化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因此,在现实中,很难有人把导游作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和奋斗目标。
(三)国家宏观调控
1.导游
政策上的规范和整顿是导游业良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导游员私拿回扣、旅行社变相转让经营权、零负团费、景区周边环境混乱,“一日游”、“黑车”、“黑导宰客”等众多方面将是国家整顿的重要项目。其中,“导游”这个旅游行业中的关键人物就在整顿中占据两席。现在有的城市已经对旅游管理的某些方面在进行试点。比较成功的有:1.建立《导游人员信誉档案公开系统》。导游是否合格上网就可以查了。游客通过网络输入导游员的姓名,可以了解到导游证号、等级、服务单位等基本信息,并且可以通过扣分分值和奖惩情况,了解该导游人员的服务行为是否规范。还可以通过声讯台的查询功能,拨打电话了解导游人员的基本信息和扣分状况。2.为了规范导游员的行为,多数城市开始实行导游员IC卡管理,将旧国家导游证换成新的IC卡国家导游证。实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监控,达到持证上岗、规范管理的效果。
2.旅行社
导游与旅行社之间的畸形关系源于导游实行的是低工资或没工资制度,而这种制度追根究底是在于旅行社的恶性竞争,于是就产生了旅行社“剥削”导游,导游“压榨”游客,游客投诉旅行社的怪圈,导游市场和旅行社市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市场相互影响,导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深层根源在于旅行社市场的不良运行状态。因此解决导游市场问题,必须解决旅行社市场问题。遏止旅行社的恶性削价竞争。
目前,导游的职业生涯是:资格导游――初级导游――转行的发展道路,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晋升到中高级导游的行列。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夭折,使导游队伍始终停留在低等的重复建设阶段。另外,现有的中高级导游人员更往往成为各外资企业的猎头对象,流失速度惊人。因此旅行社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使一批高水平、高级别导游员在报酬和其他福利待遇上能体现出比较优势,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氛围。实现导游职业终生化是现实之所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各旅游企业要注重人才培养储备工作,确实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做好导游培训工作确保导游队伍健康发展必须拓宽思路、更新观念、改革内容、改进手段,大力促进导游人员的知识、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高。同事要积极探索和尝试课堂培训以外的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现场观摩、典型示范等培训的新形势、新方法,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试论我国高校导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王培英
[2]我国导游管理现状与规范化管理对策分析 王金莲
[3]浅析导游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王威
[4]导游业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5]导游薪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
[6]导游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
在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上,有多种观点,并未达成共识。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的精英人才。这种观点,符合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对法学人才的要求,那时,法学人才极为匮乏,法学教育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而研究生教育是极少量的。这种定位下,不但要求法学本科毕业生具有实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但是,这种定位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各国法律趋同化,法律服务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从国内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呢?张彤认为,“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定位为职业教育而非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应以培养法律实用型人才、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技能、训练法律思维为目的。”薛刚凌指出,可以把社会需要的人才分为,“精英法律人才”、“职业法律人才”和“大众法律人才”。并且提出,“精英法律人才培养定位于博士阶段;职业法律人才基本上定位于硕士阶段培养;大众法律人才定位在本科阶段的培养。”也就是说,法学本科教育阶段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具有基本的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应学习其他学科的核心课程。以实现和社会需求接轨。蔡镇顺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只能是法学教育体系的一个起点,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法学本科阶段要以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学人才为目标,法学本科教育不同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律职业基本素质的从业者,要求掌握各主要法律部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高校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与实际情况要求的定位不符,则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师团队等方面。
二、法学本科教育的缺陷分析
(一)课程设置忽视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上轻实践,重理论。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填压式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较少,甚至是几乎没有。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课堂授课,课后答疑,论文指导几个环节。主要是理论方面的指导和教学,而庭审实践、律师实务等课程却没有设置,或者即使设置了实践类的课程,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实践。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学校没有开设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之类的课程。没有充分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模拟式教学法等方法。而且,由于法学学生在毕业前,要参加司法考试,而司法考试则注重对法条的考察,重点侧重于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等部门法的考察。因此,很多学校,忽视了特色课程设置,而以司法考试为指导。在日常教学中,不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一味的进行应试教育。难以实现复合型、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引领学生从不知到知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引领者。要想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有相应的能力。而实际情况是,法学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知识也是理论性的,对实务并不了解。自然也无法胜任实践性教学。很多教师为了增强实践能力,积极投身于实务工作,比如做兼职律师,但限于工作本身的要求,课堂教学和实务工作出现了撞车。而且,有些学校为了管理方便,也不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比如,对调课进行严格控制,不鼓励教师做兼职律师,参与司法实践。导致教师的知识来源于书本,也只能传授书本知识。而对实践一无所知。(三)课程设置知识构成单一法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十四门核心课程,而没有涉猎相关知识。只学习了金融法,却对金融专业、经济专业的知识一无所知;只学习了国际法,没有涉猎国际关系专业的相关知识;只学习了行政法,并不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法学学生对一些专业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皮毛,却无法深入。由于学分的要求,专业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非常低。因此,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选课,导致了法学本科教学知识体系单一。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法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要达成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学本科人才的目标,必须对法学教育进行改革,针对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设置应更注重能力培养
