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在“人口与人种”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 ;其次,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口与人种”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口与人种”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笔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通过看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数量上和增长上的特征;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人口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交流汇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策略
1.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完“地图的阅读”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掌握曲线图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①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②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④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这些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影响家乡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家乡南通人口密度的数据,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笔者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在为了“培养有地理素养的人”,我国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由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过程与方法、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方面阐述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过程与方法和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从定位看,中美两国都将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发展,注重目标的人本性。但由于两国国情与价值观的不同,美国的课程目标更注重于“领会”、“鉴赏”、“使用”和“应用”等内化层面,这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与深化。我国的课程目标则注重于“了解”、“获得”、“具有”、“养成”和“形成”等外显层面,这不利于课程目标的理解与掌握。从结构看,中美两国都将“知识”、“能力”、“情感”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使目标不仅关注了人的智力发展,也关注了人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更关注了目标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美国的课程目标注重于对空间、地方和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环境和社会等要素的学习,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为“解释”与“应用”两个层次,行为动词的表述有利于检测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而我国的课程目标则注重对地球与地图、世界、中国、乡土等区域地理基础知识与原理的学习,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行为动词的表述比较宽泛,教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不易把握。
二、中美课程目标中地理知识要求的比较
美国的课程目标在“知识”维度,主要分为6个要素和18项标准。第一,如何以空间视角,使用地图和其他地理表现方式、工具与技术来收集、处理并呈现信息。第二,如何以空间视角,使用心象图来组织关于人类、地方、环境的信息。第三,如何分析人、地和环境的空间结构。第四,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第五,区域是人类建构的,用来解释地球的复杂性。第六,文化和经验如何影响人们对区域的认知。第七,塑造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自然力。第八,地球表面各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空间分布。第九,地球表面的人口特性、分布及迁移。第十,地球文化景观的特征、分布和移动。第十一,地表经济的相互依存类型和脉络。第十二,人类区域形成过程、形态和功能。第十三,人类的合作与冲突如何影响地表的划分与控制。第十四,人类活动如何塑造自然环境。第十五,自然系统如何影响人文系统。第十六,资源的意义、利用、分布和重要性发生的变迁。第十七,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解释过去。第十八,如何应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在、规划未来。我国的课程目标在“知识”维度要达到的标准主要是4条:第一,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第二,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第三,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第四,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从“知识”的维度看,首先中美两国都用“区域”、“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等核心概念引领课程目标,它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知识。但美国引领课程目标的核心概念侧重于“空间”、“地方和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复杂性”、“环境变化”、“人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体现了知识的独特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中国引领课程目标的核心概念则侧重于“区域”、“人类活动”、“差异性”、“环境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但弱化了区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特别是成因性知识和演变性知识,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图景和对知识的应用。其次,中美两国都将“地方”和“区域”作为课程目标的关键要素,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人,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但美国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区域的复杂性和文化、经验影响区域的认知,有利于学生认识地方和区域的地理特征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中国的重点是了解地方的地理概貌和特征、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区域的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地方和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及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中美课程目标中地理能力要求的比较
美国的课程目标在“能力”维度主要分为:提出问题、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信息、回答问题5个方面。而中国的课程目标在“能力”维度,主要分为:发现问题、提出思路、搜集信息、运用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表达交流6个方面。从“能力”的维度看,中美两国都注重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但美国的能力目标是从空间和心象地图的视角,以提出问题为基础,以信息获取与处理为纽带,以解决问题为终结,将5个方面的能力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体现了能力的递进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中国的能力目标是从阅读与使用地理图表的视角,以发现问题为基础,以调查、实验、观测、统计等方法为纽带,以提出看法并表达交流为终结,将6种能力联结起来。体现了能力的综合性,突出了获得能力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但由于能力目标缺乏递进性,容易导致学生个别能力培养的缺失,特别是空间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的缺失。
四、中美地理课程目标比较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中美两国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一些对目前有效课堂教学实践有参考价值的启示。
1.加强地理核心概念的教学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一系列概念的形成、更替与变化中形成的,因此人们在认识不同事物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内容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则影响了人们对各种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其教学内容是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4部分组成,这4部分内容又由更具体的内容组成,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会形成基于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地理概念。如,在“地球与地图”内容学习时,学生要形成的核心概念是“地球”、“地球仪”、“地图”。在“世界地理”内容学习时,学生要形成的核心概念是“海洋”、“陆地”、“气候”、“居民”、“发展差异”、“大洲”、“地区”和“国家”。在“中国地理”内容学习时,学生要形成的核心概念是“疆域”、“人口”、“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文化特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区差异”、“地方的位置与分布”、“地方的联系与差异”、“地方的环境与发展”。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各部分学习内容中核心概念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地理概念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奠定知识基础,也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奠定扎实的思维基础。
