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习兴趣;激励教育;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93-01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
1.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黄金分割的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情境之中,它必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与人的直觉相反的数学问题,以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圆时,我们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我们知道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假如我们在地球外面套了一个大球,它的大圆周长比赤道仅长1米。问地球和它外面套的大球之间的空隙能不能钻过一只老鼠?
这样的问题学生凭直觉会说:不能。然后引导学生去计算,学生计算后才会发现居然能够钻过一只老鼠,从而让学生体味数学知识的妙用。
2.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这是教师要做好的工作。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课,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探究,深深吸引学生去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之中,通过探索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到“利润”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作社会调查,获得利润的知识,自主探究利润问题。
二、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容易逆反但可塑性强,因此情感教育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健康的情感是学习的动力。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课堂提问、数学游戏、数学作品展示、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难于调控情绪,常凭自己的好恶来确定学习方向,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起来格外主动,情绪差时就厌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善于设置有情趣的数学问题,也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对他们通过谈心进行情绪调整。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调理,善于稳定情绪,减少焦虑,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学的非常轻松,减轻负担,跳出问题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根据调查表明,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学有的知识有75%-80%是他们离校后通过自学和科研来获得。根据心理规律,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但由于小学直观模仿习惯的干扰,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方法,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教会他们阅读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防止学生阅读不认真、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2.笔记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使学生约束精力分散,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组织笔记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
3.语言习惯
数学语言是由许多数学术语组成,而数学术语是描述数学现象和过程的专用词语。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数学知识,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先就要经过大脑的加工进行整理。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思维的整理。作为教师必须身先垂范,在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化,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比较、强调,通过提问、学生讲解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习惯。
4.质疑习惯
不肯或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探究、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教师从思想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理念,倡导学生“敢想、敢问”。对提出有深度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奖励,努力创造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发展更高层次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最佳氛围。
5.交流讨论习惯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交流讨论,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技校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策略探讨
一、如今技校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传播轻能力培养
现今国内的很多技校,依然是采取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依然是重知识轻能力,技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英语知识与社会要求的能力严重脱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自己的岗位,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技校依然把成绩看作唯一重要的指标,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成绩绞尽脑汁,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是会做题的书呆子,在交际能力,综合英语运用能力方面十分欠缺。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我国教育一直以来重视成果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学校的好坏,社会各界都只拿成绩当做唯一判断指标,很多技校为了吸引生源,将所有精力投入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导致技校的毕业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经验不足,人才市场中竞争力依然不会很强。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守旧
技校应当注重技能的培养,要根据社会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岗位,快速进入状态。但是,现在很多的技校教学内容依然是沿袭以前的,没有根据新时代人才市场的要求注入新的内容,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不到实用的知识,而且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只是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设定的教学任务与学生需求有很大差距,让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在教学模式方面,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学习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种传统模式下,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力量,学生无法有效地发挥自己课堂小主人的职能,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到的知识自然也不会特别多。英语学习是需要学生全身心参与的,需要学生真正理解文化,不断练习,在实际演练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学生应在学校学习中掌握自学能力,这样在工作中也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很明显,如今我国的技校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完善。
二、对技校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素质教育中包括很多,包含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技能素质……在培养学生时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对技校英语学习的学生来说,语言素质也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它能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环境,要想让学生全面提高,就必须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在对技校学生英语教学时采用素质教育的时候,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所提高。课程的设定也应切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必须面面俱到,缺一不可。
(一)转换教学观念,真正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每一个人内心
技校英语素质教学的质量上不去,跟素质教育的难以开展有直接的联系。一直以来,虽然大家一直都在高呼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依然是停留表面,形同虚设,所以素质教育一直停滞不前。要想真正将素质教育深入教学,社会教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以成绩论英雄,看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培养真正的技校人才,而不是一些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专家。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让大家明白素质教育的好处,明白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以后发展都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教育模式。真正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好处,大家才能从心底接纳素质教育,真正去实施素质教育。
要想在技校英语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学生,家长都必须转换观念,不是一切以成绩为主,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技校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实行素质教育。
(二)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根据素质教育的内容制定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语言素质,自学能力……教学计划中要面面俱到,不能顾此失彼,要培养拥有实际技能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真正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学习英语的学生,将来很有可能从事翻译,教师的工作,对他们实施仰卧起坐,提高他们的素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彩。要想提高道德素质,教学中要设定一些道德方面的课程,比如职业道德教育等。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设定一些体育课程,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语言素质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技能培养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设定,要与素质教育的主旨相吻合,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设定相应的课程,量身定做,培养有素质有文化的技校毕业生。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建造师,是学生前行路上的明灯,帮助学生扫除很多阴霾和障碍。技校学生大都是未成年或者刚刚不久的年轻人,社会经验不足,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积极有效的引导。而且,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要想在技校英语教学方面真正实习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也必须跟上,这样,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耳濡目染,促进他们自身修养以及素质的提高。