要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学院、系各层次都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从人才引进、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实践。改变过去单一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对已有的实践教学方式,应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包括模拟法庭、司法文书写作、法律诊所、法律援助、案例讨论等等。增加实习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可以设置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并相应的建立考核机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灵活的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时,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授,非重点,易懂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学,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可以在讲授知识后,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研讨式的教学,或者是案例式的教学。在考试中,有些题目设置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观点,也应避免唯一答案,压制学生的创造性。另外,有些课程考试,可以取消书面考试,而改成考察实践能力为主的考试形式。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性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可以适时地增加法律外语、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职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对外交往和跨国工作的技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需要符合改革要求的高水平的人才,法学教师队伍建设要注重实践人才的引进,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校应鼓励法学教师投身于司法实践,为教师提供参与司法实践的便利,如在调课方面,给教师提供便利,并考虑对参与司法实践的教师,给予课时方面的宽松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也才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联系,把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请进来”,让学生们到实践部门亲身实践,实现真正的“走出去”。
(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法学教育改革,很多专家进行了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美国的本科后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双学位模式,日、德等国的两站式教育模式等。而从学校层面来说,各学校应建立从上至下的对专业间共同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首先,可以在课程设置中突出本校法学人才的特点,比如,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课程,侧重于商法、经济法等课程的学习。而外语类院校则可增加国际法等法律的授课学时。不同类型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各有特色,可以减轻就业竞争的压力。压缩一些公共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的学分,将选修课分为各个模块,由学生针对兴趣,并由老师针对社会需求进行指导,选择课程。诚然,法学专业应该更多的学习法学知识,但是,对经济、管理、外语、国际关系等课程的设置,也可以促进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法学理论。其次,可以通过辅修,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再次,可以通过第二学位来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研究热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9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151-09
〔Abstract〕This paper us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bout key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and“crisis management”from 2011 to 2015 as a sample,to compare and analyse hot top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Via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e data sources,the year and number of publication,and publications to find out that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gets steady,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becomes uptrend turn to downtrend both in nearly five years.Via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high frequency words to find out the hot topics and the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of China.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crisis management;co-occurrence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hotspots
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的催化下,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管理理念、方式和领域逐渐嬗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梳理其发展状况。本文以国内近五年来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为依据,分析二者的研究热度、学科领域和主题热点等状况及相关特征,进而探寻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1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比较
通过统计文献的关键特征包括数据来源,发表年度及核心区期刊来源等,分析对比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概况。
11数据来源
为了解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状况,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系统中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以2011-2015年为时间跨度,主题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进行检索,得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具体发表篇数、发表年份、来源刊物等检索结果。
12研究热度比较
2011-2015近五年中,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发表总篇数分别为679篇和613篇,检索日期为2016年3月16日。如图1所示,2011-2015年应急管理发表的文献数呈平缓波动状态,总体而言5年间的研究趋势保持较平稳水平;危机管理研究文献数量在2011-2012年处于上升趋势,但从2013年开始逐年下降,总体而言5年间研究热度呈由高走低的下降趋势。