2.加强系统地理知识的教学
地理学是由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组成,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不同,而这种不同则具体体现在区域地理中,即体现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内容中。如,在“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内容学习时,在“自然地理系统”要注重“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的学习。在学习“人文地理系统”时要注重“人口”、“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等要素的学习。在学习“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时要注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要素的学习。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系统地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点,为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衔接奠定知识、能力与情感基础。
3.突出关键地理要素的教学
由于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因此,不同的地理要素不仅是构成地理事物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地理系统的基本单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不同的地理系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不同的地理系统时要学习构成这些地理系统的关键要素。如,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内容的“自然地理系统”时,课程目标只选择了“气候”一个关键要素,通过这个关键要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等,而其他的地形、自然资源等要素则放在具体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中。特别是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编写时,除了“亚洲”之外,都注重在其他区域和地方列出关键的地理要素。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对各部分学习内容中关键要素的教学,不仅可以较好引导学生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系统与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4.重视从空间和心象地图的视角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由于地理学的地域性特点,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运动与变化的科学。而较好地表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运动与变化的方式是地图,心象地图则是地理空间信息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将人在地图上获得直观地理信息存储到人的大脑,并通过人的大脑对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存储、加工与转换,成为一种独特的地理能力,即读图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在地理学独特的空间视角,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地图,从而获得对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认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以心象地图的形式存储到自己的大脑中,为学生准确地判定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分布,分析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结构、联系、运动与变化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
5.重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空间思维是跳出点、线、面的一种立体思维方式。地理空间思维则是人们对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一种立体思维方式,它由概念、地图和心象地图、思维过程三部分组成。通过地图和心象地图,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去发现、分析、推理、提出解决地球表层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答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联系、影响、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为学生应用地理知识预测与规划未来奠定思维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空间的视角来使用地图、其他地理表现方式、工具与技术去收集、处理并展现对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认识信息。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空间的视角使用心象图来组织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信息,注重引导学生从空间的视角分析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结构。
6.重视地理研究能力的培养
地理研究能力是探求地球表层未知地理事物、提示地理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规律的能力,它由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组成,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方法去诠释地理现象和问题,剖析地理现象与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地理事物分布、联系、影响、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提出解释地理现象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应用地理知识预测与规划未来奠定能力的基础。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研究能力的培养应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展开。因为,在“乡土地理”的学习中,会涉及地方的位置、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自然条件对人文与环境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变化的基本情况、生态环境状况与问题及改善措施等内容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在“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学习中形成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去思考地方地理环境的状况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通过主题研究的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7.重视地理空间观点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法
1地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1探究式学习是一个整体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探究
式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式学习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
1.2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地理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实践能力。
2探究式学习的优点
2.1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升每位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因此,应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初中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2.2在实践活动中搜集资料、获得知识,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探究式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而解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由于学生是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查资料或讨论得出的答案,所以更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样他们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会产生如此严重的问题呢?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在阅览室、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从中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地理学习效率和能力。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现象的原因和事物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探究式学习构建的是一种开放的、促进自己发展的、创造能力的环境,提供了多条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精神。
3怎样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到地理课堂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指出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过去,不少教师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因此,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提高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合作者。依据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属于课堂探究。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途径完成,这些活动的设计要求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1探究性提问: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而且大多数提问的是记忆型的问题,