定期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建立健全考核系统,监督教师,让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注意自己的修养,保障老师有足够的素质完成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英语教学需要老师拥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英语交流,解读文化,对文化差异的看法,与外国人交流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技校英语老师一定会面对的问题,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他们才能有足够的能力让学生信服。
小结:在技校英语教学中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多方面提升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
一、注意师生关系的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放手让学生共同探索物理知识,使师生的交流更加协调、平等、全方位。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家长式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喜欢的程度。“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开阔、敏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中应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他们敢想、敢猜、敢说、敢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表扬他们点滴的思维成果,师生间共同形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
三、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学校,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实验,要鼓励学生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四、重视学法指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学物理教材、怎样听课、怎样完成物理作业和课外小实验等。除此之外,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有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教师的学法指导应站在完善思维过程和优化思维品质的高度,培养学生排除干扰信息、捕捉本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物理观点、物理思想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跃。
五、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共同搞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素质教育策略创新
现如今很多教育机构教学单位都把“素质教育”当成口号挂在嘴边。那么什么叫做素质教育呢?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综合配套的工程建设,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课程体系、教育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并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所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当前实际来看,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应注意解决好如下问题。
1、改变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思路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普遍采用年级组或教学专业组的方式来编制教师,在教学分工上就直接把素质教育的担子压在了班主任一个人的身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因此,应当改变当前的教育思路与教育模式,使其核心思想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改为教师指导学生走。班主任的工作是带领、协调其它教师,引导中小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
2、改革素质教育的内容
当前中小学教育活动中,有不少课程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行应试教育之实。比如,在我国中小学广泛开展的英语、电脑课程。这类课程是否应当纳入中小学学习值得商榷。至少在素质教育运用较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就没有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而且学生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也严格受到控制。其它的历史、音乐、手工等课程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也都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素质教育方面,我国的教育界可以通过与先进国家沟通交流,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素质教育方式。
3、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都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有很多人甚至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比较传统守旧,很难接受新的事物,这些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多要求,他们不仅仅要懂得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还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育部门应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交流教学经验和共享资源,提高学历层次。还要健全教师的学习制度,开展各种互帮互学活动,在两所或几所学校间开展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定期评比。特别要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练说正确流利的普通话,练写漂亮的毛笔字,练画形象的简笔画等。同时还要不断拓展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才艺,让他们尽可能做到能说、能读、能讲、能写、能画、能弹、能跳、能唱、能审美。另外还要加强师德建设,开展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养和素养。
4、确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评定标准
应试教育一个比较强大的职能是筛选,就是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留下,给予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被淘汰。但是,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学习成绩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以成绩为标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天性和自由天性,这正是素质教育所极力避免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样就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学校的评价也不能仅仅以其学生的升学率或者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比率作为依据。所以必须建立一种能全面测量学生素质的评价机制,来评价教师与学校。
5、加大投入力度
素质教育需要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优秀的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涉及学生素质拓展方面的各种训练,需要各种场所、工具和设施,同时也需要各种专业人才。所有这些都需要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引进并留住各种专业人才,更是需要多方面的投入。而目前全国各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投资力度明显偏弱。所以要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中,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51-0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由于教育对象、阶段性培养目标的差别,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也应有所区别。近年来,素质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方兴未艾,出现许多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新观点、新思路,使素质教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院校特色、师资结构、学生状况等都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素质教育理论、内涵,构建实施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当前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强的功利导向影响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
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等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只重视做事训练而忽视做人教育的倾向,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过于浓厚。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这一重点考核指标的直接作用下,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把以“就业为导向”演绎成“以就业为终极目标”,把高职教育简化成职业培训,片面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当前需要相适应、与现有职业岗位要求相对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当前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既较少考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环境所需的素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品德品味、信念信仰、情感意志、心理个性等素质素养对学生职业发展和一生幸福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离开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难以落到实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停留在学生做事能力培养的层面,难以深入到“育人”的本质。
(二)人才培养缺乏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的顶层设计
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启动六年来,高职教育模式成功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性成果,但成效大部分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层面,较少上升到素质提升的层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纲要和指导性文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将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升级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深化,但本质上依然是“课堂教学计划”,而不是“人才培养方案”,只是简单地在培养目标上增加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中心,以课堂教学安排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质没有改变,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和有效的实施方案。人才培养从顶层设计开始就没有做到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统筹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评价和考核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估,主要开展的是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其直接目标是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直接指向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容易使各高校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质量狭隘地等同于人才培养质量,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而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2008年推出的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比原方案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指标体系仍集中在专业教学条件、教学基础能力、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教学层面上,对“育人”成效的考虑显得不够。
