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管理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
用知识管理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初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但它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提出则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二十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受到企业的关注,如美国微软公司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典型公司。然而由于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个权变的思考。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最好的模板。以致许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推行大都成效不佳,有的甚至变成了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的领导没有对知识管理形成明晰的战略意图,下属也未能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从而导致将知识共享活动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然而这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战略本身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知识管理战略,它只有在为知识创造或知识运用的知识管理战略服务时才具有价值,所以我们对知识管理仍然必须有一个全面正确清醒的认识。真正理解其精髓,真正理解其要旨,真正懂得在图书馆管理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笔者认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该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
1 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在企业创新中作用的日益显现,知识管理便被提上日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邱均平、段宇锋也指出:“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2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知识管理的原则,不少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认真贯彻知识积累、互相信任、互相交流、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的原则。
2.1知识积累原则
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图书馆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如果没有积累,知识就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消失。随着人员的离去而流失。正是知识的一点一滴的汇聚,才形成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尤其明显。例如,明基集团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优势,对企业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统一处理和管理,通过传播、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积累企业的智力资源。在图书馆中,基于载体的显性知识通常不容易流失,但存储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却是容易流失或藏而不露的。尽管不可能把所有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进行保存积累下来,但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把馆员头脑中的某些隐性知识尽量保存下来或者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员,这样就有利于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2.2互相信任原则
互相信任是组织内人员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也只有互相信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实现互动促生。成为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管理的活动中,为了培养信任。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沟通开放、员工积极参与决策、主动分享关键信息和分享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组织文化环境。来加强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信任。对管理者本身来说,必须建立员工对自己的信任,这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对组织目标和使命的理解、通过实践的管理行为来证明自己值得信任以及积极团结员工等等措施来实现。另外,管理者要想办法预防和消除知识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员工之间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分享和创造活动的。知识管理不能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不信任是中断知识管理计划的按钮。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使馆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有一个可以推动他们不断进取并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围。
2.3互相交流原则
交流可以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共享。通过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在图书馆中,交流包括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与读者的交流等。馆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信任与合作,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工作。馆员与读者的交流同样也可以增进信任,让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感到满意。
2.4知识共享原则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从而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员工能及时分享和运用知识,继而创造新的知识,最终使组织取得绩效,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建立鼓励合作和知识分享的氛围。其次,要建立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最为重要的是沟通,只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进行分享。这些沟通和交流的手段包括:建立无等级的沟通方式,构建内部网络,提供员工休息室,开展非正式的野游活动,开展经验交流会等。
2.5互相学习原则
知识管理中学习是核心,个人与组织是一个双学习系统,个体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思想,并将知识用于行为的改善,组织和团体通过学习形成人才梯队,激发群体智慧,人员交流渠道畅通,个体、团体和组织相互间与个体间、团体间和组织间开展多向的交互学习模式,它们相互促进、工作与学习良好互动,最终创造学习型组织来保证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3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想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图书馆必须充分激活与“人”和“技术”有关的各个要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达到知识管理成功运作的目的。
3.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包括建立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和建立知识管理制度。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指定知识管理负责人、建立知识小组和建立知识中心三项内容。知识管理制度则是一种保障,它可以
确保知识在组织的知识网络上得以持续传播。如明确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激励措施等。
3.2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国内外的知识管理实践都充分表明,没有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与参与,知识管理就不能被真正地开展与推行。知识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组织领导不能真正重视知识管理,注定了知识管理只是一个口号,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为组织带来效益。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动员全馆甚至全校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3.3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组织文化的引导。文化如同空气,无形无色却无处不在。它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影响层面最广,但却最难培养的因素。凡是世界上着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要建立愿意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塑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文化,如职业道德、组织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应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来进行知识管理。