3.2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样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探究性讨论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课堂。让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参加讨论的学生,不必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恰当,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例如:在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时,在对比分析基础上,说明区域内存在着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不同,并根据材料讨论,归纳出主要地理差异,然后提出讨论题:请根据学过的内容,讨论时西北地区好还是青藏地区好,开展这种讨论题,事先要有充分准备,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了解西北和青藏的优势、劣势并存的客观性,这样的讨论学生比较感兴趣,收获颇多。
3.3探究性演示:
演示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探究性演示应着眼于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它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引起学时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另外,探究性演示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但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探究式学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教师培训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一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问题的设计;解疑;创造性;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42-02
一、问题教学的概念和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新课程改革把倡导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叙述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定为能力培养目标。新课程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是基于为祖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而提出的。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在初中地理课堂中问题教学法是从课改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1]问题教学作为开启学生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核心。[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好的效果,从而实现目标且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选用好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本人认为问题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方法中最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实用性最强的教学方法。“用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准则。[3]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4]在教学中,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对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独立或合作思考、探究,最终获得答案。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在教育教改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地理课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方法
要成功地在课堂上实施该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5]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构筑出有效的问题,学生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问题的解决,继而主动地生成问题?
1.问题应有目的性。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关键性和标志性的问题来清晰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突出核心知识,明确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提问要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
2.问题难度设计应有递进性。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教师应对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搭置一个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
3.问题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和探究任何东西,必须从兴趣开始。充满趣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地探究,产生探究和求知的欲望,从而快速完成学习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国家地理《巴西》的教授,可以展示巴西足球队的队员照片,引导学生发现照片中的人种有什么不同?通过提问,由学生感兴趣的足球入手,引导学生能快速进入问题的探究。
4.问题要贴近生活。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这就要求课堂中提的问题,尽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材料,这样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好奇,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5.问题要有灵活性。课堂上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还要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或观点加以引导,继续深究,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
三、问题教学方法的实施
问题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设计很关键,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而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则意味着学生能不能学会;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则意味着教学是否成功。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引导”。“问题教学法”的支点是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问题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养成认真倾听、主动思考、善于表达的良好品质和习惯。“问题教学法”的落脚点应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能力。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是学习的归宿,也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实施问题教学法,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事先设计要探究的问题、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制定科学的课堂推进与辅导方案。在课堂的推进和辅导中,改进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方法,多开展小组活动和竞赛活动等。在问题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有时会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观点或结论要表示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要妄加评论,以免影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在课堂评价中,始终遵循多鼓励、多表扬的原则,不用过分担心学生提出的观点的不正确甚至错误,只要有观点都应鼓励。在探究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应反客为主。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的作用应重点放在为学生解惑上。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使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更好地结合,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我们从教者的义务和责任。作为教师,要扮演好授课解惑的角色,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为自己提出新的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库,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好地将“问题教学法”运用到地理课堂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求为祖国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梓权.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实验与推广[J].广西教育,2008,(14).
[2]杨雪春.浅谈新课程课堂的问题教学法[J].学苑教育,2010,(12).
[3]张合远.精心设计问题串?摇提高教学有效性[J].中国数学教育,2010,(Z2).