比较二者文献发表篇数,应急管理总篇数稍多于危机管理总篇数,危机管理文献篇数2011年基本与应急管理文献篇数持平,2012年显著高于应急管理,2013年又回到二者持平状态,但2014-2015年显著下降并明显低于应急管理,可见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平稳,而危机管理研究热度波动较大。
13学科领域比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1],在发表文献篇数的1/3的基础上,基本确定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群,选取二者累积发表文献的前33%,其核心期刊群的刊物来源及篇数如表1和表2所示。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分析
21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可实现文献特征提取与统计的书目共现系统工具BICOMB[2]对检索的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分别进行关键词提取,建立关键词共词矩阵,利用EXCEL开发工具VBA程序将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2011-2015年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题热点。
211高频关键词提取
通过BICOMB20系统的使用,从应急管理的679篇文献中提取3 042个关键词,从危机管理的613篇中提取2 586个关键词,并进行词频清洗,分别根据齐夫定律(二八原则)[3],选取高频词约前20%的关键词,则得到应急管理研究高频词19个,危机管理研究高频词17个,具体如表3所示。
212共现矩阵构建
共现矩阵是指关键词共现的频次矩阵,共现频次越高说明关键词之间关系越紧密,以此可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提取关键词,撇去关键词“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对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词进行共现矩阵生成,应急管理为 共现矩阵,危机管理为 共现矩阵,部分如表4、表5所示。其中,共现矩阵对角线即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例如在表4应急管理高频词共现矩阵中,突发事件出现频次为103次,与应急能力共现频次1次,与危机管理共现频次0次。
2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对比
221主题热点分析
根据高频词排序、聚类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梳理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主题热点。
(1)应急管理
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决策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近年来突发事件中和非常规突发事件呈现前兆不显著、一旦事发表现激烈的状态,具有明显复杂性、严重破坏性和潜在衍生危害等特征,因此进行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和及时的应急决策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目前针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预案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发生机理、预防策略、对策、问题、选择方法、模型及改进问题、体系及编制优化、路径完善等方面。如卢文刚[4]针对茂名市PX项目,对地方政府处理突发提出了相应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措施,利用媒体和网络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完善等沟通渠道等。唐玮[5]从个别预案生命周期角度,剖析预案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与演练有效性的现实路径。于辉[6]利用局内决策理论及方法构建迟滞方案与应急预案的分阶段启动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图4应急管理研究主题热点知识图为如何进行方案迟滞问题提供了思路。龙飞[7]基于云计算原理,将定性与定量值结合,提出基于历史经验数据的高精度知识匹配方法,为应急辅助决策中知识获取过程探索了新途径。
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突发环境事件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后果可造成环境或生态破坏,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应及时应急监测并预警,减少风险,降低损害。突发环境事件主题研究集中于概念探讨、影响因素、特点、应对办法、经验借鉴、评估标准等方面。如袁鹏[8]分析了国内企业突发事件环境风险评估及其指标要素、方法与实践探索,为企业此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参考借鉴。李程[9]将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定性和分类,指出了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环保部门在不同类型事件中的职责和处置要求,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策略。张霞[10]以九江、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提出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效能,为涉油企业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总结了经验教训。
③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11]是指国家层面处理紧急事务或突发事件的行政职能及其载体系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能与机构之和,而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各类工作表现即事体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处置反映着应急能力的高低。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特点、现状、设计构建及实证分析;应急能力研究主要体现在能力现状分析、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与模型等。如薛澜[12]认为目前面临突发事件增多及复杂性的新挑战,提出应尽快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新的应急管理体系。折喜芳[13]基于河北省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提出了应以法制化为基础,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体系为前提建立应急管理相关机制体系的构想。宋英华[14]针对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应急能力,构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验证明。
④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
应急管理范畴涉及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应急处置内容。危机与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与实务研究,涵盖方式、危机事前、综合危机、应对策略及实证分析等,但随着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媒介。在电子政务方面,关于危机管理的主题研究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策略、云平台与系统构建、绩效评估等。如郭景涛[15]根据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特殊性状况,利用电子政务建立了具备政令传播功能的危机管理系统,预防和治理民族地区危机。尉永清[16]根据自媒体平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因素和特征,从网络舆情研判和预警、突发事件处置和善后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余乐安[17]以5个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为案例,在建立的仿真模型基础上,实证并模拟了不同网络舆情应急策略。
(2)危机管理
①政府公共危机
政府公共危机涉及、自然灾害等的决策、治理及信息管理等众多内容,研究主要包括内在机理、对策、信息预警、管理探究、危机公关、模式选择、实例分析等方面。如王艳斌[18]在群众路线视阈下,认为应建立以群众为基础的情报信息网,加强公共危机事前预防预警意识、事中决策应对、事后恢复重建工作。黄微[19]探析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收集、处理、沟通及反馈机制,构建了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的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预警、应对、恢复三阶段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罗凌云[20]针对我国灾害危机管理暴露的各种问题,对汶川地震灾害以来的事例进行分析,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模式及危机管理体系提供了思路,有利于实现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