3.4引进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传递和利用的有效手段,不仅在硬件方面为图书馆提供了更高速度的信息处理设备、更大容量和更高密度的存贮设备。而且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更广领域、更快捷的通讯环境。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现代图书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每位馆员都应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尤其要掌握以网络为依托的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元数据技术、检索技术和共享技术等。但是,技术的先进必须立足于实际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因为知识管理的成败更多的是依赖人文管理。信息技术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或者通过组织的学习,才能真正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做贡献。因此,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找到最适合本组织的技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一支强大的知识型团队组织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四部分组成。这里,团队是由多个部门的具有互补能力和知识的人参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自治的工作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这种知识型团队组织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消除了由于层层传递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延误,缩短了信息与知识传递的路径和时间,提高了时效性;二是由于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与知识是开放的、共享的和集成的,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得到加强。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这种结构便于用户参与知识开发,通过采纳用户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四是可以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改变了领导与员工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改善了领导关系;六是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3.6建立适合图书馆的知识库
知识库是用来存贮组织内的最佳实践知识、建立专家名录等资料的。图书馆的知识库按使用种类分,主要有文献知识库、自建知识库、检索专家知识库、智能知识库、概念知识库、特色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一个知识平台可以支持多个知识库,每个知识库具有适合于特定类型知识内容的知识结构。将这些知识库以逻辑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混合或虚拟的知识库。每个知识库的内容为诠释其它知识库的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知识库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冗余,自动完成自身数据一致性检索,必须建立高效的入库机制、高效的知识服务界面、设计合理服务方案,才能实现知识的高效服务。
3.7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激励机制
要想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建立一种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合约机制。一个员工愿意把他的知识与人分享,他一定要有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并不是负面的。如果组织只让员工贡献而没有回报,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市场经济很重要的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实现这种平等的交换。因此,如何激励对知识共享贡献大的人或部门,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出相应的一套办法。笔者认为,设计激励制度时,可以把外在、内在,甚至是负面的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管理不力的人将不给予晋升职务。
3.8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关键词: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实验室管理;应用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顾客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本文尝试探讨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融会贯通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以便持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无论是何种顾客,实验室都应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力争超越顾客的期望。为此,实验室必须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具体的要求,并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保持与顾客的联络,调查顾客满意度,持续改进检测技术和方法,最终确保顾客满意。
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始终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检测数据。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应用于实验室日常工作,适时了解和增强顾客满意度,有利于实验室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二、领导作用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活动中,领导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负有整体策划、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监督检查等职责。在工作当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尽快提升实验室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应将权力下放,让实验室拥有更多自,更有利于实验室的发展。最后,领导者必须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实验室主任应使自己的下属意识到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此外还要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
管理者对“领导作用”原则的充分理解,可以促使其与全体员工携手共进,共同完成实验室的既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三、全员参与
在组织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对实验室而言,全员参与就是要实验室全体人员都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验室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全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解决相应的问题,就是要根据分解到每个人头上的目标来评估其业绩,就是要主动寻求学习进修和累积经验、提高能力的机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实验室的发展。为此,实验室所有员工都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履行实验室主任所赋予的职责和权利,正确处理实验室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坚持不懈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工作能力;建立相互信赖的机制,有助于调动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参与意识。
对“全员参与”原则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可以使全体实验室人员以高度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室的工作中去。
四、过程方法
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方法是指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室的每项工作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过程来完成的。实验室应识别和确定完成一项具体检测任务所需的过程,实验室应首先根据现有的资源评审其是否有能力满足委托人的检测要求这一关键活动。若能满足要求,则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确定这一过程的输入。将检测的输入转化为输出即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不适宜的,要对输入及过程进行改进,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应用“过程方法”原则可以使实验室的检测活动更容易、更规范、更合理。这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工作差错和实验室检测成本,从而逐步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而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按照某种方式和规律将各种过程有效的组合成一个系统并加以管理,使之能协调运行,称之为管理的系统方法。