摘要:中考加试地理虽然可能会加重一些学生负担,但对高中甚至整体的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水平,建议:为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的素质;重视地理教学,全面提升地理学科的地位;制定合适的考试政策促进初中地理教学;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
关键词:中考;地理;重要性;建议
我经常被人问起:你教哪一门课?我说地理,很多人就会说:地理是小科,不是高考科目。我说中途是停了几年,后来又恢复了。听话的人连连叹息。而叹息中带着一丝轻蔑,又带着一点怜惜。此时,我总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好像没有多大意义。地理真的不重要吗?这个问题大到专家小到百姓,对地理理解不同,答案也是多元化的。首先从地理恢复高考的事实可以证明,专家是认同地理的重要性的。其次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什么知识最重要?这个说法本身已经不重要了。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的人,都应该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来努力。试想一个能让原子弹爆炸的人却搞不清方位,一个掌握地区发展大局的人却弄不明白什么是区位,这是多么的可怕呢。一个人生活的质量,其实要靠一种先进的生活理念来维持,而这种理念的最先进之处在于可持续。因此初中地理教育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不能因为中考没有设置地理学科,就随意放弃它。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初中地理教育。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每次给高一同学上课时,都感到遗憾和痛心。很多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可以说是空白或者说是缺失,他们有的连本省的省会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是其他省的省会和其他国家的首都。他们不但缺失了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地理知识,同时也缺失了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和地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影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提高全民素质的实现。因此我觉得加强初中地理教育非常重要,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
由于我市的中考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教学现状使学生对地理课兴趣较弱,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应具备的识图、读图和画图的地理素质较差,这些直接影响到了高中地理教学。主要表现为:(1.)新修还需补旧知,增加了高中教学的内容,影响了高中教学的进度。(2.)增加了高考复习的难度,高考复习中,教师不得不安排很多课时对区域地理进行补弱。可见,初中地理教学问题的存在对高中甚至整体的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我对中考加试初中地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中考加试初中地理调查材料
为了加强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就初中地理学科中考加试进行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初、高中学生、家长、教师
2.调查内容(请认真填写):
(1).你赞同将地理学科学业考试成绩按比例计入中考总分吗?( )
A.同意B.不同意
(2)你认为将地理学科进行中考加试,考试应在()
A.八年级B.九年级
(3)你认为地理学科进行中考加试,分值应折合成()
A.30分B.40分C.50分D.60分
(4)将初中地理学科进行中考加试,应从哪一届开始()
A.2012届 B.2013届
(5)若从2012届进行中考加试,考试范围()
A.七年级教材内容 B.八年级教材内容
C.八年级教材中的核心内容 D.与高中教材密切联系的内容
(6)你对初中地理学科中考加试有何具体建议?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家长、教师认为:中考加试地理虽然可能会加重一些学生负担,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高中学生、家长、教师大部分认为:中考应加试地理,否则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就会感到十分吃力,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拦路虎。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中考加试地理利大于弊,因此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二、思考和建议
鉴于上述原因,我大胆的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为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的素质。
初中地理教师不但应具备地理专业知识,还应扩大与地理相关的知识领域;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地理新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地理研究性学习和地理社会实践能力,直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多数初中地理教师也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师的这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具体的措施,提供一个专业与非专业教师交流的平台,事先确定讨论解决的地理教学问题,确定时间和地点,使教学经验得到交流,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还应请有关专家、优秀地理教师进行讲座、去先进学校进行参观,使新的思想得到传递、地理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2.重视地理教学,全面提升地理学科的地位。
地理教师专业不对口、教法落后、兼职教师多、职称层次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具缺乏等问题是地理学科不受重视的表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学生缺乏兴趣。所以,一方面我们呼吁全社会对地理学科的重视,改革初中地理会考制度。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反思,从自身做起,改变这种状况。努力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出水平和新意。
3.制定合适的考试政策促进初中地理教学。
毋庸置疑,考试仍是目前组织教学的指挥棒,合理的考试政策是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建议每年八年级会考由区教研室统一安排、统一监考、统一阅卷,真正让学校和教师重视起来。向上级建议中考政策中要体现地理学科的位置,如果中考科目有了,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能对地理学科重视一点,平时上起课来也能有点干劲,不过考试的方式不要过于太难,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