②危机传播与治理
危机传播是公共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政府组织面对危机采取信息沟通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危机传播与治理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应用、策略、模型构建、管理与治理体系、社会媒体等。如卢川[21]基于新媒体对政府危机传播特征的影响,建立了包含传播周期、生态治理和保障体系的政府危机传播治理体系,使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从“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过渡。温琼娟[22]以2010年4月有关玉树地震报道为例,剖析了政府在紧急救援框架、灾后生活框架、哀悼总结框架、重建发展框架及高层大爱框架的重要作用,对类似事件的危机传播处理过程提供了经验。
③图书馆危机管理
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全面监测与控制危机因素或事件的过程,图书馆危机管理主题研究主要包括管理实践、思考、策略等方面。如庄珍珠[23]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的成因,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实行危机信息管理、预防服务、馆员情绪管理,以及开展危机公关管理的三大策略。郭晓兰[24]运用混沌理论原理分析现代图书馆危机的混沌特征和危机类型,并提出了消除危机的策略。沈秀琼[25]从微博环境角度下,图书馆与读者交互时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碎片化传播、情绪主导表达、围观性及管理缺失等,提出了在危机信息传播时的潜伏期预警措施及舆论引导机制。
④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的思想与情绪,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与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主要包括体系构建、机制、应对策略等。如陈少平[26]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预判包括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符、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与师生个体相关的4个核心要素及相关阶段,提出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若干原则及对策。李明德[27]利用媒介分析相关理论及范式,以2005-2012年8年间的高校危机事件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典型案例,从众多维度对媒介的作用进行统计测量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在新媒介环境下危机管理现实问题及相关对策提供借鉴。
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遵照应急管理体系原则,工作过程包含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对策、机制构建、经验、情报工作、能力建设及评价模型等。如姬广科[28]认为通过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生成机制、管理机制和追究机制等来实现政府应急管理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姚乐野[29]从情报角度剖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情报运行的过程、构成与作用机理,提出快速响应的情报体系框架的构想。耿松涛[30]以旅游行业为目标,建立旅游业面对突发事件尤其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以具体城市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王国华[31]通过对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进行案例及统计分析,发现了网络舆论危机中政务微博内容和媒体关注点的关联,危机各阶段内容各有侧重等特征,认为政务微博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协调,深化与微信类社交媒体的联动,实现网络舆论危机的合力治理。
222热点主题特征对比
(1)各自主题热点热度均衡,主题间相依度高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中的关键词不仅包括排列靠前的高频词,还包括靠后的高频词,说明各领域主题的研究热度接近,呈现均衡化特征。根据高频词的共现相异矩阵分布情况,应急管理对应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说明应急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之间相依度较高,聚类分析中,主题集中度和关联度较强,形成了相对丰富的以行政与管理科学、图书情报和环境保护为集中领域的研究局面,因此应适当结合其他领域进行拓展研究;危机管理也呈现对应关键词共现频次高的现象,热点主题间相依度高,但聚类时主题较分散,研究领域较广泛,形成了以行政管理、图书情报为主导的金融经济、新闻传播和统计领域共存的领域多元化局面,因此可适当注重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主题偏重点趋同化,领域交叉关联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在不同领域有所偏重,主要表现为主客体的区别。应急管理热点主题集中于行政管理领域,管理主体多为政府组织,客体多为、突发环境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等危害社会安全的突发事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快速性和危害性态势是一般组织机构难以掌控和应付的,例如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需要,只有公信力最强、具备财力基础和丰富经验的国家及其政府组织才能进行全方位调度控制。
危机管理研究管理主体为政府、图书馆、高校和企业等组织,客体为各类危机事件,主要为公共危机和管理危机。随着政治、经济、科技及竞争环境的变化,政府也会面临例如国际关系紧张或社会事故发生等具备威胁性、破坏性的公共危机。同样,高校图书馆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各类危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盈利机构,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危机,包括企业的生存、经济财务、信誉和行政等危机,管理者可做出决定来转变事态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涌现,组织环境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危机管理中,利用电子政务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并涉及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机制、体系构建等方面,各类组织机构逐渐重视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政府机构向社会多元化主体转变,与危机管理的管理主体呈现趋同化。此外,根据高频词和聚类热点主题分布,应急管理研究中包含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主题,危机管理研究又包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题,重要主题的交互充分说明二者内容交叉关联,应据具体情况全方位协同管理。
3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基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近年来的主题热点研究,发现二者整体研究内容集中于理论探讨、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与改进、实证分析等的层面综合,缺乏系统联动的解决方案,缺乏对新理念、新技术如“互联网+”理念及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引入与探讨,缺乏融合大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化情报预警的深度研究。在媒介众多与信息冗杂的时代,我们应当掣肘大数据资源,在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机制的协调下,对管理范畴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洞悉,推动并创新管理策略。