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人、机、料、法、环等具体内容。在工作中,实验室可以通过确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实现它们的过程并加以识别,分析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律将这些过程有机地组成一个系统,对这些过程构成的系统进行管理,使之能协调有序的进行。
应用“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通过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测量和评估,采取措施,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使之有效运行,这有助于提高实验室整体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有效性和效率来提升组织的总体业绩,并使相关各方受益。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变化并谋求自身的发展,实验室应把持续改进作为一个永恒的目标和永远的追求。
实验室可以持续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如对试验方法的改进,试验流程的改善,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渐进式的改进或突破性的改进等。应用“持续改进”的原则,将会持续的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改进过程的能力和效率,改进产品的质量,如此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检测工作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得到持续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一个组织在决策之前,必须对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了解现状并科学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实验室的管理在面临决策时,必须应用“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这一原则。
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或高精尖,要考虑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第二,对于实验室的内部管理,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第三,在确保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可靠性和可使用性的同时,使用适宜的统计技术或其它有效的方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应用此项原则,便于管理者进行决策时有实施的依据,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针对性、正确性和可实施性。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实验室的供方是向其提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是实验室顺利开展工作必备的资源之一。实验室的供方主要包括仪器设备供应商、药品试剂及辅助材料供应商、提供计量检定和其他辅助服务的相关专业部门。所以实验室与供方是合作互利的关系,是相互联合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应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实验室要选择和评价合格的供方。评价的范围包括产品、服务、技术水平、价格、资格等。采购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评定,从而对产品和服务的偏离进行有效控制。
应用“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的原则与供方进行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将会促进实验室与供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共同发展,增强双方创造价值能力,达到成本与资源优化,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和2000版ISO9001标准的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去,这样必将不断提升实验室检测技术实力,有力的促进实验室检测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 2000版ISO/DIS 9000族国际标准草案理解与实施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关键词:实验实训室管理;责任心;规则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2-01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各级政府和中职院校对实验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使各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数量明显增多。实验实训管理中心要以“加强建设、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工作思路,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一、责任心原则
在生活工作上我们做每件事都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把事情做好。在管理实验实训室也是如此,做到经常学习思考,思考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更直接地管理好,这样方法不行,换另一种方法,要不断地尝试创新新手段、新方法。日积月累,自不然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一套较为完善、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果你抱着爱管不管、爱理不理的态度,学生上课纪律不管,任由学生乱动乱搞,损坏的不及时修复更换,那么实验实训室很快就瘫痪了,那就更不用说给学生提供什么好的实验实训场地了。高度的责任心,就是把实验实训室当成自己的家来管理。
二、分类原则
任何物品如果没有分类,就会乱七八糟,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有时能用的设备、工量具、仪器、元件等很可能无形中扔到垃圾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如果没有分好类别,有时还会把损坏的东西发给学生用,等发现后再去更换处理的话,那将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做好物品科学的分类,还可以提前了解哪些物品够用、哪些不够用、哪些好、哪些坏。要及时维修、补齐物品,提前做好学生下节课实验实训材料的准备,这样就不至于上课时处于被动的状态。
三、分组管理原则
分组管理原则是在上课过程中,按照班级的人数预先分为几个组来进行学生考勤、纪律、材料发放和回收的工作原则。例如:以一个班级70人来计算,上课前我会预先分好7组,每组十人,一个组长(一般是班干部),交代好7个组长所要完成的工作,所有工量具、仪器、元件均由组长负责发放、回收。实训完毕,遇到丢失、损坏的物品作好记录,该赔的赔,该修就修,做到责任到人。
四、维护和保养原则
大家都清楚,一间实验实训室无论你用多么先进的管理方法,都难免有损坏、丢失的情况出现,更何况我们有时面对一些基础差、素质低、无心向学的学生,这时实验实训设备就会出现人为损坏和自然损坏的情况。此时,对实验实训室的及时维修、保养、清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一向采取的方法是培养一些勤奋好学、“手脚干净”的学生作为实验实训室维护第二责任人,挑这些学生事要讲究方法的:
1、对专业感兴趣;
2、没有外出上网的习惯;
3、在班上没有担任主要职务;
4、喜欢动手实操。
这学期,我选择的两名学生是来自制冷121班的郑海成和罗家信同学,每天下午放学后,这两名学生都会准时来到实验室,然后我把当天的任务交代清楚,让他们尽量按要求完成。此外,还把第二天上课要用的实验实训设备整理分类好,这样学生一来上课,便能很快进入实操状态,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
五、期末盘点原则
众所周知,一学期下来,完好的、损坏的、易耗的、丢失的,哪些该修、哪些该换、哪些该买、哪些该清理的实训物品,心中都要有一个较清晰的数据。唯有这样,才能做到省心、省力、省财,及时做好第二学期的实训计划,该修就修,该换就换,该买就买,该扔就扔。
六、学生务必遵守的规则
1、不迟到,更不用说旷课、早退,有事请假。(不要喜欢来就来,不来就不来。)
2、带齐五样东西:书、笔、笔记本、作业本、草稿纸。
3、尽量保持室内的清洁。(允许吃东西,不允许带进实验实训室吃。)
4、绝对不允许在实验实训室内所有的地方乱写乱画。(如:实验台、绝缘垫、窗帘、墙面、设备、仪器、元器件等。)
5、爱物如爱己,绝对不允许出现小偷小摸、贪小便宜现象。
6、允许带手机,不允许上课期间玩手机、听歌、上Q、玩游戏等,并且在上课时,手机须处于关机或是振动状态,上课中途如有事,下课回复。
7、实操时,尽量保持安静,允许前后几台实验桌的同学互相研究,但不能做过大的窜动现象;如果借别人工量具、仪器、元件等物品的同学,下课前及时归还给同学;下课前五分钟,自己要负责清理好本实验台,整理好桌面的仪器。
8、不允许在实验实训室内睡觉。
9、进实验室前穿好工衣,注意安全。