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上,人才培养业绩和贡献理应是最重要的指标,但不管是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还是绩效工资定级,事实上是科研业绩甚至超过教学业绩成为最核心的指标,人才培养业绩也被狭隘地理解为教学工作业绩,“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全部,其他和素质教育相关的工作业绩都被排除在外,难以得到体现。这一做法容易将教师的兴奋点引向科研和纯粹的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为素质教育主体力量的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调动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狭隘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影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这是指导高校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制定、检验素质教育实施成效首先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目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上面,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缺少对个人素质素养的评价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狭隘理解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教师参与素质教育的意识还需要增强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专门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指引下,专业课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教学本身,他们专注科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专心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提升,而将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及心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教育从教学中人为地剥离出去,主观上缺少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激情,缺少将专业教学与学生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表现出的素质素养问题听之任之,或者将问题转交给学生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就是教师职责的重要内容。
(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激发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对象,素质教育要取得成效,学生的参与是前提。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差,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目标定向能力相对较弱,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缺乏考虑,缺少主动挖掘潜力、发展个性和提升素质的动力和激情。如果缺少合理的引导和有效的激发,很多学生将荒废大学光阴,错过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绝佳机会。
二、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也有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及各参与主体自身的问题,其中有很多方面不是高职院校本身所能改变和解决的。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可以坐等体制机制理顺、外部环境完善后才能行动,而是要积极作为,主动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实践,自下而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完善。现对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以下策略。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优化素质教育实施环境
素质教育在理念上不同于以单一的知识积累、岗位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形成等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其本质旨在实现对人的自我成熟、成长、成才具有决定作用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改善、提高和发展。只有教育管理人员、教师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将素质教育内化为自觉行为,才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贯彻实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这一过程是漫长、渐进的,需要高职院校重点去推动、促进。
(二)以顶层设计为起点,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做起。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设计等都需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统领下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协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统筹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培养。知识体系设计,既要强调专业、又不唯专业的限制,要从学生人格素质的完整性、知识素质的综合性、能力素质的发展性等加以考虑。职能部门、系部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将素质教育理念细化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评价之中。
(三)以“三全育人”为要求,营造素质教育实施氛围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监控”的育人模式。首先,素质教育是全员参与的教育,教师、管理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都负有明确的育人职责,都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对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是专业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于仅仅是开展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全面推进,对高职教育而言,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教育。第三,加强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形成反馈、干预机制,是保证素质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
(四)突出教师的关键作用,提升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归根到底是要教师去执行的,教师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自身的素质水平、执行力的高低、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与投入、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手段的有效性等,都是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帮助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和人格魅力、构建将素质教育应用于日常教学过程的导向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是素质教育实施成败的关键。当前对教师的培养,侧重于科研和专业教学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来提升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培养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自觉,构建有效激励机制,让教师把工作热情和工作重心从单纯的“教书”和“科研”转移到“育人”上来,不仅要“授业”,更要主动“传道”、“解惑”。
(五)以改革创新为路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统领,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力、素质得到同步提升。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通过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各系党总支、团总支、各级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性论坛、学术性讲座、文体类活动、公益服务类实践等,创建丰富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改革创新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构建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构建长效机制,保障素质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必须构建长效机制作为保障。从学校的角度,首先,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将学生学业测评和素质、能力测评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外实践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共性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具有原始数据采集、资料统计汇总、问题诊断、信息反馈、教育激励、成绩评价等内容的功能系统和运行机制,要能够涵盖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各个领域,关联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实习单位各教育教学要素。其次,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把教师的育人能力、育人业绩放在首位,把教师的责任从专业教学、科研拓展到学生的思想引导、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等各个方面,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而不是将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决定性指标。第三,要推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估评价体系改革,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手段来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
三、面向学生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是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学生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对当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的最大改进。同时,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性,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优势潜能的激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发展。
(二)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统筹发展
不同的人才类型,其能力素质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而言,知识是基础,技能是特色,能力是核心,素质是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突出技能优势的培养,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实现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当前的就业需要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一技之长获得“生存”的本领,这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丰富教育内容,精心设计知识能力结构,协调就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学生转岗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功能化知识、职业化技能和专业化能力以满足就业竞争需要,而且不能忽视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要为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考虑。
(四)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兼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首先是能够符合经济建设需要、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职业人”、“社会人”,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志向、特长、兴趣爱好,要为学生个人优势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提供条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和实践内容的安排等,都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