31建立协同、联动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交叉关联,对公共管理同等重要,我们既应区分事体显性表象,也应洞察事体的隐性知识,协调二者相互关系,根据管理活动性质建立协同、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并各有所侧重。依据事件涉及面制定及时有效的管理规则和流程,明确各项职能责任,联动集成各部门执行方案及信息资源,完善管理与法律制度,为及时高效地准备、响应、管理、恢复善后全过程活动提供明确的策略、安全、资源和制度保障,并排除各类隐患如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相互的恶性转化等,为二者管理活动的决策实施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其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32向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在大数据管理时代背景下,掌握有力情报才能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对网络舆情和信息知识进行了主题研究,政府与企业逐渐对网络舆情有所关注,各类组织机构展开电子政务管理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近期对大数据及云计算研究在应急管理决策研究中有所体现,而危机管理对大数据研究涉及较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关联甚多,应协同管理二者各要素,在情报需求驱动下搭建网络及技术环境如落实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智能数据集成与可视化服务,发挥数据的最大化效用,从传统管理向全方位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33注重智能情报预警
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破坏性性严重,影响恶劣,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对防止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对公共管理极其必要。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高频词中“预警”只体现在部分主题领域,应急管理中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有所体现,危机管理“预警”频次较低,二者严重缺乏整体领域的预警意识,处于“重处理、轻预防”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强情报预警研究。在发达的互联网及自媒体平台环境下,前端信息的产生更加便利,为情报服务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监测平台与收集分析情报的智能技术,实现各种类型和各种来源数据信息的自动获取、自动融合、快速研判、智能结果输出等,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状态、规模、形式、性质、强度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智能预测,实现智能化情报预警。
4结论
通过对近五年关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CSSCI文献的分析,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均保持一定热度,其中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稳定,危机管理热度呈现由高走低的波动状态。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对比二者的研究主题热点,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间热度均衡化、主题相依度较强、二者主客体有所侧重并趋同化、交叉关联等特征。结合当前大数据环境提出完善和创新发展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活动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5):26-28.
[2]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70-75.
[3]张忠友.齐夫定律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J].情报科学,1989,(5):62-66,78.
[4]卢文刚,黄小珍.的政府应急管理――以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7):178-185.
[5]唐玮,姜传胜,佘廉,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3,(9):51-54.
[6]于辉,江智慧.突发事件下分阶段启动应急预案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1):109-114.
[7]龙飞.基于云计算的应急决策知识匹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109-112.
[8]袁鹏,许伟宁,宋永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与实践探索[J].环境保护,2013,21:39-40.
[9]李程,王惠中.浅析环保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及策略――以江苏省环境应急管理为例[J].环境保护,2015,(1):58-60.
[10]张霞,陈明.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妥善处置输油管线泄漏事件――以江西九江和广东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J].环境保护,2014,(9):48-50.
[11]邱霈恩.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1,(6):51-54.
[12]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14,129.
[13]折喜芳.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河北法学,2011,(5):184-188.
[14]宋英华.基于熵权模糊法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183-188.
[15]郭景涛.电子政务环境下民族地区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01-105.
[16]尉永清,杨玉珍,朱振方,等.自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策略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91-197.
[17]余乐安,李玲,武佳倩,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应急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10):2687-2697.
[18]王艳斌.群众路线视阈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6):19-22.
[19]黄微,辛丽艳,曾明明,等.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7:26-30.
[20]罗凌云.试论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之完善路径――基于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特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46.
[21]卢川.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治理体系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14,(9):114-118,124.
[22]温琼娟.框架分析视野下的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以中国政府网的玉树地震报道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3-107.
[23]庄珍珠.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管理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38-40.
[24]郭晓兰.基于混沌理论的现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2):15-19.
[25]沈秀琼.微博环境下图书馆危机信息传播及应对策略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5):63-67.
[26]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27]李明德,蒙胜军,纪敏,等.媒介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作用及应对策略分析――以2005-2012年高校典型案例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84.
[28]姬广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机制创新的方向与路径[J].求索,2014,(3):37-41.
[29]姚乐野,范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本征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2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