关键词: 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Abstract: Quality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nagement of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how the quality management is most concerned about by the managers. The paper will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and the measures of quality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1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对建筑工程质量达到好、 快、 省的目标所进行的对企业全部职能和活动的管理,既管企业的工程质量,也管企业的工作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的含义,从满足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应该是对质量、 成本、工期三者,进行综合的评价,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高质量。由于基本建设工程是通过规划、设计、 施工、安装等不同环节,都是由各单位分工协作完成的产品。因而它的质量管理工作牵涉到参与协作的各个部门,乃至于基建部门和国家建筑业管理部门。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工程建筑过程就是质量的形成过程,要保证工程建筑质量的关键,其实就是要把握好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关,并要求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程序办事。
1贯彻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遵纪守法的职业规范
在质量问题处理过程中,应根据客观事实,科学合理、不持偏见、公平公正的对待问题,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实事求是、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
2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检查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在产品质量检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产品的质量标准,用数据说话,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问题。
3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基本原则
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工程建筑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建立以“目标管理、质量策划、过程监控、阶段考核、持续改进”为过程的质量机制。施工中将坚持 “目标管理、质量策划、过程监控、阶段考核、持续改进”,形成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全方位管理活动。一次验收通过,保证工程质量。
(1)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整个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始,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特点, 来确定工程的总体质量目标和各阶段目标,并围绕目标配备相应的资源。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强调严肃性,我们投标时确立的质量目标就是承诺,要不折不扣地兑现并对我们的质量方针负责。
(2)质量策划
目标确立后,如何实现。即是质量策划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首先根据工程的特点,将质量目标层层分解,划分为各阶段目标,再根据各阶段目标进行资源配置和责任落实,包括项目经理部和公司总部的责任落实。
在工工程中标后,分阶段编制质量计划是项目质量管理的特色。在工程前期许多图纸还未到达,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将质量计划分为结构施工阶段、装饰施工阶段来制定和实施。
(3)过程监控
通过“过程监控”来保证工程质量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不发生偏差,或在发生局部偏差时能得以有效地纠正。过程考核形式主要有结构验收、工程预验、季度考核、随机抽查等形式。
以季度过程质量控制考核为例, 成立过程质量控制考核小组,由项目总工任组长,质量工程师任副组长,成员由有关技术人员组成。考核内容包括土建、装饰和安装各阶段实体质量情况,分包队伍情况,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资料情况等。过程质量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成绩现场打分,由项目经理签字认可,并做简短讲评,下发整改通知。
(4)阶段考核
阶段考核分为基础工程阶段、地上结构工程阶段和竣工阶段的考核。主要考核各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考核主要依据项目质量目标、制造成本目标,项目质量计划,项目质量计划、质量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以及资金回收指标等。
阶段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项目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项目全体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为此我公司已专门制定了“工程项目管理责任目标考核与奖惩办法”,此办法在总结多年项目方针目标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对工程项目管理责任目标考核与奖惩作了具体的规定。
(5)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1)会诊制度
我们根据公司近几年质量的经验,各分项工程层层交底、层层落实、记录完整,做到 “凡事有章可寻、 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对每一重要分项工程都编制了管理流程,以质量过程控制严要求保证最终质量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将采用“会诊制度”与“奖惩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彻底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2)样板引路制度
施工操作注重工序的优化、工艺的改进和工序的标准操作,在每项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进行样板施工,在样板施工中严格执行既定的施工方案,在样板施工过程中跟踪检查方案的执行情况,考核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及针对性, 对照成品质量, 总结既定施工方案的应用效果,并根据实施情况、施工图纸、实际条件(现场条件、操作队伍的素质、质量目标、工期进度等),预见施工中将要发生的问题,完善施工方案。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除上节所述及的分项工程质量检测与监督工作外、还有施工总平面管理、工程形象进度管理、生产调度管理等。因此,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因素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控制; 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从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标分为两类:一是责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标;二是责任中心通过采取措施,对其有一定影响的指标。包括部分可以控制的指标和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杠杆可以间接控制的指标。例如,新产品试制指标常被看成是试制部门的可控指标,可是,这个指标中包含了大量难以估量的因素,因而设计部门只能尽可能采取措施,设法将其费用控制在预算之内。不过这种控制并不排除实施过程中发生修订预算的可能性。
从时间上看,“时期的设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内不能控制的指标,在较长时期看来是可控制的,如折旧费。过去不能控制的指标,现在却是可控的,同时,现在可控的指标在将来有可能变成不可控的指标。
从空间上看,某指标是否可控,随责任层次、责任中心的不同各异。“例如,机器的保险成本对生产部门经理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对于保险部门经理确实是可控制的。”上层次的可控制成本不一定是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层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来说,同一指标在较低管理层次不可控制,而在较高层次则可以控制,在同一责任层次上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也会有这一责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标,而在另一责任中心则变得可控的情况。因此,要求各责任中心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可控范围,使经济责任同经济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统一起来,按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进行考核。这一点对具有双重责任性质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责任中心的经济事项更为重要。如固定资产折旧,从折旧比例的规定方面看,车间是无能为力的,不能承担经济责任,这方面的责任只能由上级管理部门负责,但从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看,车间、班组、个人等责任中心,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使用固定资产就应当对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完好率负责。因此,应当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这种性质做出具体分析,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划分责任中心所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第九,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第十,可验证性原则。可验证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综上所述,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可列示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